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对仗基础知识(讲稿)

合集下载

诗词常识之对仗

诗词常识之对仗

诗词常识之对仗摘要:「对杖」是指两个句⼦间的⼀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下述的要求:两个句⼦的字数、句读、语法结构、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

如前所述,平仄、押韵和句读的协同作⽤把「诗」和「歌」融为⼀体,使「诗歌」具有任何其它⽂体所不具备的声韵美和⾳乐的特殊表现⼒。

⽽本⽂将要谈到的「对仗」则从另⼀⽅⾯为诗歌带来了具有深刻内涵和微妙影响的「对称」美。

「对称」是宇宙显现给⼈类的最基本法则之⼀。

它在包括科学、⽂学和艺术在内的⼈类活动的各个领域裡都有著丰富多采的反映和表现。

⽽「对仗」则是这⼀对称原则在诗⼈的思维和语⾔运⽤⽅⾯具体⽽明显的⼀种表达⽅式。

「对杖」是指两个句⼦间的⼀种关系,这种关系必须满⾜下述的要求:两个句⼦的字数、句读、语法结构、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都要完全相同;⽽且两句的平仄规律是「相对」的。

满⾜这种关系的两个句⼦就构成⼀个对仗结构。

这裡说的「语法结构」相同,⽐如说,第⼀句是「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第⼆句也要⽤「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相同,⽐如说第⼀句的主语是名词,第⼆句相同位置上的主语也得⽤名词,⽽不能⽤代词或者其它词类来充当。

由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语法上有较⼤差异,⽽诗歌的词序特别灵活,因此分析诗歌的语法结构就很⿇烦。

在实践中,把握好「相同位置上的词语的词性」相同这⼀要点就基本上同时解决了语法结构的问题。

由于名词的范围很⼴泛,过去还把名词再细分为很多类:天⽂、时令、地理、花草树⽊、鸟兽⾍鱼、器物、⾐饰、饮⾷、⽂具、⽂学、形体、⼈事、⼈伦等等。

严格的对仗不但要求词性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等,⽽且在名词对名词时,所属的词类也要⼀样。

⽐如「⽉下飞天镜,云⽣结海楼。

」(李⽩〈渡荆门送别〉)这⼀对仗结构中,「⽉对云」是名词对名词,⽽且是天⽂类对天⽂类,这⼀对就⾮常严格⼯整。

像这种既满⾜词性相同⼜满⾜词类相同的严格的词对就叫做「⼯对」;有⼀些词对是只满⾜词性相同的,⽐如「饮马⾬惊⽔,穿花露滴⾐。

诗词中的对仗关系

诗词中的对仗关系

诗词中的对仗关系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以其优美的语言、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艺术形式而闻名于世。

诗词中的对仗关系是其中一种重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音、韵、字、词的巧妙运用,使整首诗词更加富有韵律感和美感。

本文将从对仗关系在诗词中的定义、种类和意义方面进行探讨。

一、对仗关系的定义对仗是指诗词中相邻的词、句、段落之间在韵、音、义、量方面的呼应和呼应方式,通过其呼应形成的一种形式美。

对仗关系是指诗句中存在的、以某种方式保持呼应的现象。

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也是一种审美规律,是诗词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对仗关系的种类1. 韵对仗韵对仗是指在诗句中,相邻的词或词组的韵母相同或相近,从而产生音韵上的和谐感。

例如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其中“光”和“霜”的韵母“-ang”相同,形成了一种韵对仗。

2. 对字对仗对字对仗是指在诗句中,相邻的词或词组的字形相同或相似,从而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反衬或呼应。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其中“离离”和“一一”的对字关系使得整首诗词表达了岁月更迭的感慨。

3. 对意对仗对意对仗是指在诗句中,相邻的词或词组的意义相对或相反,从而形成一种意义上的对比或矛盾。

例如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中,“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其中“雄兔”和“雌兔”的对意关系描绘了大自然中雄性与雌性的差异。

三、对仗关系的意义1. 美化形式对仗关系的运用能够使诗词的形式更加美观,增强了整首诗词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它不仅可以使读者对诗词产生视觉上的享受,也能让读者在朗诵或吟诵时感受到其中蕴含的节奏感和韵律美。

2. 增强表达对仗关系的运用可以使诗词在表达上更加准确和精练。

通过对仗的方式,诗人可以借助音韵、字义的巧妙搭配来传达自己的感情和思想,使得读者更容易理解和体会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3. 增加审美价值对仗关系的存在为诗词增添了美感和艺术价值。

优美的对仗能够使读者感受到其中的和谐与美妙,增添了诗词的审美价值。

古诗对仗工整基本知识

古诗对仗工整基本知识

古诗对仗工整基本知识
古诗对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特色表现形式,它是指在古诗中,通过音韵、字义等方面的相互呼应,使得诗句之间产生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下面我来简要介绍古诗对仗的基本知识。

韵脚对仗
韵脚对仗是古诗中最常见的对仗方式,它主要通过诗句末尾的韵脚字来实现。

在古代,韵脚主要分为平声、仄声和声调两类。

平声指韵脚字的声调为轻声,如“江”、“花”;仄声指韵脚字的声调为除轻声外的其他声调,如“鸟”、“风”;声调是指韵脚字的声调特点,如平声的声调为轻声,仄声的声调为除轻声外的其他声调。

