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推荐文档
七年级课外书儒林外史的知识点
![七年级课外书儒林外史的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ae91ce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d0.png)
七年级课外书儒林外史的知识点七年级课外书《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儒林外史》是明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是一部反映明朝中叶社会风貌、揭示社会弊病的作品。
本文将从主要人物、情节梗概以及作品的主题三个方面介绍《儒林外史》的关键知识点。
一、主要人物1.高鹗: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乡村的庄稼汉子。
他热爱读书,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2.沈万三:高鹗的一个好友,与高鹗一同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改变自己的命运。
他为人憨厚老实,但缺乏足够的才能。
3.余亮:沈万三的一个好友,同样是高鹗的朋友。
他是一个精明能干、机智过人的人物,对于人际关系有着出色的应对能力。
4.余鱼同:曾经是余亮的下属,后来成了高鹗的朋友。
他是一个有追求的人,努力追求自己的理想,与高鹗有着相似的命运。
二、情节梗概《儒林外史》以明朝的科举考试为背景,描写了主人公高鹗和他的朋友们为了改变自己的命运而努力奋斗的故事。
小说通过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明朝社会的黑暗现象和人情世故。
高鹗和他的朋友们都是乡村出来的普通人,但他们对知识和功名的向往使他们努力学习,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
然而,他们却发现科举考试并非唯一能够实现社会进步的途径。
在科举考试的过程中,高鹗和他的朋友们遭遇到了各种阻碍和不公平待遇。
他们目睹了官场的黑暗,看到了权力的腐败和社会的不公。
高鹗深感自己的无力和平凡,并开始对科举考试和仕途产生了怀疑。
然而,正是在这种怀疑和矛盾中,高鹗逐渐认识到真正的价值在于自身的修养和道德伦理。
他开始意识到,科举考试固然重要,但它并不是改变社会的唯一途径。
他开始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自己的人生,并最终明白人生的真正意义在于如何做一个有知识、有品德、有担当的人。
三、作品的主题《儒林外史》通过高鹗和他的朋友们的命运与遭遇,揭示了明朝社会的弊病和不公,表达了对于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作品的主题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科举制度的弊端:作品通过描写科举考试的过程,展示了官场的黑暗与不公,共同探讨了科举制度的弊端以及对人才的制约。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0cf7368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d7.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是一部长篇小说。
该小说通过讲述主人公郑板桥的人生经历,展现了封建社会儒家文化的种种荒谬与虚伪,批判了当时封建社会的官僚制度和道德虚伪。
下面是对《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归纳:1.郑板桥和他的家庭背景:郑板桥是小说的主人公,出生在一个穷困的士人家庭。
他的父亲郑江(字子谦)是一个不务正业的败家子,通过给人代写文章而生活。
郑板桥在家中排行老二,他积极向往功名,希望通过科举考试实现自己的理想。
2.郑板桥的求学和成才之路:郑板桥从小就期望通过学习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他利用家乡的书局学习,后来通过考取府学和乡试成功。
然而,尽管郑板桥才华出众,但由于他的家庭背景不好,无法通过科举考试取得进一步的官职。
3.社会风气和宦海风云:4.儒家文化的两面性:5.封建社会的荒谬和罪恶:小说通过揭露封建社会的荒谬和罪恶,展示了一个被礼教束缚和权力压迫的社会。
许多人在追求权力和地位的过程中不择手段,社会道德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被金钱和权力关系所扭曲。
6.忍辱负重与励志奋斗:郑板桥作为小说的主人公,虽然受到了很多篡杀和打压,但他最终选择忍辱负重、励志奋斗。
他通过自学成才,兢兢业业地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
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是小说的重要主题之一7.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小说中的角色形象丰满,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多变。
无论是官僚、学者,还是官员和商人,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有着复杂的心理和动机。
小说通过这些角色的塑造,探讨了人性的善与恶、利益和道德的矛盾。
8.寓言的手法与政治寓言:9.小说的艺术手法:10.小说的思想内涵:总之,通过《儒林外史》,吴敬梓通过郑板桥的经历,展现了封建社会的种种荒谬和官僚制度的腐败。
小说以讽刺和批判的手法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龌龊和道德虚伪,并探讨了人性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同时,小说也鼓励人们要励志奋斗,直面困境,追求真实和美好的生活。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https://img.taocdn.com/s3/m/b3bfb313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c3.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的代表作品之一。
它以儒林(即儒家学者的社会群体)为背景,通过对儒林内外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铺陈,展现了清代末年社会风气的种种弊端和人们心态的种种变化。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部作品。
一、背景知识1. 清代末年的社会背景:清代末年统治腐败、社会道德沦丧、官场黑暗等问题逐渐凸显。
2. 儒林及儒家学者的地位:儒林指的是儒家学者的社会集体,他们在社会中享有较高的地位,但也发生着内斗和争锋。
3. 文人墨客的生活:在这个时期,文人墨客普遍以考中进士为最高目标,文人学士的生活常常有宴会、游玩和交游。
