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合集下载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孤独感作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业成绩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各种因素,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孤独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综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进展,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

随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大量一手数据,全面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包括孤独感的发生率、性别、年级等方面的差异。

在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本文将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探讨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各种因素,如个体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社交网络、学业压力等。

本文还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各因素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关联性,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旨在帮助大学生有效缓解孤独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大学生孤独感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孤独感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时,我们有必要回顾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建立本研究的基础。

孤独感通常被定义为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关系的缺失或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工具来测量孤独感,其中最常用的是UCLA孤独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该量表通过评估个体对社交关系质量的感知,来量化孤独感的程度。

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的普遍性不容忽视。

一些研究指出,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尤其容易感到孤独,这可能与其面临的生活环境变化、社交压力增加等因素有关。

《小组工作介入孤独老人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300字》

《小组工作介入孤独老人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300字》

小组工作介入孤独老人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孤独感概念孤独是一个从医学领域引入社会学的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社会互动和情感交流方面的障碍。

美国研究人员罗伯特指出,孤独感是一种当一个人没有从与之交往的人那里得到理想的有效交流反应时产生主观上的失落感和不快乐1。

”由此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开始。

对于许多社会学和心理学研究者来说,明确而科学的孤独定义是一个关键问题。

虽然没有单一的定义,但基于自我报告的调查不同学者都有自己的解释。

Jeannette 等(2009)则定义自我感受到不被外在接受,当个人在特定环境下缺乏情感支持和社会支持时会产生负面的主观情绪2。

”国内学者和国外的研究侧重点一致,在吴捷(2008)提出孤独感是当人与他非常重视的人沟通时,对方没有让当事人产生其预想的心理状态,从而使得当事人产生自身被忽视的感受3。

”通过各位学者对于孤独感的解释,可以总结得到以下共同点:一是孤独感是主观感受;二是孤独感是一种负面情绪;三是老人非常重视和需要与外界的互动。

2.针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干预国外早在1979年Young运用认知行为疗法对老年群体进行个案服务研究,通过该学者与案主的共同努力使其认识到自身的错误认知,并且建立正确的认知行为模式,从而缓解老人的孤独感4。

”Murphy 和Kupshik在1992年则针对老年人孤独感问题开展了社交技能训练,在活动过程中培养老人的社交技巧,拉近老人与其他人之间的关系5。

”Fokkema在2007年以生态系统理论为理论支撑,将老人的家人与老人共同作为服务对象,通过整个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良性改变也有效缓解了老人的孤独感问题6。

”1 Weiss R S .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J]. Contemporary Sociology, 1975, 4(2):P1272 Golden J , Conroy R M , Bruce I , et al. Loneliness, social support networks, mood and wellbeing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J]. Int J Geriatr Psychiatry, 2010, 24(7):P694-700.3 吴捷.老年人社会支持、孤独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心理科学, 2008(4):P9854 石舒雅, 李洪翔. 老年人孤独感:影响因素及其干预措施研究综述[J].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5):P4.5 答会明, 李利琴, 李晓红. 十年来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9, 22(1):P6.6 许晓芳, 侯振虎. 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J]. 社会工作, 2011(6):P5.国内因社会工作起步较晚,对于老年群体问题的研究与服务工作在2000年后才有快速的发展。

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状况与社交策略研究

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状况与社交策略研究

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状况与社交策略研究孤独状况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普遍。

虽然我们身处一个连接世界的时代,人们可以通过各种社交媒体平台随时随地与他人联系,但这不能阻止人们感到孤独和社交难题的问题。

本文将深入探讨现代社会下的孤独状况及其社交策略研究,以期引起人们的重视并尝试在日常生活中采取积极的社交策略,减少孤独感并促进身心健康。

一、现代社会中的孤独状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方式也在不断改变。

一方面,生活在数字化时代的人们似乎离数字设备越来越近,有时甚至比与面对面的人交流更加容易和舒适。

然而,社交媒体的出现也引发了严重的孤独问题。

另一方面,自由主义和个人主义观念占据了主导地位,许多人越来越强调个人自由和个性的表达,与此同时,也更加独立和独立,缺乏紧密的人际联系。

总之,人们面临的现代化挑战使得孤独状况愈发严重。

二、孤独的危害孤独不仅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不可逆转的影响,还会对身体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孤独可能导致社交障碍、心理健康问题和身体病状,如抑郁、焦虑、睡眠障碍和心血管疾病等。

此外,孤独还可能导致个体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下降,难以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和压力。

三、解决孤独的社交策略为了解决这一挑战,我们需要更加积极地寻找并采取有效的社交策略。

下面列出一些可以帮助人们建立和维护积极社交关系的策略:1. 改变个人态度一个积极的态度是解决孤独问题的关键。

我们可以改变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放下对外界的怀疑和拒绝,打开心扉,融入社会。