在古诗中,一般要求相邻的诗句的韵脚字要相同或相近,使得整首诗的音韵和谐。

比如杜牧的《秋夕》中有句“银烛秋光冷画屏”,这里的“屏”和后面的“清”正好形成了平仄相间的对仗。

词义对仗
除了韵脚对仗外,古诗还常常通过词义的对仗来增加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词义对仗是指诗句中的两个词语在意义上相对应或相对照,形成一种呼应的效果。

比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有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这里的“行”和“声”正好形成了词义上的对仗。

对仗的分类
古诗对仗可以分为平仄对仗、押韵对仗、对仗句对仗等多种形式。

平仄对仗是指平声和仄声的对仗,押韵对仗是指韵脚字的对仗,对仗句对仗是指整个诗句的对仗。

这些对仗形式的运用,可以使古诗更加工整、优美。

古诗对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通过韵脚对仗和词义对仗等方式,使得古诗在音韵和意境上达到一种平衡和谐的美感。

对于学习和欣赏古诗,了解古诗对仗的基本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对仗基本知识简介

对仗基本知识简介

对仗基本知识简介对仗基本知识简介对仗就是对偶。

对仗是诗词曲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诗词爱好者必须学习、掌握。

今天我将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作个简介,其实要掌握对仗不难,但要对仗的好却非常不易。

一、什么是对仗?所谓对仗就是由字数相等的上下两句构成(也有三句对、四句对、五句对),上句叫出句,下句叫对句。

例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还有:“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

”对仗的字数没有要求,少的数字,多的有上百字。

二、对仗的基本要求对仗的主要要求就是平仄相对(如律诗中间两联,平仄相对的叫“正格”;在词曲里头同字相对,即个别字非平仄相对的叫“别格”),结构相对,词性相对。

以杜甫律诗《曲江》中的:“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为例分析。

1.平仄相对对仗的平仄在律诗、对联中比较严格。

如“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穿与点、花与水、峡蝶与蜻蜓、深深与款款、见与飞,都是平仄相对。

律诗的平仄有一、三、五不论的说法,处于一、三、五位置的字可以适当放宽。

例如:刘长卿《送严士元》中的颈联“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江”与“湖”都是平声字。

还有在对联中平仄相对是严格的。

我记得小说《红岩》中有一幅对联:望窗外已是新春,看洞中仍然旧景。

对仗在词曲中与律诗就有明显的不同。

在词曲中可以同字相对,而在律诗中是万万不能的。

词如李清照《一剪梅》“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头”字是同字相对。

曲如张养浩的《[中吕·山坡羊]潼关怀古》“峰峦如聚,波涛如怒。

”如字是同一字相对。

2.结构相同对仗要求句子结构相同。

所谓相同就是一样。

我们下来分析“穿花峡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这一联中峡蝶与蜻蜓相对,就是主语对主语;穿花与点水相对,就是定语对定语,是动宾结构相对;深深对款款,是叠词相对,状语对状语;见对飞,是谓语相对。

对仗要求句子结构相同,就是要求联合对联合,并列对并列,主谓对主谓,偏正对偏正,动宾对动宾等。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律诗对仗的概述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四、律诗对仗的示例分析五、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正文一、律诗对仗的概述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起源于唐代,它是由五言或七言的诗句组成,每首诗分为四句或八句,每句诗句都要求对仗工整。

律诗对仗,就是指律诗中诗句之间的对仗。

对仗是指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的相对关系,这种关系要求字义、词性相对应,以达到音韵、意境的和谐统一。

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有以下几点:1.字义相对:对仗的字义要相互对应,如上下句中的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2.词性相对:对仗的词性要保持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等。

3.声律相对:对仗的诗句要符合平仄规律,即平声对平声,仄声对仄声。

4.句式相同:对仗的诗句句式要保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等。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律诗对仗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上下句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二句、第三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2.前后联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3.隔句对仗:指律诗中第一句和第三句、第二句和第四句之间的对仗。

4.全体对仗:指律诗中所有的诗句都进行对仗。

四、律诗对仗的示例分析以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为例: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中,“白日”对“黄河”,“依山尽”对“入海流”,都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符合对仗的基本要求。

五、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律诗对仗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形式美:律诗对仗使诗句在形式上具有整齐和谐的美感,使诗歌更加富有韵律感。

2.意境美:通过对仗,诗人可以创造出意境深远、内涵丰富的诗句,增强诗歌的表达力。

3.修辞美:律诗对仗是诗人运用修辞手法的重要方式,可以增强诗歌的艺术魅力。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第四讲·对仗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第四讲·对仗

诗词写作实用教程·第四讲·对仗对偶是一种修辞手法,俗称对对子。

近体诗中的对偶,又称对仗,是近体诗的基本修辞特征之一。

我们先从普通的对对子,也就是对联讲起。

顾名思义,要有两句,才能称为对偶。

对偶的上句称为出句,又称上联;下句称为对句,又称下联。

譬如李白的两句诗,常常被后人写作春联的: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这两句的修辞手法便是对偶,两句构成一幅对联。

