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学案
《晋灵公不君》学案定
反不讨贼( 通)
衮职有阙( 通)
三进及溜( 通)
寘诸畚,使妇人载( 通)
【合作探究】
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
一君()
四臣()
三甲士()
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那些事情上?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
3.试分析文章如何体现儒家”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观念的?
晋灵公,从其谥号“灵”可见,他不是一个好国君。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历史上有名之暴君,鲁文公七年即位,在位14年,鲁宣公二年被大臣赵穿所杀。谥号曰“灵”,谥法称“乱而不损曰灵”(国家乱了,但是还没有伤害到根)。此为无道君隐讳的说法
不君--不行君道。君:名词用作动词。
【自我检测】
(三)自学全文自学步骤:
5.下列各项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左传》是简称。
B.所谓“春秋笔法”,顾名思义,一种笔法而已,或者说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C.中国古代修史的传统非常悠久。现存最早的历史著作是《尚书》和《春秋》。《春秋》是历史文献集,《尚书》是编年体史书。这两部书后来列入经部。史学在春秋战国时期经历了第一个高峰,流传至今的有《国语》《左传》《战国策》等。
高二语文学案
年级
高二
班级1Biblioteka 06教师刘彩燕时间
2019-3
学科
语文
教材
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课题
《晋灵公不君》
课型
新授课
学习
目标
1.积累文言文知识。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的形象。
3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
3 晋灵公不君-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教案一、教学内容1.文本研读:《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
2.课外拓展:了解晋国国君的评选、晋国贵族的生活方式、中国古代礼仪制度、宗法与爵制等。
二、教学目标1.理解《左传》所反映的历史背景与时代特点。
2.理解“君不君,臣不臣”的政治哲学思想,掌握其在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地位与影响。
3.学会用历史的眼光去了解古代社会中的利益关系、人际关系、家族权力等现象。
三、教学过程与方法1. 文本研读1.自主阅读:让学生自己先通读一遍《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
2.导读:由老师和学生一起讨论故事情节。
3.词语解释:解释不懂的古汉语词语(如“君不君,臣不臣”),帮助学生理解。
4.意象理解:引导学生通过对细节的理解来推知情节、描写人物形象。
2. 课外拓展1.晋国国君的评选:让学生了解如何成为晋国国君,晋国的继承制度。
2.晋国贵族的生活方式:向学生介绍晋国贵族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活动。
3.中国古代礼仪制度:让学生了解古代礼仪制度对于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影响。
4.宗法与爵制:解释宗法社会中的家族权力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影响,介绍中国古代爵位制度的演变。
四、教学评价1.课堂讨论:针对《左传》卷五,“宣公十二年”的故事情节,进行课堂讨论,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2.统一测验:出题人为本学期的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的总编,由他出一份试卷,测验学生的成绩。
3.个性化评价:对于学生在课外拓展方面所做的研究和讨论,进行个性化评价。
五、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合理,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手能力,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学习体验。
2.教师需要摆脱对于教材的依赖,鼓励学生仔细读原著并把故事与历史和社会联系起来。
3.课程内容应该和现实社会联系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并培养学生关注历史与现实的能力。
人教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 学案
晋灵公不君学案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学习过程作者简介《左传》是《左氏春秋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左传》所记载的历史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同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但《春秋》止于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左传》的明确纪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7),并在全书最后附上了一段鲁悼公四年(前453)三家分晋的史实。
《左传》全文共196 000多字,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左传》与《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整体感知《晋灵公不君》选自《左传·宣公二年》,全文只有几百字,给人的印象却非常深刻。
宣公二年,即公元前607年。
晋灵公,名夷皋,是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
公元前620年至前607年在位。
《晋灵公不君》的故事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在《左传》中,作者补充交代了事情的前因后果,不仅使我们了解了事情的真相,同时也对晋灵公、赵盾和董狐等历史人物有了更加感性的认识。
