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注《孙子兵法》解说
《孙子兵法》曹操注之欧阳引擎创编
《孙子兵法》曹操注欧阳引擎(2021.01.01)〈序〉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
」《尚书》:「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
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
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
官者,五官之分也。
道者,粮路也。
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
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文学_用间篇第十三-《孙子兵法》全文带译文
用间篇第十三-《孙子兵法》全文带译文用间篇第十三-《孙子兵法》原文百姓之费:民众百姓的消耗。
公家之奉:国家开支的费用。
内外骚动:全国上上下下,每家每户里里外外骚动不安。
怠于道路:老百姓因长途辗转运用军费物资疲劳不堪。
操事:操,这里指操持农事。
七十万家:按曹操、李筌注,古代制度是一家从军,需要七家负担运输国粮等各种劳役。
相守数年:指与敌军对峙数年。
爱爵禄百金:吝惜赏给人们以官位、俸禄和钱财。
非人之将也:人,这里指用人。
非人之将,指不懂用人的将领。
非胜之主:不是能主宰打胜战的人。
不可取于鬼神:不能从相信鬼神的迷信活动中了解到敌情。
不可象于事:象,比推、类比。
不可象于事,不可能用对等相似事物的类比中去推想出敌情。
不可验于度:不可以用于主观机械的计度去体验所获得的敌情是否准确。
莫知其道:不知道究竟是怎样泄露了军事机密。
人君之宝:君主在战争中,用以克敌制胜的法宝。
因其乡人而用之:利用故乡的人做我的间谍。
因其官人而用之:利用敌方为官者或他们的子孙做我方的间谍。
因其敌间而用之:收买利用敌方的间谍做我方的间谍。
为诳事于外:在外面散布谣言或虚假情报。
反报;回来报告敌情。
必先知其守将、左右、谒者、门者、舍人之姓名:必须先探知敌方主将以及他的幕僚亲信、负责通报和传令的官吏、卫士以及勤务人员的姓名。
必索敌人之间来见我者:一定要搜索到敌方派到我方从事间谍活动的人。
因而利之:按杜佑注,此指给以重金收买。
导而舍之:对被我方搜索到的敌方间谍经过开导后,给予任务,将其放走。
因是而知之:是,指反间提供的情报。
因是而知之,从反间提供的情报而知道军事机密。
生间可使如期:生间,能活着回来报告敌情的间谍。
如期,按期。
生间可使如期,生间可以使他们按期回来报告敌情。
知之必在于反间:要掌握五种间谍活动的情况,都可以依靠反间的作用。
殷之兴也:殷商的兴起。
伊挚在夏:伊挚,指伊尹,原为夏桀的大臣以后归附商汤为相,在灭夏的过程中,伊尹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孙子兵法》曹操注
〈作战篇〉
〔曹操曰: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於敌也。〕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千里而馈粮,〔曹操曰:越境千里。〕则外内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财,车甲之奉:费日千金,然後十万之师举矣。〔曹操曰:谓购赏犹在外之也。〕其用战: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屈力,久暴师则国用不足。〔曹操曰:钝,弊也;屈,尽也。〕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智者,不能善其後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久。〔曹操曰:虽拙,有以速胜。未睹者,言无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则不能得用兵之利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势者,因利而制权也。〔曹操曰:制由权也,权因事制也。〕
兵者,诡道也。〔曹操曰:兵无常形,以诡诈为道。〕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曹操曰:欲进而治去道,若韩信之袭安邑,陈舟临晋而渡於夏阳也。〕故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曹操曰:敌治实,须备之也。〕强而避之,〔曹操曰:避其所长也。〕怒而桡之;〔曹操曰:待其衰懈也。〕卑而骄之,佚而劳之,〔曹操曰:以利劳之。〕亲而离之;〔曹操曰:以间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曹操曰:击其懈怠,出其空虚。〕此兵家之胜,不可预传也。〔曹操曰:传,犹泄也。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临敌变化,不可先传也。故料敌在心,察机在目也。〕
《孙子兵法》全文(附白话文对照,完美版)收藏起来慢慢看!
