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实施意见
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实施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9.04.22•【字号】昆政发﹝2019﹞25号•【施行日期】2019.04.22•【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国际经济合作正文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的实施意见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管委会: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云南省委十届六次全会及昆明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根据《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实施意见》(云发〔2015〕21号)、《中共昆明市委昆明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的通知》(昆发〔2017〕22号)有关要求,结合昆明市经济发展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云南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一带一路”建设,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共同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为引领,构建全面开放新格局,打造多元合作新平台,完善对外交流新机制,培育产业竞争新优势,全面提升区域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将昆明建设成为我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商贸要素高度聚合、经贸环境开放宽松、服务业高度发达、跨国公司数量众多的区域性国际经济贸易中心,为加快建设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20年,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均GDP达到1.4万美元。
金融地理学视角下《南宁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规划》的思考
略 目标
20 0 8年 《 西北 部 湾经 济 区发展 规划 》 广 获得 国
等金融资源的整合 , 打造 出金融集聚区 , 发展金融 总部经济 , 进一步提升金融发展的硬环境 。
( 以非经 济环境 因素为视 角。 究金融发 四) 研
展外 部影 响 因素
家批准实施 , 为南宁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建设创造了
视角考察区域金融 问题 , 重视 区域性、 信息流等地 理环 境 的因素 。在 区域经 济发 展 中 , 地 区之 间 由 各 于自 然条件 、 技术条件 、 济条件 和社会条件等方 经 面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 , 呈现 出明显的非均衡性 ,
空间的相互作用的因素形成多层次金融 中心 , 发挥
的新兴视角出发 , 推进展和北部湾经济的
腾飞 。
金融地理 中的信息腹地理论 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 区域金融 中心选择与建设。信息中心的建立 , 使地
一
、
金融地理学研究 的主 要视 角
区间能够有效率地接收和运用外来信息 , 实现信息 的集 聚和快 速传 递 。
金 融地 理 学将 非 经 济 因素 对 金 融发 展 的作用 考虑 在 内 , 为各地 区 由 于区域 差异 性 和独 特性适 认
应于不同的政策法规 , 形成不同的金融地理外部因
素, 进而影响金融 中心的建设 , 在考虑金融问题时 南宁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的功能定位 , 准确把握南 结合社会系统与经济系统综合考察 , 形成一个 以金 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 , 区域发展和国际合作 结合
金融 中心扩散效应 , 给金融合作带来更大的发展。 ( ) 三 以金融资源整合为目标, 研究金融集聚 金融地理学将金融资源与地域条件相互作用 形成的金融集 聚纳入研究 的视角 , 认为金融机构、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摘要:上海有望成为真正的国际金融中心,上海的最大优势和机遇是中国巨大的潜在金融市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既然已经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的高度,应该继续坚持贯彻执行。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在过去的几年里,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国内外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之后,全球资本流动规模大幅度缩减,同时历史上形成的一些老牌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相对下行,一些新兴国家和地区在全球金融的地位相对上升。
危机中显现出来的机会是否能成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一个发展契机,也值得我们深思。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中国金融稳定报告(2012)》,报告认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金融形势,我国金融业改革持续深化,金融市场运行平稳,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金融体系总体稳健。
过去的五年中,我国的金融体系和金融产业在改革中求发展,在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对我国并没有产生直接和重大影响,但我国也并没有因为远离金融危机在金融发展水平上取得突破进展,整体上仍保持平稳态势正常运行。
二、国家政策层面对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支持党中央、国务院在上世纪90年代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008年,时任总理温家宝在视察上海时明确指出: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是国家战略,要在提供良好的法制环境、健全领导体制和机制、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全面提升服务功能、提升发展的软环境、培养和吸引人才等六方面全力营造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2009年4月29日,国务院下发的《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具体目标,即到2020年,要把上海建成与我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由此可见,国家对于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给予了明确的支持,并将其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这为上海金融业实现率先发展奠定了政策基础。