基础巩固1.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句是()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而观其辟丸也C.三进及溜D.衮职有阙解析:B项,“辟”同“避”;C项,“溜”通“罶”;D项,“阙”通“缺”。
答案:A2.下列各句中,“之”字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吾知所过矣,将改之.B.未知母之.存否C.不忘恭敬,民之.主也D.伏甲,将攻之.解析:D项与例句中的“之”都是代词,代指赵盾。
A项,代词,所犯的过错;B 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项,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答案:D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例句:盛服将朝A.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B.舍.于翳桑C.提弥明死.之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解析:B项与例句中的加点词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盛服”,穿戴好朝衣朝冠;“舍”,住宿。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③《晋灵公不君》优质教案
《晋灵公不君》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背诵文中名句。
2分析人物形象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学习重点】1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2春秋笔法的内涵【知识链接】一修身名句1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喜欢子女,应该用道义去教导他,不要让他走上邪路。
这是春秋时期卫国大夫石碏劝谏卫庄公的话,卫庄公不听劝谏,他的宠子公子州吁终于招致杀身之祸。
溺爱,会使子女走上邪路。
2 不吹毛而求小疵。
——《韩非子·大体》不要去挑剔别人的小毛病。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喜欢挑剔别人的小毛病就是自己的大缺点。
3 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离娄上》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画出矩形和圆形来。
我们的生活,办事情,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章制度,否则,各行其是,准会乱了套。
4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管子·牧民》粮仓充实,百姓才懂得礼节制度;衣食丰足,百姓才知道荣誉耻辱。
物质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础。
治理国家的人,首先要考虑老百姓的生活。
二、文学常识简介一、作家作品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
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著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三、文体常识1.《左传》的编纂特色《左传》的体例是编年纪事体,内容大部分是传著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
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征引了许多古代史实。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1《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选修)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的文化传统也不断地在改变和发展着。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历程,学习古代典籍的精髓,人教版高二选修中特意安排了《晋灵公不君》一课程,这是一篇中国古典文化名著,研读它不仅可以认识到古代中国的政治和文化,也是一种思维上的训练和文化素养的提升。
一、教学目标1.了解晋灵公历史背景,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2.读懂《晋灵公不君》,领会作者的用意,把握文化内涵;3.训练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认知能力;4.通过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了解晋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掌握《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2.难点:分析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领会作者的用意。
思想启发和总结性问题的提出。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线索1.了解晋国政治和制度发展的历史背景。
2.讲解知识点。
3.课文阅读指导,理解《晋灵公不君》的文化内涵。
4.组织学生活动,训练学生的素养和能力。
四、教学组织和方法1.讲授法,帮助学生打下基础,掌握基本概念,理清主次。
2.课堂讨论,推动学生的思想交流,启发学生的思想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路。
3.案例分析,让学生更具深度的认识文化内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评估方法和标准1.听讲和回答问道问题的表现,百分之二十2.课文分析和理解的表现,百分之二十3.分析改革经验和思路的表现,百分之六十六、教学设计方案第一部分:导入(1)引导学生回忆《左传》的遗传和文化价值。
(2)谈论晋国的政治制度,了解不同王侯的职责和关系。
第二部分:重点探究(1)阅读《晋灵公不君》,分析文化内涵,指出作者的用意。
(2)分析晋国的政治制度,解释故事中人物的各自形象和表现。
《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研读——晋灵公不君》学案
晋灵公不君《左传》一、学习目标:1.了解“春秋笔法”的内涵及本质。
2.积累重点语言知识及历史人物事件知识。
3.辩证认识儒家的“礼”的思想。