《孙子兵法》第一章:始计1、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译文】孙子说:战争是国家的大事,它关系着人民的生死和宗庙社稷的存亡,是不可不认真考察了解的。
2、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诡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译文】所以,要以如下五个根本方面的因素为基础,去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和评估,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
这五个根本方面即: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
所谓“道”,就是要使民众与君主同心同德,可与君主死生与共而无违疑之心。
所谓“天”,就是指昼夜、寒暑与四时节令的变化。
所谓“地”,就是指道路的远近、地势之险厄平易、开阔狭窄与高低向背等地理条件。
所谓“将”,就是要求将帅要具备智谋、信实、仁爱、勇敢和严明等五种品格。
所谓“法”,就是指军队的组织编制、将吏的职分管理与军需物资的掌管使用。
凡属上述五个方面的事,身为将帅,都不能不过问。
了解这些情况,就能打胜仗;不了解这些情况,就不能打胜仗。
3、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译文】所以要对敌我双方的情况进行比较分析,从而探索战争胜负的情势:哪一方的君主开明?哪一方的将帅贤能?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武器装备精良?哪一方的士卒训练有素?哪一方的赏罚公正严明?我们根据上述情况,就可预知谁胜谁负了。
4、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译文】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
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2)
曹操《孙子注》的成就及其实践价值(2)二、“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孙子注》的民本思想作为实际的统治者,曹操关心民生、关注民瘼的民本思想是非常突出的。
曹操在其著名的诗歌《蒿里行》中就悲怆地咏叹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4H在《蠲河北租赋令》中,曹操也说:“河北罹袁氏之难,其令无出今年租赋。
”_4J3。
在《孙子注》中,曹操也同样表现出了这种关心民生疾苦的良苦用心。
如:黄帝汤武成用干戚以济世也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11o~)将黄帝、圣人的用兵原则归纳为“济世”、“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等等,也就意味着这是用兵的最基本原则。
凡用兵者,只有在保证是救民于水火、除此别无他法的情况下才可以使用,这是将动用武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最后一种手段。
与此相应,曹操在《计篇》中也用“天意”、“阴阳”等神圣原则限制用兵: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
故《司马法》日:“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 曹操这种处心积虑的解释,显然是把百姓福祉放在军事行动的第一位的,表现出了封建时代一个卓越政治家崇高的政治境界。
除了用“天意”、“圣人”等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对用兵进行约束之外,曹操还用具体的事例来解释用兵的巨大危害,在解释《孙子兵法·作战篇》原文“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时,曹操注释云:·11.当敌,奇兵从旁击不备也。
”¨l酾“自‘无穷如天地’已下,皆以喻奇正之无穷也。
”【1170这种“用奇守正”战术,是孙子在长期的军事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经过曹操的发挥,更显示出了极其强大的生命力,可以称得上是战争史上的法宝。
曹操一生征战无数,经常使用这一“奇正战术”。
汉献帝兴平二年(195年),曹操与吕布大战于定陶,“时太祖兵少,设伏,纵奇兵击,大破之”[2112。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再征张绣,但担心许昌被袭,便撤军返回。
孙子兵法(曹操注解)
《孙子兵法》精要《始计篇》是《孙子兵法》的核心所在,总揽全书的纲,讲述战争对于国家和人民根本利益的极端重要性。
论述研究,谋划作战方略的伟大意义与决定战争胜负的基本条件,提出“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的经典军事理论。
《作战篇》从用兵对国家经济力的影响,阐明长期作战对国家的危害,论述用兵出征既有拓展疆土,争夺财富的有利一面,又有耗费国力,祸害百姓的有害一面。
指出“因粮于敌”,“胜敌而益强”的战略原则。
提出“兵贵速,不贵久”的经典军事理论。
《谋略篇》论述“上兵伐谋”的作战思想,分析军事谋略,政治谋略与外交谋略在战争中的重要作用,总结出不同形势下的不同用兵方法和预知战争胜利的几种基本情况,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经典军事理论。
《军形篇》论述依据敌我双方军事实力的强弱而决定攻守的战略思想,解析“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的作战原则,提出“修道而保法”等一系列达到自保而全胜目的的军事理论。
《兵势篇》着重分析在对敌军实施战略进攻中如何从战略上运用“奇正”结合的原则,创造一种高屋建瓴,出奇制胜的态势,提出“择人而任势”的辨证法思想,主张灵活变动的用兵策略。
《虚实篇》论述军事活动中“虚”与“实”的对立和转化的关系,特别阐明避实就虚,以实击虚的原则,强调“致人而不致于人”,掌握战争主动权的重要性,提出“避实而就虚”,“因敌而制胜”的经典军事理论。
《军争篇》阐述在战争中为将者必须把握的基本战略和战术,着重论述如何变不利条件为有利条件,总结战争规律,探索出在战争中夺取制胜条件的基本方法,提出“用兵之法”的八条原则。
《九变篇》论述在战争中必须根据敌情和地形的变化灵活处置,变通应敌,分析战场上经常遇到的各种需要变通应敌的情况和方法,提出有备无患的战略思想和作为将帅应防止与克服的五种重大险情。
