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修辞手法有哪些
高考修辞手法有哪些高考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
修辞手法为文章加入了色彩,让叙述更加生动、形象,因此,对于高考考生而言,学习修辞手法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比喻比喻是将某种事物与其他事物进行类比的手法。
它可以使抽象的观念更加具体、生动,成为行文的点睛之笔。
常见的比如“他是一只熊”,“她就像是春天的花朵”,这些的比喻,将人或物品进行类比,使文章生动,深入。
二、夸张夸张,就是对某种事物或特征进行无限放大,用来表现情感或强调某种观点。
它常常被运用于幽默的场合,例如:“这本书厚的有一千页”,“我乐意为你的梦想献身”。
三、对比对比是将两种事物或特征进行比较,以突出差异之处,并进行印证。
这种手法常借助于不同的语言形式,如并列、反义词和近义反式。
例如,“一位财主住在繁华的城镇,而另一位农民却住在遥远的山村”,相比较而言,我们可以看到两个人生存的环境差异之处。
四、衬托衬托是将一种事物置于另一种事物之中,以使它的独特性质更加突出。
例如:“在大楼上空明亮的春天,远处的小树却还披着深深的冬衣”。
五、借代借代是指用代替事物来描述其特点和含义。
例如:“水边的芦苇随风摇曳,好像翩翩起舞的少女”。
六、排比排比是一种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语句结构来引起注意的修辞手法。
对文本的格式和语调进行改变,使文章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平衡和美感。
例如:“我不骄傲,我不自卑,我只是心存真诚地面对我自己。
”七、借题发挥借题发挥是一种通常被应用于古诗词中,用来抒发情感的修辞手法。
简而言之,就是对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名词进行谈论,从而达到揭示文章主旨的目的。
例如,“枫叶红纷飞,曙光悄悄到”。
这种表达方式,能够直观地展现出文章的柔美色彩和优美的语言感受。
总之,高考修辞手法在语文考试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地位。
运用好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丰满,增加文章艺术性、知识性和思想性。
当我们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将其熟练应用于作文中,就可以提高文笔的质量,达到更好的写作效果。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本文是关于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感谢您的阅读!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
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
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技法指导】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有三:一是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高考语文十大修辞手法及作用
2021-08-30
十大常见修辞方法有比喻、夸张、排比、拟人、对偶、设问、反问、借代、反复、比拟等。
修辞手法是为提高表达效果,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
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事物更形象具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能使读者对所表达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产生强烈的感情,引起共鸣。
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强烈的印象。
可以引起丰富的想象,更好地突出事物的特征,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起强调作用,强烈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衬映,互相补充。
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
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在结构上还起到引出下文、承上启下、使条理清晰的作用。
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以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目的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借代:能起到突出形象,使之具体、生动的效果。
比拟:感情色彩鲜明;描绘形象生动;表意更加丰富。
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
连续反复 间隔反复
1.连续反复 连续重复相同的词语或句子, 当中没有其他词语或句子间隔。 2.间隔反复 反复的词语或句子,不是连续出 现的,其间有别的词语或句子使其间隔开来。
例:①她嫁了,女婿是个清秀的人,我喜欢。她 生儿子了,是个聪明活泼的孩子 ,我喜欢。他们俩 高高兴兴当教员,和和爱爱相互对待,我喜欢。
⑤西洋某些学者对儒学感兴趣,自有他们的道理与自 由,但想用孔夫子治爱滋病恐怕不能奏效。
修辞训练
1、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答案示例:看着你归来,我的心一 阵高兴,高兴。
修辞分析之比喻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类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 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 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类似点的 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
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 反复、设问、反问
修辞分析之对偶
1、定义
正对
2、种类 反对
窜对
从内容上分
从情势上看,对偶有严对和宽对之别。 (1)严对 又称工对,即工整严格的对偶。要求相 对称的两项字数相等,词类相同,句式的语法结构相 同,相对应的字平仄相反或符合格律,相对应的字不 用同一个字。