二、自主学习:(一)语言积累1. 写出通假字并解释辟——寘——溜——阙——田——竟——反——大——2.解释活用现象晋灵公不君.而患.之则社稷之固.也盛服将朝.公嗾.夫獒焉宦.三年矣而免.之3.指出下列古今异义现象贼——饿——病——宦——书法——4.指出下列句式特点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使妇人载以过朝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不忘恭敬,民之主也。
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请以遗之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董狐,古之良史也;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其我之谓矣。
(二)人文掌故传记记述了哪些人?请你将他们的名字正确默写出来。
三、合作学习(一)概括段落大意,小组讨论后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②③④⑤(二)展现了传主的哪些精神品质,小组讨论后概括出来。
(三)选择你最喜欢的一个人物,谈谈喜欢的原因,与小组同学交流。
四、探究学习(一)如何理解董狐“赵盾弑其君”和赵盾“为法受恶”这一事实?将你的认识分要点概括出来,写在下面。
(二)赵穿弑君而被称为“贼”,你认同这样的评价吗?说说理由并分要点写出来。
五、练习作业(一)阅读补充材料1,在原文进行圈点批注:说说什么是“春秋笔法”,它具有怎样的表现?它的本质是什么?(二)阅读补充材料2,说说“春秋笔法”具体表现。
(三)为你喜欢的文中人物写一段“颁奖词”,不超过150字。
补充阅读一所谓“春秋笔法”,也叫“春秋书法”或“微言大义”,最初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历史叙述方式和技巧。
即按照一定的义例,通过选择特定称谓或在叙述时使用某些字眼,是非分明而又简约、含蓄地表明对历史人物与事件的道德评判,以达到征实和劝惩的目的。
春秋笔法以合乎礼法作为标准,在不隐晦事实真相的前提下,运用曲笔“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春秋笔法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
《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共五篇)第一篇:《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3 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教学重点:《晋灵公不君》的学习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入春秋时的晋国有一个大臣叫赵盾,他明明没有参与谋杀国王晋灵公的叛逆行动,满朝文武都可以证明他的清白,但是晋国的史官董狐却在朝堂之上,在文武朝臣面前,竟理直气壮地告诉大家:“作为史官,我已经写下‘晋赵盾弑其君’。
”此言一出,赵盾有冤难言,文武百官也爱莫能助,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要看看这千古奇冤倒底是怎么加回事。
本文文学常识简介1.介绍《春秋》与《左传》。
《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见教材P28)《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2.文中所写事件涉及到哪些人?一君(晋灵公),四臣(谏臣赵盾、士季、叛臣赵穿、史臣董狐),三甲士(xx,提弥明;灵辄)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二、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读清句读。
(请一些学生读相关段落,师板书字词)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与为公介为法受恶自诒伊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避②宣子田于首山田-畋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境④反不讨贼反-返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缺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贻 2.齐读全文。
版高中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 研读学案 晋灵公不君含答案
3晋灵公不君大义存心钅且麑,一个历史风尘中匆匆而过的刺客,一个被墨客渲染只为突出赵宣子的“路人”,我们却看到了他身上丝毫不逊于风云人物的大义。
在本来应该杀的时刻,他却没有被杀意充斥,而还有“民之主也”的思考,这等觉悟难道应该被人遗忘吗?是的,他被盛服将朝的赵宣子感动,但这绝不是钅且麑“退之”的根本原因。
真正能够让他这么做的,是他心存大义。
他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他知道不行君令乃不信,错杀良臣乃不忠。
他在动乱的社会中受着种种支配,却没有丧失自己的价值观。
不只是钅且麑,还有同一文章里的提弥明等,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还会发现总有这么一个心存大义的配角,却在左右着历史,左右着现实,左右着未来。
扪心自问,你是大义存心,还是跟着别人走?先肯定别人的结果,再去找自我认同的原因?如果说古人抱有自我心境是因信息匮乏以致激发自我对话的话,那么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路专家层出不穷,如果你不能心存大义,自我筛选的话,那只能被人牵着鼻子来回转,你又能到达什么样的人生目标呢?古之大义于今,已不只是忠君爱民。
钅且麑之死于今,也绝不是小配角的湮灭,它还具有浓厚的现实价值,观察他们自我坚定的人格,亦可找到现实腐化中属于自己的定海神针。
知识卡片1.作家作品左丘明,春秋末期鲁国人。
双目失明,曾任鲁太史。
其知识渊博,品德高尚,孔子言“与其同耻”。
曾与孔子一起“乘如周,观书于周史”。
相传他据鲁国以及其他封侯各国的大量史料,依《春秋》着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记事详细、议论精辟的编年史《左传》,又传着有现存最早的一部国别史《国语》,成为史家的开山鼻祖。
他不仅是一个杰出的历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天才的文学家。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称《左氏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它所记载的年代大致与《春秋》相当,最初是单行的,至西晋杜预,始将《左传》与《春秋》逐年合并(即“经传合一”),从此相沿不易。