三、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实证研究由于影响金融中心形成和运行的因素比较多,也比较复杂,本着易量化、数据可获得、抓大放小和反映主要问题等原则,我们选取了其中7个因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能够综合反映一个地区地理、经济、金融和制度等方面情况。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24年修订)
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24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上海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8.22•【字号】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施行日期】2024.10.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尚未生效•【主题分类】城市建设正文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已由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于2024年8月22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4年10月1日起施行。
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24年8月22日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2009年6月25日上海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2024年8月22日上海市第十六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修订)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快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服务建设金融强国的战略目标,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市应当加强现代金融体系建设,扩大金融高水平开放,促进金融高质量发展,统筹金融发展与金融安全,更好服务实体经济、科技创新和共建“一带一路”,将上海发展成为人民币资产全球配置中心和风险管理中心,增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第四条本市推进构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央地协同机制,在中央金融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坚持和加强党对金融工作的全面领导,统筹推进金融系统党的建设、金融改革开放、金融服务实体经济、金融监管协同与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
中央金融管理部门在沪机构依法履行相关职责,共同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各项工作。
第五条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工作的领导,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织制定建设规划,深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与国际经济、贸易、航运、科技创新中心的联动发展。
区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本市工作部署,做好本行政区域内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相关工作。
沿边开放进程中昆明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研究
中心 形 成 越 明显 。 在 金融 业 实 现 混 业 经 营 、 金 融 合 作 条 件下 ,
金 融 机 构集 聚 而 达成 业 务 合 作 关 系 , 引 发 金 融 业 的 协 同 效 应
和规模经济效应 . 从 而 通 过 区域 金 融 中心 体 系 为 当地 和 周 边
地 区 的 大量 客 户 提 供 优 质 服 务 , 使运 行 成 本 降低 、 经 营 利 润
了信 息 腹 地 , 决 定 了金 融 中 心 的形 成 。
三、 昆 明 区域 性 国 际金 融 中 心构 建 的 “ 轮 式” 模 型 区域 金 融 中心 形 成 是 区域 金 融 非 均 衡 发 展 的 结 果 , 是 金 融机构 、 金 融 业 务 和 金 融 资 源按 照 市 场原 则 在 空 间上 优 化 配 置 和 自由转 移 的结 果 ; 经 济 发 展 是 区 域 金 融 中 心 构 建 的 基 石
为 区域 金 融 中心 的 构 思 由来 已久 , 昆 明市 获 央行 批 准成 为全
国首 个 跨 境 结 算 中心 。十 二 五 规 划 时 期 , 依 托 新一 轮 的西 部 大开发 、 以及区域经济合作 如火如荼发展 的机遇 , 国家 在 战 略部 署 高 度 , 提 出 加 快 边 境 地 区 金 融 中心 构 建 具 有 重要 的 经 济、 政治意义。
成。 ( 一) 规 模 经 济 理 论 规模 经 济 是指 生 产 规模 达 到 一定 程度 之后 , 平 均 成 本 随 着 产 量 上 升 而 下 降 。K i n d l e b e r g e r 认 为 主 要 的 金 融 中心 发 展
过 程 的重 要 环 节是 银 行 进 入 这些 金 融 中 心 的 过 程 , 并 且 是 循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探究论文
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探究论文在全球经济中,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愈加重要。
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探索如何建立自己的国际金融中心,以吸引更多金融机构和资本流入。
本文将围绕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行探究,从什么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重要性以及建设过程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什么是国际金融中心国际金融中心是指汇聚了全球金融资源、主控金融规则和全球重要金融流动的区域或城市。
它具有众多金融服务机构、国际知名金融品牌、高质量的人才和优越的金融基础设施。
具有规模化、国际化和信誉化等特点。
目前,世界上最著名的国际金融中心包括纽约、伦敦、香港、新加坡等,它们不仅是跨国公司和投资者的首选地,也是全球金融业务的集散地。
二、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不仅仅是为跨国公司和投资者提供资金和金融管理服务,它还扮演着重要的规划和管理角色。
国际金融中心的主要功能包括:1.融资: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提供大量资金给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
2.资金管理:国际金融中心还为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资金管理服务。
3.风险管理:作为重要的金融管理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为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提供风险管理服务,以让他们对金融风险有更好的把控。
4.金融监管:国际金融中心有更高的监管能力,以确保金融活动合法合规。
三、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国际金融中心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首先,它可以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许多跨国公司和金融机构会在国际金融中心注册,并将其作为全球业务的管理和控制中心。