二、人物角色1. 吴敬梓:《儒林外史》的作者,通过他的叙述和塑造,展现了社会问题和人性弱点。
2. 许子陵:小说的主角,剑客出身,热衷于当官,却遭遇了各种意外和挫折。
3. 宋斋主:许子陵的老师,对许子陵进行教育,并指导其为人处世。
4. 张先生:许子陵的表兄,文人墨客,以文才博得官职,但因不合时宜的行为而被取消职务。
5. 文宽夫:许子陵的朋友,为人性格豪爽,一心追求荣华富贵。
6. 柳下惠:被许子陵当作偶像的儒家大师,后来被揭发有嫖娼行为,破灭了许子陵心中的一切。
7. 小翠:许子陵的妻子,为人贤良淑德,是许子陵生活中的精神支柱。
三、主要情节1. 许子陵的进士梦:许子陵从小立志要考中进士,但在考试中多次失利,但他依然保持着积极向上的精神,继续为梦想奋斗。
2. 儒林内讧:小说中,儒林内部存在着派系之争和同道之间的明争暗斗,各种利益冲突使得整个儒林内部风雨飘摇。
3. 许子陵的官场遭遇:许子陵先后经历了当官后的快乐和沮丧,他曾被送到太平县任官,发现这里官员间的种种贪腐行为让他失望,最终决定离开官场。
4. 张先生的陷害:张先生被人设局而被罢官,但他没有就此放弃,他继续坚守自己的立场,并最终迎来了重生。
5. 柳下惠的秘密:柳下惠一直是许子陵心中的偶像,但当他发现柳下惠有嫖娼行为并向外界揭示时,许子陵的儒家信仰瞬间崩塌,对自己梦想的追求也因此改变。
九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
![九下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4458830bad02de80d4d84068.png)
部编版九下语文名著导读《儒林外史》知识点汇总一、作者介绍: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吴敬梓出身望族。
曾祖父和祖父两代人"科第仕宦多显者"(程晋芳《文木先生传》),共有六名进士,其中榜眼、探花各一名。
而其父吴霖起是康熙年间的拔贡。
吴敬梓1722年(康熙六十一年)考取秀才,同年父亲病逝。
由于不善于治理生计,他过着挥霍浪子生活。
1729(雍正七年),他应科举时,被斥责为"文章大好人大怪",遭到侮辱。
后愤懑离开故土,靠卖文和朋友接济为生。
1736年(乾隆元年),吴敬梓参加博学鸿词科预试。
安徽巡抚赵国麟正式荐举他入京廷试,但他"坚以疾笃辞",从此不再参加科举考试。
至晚年,常处于饥寒交迫。
这样的个人经历,令他本人对考八股、开科举等利弊感受尤深。
他把这些观点反映在《儒林外史》里,以讽刺的手法,对丑恶的事物进行深刻的揭露。
二、创作背景:《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
《儒林外史》写的是“儒林”之“外史”。
换句话说,《儒林外史》不是正史,不体现官方意志,也不是稗官野史,其主旨是“写世间真事”穷极文人情态,针砭时弊,讽喻世人。
作者吴敬梓生活在清政权已趋稳固的时代,而科举制度已经过兴盛之期,显露出它的弊端。
文士们醉心举业,道德沦丧。
《儒林外史》主要描写对象为儒林文士。
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做影子。
为避免清代统治阶级的迫害,吴敬梓故意把故事背景说成明代。
作者托明写清,目的是要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生动描绘吃人的科举制度、礼教制度和腐败的政治体制,展现了一幅封建科举时代的社会风俗画卷。
(完整版)《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
![(完整版)《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fcfac82d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bd.png)
(完整版)《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儒林外史》中考知识点梳理第一节吴敬梓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一字文木,安徽全椒人。
自称秦淮寓客,因书斋署“文木山房”,晚年又自号“文木老人”。
生于“科第家声从来美”的科举世家。
少聪敏,习举业,成秀才,十四岁到赣榆县父亲任所,随侍左右。
22岁父亲辞官,次年(1723)父亲病死。
各房为家产纷争不已。
吴敬梓不善生计,所分得之钱财,很快挥霍一空,“田庐尽卖,乡里传为子弟戒”。
33岁变卖全椒的祖产移家南京,开始卖文生涯。
乾隆十九年(1754)10月28日,在扬州与朋友欢聚后,溘然而逝。
“涂殡匆匆谁料理,可怜犹剩典衣钱!”《儒林外史》所叙故事、人物,假托为明代成化、万历时期,实则反映的是清代的社会生活。
金和《儒林外史·跋》:“书中之庄征君(庄尚志,字绍光)者程绵庄,马纯上者冯粹中,迟衡山者樊南仲,武正字(武书)者程文也。
……全书载笔,言皆有物,绝无凿空而谈者。
若以雍乾诸家文集细绎而参稽之,往往十得八九。
”人物原型:多为雍正、乾隆时期的人物。
第二节封建未世的儒林群相明清文士醉心科举,士风败坏,世风日下。
吴敬梓痛感科举制度对文人之毒害,根据所见所闻创作《儒林外史》。
第一回,隐括全书、提纲挈领:王冕得知朱元璋制订八股取士制度时说:“这个法却定的不好,将来读书人既有此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
”他预言:“一代文人有厄”。
作品肯定了王冕鄙弃科举、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人生道路。
主要内容:批判科举制度、追求理想人生。
一、批判科举制度对文人的腐蚀毒害1.儒生形象1a.利禄熏心,热衷功名的腐儒:首先集中力量叙述周进与范进这两个穷儒生的科场历,揭示科举制度如何以巨大的力量引诱、摧残读书人的心灵。
周进头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b.沉迷于八股和封建礼教的自害与害人者:马纯上、王玉辉、鲁小姐。
马纯上为举业空耗终生,反而一再热心宣扬“科举”,认为“举业二字,是从古及今人人必要做的”,“人生世上,除了这事,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
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
![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cc7528a3534de518964bcf84b9d528ea81c72fa1.png)
儒林外史内容梳理附常考知识点《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讲述了晚明时期儒士李时中的一生,通过描写他为官、治学、家庭和友情等方面的经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与荒唐,以及封建道德对人性的扭曲影响。
以下是《儒林外史》的内容梳理和常考知识点。
一、家族积德,自幼崇奉孔子小说一开始,描写了李时中的爷爷李讷和父亲李秀才是一家世代信奉孔子思想的儒家世家。
他们根据《论语》和《大学》的教导,把自己的一生都投入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实践中。
这种家族积德与崇奉孔子的传统影响了李时中,并成为他一直追求的目标。
常考知识点:《儒林外史》表现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