它是儒家经典“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号称“大经”。
《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学生需要默写课文中出现的重点字词解释,如“不君”、“厚敛”、“彫章” 等,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翻译重点句子
总结词
提升翻译能力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翻译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如“晋灵公不君,厚敛以彫章,从台上弹人, 而观其辟丸也”等,以提高文言文翻译水平。
完成课后习题
总结词
应用所学知识
详细描述
学生需要完成课后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以检验对课文内容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细节描写
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将晋灵公 的行为和性格特点刻画得淋漓 尽致,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 了晋灵公的形象。
人物对话
作者通过人物对话,展现了不 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使得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修辞手法
比喻
对偶
作者在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通过 比喻来形象地描绘人物和事物,使得 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了解。
《春秋》其他篇章
引导学生阅读《春秋》中的其他篇 章,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社 会状况,加深对《晋灵公不君》的 理解。
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古代文学作品, 如《诗经》、《楚辞》等,拓宽阅 读视野,提高文学素养。
阅读方法指导
精读与泛读结合
在阅读过程中,指导学生将精读 与泛读相结合,对于重要和难以 理解的部分进行精读,对于较为
03
分析手法,鉴赏语言
语言特点
80%
语言简练
本文语言简练,用词精准,没有 过多的修饰和冗余,使得文章更 加紧凑有力。
100%
表达生动
作者运用了丰富的表达手法,使 得文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表 现力。
80%
语言质朴自然
本文的语言质朴自然,没有过多 的华丽辞藻,给人以亲切感。
《高中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教案
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晋灵公不君》这篇文章,使学生了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2. 培养学生对古代文化、历史的研究兴趣,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学习古代君主的道德品质,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培养他们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晋灵公的生平简介。
2. 文章内容梳理:《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人物关系、重要事件。
3. 文章主题分析:探讨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思考君主应该如何履行自己的职责。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晋灵公的生平事迹、《晋灵公不君》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学难点: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如何引导学生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有益的启示。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3. 案例分析法:选取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与晋灵公进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五、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经典文化研读-晋灵公不君》及相关的历史资料。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3. 准备一些关于晋灵公和其他历史君主的图片、资料,以便在教学中进行展示和对比。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关注晋灵公在历史上的地位。
2. 讲解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发展。
3.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展开讨论。
4. 分享讨论成果:各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对比其他历史君主的事迹,引导学生思考君主应该如何治国安邦。
七、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晋灵公的生平事迹和《晋灵公不君》的故事情节。
2. 总结晋灵公不君的原因及其对国家的影响,强调君主应该具备的道德品质。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1教案
教案
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这段文字非常透彻地揭示春秋笔法的特点,即以礼来衡量人物行为,用一字来褒贬人物.这段文字解释的是郑伯克段于鄢的原因,庄公和共书段是兄弟,庄公阴险毒辣,共叔段贪婪愚蠢.共叔段不像兄弟,所以只说他的名字.他们如二君争斗,庄公战胜,所以称做"克".庄公作为兄长,本富有教诲之责,但他却放纵段的恶行,以便可以诛杀他,所以只称他的爵位.不说出奔的原因,是因为两人都有罪.都有过错.