对偶、对联,和律诗中的对仗,这三个概念在广义上可以相通,但在狭义上有所区别。

律诗的对仗,上下句字数是固定的,只可能是五个字或七个字,因为近体诗通常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形式。

对联不能太短,一般不少于四个字,上、下联皆应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或句群(长联不止一句)。

对子可长可短,可以短到一个字对一个字,也可以长到长句对长句。

对子可以包括对联和律诗的对仗。

对子、对联、律诗的对仗关系是意图:对子的概念最宽泛,对子的对句和出句应该符合以下条件:(1)对句和出句字数应该相同(2)对句和出句的相同位置,原则上不宜用同一个字(3)对句和出句的尾字读音平仄不同对偶可以是句群对句群(长句),可以是句子对句子(短句),可以是词组对词组,可以是词对词。

但句子最终可以分解为词。

因此,我们可以从词对词的角度来分析对偶。

落实词对词的层面,对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词性相同或相类。

一般来说,要形容词对形容词,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

即使是同一词性,尚宜以类相从,比如人名对人名。

中国汉字是方块字,句子、词组最后都可以拆成单个的字,中国诗歌和对联的对偶句式无外乎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等几种基本句式。

更长的句子,无非是用这几种句式组合而成。

专门教人声律和属对的《声律启蒙》一书,所包含的对偶句也只有一字对、二字对、三字对、四字对、五字对、六字对、七字对,这七种形式。

《声律启蒙》对偶举隅:一字对:1、名词对名词(1)天象对天象云对雨。

雪对风。

(2)河流对河流河对海。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

诗词写作指导:诗词格律基础知识之对仗文学中运用字句的对称和意义的相关来增强内容表达效果和文字语音效果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对偶'。

在诗词中,对偶也称'对仗'(意思是像仪仗队一样两两相对而整齐地排列。

(一)对仗的要求对仗的具体要求是上下两句(分别称为'出句'和'对句'必须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词义相关。

1字数相等字数相等是指出句的字数与对句的字数相等。

如在五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五字;在七言诗中,出句和对句都是七字。

2平仄相对平仄相对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每一个相对应的字的平仄声调要相对,即平声对仄声,仄声对平声。

3词类相同词类相同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每一个相对应的词语的类别要相同,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

如果是词组,则要求偏正词组对偏正词组,动宾词组对动宾词组。

出句与对句的词类相同也就决定了这两个句子的句形结构一致。

4词义相关词义相关是指出句和对句中所对应的词语意义上的关联性。

词语意义的范畴极广,我们可以将其划分为若干大类,如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人类、物类等。

这些大类还可以细分,如物类可以细分为动物类、植物类、无生命类等。

它们仍可以再分,如无生命类可再分为食品类、工具类、书画类,等等。

如果两个词在意义上同属于某一类别,则认为这两个词的词义是相关的,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如果两个句子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且词义相关,则称此对仗为'工对',即对得工整。

如果字数相等,平仄相对,词类相同但词义不相关,则只能算是'宽对'。

词义关联性越强,即两个词的词义同属的类别越细,则对得越'工'。

下面举一些近体诗中对仗的例子: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对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对仗)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对仗)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什么是对仗如何理解对仗在诗歌中的运用

什么是对仗如何理解对仗在诗歌中的运用
对仗在诗歌中的运用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目录
CONTENTS
1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2 对仗的基本概念 3 对仗在诗歌中的运用 4 对仗的运用技巧 5 对仗在诗歌中的意义和价值 6 对仗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与探索
单击此处添加章节标题
对仗的基本概念
对仗的定义
突破方法:适当运用对仗,保持诗歌的创 新性和独特性
突破方法:适当运用对仗,保持诗歌的韵 律感和节奏感
局限性:对仗过于死板,容易导致诗歌缺 乏情感性和感染力
局限性:对仗过于刻板,容易导致诗歌缺 乏创新性和独特性
突破方法:适当运用对仗,保持诗歌的情 感性和感染力
对仗在诗歌创作中的创新与发展
对仗的起源:古代诗歌中的对仗形式
对仗的发展:现代诗歌中的对仗运用
对仗的创新:打破传统对仗规则,创造新的对仗形式 对仗的探索:对仗在诗歌创作中的实践与探索,如何更好地运用对 仗创作诗歌
THANK YOU
汇报人:XXX
汇报时间:20XX/XX/XX
YOUR LOGO
对仗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对仗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表现力,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感 染力。
对仗在现代诗歌中的运用:对仗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哲理性,使诗歌更加富有深度和内涵。
不同诗歌流派的对仗运用特点
唐诗:对仗工整,讲究平仄、押韵,注重意境的营造 宋词:对仗灵活,注重情感表达,多用比兴手法 元曲:对仗自由,注重口语化,多用俚语、俗语 现代诗:对仗较少,注重自由表达,形式多样,不拘一格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对仗的作用:对仗可以使诗歌形 式上更加整齐、美观,同时也可 以增强诗歌的韵律感和节奏感。

五律第四讲对仗(下)

五律第四讲对仗(下)