…… 领取自己那一份,也有品味、把玩、获得的意思。那么领取秋,领 取冬,领取四季,领取生活罢。 作者在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分别使用了6个“便”和 5个“领取”,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1)反复使用“便”字的好处是:(不超过26个字) (2)反复使用“领取”的好处是: (不超过26个字)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解析
高考九种修辞手法修辞手法,高考考纲明确要求的有以下九种:比喻、比拟(分为拟人、拟物)、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
体,使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
构成:本体、喻体、比喻词。
分类: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喻词:像、似乎、如、若、犹、好像、仿佛、似的、宛如、好比、犹如等。
例: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2、暗喻喻词:是、就是、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
例: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3、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例:(1)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2)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附】通感所谓通感,是利用诸种感觉相互交通的心理现象,以一种感觉来描述表现另一种感觉的修辞方式。
作用:化抽象为形象,化无形为有形,引起人们丰富的联想,令人回味无穷;充实诗文的意境,构成特殊的艺术美。
例:(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清香乃是嗅觉,歌声乃是听觉,作者将两种感觉互通,即为通感。
(2)“晨钟云外湿”。
以“湿”字形容钟声,所闻之钟声,穿雨而来,穿云而去,故“湿”,触觉与听觉相互沟通。
(3)“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高山,汤汤乎若流水”。
听琴声而知志在高山、流水,听觉与视觉相互沟通。
二、比拟:作用:赋予物以人的动作、行为、思想、感情、活动,使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1、拟人:把物当做人写,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拟物:(1)把人比作物,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
例:①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②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2)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用描写此物的词来描写彼物。
①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②她们看见不远的地方,那宽厚肥大的荷叶下面,有一个人的脸,下半截身子长在水里。
三、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本体),而是借用与它有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借体)来代替。
2024年高考语文备考:修辞手法知识点(附习题+解析)
一、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1.比喻(1)比喻的特点比喻就是“打比方”,即抓住两个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甲事物喻乙事物。
比喻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2)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联结。
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词联结。
如:广场上是雪白的花圈的海洋,纪念碑已被堆成雪白的山冈。
③借喻。
典型形式: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的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如:“闭着眼睛捉麻雀”“瞎子摸鱼”,粗枝大叶,夸夸其谈,满足于一知半解……这种极坏的作风还在我们党内许多同志中继续存在着。
④博喻。
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角度反复设喻去说明同一个本体。
如:瞧,那骑着自行车翩翩而来的一群身着风衣的少女,是红蝴蝶,是绿鹦鹉,还是蓝孔雀?(3)比喻的作用或化平淡为生动,或化深奥为浅显,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冗长为简洁。
2.比拟(1)比拟的特点根据想象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或者把甲物当作乙物来描写。
其形式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2)比拟的种类①拟人(把物当人来写)。
如: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②拟物(把人当物或把甲物当乙物写)。
如: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亲早已迎着出来了,接着便飞出了八岁的侄儿宏儿。
(3)比拟的作用正确运用比拟,可以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形象性,使读者不仅对所表达的事物产生鲜明的印象,而且可感受到作者对该事物的强烈的感情,从而引起共鸣。
(4)使用时注意事项①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
(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感情相悖)②本体与拟体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课件
选择一下
XUANZENYIXIA
