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太宗论政》阅读练习及答案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1)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解析版)(1)](https://img.taocdn.com/s3/m/77dca3dd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8118c93.png)
七下期中考试历史小论文+观点论述题】(解题指导+专项练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解题指导+选择专练解题指导观点论述题1.问题设计用语:提出一个论题(启示…)加以论述(说明…)2.解决方法思路:步骤一看问题首先看这个题目的具体要求。
步骤二读材料:读材料要做到读二遍材料,即分为泛读和精读二步(1)泛读:泛读要达到目标:找到关键词语或者关键句,划分层次,注意材料的出处。
(2)精读:把关键词和所学知识建立联系。
步骤三写答案:要求段落化、要点化但不主张序号化在组织答案时要分三段:第一段:观点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字数要求约150字左右;第三段:总结部分,字数要求约20-30字;因此总字数为150--200字区间。
第一段:观点部分阅读材料基础之上,准确、全面地概括出材料中的基本观点,用专业语言写出你从材料中提炼出来的观点。
立场鲜明,论点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
提出论点要注意六点:(1)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2)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3)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4)不能完全抛开材料中的观点,这样就跑题了;(5)部分同学存在误区,为了抢时间作答,没有完整、准确的阅读材料,断章取义,随便把材料中的任意一句话当成题目要论证的观点,导致全盘皆输。
这样会导致论文的论点残缺,进而导致论证角度狭窄,论证过程无法展开;(6)提炼出观点后,一定不要急着下笔作答,花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在大脑构思如何表态有利于你接下来的论证。
由于材料常以图表、外语翻译语言、文言文等方式呈现,对于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归纳和组织语言能力的要求较高,因而考生普遍感到棘手,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训练中务必下大气力予以突破。
第二段:史论结合论证部分在这一部分中要求从2--4则史料来论证观点,并且做到一则史料一论证,而不是堆积史料,然后下一个总结论。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
![高中语文2024届高考复习古代诗文阅读练习(19)(共两组16题,附参考答案和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3a2812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df.png)
高考语文古代诗文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1)愿深思变异之由,修政之阙,致民之安。
(4分)(2)为今之计,朝斯夕斯,非是二者不务,数年之后,庶其有济!(4分)5.请结合本文和《谏太宗十思疏》,概述奏疏的基本特点。
(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出自《红楼梦》的古诗,完成6~7题。
咏白海棠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
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月窟仙人缝缟袂①,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注释]①缟袂:白绢做成的衣服。
苏轼曾用“缟袂”喻花。
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半卷”“半掩”表现了赏花人和白海棠有一定距离,为后续描写白海棠之美做铺垫。
B.第二句无理而妙,把冰碾碎作为花土,用玉盆做花盆,借这样的生长环境写出白海棠的特点。
C.颔联巧用拟人,别具神韵,“偷来”句写白海棠的色泽娇艳,“借得”句写白海棠的精神品格。
D.颈联用“月窟仙人”和“秋闺怨女”的形象来烘托白海棠,赋予白海棠以神秘和悲愁的色彩。
7.从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推断出这首诗的“作者”是林黛玉,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6分)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论语》中“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的选才纳言观点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相似,成为初唐治国方略。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体现这座庞大的宫殿依山势而设计、结构精巧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数字在诗歌中特别常见,请你选取任意两句带数字的诗句,如(2)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
(4分)5.选文中,范雎从哪几个方面进谏秦王?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强化练习(双文本)(学生版)
![文言文强化练习(双文本)(学生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5a0e3e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f5.png)
(双文本)(学生版)一、高考真题(一)(2023·全国新高考I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襄子①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
”或曰:仲尼不知善赏矣。
夫善赏罚者,百官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
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
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
襄子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