这会带来大量的经济收入和就业机会。
其次,国际金融中心可以吸引外来投资,顺应全球化潮流,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此外,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还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金融科技、法律服务、会计等,进一步推动城市和国家的发展。
四、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过程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需要充足的资金、高质量的人才和完善的法律规章支撑。
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过程中,应该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加强金融市场监管:建立一套完备的金融监管机制,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正常运行。
国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国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存在的问题及建议一、国内金融中心建设情况及特点随着我国经济区域边界日益清晰,各区域为增强整体竞争力,积极推动金融体系优化整合。
经济区域内的经济中心城市大多制订了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相关规划。
截至目前,国内至少已有32个城市在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
这些城市包括:北京、上海、深圳、长春、哈尔滨、沈阳、大连、石家庄、太原、呼和浩特、宁波、福州、厦门、济南、青岛、杭州、南京、南昌、苏州、合肥、武汉、郑州、长沙、广州、南宁、重庆、成都、昆明、绵阳、乌鲁木齐、西安、兰州。
从其建设金融中心规划看,主要特点有:(一)建设金融中心多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一般是本区域内的经济发展龙头,且相比于省内其他城市具有政策方面的优势。
各省市区为加速金融业发展,提升金融对经济的带动水平,通常会鼓励省会城市规划建设区域金融中心。
从提出金融中心建设的城市来看,除天津、西宁、银川、贵阳、拉萨和海口外,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均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总计25个城市,占全部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目标城市的78%。
(二)区域分布广泛目前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的城市遍布全国,相邻区域内往往不止一个城市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目标。
如在东北三省,3个省会城市均提出了建设金融中心的目标;而在华东地区,提出建设金融中心目标的城市多达11个(见表1)。
(三)金融中心定位有所不同从各城市对金融中心建设的层次定位看,大致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定位为建设国际性金融中心,这些城市经济基础强大,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如北京、上海、深圳;第二层次定位为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这些城市通常具有一定经济发展潜力,且在地理位置上具备一定的优势,如南宁市临近越南、柬埔寨、老挝等东南亚国家,其金融中心建设定位为面向东南亚的区域金融中心;第三层次定位为建设国内区域性金融中心,这些城市一般是本区域内的中心城市(见表2)。
(四)根据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建设发展目标各具特色结合本地金融中心建设层次定位和自身经济特点,各城市在金融中心发展目标方面也存在差异。
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
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研究摘要:纵观多个国际金融中心,总结出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条件,并以此来分析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
关键词:上海;国际金融中心21世纪全球竞争的重要领域已经发展为抢占国际金融新格局中的制高点。
上海作为我国承担服务全国、走向世界双重责任的领头城市,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建立无论是在提高我国实体经济实力,还是国家经济金融安全以及国际战略主动权和金融创新等方面都有着迫切的必要性和非比寻常的意义。
本文为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可行性进行了探究。
1、优越的地理、交通和通讯条件从阿姆斯特丹的第一个股票市场,到如今稳坐国际金融中心的伦敦和纽约,我们不难看出地理因素的重要性——它能够通过自然环境、历史因素、文化传统、社会制度和人际关系等多层次条件来影响人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外界大环境;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实体经济的支持,便利的交通设施不仅对实体经济的意义重大,与金融市场的交易成本、交通费用等其他因素也息息相关。
在地理区位上,上海具有构建国际金融中心的良好优势。
上海和香港、新加坡、东京等主要金融中心时差不大,同时能与伦敦、纽约等国际金融中心构建连续的接力交易。
在2009年9月8日,全球国际金融航运双中心竞争力指数(gdci)报告在上海发布,纽约、伦敦、上海分别以624.4分、553.9分和513.1分列前三位,上海在“航运能级”分指标上表现尤为突出。
2、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稳定的政治环境经济实力对金融制度形成和金融市场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
首先,实体经济发展为金融业的崛起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同时,受经济发展程度决定的收入水平则直接影响居民的资产选择偏好,从而决定居民对金融的需求程度。
另一方面,实体经济的规模、增长速度以及潜力往往会产生一种引导效应,对各跨国企业总部及其分支机构的选址产生影响,引导金融集聚。
稳定的政治环境则是经济发展的必然前提。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开始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世界面前,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内实现了年均gdp的高速增长。
昆明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理想与现实
全球化 的深 入推进 ,金 融不 仅是一 个 国 家 国际竞争 力 的重 要体现 ,也是衡 量一
个城 市综合 竞争 力的重 要因 素。要建 设 国际化 大都 市 ,真 正成 为具 有国际 影响 的大城 市,离不开金融的有力支持 。 借助 云 南省跨境 人民 币贸 易结 算试
作 ,是进 一步深化 中 国与东 南亚 、南 亚 各 国交流 与合作 的现 实需要 。从地缘 、
金 融中心。
建成 金融 产业 集聚 、金 融设 施先 进 、金
融 人才密 集 、金融服 务发达 的 云南 乃至 东南亚 、南亚的 “ 金融城 ”。
庆依 靠 占据 中两 部经 济发 展重 要战略 地 位 ,提 出打 造长 江上 游金 融 中心 ;成 都
依托 金融 机构 数量 西部 第一 的 优势 ,当 仁 不让想 成 为西部 金融 中心 ;两安启 动
