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动作不是受语言支配,而是受视觉形象支配。
思维主要以表象为工具,边做边说,语言和动作 不分离。 幼儿中期,儿童往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一边 做,一边说,语言和行动似乎总是不分离。
思维依靠语言进行,语言先与动作而出现,并起着 计划动作的作用。
幼儿晚期,在行动之前儿童已经能够完全用语言表 述行动目标和计划。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靠表象,即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的。 例如开展游戏,扮演角色,遵守规则,并按照主题来行动。 4岁孩子开始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过渡
抽象逻辑思维
指用抽象的概念和词,根据思维的本身、菠萝 小猫、小狗、猴子、老虎
水果 动物
二、思维工具的变化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儿童思维 的发展趋
势
思维方式 的变化
思维工具的 变化
一、思维方式的变化
• 直观行动思维(p223)
依靠动作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行为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 直观行动思维活动的典型方式是尝试错误,简称试误法。
具体形象思维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由直觉行动性思维向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他们通过直接感知和实际行动来认识世界。
例如,他们可能会通过摸、看、闻、尝等方式来了解一个新物体。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具体形象性思维发展,开始能够理解更抽象的概念和关系。
2. 由被动思维向主动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常常是被动的,他们往往需要借助外部的刺激和引导才能进行思考。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变得更加主动,能够主动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和进行创造性的思考。
3. 由无意性向有意性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无意性的,他们的思考过程常常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有意性发展,能够有意识地思考问题、制定计划和进行有目的的思考。
4. 由自我中心向去自我中心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往往只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而忽视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去自我中心发展,能够理解和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5. 由单向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单向的,他们往往只能从一种角度来思考问题。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逐渐向多向思维发展,能够从多种角度来思考问题,并能够理解和接受不同的观点和看法。
总之,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和变化的过程,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给予适当的引导和支持,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第五章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PPT课件完整版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
(二)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肯定或否定事物之间或事物与它们的特征之间的 联系的思维形式。 比如,老鼠是一种动物;蝴蝶不是鸟;鱼会游水等。
推理是从已知的判断(前提)推出新的判断(结论)的 思维形式。推理分为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和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
橙子:橘子
A.土豆:马铃薯
B.桃子:水蜜桃
(一)直觉行动思维
2.特点
(1)直观性与行动性
感知 动作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具体形象思维
指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幼儿期典型的思维形式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具体形象思维
2.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具体形象性(表面性)
比如,爷爷总是长着花白胡子,杵着拐杖,戴着老花眼镜的人; 穿着军装的就是“解放军”;兔子总是“小小的兔,且是白色的兔 子”等。
GRADUATE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五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第一节 思维概述 第二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第三节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第一节 思维概述 一、思维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二、思维的种类
三、思维的基本形式
一、思维的概念及其基本特点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借助动作、表象或语言实现的, 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 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之间的 联系和关系加以概括,得出结论。
它反映的是事物间的规律性联系,
把握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
而不仅限于个别事物的给别特征
(二)思维的基本特点 思维是对经验的重组
已知
未知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是指儿童在学前阶段(即3-6岁)思维发展的普遍趋势和特征。
学前儿童的思维能力正在逐渐发展和成熟,他们开始具备一些基本的思维方式和能力,同时也存在一些特点和局限性。
一般规律:1. 感知与认知发展:学前儿童的感知能力逐渐成熟,能够通过感官接收和处理信息。
他们开始能够区分颜色、形状、大小等基本属性,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
