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的八大区别

合集下载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高职院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对于提高国家技术水平和培养实用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高职院校在诊断和改进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积极思考和探索。

一、诊断问题1.学生就业率不高。

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但是目前一些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作。

这可能是因为教学内容不符合行业需求,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技术技能。

2.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一些学校的教师水平不高,教学设备落后,课程设置不合理。

这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不好。

3.学科结构不合理。

高职院校的学科设置应该紧密结合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但是目前一些学科的设置与实际需求脱节。

有些学科过于冷门,招生人数少,有些学科则人满为患,招生人数过多。

二、改进措施1.提高实践能力。

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实训,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可以与企业合作,开设实践基地,让学生真实地接触和解决实际问题。

2.提升教师水平。

高职院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和评估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可以组织教师参与企业实践,实时了解行业最新发展动态,与学生保持同步。

3.优化课程设置。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行业需求和学生兴趣,优化课程设置,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让学生能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深入学习。

4.加强与企业合作。

高职院校应该与企业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科研和项目实施,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机会。

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培养人才,建立产学研合作平台。

5.注重学科发展。

高职院校应该根据国家发展的需要,调整学科结构,增设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学科。

可以组织学科评估和调整工作,促进学科的协同发展。

三、展望高职院校诊断和改进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诊断和改进,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培养更多的实用人才。

我们相信,在社会各界的共同支持下,高职院校的诊断与改进工作会取得更好的成果,为国家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

高职院校课程质量诊断与改进策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高等职业教育在培养社会人才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课程质量是决定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此,对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的诊断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课程质量的诊断方法与改进策略。

一、课程质量诊断的方法1、内部诊断:由学校内部的教学管理部门和教师进行,通过对课程设计、课程实施、课程效果等方面进行综合评估,找出课程存在的问题。

2、外部诊断:由外部专家或行业企业代表进行,从更广阔的视角对课程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发现课程中的深层次问题。

3、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方式收集学生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

4、行业企业评价:邀请相关行业和企业代表对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进行评价,以反映课程与社会需求的契合度。

二、课程质量改进策略1、优化课程设计:根据内部和外部诊断的结果,对现有课程进行优化设计,使之更符合学生需求和社会发展。

2、更新教学内容:结合行业企业的发展和市场需求,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确保课程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

3、创新教学方法:积极引入新的教学方法,如混合式教学、项目式教学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效果。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实践等方式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能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5、实施持续改进:将质量改进理念贯穿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形成持续改进的机制,不断提高课程质量。

三、案例分析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通过对课程质量的内部诊断和外部评估,发现课程内容与市场需求存在一定差距,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实践环节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学校采取了以下改进措施:1、调整课程设置:增加了与市场需求紧密相关的课程内容,如创新创业教育、职业规划等。

2、加强实践教学:增加了实验、实训等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3、创新教学方法:引进了项目式教学、混合式教学等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的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职业院校在培养技术人才、提升就业岗位市场竞争力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也受到了挑战和考验。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成为了一项紧迫的课题。

本文旨在对此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职业院校教学现状的诊断分析1. 教学资源不足目前许多职业院校教学资源相对匮乏,教学设施滞后,教学设备陈旧,无法满足现代教学的需求。

2. 教学方法落后职业院校的教学方法大多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缺乏创新和实践,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3. 教学人员结构不合理在职业院校中,教学人员的结构大多偏重理论,缺乏实践经验和行业背景,无法有效指导学生。

4. 就业质量不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普遍不高,主要原因是教学内容和方式脱离了实际需求,无法适应市场的要求。

二、职业院校教学改进的路径探讨1. 优化教学资源职业院校需要加大对教学设施和教学设备的投入,优化教学条件,提升教学资源的现代化水平。

2. 创新教学方法通过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如实践教学、项目式教学、实习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3. 调整教学人员结构引入更多的行业专业人才,对教学人员进行培训和进修,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教学水平。

4. 合作企业进行教学与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引入企业资源和实践平台,提升教学实践性和市场适应性。

四、职业院校教学改进的意义和价值1. 适应社会需求通过教学改进,使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得到提升,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培养更多的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

2. 提升学校竞争力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增加学校的竞争力,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和教师,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3. 推动行业发展通过教学改进,培养更多的高素质技术人才,推动相关行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

五、结语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通过优化教学资源、创新教学方法、调整教学人员结构、与企业合作等多方面的措施,可以有效提升职业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和推动行业的进步。