五律第四讲对仗(下)朋友们晚上好!今天晚上我们继续讲对仗。

上节课我们讲了律诗对仗的几种形式和修辞方法上的对仗,今天我们接着讲对仗,一共两个内容:义对和律诗对仗的变化技巧从我们上节课讲的内容可以看出,对仗理论讲究: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但实际上有大量的特例,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在诗词中有词性、结构不对应的句子。

这就是所谓的半对仗、半不对仗的现象。

一般也称之为义对。

下面我就来讲讲义对。

义对那么到底什么是义对呢?所谓的义对指的是只重其义而不拘其词性。

词性是现代汉语的概念,古人是不可能这样学习汉语的。

大体上说,古人只论实词、虚词。

名词为实词,其它都是虚词。

义对的“义”为字义、词义。

可延伸到字意,词意,句意。

义对之“对”有两层意思。

主要是成双结对的“对”,但亦包含“不同、相对”之意。

义对是用“义”构成匹配。

这里说的匹配,就是义对上下内容不同,却有着共同的目的。

比如:唐韦应物《淮上喜会梁川故人》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

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

何因北归去,淮上对秋山。

“一别后==十年间”写的是别离。

比如:唐杜甫《天末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几时到==秋水多”写的是怀念。

此外,强调“不同”是避免合掌,比如“神州振奋/华夏腾飞”其意十分近似,就浪费诗句了。

故“义对”是以“意义”构成“对儿”,有着共同的目的,但上下意思不能合掌。

我们不妨这样归纳:格律诗中的义对是对偶方法的总称,所有的对偶都可以归根于义对。

只是诗人们在义对的前提下更追求字面上的匀称和对应,讲究词类,甚至讲究结构。

于是就有了所谓工对和宽对。

再举一个例子:唐李白《听蜀僧濬弹琴》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馀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一挥手==万壑松……。

它们构成一对儿,共同描述弹琴的状态和效果。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对仗浅谈》讲座

《对仗浅谈》讲座

对仗浅谈【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

对仗又称对偶、队仗、排偶。

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

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文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而成的,对仗本身应该也是一种骈偶。

格律诗对仗的具体内容,首先是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反,其次是要求相对的句子句型应该相同,句法结构要一致,如主谓结构对主谓结构,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述补结构对述补结构等。

有的对仗的句式结构不一定相同,但要求字面要相对。

再次,要求词语所属的词类(词性)相一致,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词语的"词汇意义"也要相同。

如同是名词,它们所属的词义范围要相同,如天文、地理、宫室、服饰、器物、动物、植物、人体、行为、动作等同一意义范围内的词方可为对。

对仗的运用有宽有严,因而出现各种不同类型,有工对、邻对、宽对、借对、流水对、扇面对等。

在内容上则有言对、事对、正对、反对等名目。

【工对】:近体诗中用得很工整的对仗,称为“工对”。

要做到对仗工整,一般必须用同一门类的词语为对,如名词中天文、地理、时令、器物、服饰等同一意义范畴的词。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对仗相当工整。

诗中的“两个”对“一行”(数量结构对数量结构),“黄鹂”对“白鹭”(禽类名词相对)、“翠”对“青”(颜色名词相对)、“千”对“万”(数词相对)都是同类词为对,非常工整。

【宽对】:近诗体对仗中的一种。

它与工对是相对的概念。

宽对是一种不很工整的对仗,一般只要句型相同、词的词性相同,即可构成对仗。

这样的对仗,一般称之为“宽对”。

宽对要比邻对的要求再宽一些。

如一般以名词对名词、以形容词对形容词便可以。

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二联“明月清风非俗物,轻裘肥马谢儿曹”便是宽对。

【邻对】:近体诗对仗中的一种。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二)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二)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二)上接: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一二、对仗中的词性对应上节我们提到对仗的几个特征,其中有“语义相对、词性相合”的要求,词性指什么呢?对仗中的词性,有以下十大类:1、普通名词顾名思义,名词就是表“物、事”之名称的词(这里的“词”乃语法术语非“诗”之“词”)。

对仗中名词必须与名词相对应。

例如对仗诗联: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①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②其中,①(杜甫《秋兴(其二)》诗句)“渔人”对应“燕子”,皆名词。

②(叶采《暮春即事》诗句)“瓦雀”与“杨花”相对应,“书案”与“砚池”相对应。

“瓦”“雀”“书”“案”“杨”“花”“砚”“池”都是名词。

2、专用名词专用名词是指地、人、物、事等专用之名称。

例如对仗诗联: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①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