同时,他们的认知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开始能够理解简单的概念和符号,如数字、字母等。
2. 想象与表达能力: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十分丰富,能够通过角色扮演、绘画、故事等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他们能够创造出自己的世界,并能够用语言和行为来表达出来。
3. 逻辑与推理能力:学前儿童的逻辑思维能力开始发展,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排序和归纳。
他们能够通过简单的推理和解决问题,如找出规律、完成拼图等。
4. 社交与合作意识:学前儿童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社会个体,能够与他人进行交往和合作。
他们能够理解并遵守一些简单的规则和约定,并能够与他人进行简单的沟通和合作。
特点:1. 意识活动的初步形成:学前儿童的意识活动开始形成,能够主动关注和思考周围的事物和现象。
他们会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疑惑。
2. 思维方式的单一性:学前儿童的思维方式相对单一,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缺乏抽象思维的能力。
他们往往以自己的感受和经验作为思考的依据,较难进行抽象的推理和概念的形成。
3. 注意力和记忆力的不稳定性:学前儿童的注意力和记忆力相对不稳定,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他们的注意力难以持久集中,记忆力也较短暂,需要通过游戏和互动等方式来增强记忆和注意力的能力。
4. 思维的自我中心性: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受到自身感受和需求的影响,往往以自己的立场和角度来思考问题,缺乏客观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他们常常以自己为中心,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5.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学前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逐渐发展,能够通过角色扮演和幻想创造出自己的世界。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2. 直观性和行动性 直觉行动思维实际是“手和眼的思维” 。一方面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 另一方面思维离不开自身的实际动作,离开感 知的客体或脱离实际的行动,思维就会随之中 止或转移。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依赖事物的形象或表象以及它们的彼此联系而进行的思维。这是从 直觉行动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过渡的方式。 1. 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2. 具体形象性
知识链接
自我中心的表现 1. 不可逆性,即单向性。通俗地说,是指不能翻过来、倒过去地考 虑问题,不能转换思维的角度。比如,有人问一个小女孩儿:“恩琪,你有 姐姐吗?”小女孩说:“有,我姐姐是安妮。”过了一会儿,再问她:“恩 琪,你们家的安妮有妹妹吗?”她摇了摇头。她只知道从自己的角度看, 安妮是姐姐,而不知从姐姐的角度看,自己是妹妹。由于缺乏逆向思考的 能力,才使学前儿童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即他们不懂得一定量的物 体(如一杯水或一块橡皮泥)虽然形状改变了(如被倒进另一粗细不同的 杯子或被捏扁),但只要不添加或减少,还是可以变回原状的。
一、思维的概述
(一)什么是思维 思维是对客观事物概括性和间接性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形式。 学前儿童的思维与成人思维一样,都是对客观事物概括而间接 地反映,但概括和间接的程度不同,思维水平也不同。
一、思维的概述
(二)思维的特点 人的思维具有间接性、概括性的特点。所谓间接性,是指思维不是直接地认识 事物,而是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和一定的方法来组织和理解那些未感知的事物,或 预测事物的发展趋势。 所谓概括性,是指思维必须把握大量的感性材料,并能够从同一类材料中概括出 它们的共同特性和本质特性,或者从一类事物中揭示出它们内部的联系及规律性。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以下是⽆忧考为⼤家整理的关于学前⼉童思维发展的趋势的⽂章,供⼤家学习参考!学前期⼉童从思维的萌芽到成熟,其间经历了⼀系列演变。
演变的历程主要表现在以下⽅⾯,1.从思维⼯具的变化来看。
从主要借助于感知和动作,到主要借助于表象,再过渡到借助于概念;2.从思维⽅式的变化来看。
从直觉⾏动性思维,到具体形象性思维,再过渡为抽象逻辑思维;3.从思维反映的内容来说。
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
下⾯通过对学前阶段思维⼯具和思维⽅式变化的介绍,进⼀步阐述学前⼉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和⼀般年龄特征⼀、学前⼉童思维发展中动作、形象和语词关系的变化学前⼉童的思维离不开实际动作、具体形象(表象)和⼝头语。
随着⼉童年龄的增长,动作、形象和语词在思维中的地位和作⽤不断变化,它们的变化使⼉童的思维也随之发⽣变化,并且形成了各个年龄阶段⼉童思维的特点。
(⼀)动作和语⾔关系的变化思维是和语⾔想联系的。
但⼉童最早的思维却不是依靠语⾔,⽽是依靠动作进⾏的。
他们在实际的⾏动中概括事物的共同属性和相互关系,也⽤实际动作来解决思维课题。
例如,请⼀个2岁左右的⼩朋友想⼀想,“怎样才能把放在桌⼦中央的玩具拿下来?”听到任务,⼉童没有任何“想”的表现,⽽是马上去“拿”。
他伸长胳臂去拿,拿不到;围着桌⼦转,踮起脚尖,再伸⼿,还是拿不到:偶尔扯动桌布,桌⼦上的玩具移动了⼀点,⼉童马上⽤⼒⼀拉,玩具就到了⼿边。
⼉童最早的思维就是这样依靠动作进⾏的。
随着⼉童⾔语的形成和发展,动作在思维中的作⽤和地位逐渐下降,语⾔的作⽤逐渐增加。
有⼈做过这样⼀个实验:要求⼩、中、⼤班幼⼉⽤零散的拼图板拼成完整的形象,并要求他们在拼图前说出⾃⼰想拼成什么,拼好后,再说明⾃⼰拼成了什么、是怎样拼的。
各年龄的⼉童表现很不相同:⼩班⼉童在拼图之前往往说不出要拼什么。
他们拿到拼图板后马上动⼿摆弄。
偶尔拼凑出⼀种图形,就⾮常惊奇或者好像突然有所发现地喊:“哈!⾬伞!我拼了把⾬伞!”“机器⼈!”拼出来的图形像什么,就说是拼了什么,说不出是怎样拼成的。
简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一、从具体形象思维到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儿童在思考问题时需要借助于具体事物的形象,例如通过玩具娃娃来理解“妈妈”的概念。
而抽象逻辑思维则是指儿童能够通过符号和概念来理解和解决问题,例如理解数字和数学概念。
随着儿童的成长和学习,他们逐渐能够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
例如,他们开始理解符号和概念,能够用数字来表示数量,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学运算。