遍认为 ,借助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 ,昆明
有望成长 为中国西部的金融 中心。
时 ,涉 外企业 充分 享受 到了人 民币结 算
的实惠和 好处 ,发 展边贸 的积极 性显 著
提高 。
对此次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的正 式启动 ,云南省省长秦光荣认 为, “ 这将 为桥头堡建设提供有力的金融保障”。
政 治 、经济 和文化 来看 ,云南本 身紧邻 缅 、老 、越 三 国 ,毗 邻 1 个 国家 和 地 8
区 ,是大 湄公河次 区域 经济走 廊 的重要
区 ,有着良好的条件和广阔的空间。
昆 明 市 委 常 委 、副 市 长 刘 光 溪 认 为 ,昆明区域性 跨境 人民 币金融服 务 中 心 的成 立 ,是 云南 省和 昆明市 后发优 势 的体现 。此次 与云 南省 同获跨境 贸易人 民 币 结 算 试 点 资 格 的 有 2 个 省 区 ,然 0
南宁构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条件分析
成 的基础 条件 主要在 于 宽松 的政 策 监管 和低 税 收 , 较 为 发达 的交 通 与 通 讯 ,但 实 体 经 济 基 础 一般 较
弱、 金融业 不 发达 。 功能 型 国 际金融 中心 以伦敦 、 约 、 纽 东京 、 香港
门 ; 市 固定 电话用 户( 全 含小灵 通 )6 .2万户 , 上 15 0 与 年基本 持平 。移 动 电话用 户 329 2. 9万户 , 比上 年 末
措 施 加 以改 善 。
[ 关键词 ]南宁 区域 性; 国际金融 中心 ; 基础条件
[ 中图分类号 】 0 1 F 6. 5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 9 32 (0 00 — 0 5 0 10 — 6 12 1 )3 0 6 — 4
离 岸金 融 中心 。唐旭 (9 6 结合 中国资 金 的流 动 19 )
能 型 中心两 类 。 避税 型 国际金 融 中心 以巴 哈马 、维 尔 京 群 岛 、 开曼 群 岛 和 巴林 等 为 代表 , 特 点 主要 体 现 为宽 松 其 的政 策 与法 律环 境 , 税 收 以及 宽松 的金 融监 管 制 低
把金融中心的产生方式分为 自然形成和人为形成 , 自然 形成 依托 于 强大 的经济 实力 , 为形 成则 主要 人 利 用地 理优 势 和政府 的优惠 政策 。胡坚 (9 5[] 19 )2 按
件 分 析来 说 , 依然 具有 启示 与借 鉴 作用 。
贸关 系 的不 断拓 展 和深 化 , 以及 广 西北 部 湾 经济 区 新增 长 极 战 略 的确 定 , 西 区党 委 、 广 政府 提 出 了把 南 宁构 建成 区域 性 国际金融 中心 的发展 战略 。
这 一战略 的确定是建立 在综 合权衡多方面 因
国内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国内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启示
本文为陕西省教 育厅课题 : 西安构建区域性金 融中心的对策研究( 课题编号 :0 0K 1 ) 2 1J 2 3
经 济 论 坛
国 内建 设 区域 性 金 融 中 心 的 启 示
段 晓 华
( 西安欧亚学院金 融学院 陕西西安
706) 10 5
【 摘
要】 本 文分析 了国内外关于金 融中心建设的研究动态, 论述 了区域性金融 中心的作 用, 探讨 了国内发展金融 中心的启示。指 出金
一
、
国 内外 的 研 究 动 态
续增长。
目前, 国内外的学者们分别从经济 地理学 、 区域经 济学 、 业经济 产 () 2 提升地 区经济的辐射和带 动作用。金融 机构 通过在 金融中心 学、 金融学和制度经济学的角度 对金融 中心 作了大 量的研 究。这些研 设立分支机构 , 依赖其 强大的资源 、 人才 、 经验和技术优势 , 以较小的成 究大多都是围绕着什么是金融 中心 , 金融中心 形成与发 展的动 因是什 本 , 提供较广泛的金融产 品和服务 , 以此赢得较 高市场 占有率 , 形成金 金融机构在 金融中心 的大量 聚集使 得机构 么, 以及什 么是金融中心形成和 发展的决 定因素等 问题展 开的。金融 融机构的规模效应。同时 , 中心 的形 成 过 程是 金 融资 源 聚集 的 过 程。早在 1 1 95年 , 国 学者 间的合作和人员 的交流 频繁 , 英 形成 集聚 效应。金融 中心 利用交 通、 通 Pw l在其著作《 币市场的演进 : 8 1 1 年》 , oe l 货 1 4— 9 5 中 最先描述 了银行 讯 、 3 传媒及相关制度等作为媒介 , 将规模效应和集聚 效应向其影响 范围 产生辐射和带动作 用。金融 中心的资 金、 术、 技 人才 和 聚集并集 中到伦敦的金融机构演进过程 。2 0世纪 8 年代 , 0 金融中心理 内扩散和传播 , 辐射 的范围越大 , 越能够 带动 整个地区经济 的 论不 断发展 , 在这一阶段 , 用量化的手段研究金融 中心的组织结构和形 其他方面的实力越雄厚 , 成因素成为一种趋势 , 产生了如成簇分析法 、 回归分析法和主要 因素 分 发展和现代化进程。 析法等一些较 为流行 的数量方法。2 世纪 9 0 O年代 以来 , 金融地理学 家 总之 , 区域金融中心的形成 , 会促 进区域 金融成 长 , 进而 产生较 高
京沪深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
京沪深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内容摘要:本文就上海、北京、深圳三大城市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定位进行探讨。
笔者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定位应该具有层次性。
上海可以建设成为一个功能完备的全能型金融中心,北京可以建设成为资金结算中心、金融信息处理和政策制定中心、银行批发业务中心,并发挥对环渤海经济圈及周边地区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功能。
而深圳则应该利用其与香港邻近的优势发展成为珠三角的区域金融中心。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定位金融景气指数金融集聚国际金融中心功能定位的层次性笔者认为,金融中心从功能定位上也应该区分为几种层次:一是全能型的金融中心;二是功能复合型金融中心;三是单一功能型金融中心。
因为金融中心的功能是多样化的,如交易结算服务,融资服务,薄记服务。
此外,在金融自由化前提下,金融中心主要交易产品的价格形成将影响到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并通过金融资源的流动带动其它物质资源的重新组合,因而从具体功能上也应该可以区分为交易型金融中心、融资型金融中心、薄记型金融中心。
如果这些具体功能有一个或者两者是复合的,则称为复合型、功能型金融中心,否则称之为单一功能型金融中心。
全能型的金融中心如纽约、伦敦等世界性的国际金融中心,其不仅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的金融交易、结算服务,也提供多样化的融资和投资渠道,其市场体系相对完善,既有基础性金融产品市场,也有衍生性金融产品市场,既有交易性的金融市场,如外汇交易市场,也有融资性的金融市场,如证券市场,且市场体系多元化,既有一级市场,也有二级、三级市场。
同时金融机构类型多样化,既有银行业金融机构,也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如财务公司、货币经纪公司、期货公司、证券公司(投资银行)等,这些金融机构通过市场细分和多样化的产品结构满足投资者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从服务的范围上看,其既服务国内客户,也服务国外客户。
这种金融中心,既可以满足支持具体产业发展的融资服务,也可以满足投资、防范风险、交易便利等多样化的服务,并且可以通过强大的金融创新能力不断满足新生的金融需求。
新疆加速中亚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