夸父逐日,五服之间也可胜任、斯民也,而以从政者宜如是。
这种古代文化对于追求道德修养和为国家和民族做出贡献的精神有着重要的价值意义。
二、李时中科举失利,贫困潦倒李时中自小聪明好学,一直希望通过科举考试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然而,他多次考试失败,终究无法取得功名。
在家族的压力和社会的排斥下,他只得过上了贫困潦倒的生活。
他曾经住在宁夏街,条件极其拮据,靠着家族的救济和零碎的赏钱维持生活。
常考知识点:《儒林外史》反映了科举制度带来的社会问题,揭示了科举失利者的悲惨命运。
科举制度在中国古代长期存在,它不仅决定了一个人的前途和地位,还控制了整个社会的人才选拔和职位分配。
科举制度虽然培养了一批才学出众的人才,但也造成了许多失败者,他们因为没有功名而被社会排斥,生活陷入困境。
三、朝廷风潮,虚伪的官场小说中描写了晚明朝廷的风潮,让人们看到了虚伪的官场。
官员们为了追求官位、权势和财富,不择手段地投机取巧,忽视生民疾苦。
他们通过讲让、卖官鬻爵、贪污受贿等手段来获取利益,无论是贵族还是小官员都陷入了道德沦丧的泥潭中。
常考知识点:《儒林外史》对官场腐败和社会黑暗进行了揭示,呼吁社会需要。
这些问题与当前社会的部分现象有所关联,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在现代社会中,腐败也是潜伏在各个领域、各个层级的问题,需要人们的关注和改变。
《儒林外史》各章节知识点大
![《儒林外史》各章节知识点大](https://img.taocdn.com/s3/m/acbf9f90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4f.png)
《儒林外史》各章节知识点大第一回:介绍了主人公史赞之的情况,以及世家之子落第的痛苦。
第二回:史赞之在家中被紧急召回,伯父责备他没有保护好家业。
第三回:描写了明代科举制度的考试过程,落榜的士子颇为煎熬。
第四回:史赞之回到村庄,与小姐逗留在一起,暗中交换了一些秘密。
第五回:介绍了史赞之村里的生活,以及他结识的一些朋友。
第六回:史赞之与村里的人发生纷争,因为他防止村庄惯犯被放走。
第七回:史赞之回到家中,伯父为了让他再次参加科举,帮他找人作弊。
第八回:史赞之参加了诗文比赛,但因为使用了抄袭的诗句,最终以落榜告终。
第九回:史赞之回到家中,接到故交乌程峰的来信,让他到京城寻找机会。
第十回:史赞之离开家乡,离开故乡,踏上了北上的旅途。
第十一回:史赞之到达了京城,住在亲戚家,开始寻找机会。
第十二回:史赞之在京城的生活,交了一些朋友,但仍然找不到出头机会。
第十三回:史赞之遇到了反贪官白衣秀士,两人交流了很多观点。
第十四回:史赞之与白衣秀士一起参加科举考试,但都未中举。
第十五回:史赞之在北城遇到了自己的老友周绍宗,两人相互激励。
第十六回:史赞之得到了一个保长的职位,开始在北城做官。
第十七回:史赞之被调到城外当县尉,但很快便被贪官陷害。
第十八回:史赞之遭受冤屈,被关押在监狱中。
第十九回:史赞之在监狱中结识了一些犯人,与他们共同反抗不义。
第二十回:史赞之在狱中写了一篇文章,反映了明代社会的黑暗现象。
第二十一回:史赞之得到了释放,终于摆脱了牢狱之苦。
第二十二回:史赞之回到了家乡,继续与白衣秀士一起为民请命。
第二十三回:史赞之通过考试,成为了一个有官职的士子。
第二十四回:史赞之在南宫修养,认识了一位女子,两人互生情愫。
第二十五回:史赞之与女子相约终生,但女方的家族反对他们的婚姻。
第二十六回:史赞之与女子秘密结婚,但女方突然生病而去世。
第二十七回:史赞之失去了妻子,心灰意冷,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
第二十八回:史赞之回到京城,与白衣秀士一起反腐败,为民请命。
《儒林外史》知识点
![《儒林外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04b6dd5f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021ca66.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儒林外史》是钱钟书先生的作品,是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一、透过主人公师曾及其家族、朋友的经历,描绘了封建时代士人们的生活状态和社会风貌,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又有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
以下将从多个方面对《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做进一步展开。
1.《儒林外史》的背景《儒林外史》写于20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也就是中国从封建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
小说以清朝末年为背景,以师曾一家和其所在的洪务学堂作为叙事主线,通过主人公的经历探索了封建社会中儒学的真实面目以及士人们的苦与乐。
2.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儒林外史》在反映封建时代社会现实的同时,广泛运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作品中包含大量对古代文人的引用、对儒家经典的援引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
通过展示士人们对儒学的执着追求和对人伦礼义的思考,揭示了传统文化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远影响。
3.师曾与乡土社会的矛盾师曾作为传统文人的代表,深受乡土社会的左右和束缚。
他在道义和现实之间产生矛盾,对封建伦理和社会规范持有批判态度。
他虽然没有能力改变现实,但通过自身的奋斗和努力,展示出了一种对现实的挑战和思考。
4.宋乔伊的形象与妇女地位问题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宋乔伊的形象丰满而特立,是对传统封建家庭中妇女地位问题的独特解读。
她与师曾之间展开了一场智力和情感的较量,以及对性别角色和妇女命运的反思。
她是女权主义的代表,通过她的形象,小说表达了对妇女地位问题的关注。
5.文人的人性与生活态度小说以师曾为核心人物,通过对他及其家族、朋友的描写,展示了文人特有的人性和生活态度。
师曾虽然生活困顿,但仍坚守着他的儒学信仰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他面对的是一种爱与被爱的痛苦,对这种痛苦,他选择了积极应对和默默承受。
他是小说中一个典型的传统文人形象。
6.对社会问题的批判《儒林外史》虽然以传统文人的视角叙事,但却对当时的社会问题给予了深刻的批判。
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不公平、庸俗和虚伪,被小说透过对师曾及其家族、朋友一系列遭遇的描写而反映出来。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5f82f50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93.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儒林外史》是中国清代作家吴敬梓的长篇小说,讲述了中国乡试廉访官僚社会的丑恶现象和为官者的人生困境。