这一转变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一步,为他们进入小学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语言的发展和思维的相互作用语言是儿童思维发展的重要工具。
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对思维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通过语言,儿童可以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理解和描述周围的事物,进行思考和推理。
语言和思维相互作用,互相促进。
语言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儿童更好地理解和描述周围的事物,促进思维的发展。
同时,思维的发展也可以促进语言能力的提高。
例如,儿童开始学习分类和比较概念时,他们需要使用语言来描述和比较不同的事物,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能力。
三、情绪和社会因素对思维发展的影响情绪和社会因素也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产生影响。
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经历各种情绪,如喜悦、愤怒、悲伤等。
这些情绪会对儿童的思维产生影响,例如影响他们的注意力、记忆和推理能力。
因此,成人应该关注儿童的情绪,帮助他们理解和调节情绪,促进思维的发展。
社会因素也会影响儿童的思维发展。
例如,儿童在家庭、学校和社交场合中接触到的不同的人和事物,都会影响他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
成人应该为儿童提供丰富多彩的社会环境,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首先,学前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方面。
根据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不同的认知阶段来逐渐理解、解决和思考问题。
学前儿童常常处于运算前操作阶段,他们的思维主要以感知为主,并且缺乏逻辑思维的能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进入具体运算阶段,开始具备逻辑思维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分类、子集和序列等活动。
其次,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也是他们思维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尤金·瓦赞基的语言发展理论,儿童的语言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先是感受语言阶段,他们开始注意、区分和模仿语言的声音;然后是表达语言阶段,他们逐渐能够用词汇和句子表达意思;最后是逻辑语言阶段,他们能够理解和运用抽象概念,进行更复杂的语言运用。
因此,学前儿童在语言发展的过程中也在逐渐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此外,学前儿童的情感和社交发展也与思维发展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情感和社交经验对儿童思维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良好的亲子关系和情感支持可以促进儿童情感的稳定和自信心的形成,从而有利于他们的思维发展。
同时,与同伴的互动和社交经验也能够提高儿童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促进他们的思维发展。
总体来说,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感知为主向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经验的积累,儿童逐渐能够理解和解决更复杂的问题。
然而,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速度和能力都有所不同,不能简单地将其归为一个线性的发展过程。
因此,教育者和家长应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和发展特点,提供适宜的学习和发展环境,促进他们思维发展的全面进步。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1.思维的具体形象性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这就是说,学前的思维结构的材料,主要是具体形象或表象,而不是理性的或抽象的概念。
我们所说的“主要特点”,就暗含了还有“次要特点”。
虽然具体形象性思维是学前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但婴儿期的直观行动性思维还没有彻底销声匿迹,学前期的抽象逻辑思维也已开始萌芽。
在学前期,直观行动思维还占有一定地位,但这时的直观行动性,比起3岁前儿童的特点来,发生了质的变化。
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的提高,如第二个研究中所示,直观一言语性的概括正在替代直观一动作和直观一表象性的概括。
这样,学前期儿童解决直观问题的复杂性和直觉性就比婴儿时期高得多。
产生这个质变的原因,是言语对直观行动思维的作用逐步增加。
因此,学前期继续发展着的直观行动思维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3岁前的思维,这个阶段新发展起来的直观行动思维,向“操作性思维”或“实践性思维”靠近了一步。
学前期也有抽象逻辑思维,但仅仅是个开始。
所以说,学前期儿童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2.思维的抽象逻辑性开始萌芽学前期儿童在知识经验所涉及的范围内,是能够开始最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的,上述两个材料说明了这一点。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前儿童进行最简单的逻辑思维的例子。
如:4岁的儿童可以猜中像关于“花生”“星星”的谜语;5岁的儿童已知道“把桃核种在地下可以长出桃树来”这一类因果性的联系。
当然,对于不熟悉的事物,要想去发现它的本质的逻辑关系,就不容易了。
其实,不仅学前儿童如此,学龄儿童甚至成人也是如此。
例如,小学低年级儿童往往不能理解一些在成年人看起来很简单的寓言或谚语。
— 1/2 —— 1/2 —在正确的教育下,到了学前晚期,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增长,随着儿童言语,特别是内部言语的发展,儿童认识活动中的具体形象成分相对减少,抽象概括成分就开始逐步增加起来。
当然,学前儿童,特别是学前晚期儿童,虽然开始能进行一些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是他们的思维的自觉性还是很差的。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人类的许多学科分支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思维。