浅谈新时期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浅谈新时期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104神州教育浅谈新时期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许丹彤长春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摘要: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新时期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和价值追求,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满足人民群众接受优质职业教育需求的重要保证。

教学工作是职业院校的核心工作,是职业教育的命脉所在。

教学工作的自我诊断、自我改进,是持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和制度安排,也是进一步加强和履行管理职责的重要形式。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诊断;改进一、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的意义(一)教学工作诊改有利于提升教学工作的地位,促进学校全体教职工共同关注、支持、强化教学工作。

教学工作既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又是常规的基础性工作,其质量高低相对来说是隐性的,因此教学工作又常常容易被忽视。

开展常态化周期性的教学诊断,必将稳定教学工作在学校工作中的中心地位。

(二)教学工作诊改有助于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增强学校发展内驱力。

学校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建构办学质量自我提升的内生机制。

教学诊改作为一项制度性工作,必然能促进学校主动建构诊改的工作流程,形成学校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教学工作诊改有益于提高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水平并奠定基础。

由于长期以来教学工作事实上的被忽视,导致很多学校并没有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开展教学工作诊改,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的抽样复核,必将进一步突破师资队伍建设上的种种障碍,促进师资队伍、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力度。

二、职业院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主要内容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改的对象是“三个基本”。

其中,“基本办学方向”是学校办学质量的根本,“基本办学条件”是学校办学质量的基础,“基本管理规范”是学校办学质量的保障。

依据“三个基本”,明确了教学诊改工作的十项内容。

一是办学方向――人才培养工作的前提;二是办学定位――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南;三是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工作的依据;四是专业设置与条件――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五是教师队伍建设――人才培养工作的条件;六是课程体系与改革――人才培养工作的抓手;七是课堂教学与实践――人才培养工作的重点;八是学校管理与制度――人才培养工作的保证;九是校企合作和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十是质量监控与成效――人才培养工作的保障。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不少高职院校存在一些问题和困惑,如就业率不高、教学质量不过关等。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的问题进行简要的诊断,并提出改进的思路。

就业率不高是目前高职院校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

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因此与高等院校相比,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更应该具备较高的就业能力。

由于一些原因,高职院校的就业率普遍偏低。

这主要是由于校企配合不足、课程设置过于理论化、学生自身素质较低等因素导致的。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应当重视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

高职院校还应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帮助学生提高求职技巧和面试能力。

高职院校还存在一些管理方面的问题。

由于高职院校通常规模较小,管理层次较少,对于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存在一定的困难。

高职院校应当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创新氛围。

高职院校还应强化学生管理,加强对学生的培养和引导,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创新能力。

高职院校在诊断问题的基础上,应当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

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加强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学生管理,提高学生的自律能力和创新能力。

只有通过不断的努力和改进,高职院校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我国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做出贡献。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研究

高职院校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的研究随着高职院校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推进,教育质量得到长足的提升。

但是,仍有许多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质量不高、教学方法不合理、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等。

因此,进行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步:进行教学质量诊断教学质量诊断是指对目标教学过程进行系统地调查和分析,以确定其质量状况和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其根本性的问题原因。

具体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内容的分析与评估评估课程设置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科的发展趋势,是否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对教学内容进行全面评估,完善课程体系和教学大纲,确保教学内容的质量和实效性。

评估教学方法是否合理、有效,是否与教学目标相符合。

选择最适合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评估教学资源是否充足、优质,教学设施是否配备完善、良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充分的保障和便利。

评估教学质量是否达到学生学习需要的标准,评估学生的学习情况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教学改进是指依据教学质量诊断结果,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和调整。

主要采取以下措施:1. 教学目标的明确教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通过科学合理的教材选择和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目标。

2. 教学设计的优化教师在课程设计的过程中,应当注重课程设置、阶段布局、内容梳理,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打造教师和学生互动的教学环境,保证教学过程高效、紧凑。

3. 教学方法的改进教师应当根据教学诊断结果,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

针对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拓展教学思路,提高教学效果。

完善教学评估体系,实现全面、科学、客观的教学评估。

教学评估应当跟进教学质量诊断的结果,及时修改和优化课程,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评价教学过程,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

总之,高职院校的课堂教学质量诊断与改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期不断反思、总结教学经验,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职教育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高职院校承担着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人才支持。

如何提高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成为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亟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对高职院校的“诊断”与改进进行探讨,旨在为提高高职教育质量提供一些借鉴和思考。