该作品以生动的笔触、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展示了吴敬梓对社会现实的观察和对人性的深入剖析。
本文将对《儒林外史》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纳。
一、人物形象《儒林外史》塑造了许多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有林则徐、庄廷龙、高云山、冯时泰等。
他们或忠诚奉公,或欺善怕恶,或精明圆滑,或阴险狡诈。
通过这些不同性格的人物,作者展示了当时政治、社会和人性的种种弊端和丑恶现象。
二、政治腐败作者通过描写官场腐败现象,揭示了清代官僚制度的弊端和腐败现象。
官员以权谋私、贪污受贿、争权夺利成为常态,并通过各种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种政治腐败不仅败坏了清廉的官僚风气,也剥夺了民众的权益,导致了社会的不公平和不稳定。
三、孝道文化《儒林外史》中强调了孝道文化的重要性。
作者通过塑造王世贞、田文镜等人物,展示了他们对父母的孝心和执着追求。
孝道成为各种人际关系的核心,也成为人们评判一个人品德和社会地位的重要标准。
作者通过这些形象,呼吁读者在现代社会中仍然要重视和继承传统的孝道价值观。
四、文化交流与西方思想《儒林外史》描绘了中国晚清与西方文化交流的历史背景。
小说中,袁姗姗追随西方儒生学习,对于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社会的现象有着批判性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个角色,探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思想的冲突和融合,呼吁教育改革和思想的开放。
五、社会伦理道德问题《儒林外史》通过对一系列家庭、道德、权力、财富等问题的描绘,提出了对当时社会伦理道德问题的思考和反思。
面对社会潜规则、身份束缚和无能为力的困境,人们不得不在权力欲望和个人利益之间做出抉择。
同时,小说中许多人物的行为也提示了人们应该追求仁爱、公正和诚实的品德。
六、教育改革与人才选拔《儒林外史》对封建社会传统教育制度的批判和对教育改革的呼吁是该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
小说中,作者通过对科举制度以及学校教育的描写,展示了当时教育的腐败以及对人才选拔的不公平。
《儒林外史》各章节知识点大合集
![《儒林外史》各章节知识点大合集](https://img.taocdn.com/s3/m/595be32d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20.png)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儒林外史》各章节知识点大合集1. 第一章:介绍主人公离家求学的经历,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教育问题。
2. 第二章:讲述主人公进京的经历,对京城的描写,以及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官场生活。
3. 第三章:介绍了主人公加入佐两府的经历,以及佐两府内部的权谋斗争。
4. 第四章:讲述主人公被调任到庆麟府的经历,揭示了府里的腐败现象。
5. 第五章:揭示了府中文官之间的内斗以及文人的聚会活动。
6. 第六章:讲述了主人公与县令的权谋斗争,揭露了封建地方官场的黑暗。
7. 第七章:描写了主人公与知府之间的争斗,以及知府的荒唐行为。
8. 第八章:讲述了主人公辞官离开地方的经历,以及对离开家乡的思念。
9. 第九章:介绍了主人公回到故乡的经历,以及家庭矛盾的揭示。
10. 第十章:讲述了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
11. 第十一章:描写了主人公在家乡的生活和社交活动。
12. 第十二章:讲述了主人公遭受家庭不幸的经历,以及自己的心理变化。
13. 第十三章:描写了主人公辞官再次离开家乡,以及在外流亡的经历。
第1页/共2页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14. 第十四章:讲述了主人公在外流亡期间的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揭示。
15. 第十五章:介绍了主人公遭受不公正待遇的经历,以及对社会现象的批判。
16. 第十六章:讲述了主人公在流亡期间的恢复和振作,揭示了个人的奋斗精神。
17. 第十七章:描写了主人公回到家乡的情景,以及对家乡变化的感受。
18. 第十八章:讲述了主人公重新获得官职的经历,以及对官场生活的批判。
19. 第十九章:描写了主人公在官场上的斗争和权谋,以及官场腐败的揭示。
20. 第二十章:讲述了主人公辞官归隐的决定,以及对个人追求的思考。
以上是《儒林外史》各章节的知识点大合集。
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共5篇]
![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共5篇]](https://img.taocdn.com/s3/m/a89b335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40.png)
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共5篇]第一篇:儒林外史的知识点《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敬梓创作的长篇小说,成书于乾隆十四年(1749年)或稍前,现以抄本传世,初刻于嘉庆八年(1803年)。
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儒林外史的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儒林外史的知识点1.《儒林外史》的作者是,代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作品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2.《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小说,全书共回。
它揭露了。
3.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人中,唯一的女子是。
4.,元朝末年人,好读书、善画画,虽被赏识,但拒绝入朝为官。
后隐居于会稽山中,以此自终。
5.在《儒林外史》中,足以和范进媲美,被科举制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是。
6.,五河乡下人,是一个秀才,当了兴贩行的行头。
因说假话,在虞华轩家饿了一顿肚子。
7.在《儒林外史》中, 是以一个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的形象出现的,围绕这点,作者记叙了好几件事情,其中描写最为生动传神的是。