为人臣者,乘事而有功则赏。
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
故曰:仲尼不知善赏。
(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鲋②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
予每探其意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
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人也。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子鲋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
韩非子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
何以明其然?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
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
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怍意。
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
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矇大道而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
”(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①襄子:赵襄子。
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
晋阳之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册(初二上学期)语文 孟子两章练习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de638164b73f242336c5fdc.png)
1.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亲戚畔()之畎()亩傅说()法家拂()士2.解释下列加点字。
⑴兵革非不坚利也。
⑵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⑶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⑷人恒过,然后能改。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政治主张。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的人才观。
课中10分钟(强化类训练,可用于课中)4.下列加点词的词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B.得道者多助(道理)C.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D.委而去之(放弃)5.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A.困于心,衡于虑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行拂乱其所为D.入则无法家拂士6.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7.翻译下列句子。
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⑵.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孟子说:“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
”“战必胜”的原因是()A.使人民定居下来,不迁移到别处去。
B.依靠强大的国防力量和险要的地势。
C.实施仁政,取得人民的拥护、支持。
D.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9.古今中外有许多人在逆境中成才的例子,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专题18 文言文翻译(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解析版)
![专题18 文言文翻译(练习)-2024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讲练测(新教材新高考) (解析版)](https://img.taocdn.com/s3/m/28fe1243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54.png)
考点十八文言文翻译——突破高考第13题(解析版)第一组文段一: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岁奏计,则以大船载东南美货结纳当途,莫知纪极。
(2)本司以羡余钱买到数千斤,乞进入内。
(3)所贡余者,悉入私室。
溥晚年以贿败,窜谪海州,然自此遂为发运司岁。
(4)他物称是。
(一)(1)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
(2)我用节余的钱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
(3)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
李溥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
(4)其他人都称道认为是正确的。
李溥为江淮发运使,每年的年底进京奏报财务情况,就用大船装载东南地区珍贵土产交结贿赂朝中当权大臣,没有限度(不知收敛)。
章献太后垂帘听政时,李溥利用奏事的机会,大肆夸赞浙江茶叶的美味精致,又说:“自来向皇宫进贡的,只有建州的饼茶,而浙江茶不曾成为贡品。
我用节余的钱买到数千斤浙江茶,请求允许贡入内宫。
”(他所调度的运茶船)直接从京城大门下的汴水道牵挽到城里,号称“进奉皇帝的茶纲”,有关部门都不敢盘查。
那些进贡剩余的茶叶,他都装入了私囊。
李溥晚年因为贿赂遭查处落败,被贬官流放到海州,然而他首开的茶贡从此成为江淮发运司每年例行的进贡。
每当发运使入奏茶纲进京,长长的大船遮蔽河面,从泗州连行七日到达京城。
我出使淮南时,见有满载着货物准备入汴京的船只,曾设法弄到这些船只的货物单,上面虽写着“两浙笺纸三暖船”,其实所运送的其他贡物或私载的货物,都不亚于簿子上所登记的物品的数量。
文段二: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威福由是等邪!何轻我宫人?”诏并按之。
(2)帝悟,寝不问。
(3)事隐太子、巢剌王时,诚可恶,我能弃怨用才,无羞古人。