1.下列诗句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 B )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C.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D.举酒欲饮无管弦。
选择一下
XUANZENYIXIA
2.下列熟语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A) A.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B.人皆可以为尧舜 C.化干戈为玉帛 D.情人眼里出西施
夸张是用夸大或缩小的词句来形容事物,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给人以启示。请 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夸张进行简要分析。
①画横线句用“堆积如山”“笔冢”来形容怀素用坏的笔很多,体现了夸张的特 征。 ②怀素号称草圣,与他勤学苦练、用坏无数支笔有必然联系,揭示了“业精于 勤”的道理,富于启发意义。
对偶
DUIOU
③引起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引发强烈的共鸣,增 强表达效果。
④增强语言力量/哲理性等。
选择一下
XUANZENYIXIA
1.下列各项中,和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 一项是( ) C
整个大礼堂挤得连根针都插不下。
A.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B.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C.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D.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答:
①文中把棉花吸收足重的水分和肥料才能长得好,比拟成人吃好饭
喝好水才能健康成长,投射了作者对棉花的感情;②使表达比较活
泼。
排比
PAIBI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 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 情的修辞方法。
答题模板:
(1)构成:“……”“……”“……”都是由“××+××”构成的××结构短语共同组成,结构 相同,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为成分排比。
高考作文修辞手法运用
高考作文修辞手法运用修辞手法是作文中常用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感染力。
在高考作文中,正确而适当地运用修辞手法是每个考生都应该掌握的重要技巧。
本文将介绍高考作文中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并且给出一些实例进行解析,希望能对广大考生有所帮助。
1.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是通过建立事物之间的隐含比较关系来进行表达。
通过比喻手法可以使作文表达更具形象和感染力。
比如在写景时可以使用比喻手法,如“夕阳如火,照亮了整个大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夕阳的美好与炽热。
2.夸张手法夸张手法是通过对事物进行夸张描述,以达到表达的目的。
夸张可以使作文更加夸张有趣,并能够突出作文的重点。
比如,在写人物形象时可以使用夸张手法,如“他的笑声震耳欲聋”,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这个人的开朗和活泼。
3.排比手法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用相同句式或相似结构的短语或词语进行排列,以增加修辞的效果。
排比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有节奏感和韵律感。
比如,“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通过排比使得句子更加有力量和魅力。
4.反问手法反问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对自己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答案的否定或肯定,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引人入胜,并能够引发读者的共鸣。
比如,“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吗?”通过反问手法使得问题更加突出和引人深思。
5.拟人手法拟人手法是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人的特质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活泼。
拟人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富有情感和亲近感。
比如,“树叶轻轻地拍打着窗户”,通过拟人手法使得树叶的行为形象生动,给人以亲切感。
总之,修辞手法是高考作文中常见的一种表达技巧,通过运用适当的修辞手法可以使作文更加生动、有趣和富有感染力。
以上介绍的几种修辞手法只是冰山一角,考生们还需要多积累、多实践,才能在高考作文中灵活运用,展现自己的写作实力。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认真学习修辞手法,并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常见的修辞方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修辞手法1、对比是把两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并举加以比较的方法。
作用:能使语言色彩鲜明,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更加鲜明突出。
示例: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修辞手法2、对偶用结构相同或相近,字数相等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是整齐匀称,节奏感强,高度概括,有音乐美。
示例:①满招损,谦受益。