我们可以尝试新的社交体验,特别是那些让我们舒适且愉快的活动和组织。

2. 参加社会活动参加社会活动是拓展社交圈子、增加认识新朋友的一个基本途径。

社会活动包括义工项目、文化活动、工作群组和运动队等。

这些活动可以让人们找到志同道合的人,并有机会产生真正的情感联系。

3. 创造机会与人交流大多数人很焦虑,与陌生人交往时觉得很尴尬。

因此,我们需要创造机会并与他人交流。

我们必须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了解他人的兴趣爱好、职业背景和价值观,并努力保持与他人的联系。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引言:大学生孤独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孤独感所困扰。

为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并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文旨在报告调查结果,并对大学生孤独感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0份。

问卷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社交关系、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主观孤独感等方面。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1. 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调查表明,高达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时常或经常感到孤独。

而且,这种孤独感与性别、年级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这表明大学生孤独感普遍存在,不单纯是个别人的问题。

2. 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逾一半的受访者承认,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两小时。

此外,有6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感到孤独的频率较高。

这一结果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负面影响。

3.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调查发现,在感到孤独的大学生中,有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特别是出现了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此外,孤独感还与学习成绩下降、适应能力减弱等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大学生孤独感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应对策略:1. 加强社交交流:学校应加强社交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推动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为了营造一个积极友好的校园文化,学生组织和社团也应积极推动社交活动的开展。

2.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给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孤独感强烈的学生缓解负面情绪,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

3. 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引导学生理性使用社交媒体,避免过度沉迷。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提高学生对社交媒体的正确认识,培养其科学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

二、方法
1、调查对象
本研究选取了某小学的学生为研究对象,共有400名学生参与了此次调查。
2、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使用孤独感量表(UCLA)进行评估。该量表包括12 个项目,采用四级评分制,得分越高表示孤独感越强烈。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学 生的学习成绩、家庭背景、社交能力等信息。
3、干预措施
具体来说,团体心理辅导的干预措施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信任关系:在团体内建立信任关系是进行心理辅导的基础。辅导者 可以通过组织一些团队活动,例如破冰游戏、信任跌倒等,来增进团体内成员之 间的信任和互动。
2、分享和交流:辅导者可以鼓励学生们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引导他们 积极看待生活中的挑战和困难。同时,辅导者也可以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见解, 来引导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自己的情感和社交问题。
一、大学生孤独感现状
孤独感是一种负面的情感体验,通常表现为对人际关系的渴望与失望。大学 生处于青春期与成年期的交接,面临着身份认同的挑战和人际关系的调整,孤独 感在这个阶段尤为突出。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水平较高,且对他们的心理 健康和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
孤独感的产生原因多种多样。首先,大学校园内外的环境变化可能导致学生 产生孤独感。例如,新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以及社交环境的变化,都可能使学 生感到孤独。其次,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也可能导致孤独感的产生。例如,与室 友、同学或老师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可能会使学生或缺乏自信的学生可能 更易感到孤独。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团体心理 辅导干预研究
目录
01 一、大学生孤独感现 状
03 参考内容
02
二、团体心理辅导干 预研究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之间的却似乎越 来越疏远。大学生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其孤独感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本次 演示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以及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研究的效果。

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作者:张子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09期摘要:众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如都对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网络因素等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及跨文化研究上国内外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孤独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综述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075-03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如国外学者Cacioppo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有很高的孤独感并且在他们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会有这种感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25.4%的大学生经常有孤独感,13.6%的学生与同寝室的人有不良的人际关系,40.5%的学生认为与同学相处感觉不到亲密。

骆光林等的调查表明,超过83.9%的学生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

以上调查说明,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孤独体验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研究大学生孤独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孤独的研究始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

1973年,Pobest 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的体验》一文,随后,Peplau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研发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angels),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

1.孤独的概念研究。

医学最早提出孤独,指个体人际沟通中表现出的质的异常,是个体的社会交往技能、语言表达、认知技能发展缓慢的一种病症(Leokamer,1943)。

随着时间的发展,孤独概念在1973年被引入到心理学中,Weiss提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

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孤独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

而人们对于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也开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本文旨在探讨老年人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并提供一些减轻老人孤独感的建议。

一、老年人孤独感的现状及影响1. 老年人孤独感的现状据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全球范围内约有1.7亿老年人感到孤独,而我国老年人孤独感也日益凸显。

可以说,老年人孤独感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社会问题。

2. 孤独感对老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孤独感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极大的影响。

研究表明,处于孤独状态的老年人容易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并且孤独感还可能导致认知功能下降、自尊心受损等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生理疾病。

二、老年人孤独感与社会背景的关系 331. 人口老龄化与孤独感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人孤独感也在逐渐增加。

社区凝聚力减弱、亲友关系疏远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等诸多社会因素都让老年人更容易感到孤独。