《行军篇》论述行军作战的战略要领,诸如行军时如何安营扎寨,如何观察和利用地形,如何判断敌情,总结历史上诸多战争的经验,列举出三十余种观察判断敌情的方法,提出“令之以文,齐之以武”的治军原则。
曹操注孙子兵法《地形篇》
曹操注孙子兵法《地形篇》《地形篇》曹操曰: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孙子曰:地形:有通者,有挂者,有支者,有隘者,有险者,有远者。
曹操曰:此六者,地之形也。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曰通;通形曰:先居高阳,利粮道,以战则利。
曹操曰:宁致人,无致於人。
可以往,难以返,曰挂;挂形曰:敌无备,出而胜之;敌有备,出而不胜,难以返,不利。
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曰: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隘形曰:我先居之,必盈之以待敌;若敌先居之,盈而勿从,不盈而从之。
曹操曰:隘,两山之间通谷也,敌势不得挠我也。
我先居之,必前齐隘口,陈而守之,以出奇也。
敌若先居此地,齐口陈,勿从也。
即半隘陈者从之,而与敌共此利也。
险形曰:我先居之,必居高阳以待敌;若敌先居之,勿从也,引而去之。
曹操曰:地险隘,尤不可致於人。
远形曰:势均,难以挑战,战而不利。
曹操曰:挑战者,延敌也。
凡此六者,地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故兵:有走者,有弛者,有陷者,有崩者,有乱者,有北者。
凡此六者,非天之所灾将之过也。
夫势均:以一击十,曰走。
曹操曰:不料力也卒强吏弱,曰弛。
曹操曰:吏不能统卒,故弛坏。
吏强卒弱,曰陷。
曹操曰:吏强欲进,卒弱,辄陷败也。
大吏怒而不服,遇敌怼而自战,将不知其能,曰崩。
曹操曰:大吏,小将也。
大将怒之,心不压服,忿而赴敌,不量轻重,则必崩坏。
将弱不严,教导不明;吏卒无常,阵兵纵横,曰乱。
曹操曰:为将若此,乱之道也。
将不能料敌,以少合众,以弱击强,兵无选锋,曰北。
曹操曰:其势若此,必走之兵也。
凡此六者,败之道也:将之至任,不可不察也。
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
曹操曰:恩不可专用,罚不可独任;若骄子之喜怒对目,还害而不可用也。
知吾卒之可以击,而不知敌之不可击,胜之半也。
知敌之可击,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胜之半也。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
《孙子兵法》(始计第一)曹永孚【摘要】<正>按照宋本《魏武帝注孙子》的版样,《孙子兵法》的首篇为'始计第一',历代传承中也有'计''计第一'等样本。
为实用起见,人们通常又称之为'计篇',也未尝不可。
现依据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加以释义和解析。
【原文】孙子曰:兵(1)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2),不可不察(3)也。
故经(4)之以五事(5),校(6)之以计(7),而索其情(8):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期刊名称】《孙子研究》【年(卷),期】2015(000)006【总页数】4页(P107-110)【作者】曹永孚【作者单位】【正文语种】中文编者按:中国古代兵学典籍繁多,底蕴丰厚,很有研究和应用价值。
为使广大读者系统了解兵学体系,全面领悟兵学思想,正确掌握兵学智慧,本刊特辟“兵学名篇”栏目,从本期起陆续选登《孙子兵法》等经典兵学著作,以飨读者。
按照宋本《魏武帝注孙子》的版样,《孙子兵法》的首篇为“始计第一”,历代传承中也有“计”“计第一”等样本。
为实用起见,人们通常又称之为“计篇”,也未尝不可。
现依据宋本《魏武帝注孙子》加以释义和解析。
孙子曰:兵①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②,不可不察③也。
故经④之以五事⑤,校⑥之以计⑦,而索其情⑧: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⑨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⑩。
天者,阴阳⑪、寒暑、时制⑫也。
地者,远近、险易⑬、广狭、死生也。
将者,智、信、仁、勇、严⑭也。
法者,曲制⑮、官道⑯、主用⑰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⑱,将孰有能,天地孰得⑲,法令孰行,兵众孰强⑳,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㉑,乃为之势㉒,以佐其外㉓。
《孙子兵法》曹操注之欧阳文创编
《孙子兵法》曹操注〈序〉操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足兵。
」《尚书》:「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於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於庙堂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一曰道,〔曹操曰:谓导之以教令。
〕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民弗诡也。
〔曹操曰:危者,危疑也。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顺逆,兵胜也。
〔曹操曰:顺天行诛,因阴阳四时之制。
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吾民也。
』〕地者:高下、广狭、远近、险易、死生也。
〔曹操曰:言以九地形势不同,因时制利也。
论在〈九地〉篇中。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
〔曹操曰:将宜五德备也。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曹操曰:曲制者,部曲、旗帜、金鼓之制也。
官者,五官之分也。
道者,粮路也。
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
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曰:主孰贤?将孰能?〔曹操曰:道德、智能。
〕天地孰得?〔曹操曰:天时、地利。
〕法令孰行?〔曹操曰:设而不犯,犯而必诛。