②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③兴来三弄有桓子,赋就一篇怀马融。

④槛外低秦岭,窗中小渭川。

⑤其中,①(杜甫《秋兴(其二)》诗句)“匡衡”与“刘向”相对应,就是人名。

②(杜甫《秋兴(其五)》诗句)“王母”是人名,“函关”是地名,为专用名词对应。

③(韩愈《自咏》诗句)“秦岭”与“蓝关”相对应,都是地名。

④(赵嘏《闻笛》诗句)“桓子”与“马融”相对应。

均人名。

桓子,乃桓伊,善吹笛,过清溪,王徽之泊舟,谓之曰:“闻卿善吹笛,请为我一奏。

”伊下车,据胡床三弄而去。

马融,汉人,作《笛赋》。

⑤(岑参《登总持阁》诗句)“秦岭”与“渭川”相对应,均是地名。

“谓川”即渭水。

此外,借以代指普通事物的专用名词可与普通名词相对应。

例如贾至《早朝大明宫》诗对: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

其中,“青琐”乃普通名词,本指宫门上被染青了的浮雕连环花纹,此处借指宫门;“建章”专用名词,乃汉代一宫殿名称,此处借指宫殿。

实际上,仍属普通名词对应。

另有,并列名词与专用名词对应。

如杜审言《送崔融》一诗中对联:祖帐连河阙,军麾动洛城。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

律诗的对仗(原创实用版)目录一、律诗对仗的概述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四、律诗对仗的技巧五、律诗对仗的示例正文一、律诗对仗的概述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形式,它要求诗人在创作过程中遵循严格的音律和韵律规则。

在律诗中,对仗是一种常见的艺术手法,它是指诗句中字与字、义与义之间的对应关系。

通过巧妙的对仗,诗人能够使诗句更加和谐优美,同时也能增强诗歌的意境和表现力。

二、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1.字数相等:对仗的诗句中,每个字的字数必须相等。

通常情况下,律诗的对仗诗句为五个字或七个字。

2.词性相对:对仗的诗句中,每个字的词性应该保持一致。

例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等。

3.意义相关:对仗的诗句中,每个字的意义应该相互关联,形成一定的意境。

这种关联可以是相互补充,也可以是相互对立。

4.平仄相协:对仗的诗句中,每个字的平仄应该保持一致。

平仄是指字的声调,按照一定的规律安排。

三、律诗对仗的种类律诗对仗的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工对:这是最常见、最严格的对仗形式。

工对要求对仗的诗句在字数、词性、意义和平仄上都保持一致。

2.宽对:宽对是对仗形式的一种放宽,它只要求对仗的诗句在意义上保持关联,而在字数、词性和平仄上可以略有放宽。

3.借对:借对是一种较为灵活的对仗形式,它通过对比、比喻等手法,使对仗的诗句在意义上产生联系。

四、律诗对仗的技巧要写好律诗对仗,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1.注意字词的搭配:要合理选择字词,使之在对仗中既能保持词性相对,又能表达出诗人的意境。

2.力求意境的统一:对仗不仅仅是形式上的美观,更重要的是要为诗歌的意境服务。

因此,在构思对仗时,要注意意境的统一和协调。

3.灵活运用对仗形式:在创作过程中,可以根据诗歌的内容和意境,灵活运用工对、宽对和借对等不同的对仗形式。

五、律诗对仗的示例以下是一首律诗对仗的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一)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一)

诗词谈:对仗知识及其规则(一)一、对仗的基本知识1、对仗的基本概念什么是对仗?对仗是格律诗的一大修辞技巧,通常只要求律诗中的颔联、颈联对仗。

对仗源于古诗或古赋中的骈文。

骈文起于汉、魏,成形于南北朝。

骈文整篇以俪句为主,讲究对偶。

其俪句多为四言、六言,世称四六文。

所谓对仗,乃指诗之一联中的出句与对句而言。

对仗具有以下两条最基本的特征:(1)字数相等、平仄相反这一特征乃是格律诗固有的特点,格律诗中一联诗句字数都相等,而且出句与对句“对”,所以,一联诗句通常是平仄对称相反。

所谓平仄相反,亦仅指不失对而言,主要指偶序位上的字和尾字平仄对应相反。

例如杜甫的《秋兴》之一诗句: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此乃该诗中的颔联。

(2)语义相对、词性相合此为对仗的词性特征,乃对仗的根本特征。

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

词性相合,是指对应词语的词性协调一致(参看下节《对仗中的词性对应》)。

例如(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其中,首联对仗,“双双”对“点点”均为量词重叠;“瓦雀”对“杨花”均为名词;“行”对“入”均为动词;“书案”对“砚池”均为名词。

满足以上两条要求的一联诗句谓之对仗。

对仗诗联又叫做对偶句,亦称为对联。

春节家家贴的对联,便是从格律诗中析离出来的。

古人写对联,那是一定要讲究对仗的,否则难成对联。

清人为培养幼儿从小就形成对仗的概念,李渔老先生特意编写了一本《笠翁对韵》的小册子,供儿童背咏。

该书分韵部编写,将常用字尽收其中,按上述第二特征编写了对应“词语对子”之歌,可谓诗词入门之敲门砖也。

你不妨去买一本学学,或有裨益。

兹将“一东”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次: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戌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

古文中的对仗格律知识点总结

古文中的对仗格律知识点总结

古文中的对仗格律知识点总结古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其独特的对仗格律形式是其独特之处。

在古代文学中,对仗格律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丰富了古文的表达方式,增添了文章的韵味。

本文将对古文中的对仗格律知识点进行总结,供读者参考。

一、对仗格律的定义与特点对仗格律是指在作品中,通过音义、形象、结构等多方面的对仗、呼应关系,使整篇文章既有整体的和谐统一之感又有节奏感,形成一种音韵美和形式美。

它是古文中独特的修辞手法,常用于诗词、辞赋等文体中。

对仗格律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音韵对仗:通过相同或相近的音韵关系来达到对仗的效果,如平仄对仗、押韵对仗等。