2. 政府和社会的响应政府和社会对老年人孤独感的关注和重视度也是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各级政府应该在社会福利、健康服务等方面加大投入,同时社会应该倡导亲友关系的和谐,关注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三、减轻老年人孤独感的建议1. 发展社区养老建设良好的社区养老环境对于减轻老年人孤独感至关重要。

政府可以投入更多资源改善社区福利设施,加强社区服务,提供各种形式的娱乐和活动,拉近老年人与社区的距离。

2. 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老年人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交活动,结交新朋友,扩大社交圈子,减少孤独感的产生。

政府和社会应该积极推动老年人参与社交活动,开设养老院内的社交团体和兴趣小组等。

3. 强化家庭和亲友关系家庭和亲友是老年人最重要的精神支持。

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加强与亲友之间的交流,能够大大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

每个家庭成员都应该给予老年人更多的关爱和陪伴。

4.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老年人的社交活动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国外孤独感、孤独症研究综述

国外孤独感、孤独症研究综述

孤独感是30年来中西方心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研究领域。

“孤独”这个词汇来自医学领域,最初用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

“孤独感”是人类普遍的情绪体验,己成为现代人的通病(黄洁华,2000)。

总的说来,孤独是由社会关系方面问题所引发的一种消极情感体验(Uruk&Demir 2003)。

对孤独感的体验有些是情境性的,其作用时间比较短。

然而,某些人在很多场合下都频繁地体验到孤独感,以至于孤独就发展成为他们的某种长期的人格特征(Neto&Barros,2000;Nilssonetal,2006)。

虽然孤独感是一种令人较不愉快的情绪体验,但它也起到一定的信号作用,它表明个体与他人的人际关系在某些较为重要的方面存在某种缺陷。

如周宗奎、范翠英(2001)发现,在同伴交往中产生的孤独感,是儿童在同伴群体中感到不安的重要指标。

儿童长期处于状态会导致适应不良。

Jerome Kagan(2009)认为,孤独感会导致高血压、学业失败等问题。

Belmer(2011)的研究也发现长期处于孤独中的学生在学术研究和学业考试上都无法取得成功。

Weiss(1973)发表了论文《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从此开创了有关孤独感领域的研究。

在此文的启发下,PePlan等开始对成人孤独感进行了研究。

而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受成人孤独感研究的推动,对儿童孤独感的研究也开始逐渐开展起来了。

当前,在心理学界,有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部分是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取向、定义、结构、测量指标、预测指标的测量、孤独感的时间性问题和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方面。

孤独感的定义在20世纪40年代,Leokamer就对孤独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孤独感的概念:孤独是一种情绪性问题,是个体的主观情绪性体验,是社会人际交往和沟通模式的质的异常,是个体在各种场合中的社交技能、认知或交流能力等均发生广泛性迟缓的现象。

(好像是儿童孤独感)随后,研究者把孤独概念引入心理学领域,并对其概念、结构进行了广泛探讨。

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

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发表时间:2010-11-11T15:59:20.257Z 来源:作者:许慧燕[导读] 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孤独感被指出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许慧燕(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广东广州 510650)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孤独感被指出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分析前人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内容,提炼出关于孤独感研究领域较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孤独感研究综述启示一、引言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因为它的负面影响性而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孤独感这个与人们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孤独感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它常会伴随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难耐的精神空落感,甚至会引发情绪性障碍⑴。

因此,孤独感的研究对临床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孤独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一)孤独感的定义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人们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状况产生一定差距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⑵⑶。

由此可见,孤独感有两个特质: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是一种情绪体验。

(二)孤独感的理论维度及其测量工具目前,关于孤独感的维度划分存在较多争议。

Russell(1978)提出孤独感的一维结构。

他认为孤独感在性质上没有差异,孤独的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

在此基础上,他编制了一维的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at Los Angels UCLA ),1980年,他又根据应用情况进行了修订⑷。

UCLA的a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62。

Schmidt(1983)也认为孤独感是一维结构的,他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人感觉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和他希望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

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研究背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速推进,老年人口数量逐年攀升,老年人心理问题日益凸显。

其中老年人心理孤独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产生重要影响。

心理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归属感、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表现为情感上的孤立、疏远和无助。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广泛研究,但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因此深入探讨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随着生育率下降、医疗水平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提升,我国老年人口数量逐年增加。

根据统计数据,截至2020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到亿,占总人口比例约。

预计到2035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4亿,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老龄人口国家。

这一趋势使得老年人心理问题日益突出,需要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重视:随着人们对心理健康的认识逐渐加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心理健康问题。

然而在老年人群体中,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一个相对薄弱的领域。

尤其是心理孤独感这一问题,尚未得到足够的重视和研究。

因此开展针对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的研究,有助于提高老年人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社会支持体系不完善: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年人面临着家庭关系紧张、亲友离世、社区资源匮乏等问题,导致他们在社会交往中缺乏归属感、被理解和支持的感觉。