一、高职院校现状“诊断”1.教学资源短缺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相对于高校较为匮乏,师资力量不足、实验设备落后、实习基地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高职院校本身定位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因此需要更加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和更加实用的教学设备。

目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普遍存在专业水平不高、工作年限短等问题,实验设备更新缓慢、实习基地建设滞后,制约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2.教学管理滞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体制相对滞后,学校内部管理机制不够完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不够健全、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等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结构相对僵化,导致学校内部管理效率低下,教师个人发展空间不足,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3.学生素质待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就业能力欠缺等问题较为突出。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的入学门槛较低,导致学生学习动力不足,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实际操作能力不够,就业能力不足,成为制约高职院校发展的一大隐患。

以上问题的存在,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成才。

急需对高职院校进行“诊断”,找出问题所在,进行有效改进。

二、高职院校改进之策1.加大投入,优化教学资源高职院校应加大对教学资源的投入,优化师资队伍、设备设施和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

学校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筹集经费,增加教学资源的投入,对现有设备设施进行更新升级,搭建更加适应市场需求的实习基地,提高教学资源的使用效率。

2.改革管理体制,激发教师积极性高职院校应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优化内部管理机制,建立健全的教师职业发展体系,激发教师教学热情和积极性。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

诊断与改进与管办评分离背景下评估的区别体现在8个方面:一是目标不同。

评估是要督促院校按照既定目标、标准的要求,建设一个自上而下、周期性、层级式管理为基本架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系统;诊断和改进,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一个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

“诊断与改进”的目的是为了高质量地全面达成预定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既定目标,是“定位”“导航”“体检”“矫治”,改进、创新,主要不是为了做价值判断、考核评议。

二是运作动力不同。

评估作用下形成的质量管理系统,其运作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行政指令,虽然建成难度比较小,见效快,但是院校容易产生被动应付心理,质量管理容易出现时紧时松、上紧下松现象,持续改进动力不足。

诊断与改进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自于质量生成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来自于院校内部大大小小“质量改进螺旋”相互激励、牵制的潜在机制。

虽然建设难度较大、过程较长,但因为从根本上消除了被动应付、“上紧下撒”的土壤,所以能够形成常态、维持张力、落实“三全”、持续改进。

三是标准设置不同。

评估的标准由评估的组织者设定,同一组织主体组织的同类评估的标准是基本统一的。

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

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

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与改进研究摘要:当前,我国职业院校的教育形式仍然以课堂授课为主,学生在课堂组织当中完成知识与技能的学习,在与同伴、与教师的互动当中提高综合能力。

但是在信息化的时代,课堂教学已经发生变化,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教学理念都在发生变化。

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些变化,学校要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对教育质量进行有效评估,同时对教育效果进行有效检验。

在这个基础上,运用统计学知识进行分析,并通过多方“会诊”的方式进行改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职业院校;课堂教学;教学诊断;改进路径一、职业院校课堂教学诊断方法(一)组织诊断这种诊断方法的诊断主体是学校的领导组织及相关领域的专业人员,通常是由学校领导、教学专家以及企业人员在和三部分构成,他们可以从宏观的层面来对课堂教学的大纲和方向进行分析,判断其是否与社会发展需求、与企业实际需要相符合,同时对课堂教学计划的科学性与有效性进行判断。

同时,这些组织人员还可以进入到实际课堂当中,通过旁听的方式更为客观地对课堂教学的情况进行分析。

(二)督导诊断这种诊断方式的主体是学校的督导人员。

具体来说,督导会随机地进入到课堂当中听课,并基于授课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教师的课前准备情况、学生的课堂表现情况等中观层面来对课堂教学进行诊断。

在完成听课之后,督导通常会写一份总结,在其中对该课堂的优缺点总结出来,并与授课教师进行沟通,在深入了解教师想法的基础上向他们提出建议。

(三)同行诊断这种诊断方式的主体是教师群体。

在中职课堂当中,教无定法,教学方法的选择与教师的主观想法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

通过同行之间的相互诊断,可以从微观的层面上实现教师群体之间的相互借鉴与相互学习[1]。

与此同时,同行对教学内容与教学流程都更熟悉,他们给出的诊断结果也更为客观与有效。

在对同行进行诊断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将那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为己所用,达到诊断与改进的双重效果。

(四)学生诊断这种感觉诊断方法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同时也是课堂的主体,给出的诊断结果具有更高的参考价值。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在高职院校的日常管理中,常常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问题,诸如教学过程中的效率低下、学生的素质水平不高、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等等。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高职院校需要进行系统的“诊断”,并积极引入改进措施,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本文将就高职院校的诊断和改进进行一番探讨和交流。