2. 意义对仗:通过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或意义来达到对仗的效果,如同义对仗、反义对仗等。

3. 词句对仗:通过对句子结构、用词的对称和对比来达到对仗的效果,如对称句、并列句等。

4. 篇章结构对仗:通过整篇文章的结构、内容的呼应和照应来达到对仗的效果,如首尾呼应、中心突出等。

二、对仗格律的种类对仗格律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平仄对仗:平仄对仗是指通过平声和仄声的交替搭配,使诗句在音韵上达到对仗的效果。

平声指声调平缓的字音,仄声指声调高低变化的字音,它们相互对立、相互呼应。

2. 押韵对仗:押韵对仗是指通过诗句末尾的韵脚或词语的韵脚相同或相似,使诗句呈现出一种和谐的音韵美。

3. 同义对仗:同义对仗是指通过使用意义相同或相似的词语,使文章在表达上产生呼应和对仗的效果。

4. 反义对仗:反义对仗是指通过使用意义相反的词语,使文章在表达上产生对比和对仗的效果,以增强表达的冲突和辩证性。

5. 对称句:对称句是指将两个句子通过结构、语义或词语呼应达到对仗的效果,常见的有平行句、对偶句等。

6. 并列句:并列句是指将两个或多个分句并列排列,通过句子结构的对称性来达到对仗的效果。

三、古文中的对仗格律的应用在古文中,对仗格律是一种修辞手法,被广泛地运用于各种文体中,其主要作用有:1. 音韵美:对仗格律通过音韵的呼应和对比,增加了文章的音乐感和韵律感,使文章更加优美动听。

诗歌对仗知识(上)

诗歌对仗知识(上)

诗歌对仗知识(上)2019-05-03对仗与汉魏时代的骈偶⽂句密切相关,可以说是由骈偶发展⽽成的,对仗本⾝应该也是⼀种骈偶。

“对仗”是“对仗奏事”的简称,是⼀种唐代百官公开奏事的⽅式。

仗,指皇帝上朝时宫殿上的仪仗队及其所持的仪仗。

唐代中央政府机构(如中书、门下等省)的主管者和三品以上(包含三品)⼤官报告公事,御史等⾔官弹劾百官,都对着仪仗公开上奏,这就是“对仗”。

它是相对于屏去仪仗队和百官的“密奏”⽽⾔的。

因为仪仗队和仪仗是两两相对的,所以“对仗”被借⽤来说明诗⽂中对偶的字词句。

诗词中的对偶,叫做对仗。

现代修辞学上,对偶⼀般可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

正对是指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称的对偶形式。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间⽵笋,嘴尖⽪厚腹中空就是正对的典型。

反对指上下句意思相对、相反的对偶形式,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为孺⼦⽜。

串对指上下句的意思具有承接、因果、递进、假设、条件等关系的对偶形式,如才饮长江⽔,⼜⾷武昌鱼。

相⽐现在,古代诗赋中的对仗要严格得多,不但出句与对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且相同位置上的词语必须词性相同,意义相似、相反或相关,还要讲究平仄(即⼀句之中平仄交替,上下句之间平仄相对)。

古典诗歌中对仗的种类很多,这⾥介绍⼏种常见的对仗形式。

⼯对⼯对⼜称严对,要求出句和对句的句式相同,相应的词必须词类相同、词性相同、位置相同,是⼀种⼯整的对句。

李⽩《塞下曲》:“晓战随⾦⿎,宵眠抱⽟鞍”,就是⼯对。

再如,“向⽉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如“南檐纳⽇冬天暖,北户迎风夏⽉凉”(唐·⽩居易《⾹炉峰下新⼘⼭房》)。

宽对与⼯对相对⽽⾔,宽对只要词性相同即可。

王维《使⾄塞上》:“征蓬出汉塞,归雁⼊胡天”,再如,杜甫的“遥怜⼩⼉⼥,未解忆长安”,再如黄鲁直《答龙门秀才见寄》诗第⼆联“明⽉清风⾮俗物,轻裘肥马谢⼉曹”,都是宽对。

邻对⽤词义的门类⽐较接近的词为对,便叫邻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基础知识》(对仗)对仗,是我们汉语言文学特有的用词方法。

这是因为我们的汉字是一字一音,非常适合组成相对的词和句。

不仅我们写格律诗需要对仗,其实,诗、词、曲、赋这类的形式都需要对仗的存在,学习古典诗词,对仗是必须要学好,甚至要精通的。

今天,主要讲一下关于对仗的一些基本知识和相关内容。

我们先理请一下概念。

什么是对仗呢?文学大师王力说:“对仗,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数量词对数量词,虚词对虚词”,我查了一下资料,上面说“对仗∶[律诗、骈文等] 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