〕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曹操曰: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曹操曰:不能定计,则退去之。
〕计利以听,乃为之势,以佐其外;〔曹操曰:常法之外也。
〕势者,因利而制权也。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
孙子兵法十三篇及解说计篇①第一[原文]孙子曰:兵②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③,校之以计而索其情④: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⑤。
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⑥。
地者,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⑦。
将者,智、信、仁、勇、严也⑧。
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⑨。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⑩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大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
将听吾计⑾,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
计利以听⑿,乃为之势,以佐其外。
势者,因利而制权⒀也。
兵者,诡道也⒁。
故能而示之不能⒂,用而示之不用⒃,近而示之远⒄,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⒅,实而备之,强而避之⒆,怒而挠之⒇,卑而骄之(21),佚而劳之(22),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23),不可先传也(24)。
夫未战而庙算(25)胜者,得算多(26)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
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吾以此观之,胜负见矣。
[注释]①计:计算、计划、计谋、计策等。
这里指战争前的计策。
②兵:兵器、兵士、军队、战争等。
这里指战争。
③经之以五事:五事指道、天、地、将、法,这五个方面都属于决定战争胜败的基本因素。
经,量度,这里是分析研究的意思。
④校之以计而索其情:比较敌对双方的各种条件,从中探求战争胜负的情形。
校,通“较”,比较;所谓“计”,指“主孰有道”等“七计”。
⑤不畏危:不害怕危险。
银雀山汉墓竹简《孙子兵法》此句为:“民弗诡也。
”⑥阴阳、寒暑、时制:阴阳,指昼夜、晴雨等天时气象的变化。
寒暑,指寒冷、炎热等气温的不同。
时制,指四季时令的更替等。
⑦远近、险易、广狭、死生:路程的远近、地形的险阻或平坦、作战地域的宽广或狭窄、地形是否利于攻守进退。
死生,指地形上的死地和生地。
孙子兵法九地篇 第十一
(35)率然:古代传说中的一种蛇。《神异经· 西荒经》:“西 方山中有蛇,头尾差大,有色五彩。人物触之者,中头则尾 至,中尾则头至,中腰则头尾并至,名曰率然。” (36)常山:即恒山。汉简《孙子兵法》中作“恒山”。恒山 在今山西浑源县东南,是五岳中的北岳。西汉时为避讳汉文 帝刘恒的“恒”字,改为“常”。北周武帝时,又改称恒山。 (37)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打它的中部,头尾都来。汉简《孙 子兵法》作:“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
[原文]
人入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地⑥。行山林、 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圮地。所由人者隘, 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之众者,为围地。疾战则 存,不疾战则亡者,为死地。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⑦,争地则无攻⑧, 交地则无绝⑨,衢地则合交⑩,重地则掠(11),圮地 则行,围地则谋,死地则战(12)。
(18)兵之情主速:“兵贵神速”的意思。 (19)由不虞之道:虞,预料。这句是说,要走敌人不易料到 的道路。
(20)为客之道:指进入敌境作战的原则。客,客军,即离开 本国进入别国作战的军队。
(21)深入则专,主人不克:专,专心一意。主人,被进攻的 国家或军队。克,战胜。指深入到敌国境内,士兵就会专心 一致不敢逃亡,只好拼命作战,敌军抵御不住。
(30)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修,即不用整顿、告诫。因此这样 军队不用整顿而会自动戒备, (31)禁祥去疑:祥,妖祥,这里指占卜等迷信活动。禁止迷信 活动,消除疑虑和谣言。 (32)无余命,非恶寿:恶,厌恶;寿,寿命。指士卒不怕死, 并不是不想活下去。
(33)涕沾襟:涕,眼泪;襟,衣襟。眼泪沾湿了衣襟。
(22)谨养而勿劳:注意休整,不使部队过于疲劳。
曹操注孙子兵法军争篇
曹操注孙子兵法军争篇本文是关于曹操注孙子兵法军争篇,感谢您的阅读!《军争篇》曹操曰:两军争胜。
曹操曰:聚国人,结行伍,选部曲,起营陈也。
交和而舍,曹操曰:军门为和门,左右门为旗门,以车为营曰辕门,以人为营曰人门,两军相对为交和。
莫难於军争。
曹操曰:从始受命,至於交和,军争为难也。
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
曹操曰:示以远,迩其道里,先敌至也。
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後人发,先人至者:知迂直之计者也。
曹操曰:迂其途者,示之远也。
後人发,先人至者,明於度数,先知远近之计也。
军争为利,军争为危。
曹操曰:善者则以利,不善者则以危。
举军而争利,则不及;曹操曰:迟不及也。
委军而争利,则辎重捐。
曹操曰:不得休息。
倍道兼行。
百里而争利,则擒上将;劲者先,疲者後,则十一以至。
曹操曰:百里争利,非也;三将军皆以为擒。
五十里而争利,则蹶上将,法以半至。
曹操曰:蹶,犹挫也。
三十里而争利,则三分之二至。
曹操曰:道近至者多,故无死败也。
是故,军无辎重则亡,无粮食则亡,无委积则亡。
曹操曰:无此三者,亡之道也。
是故,不知诸侯之谋者,不能预交;曹操曰:不知敌情者,不能结交也。
不知山林、险阻、沮泽之形者,不能行军;曹操曰:高而崇者为山,众树所聚者为林,坑堑者为险,一高一下者为阻,水草渐洳者为沮,众水所归而不流者为泽。