8.,曾在娄家人头会事件中骗取娄式兄弟钱财。
此后,他以张俊民的身份,出入天长杜府,后被蓬公孙“看破了相”。
9.原本与祖父相依为命,后隔壁开米店的卜老做主把自己的外孙女嫁与他做妻。
但后来却恩将仇报,撇下妻子。
为了结交官府,追求名利,他竟冒名顶替、到处招摇撞骗。
10.整书开首以“视功名如粪土”为引子“敷陈大义”,把历史上王冕追求功名的旧事一概不提,塑造了一个高人的形象。
11.《儒林外史》塑造了、等一批醉心于功名的八股学士12.临死时还因为灯盏里多点了一根灯草,迟迟不肯断气的人是。
13.年过六十的徽州府穷秀才,年年科举,屡试不中,但他却刻守礼教纲常。
他的三女婿死了,女儿要殉夫,公婆不肯。
他反而劝亲家让女儿殉节。
14.《儒林外史》中以作者为原型塑造的正面人物是,他不热衷功名,反对八股科举,不愿做官,被视为“自古及今难得的一个奇人”儒林外史的艺术特色第一,卓越的讽刺手法。
(完整版)《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
![(完整版)《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https://img.taocdn.com/s3/m/30e356f0c850ad02de8041f9.png)
《儒林外史》重点内容总结《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书中一方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读书人心灵的侵蚀。
1.范进《儒林外史》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外貌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他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三十五年,屡试不中,但依旧热衷于科举。
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丁忧期间,吃大虾元子,说明他迂腐、虚伪。
身为主考而不知苏轼为何人,说明他没有真才实学,迂腐无能。
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对胡屠户等人的谩骂逆来顺受,怯懦麻木;中举后,与张静斋官场应对,显示了他圆滑世故的一面。
通过对范进的塑造,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范进性格分析(参考)•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 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8dc925b6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56a2700.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一部表现社会现实的杰出作品。
小说以清代儒士陈文泰的一生经历为主线,通过对儒林士大夫的描写,折射出了当时社会的种种问题和儒林士大夫们的充满矛盾和抵触的现实处境。
以下是对《儒林外史》的知识点进行归纳:一、小说的前言和结构:1.小说的前言:《儒林外史》前言分为“五曲”和“七字言志”,前者揭示了小说的写作动机和创作背景,后者明确了小说的主题和立意。
2.小说的结构:小说分为上、下两卷,上卷通过对陈文泰从少年到中年期间的成长与追求,折射出士大夫阶层的种种问题和儒林外部的情势;下卷则通过对陈文泰和牡丹的婚姻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反映出儒林内部的虚伪和陈旧。
二、小说中儒林士大夫的形象:1.儒林士大夫的思想境界:陈文泰以自身的经历和追求展现了儒林士大夫的思想境界,包括追求天命、崇尚忠义、负责任的治理社会等。
2.儒林士大夫的虚伪和塑造:小说通过对儒林士大夫的描写,表现出他们在具体行动中的虚伪和矛盾,展现出他们追求名利的心态和作风。
三、小说中的社会现实问题:1.儒林与朝廷的关系:小说中折射出的儒林与朝廷之间的关系常常是一种互为工具的关系,通过从上层儒林到底层德艺双馨的儒士的描写,展示了不同层次儒林士大夫与朝廷利益和权力的纠葛。
2.士大夫的贫困和生活问题:小说刻画了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贫困和生活窘境,揭示了他们在现实面前的无奈和迷茫。
3.儒林的传统与现实的冲突:小说通过对传统儒林与当时现实情势的冲突描写,展示了传统思想的无法适应时代发展的局限性,表达了对封建道德制度的批判和质疑。
1.批判封建伦理:小说通过对儒林士大夫的虚伪和陈旧传统的揭示,对封建伦理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表达了对旧体制的不满和对社会变革的希望。
2.弘扬新知识和启发思想:小说中通过描写陈文泰对西学的接触和教育,表达了对传统知识的怀疑和对启蒙教育的呼唤,融入了启蒙思想。
五、小说人物形象和情节描写:1.陈文泰的命运起伏:小说通过对陈文泰一生的描写,反映出一个受封建道德束缚的儒林士大夫的命运起伏和内心的痛苦挣扎。
儒林外史知识点
![儒林外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68a2cdc3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aea46c7.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第一篇:儒林外史知识点(上)《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所著的一部小说,描写了中国明朝末年儒士们各种世俗生活中的差错和曲折,在当时的中国社会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儒林外史》的知识点。
一、小说风格特点1. 着重描写儒家思想文化,探究儒家道德准则的真正含义和局限性。
2. 以家庭生活为主要题材,以人物性格特征为描写点,凸显悲欢离合、疾苦欢乐、真善美丑等情感因素。
3. 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现实性,展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众生百态和普通百姓的生活状况。
4. 文章描述细致入微,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表达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变化,引人入胜。
5. 以人物为主,情节贯穿始终,多线叙述,结构复杂,情节曲折,令读者跟随情节产生情感共鸣。
二、主要人物角色在《儒林外史》中,吴敬梓刻画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其中包括:1. 谢鸣珂:小说的主人公,清华大学毕业后回家任教,他尊重儒家传统,同时也有勇敢创新的精神,在现实生活中面对各种事件常常陷入矛盾和困境。
2. 刘士祯:谢鸣珂的弟弟,性格豁达,一生信奉“人间正道是沧桑”,坚持自己的信仰。