我个人认为,他的这样的定义并不很完整,也有点含糊。

“对仗”,其实是属于诗歌类文学体裁的专用名词,对仗是具有很苛刻的要求。

它不仅要求“词性相同”,还要求“平仄相对”,还要求“结构一致”,还要求“避免重复”,符合这样的要求,才能称之为“对仗”。

严格的讲还有“六相”一说(这我会在后面具体介绍)。

我们还知道一个词叫“对偶”,很多人很多书甚至一些词典都把“对偶”和“对仗”等同了起来,其实,这二者是有区别的,虽然它们很象。

正确清晰地理顺二者的概念,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运用是有帮助的。

“对偶”是什么?对偶就是一种修辞方法,也称为一种修辞格。

“对偶”的定义是---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

”采用的是一种对称的语言方式,表达形式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的效果。

对偶一般表现的是词或词组的形式,很短小。

对偶跟对仗,这二者,一个是修辞格,一个是写作手段,是运用在不同的文体当中的,在古代的散文中也常常用到对偶的。

格律诗本身的关于对偶方面的要求很严格也很特殊,所以,在格律诗的语言中,不能说是“对偶”,而单独称之为“对仗”。

在前面介绍格律诗格律的时候,介绍过,律诗的中间两联要求使用“对仗”的形式。

律诗(七律、五律)的起联和尾联可以不用对仗,中间两联一般是要求必须要对仗的。

律诗的美学特点是工稳、典雅、精练,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这种“对仗”的形式来表现出来的。

所以,律诗是离不开对仗的。

全篇无对仗的(特例除外),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不能算律诗。

格律诗的基础就是对仗,不懂对仗的人,肯定谈不上懂的格律诗。

对联(对子)是从律诗演化出来的,也是律句。

不仅出句和对句的词性要相同及平仄要相对,而且其平仄分布的规律也是和格律诗所要求的一样。

比如,对联就不允许三平尾,就不允许孤平的存在。

还有,对联要求的也是古韵,也是以我们所说的以《平水韵》为主体,为默认韵。

更重要的一点是,对联所能表达的境界极其有限,它可以表达一个片段,一个闪念,一个景致或情思,但是,终究是属于“片面”的,和诗比较而言,缺乏的是完整感和大局观。

它属于一种“小巧”的工夫,做为一般游戏应和是可以的,也很适合即景而联。

如果熟练了格律诗的谋篇布局以及造境界的手段和诗思,那么,吟联应对那是举手之劳,轻松的很。

楹联具有独立性,也是一个专门的“学问”,但是它的基础还是格律诗的基础,如果不懂格律诗,说句实在的,你的楹联也玩不出高水平来。

不精通格律诗的楹联写手,是称不上“高手”二字的。

例如毛主席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所举的一副对子: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里上联(出句)的字和下联(对句)的字不相重复,而它们的平仄则是相对立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就修辞方面说,这副对子也是对得很工整的。

“墙上”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山间”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根底”是名词带方位词,所对的“腹中”也是名词带方位词。

“头”对“嘴”,“脚”对“皮”,都是名词对名词。

“重”对“尖”,“轻”对“厚”,都是形容词对形容词。

“头重”对“脚轻”,“嘴尖”对“皮厚”,都是句中自对。

这样句中自对而又两句相对,更显得特别工整了。

至少是同一位置上不能重复。

例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出句第二字和对句第二字都是“我”字,那就是同一位置上的重复。

下面,分别介绍对仗的一些常识。

一、对仗的由来对仗是我国语言文学中特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汉字基本上都是单音词,不论是从字面上、平仄上还是意义上,都适宜于造成对偶。

这是任何西方文字都不能作到的。

对仗这种艺术形式,在我国文学中由来己久,远在两千多年前,就己经有了对仗的形式。

随着汉赋的兴起,骈体文充斥于当时文坛。

魏晋以后,骈偶之风影响及于诗坛。

文人诗中运用对仗的就多起来了。

不过,这一时期诗人运用对仗,只是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并不是格律的规定。

由此发展到隋唐,格律诗己经形成,对仗在律诗中就不是可有可无,而成为律诗的一种特定的格式了。

由此可见,对仗是由汉代骈体文1的骈偶而扩展到诗歌领域的。

它最初的名称就叫做“骈偶”。

所谓“骈”,本指两马并驾齐驱;所谓“偶”,本指两人结合一起。

后来,人们就把两两相对叫做“骈偶”。

对仗就是扩大了的对偶。

古代皇宫卫队的行列叫做“仗”,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仪仗”。

仪仗都是两两成对的。

所以,我们把一个对一个的叫“对偶”,多数对偶排列在一起的叫“对仗”。

二、对仗的规则:(1)出句和对句的字数相等,平仄相对,结构对称。

(2)出句的字和对句的字不能重复(实际上每首律、绝诗内均不可有无意义的重复字)。

(3)语法结构要相同。

即句式结构相同。

如:主谓、动宾、联合、偏正及用虚字要相同。

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鲁迅)(4)语义相对,词性相同。

语义相对,是指句中所用词语的字义要相互对应。

词性相合,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特别讲究数词对数词,方位词对方位词,叠字对叠字等。