不先知军之所据及山川之形者,则不能行师也。
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
故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变者也。
曹操曰:兵一分一合,以敌为变也。
曹操曰:不见利也。
侵掠如火,曹操曰:疾也。
不动如山;曹操曰:守也。
难知如阴,动如雷霆;指向分众,曹操曰:因敌而制胜也。
廓地分利;操曰:广地以分敌利也。
悬权而动,曹操曰:量敌而动也。
先知迂直之道者胜:此军争之法也。
是故,《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金;视不相见,故为旌旗。
”是故,昼战多旌旗,夜战多鼓金。
鼓金旌旗者,所以一民之耳目也。
民既已专,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
三军可夺气,曹操曰:正正,整齐也;堂堂,大也。
曹操注孙子兵法译注
曹操注孙子兵法译注孙子序这是曹操注释孙子时写的序言。
时间不详。
在这里,曹操总结了历史和自己的斗争经历,指出了学习军队、掌握军队、掌握战争规律的重要性,并阐述了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关系。
是研究曹操军事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
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②,《论语》曰“足兵”③,《尚书》八政曰“师”④,《易》曰“师贞丈人吉”⑤,《诗》曰“王赫斯怒,爱整其旅”⑥,黄帝、汤、武咸用于戚以济世也⑦。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⑧恃武者灭,恃文者亡,夫差、偃下是也⑨。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⑩,不得己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⑾,试之妇人,卒以为将⑿,西破强楚入郢⒀,北威齐、晋⒁。
后百岁余有孙膑,是武之后也⒂。
审计重举⒃,明画深图⒄,不可相诬。
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⒅,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⒆。
(《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御览》二七○“足兵”上有“足食”二字,“恃武”“恃文”作“用武”“用文”,“圣人之用兵”作“圣贤之于兵也”。
“百岁余”作“百余岁”。
又自“孙子者”以下五十字,据《御览》补。
)① 《孙子兵法》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军事著作,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军事理论著作。
它总结了战争的实践经验,具有简单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作者孙武。
②上古:远古,指原始社会。
弧:弓。
矢:箭。
③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记载了孔子研究生的言行。
“步兵”出自《论语》?颜元。
④《尚书》:是我国古代社会商、周统治者发布的文告汇编,包括后人追叙唐虞和夏代的事。
八政:出自《尚书?洪范》。
“八政”为:食、货(货币)、祀(祭祀)、司空(水利土建筑)、司徒(民政)、司寇(刑法)、宾(外交)、师(军队)。
⑤ 《周易》:《周易》是阴周时期的一本占卜书。
正义,正义。
岳父:老人的尊称是指军队的总司令。
吉祥:吉祥意味着赢得一场战争。
⑥《诗》:《诗经》,我国古代诗歌总集。
引文见《大雅?皇矣》:“王赫斯怒,爰整其旅”,指密国(在今甘肃灵台县西)兴兵侵入阮国(在今甘肃泾川县东南)。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
浅谈《孙子兵法》的哲学思想齐鲁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光辉灿烂,浩浩荡荡,深刻地影响着中国,影响着世界,历时2000多年而不衰,是经过中外历史长期检验的先进文化。
在齐鲁文化的大框架内,一文一武两个圣人是最闪光的两个亮点。
“一文”,就是文圣孔子。
“一武”,就是武圣孙子。
孔子创立了儒学,孙子创立了兵学。
儒学经典是《论语》,兵学经典是《孙子兵法》。
《论语》以道德治理天下,勾画了中华文明的轮廓。
《孙子兵法》以智慧平定天下,指明了用兵制胜的途径。
孙子,名孙武,字长卿,春秋末齐国乐安人,生卒年代不详,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同时期。
在同一个时期,在相距只有二百多公里的范围内,出现一文一武两个圣人,在全世界数千年的历史上是少见的。
2000多年来,孙子被称为“兵家鼻祖”,《孙子兵法》被称为“兵学经典”。
宋代元丰年间,编成《武经七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作为官方的军事教科书。
《孙子兵法》被列为《武经七书》之首。
《孙子兵法》对后世的影响,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从时间上看。
2000多年来,随着生产力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武器不断升级,战争的形式也在不断变化。
由冷兵器,发展到火药兵器;由单纯地面作战,发展到陆、海、空立体作战;由近距离作战,发展到远距离作战;由传统作战方式,发展到信息化作战方式。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规律没有变。
不论古代的将领,还是近代的将领、现代的将领,都把《孙子兵法》当作必修课。
第二,从空间上看。
《孙子兵法》不仅对从事战争指挥的人具有莫大的吸引力,而且对经商的人、从政的人以及其它各界的人也具有莫大的吸引力。
只要认真领会《孙子兵法》的真谛,各行各业的人都会从中受益。
这是因为战场、商场、官场都具有竞争的性质,而《孙子兵法》揭示的战争的规律,实际也就是竞争的规律。
揭示战争、竞争规律靠什么?靠哲学。
曹操注孙子兵法《九地篇》
曹操注孙子兵法《九地篇》曹操注孙子兵法《九地篇》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会员上传请你点此纠错或发表评论( 21)《九地篇》曹操曰:欲战之地有九。
孙子曰:地形者,兵之助。
故用兵:有散地,有轻地,有争地,有交地,有衢地,有重地,有覆地,有围地,有死地。