这种心理孤独感不仅影响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导致其生活质量下降、疾病发生率增加等不良后果。

因此构建完善的社会支持体系,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关爱和帮助,是解决老年人心理孤独感问题的关键。

开展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的深入剖析,可以为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为社会组织和企事业单位开展针对性服务提供参考,为个人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提供指导。

孤独感的定义科学研究报告

孤独感的定义科学研究报告

孤独感的定义科学研究报告引言孤独感是现代社会中一个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环境中,人们越来越多地感受到一种莫名的孤独。

然而,孤独感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主观感受,而是可以通过科学研究方法进行量化和解释的。

本报告旨在探究孤独感的定义,从科学的角度剖析孤独感对个体健康和幸福感的影响,并提供一些应对孤独感的建议。

一、孤独感的定义孤独感通常被描述为一种与身边缺乏联系或无法理解的感觉。

然而,对于个体而言,孤独感的体验是非常主观的,存在着个体差异。

因此,从科学的角度来定义孤独感,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 主观感受:孤独感是个体主观感受的一种。

不同个体对孤独感的敏感程度和体验可能存在差异。

2. 社交关系的缺失:孤独感通常伴随着对社交关系的需求与满足的差距。

这种差距可以是身边缺乏人际关系,或者是存在关系但缺乏情感连结和理解。

3. 心理反应:孤独感常常带来心理和生理上的负面反应,如焦虑、抑郁、失眠、心理压力等。

二、孤独感与个体健康的关系1. 孤独感与心理健康:研究发现,长期经历孤独感的人更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孤独感与心理健康之间呈相互影响的关系,孤独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同时心理健康问题也可能加剧孤独感。

2. 孤独感与身体健康:孤独感与身体健康之间也存在密切联系。

研究发现,孤独感与慢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如高血压、心脏病等。

此外,孤独感还与免疫系统功能下降等生理反应有关。

三、孤独感对幸福感的影响孤独感与幸福感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

孤独感会降低个体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孤独感带来的不良心理状态影响了对自我和社交关系的感知,降低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和幸福感。

四、应对孤独感的建议1. 建立社交网络:主动参与社交活动,扩展社交圈子,增加和他人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2. 寻求社会支持:与他人分享感受,倾诉困扰,互相支持和分享生活。

3. 培养兴趣爱好:兴趣爱好能够帮助个体更好地建立自我认同感和满足感,从而减轻孤独感。

孤独感研究报告

孤独感研究报告

孤独感研究报告引言: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感到孤独。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情感、心理和社会层面上感到与他人的分离和孤立的情绪体验。

本篇研究报告将探讨孤独感的原因、影响以及可能的对策。

一、孤独感的原因1. 日常生活快节奏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快节奏,人们承受着巨大的工作压力和生活压力,因此很少有时间和精力去与他人建立深入的社交关系。

这会导致个体感到与他人疏远,从而产生孤独感。

2. 人际关系衰退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和社交媒体来进行交流。

虽然这种方式可以快速连接他人,但却无法满足人类对真实面对面交流的渴望,加剧了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使人们更容易感到孤独。

3. 家庭结构变迁家庭结构的变迁也是导致孤独感增加的原因之一。

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单身,离异率也在不断上升。

这些家庭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减少,增加了个体感到孤独的可能性。

二、孤独感的影响1. 心理健康问题孤独感与心理健康问题密切相关。

长期的孤独感会导致焦虑、抑郁、自卑等心理问题的出现,严重的甚至可能引发精神疾病。

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自杀率呈正相关。

2. 身体健康问题孤独感还与身体健康问题存在关系。

长期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免疫系统功能下降,提高患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研究还发现,孤独感与大脑的炎症反应有关,进一步影响身体健康。

3. 社会问题孤独感也对社会造成了一定的问题。

个体感到孤独往往缺乏社会支持,无法参与社会活动,影响社交能力和人际关系,进而导致社会隔阂的产生。

三、缓解孤独感的对策1. 增加社交机会个体可以主动参与社交活动,积极与朋友、家人建立联系,加入兴趣小组或社区组织,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增加社交机会,减少孤独感。

2. 提高社交技能社交技能是缓解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

个体可以通过学习社交技巧,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和人际关系,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起联系,降低孤独感。

3. 规律的生活品质规律的生活品质有助于缓解孤独感。

孤独症研究报告的进展和展望

孤独症研究报告的进展和展望

孤独症研究报告的进展和展望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特征是沟通和社交障碍、刻板重复行为和兴趣。

多年来,对孤独症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但仍有许多挑战和未来的展望。

关于孤独症的研究进展,首先是在早期识别方面。

针对孤独症儿童的早期识别非常重要,因为早期干预可以显著提高孩子的生活质量。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儿童的行为模式、语言发展和社会互动等方面,开发了一些有效的筛查工具,使得早期识别变得更加准确和便捷。