一、高职院校诊断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从事的是人才培养工作,与其他行业相比,它的工作牵涉到许多方面,因此要进行一系列的调查研究才能找出它存在的问题和瓶颈。

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无疑是评价其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只有搞好诊断,及时发现问题,才能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改进。

新时代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从根本上、全面上进行改造和提高水平,实现素质教育和产教融合,培养适应市场经济和国家发展需要的高职人才,所以在高职院校的管理和运行中,诊断问题显得尤为重要。

诊断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研究和调查。

下面主要介绍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人力资源调查:对高职院校在岗教师的年龄、学历、工作经验、专业背景、科研能力等方面的调查,掌握院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情况,发现问题,进而采取改进措施。

(2)学生调查:对在校学生的基础素质、学业情况、特长和个性方面进行调查,找出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如心理比较脆弱、沉迷网络、不修边幅等,从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和措施,帮助学生更好地成长。

(3)课程设置调查:对学校开设的课程的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调查,发现其存在的问题和差异,从而针对不同类型的学生,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和形式。

(4)课程评价调查:对学生对于课程的反馈意见进行调查,根据教师的教学表现、学生的学习情况、教材的质量等方面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优化教学工作。

(5)教学方式与手段调查:对教学方式和手段进行调查,尤其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应用,发现存在的问题和潜在的风险和难点,更加科学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手段。

三、高职院校改进的途径了解了高职院校的诊断问题之后,就需要制定解决问题的方案了。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现如今,我国高职院校在教育教学中所面临的问题日渐凸显,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学生成长成才的质量。

也正是因为这些问题的存在,促使高职院校需要对自身进行“诊断”,找出问题所在,并加以改进。

本文旨在探讨高职院校学校的问题及其改进之道,希望为高职院校的发展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一、问题分析1. 教学资源匮乏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一直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相对于普通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在教学资源方面一直存在明显不足的情况。

教学设施落后、师资力量不足、实习实训基地不足等问题一直困扰着高职院校的教学工作。

学校缺乏足够的资金和资源进行教学设备的更新和维护,师资队伍大多数由兼职教师和临时聘用人员构成,这些都直接影响了高职院校的教学品质和水平。

2. 教学管理不规范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一些高职院校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上,教学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和规范。

学校的教学计划、教学质量评估、教师奖惩机制等方面都存在不少弊端,很多学校没有建立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导致教学机制的不顺畅和教学质量的下降。

3. 就业问题突出高职院校的学生毕业后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就业问题成为高职院校的一大难题。

虽然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技能型专门人才,但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许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也发生了变化,高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逐渐增加,就业率逐年下降。

二、改进之道要改善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首先要加大教学资源的投入。

学校应该增加对教学设施的建设和更新力度,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

加大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投入,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

学校还应该建立健全教学资源的管理与维护机制,确保教学设备设施的有效使用。

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对教学管理体系的完善与规范,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价机制。

制定合理的教学计划和教学质量标准,创新教学管理方法,推广信息化教学管理模式。

学校也应该注重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激励教师积极参与学校教学管理工作,提高教师的整体教育水平。

杨应崧-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

杨应崧-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

杨应崧 |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

诊断与改进与管办评分离背景下评估的区别体现在8个方面:一是目标不同。

评估是要督促院校按照既定目标、标准的要求,建设一个自上而下、周期性、层级式管理为基本架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系统;诊断和改进,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一个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

“诊断与改进”的目的是为了高质量地全面达成预定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既定目标,是“定位”“导航”“体检”“矫治”,改进、创新,主要不是为了做价值判断、考核评议。

二是运作动力不同。

评估作用下形成的质量管理系统,其运作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行政指令,虽然建成难度比较小,见效快,但是院校容易产生被动应付心理,质量管理容易出现时紧时松、上紧下松现象,持续改进动力不足。

诊断与改进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自于质量生成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来自于院校内部大大小小“质量改进螺旋”相互激励、牵制的潜在机制。

虽然建设难度较大、过程较长,但因为从根本上消除了被动应付、“上紧下撒”的土壤,所以能够形成常态、维持张力、落实“三全”、持续改进。

三是标准设置不同。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指导方案(试行)》我们要明确教学工作的核心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那么,如何诊断和改进教学工作呢?一、诊断教学工作1.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诊断教学内容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是否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这是要关注的问题。