曹操曰:此九地之名也。
诸侯战其地者,为散。
曹操曰:士卒恋土,道近易散。
入人之地而不深者,为轻。
曹操曰:士卒皆轻返也。
我得则利,彼得亦利者,为争。
曹操曰:可以少胜众、弱击强。
我可以往,彼可以来者,为交。
曹操曰:道正相交错也。
诸侯之地三属,曹操曰:我与敌相当,而旁有他国也。
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
曹操曰:先至得其国助也。
入人之地深,背城邑多者,为重。
曹操曰:难返之地。
行山林、险阻、沮泽,凡难行之道者,为覆。
曹操曰:少固也。
所由入者隘,所从归者迂,彼寡可以击吾众者,为围。
疾则存,不疾则亡者,为死。
曹操曰:前有高山,後有大水;进则不得,退则有碍。
是故,散地则无战,轻地则无止,争地则无攻,曹操曰:不当攻,当先至为利也。
交地则无绝,曹操曰:相及属也。
衢地则合交,曹操曰:结诸侯也。
重地则掠,曹操曰:蓄积粮食也。
覆地则行,曹操曰:无稽留也。
围地则谋,曹操曰:发奇谋也。
死地则战。
曹操曰:殊死战也。
所谓古善战者,能使敌人前後不相及,众寡不相待,贵贱不相救,上下不相收;卒离而不集,兵合而不齐。
合乎利而用,不合而止。
曹操曰:暴之使离,乱之使不齐,动兵而战。
敢问:敌众以整,将来,待之若何?曹操曰:或人问之。
曰:先夺其所爱,则听矣。
曹操曰:夺其所恃之利。
若先据利地,则我所欲必得也。
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给,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曹操曰:孙子应难以覆陈兵情也。
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於饶野,三军足食。
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
曹操曰:养土气、并兵力,为不可测度之计。
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曹操曰:士死安不得也,士人尽力。
曹操曰:在难地,心并也。
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曹操曰:拘,专也。
孙子兵法曹操文言文翻译
曹操注《孙子兵法》序:吾闻上古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
”尚书曰:“八政曰师。
”易曰:“师贞,丈人吉。
”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
”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
夫差、偃王是也。
圣人之用兵,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着深已。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计篇: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计于庙堂也。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校之以计,以索其情。
曹操曰:计者,谋也。
谋者,所以决胜负也。
故曰:“计者,胜败之母也。
”选将,谓择贤能也;量敌,谓审敌之强弱也;度地,谓知地之广狭险易也;料卒,谓知兵之多寡强弱也。
形篇:形者,胜败之原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形者,兵之形也。
兵之形,有形无形。
有形者,如山川、城郭、草木、道路等;无形者,如士气、民心、敌情等。
兵家之胜,在乎知形而用形。
势篇:势者,兵之机也。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
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
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
攻其无备,出其不意。
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曹操曰:势者,兵之势也。
兵之势,有势无势。
有势者,如山川、城郭、草木、道路等;无势者,如士气、民心、敌情等。
兵家之胜,在乎知势而用势。
以上是《孙子兵法》曹操注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对读者有所启发。
曹操注孙子兵法《行军篇》
曹操注孙子兵法《行军篇》导读:《行军篇》曹操曰:择便利而行也。
孙子曰:凡处军相敌:绝山依谷,曹操曰:近水草,便利也。
视生处高,曹操曰:生者,阳也。
战降无登:曹操曰:无迎高也。
此处山之军也。
敌若绝水,必远水;曹操曰:半渡,势不可并,故可败。
欲战,无附水而迎客;曹操曰:附,近也。
视生处高,曹操曰:水上当处其高,前向水、後当依高而处。
无迎水流:曹操曰:恐溉我也。
此处水上之军也。
绝斥泽,唯亟去无留;交军斥泽之中,依水草而背众树:曹操曰:不得已与敌会於斥泽之中。
此处斥泽之军也。
平陆处易,曹操曰:车骑之利也。
而右背高,前死後生:曹操曰:战便也。
此处陆上之军也。
凡四军之利,黄帝之所以胜四帝也。
曹操曰:黄帝始立,四方诸侯亦称帝,以此四地胜之也。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
养生处实,曹操曰:恃满实也。
养生,向水草,可放牧养畜乘。
实,犹高也。
一曰:恃实满,向水草放牧也。
是谓必胜,军无百疾。
陵丘堤防,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上雨水,水流至;止涉,待其定也。
曹操曰:恐半渡而水遽涨也。
绝涧遇:天井、天牢、天罗、天陷、天隙,必亟去之,勿近也。
曹操曰:山深水大者为绝涧,四方高、中央下者为天井,深山所过若蒙笼者为天牢,可以罗绝人者为天罗,地形陷者为天陷,涧道迫狭、深数丈者为天隙。
吾远之,敌近之;吾迎之,敌背之。
曹操曰:所居利也。
众树动者,来也;曹操曰:斩伐树木,除道也。
众草多障者,疑也。
曹操曰:结草为障,欲使我疑也。
鸟起者,伏也;曹操曰:鸟起其上,下有伏兵。
兽骇者,覆也。
曹操曰:敌广陈张翼,来覆我也。
尘高而锐者,车来也;卑而广者,徒来也;散而条达者,采樵者也;少而往来者,营军者也。
辞卑而备益者,进也;曹操曰:其使来辞卑,使间视之,敌人增备也。
辞强而进驱者,退也。
曹操曰:诡诈也。
轻车先出居侧者,阵也;曹操曰:陈兵欲战也。
无约而请和者,谋也。
奔走阵兵者,期也;半进者,诱也。
杖而立者,饥也;汲役先饮者,渴也;见利而不进者,劳也;曹操曰:士卒疲劳也。
简述孙子兵法主要内容
简述孙子兵法主要内容《孙子兵法》,孙武撰。
孙武字长卿,春秋末年齐国人,生卒年月未见史载,约与孔丘同时期。
他是陈国公子完的后裔,陈完因内乱逃奔齐国,并改姓陈为田。