其次,基因研究也已经有了显著进展。

研究表明,孤独症具有明显的遗传基础,且基因突变在孤独症的发生中起着关键作用。

通过对孤独症家族的基因测序以及对病例—对照研究的分析,已鉴定出与孤独症相关的许多基因。

这些研究不仅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孤独症的病因,也为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方向。

此外,神经影像技术的发展也为孤独症研究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通过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扫描脑电图(EEG)和脑干造影等技术,研究人员可以观察到孤独症患者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异常。

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孤独症与认知、感知和社会互动等方面的关系,为病因和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

然而,孤独症研究仍然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孤独症的诊断标准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局限性。

虽然已经有了一些广泛应用的诊断和评估工具,但在一些情况下,孤独症和其他发展障碍之间的界限仍然模糊。

因此,研究人员需要继续改进和优化诊断工具,以更加准确地评估孤独症的存在和严重程度。

其次,尽管已经有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认知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但对于许多患者来说,症状仍然难以完全控制。

因此,寻找新的治疗方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一些新的治疗策略,如光疗法、音乐疗法和社交技能训练等被提出,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然而,这些新方法的有效性和适用性仍需进一步研究和证实。

此外,尽管孤独症的病因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但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

目前,关于孤独症的脑回路异常、神经递质异常、免疫和环境因素等方面的理论和研究还没有得出明确的结果。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入社会,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激励、自行和归
属感。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
为强烈。国内许多调查与研究更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偏高,孤
独感覆盖面广,可以说,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现有条件
(1)学生身份:小组成员同为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学生群体,从 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使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可参考性;
生源地\ 感到孤独


省内 33(53.23%) 29(46.77%)
省外 3(60.00%) 2(40.00%)
小计
62 5
家庭能否给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也将直接 影响到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我们通过表格分 析可以看出,当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质帮 助越少,大学生会感到越发孤独。
家庭不能提供 实质帮助\ 感到孤独 完全符合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宿舍关系
参加寝室 聚会的频 率\对寝室 生活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很少满意
经常参加 12(28.57%) 28(66.67%) 1(2.38%)
偶尔参加 1(4.76%) 15(71.43%) 4(19.05%)
完全不参 加
0(0.00%)
2(50.00%) 1(25.00%)
完全不满 意
1(2.38%) 1(4.76%) 1(25.00%)
否 3(30.00%) 19(42.22%) 7(70.00%) 2(100.00%)
小计 10 45 10 2
年级方面,新生与老生之间则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不难 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 活环境,有孤独感的大学生比重逐渐下降

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

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一、综述近年来,对老年人孤独感的研究逐渐成为了心理学领域的热点问题。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受到了广泛关注。

孤独感作为影响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产生原因复杂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本文将对近年来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孤独感是指个体在社交中感受到的孤立无援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可能导致情绪低落、焦虑、抑郁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对于老年人来说,孤独感可能源于退休后社会角色的转变、身体机能的衰退、亲人的离世等多种因素。

长期的孤独感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对其认知功能和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心理学研究表明,孤独感具有多种心理机制。

孤独感可能导致老年人的认知功能下降。

孤独感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具有一定关联,长期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孤独感还可能影响老年人的情绪状态。

长期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这些情绪问题可能导致失眠、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生理症状。

孤独感还可能对社会功能产生负面影响。

孤独感与社会支持、日常生活能力等因素具有密切关系,长期孤独的老年人更容易出现社会功能下降的问题。

为了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心理学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干预措施。

增加老年人的社会支持是缓解孤独感的重要途径。

家庭、朋友和社会组织应积极参与到老年人的社会生活中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提供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老年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网络。

提高老年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也是缓解孤独感的关键。

老年人应该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以提高其对生活的满意度和成就感。

家庭环境的改善也对缓解孤独感具有重要意义。

子女应该关注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多与老年人沟通交流,给予其关爱和支持。

老年人孤独感的心理学研究进展不断深入,为人们深入了解老年人心理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提供了重要依据。

心理学家关于孤独感的研究现状

心理学家关于孤独感的研究现状

心理学家关于孤独感的研究现状随着科技的发展,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人们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方便。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和竞争的加剧,人们之间越来越缺少心灵的碰撞和感情的交流。

偶尔的孤独是不可避免的,但长期或严重的孤独有可能引发某些情绪障碍,降低心理健康水平,进而导致疾病。

研究表明,孤独会给人们带来各种消极的体验,如沮丧、无助、自卑、烦躁、抑郁等。

强烈的孤独感还与酒精依赖、自杀、犯罪等不健康行为密切相关。

1 孤独感的概念“孤独”这一术语最初来自于医学,用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

1973年,美国学者Robert S.Weiss 认为孤独感是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一定差距时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Werss(1987)指出:当人际关系网络出现某种质或量的重要缺陷时,人们所产生的不愉快体验即为孤独感。