新疆加速中亚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作者:暂无来源:《大陆桥视野·经济瞭望》 2014年第11期文/范小雪2014 年11 月8 日,来自疆内外的金融专家齐聚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为新疆建设中亚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专家就跨境人民币业务、中亚五国金融发展对乌鲁木齐构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口岸金融港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
新疆将着力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打造新疆金融聚集区,增强新疆金融业在中亚地区的聚集效应,形成产业新增长极。
要加速建成新疆中亚地区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并形成乌鲁木齐、伊犁、喀什为金三角的金融格局。
新疆将着力支持丝绸之路经济带区域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打造新疆金融聚集区,增强新疆金融业在中亚地区的聚集效应,形成产业新增长极。
这是新疆第一次提出建设中亚区域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目标,开启了实质性建设阶段的大门。
2014 年11 月8 日,来自疆内外的金融专家齐聚新疆财经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为新疆建设中亚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和“丝绸之路经济带”金融中心建言献策。
研讨会上,专家就跨境人民币业务、中亚五国金融发展对乌鲁木齐构建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影响、口岸金融港建设等话题展开讨论。
当日,新疆欧亚金融研究中心在乌鲁木齐揭牌成立。
该中心是顺应国家实施“丝绸之路经济带”新战略,研究借鉴国际国内金融发展新趋势,探索解决“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金融发展新问题,助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中亚区域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而成立的非官方独立研究机构。
在当日发布的《乌鲁木齐建设中亚区域国际金融中心专项课题研究报告》中提出,乌鲁木齐建设中亚区域国际金融中心要花10 年时间分三阶段发展:第一阶段,实现人民币贸易结算区域化;第二阶段,实现金融衍生品以及结构性金融产品服务区域化,形成较为完善的区域性人民币金融服务中心;第三阶段:建成中亚国际金融服务中心,最终打造成为我国面向西部开放的人民币跨境结算中心、人民币跨境资金融通中心、人民币跨境直接投资中心、人民币跨境金融产品创新中心、人民币跨境资金流动监测中心、金融管控中心、金融人才聚集中心、金融信息中心、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调研报告
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调研报告打造区域金融中心调研报告一、调研背景与目的金融业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支柱,对于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吸引力具有重要影响。
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和分析在如何打造一个区域金融中心,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引进更多金融机构。
二、调研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多种方法,包括实地访谈、问卷调查和数据分析。
通过访谈金融专家、当地政府官员以及金融从业者,了解他们对于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看法和建议。
此外,还针对当地金融从业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于该地区的金融环境和发展前景的看法。
三、调研结果与分析1.地理位置优势调研发现,一个地区要成为区域金融中心,地理位置优势是必不可少的。
靠近国际金融中心和重要经济区域,可以更便利地与国际金融机构合作,吸引外资和人才资源。
本地区也具备了这样的地理优势,位于重要的跨国交通节点,为发展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了便利。
2.政府支持调研发现,政府在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政府应加大对金融行业的支持力度,提供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进驻该地区。
通过调研得知,当地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支持金融业的发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3.人才储备调研发现,人才储备是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因素。
拥有高素质的金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以提高金融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
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已经建立了一批专业金融人才培养机构,并举办了一系列培训和交流活动,有望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提供人才支持。
4.金融创新和服务调研发现,金融创新和服务水平是打造区域金融中心的重要标志。
金融机构应不断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高金融科技水平,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
调研结果显示,该地区已经在金融科技领域有一定的积累,并且正在加强与创新型科技企业的合作,为打造区域金融中心打下基础。
四、建议1.进一步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供更多优惠政策和便利条件,吸引更多金融机构进驻该地区。
2.继续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金融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数量和质量。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政策建议(一)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政策建议(一)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政策建议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为了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下是一些关于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建议一:加强金融监管•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金融风险应对能力。
•加强对金融创新的监管,防范金融市场的乱象。
建议二:促进金融业务创新•支持金融科技的创新发展,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和便利性。
•鼓励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满足市场需求。
•推动金融业务的跨界融合,促进金融体系的互联互通。
建议三:培育金融人才•加强金融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提高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