教学方法是否灵活多样,是否注重启发式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思考、解决问题。

2.教师队伍诊断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要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平、教学能力、教育情怀等方面。

同时,教师之间的团队协作也是关键。

3.学生学习情况诊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效果是诊断教学工作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

二、改进教学工作1.优化教学内容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调整教学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将最新的技术、工艺、管理知识融入教学,让学生掌握实用的技能。

2.改革教学方法采用多元化、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同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教学效果。

3.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业务竞赛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育情怀。

4.关注学生学习情况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进度和方法。

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5.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制定教学质量标准,建立健全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

定期对教学质量进行检查、评估,及时发现问题,采取措施加以改进。

6.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订单式培养,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7.强化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

三、实施与保障1.建立组织机构成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实施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

高职院校“诊断”与改进漫谈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教育机构,承担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

在当前高职院校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之处。

本文将针对高职院校的问题进行诊断,并提出改进方案,以期进一步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

高职院校存在一些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

这主要体现在教师队伍结构相对单一,学科门类不够齐全,师资水平不够高等方面。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立起稳定的校企合作关系,吸引行业专家来校开展技能培训,并提供机会让教师参与行业实践,不断提升他们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水平。

高职院校的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不匹配的问题。

一些学科的教学内容滞后于实际行业需求,不符合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职院校通过调整课程设置与更新教材,及时反映新技术和新知识的发展动态,深入了解行业需求的变化,并及时调整教学内容,保持教学的实用性和行业导向性。

高职院校存在一些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不科学的问题。

传统的教学方式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忽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

评价体系过于注重成绩和考试结果,忽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引入案例教学、项目教学和实习实训等教学方法,更加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评价体系上,可以引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将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非学科知识因素纳入评价体系。

高职院校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职业发展指导不足的问题。

许多学生在毕业之后,面临着职业规划和求职困扰。

解决这个问题,需要高职院校加强学生职业发展指导,将职业规划课程纳入教学体系中,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优势和职业兴趣,制定职业发展计划,并提供就业信息和就业辅导服务,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和就业市场。

高职院校在提升教育质量和培养学生能力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调整教学内容与实际需求的匹配度,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加强职业发展指导等方面的改进,可以有效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效果。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

浅析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作者:曾洁来源:《广东教育·职教版》2016年第08期摘要:在当前管评办分离的大背景下,教育行政部门如何加强对中职学校的事中事后监管?中职学校又如何在办学过程中保质量,将外部评估压力转变为学校的内部教育质量保障?《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从战略高度阐述了开展中职学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的意义、内容和流程。

中职学校必须认真学习,转变观念,先行先试做好重点诊改工作。

关键词:中职;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8-0023-03自2009年以来,教育部相继发布了有关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系列规章制度。

除加快发展职业教育、促进中高职协调发展、提高人才质量等纲领性文件外,对学校管理包括中职学校设置和管理、专业设置和教师标准、专兼职教师培养培训、德育和文化基础课程开设、班主任和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也做了较具体的规范。

2014年教育部在选取广东、重庆和河南三省市各10所中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测评试点后,经多方研讨,推出了《教育部关于做好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司函[2016]37号),旨在对教育部发布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相关制度进行检验。

对中职学校而言,这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

广东作为先行先试省份,在2014年选取了清远、东莞、惠州三市共10所不同类型中职学校试点后,接着又选取了广州商贸旅游职业学校等3所中职学校参与教育部九个省、市新一轮中职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以下简称“诊改”)工作。

这是在管办评分离的大背景下,作为办学主体的中职学校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教育行政部门更好地实施事中事后监管,引导和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常态化教学工作,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又一举措。

笔者有幸参与了部、省的相关试点培训工作,下面结合我省实际,从对诊改的认识、诊改的意义、内容和关建点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与传统评估的八大区别
作者:王云发布时间:2015-11-16 浏览次数:(264)
杨应崧
为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建立常态化的职业院校自主保证人才培养质量的机制,根据《教育部2015年工作要点》和《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教育部决定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逐步在全国职业院校推进建立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全面开展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

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是指学校根据自身、办学理念、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聚焦专业设置与条件、教师队伍与建设、课程体系与改革、课堂教学与实践、学校管理与制度、校企合作与创新、质量监控与成效等人才培养工作要素,查找不足与完善提高的工作过程。