②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③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④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扇面对)修辞手法3、比喻它是用某一具体的、浅显、熟悉的事物或情境来说明另一种抽象的、深奥、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种修辞方法。
比喻分明喻、暗喻、借喻三种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本体)如(喻词:像、似、若、犹、好像、仿佛)乙(喻体)。
暗喻的形式可简缩为:甲是(喻词:成、变成、成为、当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关系,暗喻则是相合关系。
借喻:只出现喻体,本体与比喻词都不出现。
作用: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
给人以深刻鲜明的形象,使说理更透彻。
示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修辞手法4、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名称来替代,如以部分代全体;用具体代抽象;用特征代本体;用专名代通称等。
作用:可引人联想,形象突出、生动、具体、使特点更鲜明。
示例:①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一针一线代群众的一切财产)②不要大锅饭。
(大锅饭代抽象的平均主义)③花白胡子坐在墙角里吸旱烟。
(花白胡子是以特征代本体)④千万个雷锋活跃在祖国大地上。
(雷锋以具体的形象代抽象的共产主义思想)修辞手法5、反复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
反复可以是连续的,也可间隔出现。
作用:突出思想,强调感情,有时能够加强节奏感。
示例:①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敌人从哪里进攻,我们就要它在哪里灭亡。
高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高中语文常见修辞方法及其作用修辞方法是语言文字表达中常用的一种手法,它可以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表现力。
下面将介绍几种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比喻比喻是通过将两个不同事物进行类比来形成新的意义,以增强表达的准确性和形象感。
它能够使作品更具生动性和感染力,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力。
拟人拟人是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思维、情感和行为,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通过拟人,作品可以营造出情感共鸣和形象感。
夸张夸张是对事物进行过分的表达,使其更加夸张、夺人眼球。
夸张的修辞方法常用于幽默、夸张的表达,以引起读者的注意和共鸣。
对偶对偶是指将相对或相似的成分对称地排列,使语句更加平衡、优美。
对偶的修辞方法能够给人以和谐的感觉,加深读者对作品的印象。
排比排比是指将一系列相同结构的成分排列在一起,以增强表达重点。
排比的修辞方法能使语言更加有节奏感和冲击力,加强作品的表现力。
反问反问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以问句的形式提出肯定的观点,间接强调某个观点的正确性或反问某个问题的意义。
反问能够引起读者思考和思维的碰撞,增加作品的讽刺和犀利性。
借代借代是指用别的事物代替本意,使语言更富含意味和隐喻。
借代的修辞方法能够使作品更加丰富多层次,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比照比照是通过将两个事物进行比较,突出其中一个特点或联系,以达到更好地表达目的。
比照的修辞方法常用于对比阐述、反衬和对事物特点的突出。
以上是高中语文常见的修辞方法及其作用。
在写作或阅读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和情境,运用这些修辞方法来丰富文学作品的表现力和艺术性。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八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章中运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以增强文章的艺术感和说服力。
下面将介绍八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比喻: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事物进行类比,以便更直观地传达出其中一种意义或感受。
比喻能够丰富文学作品的意象,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和感受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例如:心如刀割、一石二鸟
2.拟人: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人的行为和感受,以增加文章的生动性和可读性,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鸟儿在枝头歌唱、花儿含笑
3.夸张:通过夸大事物的特点或程度来强调其中一种感觉或效果,使作品更具冲击力和艺术感。
例如:铜墙铁壁、困兽犹斗
4.对比:通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照,来突显它们之间的差异或相似之处。
对比能够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紧凑。
例如:南辕北辙、形影不离
5.重复:在文章中多次使用同一个词语、短语或句子,以增加表达的力度和关注度。
重复可以使句子更加饱满,更具有节奏感。
例如: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6.排比:通过重复使用相同的结构和语法,将多个相同或类似的事物排列起来,以增强表达的力度和效果。
排比能够扩大句子的规模和强化句子的表达力。
例如: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7.设问: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来引起读者的思考和注意,并增加文章的说服力。
设问能够使作品更具有针砭时弊的目的。
例如: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们是否应该追求物质享受?