田完的五世孙、孙武的祖父田书因“伐莒有功,景公赐姓孙氏,食采乐安(今山东惠民)”(《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后来,因齐国政局动荡不安,孙武由齐国到了吴国。
经伍子胥引荐,以自著兵法十三篇晋见吴王阖庐,得到吴王的重用,任为将军,帮助吴王经国治军,“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史记·孙吴列传》)《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吴孙子兵法》,简称《孙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兵书,也是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宋代朝廷颁定的“武经七书”之一。
它系由孙武草创,后经其门弟子而成,约成书于春秋战国之交,原书十三篇。
《孙子兵法》在战国末期和汉初已很流行,当时流行的就是“十三篇”文本,“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
”(《史记·孙吴列传》)到汉成帝时,任宏论次兵书,定著《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
根据山东银雀山西汉墓发掘出的竹简《孙子兵法》和青海大通县上孙家寨115号西汉墓发掘出的木简《孙子兵法》佚文,以及流传至今的《史记·孙吴列传》,均有“十三篇”的记载,说明“十三篇”是《孙子兵法》的本文。
“十三篇”之外的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可能是后人附益的内容。
东汉末年,曹操删去了附益的部分,专为“十三篇”作注,恢复了“十三篇”的本来面目,使“十三篇”得以完整地流传至今。
其他六十九篇和图九卷先后佚失。
但从银雀山汉墓竹简和上孙家寨汉墓木简的《孙子》佚文以及散见在史书、类书中的《孙子》佚文看,《吴孙子兵法八十二篇,图九卷》也确实存世过,任宏、班固的著录是有根据的。
今存《孙子兵法》约五千九百字,共十三篇:第一《计篇》,主要论述研究和谋划战争的重要性,通过战略运筹和主观指导能力的分析,以求得对战争胜负的预见,提出了“五事”“七计”、“兵者,诡道也”、“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军事原则;第二《作战篇》,主要讨论物力、财力、人力与战争的关系,提出了“兵贵胜,不贵久”的速胜思想和“因粮于敌”的原则;第三《谋攻篇》,主要论述“上兵伐谋”的“全胜”思想,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著名军事规律;第四《形篇》,主要论述战争必须具备客观物质力量即军事实力,中心讲“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第五《势篇》,主要论述在军事实力的基础上,如何正确实行作战指挥问题,通过灵活地变换战术和正确地使用兵力,造成锐不可挡的有利态势;第六《虚实篇》,主要论述作战指挥中要“避实击虚”、“攻其必救”、“因敌而制胜”,中心讲用“示形”欺骗敌人,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第七《军争篇》,主要论述争取战场主动权的问题,提出了“兵以诈立,以利动,以分合为变”,“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军事原则;第八《九变篇》,主要论述根据各种战场情况灵活运用军事原则的问题,提出了“必杂于利害”、“君命有所不受”的思想;第九《行军篇》,主要论述行军、宿营和作战的组织指挥及利用地形地物、侦察判断敌情的问题;第十《地形篇》,主要论述地形的种类与作战的关系及在不同地形条件下的行动原则,还提出了“视卒如爱子”的观点;第十一《九地篇》,主要论述九种不同作战地区及其用兵原则,提出了“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的突然袭击的作战思想;第十二《火攻篇》,主要论述火攻的种类、条件和实施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注《孙子兵法》解说据《汉书·艺文志·兵书略》注录,兵书共五十三家。
东汉末年,战争频繁,急于运用之际,颇有眼力的曹操从所阅读的大量兵书战策中,选出含义精深的《孙子兵法》,去掉附益各篇,独存十三篇,加上简明解说,编成书册,分发部队,以便将领学习掌握,临阵施用。
从此,曹注《孙子兵法》流行天下,其他兵书战策逐渐散失淘汰。
下面转录曹操《孙子序》:孙子序(按《太平御览》作《孙子兵法序》)操闻上古有弧矢之利,《论语》曰"足兵",(《御览》"足兵"上有"足食"二字。
)《尚书·八政》曰"师",《易》曰"师贞丈人吉",《诗》曰"王赫斯怒,爰征其旅",黄帝、汤、武咸用干戚以济世也。
《司马法》曰:"人故杀人,杀之可也。
"恃武者灭,恃文者亡,(二"恃"字,《御览》皆作"用"。
)戢而时动,不得已而用之。
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
孙子者,齐人也,名武,为吴王阖闾作《兵法》一十三篇,试之妇人,卒以为将,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
后百余岁有孙膑,是武之后也。
(自"孙子者"以下五十字,据《御览》补。
按《史记正义》引魏武帝注云:"孙子者,齐人,事于吴王阖闾,为吴将。
作《兵法》一十三篇。
"《正义》所引,即谓此文也。
)审计重举,明画深图,不可相诬。
而但世人未之深亮训说,况文烦富,行于世者,失其旨要,故撰为略解焉。
(《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这篇序引自中华书局编辑部1974年版《曹操集》文集卷三,括号内是编辑部所加按语。
由《太平御览》、《史记正义》、《岱南阁丛书》本《孙子十家注》诸书汇校而得,虽不完整,但要点仍在,列举如下:1、书名:《孙子兵法》、《孙子》或《兵法》;2、篇数:一十三篇;3、作者:齐人孙武;4、大旨:为吴王阖闾而作,为兵书战策之深明者;5、作注缘由:世人对本书训释繁冗,但理解不深,言多失旨。
因此撰写简明的注释。
这是曹操做的一件三国兵家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曹注《孙子兵法》的特点:(一)、画龙点睛《计》第一,【曹注】: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
《作战》第二,【曹注】:欲战必先算其费,务因粮于敌。
《谋攻》第三,【曹注】:欲攻战,必先谋。
《形》第四,【曹注】:军之形也。
我动彼应,两敌相察情也。
《势》第五,【曹注】:用兵任势也。
《虚实》第六,【曹注】:能虚实彼己也。
《军争》第七,【曹注】:两军相争。