(4)弟即应,须别陈论,顾不得?(5)陛下导臣使言,所以敢然;若不受,臣敢数批逆鳞哉?(二)(1)“难道威福出于李靖、王珪等人吗!为什么怠慢我的宫女?”下诏一并审讯查办。
《通鉴纪事本末·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阅读练习及答案
![《通鉴纪事本末·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917ae8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6e.png)
《通鉴纪事本末·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阅读练习及答案通鉴纪事本末三、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
九月乙酉,上面定勋臣长孙无忌等爵邑,命陈叔达于殿下唱名示之,且曰:“朕叙卿等勋赏或未当,宜各自言。
”于是诸将争功,纷纭不已。
淮安王以房玄龄、杜如晦等专弄刀笔,功居其上,不服。
上曰:“义旗初起,叔父虽首唱举兵,盖亦自营脱祸。
玄龄等运筹帷幄,坐安社稷,论功行赏,固宜居叔父之先。
叔父国之至亲,朕诚无所爱,但不可以私恩滥与勋臣同赏耳。
”诸将乃相谓曰:“陛下至公,虽淮安王尚无所私,吾侪何敢不安其分。
”遂皆悦服。
丙午,上与群臣论止盗。
或请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
上又尝谓侍臣曰:“夫欲盛则费广,费广则赋重,赋重则民愁,民愁则国危,国危则君丧矣。
”上患吏多受贿,密使左右试赂之。
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
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上以兵部郎中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
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
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
胄奏“据法应流”。
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
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B.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C.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D.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乙酉,为干支之一,干支由十天干跟十二地支依次组合而得,此处用之以纪日。
下历史练习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
![下历史练习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https://img.taocdn.com/s3/m/bf73986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5.png)
7下历史练习1、我国古代也修建了大量水利过程,泽被后世,但对当时的政权却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图二隋朝大运河请回答:(1)简述隋朝大运河工程的主要功能。
(2)它对当时的政权产生了什么影响?(3)结合上述材料,分析国家在建设大型公共工程时应注意什么?参考答案:(1)运输;(沟通南北交通或南粮北运也可)(2)为修建大运河,隋炀帝过度役使人民,遭到人民的反抗,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意思相近即可)(3)要从国情出发;要经过充分、科学的论证;要以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发展为目的。
(一条即可,其他符合题意也可)2、阅读以下材料:材料一:唐太宗说:“往昔初平京师,宫中美女珍玩,无院不满。
炀帝意犹不足,征求无已,兼东征西讨,穷兵黩武,百姓不堪,遂致亡灭。
此皆朕所目见。
故夙夜孜孜,惟欲清静,使天下无事。
”材料二唐太宗引用古人的话说:“君,舟也;人,水也。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接着他又说:“……为人主,可不畏惧!”材料三唐太宗对大臣们说:“朕终日孜孜,非但忧怜百姓,亦欲使卿等长守富贵。
”——以上三则材料摘自《贞观政要》回答:(1)根据材料一说明“贞观之治”与隋朝灭亡的关系怎样?(2)根据材料二说明唐太宗看到了什么实质问题?他这样讲的意图是什么?(3)根据材料三说明唐太宗“终日孜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有关系。
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励精图治,从而出现政治清明的“贞观之治。
”(2)意识到人民群众的巨大力量。
意在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以缓和阶级矛盾。
(3)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利益。
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王定保《唐摭(zhí)言》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gòu)中矣”。
——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
2020年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主观题专题练习(一)
![2020年部编人教版七下历史主观题专题练习(一)](https://img.taocdn.com/s3/m/947d2ca27fd5360cbb1adbb5.png)
七下历史主观题专题练习(一)1、秦汉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在北方。
到了两宋时期,我国古代经济格局出现重大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汉至宋南北方户数统计表(单位:万户)(1)材料一中南北方的人口出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导致这一变化的政治因素是什么?(2分)材料二:朝廷在故都(东京开封)时,实仰东南财赋。
而吴(江苏)中又为东南根柢。
语曰“苏湖熟,天下足。
”————《宋史》(2)材料二中国家的经济收入主要来自于何处?表明了我国的经济重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材料三:(3)图1中的农具发明于什么时期?图2表明手工业部门已经初步具备了什么意识?图3表明了南宋时期哪一经济领域的兴盛?(3分)(4)如果你选用以上材料进行合作探究学习,那么确定的研究主题是什么?(1分)2、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今的焦点话题之一。