儿童心理学从思维发生的角度,研究思维是怎样从直觉行动思维发展成具体形象思维而又怎样最终到达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思维的不同发展层次,分别称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这三种水平的思维反映了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行动思维儿童与成人一样,都在积极的活动中反映着现实。
婴儿的活动单位是动作。
婴儿的动作是构造智力大厦的砖瓦,动作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关系非常密切。
儿童早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在某种程度上标志着心理发展的水平,同时,动作的发展又促进着心理的发展。
那么,儿童初期动作的发展水平又如何呢?新生儿具有先天性的反射动作,主要有吸吮反射、抓握反射、拥抱反射、踏步反射等。
这些先天反射到一定时期便自行消失。
新生儿的双手呈握拳状。
出生后12周,手指才松而屈,16~20周开始有真正的抓握,即一种以触—视觉为线索的自觉抓握。
婴儿从16周起,粗糙的手臂活动按发育成熟的程序,逐渐出现类似于捋、抓握、操纵和探索等精细动作。
因此,格塞尔把16周看做婴儿动作发展的转折阶段。
此外,16周的婴儿其头、眼、手的协调也迅速发展,颈部肌肉得到了充分发育,在别人的扶持下,可以不太稳地保持坐姿。
28周的婴儿能坐在椅子上,双手能灵活地活动,不但能伸出一只手去抓握物体,还会把物体从一只手递交到另一只手。
40周的婴儿能伸出食指作戳拨、撬动和抚摸,他们能成功地拉住线,并能在不抬高腕部的情况下用拇指指端与食(中)指指端拿起一粒小糖丸(儿科临床上称为平指摘)。
从40周婴儿的动作表现上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指端、舌尖、足和足趾正在逐渐成熟起来。
52周的婴儿能精确地抓起小糖丸或细线,但握住后再松开的能力控制较差。
60周(15个月)的儿童一般能独立行走,能叠两块方木,并能用手表示意图。
72周(18个月)的儿童开始能对各方面的动作进行协调,走路不摔跤,甚至能够开始跑动。
24个月的儿童能用蜡笔画一竖,能叠6块方木,能用3块方木排成一行,这表明他们对垂直和水平方向的动作已掌握了一部分。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逐渐从感性思维向符号思维转变: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感官和具体经验,通过感觉和观察进行认识。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逐渐开始能够使用符号来思考和表达,如绘画、图画、文字等。
2.逐渐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学前儿童的思维是以具体的形象和实际的情境为基础的,他们较难理解抽象和抽象概念。
随着经验的积累和认知能力的增强,学前儿童逐渐开始能够进行抽象思维,意识到事物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
3.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局限于个别的细节,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
然而,随着认知能力的增强,他们开始逐渐发展出逻辑思维,能够进行类比、归纳、演绎等思维操作。
4.逐渐具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前儿童在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开始具备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认知水平和经验进行思考和决策,寻找问题的解决办法,并进行尝试和实践。
1.儿童的思维是直观的、感性的和具体的: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依赖于感官和具体经验,他们较难进行抽象和抽象推理。
2.儿童的思维是自我中心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受到个人经验和观点的影响,他们往往以自己的角度来看待事物,难以理解他人的观点和感受。
3.儿童的思维是不成熟的和片面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容易局限于个别的细节,以及不能全面的理解和把握问题。
4.儿童的思维是动态的和不稳定的: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比较活跃,思维方式和方式不断变化,缺乏稳定性。
5.儿童的思维是内隐的和外延的:学前儿童的思维往往是内隐的,即他们对思维的过程和原因难以清晰地表达。
但是,他们对外部实物和事件的注意力较高。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也在不断变化。
今天,我将从科技、教育和社交等方面,分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首先,科技的发展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现代科技的普及使得儿童在很早的时候就接触到了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
这些设备的普及为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资源,拓宽了他们的思维视野。
通过应用程序和游戏,儿童可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开展启蒙教育,培养观察和逻辑思维能力。
此外,科技还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方式,如在线教育平台和互动学习工具等,使儿童可以在家中或幼儿园中获取更全面的教育资源。
其次,教育的发展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传统的教育注重知识的灌输和记忆,但现代的教育更注重培养学前儿童的综合能力。
通过游戏和主题活动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导儿童主动参与学习,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现代教育也注重培养儿童的社交能力和合作精神。
通过团队合作和角色扮演等活动,学前儿童可以学会与他人合作、分享和理解他人的观点,培养他们的社交意识和沟通能力。
最后,社交的变化也对学前儿童思维发展产生了影响。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社交活动不再局限于面对面的交流,儿童可以通过社交网络和在线互动平台与他人交流。
这种新的社交方式为学前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交流机会,拓宽了他们的社交圈子。
然而,与此同时,儿童也面临着虚拟社交带来的风险,如信息安全和网络欺凌等问题。
因此,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引导儿童正确使用社交媒体,培养他们的网络素养和安全意识。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是与时俱进的。