诊断与改进与管办评分离背景下评估的区别体现在8个方面:
一是目标不同。

评估是要督促院校按照既定目标、标准的要求,建设一个自上而下、周期性、层级式管理为基本架构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系统;诊断和改进,是为了引导和帮助职业院校发挥教育质量保证主体作用,自主开展多层面多维度的诊断与改进工作,逐步建成一个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纵横衔接、网络互动的常态化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体系。

“诊断与改进”的目的是为了高质量地全面达成预定目标并不断创造性地超越既定目标,是“定位”“导航”“体检”“矫治”,改进、创新,主要不是为了做价值判断、考核评议。

二是运作动力不同。

评估作用下形成的质量管理系统,其运作动力主要是来自于外部、来自于行政指令,虽然建成难度比较小,见效快,但是院校容易产生被动应付心理,质量管理容易出现时紧时松、上紧下松现象,持续改进动力不足。

诊断与改进的运作动力,主要来自实际的社会需求,来自于质量生成主体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内在需要,来自于院校内部大大小小“质量改进螺旋”相互激励、牵制的潜在机制。

虽然建设难度较大、过程较长,但因为从根本上消除了被动应付、“上紧下撒”的土壤,所以能够形成常态、维持张力落实“三全”、持续改进。

三是标准设置不同。

评估的标准由评估的组织者设定,同一组织主体组织的同类评估的标准是基本统一的。

而且,在同一轮评估周期中维持不变。

所以,习惯称之为“既定标准”。

诊断和改进的标准由质量主体,也就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和人的发展需求制定,因此,在不突破教育部设定底线的前提下,各地区、各院校都可以补充设定适合自身实际的标准。

并且,可以跟随需求的变化和达成的状态不断修正,甚至提出“跳一跳够得着”的新的目标与标准,使得生成质量的主体始终保持改进提升的激情与张力。

故称其为“需求标准”。

四是组织主体不同。

评估的组织主体是评估的组织者,可以是利益相关方,也可以是没有直接利害关系的第三方机构。

在实施“管办评分离”之后,不包括职业教育的管理方和办学方。

而“诊断与改进”的组织主体是质量的直接创造者,是质量保证的第一责任人。

对职业教育来说,指的是院校及其举办者。

五是教育行政部门角色不同。

在评估中,教育行政部门是组织主体,扮演的角色是“指挥员、裁判员”。

在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过程中,则起着规划、设计、引导、支持的作用,扮演“指导员,教练员”的角色。

六是指标体系不同。

评估的指标体系为的是对评估对象作出价值判断,依据的标准是既定的、静态的,一般是按照“逐层分解”的模式设计。

“诊断与改进”的指标体系是质量生成主体用于诊断、定位、导航的,依据的标准是开放的、动态的,所以必定按“态(现实状态)—里(影响因素)—表(表现指标)”的逻辑展开,更像罗盘、坐标。

七是运行形态不同。

评估是为了对教育机构的办学方向、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等作出评议和估价。

需要事先选定评估节点,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的工作,给出评判的结论。

因此,具有项目的性质,注重的是结论;而诊断与改进是是质量生成主体为了找准定位,调整纠偏,持续改进而设计的运行模式,所以是融入工作全程的,没有起讫时间的限制,类似于日常的自我保健,注重的是过程。

八是操作方法不同。

诊断与改进,强调质量计划与标准的制订,强调广泛采用深度汇谈的方法,强调从源头采集数据,强调过程性数据开发、采集和利用,强调数据的实时采集、分析和展现。

总之,“诊断与改进”旨在建立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保证工作新常态,体现“四变”:
一是服务需求——变自娱自乐为服务需求。

坚持以经济社会与学生全面发展需求为引领。

树立质量目标、标准不能搞脱离实际需求的闭门造车,不能一成不变,更不能成为某一群体或机构从自身利益出发的越俎代庖。

二是立足自我——变以外部保障为主为以内部保证为主。

强调工作与保证同步,承担工作任务必须同时担负质量保证的责任,无一例外。

三是常态“诊改”——将诊断与改进列为一切工作的组成环节,变脉冲式激励为常态化改进,由此激发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并成为工作新常态。

四是“平台”支撑——变回顾总结为实时监控,全力打造数字化校园环境。

通过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与管理平台的普遍建立和优化升级,使得实时监测、及时预警成为现实,办真正让人民满意、放心的职业教育。

最后要呼吁,《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建立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的通知》六月份已经发出,方案研制也已经完成,许多省市和院校非常着急,因为这涉及到明年的工作安排、预算制定等等,都希望方案能够早些下发。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5月10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