例如:他能不痛苦吗?他能不悲伤吗?。
高中语文考试必备知识点大全(修辞手法讲解)
高中语文考试必备知识点大全(修辞手法讲解)高中语文考试必备知识点大全修辞手法讲解8个手法一、比喻.比喻的特点及作用: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比喻的种类: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二、比拟.比拟的特点及作用: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比拟的种类:①拟人。
例如: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三、借代.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借代的种类: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18种常用修辞手法及其作用修辞手法是指通过一些言辞上的变化和修饰,使表达更生动、形象、有感染力的表达方法。
下面是18种常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1. 比喻:通过比较说明事物的共同之处,使抽象概念更具体、形象化,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2. 拟人:赋予非人物以人的行为和性格特征,使描述更生动、有趣、易于理解。
3. 夸张:夸大事物的特征或程度,以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和效果。
4. 反问:以疑问的方式表达肯定或否定的意义,引起读者思考,并达到强调观点的效果。
5. 排比:通过列举相同结构的词语或句子,使语言有节奏感和韵律感,增强语言的艺术效果。
6. 对偶:通过呼应、呼唤,使前后呈现的词语或短语形成对比,加强语言的音乐性和韵律感。
7. 手眼:通过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8. 象征:用一个事物代表另一个事物,以便更好地阐述抽象概念或隐喻,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形象感。
9. 押韵:通过词语的发音和韵律的呼应,使语言具有音乐性和感染力。
10. 典故:引用名人、历史事件或文学作品中的典故,以丰富表达内容,增强文化内涵,使语言更富有深度和内涵。
11. 比拟: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以便更好地阐述抽象概念或隐喻,使语言更具艺术性和形象感。
12. 推断:通过一系列逻辑推理和论证,使语言更具说服力和逻辑性。
13. 省略:在表达中有意忽略一些信息,使意义更加隐晦、深远,增强表达的效果和感染力。
14. 真假:通过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5. 反复:通过特别的表达方式,使语言具有重复的效果,强调表达的内容和观点。
16. 对称:通过词语、句子结构等的对应和呼应关系,使语言更具和谐感和美感。
17. 激起:通过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18. 揭示:通过揭示隐含的意义或真相,使语言更具说服力和启示性。
这些修辞手法能够使表达更具艺术性和感染力,增强读者对文章的共鸣和理解。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
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使用方法和作用以下是20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及其使用方法和作用:1. 比喻: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2. 比拟:通过把一个事物当作人或动物来描写,使其具有人的情感或动作。
其作用是增强表达的生动性和形象性。
3. 夸张:通过夸大或缩小事物的特点或程度,来强调事物的本质特征。
其作用是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表达效果。
4. 排比:通过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的句式来表达同一个意思,增强语势。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5. 对偶:通过两个结构相似、意义相对的句子来表达相反或相对的意思。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工整、优美,增强表达效果。
6. 借代:通过用事物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特征来代替该事物本身。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简练、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7. 设问:通过自问自答的方式来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
其作用是强调观点或事实,引起读者注意。
8. 反问:通过否定句来表达肯定的意思,增强语气。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突出强调某一观点或事实。
9. 引用:通过引用别人的话或典故来支持自己的观点或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0. 对比:通过对比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来突出某一特点或差异。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有说服力,增强表达效果。
11. 反复:通过重复同一词语或句子来强调某一观点或情感。
其作用是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