科技的发展、教育的进步和社交方式的改变,都对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这个变化的时代,家长和教育者应该关注并适应这些变化,为学前儿童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和学习资源,帮助他们培养综合素质,为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学前儿童,指的是三到六岁之间的儿童。
这个阶段是儿童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他们的思维发展的重要时期。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关系到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这一阶段的思维发展也会对他们的性格和人生观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感性思维开始向概念思维过渡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从感性思维向概念思维的过渡,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
在感性思维的阶段,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感官来感知和认识事物。
而当儿童步入概念思维的阶段时,他们就可以通过线性思考、推理和逻辑思维等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事物。
因此,对于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我们应该多让他们接触和认识各种各样的事物,同时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基本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让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概念思维,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言能力得到了重要发展对于学前儿童而言,语言是他们认识和沟通外界环境的最重要的工具。
因此,在学前儿童阶段,语言能力的发展也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学前儿童来说,学习语言不仅是在掌握语言表达技巧的过程中,更是通过语言来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
在这个阶段,我们应该多给予儿童机会进行口语交流,并且让他们逐渐学会正确使用语言,提高他们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
三、发掘生活中的问题,培养独立思维能力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能力还比较薄弱,他们往往不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在生活中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接触到一些简单的问题和难题,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
哪怕是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从床上跳下来会不舒服,我们也可以通过简单的解释和引导来让他们自己找出答案。
这样的教育方式不仅可以激发儿童的兴趣,也可以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在学前儿童阶段,儿童的思维发展是外化于各种各样的行为和行动当中的。
因此,我们在对学前儿童进行教育和引导时,应该注重培养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更好地理解世界,把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引向更加丰富和成熟的方向。
《婴幼儿心理发展》课件——第八章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概念: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一般特征和本质特征的反映,是在概括的基础上形成的。
学前儿童掌握 概念的方式
通过实例获得概念
(举例子)
通过语言理解获得
(下定义)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幼儿对概念的掌握
一般特点
以掌握具体实物概念为主,向掌握抽象概念发展
概念的内涵往往不精确,外延也不恰当,过宽或过窄。
第八章 学前儿童 思维的发展
思维的概述
思维的概念
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间接性
概括性
思维的类型
01
根据思维过程中 凭借的工具不同
➢ 动作思维 ➢ 形象思维 ➢ 抽象逻辑思维
02
根据思维探索 答案的方向不同
➢ 聚合思维 ➢ 发散思维
03
根据思维的 创新程度不同
➢ 常规思维 ➢ 创造性思维
幼儿思维的发展
幼儿理解水平的发展——5个发展趋势
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对事物关系的理解 依靠具体形象的理解——依靠语词的理解 简单的、表面的理解——复杂的、深刻的理解
情绪的理解——比较客观的理解 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逐渐理解事物相对关系
谢 谢!
转导推理
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 常见于3-4岁幼儿身上
演绎推理
从一般到个别的推理
三段式: • 大前提——已知的一般原理 • 小前提——所研究的特殊情况 • 结论——据一般原理,对特殊情
况作出判断。
学前儿童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
归纳推理
从个别到一般的推理
类比推理
类比推理的六种基本关系 ➢工具和功用关系(笔/写字,?/切菜) ➢部分与整体关系(苹果/苹果树,手指/?) ➢对立关系(高/矮,粗/?) ➢并列关系(白菜/萝卜,猴子/?) ➢从属关系(白菜/蔬菜,?/动物) ➢因果关系(下雨/地湿,?/打针)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
1.感知思维阶段(3-4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主要通过感知来获取信息和认识事物。
他们善于观察、辨别和理解世界。
他们能够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外界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刺激,从而获取信息。
他们能够注意到一些简单的对象特征,例如大小、颜色、形状等,并能够对这些特征进行分类和比较。
此外,他们还能够通过触摸、抓握、扔掷等操作活动来更好地认识和了解物体。
2.操作思维阶段(4-5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发展出一定的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图和目标进行主动的操作,并能够通过操作对象来实现自己的意图和目标。
他们开始形成一些简单的原因-结果关系,并能够通过试错和观察来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