2 关于孤独感各种影响因素的研究孤独感方面的研究不仅是社会关系领域的重要课题,而且也是心理健康领域和人格心理的重要研究课题。

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已有很多关于对孤独感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

2.1孤独感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关系研究自从孤独研究开展以来,学者们就社会生理因素对孤独的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所得到结果也不尽相同。

关于孤独是否存在性别差异,目前尚未得出一致结论。

在T ornstam(1992)的研究中,他使用了一个包含“孤独”字样的量表对2000多名瑞典人进行调查,没有发现性别的主效应。

李传银(2000)采用UCLA量表的调查结果,却发现女性的孤独感高于男性,这说明但从社会期待角度难以完全解释孤独的性别差异。

婚姻是另一个受到普遍关注的社会心理学变量。

研究显示婚姻可以降低孤独的可能性。

T orustam(1992)对2795名1580岁瑞典人的调查表明,已婚个体比未婚个体的孤独感低。

Kelier和Moore-West (1986)也发现单身的男性比单身的女性报告有更多的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增加,大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文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表示在某些时候会感到孤独。

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交圈子的限制是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小,特别是对那些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很难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另外,一些大学生选择专注于学业,减少社交活动,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

其次,学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因素。

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

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去和朋友们聚会或者开展其他社交活动,逐渐感到与他人的距离拉大。

另外,家庭状况也会造成大学生孤独感。

一些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们缺乏家庭支持和陪伴,往往在生活上和情感上感到孤独。

一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没有亲人的陪伴,日常生活的种种困扰和无人分享的感受都会造成孤独感的增加。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面对孤独感时,采取了各种应对方式。

其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占据一定比重。

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安慰和支持。

此外,一些学生会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参与志愿者活动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减轻孤独感。

还有一些大学生会选择倾诉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朋友的帮助。

在解决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大学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机会,帮助学生拓宽社交圈子,增加他们的社交技巧。

其次,学校可以设置一对一的辅导和支持机制,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和情感问题。

同时,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提供相关的培训,以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孤独感是一种源自人际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心理感受。

首先对孤独感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做了简要介绍;进而对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从背景变量、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最后,综合各家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孤独感;简述;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体验,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孤独体验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待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和认可,渴望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认同、自信和归属感,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得到满足,孤独表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孤独感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源之一,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发泄、恶意攻击、酗酒甚至企图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心态有关。

另外,孤独也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所以,大学生的孤独问题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简述(一)孤独感的定义“孤独”这一术语最早起源于医学,用来描述情感表述及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功能障碍。

美国学者RobertS.Weiss[1](1973)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当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Perlman和Peplau[2](1982)将孤独感定性为一种不快乐体验,指出产生孤独感的前提是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

我国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3]。

关于孤独感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

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

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

现代社会中的孤独感在这个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人们似乎拥有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但与此同时,孤独感却如同一股无形的暗流,悄然蔓延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孤独感,如同一片荒凉的沙漠,让人在繁华的背后感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空虚和寂寞。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现代社会中孤独感的根源,分析其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首先,孤独感是现代生活的副产品。

在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人们为了追求事业和物质的成功,常常牺牲了与家人和朋友的相处时间。

工作压力、生活节奏、社交活动,如同一张张无形的网,束缚着我们的手脚,让我们难以脱身。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我们往往感到身心疲惫,渴望与人交流,却又找不到合适的时间和对象。

例如,加班到深夜,回到家时家人早已入睡;周末本想与朋友相聚,却发现大家都在忙碌自己的事情。

这种孤独感,如同一把无形的锁,将我们困在了自己的小世界里,让我们在喧嚣的城市中感到格外的孤单。

其次,孤独感是人际关系疏离的表现。

在社交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虽然可以通过网络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保持联系,但这种虚拟的交流却难以替代真实的人际互动。

虚拟的点赞和评论,如同一朵朵虚假的花,虽然美丽却缺乏真实的温度。

在虚拟世界中,我们虽然拥有了更多的“朋友”,但真正能够倾诉心声、分享快乐的人却越来越少。

例如,朋友圈里的一条动态,虽然收到了上百个点赞和评论,但真正关心我们的人却寥寥无几。

这种孤独感,如同一道无形的墙,将我们与他人隔离开来,让我们在虚拟的热闹中感到更加的孤独。

然而,孤独感并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它也是社会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人际关系的疏离不仅影响了个人的幸福感,还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孤独感的普遍存在,如同一块块冰冷的石头,压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阻碍了社会的健康发展。