3. 漆雕:一个在村庄中卖漆器的人,聪明灵巧,机智幽默,在小说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剧情的作用。
4. 马世清:一个谋求升官的文人,在与谢鸣珂和梁家相互交错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5. 梁木:曾是谢鸣珂的老师,后来成了梁家庶子的家庭教师,与各种人物产生了纠葛。
他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人物形象。
三、文化思想解读《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文化批判思想的小说,其中几个观点值得探究:1. 吴敬梓通过谢鸣珂等人的角色形象,探究儒家道德的无限扩展和局限性,呼唤人们寻找更真实的人性和社会关系。
2. 儒家教育思路极其注重名利、功名,庸俗心态及攀高心理被深刻揭示和批判。
3. 借由朱授、曾刚等人公正仁义,“以民为本”的思想,探究了古代文人的感悟能力和社会责任心。
最后,吴敬梓在小说结尾处揭示谢鸣珂成长的过程中所体现的精神成长和人生价值,寓意深刻,引人深思。
《儒林外史》知识点
![《儒林外史》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ed8c723c26284b73f242336c1eb91a37f11132b7.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
《儒林外史》是清代作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是一部以家庭为题材的小说。
小说以主人公韩忠彦的一生为主线,通过对他的家庭、事业和社会环境的描写,展现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在封建社会中的崩溃和崛起,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合理进行了批判。
以下是对《儒林外史》的一些核心知识点的整理:
2.小说的基本情节和结构:小说通过对主人公韩忠彦一生的描写,展现了他在家庭和事业上的努力和挫折,以及他对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坚持和追求。
3.小说中的主要人物:主要包括主人公韩忠彦和他的家庭成员、朋友和社会上的人物。
他们各自具有鲜明的特点和形象,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和命运变迁,展现了封建社会中的各种人物类型和社会现象。
4.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小说通过对家庭和社会的描写,表现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封建社会中的崩溃和崛起,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合理进行了批判。
5.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小说中的女性形象丰富多样,既有传统守贞的妇女形象,也有坚贞不屈的女性英雄形象。
6.小说中的家庭观念:小说对传统的家庭观念进行了质疑和批判,并提出了新的家庭理念,强调父母子女之间的亲情和尊重。
7.小说中的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小说中展示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在封建社会中的坚持和崩溃,并提出了对传统儒家观念的重新思考和追求。
8.小说中的社会现实描写:小说中通过对社会各个阶层的人物和事件的描写,展现了封建社会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矛盾。
10.小说的价值和影响:《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批判性的小说,对封建社会的腐朽和不合理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儒家伦理道德观念的重新思考和追求,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上是对《儒林外史》的一些核心知识点的整理,希望能对你的学习和了解有所帮助。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409aa18a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ec.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
下面对《儒林外史》进行知识点的归纳:
1.小说背景:
小说的主要背景是清代康熙时期的儒林社会。
故事发生在紫禁城之外,以士大夫群体为主要创作对象,描写了儒家伦理道德沦丧,风气败坏,虚伪、奸诈的社会风气。
2.小说结构:
3.主要人物:
主要人物有各色儒林学者、小人物及其家族成员、宦游士人、武官等。
其中,主要的人物包括田少卿、梁世煌、邓润甫、邓芳、张二、曾浩以及
一些世家豪强、权贵显贵等。
4.主要故事情节:
(1)田施药:田少卿和梁世煌的心路历程;
(2)处士巾:关于邓润甫和邓芳的父子关系及家族命运的故事;
(3)阅梅荫:曾浩与张二、杨三和夫人的恩怨纠葛;
(4)陕西札记:各色人等在儒林外的种种奸诈勾引、争斗和斗争。
5.小说风格:
6.小说主题:
7.文学价值:
8.影响和意义:
《儒林外史》刻画了清代儒林社会的种种陋习,对中国当时的知识分子精神状态和社会伦理风尚进行了深刻批判和揭露,影响深远,引发广泛讨论。
它成为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为后来作家的创作提供了重要的借鉴。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https://img.taocdn.com/s3/m/c4b0d2c4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da.png)
儒林外史》知识点归纳(总)儒林外史》主要探讨了两个主题: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批判和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追求。
范进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形象,通过对他的描写,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范进追求功名富贵,但他的怯懦麻木和迂腐无能也暴露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周进也是一个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的人物,他生活贫困,但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范进是一个热衷功名的人物,他花费了一生的精力在科举考试上,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