直书: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
”崔子杀之。
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
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这段记载了齐太史兄弟和南史的事迹,是中国历史上非常有名的实录事例,称为太史简和董狐笔并美,说明中国的史官都秉承着公正的态度,只会写下事实,即便是皇帝也不能修改他们笔下的历史,他们是群可爱的人,可以不畏强权,坚持原则的直书史实。
2、总结归纳,提炼观点
小结:春秋笔法中通过“微言”寓含“大义”,寄托褒贬,最终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此谓之“经法”;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原则以及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实则为“史法”;春秋笔法中含蓄而婉曲的书写风格,谓之“文法”。
春秋笔法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书写和记载。
高二语文(人教版+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晋灵公不君-教案
教案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关注本店铺,下次再找不迷路
坚持原则的直书史实。
2、总结归纳,提炼观点
小结:春秋笔法中通过“微言”寓含“大义”,寄托褒贬,最终达到“劝善惩恶”的目的,此谓之“经法”;春秋笔法中秉笔直书的原则以及书法不隐的实录精神,实则为“史法”;春秋笔法中含蓄而婉曲的书写风格,谓之“文法”。
春秋笔法深刻影响着中国历史的书写和记载。
【素材积累】
司马迁写《史记》汉朝司马迁继承父业,立志著述史书。
他游历各地,阅读了大量书籍。
不料正在他着手编写《史记》时,遭到了李陵之祸的株连。
但他矢志不渝,忍辱负重,身受腐刑,幽而发愤,经过十余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写成了鸿篇巨著——《史记》。
《晋灵公不君》学案
学习目标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3.掌握文章的写作特色。
二、学习重点难点1、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全文。
2.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并全面理解本文所反映的儒家思想观念。
三、学习方法:朗读法、讨论法四、学习过程1.课前导学(1)①《左传》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②.晋灵公名夷皋,晋襄公之子,文公之孙,晋国第二十六君,在位14年,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暴君。
③.赵盾,晋国的正卿(相当于首相),谥号宣子。
(2)掌握主要名词及重点词语的含义。
①.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②.\'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而:连词,可译作来。
③\'晋侯饮(yìn)赵盾酒\' 饮:给酒喝。
意动用法。
④.\'斗且出\'中的\'且\'的解释?提示:且,连词,一边……一边。
⑤.\'提弥明死之\'中\'死之\'的解释?提示: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⑥.\'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中的\'免之\'的解释?提示: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⑦.\'赵盾弑其君\'中\'弑\'的解释?提示: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2.课堂学习:新课学习(1).《晋灵公不君》一文从哪几个方面集中写出晋灵公的残暴和应得的下场的?(2).以儒家的观点如何认识《晋灵公不君》中赵盾这个人物?(3).例说明本文的材料富有魅力。
(4).举例说明本文的叙事\'详而博\'。
(5).举例说明本文情节曲折,跌宕多姿的艺术特色。
3.课堂小结4.达标训练(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①厚敛以.雕墙②五亩之宅,树之以.桑B.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②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C.①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②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D.①赵循弑其.君②望之俨然,即之也愠,听其.言也厉(2).以下六句话,全部与赵盾忠于职守、为人正直有关的一组是()①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②三进及溜,而后视之③宣子骤谏,公患之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⑤斗且出,提弥明死之⑥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⑤⑥D.①③④(3).下列对文意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晋灵公在杀害宰夫之后,能够接受大臣进谏,明确表态,“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第三单元《晋灵公不君》导学案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史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B、直书,是指古代的史官有所顾忌或避讳记载方式。曲笔,是指不隐晦事实真相,据实记载的记载方式。
C、太史,官职名,传夏代末已有此职。西周、春秋时太史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编写史书,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祭祀等,为朝廷大臣。秦汉设太史令,职位渐低。
D、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四等爵位。春秋初期,周天子分封天下,一-般就是功劳大的,分得土地多,爵位就高,就可以分封为公爵,比如晋文公、秦穆公、齐桓公等。
2.请给下面的句子断句。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
3.翻译下列句子
(1)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知识链接
(一)独学环节