而加强少数民族之间的和谐,则更是事关国家统一、地区发展的重大问题。
下列是我国唐宋时期与少数民族关系进行的探究,请你回答相关问题。
(8分)材料一:“贞观十五年,太宗以文成公主妻之,会礼部尚书、江夏郡王(李)道宗主婚。
持节送公主入蕃。
弄赞率其兵次(到达)柏海,亲迎于河源。
”——《旧唐书》(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历史事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材料二“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2)材料二表明当时实行的是什么样的民族政策?(1分)材料三阅读下列四个人物图片:(3)根据材料三写出B、D人物的名字?(2分)材料四“大宋皇帝谨致誓书于大契丹皇帝阙下,共遵诚信,虔奉欢盟,以风土之宜,助军旅之费,第岁以绢二十匹,银一十万两,更不差使专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续资治通鉴长编》”(4)材料四反映的是中国历史上的哪一事件?(1分)材料五:“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在这首歌中,有一个少数民族是在元朝时期由信仰伊斯兰教的波斯人、阿拉伯人,来中国后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融合的结果。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9b6ee94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a7.png)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专项(文言文阅读)好题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贞观六年,文武官请封禅,上曰:“卿辈皆以封禅为帝王盛事,朕意不然。
若天下义安,家给人足,虽不封禅,庸何伤乎!且事天扫地而祭,何必登泰山之巅,然后可以展其诚敬乎!”群臣请之不已,上欲从之,魏征独以为不可。
上曰:“公不欲朕封禅,以社稷..未安邪?”曰:“安矣。
”“四夷..未服邪?”曰:“服矣。
”“然则何为不可封禅?”对曰:“陛下虽有此数者,然今户口未复,仓廪尚虚,且远夷君长,皆当扈从,此乃引戎狄入内且示以虚弱也。
况赏赍不赀,未厌远人之望;给复连年,不偿百姓之劳。
崇虚名而受实害,陛下将焉用之!”会河南、北数州大水,事遂寝。
十二月,癸丑..,帝与侍臣论安危之本。
中书令温彦博曰:“伏愿陛下常如贞观初,则善矣。
”帝曰:“朕比来怠于为政乎?”魏征曰:“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帝拊掌大笑曰:“诚有是事。
”辛未,帝亲录系囚,见应死者,闵之,纵使归家,期以来秋来就死。
仍敕天下死囚,皆纵遣,使至期来诣京师..。
贞观七年,所纵天下死囚凡三百九十人,无人督帅,皆如期自诣朝堂,无一人亡匿者,上皆赦之。
是岁,公卿以下复请封禅者前后相属,上谕以“旧有气疾,恐登高增剧,公等勿复言”。
贞观十四年,陈仓折冲都尉鲁宁坐事系狱,自恃高班,谩骂陈仓尉刘仁轨,仁轨杖杀之。
上怒,命追至长安面诘之。
仁轨曰:“鲁宁对臣百姓辱臣如此,臣实忿而杀之。
”征曰:“陛下知隋所以亡乎?百姓强而陵官吏,如鲁宁之比是也。
”上悦,擢仁轨为栎阳丞。
上将幸同州校猎,仁轨上言:“今秋大稔,民收获者才一二,使之供承猎事,治道葺桥,动费一二万功,实妨农事。
愿少停銮舆旬日,俟其毕务,则公私俱济。
”上赐玺书嘉纳之,寻迁新安令。
(节选自《资治通鉴ꞏ唐纪》)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B.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C.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D.贞观之初/陛下志在节俭求谏/不倦/比来营缮微/多谏者/颇有忤旨/此其所以异耳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神,两者是农业社会最重要的根基,后借指国家。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西宁高三一模)
![文言文《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阅读练习及答案(2023学年西宁高三一模)](https://img.taocdn.com/s3/m/7a005739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39.png)
青海省西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一模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冬十月甲申,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
上(唐太宗)曰:“ 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
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徵入卧内,访以得失。
微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
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
上从之。
敕出,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
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
”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
萧璃对曰:“纣王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
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
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乐》。
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
”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海内,岂文德之足比。
”上曰:“戡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
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
”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
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
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
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