尽管屡遭挫败,他仍然寄望甚深,甚至在家里穷得无饭吃的情况下,也只能等母亲的吩咐才能出去卖鸡。
然而,他的怯懦麻木和迂腐无能也暴露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他在胡屠户的辱骂面前唯唯诺诺,甚至向胡屠户借盘费时也被骂得体无完肤,但他仍然没有生气。
最终,他的虚伪也暴露无遗,他为了避免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了举动。
周进也是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人物,他生活贫困,不得不忍受士林人物和市井小民的轻蔑。
他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
他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但他的生活却一直贫困潦倒。
总之,《儒林外史》通过对范进和周进等人的描写,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同时,也表达了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追求。
不善于识人,容易被人利用。
他曾被张乡绅利用,为其谋取私利,最终遭到了惨痛的失败和打击。
马二先生的形象,既展现了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诱惑和影响,也反映了当时社会上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的世风。
周进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
在年轻时,他生活在社会底层,处处仰人鼻息,形成了逆来顺受的性格。
但随着他的发迹,他展现出了忠厚的品性和热衷追求仕途的一面。
他的性格转变,既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于读书人的影响,也展现了社会阶层之间的固化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范进是一个怯懦、迂腐、无能、虚伪的人物。
他热衷于功名,却缺乏真正的才干和品德。
他的中举,是在张乡绅的帮助下获得的,从而暴露出当时科举制度中的腐败和世风的恶劣。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考点汇总(已排版)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 考点汇总(已排版)](https://img.taocdn.com/s3/m/db6deba0a76e58fafbb00356.png)
名著《儒林外史》知识点梳理本资料已排版,可下载直接打印使用。
一、作家简介吴敬梓(1701--1754年),清小说家,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
雍正诸生。
早年生活豪纵,后家业衰落,移居江宁。
乾隆初荐举博学鸿词,托病不赴,穷困以终。
工诗词散文,尤以长篇小说《儒林外史》成就最高。
又有《文木山房集》、《文木山房诗说》等。
二、内容主旨《儒林外史》是我国一部著名的古典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成功塑造生活在封建末世和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
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的社会现实,批判了八股科举制度,揭露了反动统治的罪恶和虚伪。
作者从揭露科举制度以及在这个制度下的士人丑恶的灵魂入手,进而讽刺了封建官吏的昏聩无能、地主豪绅的贪吝刻薄、附庸风雅的名士的虚伪卑劣,以及整个封建礼教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灵魂的扭曲。
通过描绘这幅士林的“群丑图”,展现了金钱权势对人的品格的毒害,清楚表明作者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通过书中少数淡泊名利、恪守道德的贤者奇人,寄托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三、主题思想《儒林外史》以封建时代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以批判科举制度为中心思想,描绘封建社会广阔的社会生活,揭露了封建社会末期各种丑恶现象,从而揭示了这个社会必然灭亡的命运。
四、主要人物介绍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世故周进:中举前逆来顺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严贡生: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严监生:吝啬胆小怕事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各类典型人物: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14、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被鲁迅称为中国古代最优秀的讽刺小说。
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塑造了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匡超人、虞育德等。
15、《儒林外史》这部小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鲁迅),科举制成为作者揭露和讽刺的主要对象,作者清楚地表明了自己否定功名富贵的基本立场。
《儒林外史》重要知识点
![《儒林外史》重要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2c19276a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6.png)
《儒林外史》重要知识点1.儒学与士人群体:小说以儒学为背景,以书香门第儒林家族和士人为主要人物。
小说通过塑造各种类型的人物来展示不同士人的品行和境遇。
其中,杰出的女性形象王仙客以其聪慧才智和机智反击广袤愚而成为小说一个重要的支撑。
2.封建社会的弊病:小说通过塑造形象鲜明的人物来呈现封建社会的各种弊端和道德败坏。
儒林家族中的各种人物形象具有不同的品行和境遇,他们都深受封建社会的腐朽道德所影响,在权力、利益和传统观念面前失去了人性的善良和正直。
3.官场的黑暗和腐败:小说通过描写官场的腐败和黑暗来暴露封建社会的黑暗面。
小说中的官场充满了权谋、勾心斗角、阴谋和滥用职权现象,各种官员和地方势力之间的争斗和利益冲突在小说中得到了深入的揭示。
4.对历史教训的反思:小说通过讲述儒林家族的衰落和个体的成长,暗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败和困境,从而对过去历史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小说中表现出对封建制度和传统道德观念的批判,同时也表现出对新观念、新力量的探索和向往。