例如,孤独感可能导致心理健康问题的增加,如抑郁、焦虑等;孤独感还可能导致社会问题的加剧,如犯罪率的上升、社会凝聚力的下降。

因此,解决孤独感问题,不仅是个人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孤独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启示发表时间:2010-11-11T15:59:20.257Z 来源:作者:许慧燕[导读] 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孤独感被指出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许慧燕(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广东广州 510650)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摘要: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孤独感被指出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许多学者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

本研究旨在分析前人关于孤独感的研究内容,提炼出关于孤独感研究领域较有理论和实践指导价值的内容。

关键词:孤独感研究综述启示一、引言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更是因为它的负面影响性而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

孤独感这个与人们身心健康密切相关的因素,也因此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

孤独感与个体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它常会伴随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以及难耐的精神空落感,甚至会引发情绪性障碍⑴。

因此,孤独感的研究对临床心理学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孤独感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一)孤独感的定义孤独感是指当个体感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人们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状况产生一定差距时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⑵⑶。

由此可见,孤独感有两个特质: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是一种情绪体验。

(二)孤独感的理论维度及其测量工具目前,关于孤独感的维度划分存在较多争议。

Russell(1978)提出孤独感的一维结构。

他认为孤独感在性质上没有差异,孤独的人都是以相同的方式理解和体验孤独。

在此基础上,他编制了一维的孤独感量表(University of Californiaat Los Angels UCLA ),1980年,他又根据应用情况进行了修订⑷。

UCLA的a系数为0.89,重测信度为0.62。

Schmidt(1983)也认为孤独感是一维结构的,他认为孤独感是指“个人感觉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和他希望拥有的人际关系之间的差距”。

由此,他编制了孤独感分类量表(Differential Loneliness Scale DLS),评估被试者在性爱、友谊、与家人的关系、与集体或团体的关系方面的人际交往的质和量⑸。

此外, Scalis (1984)编制的孤独感量表(Loneliness Rating Scale LRS)也是一维的孤独感量表⑹,主要评价孤独者的一些特殊情感的频度与强度。

Weiss(1973)认为孤独感是二维结构的,他把孤独感分为情感孤独和社交孤独⑺。

其中情感孤独是指个体的依恋关系需要得不到满足时而产生的孤独;社交孤独是指人们的社会整合需要得不到满足,或是缺乏社会认同感及归属感时而产生的孤独感。

Gerson等人(1973)根据孤独感在实践方面的特征,将孤独感分为状态性孤独感及特质性孤独感⑻,并编制了状态-特质孤独量表(Status-trait Loneliness Scale STLS)。

Russell等人 (1984)以Weiss(1973)的孤独感二维结构理论为指导⑼,编制了情感-社交孤独量表(Emotional versus Social Loneliness Scales,ESLS)。

Vincenzi(1984) 将孤独感分为情绪与社交孤立及情绪与社交孤独⑽,由此编制了情绪--社交孤独问卷(Emotional Social Loneliness Inventory,ESLI),Gieveld 等人(1990)将孤独感分为强度、时程和情绪特征三个维度⑾,由此设计了Rasch型孤独量表,用来评价孤独者的感知、体验及人际交流等方面的状况。

Cramer 等人(2000)将孤独感分为家庭关系、亲密伴侣关系、社会关系三个维度⑿,并制定了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SELSA量表。

Asher(1984)编制的儿童孤独量表(Children’s Loneliness Scale , CLS),分四个维度⒀:孤独感的情感体验、重要人际关系需要的满足程度的知觉、对社交能力的知觉、对实际的同伴关系的评价。

Marcoen(1987)编制了青少年孤独量表(The Louvain Louvain Loneliness Scale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LLCA),分为与同伴相关的孤独感、与父母相关的孤独感、对孤独感的积极态度和消极态度四个维度。

这两个分量表未能说明孤独感的形式及儿童对其社交关系作出判断的本质。

国内李艺敏等(2006)编制的《大学生活感受问卷》,也将孤独感分成四个维度⒁,分别是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

这份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912,各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67-0.745之间,重测信度是0.863,各分量表的重测信度均在0.70以上。

以上众多孤独感的测量工具当中,目前国内外应用比较多的是UCLA孤独感量表,它的主要优势是有常模,有较高的信效度标准,适用人群较为广泛。

但是UCLA孤独感量表是一份一维的测量量表,在一定程度上有它的测量局限性。

其它的一维、二维或是多维的孤独感问卷多数在编制时与孤独感的操作性定义结合比较紧密,为不同研究维度需求的人员提供了多项选择的便利。

(三)孤独感的影响因素关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从众多文献当中,我们发现,国内外学者主要集中与从个体易感因素及社会环境因素角度展开研究。

首先,在个体易感素质方面,前人指出人格特质与孤独感体验有着密切关系,孤独者更倾向于羞怯、内向及社交谨慎⒂;呈现完美形象有利于减少孤独感,掩盖不完美、害怕暴露不完美会增加孤独感,人际问题在完美主义与孤独感之间起中介作用⒃;其次,应对方式也是孤独感的影响因素。