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A.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B.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安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C.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D.魏微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西,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
10.部编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
![10.部编八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34cc1b8856a561252d36fb9.png)
八年级下学期语文小练习(5)班级:姓名:学号: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9-14小题。
(共18分)[甲]韩愈《马说》[乙]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丙]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9、对[丙]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头两句叙述季节的变化,交代梅花开放的背景。
“风雨”是指暮春的风雨,“飞雪”是指冬天的飞雪,它们象征着政治形势的变化。
B、“已是悬崖百丈冰”是以对比的手法突出梅花开放的难能可贵。
“俏”字用得传神,它既能表现梅花的俏丽,又能象征革命者面对困难坚强不屈的情操。
C、“俏也不争春”是写梅只报春,而不想争占春光,表现梅花谦虚的品质。
“山花烂漫”“她在丛中笑”,是用衬托和拟人的手法,表现梅花崇高的精神境界。
D、词上阕着重写梅花傲寒开放,下阕着重写梅花的精神品格,由外而内地表现了梅花不畏严寒、品格高洁的动人形象。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骈死于槽枥之间乃取一葫芦置于地《卖油翁》B、食不饱,力不足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C、才美不外见伐竹取道,下见小潭《小石潭记》D、心忧炭贱愿天寒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十二章》1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2分)(1)骈死于槽枥之间()(2)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4)系向牛头充炭直()1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1)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2)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13、[甲]文中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14、[乙]“翩翩两骑来是谁”中的“翩翩”一词表现了宫使怎样的形象?二、阅读文言文语段,完成5~9题。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4 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八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4 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八](https://img.taocdn.com/s3/m/2da778744b73f242326c5f33.png)
2019-2020学年度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4 科举制的创立人教版课后辅导练习七十八➢第1题【单选题】科举制度是一种(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B、监督官吏的制度C、通过考试考核官吏的制度D、发展教育事业【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这首诗反映了( )A、唐太宗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官吏,许多贤才为他所用,一直到头发花白B、贞观年间,进士科录取率极低,不少人从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C、唐太宗将诗词作为考试内容,许多考生为作诗熬白了头发D、唐太宗设立武举考试,许多英雄为此奋斗终生【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新唐书》的选举制提及“唐制取士之科多由隋”。
这表明( )A、唐朝官员由民主选举产生B、科举制起源于隋朝C、唐朝科举制缺乏创新精神D、隋朝选举制度陈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科举制是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重要制度,科举制正式形成于( )A、隋文帝时B、隋炀帝时C、唐太宗时D、唐玄宗时【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下列史实与唐太宗无关的是( )A、制定法律,减轻刑罚B、任用魏征等贤才C、节用戒奢、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国家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此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正式创立于( )A、隋文帝B、隋炀帝C、武则天【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自隋以来,平民社会,穷困子弟,十年寒窗,也可跃登上第。
”材料表明穷困子弟“跃登上第”的主要途径是( )A、军功大小B、门第高低C、地方推举D、科举考试【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反映的是我国古代的( )B、九品中正制C、科举制D、内阁制【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关于科举制度历史作用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B、使国家机构人员不断更新C、挫伤了读书人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D、推动了唐朝崭新局面的出现【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水国寒消春日长,燕莺催促花枝忙。