《九变》第八,【曹注】:变其正,得其所用九也。
《行军》第十,【曹注】:择便利而行也。
《地形》第十,【曹注】:欲战,审地形以立胜也。
《九地》第十一,【曹注】:欲战之地有九。
《火攻》第十二,【曹注】:以火攻人,当择时日也。
《用间》第十三,【曹注】:战者必用间谍,以知敌之情实也。
(二)、解释简明1、《计》篇:"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注】:谓下五事七计,求彼我之情也。
按:五事指"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者不胜。
故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注】: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
索其情者,胜负之情。
七计指"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共七个问题。
【曹注】:以七事计之,知胜负矣。
虽然【曹注】解释得很清楚,但清人孙星衍仍将五事与七计混淆。
他说:"主孰有道,将孰有能,"一也;"天地孰得",二也;"法令孰行",三也;"兵众孰强,士卒孰练",四也;"赏罚孰明",五也。
故其注文各附正文。
而"主孰有道,将孰有能"为一节;"兵众孰强,士卒孰练"为一节。
今杜佑注于"兵众"、"士卒"二句,亦合解之。
然则魏武解辨本详,其注意亦与杜佑同也。
"道德智能"四字,既解释二句,不当注在"主孰有道"句下,今改正。
中华书局编辑部所编《曹操集·孙子注》(1974年,中华书局)和李零先生《孙子古本研究·曹操注集校》均采孙说。
由于年代久远,曹操注本原貌已经不能见到。
流传至今的只有影宋本《魏武帝注孙子》,收入清人孙星衍所编《平津馆丛书》,此本注文经过删略,又宋本《十一家注孙子》所收曹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1年影印本,此本注文经过宋人整合。
现经李零先生集校整理后,曹注本仿佛再现于世,可资研究参考。
孙氏既言"魏武解辨本详",又将曹注已解明的"七事"重新归纳为"五计",并从注文所在位置强作解释,自相矛盾而无所觉察。
可见孙氏对曹注"五事"、"七计"的含义仍未看清,所以才把"七计"强解为"五计",而把"五事"抛到一边。
孙氏又将【曹注】:"同闻五者,将知其变极,则胜也。
"从"而索其情"句下,前移至"不知者不胜"下,反而说"原本误","今改正"。
李零先生按语亦指出:孙氏如此移改"无据"。
2、《作战》篇:"驰车千驷,革车千乘。
带甲十万"。
【曹注】:"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
"又张预注引曹操《新书》云:"攻车一乘,前拒一队,左右角二队,共七十五人;守车一乘,炊子十人,守装五人,厩(厮)养五人,樵汲五人,共二十五人。
攻守二乘,凡一百人。
"则"驰车"为"攻车","革车"为"守车"。
各千乘,共得十万人。
可见"带甲十万"是泛指兵卒总数,此处"带甲"并不专指披甲的兵士。
3、《计》篇:"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
" 【曹注】:曲制者,部曲,幡帜金鼓之制也;官者,百官之分也;道者,粮路也;主用者,主军费用也。
按:曹注说明此处的"道"指"粮路","主军",对"客军"而言。
李零先生谓"官道""可能是指设官分职之道",误。
4、《谋攻》篇:"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曹注】:小不能当大也。
李零先生认为曹注有误,引《荀子·议兵》"是事小敌毳(脆)则偷可用也,事大敌坚则涣焉离耳"作证。
认为其"小敌"、"大敌"、"坚"同此,"坚"字并非贬义,将两句释为"小的对手如果能集中兵力,即使大的对手也可擒获。
"按:这是破读《荀子》"事小敌毳"、"事大敌坚",从中提取"小敌"、"大敌"、"坚"等字,与《谋攻》此句求同,强作解释。
联系《谋攻》此句前面文字:"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因敌我军力对比大小不同,对策应相应变化,用此句作总结。
曹注解此句为"小不能当大也。
"合乎前面文字旨意。
如照李零先生所解,则此句文意唐突,与前面文字旨意背离。
(三)引书为证1、《计》篇:"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曹注】:顺天行诛。
因阴阳四时之制,故《司马法》曰:"冬夏不兴师,所以兼爱民也。
"2、《谋攻》篇:"全军为上,破军次之。
"【曹注】:《司马法》曰:"一万二千五百人为军。
"又"将能而军不御者胜。
"【曹注】:《司马法》曰:"进退唯时,无曰寡人"也。
3、《形》篇:"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曹注】:交争胜也。
故《太公》曰:"争胜于白刃之□,非良将也。
"按:中华书局编《曹操集·孙子注》据《御览》补。
□,李零先生《孙子古本研究·曹操注集校》作"中"。
4、《军争》篇:"《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鼓铎。
'……故三军可夺气。
"【曹注】:《左氏》言:"一鼓作气,再而衰。
三而竭。
" 此引《左传》。
又"围师必阙。
"【曹注】:《司马法》曰:"围其三面,阙其一面,所以示生路也。
"5、《九地》篇:"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曹注】:必殊死战,在亡地无败者。
孙膑曰:"兵恐不投之死地也。
"又"能愚士卒之耳目,使之无知。
"【曹注】:愚,误也。
民可以乐成,不可与虑始。
按:此引《史记》西门豹治邺语。
6、《用间》篇:"凡兴师十万,出兵千里……内外骚动,怠于道路,不得操事者七十万家。
"【曹注】:古者八家为邻,一家从军,七家奉之。
言十万之师举,不事耕稼者七十万家。
按:李零先生认为:"八家为邻,系根据《孟子·滕文公》八夫共井之说,不可信。
七家奉一家,是八家出一人,也与《司马法》相悖。
"按:李说没有考虑到曹注多引《司马法》为书证,而曹氏所见《司马法》古本远比今人所见辑本完善。
曹氏之注决不会与古本《司马法》相悖。
八人共井之说,是孟子援引西周古制,向滕文公进言,正如孙武必是根据春秋常见军制向阖闾进言一样。
在古人为习见,在今人为奇闻。
(四)引事为证1、《谋攻》篇:"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
"【曹注】:以十敌一则围之。
是将智勇等而兵利钝均也。
若主弱客强,不用十也。
操所以倍兵围下邳生擒吕布也。
2、《九变》篇:"城有所不攻。
"【曹注】:城小而固,粮饶,不可攻也。
操所以置华费而深入徐州,得十四县也。
按:由上引二事,可知曹操注《孙子》的时间,约为建安四年(199)擒吕布、平徐州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