他们的思维开始从现实情境向外推广,开始具备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概念和规则。
3.符号思维阶段(5-6岁)
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形成一定的符号系统,例如语言、数字和图形等,并能够利用符号进行思维活动。
他们能够使用语言来进行思维表达和沟通,能够理解和运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概念和操作,能够通过绘画和图形表示来表达思维。
他们的思维开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能够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和问题解决。
总之,学前儿童思维的发展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感知思维到操作思维,再到符号思维。
在这个过程中,儿童逐渐形成了一些基本的思维
能力,例如观察、辨识、分类、比较、操作、推理和问题解决等。
这些思维能力为他们今后的学习和认知发展奠定了基础。
教育者应该根据儿童不同阶段的思维特点和需求,采取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学策略,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
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是指幼儿思维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系列特点和变化。
幼儿思维在0-6岁的阶段经历了多个重要的阶段和里程碑,而这些阶段及里程碑与幼儿的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下面将详细介绍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1.传感期:从出生到2岁左右,幼儿的思维主要通过感觉和运动来实现。
他们主要通过触摸、咀嚼、移动等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世界。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发展很快,他们可以通过重复接触和反复实践来建立起一些基本的概念和技能。
2.前操作期:2-7岁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之一、在这个阶段,幼儿逐渐具备了一些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如分类、序列、时间等。
他们能够比较、归纳和分类对象,并开始使用符号和图形来表达自己的思维。
此外,幼儿开始有了一定的自我意识,能够理解他人的意图和需求,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互动和协作。
3.具体操作期:7-11岁是幼儿思维发展的又一个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逐渐从感性向理性转变,他们开始具备较为成熟的逻辑推理能力,并能够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思维活动,如综合分析、抽象思维等。
此外,幼儿开始表现出对事物的深入思考和掌握一些实际操作技能的能力。
4.形式操作期:11-15岁是幼儿思维发展的最后一个时期。
在这个阶段,幼儿的思维发展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他们能够进行更复杂、更抽象的思维活动,并开始能够自主思考和解决问题。
此外,幼儿通过社交和交流活动,开始构建自己的思维模式,并逐渐形成个性、价值观和世界观。
综上所述,幼儿的思维发展呈现出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渐发展趋势。
在这个过程中,幼儿通过感觉运动和自我操作等方式探索世界,逐渐建立起一系列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思维模式。
这些发展趋势对于幼儿认知、语言、情感和社会等方面的综合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因此,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应该充分关注和引导幼儿的思维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条件,帮助幼儿建立正确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促进其全面的发展。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学前儿童的心智发展是一个复杂而长期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他们的思维和认知能力正在不断发展,从简单的感觉和认知到逐渐具备逻辑推理和抽象思维的能力。
本文将讨论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1.感觉和知觉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通过感觉和知觉来进行。
他们能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获得信息,但对于复杂的思维活动还缺乏力量。
2.沟通和符号使用阶段:学前儿童通过语言、手势和符号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意愿。
这个阶段的思维活动主要是为了沟通和表达需求,还不能进行复杂的逻辑推理。
3.偏向于具体的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主要是针对具体的事物和现象,他们需要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具体的实例来理解和建构。
4.片段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常常是片段的、不连贯的,他们还不能将各种信息和概念进行整合和系统化地思考。
5.自我中心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难以理解别人的观点和感受,容易忽视他人的需求和意愿。
1.真实性思维: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基于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真实经验和感知。
他们通常只相信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很难理解和接受抽象的概念和想象力。
2.聚焦关注: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常常集中在其中一个特定的事物或问题上,他们往往无法同时注意到多个事物或问题。
3.模仿和想象力:学前儿童的思维活动受到模仿和想象力的影响。
他们通过模仿他人的行为和语言来学习,通过想象力来创造和发展新的游戏和角色。
4.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学前儿童十分好奇,对周围的世界充满了探索欲望。
他们通过观察、探索和实验来积累新的经验和知识。
5.算术思维:学前儿童开始逐渐具备基本的算术思维能力,他们能够理解数量、比较大小、进行简单的计算。