按照传统的要求,对仗不仅要求名词对名词大类相对,而且还要求小类相对,即按照过去的分类,要求,同一小类或者相邻两小类的名词相对。

例如(南宋)叶采的《暮春即事》:双双瓦雀行书案,点点杨花入砚池。

闲坐小窗读周易,不知春去几多时。

其中,首联对仗,“双双”对“点点”均为量词重叠;“瓦雀”对“杨花”均为名词;“行”对“入”均为动词;“书案”对“砚池”均为名词。

清人为培养幼儿从小就形成对仗的概念,李渔老先生特意编写了一本《笠翁对韵》的小册子,供儿童背咏。

该书分韵部2编写,将常用字尽收其中,按上述第二特征编写了对应“词语对子”之歌,可谓诗词入门的敲门砖。

大家不妨去买一本学学,或有裨益。

“一东”韵部的开头一段摘录如次: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

1骈体文又称骈俪文,产生于魏晋时代,在六朝广为流行。

骈体文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文体,从古代文学中的一种修辞手法逐渐发展形成。

作为一种新文体,在当时对它还没有一个正式和固定的称呼。

“骈文”、“骈丽文”的名称,是在唐代以后才有的。

2韵,包括韵腹(主要元音)、韵尾和声调,与韵母和韵部有区别。

韵母包括韵头、韵腹和韵尾,不包括声调,韵部是指押韵字的归类,包括韵腹和韵尾。

是韵书的基础,无论何朝何代编纂韵书,都立有韵部,按雷隐隐,雾蒙蒙,日下对天中。

风高秋月白,雨霁晚霞红。

牛女二星河左右,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塞边,飒飒寒霜惊戌旅;三冬江上,漫漫朔雪冷渔翁····(5)避免合掌。

这就是上、下两联意义不可重复。

如:“夏荷千枝丽,莲花万朵艳。

”这就是犯了合掌之弊。

湖南黄奕有一对仗歌:律诗中间两对联,上句下句成对仗;平仄声调要相反,句型词性要一样。

一联避免意思同,两联也莫太相像。

首尾可对可不对,绝句一般不对仗。

关于对仗,总的原则是“实对实,虚对虚”,对仗的方法和形式,古往今来是非常多的种类的。

但是不论什么样的对仗方法,都是依据这样的原则,离不开这样的范畴---格律、句意、内容、语体、句式。

我们下面介绍一些传统的对仗方法,是参考一些书籍资料和网络上的资料,适合格律诗使用的常见的对仗方法。

其实,真的要单独研究对仗,几十种甚至上百种都可能有,特别喜欢的话可以另外参详,《文镜秘府论》3列出二十九种对仗:的名对、隔句对、双拟对、联绵对、互成对、异类对、赋体对、双声对、回文对、邻近对、交络对、当句对、含境对、背体对、叠韵对、切侧对、偏对、意对、平对、奇对、同对、字对、声对、侧对、假对、双虚实对、双声侧对、叠韵侧对、总不对对。

我们这里只做简单的方法介绍,下面对对仗种类进行具体的介绍,大体上先说一下“工对”和“宽对”:一,“工对”,也叫严对,就是对偶工整的对仗。

凡是同一小类事物的字词构成的对仗,都是工对。

要求严格遵守对仗的“六相”原则。

什么是“六相”呢?就是“字数相等、词类相当、结构相应、节奏相同、平仄相对、意义相关”,六个“相”,简称“六相”,这是对仗的专用术语。

这里尤其要关注的是“词类相当”,在工对当中,词类是要基本一致的。

词类,在传统的说法中一般是分为28个类别的,这里也资料性的介绍一下:天文类、地理类、时令类、宫室类、器物类、衣饰类、饮食类、文具类、文学类、植物类、动物类、形体类、人事类、人伦类、代名类、方位类、数目类、颜色类、干支类、人名类、地名类、同义连用字类(如“格调”)、反义连用字类(如古今)、连绵字类、重叠字类、副词类、连介词类、助词类。

(同义双音词:山川、江湖、梳妆、宾客、友朋,等等。

反义双音词:短长、表里、古今、兴亡、纵横,等等。

重叠字:时时、处处、声声、漫漫、沉沉,等等。

副词:欲、将、不、皆、亦、末、曾、须,等等。

连介词:与、和、共、而、还、则、只,等等。

助词:之、乎、也、耶、然、焉、哉,等等。

)范围越小的同类事物的字词相对,越算是工对。

工对有以下几种:(1)属于同一小类事物的名词的对仗。

同一门相对便工,同类相对更工。

例如毛泽东《长征》: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薄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3《文镜秘府论》中国古代文论史料。

撰者日本僧人遍照金刚(774~835),俗姓佐伯,名空海,遍照金刚是"五岭"和"乌蒙",同属地理门中的山名对山名;"逶迤"和"磅礴",都是形容词连绵字;"腾"和"走"都是形体动词,"细浪"和"泥丸"都是细小的形象,亦属地理门。

"金沙水"和"大渡桥"同属地理门中的专门地名;"拍"和"横"都是形态动词;"云崖"和"铁索"同属地理门中的地形地物名;"暖"和"寒"同是形容气候的。

这两联都是极工的对仗。

(2)不属于同一小类事物的名词,但是经常被并列使用的。

如“天地”、“金玉”等。

有的名词虽不属同一门类,但是相邻,如天文对时令、地理,器物对衣饰等,也能成为工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