2019-2020年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练
![2019-2020年高中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历史第二单元 中国古代政治家第5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岳麓版练](https://img.taocdn.com/s3/m/a5d3c418e518964bcf847c82.png)
材料二贞观十七年,唐太宗命人图画24位功臣相貌于凌烟阁,这24位功臣是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李靖、秦叔宝、程知节……在这些人中有的参加过隋末农民起义,有的是太子李建成政治集团的人,还有一些出身少数民族。如魏征少年时做过道士,后来成为太子的谋士,秦叔宝是小军官,程知节是农民。
A、武力征服,战而后和
B、设置管理机构
C、册封少数民族首领
D、施展个人魄力吸引周边民族
【答案】:
【解析】:
唐太宗的治国理念之一是“民本”思想。下列表述最能体现此思想的是( )
A、吏者,民之本纲者也,故圣人治吏不治民
B、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
C、若安天下,必须先正其身,未有身正而影曲,上治而下乱者
——范祖禹《唐鉴》
材料二: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中华民国元年元旦孙文(印)《大总统誓词》
材料三:《七子之歌》是闻一多于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的一首组诗,下面是诗歌的节选:
C、隋唐时期对少数民族的依赖性较强
D、隋唐时期政治受塞外文化的影响
【答案】:
【解析】:
以下关于秦始皇、唐太宗、康熙帝共同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新王朝的建立者
B、都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或巩固发展作出了贡献
C、都捍卫和维护了国家主权
D、在他们统治期间都出现了盛世景象
【答期民族政策的突出特点是( )
A、民族大融合,多民族国家统一
B、民族政策开明
C、尊重少数民族地区
陕西省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 隋唐时期同步练习题(含解析)
![陕西省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 隋唐时期同步练习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9020c0ec3a87c24028c4e6.png)
铜川市陕煤建司一中2020届高三二轮复习隋唐时期同步练习(含解析)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4分)1.唐太宗常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加以“参知政事”“参预朝政”“参议得失”等名号,执行相职。
以后又出现“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事”等宰相名号,其主要目的是() A.提高政府行政效率B.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C.避免出现权臣专权D.使三省六部间相互牵制答案:C解析:据材料“以品位较低的官员同三省长官共议国政”,结合所学可知,宰相权力逐渐被分割,避免宰相专权,从而加强了皇权,故选C项;材料主要强调的是分割相权,而未涉及提高政府行政效率,排除A项;依据所学,分割相权在于加强皇权,而非加强中央集权,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对相权的分散,而未涉及六部之间的关系,排除D项。
2.(2019•四川成都七中三诊)唐初于禁中设置翰林院,召集才智之士以备顾问;玄宗时,专选文学之士为翰林学士,专掌拟定皇帝直接下达的重大诏令;宪宗时,又于诸学士中选资高望重者一人为承旨学士,参谋禁密,权任独重。
这() A.是科举制发展的必然结果B.进一步完善了三省六部制C.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D.直接导致唐后期政局动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后期,皇帝开始让亲信侍从参与决策,绕开中书省,说明这种做法使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故选C项。
科举制的选拔标准是考试成绩,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削弱外朝的权力,排除B项;藩镇割据和政治黑暗是唐后期政局动荡的主要原因,排除D项。
3.(2019•聊城二模)唐朝沿用隋制,国家政令的下达,都经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
后来“中书门下两省,或论难往来,各逞意气”。
针对这一状况,唐统治者设政事堂() A.加强中书省权力B.协调三省关系C.强化对三省监督D.增加文官人数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政事堂的设立主要是由于中书门下两省各逞意气,相互推诿,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将这两个部门合署办公有利于协调三省关系,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选B项;三省长官仍然各负其责,其权力并没有加强,排除A项;材料没有体现强化对三省监督的问题,排除C项;增设政事堂的目的是协调三省的关系,提高行政效率,并不一定增加文官人数,排除D项。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与答案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414d03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e60e45b.png)
初中课外文言文阅读习题与答案黄琬幼而慧。
祖父琼,为魏郡太守。
建和元年正月日食。
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
太后诏问所食多少。
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粤中庄有恭,幼有神童之誉。
家邻镇粤将军署,时为放风筝之戏,适落于将军署之内宅,庄直入索取。
诸役以其神格非凡,遽诘之曰:“童子何来?”庄以实对。
将军曰:“汝曾读书否?曾属对否?”庄曰:“对,小事耳,何难之有!”将军曰:“能对几字?”庄曰:“一字能字,一百字亦能之。
”将军以其方之大而夸也,因指厅事所张画幅而命之对曰“旧画一堂,龙不吟,虎不啸,花不闻香鸟不叫,见此小子可笑可笑。