•建立健全金融人才评价机制,激励金融人才的创新和高效工作。
•鼓励金融机构与高等院校合作,培养具备国际竞争力的金融人才。
建议四: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提升国际竞争力。
•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合作,吸引外资和外国金融机构进入。
•建立健全国际金融合作机制,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
结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是一个复杂而挑战性的任务,需要政府和各利益相关方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强金融监管、促进金融业务创新、培育金融人才和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我们可以为建设区域金融中心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提升金融服务的水平,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
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政策建议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建设区域金融中心成为了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
为了加快金融体系的改革和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以下是一些关于建设区域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建议一:加强金融监管•加大对金融机构的监管力度,确保金融市场的稳定。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对金融机构的监管覆盖范围和监管深度,以提高金融市场的透明度和公平竞争程度。
•建立健全金融风险防控体系,提高金融风险应对能力。
加强风险监测和评估,做好风险预警和防范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3月25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了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
这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
一、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必要性在于:1.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管理好改革开放30年来积累的财富的必然选择。
美国引发的全球金融大海啸带给中国经济的一大反思就是:改革开放30年我们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问题,也领会了勤劳致富、科技治国的深刻含义。
但是,由于我们经济还处于发展阶段中,无论是个人的收入能力还是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定位方式都无法通过现有内需能量来支撑我们企业日益膨胀的产能,所以,中国的财富先天就带来汇率风险和市场风险的缺陷,只不过政府以稳定的汇率和结售汇制度的方式承担了大部分的汇率风险,今天在美联储启动印钞机购买美国国债的时候,我们更加意识到挽救美国金融危机的救市成本也在让中国这个持有美国国债最多的债权国在承担。
于是,如何管理好我们自己创造的财富就成为中国政府面临的一个严峻挑战。
今天,“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一揽子政策的申请已获国务院同意”的这则消息,向海内外释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信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以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宏伟目标和胆略,将可能使中国在不远的将来打开财富管理的困境,并迅速成长为和制造大国相媲美的金融强国。
2、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中国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应该是中国本土金融市场体系发展到国际化成熟阶段的一个自然结果。
本土金融市场体系的现代化发展与中国经济的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互为因果、相互依存的关系。
而经济和金融转型的成功是建成本土国际金融中心和实现人民币国际化的前提条件。
本土国际金融中心的建成与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又是中国从经济大国崛起为世界经济金融强国的前提条件。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任务措施规划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主要任务措施规划(一)完善金融服务体系,增强对科技创新和实体经济的服务能力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支持科技自立自强,发挥金融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作用,助力企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在金融、科技和产业良性循环与三角互动方面进行新探索,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和高端产业引领功能。
加大对民生事业的金融支持力度,发展普惠金融和养老、健康金融等。
1.构建有力支持科技创新的金融服务体系。
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优化融资结构,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深入推进“浦江之光”行动,围绕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不断培育优质上市资源。
充分发挥科创板资本市场改革“试验田”作用,把握科创板战略定位,支持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产业借助资本市场加快发展。
鼓励金融机构通过机制创新和产品业务创新加大对科技创新支持力度,鼓励银行设立科技金融事业部、科技支行、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等,为科创企业提供信贷融资、财务顾问、投贷联动、并购金融等综合解决方案。
鼓励金融机构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产品。
推广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保险、新材料保险等科技保险。
吸引和培育各类支持科技创新的投资机构,进一步发挥引导基金等作用,集聚一批优质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机构,培育若干具有较强行业影响力的科创投资机构品牌。
鼓励国有创投机构开展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形成适应科创企业发展的投融资生态体系。
2.加大对重点产业、“五型经济”等重要领域的金融支持力度。
支持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和服务,扩大中长期贷款、信用贷款规模,为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重点产业提供高质量金融支持,推进制造业“补链固链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