总的来说,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是一个逐步进化的过程。
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特殊性。
教育者和家长应该充分理解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规律和特点,通过合适的教育和引导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试述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1. 思维的起步阶段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啊!想象一下,一个小宝宝刚学会走路,蹒跚学步的模样是不是特别萌?但当他开始用脑袋来解决问题的时候,那种萌就更加了,简直能萌化一切。
这个阶段,孩子的思维还处在初级阶段,就像一张白纸,什么都要从头学起。
1.1 具体形象思维首先,学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具体形象的。
他们对世界的理解是通过直观的感受,而不是抽象的概念。
比如说,小明看到一只小狗,就能立刻说:“哇,这是一只小狗!”但如果问他小狗是什么,他可能会挠头,觉得你在考他。
孩子们更喜欢用他们眼睛看到的东西来理解世界,就像一块拼图,他们需要把这些拼图拼在一起才能明白大概是个什么样子。
1.2 自我中心主义此外,学前儿童的思维还有一个有趣的特点,就是自我中心主义。
这个词听起来很高大上,但其实就是孩子们总觉得世界围绕着他们转。
他们可能会以为,别人也像他们一样觉得“巧克力是最棒的东西”。
所以,当他们把自己喜欢的玩具分享给别人时,可能还会期待别人也像他们一样特别兴奋。
这个阶段的小朋友们,真是天真的可爱!2. 思维的扩展阶段随着孩子们逐渐长大,他们的思维也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就像他们的身高在慢慢涨一样,思维能力也是逐步提升的。
2.1 前运算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们开始进入所谓的“前运算阶段”。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逻辑推理,但有时候这些推理还是很幼稚。
比如,小红学会了分类,把各种玩具分门别类地摆放起来。
她知道“汽车”是不同于“玩具熊”的,但如果你告诉她玩具熊也有不同的类型,她可能会觉得你是在开玩笑。
孩子们在这个阶段,虽然脑袋里有很多想法,但还需要时间来把这些想法整理得更清楚。
2.2 角色扮演游戏这个阶段的孩子还特别喜欢角色扮演游戏。
你会发现他们喜欢把自己变成各种各样的角色,比如小医生、小老师,甚至超级英雄。
他们通过这些角色扮演来理解社会的规则,学习怎样与别人互动。
这就像他们在玩一个大大的角色扮演游戏,试图通过不同的角色来探索自己和世界的关系。
教育随笔: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是概括性。
思维所反映的是⼀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典型的⼈类思维是以语⾔为⼯具的抽象逻辑思维。
⼉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从⽣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必然要经历若⼲发展的层次。
这些层次尽管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它们毕竟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层次置于⼀个⼴义的思维范畴之内,⽽称其为“直觉⾏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学前⼉童思维发⽣的时间与标志 ⼉童的思维发⽣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之后,与⾔语真正发⽣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
2岁以前,是思维发⽣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语词的概括,是⼉童思维发⽣的标志。
三、学前⼉童思维发展的⼀般趋势 学前⼉童思维发展的⼀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从思维发展的⽅式看,⼉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以下我们将对直觉⾏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平的思维过程进⾏分析,对⼉童思维发展的⼀般趋势获得进⼀步的了解。
(⼀)直觉⾏动思维 直觉⾏动思维,也称直观⾏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的动作来进⾏的思维。
直觉⾏动思维是最低⽔平的思维,这种思维⽅式在2~3岁⼉童⾝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童⾝上也常有表现。
1.产⽣ 直觉⾏动思维是在⼉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的。
⼉童摆弄⼀种东西的同⼀动作会产⽣同⼀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然⽽然地使⽤这种动作,⽽这种动作已经可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思维的概念
思维是脑对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概括性。
思维所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性和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
二是间接性,思维是通过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一些没有被直接感知的事物及其关系的过程。
典型的人类思维是以语言为工具的抽象逻辑思维。
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识是通过感知觉,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必然要经历若干发展的层次。
这些层次尽管还不能称为完全意义上的思维(抽象逻辑思维),但它们毕竟已程度不同地具备了思维的最重要的品质——对现实概括的、间接的反映,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层次置于一个广义的思维范畴之内,而称其为“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等。
二、学前儿童思维发生的时间与标志
儿童的思维发生在感知、记忆等过程发生之后,与言语真正发生的时间相同,即2岁左右。
2岁以前,是思维发生的准备时期。
出现最初的用语词的概括,是儿童思维发生的标志。
三、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表现为:
(1)从概括的性质的演变来看,一般认为是从动作的概括向表象概括,再向概念概括发展;