1、文学常识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西汉初称《左氏春秋》。后又称《春秋左氏传》。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只有一句话“秋九月乙丑,晋赵盾弑其君夷皋”。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历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所以《左传》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孔子修订《春秋》的原因:“世道衰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孟子·滕文公下》)
孔子修订《春秋》的目的:“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史记·太史公自序》)为了实现匡救时弊,拨乱反正,宣扬王道,维护礼法的政治理想,孔子在编修《春秋》时,或直书善恶,或暗寓褒贬,后人称这种笔法为“春秋笔法”。
北京市高中语文非常君臣《晋灵公不君》析读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读》
非常君臣——《晋灵公不君》析读一、春秋笔法1.曲笔(僖公二十八年)天王狩于河阳。
2。
一字寓褒贬(僖公元年)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
二、《晋灵公不君》在《春秋》中的记载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三、晋灵公的三宗罪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四、士季劝谏•赵盾、士季见其手,问其故,而患之.•将谏,士季曰:“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会请先,不入,则子继之。
"三进及溜,而后视之,•曰:“吾知所过矣,将改之.”•稽首而对曰:“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诗》曰:‘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夫如是,则能补过者鲜矣。
君能有终,则社稷之固也,岂惟群臣赖之。
•又曰:‘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能补过也。
君能补过,衮不废矣。
”五、赵盾劝谏及后果犹不改。
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
有一于此, 不如死也。
”触槐而死。
秋九月,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其右提弥明知之,趋登,曰:“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遂扶以下。
公嗾夫獒焉,明搏而杀之。
盾曰:“弃人用犬,虽猛何为!”斗且出.提弥明死之。
初,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见灵辄饿,问其病。
曰:“不食三日矣。
”食之,舍其半。
问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请以遗之。
"使尽之,而为之箪食与肉,寘诸橐以与之。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问何故。
对曰:“翳桑之饿人也.”问其名居,不告而退。
遂自亡也。
六、赵穿弑君 OR 赵盾弑君?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
宣子未出山而复。
大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 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宣子曰:“呜呼!《诗》曰:‘我之怀矣,自诒伊戚’,其我之谓矣.”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为法受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晋灵公不君》学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二、相关知识:《春秋》、《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三、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自诒()伊2、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②宣子田于首山(田——)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④反不讨贼(反——)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解释下列词语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不君:不行君道。
厚敛:加重赋税。
以:连词,当译作来。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连词,可译作来。
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厨子。
过朝,经过朝廷。
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没有人继续您进谏了,宾语前置。
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补救过失。
衮,衮袍,这里指君位。
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善事里没有哪个能比这个更大的了。
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厌恶。
贼之:杀赵盾。
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给酒喝,意动用法。
9.公嗾夫獒焉:嗾(sǒu):呼唤狗的声音。
夫:指示代词,那个。
獒(áo):猛犬。
10.斗且出:且,连词,一边……一边。
11.提弥明死之:死之:为之死,即为赵盾而死。
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使赵盾免于受害。
13.赵盾弑其君:弑,古代下杀上,如臣杀君,子杀父,都叫弑。
14.古今异义词:宣子骤谏()、鉏麑贼之()、见灵辄饿()、书法不隐()五、理解课文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1)“厚敛以雕墙”,即向人民征收了很重的赋税来装饰宫墙。
(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
”即从高台上射弹,看大臣们如何躲避弹丸,以此取乐。
(3)“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寘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