加大对创新型、服务型、总部型、开放型、流量型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度,加快发展服务经济为主、创新内核高能、总部高度集聚、流量高频汇聚、深度融入全球的经济形态。
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机遇与必要性分析
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机遇与必要性分析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以及中国产业和经济结构调整,中国国内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正日益增长,推进了中国金融改革的步伐。
同时,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世界经济重心加速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地区转移,这为中国跻身金融强国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国内的现实需求与全球环境下的历史机遇已经为中国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绝佳的机会与基础。
本文将从美国金融危机和国内金融业发展两方面论述中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机遇和必要性。
关键词:国际金融中心;金融危机;金融改革;在岸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中图分类号:f8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5-00-02一、引言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而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促使世界经济的发展进入了经济周期的下行阶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而之后发生的欧债危机,则进一步削弱了欧洲在世界经济中的影响力量。
2011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加速了世界经济中心向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转移。
在中国国内,随着中国经济总量的日益扩展,对于金融产业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加。
虽然在当前全球经济疲软的环境下,中国出口制造业受到很大冲击,但是这同时为中国政府提供了一个加快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级的机遇,而经济转型的核心便是金融改革。
推进金融改革,使中国金融产业脱去陈旧的制度体制,向着灵活完善的成熟体制发展,将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为中国从经济大国转为金融强国铺好道路。
不过,针对国际金融中心的研究表明,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较强的蝴蝶效应,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不仅取决于不同城市的静态比较竞争优势,同样也取决于其政策和战略的动态比较竞争优势。
可见,中国政府是否能够抓住这次历史性机遇,制定出具有竞争力的政策与战略,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
二、全球金融危机与中国机遇自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关于全球经济结构调整及全球金融平衡问题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打造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作为财富、信息、要素的集散地,对于地区经济的持续繁荣,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意见》指出,要“”。
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是指交易成本最低、交易效率最高、交易量最大的金融资本、金融机构和金融信息的集聚地,要有自由的交易环境、良好的金融传统和符合国际惯例的法律制度来予以保障,金融机构或企业在这里不应受到任何不正当的限制和歧视。
是对我市金融业未来发展的清晰定位,也是建设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必然要求。
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经过近些年的发展,金融业在我市经济发展布局中的位置显著提升,区域影响力不断扩大,已成为现代服务业中的重要产业。
功能完备的金融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我市拥有分行以上金融机构71家,其中银行机构37家,保险机构23家,证券机构2家,期货机构7家,金融资产总计约5519亿元,从业人员4万余人,已发展成为东北地区机构种类最全、密度最大、开放度最高的金融中心城市。
金融各业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
XX年,我市银行机构本
外币各项存款余额3975亿元,增长15%。
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64.9亿元,增长13.3%,保险深度和密度分别达到2.5 %和1148元/人。
期货成交量24070万手,成交额5.22万亿元,分别增长21%和10%,分别占全国的53.6%和24.8%,成为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大豆期货交易市场。
大连石油交易所正式挂牌运营。
证券交易额1989亿元,增长171%。
国际金融合作不断加强。
我市是入世后首批金融对外开放城市,目前已有外资金融机构21家,其中外资银行7家,代表处7家;外资保险公司2家,代表处5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全球第4个、国内唯一的培训基地在我市建成。
荷兰银行入股银河期货,成为全国首家合资期货公司。
我市与伦敦金融城就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等六方面达成共识。
金融改革不断深化。
中国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在我市设立了分支机构,强化了金融监管;银行业、保险业、证券期货业分别成立行业协会,加强了行业自律。
组建了大连融达投资公司,作为政府投融资平台。
市商业银行增资扩股至34亿元,资本充足率达到8.3%,不良贷款率下降到4.5%,整体经营实力和形象进一步提升。
市农信社基本完成了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
大通证券成功重整。
华信信托公司增资扩股至10.01亿元,受托管理信托财产余额52.5亿元,各项指标名列全国信托投资公司前茅。
金融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先后开展治理金融“三乱”、
清收处置不良资产、信托业整顿、证券业整顿、反洗钱、反假币等工作,维护了金融秩序和金融安全。
加快金融机构不良贷款处置,降低不良贷款率,金融资产质量有了明显好转。
制定了《金融信用体系建设实施方案》,组织开展了“金信工程”,切实加强了金融环境和信用体系建设。
XX年我市荣获“中国十佳金融生态城市”称号,成为东北地区唯一获选的城市。
除上述金融业本身优势外,我市还具有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特有优势:地处东北亚经济圈的中心,是东北地区最大的货物转运枢纽和连接东北腹地与国际市场的主要通道。
特别是国家宏观政策和国际产业转移,为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