(2)从反映的内容的演变来看,是从反映事物的外部联系、现象到反映事物的内在联系、本质;从反映当前事物到反映未来事物的发展。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的思维最初是直观行动的,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以下我们将对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这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过程进行分析,对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获得进一步的了解。
(一)直觉行动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指依靠对事物的感知,依靠人的动作来进行的思维。
直觉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方式在2~3岁儿童身上表现最为突出,在3~4岁儿童身上也常有表现。
1.产生
直觉行动思维是在儿童感知觉和有意动作,特别是一些概括化的动作的基础上产生的。
儿童摆弄一种东西的同一动作会产生同一结果,这样在头脑中形成了固定的联系,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就会自然而然地使用这种动作,而这种动作已经可以说是具有概括化的有意动作。
例如,儿童经过多次尝试,通过拉桌布取得放在桌布中央的玩具,下次看到在床单上的皮球,就会通过拉床单去拿皮球。
也就是说,这种概括性的动作就成为儿童解决同类问题的手段,即直觉行动思维的手段。
儿童有了这种能力,我们就称其有了直觉行动水平的思维。
2.特点
直觉行动性是先学前儿童思维的基本特征,也是直觉行动思维的重要特征。
(1)直观性与行动性。
儿童的思维与他的感知和动作密不可分,他不可能在动作之外思考,是在行动中利用动作进行思考,也就是说,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行为还没有分开来,因此,他不可能预见、计划自己的行动。
儿童的思想只能在活动本身展开,他们不是先想好了,再行动,而是边做边想。
(2)出现了初步的间接性和概括性。
直觉行动思维的概括性表现在动作之中,还表现在感知的概括性。
儿童常以事物的外部相似点为依据进行知觉判断。
虽然直觉行动思维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但由于缺乏词的中介,儿童对外部世界的反应只是简单运动性和直觉性质的,而不是概念的。
因此,它只能是一种“行动的思维”、“手的思维”。
(二)具体形象思维
具体形象思维是指依靠事物的形象和表象来进行的思维。
它是介于直觉行动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之间的一种过渡性的思维方式。
具体形象思维是幼儿期典型的思维方式。
1.产生
具体形象思维是在直觉行动思维之中孕育出来并逐渐分化的。
随着动作的熟练,一些动作(试误性的无效动作)逐渐被压缩和省略,而由经验来代替。
这样一些表象就可以代替一些实际动作,遇到问题时就可以不再试误,而是先在头脑中搜索表象,以便采取相应有效的动作,这时,儿童不再依靠动作而是依靠表象来思考。
儿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动作开始分离,其内部表象已经可以支配外部行动。
从某种意义上讲,真正的思维才开始产生,才真正由“手的思维”转为“脑的思维”。
2.特点
(1)思维动作的内隐性。
在直觉行动思维中多采用“尝试错误”法,当用这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经验积累多了以后,儿童便不再依靠一次又一次的实际尝试,而开始依靠关于行动条件以及行动方式的表象来进行思维。
思维的过程从“外显”转变“内隐”。
(2)具体形象性。
幼儿的思维内容是具体的。
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
比如,“家具”这个词比“桌子”、“椅子”等抽象,幼儿较难掌握。
在生活中,抽象的语言也常常使幼儿难以理解。
幼儿思维的形象性,表现在幼儿依靠事物在头脑中的形象来思维。
幼儿的头脑中充满着颜色、形状、声音等等生动的形象。
幼儿的具体形象思维还有一系列派生的特点:
①表面性。
幼儿思维只是根据具体接触到表面现象来进行。
因此,幼儿的思维往往只是反映事物的表面联系,而不反映事物的本质联系。
例如,幼儿不理解词的转义。
幼儿听妈妈说:“看那个女孩长得多甜!”他问:“妈妈,你舔过她吗?”
②绝对性。
由于思维的具体性和直观性,使得思维所能把握的往往是事物的静态,而很难把握那种稍纵即逝的动态和中间状态,缺乏相对的观点。
(3)自我中心性。
所谓的自我中心指主体在认识事物时,从自己的身体、动作或观念出发,以自我为认识的起点或原因的倾向,而不太能从客观事物本身的内在规律以及他人的角度认识事物。
皮亚杰设计的“三座山试验”是自我中心思维的一个最典型的例证:先请儿童围绕三座山的模型散步,让他从不同的角度观看模型,然后请他坐在模型的一边,从许多三座山的照片(拍摄角度各个相同)中选出和自己以及坐在B、C、D位置的娃娃所看到的模型相一致的照片。
结果发现,相当一部分幼儿挑出的往往是与自己的角度所见完全相同的照片。
自我中心的特点还伴随有其他一些表现:
①不可逆性。
即单向性,不能转换思维的角度。
例如,问幼儿:“你有姐姐吗?”“有,我姐姐是××。
”过了一会问她:“××有妹妹吗?”儿童摇头。
她只从自己的角度看××是姐姐,而不知从姐姐的角度看,自己是妹妹。
由于缺乏逆向思维的能力,使得儿童很难获得物质守恒的概念。
不懂得一定量的物体形状改变,是可以变回原状的,形状的改变并不影响其量的稳定性。
②拟人性(泛灵论)。
自我中心的特点常常使儿童由己推人。
自己有意识有情感有言语,便以为万事万物也应和自己一样有灵性。
因此,他们常常有一种看待事物的独特眼光和一颗敏感、善良、充满幻想的心灵。
③经验性。
幼儿的思维是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进行的。
比如,听奶奶抱怨小鸡长得慢,就把小鸡埋在沙里,把鸡头留在外面,还用水浇,并告诉奶奶:“您的小鸡一定会长得大大的。
”
(三)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抽象的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人类特有的思维方式。
学前儿童晚期时,出现了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整个学前期都还没有这种思维方式,只有这种方式的萌芽。
随着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儿童自我中心的特点逐渐开始消除,即开始“去自我中心化”。
儿童开始学会从他人以及不同的角度考虑问题,开始获得“守恒”观念,开始理解事物的相对性。
所谓守恒,是皮亚杰理论中的重要概念,是衡量儿童运算水平的标志之一。
守恒是个体对概念本质的认识能力或概念的稳定性。
具体指对物体的某种本质特征(如重量、体积、长度等)的认识不因其它非本质特征的变化而改变。
如前所述,儿童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就这个发展顺序而言是固定的、不可逆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三种思维方式之间是彼此对立、相互排斥的。
事实上,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往往相互联系,相互配合,相互补充。
学前儿童(主要是幼儿阶段)的思维结构中,特别明显的具有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的现象。
这时,在其思维结构中占优势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但当遇到简单而熟悉的问题时,能够运用抽象水平的逻辑思维。
而当遇到的问题比较复杂、困难程度较高时,又不得不求助于直觉行动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