”庄曰:“即此间一局棋,便可对矣。
”应声云:“残棋半局,车无轮,马无鞍,炮无烟火卒无粮,喝声将军提防提防。
”曹植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
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
奈何请人?”时邺笔立成,可观。
太祖甚异之。
齐田氏祖于庭,食客千人。
有献鱼、雁者,田氏视之,乃吧曰:“天之于民厚矣!殖五谷,生鱼鸟,以为之用。
”众客和之。
有鲍氏之子,年十二,亦在坐,进曰:“不如君言。
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
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彼此相食,非相为而生。
人取可食者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蚊蚋囋肤,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蚊蚋生人、虎狼生肉者也!”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
僧以为怪,惧而成疾。
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
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
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
”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
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
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
”僧大喜,其疾亦愈。
解缙尝从游内苑。
上登桥,问缙:“当作何语?”对曰:“此谓后边又高似前边。
”上大说。
一日,上谓缙曰:“卿知宫中夜来有喜乎?可作一诗。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王安石(含解析)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王安石(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0adcc2d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8e.png)
【高考语文】2023届第一轮复习文言文宋史专题练习—王安石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
安石少好读书,其属文动笔如飞。
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
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辨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时有诏舍人院无得申请除改文字,安石争之曰:“审如是,则舍人不得履行其职,而一听大臣所为,自非大臣欲倾侧而为私,则立法不当如此。
今大臣之弱者不敢为陛下守法,而强者则挟上旨以造令,谏官、御史无敢逆其意者,臣实惧焉。
”语皆侵执政,由是益与之忤。
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
安石本楚士,未知名于中朝,神宗在藩邸,韩维为记室,每讲说见称,维曰:“此非维之说,维之友王安石之说也。
”帝由是想见其人,甫即位,命知江宁府。
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维言之,帝问安石,安石曰:“此固未可知,就令有之,亦不足怪。
今士大夫睹新政,尚或纷然惊异。
况于二十万户百姓,固有蠢愚为人所惑动者,岂应为此遂不敢一有所为邪?”帝曰:“民言合而听之则胜,亦不可不畏也。
”熙宁十月,彗出东方,诏求直言,及询政事之未协于民者。
安石率同列疏言:“先王虽有官占,而所信者人事而已。
天文之变无穷,上下傅会,岂无偶合。
所传占书,又世所禁,誊写伪误,尤不可知。
陛下盛德至善,岂须愚瞽复有所陈。
”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馀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B.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C.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D.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2.下列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阅读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24e0346cc77da26925c5b0fe.png)
初三语文每日一练--文言文阅读【考点分析】中考文言文阅读考点:1.词语解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
2.句子的翻译:关键字词的解释;特殊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内容的理解:①人物性格品质概括②事件前因后果分析③文章主旨理解④阅读文章后的启示【知识点】词类活用:在古汉语中,某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可以灵活运用,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在句中充当其它类词。
词的这种临时的灵活运用,就叫词类活用。
1.名词作动词例:每至晴初霜旦。
霜:名词作动词,下霜。
《三峡》2.名词作状语例: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醉翁亭记》3.名词作形容词例:宜乎众矣。
众:名词作形容词,很多。
《爱莲说》4.动词作名词例:猛浪若奔。
奔:动词作名词,奔跑的马。
《与朱元思书》5.动词作状语例:寻病终。
寻:动词作副词,不久。
《桃花源记》6.使动用法例:食之不能尽其材。
尽: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尽。
《马说》7.意动用法例: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醉翁亭记》8.形容词作名词例:百废俱兴。
废:形容词作名词,废弃的事。
《岳阳楼记》9.形容词作动词例:欲穷其林。
穷:形容词作动词,穷尽,走尽。
《桃花源记》10.形容词作状语例:皆若空游无所依。
空:形容词作状语,在空中。
《小石潭记》11.形容词作副词例: 良多趣味。
良:形容词作副词,实在。
《三峡》【练习巩固】(2018 年江苏省宿迁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①,古来所重。
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