中央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必将促使我市金融业进一步活跃;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定位,将有效地带动资金流汇集,进而带动金融业的跨越式发展;国家批准建设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我市发展离岸金融业务、建设离岸金融中心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近年来,国际产业呈现向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战略转移态势,我市作为东北地区承接国际资本转移的主要城市,将会有大量跨国公司及资本陆续涌入,必然推动我市金融业的快速发展。
制约我市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主要因素
虽然我市金融业取得较快发展,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已
初见端倪,但与正在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上海和北方金融中心的天津等城市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
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明显不足。
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建立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基础。
虽然我市GDP具有一定规模,但与上海、天津等城市比差距较大。
沈阳的GDP比我市略低一点,但增速却高出0.1个百分点。
表1 XX年各市GDP及增速比较
金融机构集聚功能与服务功能相对滞后。
我市金融机构法人数量与上海等发达地区比还有很大差距,金融机构业务种类相对比较单一,经营种类较少,业务开拓与创新能力不强。
表2 XX年各市金融企业比较
金融市场体系尚不健全。
我市除大连商品交易所外,其他交易市场规模都较小,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育不完全。
而上海已经形成了比较健全的全国性金融市场体系,沪市证券交易量占到全国的80%左右。
我市金融市场主体之间的独立性和层次性发育不全,金融产品还不丰富,金融电子化程度不高。
金融改革步伐不够快。
资本市场发育不足,融资渠道单一,直接融资比例小,贷款难的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
部分机构不良贷款比例仍较高,资产质量较差,资产收益率低,盈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
地方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不足,
抵御风险能力不强,法人治理结构、内控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
表3 XX年各市上市公司比较
金融环境不够完善。
金融人才相对较少,缺少既懂国内金融又懂国际金融规范运作的银行家与金融家,特别是缺少国际金融业务的经营与管理人才。
信用体系、担保体系建设滞后,信用中介体系缺位,企业逃废债问题仍有发生。
目前,东北亚区域间的竞争不断加剧,对我市金融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日本东京作为亚太金融中心之一,大多数外资金融机构依然把东京定位为当前以及5年以后亚洲最重要的商务据点。
东京依托日本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正在努力建设全球性的国际金融中心。
韩国已明确表态要建设东北亚国际金融中心,把基金等资产管理行业培育成战略产业,提出到XX年培育出代表亚洲地区的金融机构,到2020年吸引国际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在韩国设立地区总部。
上海作为外资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和总部所在地,在资本市场、外汇交易市场和黄金交易市场建设方面较有优势。
上海已初步确立了中国金融中心的地位,并提出到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金融中心。
天津在确定北方经济中心地位后,计划五年内投入7000亿元,把天津建成北方金融中心。
近在咫尺的沈阳也正在积极筹划,加快建设东北区域商贸金融中心。
面对咄咄逼人的挑战,我们必须增强紧迫感,加快建设区域性
国际金融中心。
加快我市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步伐
,我市应借鉴香港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经验,以金融业国际化带动国内金融业发展,通过互动效应建成区域性国际金融中心。
壮大金融服务体系。
搞好金融资源的重组合并,培养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大型金融企业集团。
增强外资银行的集聚功能,为落户大连的外资企业和跨国公司提供多样化、国际标准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积极发展金融总部经济,吸引内外资金融机构总部、地区管理总部、后台服务中心等落户大连,加快推动美国花旗银行、英国渣打银行、美国国际集团等欧美金融机构的引入工作。
有效发挥星海湾金融商务区的优势,吸引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以及跨国公司的资金结算中心、管理中心、财务中心和国际性金融组织办事机构、各类中介机构、各类咨询机构入驻金融商务区。
支持日本财产保险公司、首创安泰人寿保险公司开设异地分公司;支持外资银行向东北、华北及内蒙古等地拓展业务;支持中行辽宁省分行、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等内资金融机构区域总部的经营发展;积极筹建总部设在我市的保险公司。
加快金融市场体系建设。
做大做强大连商品交易所,继续开发大宗农产品期货,积极开发工业品期货,逐步与世界主要期货交易所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使其成为世界知名的期
货交易所和远东地区重要的农产品定价中心。
尽快进行金融期货品种的研究开发和设计,在政策允许的情况下,加大金融期货的市场规模。
利用市政府恢复设立上市办的有利条件,加强拟上市企业培育,支持上市公司通过配股、增发、可转换债等多种方式进行再融资。
加快产权市场发展,建设统一的产权交易平台。
以丰富金融产品为突破口,通过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品和固定收益类产品,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的国际化程度,增强金融市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
推进金融改革与创新。
依托大窑湾保税港区发展离岸金融市场业务,可考虑授权大窑湾保税港区内的外资银行、中资银行等金融机构能较自由地从事离岸金融业务,并在资金的流出流入、账户的管理、外汇的汇兑等方面给予更宽松的政策优惠。
在设立产业投资基金、建设金融城、地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等方面先行一步,提升金融业整体服务功能。
建立金融产品的研究与开发中心,不断开发新产品、新业务,尤其是加大对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通过各种营销手段和策略,全方位满足客户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进一步改善金融生态环境。
发挥高校云集的优势,培养和引进金融人才,尤其是国际金融方面的复合型人才。
推进金融信息化建设,发展网上银行、网上证券、网上保险业务,提高网上业务比重。
加强地方政府的公共服务,搞好金融法治环境、金融安全稳定机制和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使我市金
融生态环境有较大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