12. 倒装:通过改变词语的正常语序来强调某一观点或表达某种情感。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3. 反语:通过用反义词或反义短语来表达与本意相反的意思,以达到讽刺、幽默的效果。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风趣,增强表达效果。
14. 拟人:通过赋予事物以人的情感或动作,使其具有人的特点或行为。
其作用是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强表达效果。
15. 排比+反复:通过排比和反复的综合运用来强化某一意思的表达。
高中语文的修辞手法知识点
高中语文的修辞手法知识点高中语文的修辞手法是考试中需要掌握的一个重点知识点。
修辞手法是指在文学、语言、艺术等方面运用语言的某种技巧,使文章能够更好地达到表达的目的。
在语文中,良好的修辞手法不仅可以使文章更生动有力、形象生动,还可以使文章更具说服力,更好地表达思想。
高中语文的修辞手法包括大量的技巧和方法,其中比较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 比喻手法比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其主要是通过比较来描绘事物的特点。
比喻可以让读者更加直观地理解事物,让文学作品更具有形象感和感染力。
如古诗《登高》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就是一种比喻的手法。
2. 拟人手法拟人是通过将无生命的事物赋予具体的人的特征和行为,来形象地描绘事物的手法。
拟人手法可以让无生命的物体更加有生命力,让读者感到亲切和与之产生共鸣。
如语文教材中一则李白的《将进酒》中有“膏肓之肉,临别赠言,\n3. 对比手法对比是将两种现象放在一起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之间的分别和相同之处。
这种手法可以使文章叙述更加丰富和生动,使文章的思想更加清晰,凸显重点。
如在古诗《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就是将明月和故乡分别与眼前的景象形成对比,让人们倍感思乡之情。
4. 排比手法排比是通过将同一个结构在多次重复中交织出的形式,来突出表达的事物的特点,同时也让读者对其印象更深刻,更易于理解。
如古诗《桃花源记》中的“渔人甚异之,弃船于水,便从口入。
豁然开朗,豁然开朗,其中自有一世界。
”就是通过排比手法来表达一种对于桃花源的神秘。
5. 借代手法借代是利用另一事物代替所要表达的对象,一般用于代替一些过于具体或者敏感的内容,使文章具有隐喻和间接的表达方式,让读者思虑。
如《读书理解史》“面向大海,春暖花开。
”中“大海”代表的是无尽的读书世界,“春暖花开”则代表的是读书的愉悦和欢喜。
6. 倍数句倍数句是相继重复意义相同的语句和成分,使文本更为生动活泼,同时也加强了语气和语态的表达。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
运用|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
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
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第 1 页共 1 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导读:高考语文重要知识点:常见的几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正确运用常见的修辞手法”,能力层级为 D.该考点包含两个重要信息:一是命题范围为“常见”,即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和反问等9种修辞手法;二是考查要求为“正确运用”,表明高考试题不直接考查修辞手法的概念,而是结合语言环境进行动态考查,即对修辞手法进行判断、理解和运用。
设问、反问与新增的反复成为近两年高考考查修辞手法的重要内容,往往与其他修辞手法放在一道试题中考查。
其考题主要是融在表达、阅读、鉴赏、写作中,以选择题或简答题的形式出现,且多与其他表达方式结合起来考查。
具体体现为对反复、设问和反问效果的鉴赏和对反复、设问、反问的作用与修辞效果的理解。
【技法指导】
一、熟悉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特点,明辨易混的修辞手法
虽说单独考查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的可能性不大,但熟悉其特征及易混修辞手法的区别是运用修辞手法的前提。
1.反复,就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某种感情,有意地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2007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新增加了“反复”这一修辞手法。
反复具有突出思想感情、加强节奏感的修辞效果,其类型主要有三:一是词语反复。
为凸显某种感情或某种行为,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词语,以达到强调的目的。
如:“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
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鲁迅《记念刘和珍君》)鲁迅先生在这里多次使用“沉默”一词,表达了自己对段祺瑞执政府的愤怒和对民众觉醒的期盼之情。
二是词组或句子反复。
有时为了表达内容或者结构安排的需要,连续两次以上使用同一个词组或句子。
如:“大山原来是这样的!月亮原来是这样的!核桃树原来是这样的!香雪走着,就像第一次认出养育她长大成人的山谷。
”(铁凝《哦,香雪》)这里连续三次反复使用“原来是这样的”,表明了香雪此时的快乐心情。