前人指出孤独感高的大学生与一般大学生相比,他们在解决问题与求助分量表上得分低于总体得分,其中,解决问题与求助是与孤独感最有关系的应付方式,且呈负相关;而退避的应付方式与孤独感呈正相关⒄;此外,大学生的依恋风格对孤独感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⒅;而且,大学生依恋类型与孤独感成显著负相关关系⒆;幽默风格与孤独感的关系非常密切,其中自强型幽默对孤独具有显著的正向预测作用⒇。

除个体本身的易感因素外,社会环境因素也是个体孤独感的重要影响因子。

社交孤立与社会关系的缺失可能会导致个体所期望的人际互动的不足,也会因此引发孤独⑴;社会关系质量水平如社会支持和家庭的支持,以及对社会关系的满意度对孤独感的影响程度很大[21];大学生自我隐瞒、积极应对、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能有效预测孤独感,其中,自我隐瞒既直接影响孤独感,又通过消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而自我表露仅通过积极应对和社会支持间接影响孤独感[22];孤独感与内外向、社会支持呈显著的负相关,其中内外向、主观支持、支持利用都能负向预测孤独感[23]。

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外关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格倾向、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等方面。

一般而言,人格特质等影响因素是内在因素,而社会支持等因素是社会环境因素,就研究贡献而言,内在影响因素的研究易产生理论指导价值,而社会环境因素可以为有效的实践干预做铺垫,进而实现较好的实践指导价值。

所以,从社会环境角度展开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临床心理学而言具有更好的指导价值。

三、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从孤独感的定义当中,我们发现,孤独感与人际关系密切相关,而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际关系问题也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对大学生孤独感展开相关研究将可能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指导作用。

从孤独感的影响因素等研究当中,我们发现,许多因子对孤独感和人们的心理健康有着显著影响,从这些角度展开研究,同时进一步研究有针对性的个体辅导或团体辅导干预措施,这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而言将产生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价值。

参考文献:[1]汪晓刚、陈卓.孤独的概念辨析.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07.81-84;[2]黄希庭主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3]李传银、王燕.孤独心理研究的回顾.社会心理研究.1999.35-44;[4]Russell,D..Peplau.I.A,&Cutrona,Cutrona.C.E. The revised UCLA loneliness scale:Concurrent and discriminant Validityevidence: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1980,39:472-480;[5]Schmidt.N..& Sermat.V..Measuring loeliness in different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3, 44:1038-1047;[6]Scalise.J.J.,Ginter.E.J.,&Gerstein.L.H..Amultidimension loneliness measure.The Loneliness Rating Scale(LR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1984,48:525-530;[7]Weiss R.S. Loneliness :the experience of emotional and social isolation.Cambridge,MA:MIT Press.1973;[8]Gerson.A.C.& Perlman.D..Loneliness and expressive communication.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79,88:258-261;[9]Russell.D.,Cutrona.C.E..Pose J..& Yurko.K..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An examination of Weiss’s Typology of loneliness of loneliness.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84,46:1313-1321;[10]Vincenzi.H..Grabosky.E. Measuring the emotional/social aspects of loneliness and isolation.Journal of Social Bebavior and Personality,1987,.2.(2):257-270;[11]Gierveld.J..& van Tilburg.T.. Manual of the loneliness scale. Vrije Universiteit Amsterdam Koningslaan, 1990, 1075:22-24 ;[12]Cramer K M.,Helen B.O,Joanne E.B. An abbreviated form of the social and emotional loneliness scale for adults.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2000,28:1125-1131;[13]Asher.s.R..Hymel.S..&Renshaw.P.D.,Loneliness in children,Child Development,1984,55:1456-1464;[14]李艺敏,蒋艳菊,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研究.心理科学,2006,29(2):465-468;[15]黄海.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江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4;[16]袁立新、张积家.大学生完美主义与人际问题、孤独感的关系.Chinese Journal of Clinical . 2007.15 (4 ).47-51;[17]唐民.大学生应付方式与孤独感的相关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2007.15(3).229-231;[18]吕薇.高职生依恋风格与孤独感的相关研究.中国学校卫生.2007.7.28(7).65-66;[19]龚群英.大学生孤独感与依恋类型的相关性研究.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8(8).31-32;[20]孙艳玲、郭斯萍、李海红.大学生幽默风格与孤独感关系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2).153-155;[21]徐迎利、陈旭、李田伟.大学生孤独感、社会支持与自信的关系.西北医学教育.2006.12(6).737-739;[22]余苗梓、李董平、王才康.大学生孤独感与自我隐瞒、自我表露、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1).747-794;[23]谭雪晴.贫困大学生孤独感特点及相关因素研究.现代预防医学2009.36(8):33-3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