”即厨师蒸熊掌没蒸熟,晋灵公就把他给杀了。
杀了以后,还让女人拿着畚箕走过朝堂。
1(4)“宣子骤谏,公患之,使麑贼之。
”“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嗾夫獒焉”。
即不听赵盾等大臣的劝谏,反而屡次想杀掉赵盾,甚至不惜动用猛犬。
以上这些事,说明晋灵公贪婪、荒唐、残暴,完全不行君道。
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1)“盛服将朝”,“坐而假寐”,“不忘恭敬”。
(2)看到晋灵公随意杀人,非常忧心。
多次劝谏晋灵公,希望晋灵公有所悔改,成为一个好的君主。
(3)体贴下情。
看到灵辄饿病了,就给他吃的;听说他要省下食物给家人,就给他家人也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食品。
(4)虽然“为法受恶”,但充分尊重史官的记载。
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
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
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
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
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
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
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六、理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2《晋灵公不君》学案一、教学目标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及句式,识记文中的名句。
2.理解赵盾、晋灵公、董狐以及武士们等形象。
3.引导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史学的实录精神,探究“春秋笔法”的文化内涵。
二、相关知识:《春秋》、《左传》《春秋》:我国第一部编年史,内容简约,只是大事年表式记载。
《左传》(《春秋》三传之一):是我国古代一部编年体的历史著作。
西汉初称《左氏春秋》。
后又称《春秋左氏传》。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
叙事有“详而博”的特点,富有戏剧性的情节,有具体的人物活动,这种叙述风格成为后世楷模。
对“晋灵公不君”在《春秋》只一笔带过,但在《左传》中,同样写这个史事件,就写得有情节,有人物,情节有因有果,人物有血有肉。
三、初步感知全文1、读准字音难认字:蹯()翳()食之()箪()橐()自诒()伊2、通假字①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辟——)②宣子田于首山(田——)③子为正卿,亡不越竟(竟——)④反不讨贼(反——)⑤衮职有阙,惟仲山甫补之(阙——)⑥我之怀矣,自诒伊戚(诒——- )四、结合注释自读课文,重点解释下列词语1.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不君:厚敛:以:2.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而:3.宰夫胹熊蹯不孰,杀之,寘诸畚,使夫人载以过朝:宰夫,过朝,4.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5.君能补过,衮不废矣:补过,衮,6.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7.公患之,使鉏麑贼之:患:贼之:8.晋侯饮(yìn)赵盾酒:饮:9.公嗾夫獒焉:嗾(sǒu):夫:獒(áo):10.斗且出:且,11.提弥明死之:死之:12.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免之,13.赵盾弑其君:弑,14.古今异义词:宣子骤谏()、鉏麑贼之()、见灵辄饿()、书法不隐()五、理解课文1.晋灵公之“不君”反映在哪几件事上?32.赵盾作为“古之良大夫”,哪些事情体现?3.如何理解赵盾的“为法受恶”?法即“书法”,也就是记事的原则。
晋国太史董狐的记事原则是不隐晦事实真相,评价事实的标准是当时被普遍认可的礼(宗法社会道德和行为规范)。
孔子认为赵盾是国之良臣,对他寄予同情,却又认为他背负“弑君”的罪名是“为法受恶”,并不算冤枉。
《左传》中对很多事情都是用“礼”和“非礼”来评价的。
在董狐和孔子看来,赵盾按臣道,做到了'敬'。
他尊敬国君,对国君最忠,这表现在他的直言敢谏。
赵盾对晋灵公滥杀宰夫是谏诤了,且由此引起晋灵公谋害。
这不能说不是直言敢谏,尽了忠君之职。
所谓'敬',还有一个内容,就是敬业,对工作重视认真。
赵盾在职守上是做到了宵衣旰食。
为了上朝,他起得很早,以至坐而假寐,并且是盛服等待,这是敬业,所以鉏麑这个杀手,也不能不感叹说,赵盾是'不忘恭敬'。
在这里赵盾确是做到其行已也恭,其事上也敬了。
赵盾对老百姓是其养民也惠了,当其打猎遇到灵辄饿得很时,就给了他吃的,知道其家中还有老母,舍不得吃时,就叫他吃完,又带上一袋饭和肉回家。
这不能不说养民是恩惠的。
从以上种种表现看,赵盾确乎是按臣道而行的一个良臣。
赵盾作为晋国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应对晋灵公之死承担责任,所以记做“赵盾弑其君”是合乎礼法的。
但是,这种“为法受恶”模糊了事实真相,给后世造成了不必要的误解。
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没有《左传》为《春秋》所做的解释,那我们所能见到的历史就是“晋赵盾弑其君夷皋”。
这显然不是历史的真相。
六、理解“春秋笔法”。
“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
出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在位听讼,文辞有可与人共者,弗独有也。
至于为《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之徒不能赞一词。
”据说孔子编写《春秋》,在语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达上,自能见其“微言大义”,在记述历史时,暗含褒贬。
行文中虽然不直接阐述对人物和事件的看法,但是却通过细节描写,修辞手法(例如词汇的选取)和材料的筛选,委婉而微妙地表达作者主观看法。
后世作者为了阐述孔子的思想,撰写了专门的著作以解释《春秋》的内在涵义,特别是其中涉及礼的一些细节。
这种作法被称为微言大义,或者春秋笔法,被中国古代的传统所褒扬。
所谓“不露山水”,实指不显露那些不宜明说或不愿直说本意的语句,宜与名家画山水一样,“妙在含糊,方见作乎”,或旁敲侧击,或含义模糊,或闪烁其词,或含蓄委婉,或意在言外,或从旁烘托,或虚掩伪饰,或上下暗示,总之不露本意。
当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则往往从轻从宽,或隐隐约约,未见庐山真面日,或扑粉涂脂,顿使恶语变美言。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