三是语段反复。
这在诗歌和小说中最为常见。
如鲁迅在小说《祝福》中不惜笔墨,连续两次重复,以“我真傻,真的”开头的段落,一方面表达祥林嫂丧夫失子后的痛苦心情,一方面也反映了鲁镇上的人们对她的冷漠,有力地批判了摧残中国劳动妇女的封建礼教。
2.设问,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回答,或不直接把自己的看法说出来。
设问分自问自答和问而不答两种。
3.反问,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又叫反诘。
反问包括用肯定句表达否定的内容和用否定句表达肯定的内容两种形式。
如:“谁敢说获得不朽的不更可能是一篇三百行的小说,是未来世纪的小学生们当做无懈可击的完美的典范、交口相传的寓言或者故事呢?”此句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使用反问能加强语气,更好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4.反问和设问的辨析。
设问和反问都是无疑而问,但也有区别。
设问多是自问自答,反问则是问而不答,人们可从问句本身得出答案;设问本身不表示肯定或否定什么,在后面答案中说出,反问则本身就
包含着作者的意思;设问是为了提醒注意引发思考,句末只可用问号,反问则是为了加强语气抒发强烈的感情,增强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句末可用问号,也可用感叹号。
5.反复与排比的辨析。
反复和排比两种修辞手法都含有相同的词语,形式上相似,容易混淆,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其表达的侧重点不同。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或突出某种情感而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所要表达的侧重点在于重复的词语或句子上;排比则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短语或句子排列起来使用,侧重点不在相同的词语上。
如(1)终于自由啦!终于自由啦!感谢全能的上帝,我们终于自由啦!(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想》)此句三次咏叹“终于自由啦”,表达对自由的期盼和渴望,侧重点就是“终于自由啦”,所以此句的修辞手法为反复。
(2)“她没有陪嫁的资产,也没有什么法子让一个有钱的体面人认识她,了解她,爱她,娶她。
”(莫泊桑《项链》)这句含有相同词语“她”,但是所要强调的词语不是“她”,而是“认识”“了解”“爱”和“娶”,所以该句的修辞手法为排比。
二、强化训练,熟练掌握答题技巧
1.提高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
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而思想是思维的结果。
因此,近年来高考对修辞运用能力的考查,与其说是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不如说是考查思维能力。
要写得出,写得对,首先要想得出,想得对。
如有些考生写不出恰当的反问句,不是因为不懂反问手法,也不是语言表达能力差,而是思维能力不够,想
不出恰当的表达方式。
因此,要提高修辞运用能力,关键是要提高思维能力,尤其是联想、想象能力。
2.把握反复、设问和反问修辞手法试题的一般答题技巧。
(1)解答对反复、设问和反问作用的理解、分析、判断题时,除了抓住反复、设问和反问的本质特征去辨析外,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不仅要分析修辞对描述对象的表达效果,还要体会作者的思想、意图,有的还要结合选文内容去把握。
如:
(2010年高考语文广东卷)阅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一文,第19题:
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手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其实它们受着许多束缚,满肚子委屈。
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物业部门说不美观。
这是一道选做题,不管选做哪一题,只要考生能紧密联系《让法律来保护阳光》全文来理解所用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就很容易得出答案:第①句运用拟人手法,赋予阳光、水等以人的委屈情态,生动鲜明地表现了人们对新能源认识的局限。
第②句运用反问手法,增强语气,再次强调应该正确认识并充分利用好新能源。
第③句运用排比手法,增强气势,突出新能源发展受限制的现实原因。
(2)解答对有反复、设问和反问的语言运用题时,首先要看清题目的要求,然后分析所给的语句,弄清其在内容、句式、用词、色
彩、语气等方面的特点,进而展开必要的联想、想象,最后按要求表达出来。
如:
(2010年高考语文重庆卷)第21题:根据下面的情景和要求,代拟一段对话。
情景:一青年学生与一老教师相约登山,各负一行囊。
学生要替老师背负。
老师婉拒,学生坚持。
要求:(1)老师要说出婉拒的理由,学生坚持的理由要有针对性;
(2)符合情景与身份,语言得体。
老师婉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坚持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题的题干中,“代拟一段对话”的要求,能让不同层次的考生的语言表达水平呈现出来。
解题的关键在于对试题情景设置中“老师婉拒,学生坚持”的把握,要突出“婉拒”“坚持”的语气,尤其是从“学生坚持”的情景中可以确定运用反问修辞手法。
据此可答为:老师婉拒说:“你的肩膀还很稚嫩,还是让我来担当自己的重任吧。
”学生坚持说:“你不磨炼我稚嫩的肩膀,我以后怎么担当重任呢?”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