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②,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
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③得不慎,无为后所嗤!”贞观六年,太宗谓侍臣曰:“朕闻周、秦初得天下,其事不异。
然周则惟善是务,积功累德,所以能保八百之基。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辅导练习第七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 开放与革新的时代第2课 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辅导练习第七](https://img.taocdn.com/s3/m/6d472d8a6137ee06eff91891.png)
2019年精选北师大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第一单元开放与革新的时代第2课唐太宗与贞观之治课后辅导练习第七十四篇第1题【单选题】毛泽东曾用“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来评价四位古代帝王。
下列史实与“唐宗”有关的是( )A、统一度量衡、货币和文字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贞观之治”D、陈桥兵变【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唐太宗说:“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死了,我失去了一面镜子。
”这说明唐太宗( )A、善于吸收隋亡教训B、善于用人C、善于纳谏D、重视文化教育【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毛泽东在其词作《沁园春·雪》中有一句“唐宗宋祖”。
这里的“唐宗”统治时期,历史上称之为(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之治【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某同学利用下边的行政系统简表进行研究性学习,他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A、秦朝建立中央集权制度B、西汉强化监察制度C、唐朝创新中央官制D、明朝加强专制统治【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唐太宗、武则天和唐玄宗都实行了一系列有效措施,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盛世的到来。
唐朝各“盛世”的相同点是( )①政治比较清明②边疆得到巩固③大力发展殿试④国力比较强盛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资治通鉴》评价此人:“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当代史学家郭沫若评价此人:“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该皇帝是( )A、隋文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下列关于“贞观之治”的认识,正确的是A、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安康,是封建时代有名的“治世”B、唐太宗个人作用是这一局面出现的决定性因素C、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是这一局面出现的重要因素D、隋末农民战争迫使唐高祖吸取教训,调整政策,从而出现了“贞观之治”【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旧唐书》称:武则天“制公卿之死命,擅王者之威力”(意为诛杀公卿,独断专权),但有人说:“对人民来说,武则天不算是坏皇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唐太宗论政(9分)
贞观二年,太宗谓侍臣日:“凡事皆须务本。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①乃可致耳。
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
(太宗)又谓日:“汝②.骗舟乎?”对日:“不知。
”日:“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尔方为人主,可不畏惧!”见其休于曲木之下,又谓日:“汝知此树乎?”对日:“不知。
”日:“此木虽曲,得绳③则正。
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
——《贞观政要》(有改编)
【注释】①简静:施政不繁苛。
②汝:指太子李治。
③绳:木工用的墨线。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
B.土木不息.,可得乎/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C.舟所以
..兴隆也
..比人君/此先汉所以
D.为人君,虽无道./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1.依据选文,分析唐太宗的治国理念。
(3分)
9. D(道理,策略,方略)(A. 达到,做到/招致;B. 歇息/平息;C. 用来/……的原因)
10. 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凡营衣食/以不失时为本。
11.(1)以人为本:国以人为本,人以衣食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2)和平发展,休养生息:若兵戈屡动,土木不息,可得乎?(3)善于纳谏(倾听民意):为人君,虽无道,受谏则圣。
(4)政事简静(施政不繁苛):夫不失时者,在人君简静乃可致耳。
【参考译文】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任何事情都必须掌握根本。
国家以人民为根本,人民以衣食为根本,经营农桑衣食,以不失时机为根本。
要不失时机,只有君主不生事劳民才能做到。
假若连年打仗,营建不停,(而又想不占用农时)能办得到吗?”
(太宗)又问他(太子):“你知道船(是怎样运行的)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
”太宗说:“船好比君主,水好比是百姓,水能浮载船,也能推翻船,你将来要做君主了,怎能不畏惧!”看到他在弯曲的树下休息,又问他:“你知道弯曲的树如何能正直吗?”太子回答说:“不知道。
”太宗说:“这树虽然弯曲,打上墨线就可以正直成材。
做君主的虽然有时做出一些荒唐的事,但是虚心接受谏诤就可以圣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