5.刻画人物的细腻描写:《儒林外史》以其艺术手法和细腻描写的人物形象著称。
小说通过生动细腻的画面和人物对话,刻画了各种类型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的性格特点和内心世界。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有着鲜明的个性和刻板的性格,使读者能够直观地了解他们的思想、行为和命运。
6.对女性地位的关注:小说通过塑造女性形象的强大反击女性在封建社会中的劣势地位,同时也表现出了对女性的关注和尊重。
王仙客作为小说中的女性英雄,她聪明智慧、勇敢机智的个性赋予了她在男权社会中反抗和反击的力量。
7.对人性的思考与审视:小说以对人性的思考和审视为核心,提出了一系列的道德问题。
小说中的人物在现实的利益压力和人性的善恶之间进行选择,展示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通过对人物演变过程的描写,小说试图探索人性的底线和造就良好人格的条件。
8.反对权谋之道:小说中以儒林家族中不同政治和道德主张的代表形象实践了一种反对权谋之道的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林外史》重点内容总结
《儒林外史》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贯穿全文,全书的思想内容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对科举制度及儒林人士的严峻批判和辛辣讽刺;一是对理想社会和道德楷模的热切渴求。
书中一方面批判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一方面批判了封建礼教对读书人心灵的侵蚀。
1.范进
《儒林外史》以生动的语言,通过对话、外貌和细节描写,运用夸张、对比等讽刺手法,刻画了一个深受科举制度毒害的儒生范进的形象,他二十岁开始应考,考了三十五年,屡试不中,但依旧热衷于科举。
他不顾戴孝在身,跑到高要县汤知县那儿去打秋风,丁忧期间,吃大虾元子,说明他迂腐、虚伪。
身为主考而不知苏轼为何人,说明他没有真才实学,迂腐无能。
范进中举前唯唯诺诺,对胡屠户等人的谩骂逆来顺受,怯懦麻木;中举后,与张静斋官场应对,显示了他圆滑世故的一面。
通过对范进的塑造,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有力的批判。
范进性格分析(参考)
•1)热衷功名:范进穷尽一生的精力于科举考试,虽然屡遭挫败,仍寄望甚深,直到五十四岁才中秀才;后来他打算去应乡试,却被胡屠户奚落,叫他死心,但他宁可让家人挨饿也要再去应考;及至中举,他竟然欢喜得发了疯,这是范进热衷功名的最具体的表现。
•2)怯懦麻木:胡屠户在范进中秀才后,盛气凌人地辱骂他,说他是「现世宝」、「穷鬼」、「烂忠厚没用的人」、他只是唯唯诺诺,还说「岳父见教的是」;他向胡屠户借盘费,胡屠户用不堪入耳的说话骂他,甚至骂他母亲是「老不死的老娘」,他也毫不生气,充分表现出范进逆来顺受、怯懦麻木的性格。
•3)迂腐无能:家里穷得无饭吃,范进手足无措,要等母亲「吩咐」,才慌忙出去卖鸡,可是他在集上一踱一步,东张西望,老半天仍未能把鸡卖出,证明他平日只埋首读书,缺乏谋生技能;邻居告诉他考中了举人,他以为别人骗他,无奈地请人家不要和他开玩笑,以及他喜极发疯的狼狈相,都说明范进迂腐无能。
•4)虚伪奸诈:从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的到来,并赤裸裸的和范进套关系,以求日后互相帮助和范进假惺惺的推辞后接受他的东西,再从张乡绅给他的银子里取六两多银子给胡屠户,则可看出范进的虚伪,为不给自己在官场上抹上不敬老丈人的污点而做出的举动,都可看出范进为人的奸诈。
2.周进
周进是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沉溺于科举难以自拔的人。
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
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
周进前半生生活在社会底层,地位卑下,事事仰人鼻息,形成逆来顺受的性格。
暮年飞黄腾达后,同情提携同样出身下层、同样屡试不第的范进,表明周进秉性忠厚,迂而不恶。
写出了他性格的复杂面。
在这个醉心于科举,而心术并未大坏的读书人身上,更可见出科举制度对士子灵魂的侵蚀之深。
3. 势力(趋炎附势)的世风
中举前,周进生活穷愁潦倒,不得不忍受着士林人物(梅玖、王惠)的羞辱和市井小民的轻蔑。
发迹后,从前瞧不起周进的人态度判若两人。
梅玖冒称是他的学生;他在村塾中写下的对联,被恭恭敬敬地揭下来裱好;辞退了他的薛家集也供奉起他的“长生禄位”。
周进熟识人物态度的转变,除了写尽世态人情之外,更表现了科举制度对各阶层人物的间接影响,是造成污浊世风的根源。
范进中举前“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其母“已是饿的两眼都看不见了”。
直至出榜之日,范进还在集上卖鸡,以换取早饭米。
当范进中举后,众人口口声声喊着“贵人”“老爷”,送了鸡蛋,酒米来。
甚至张静斋等乡绅送钱送房,甚至有人卖身投靠。
4. 人物性格总结
•范进: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世故
•周进:中举前逆来顺受,皓首穷经热衷科举追求仕途;但秉性忠厚,迂而不恶•严贡生:巧取豪夺横行乡里霸道无赖奸诈卑鄙
•严监生:吝啬胆小怕事
•胡屠户:嫌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
5. 杜少卿
喜欢:他淡泊功名、傲视权贵,装病拒绝应征出仕;慷慨仗义、乐善好施,出资翻修祠堂,赠送银子给鲍廷玺组建戏班、赠与管家银钱以备办丧事。
还资助过杨裁缝、郭孝子等;
尊重妇女,讲求地位平等;携妻游清凉山,反对纳妾,敢于挑战封建权威和封建礼俗。
杜少卿身上有作者自己的影子。
作者在杜少卿身上寄寓着自己安贫乐道、恬然自安、鄙弃琐屑世务、追求人格独立的人生理想。
同时,借这一形象列当时读书人一味醉心科举、热衷功名的现象进行了讽刺。
不喜欢:他不善识人。
正因为他慷慨仗义。
但凡有人求于他,他都倾囊相助,这样也给很多卑劣小人以可乘之机。
不会持家,把祖宗留下的财产随意挥霍,最后背井离乡,靠卖文墨为生。
6. 马二
马二(马静,马纯上)先生善良,能急人之难,周济过匡超人,洪憨仙;他热衷举业,不遗余力地宣扬举业,以赤裸裸的功名富贵去诱使匡超人进军举业。
他庸俗、迂腐、游西湖时热情全在湖边的茶楼酒馆,各色小吃。
7. 牛浦
牛浦郎,被称为“书中第一等下流人物”,他出身贫寒,首次亮相在甘露寺里读书,也给人刻苦好学之感,但仅为昙花一现。
他好偷成性,一上场就偷诗稿、偷财物,后来冒充“牛布衣”,欺世盗名。
后来跟牛玉圃学会了自吹,向道士大肆吹嘘自己与董瑛的交情,编造了骑驴走暖阁的细节。
他与两位舅爷闹翻,一气之下离家出走,置新婚妻子于不顾,后来又另娶,冷酷无情。
8.匡超人
匡超人从一个勤劳善良的农村少年堕落为一个追名逐利,自吹自擂,忘恩负义的无耻之徒,是《儒林外史》中蜕变的典型。
马二先生不仅给予他物质上的资助,还为其传经授道,
成为他进军科举的启蒙老师。
他孝顺,机敏,能干,他的刻苦攻读感动了知县,终于踏上了科举之路。
后混迹于杭州的名士圈,在“斗方名士”那里,变得厚颜无耻、自我膨胀。
与潘三的一拍即合,干起了替考等非法勾当,他的礼义廉耻之心被彻底埋葬。
他停妻再娶,目无法纪。
薄情寡义,忘恩负义,对帮助过他的马二,潘三毫无报恩之心。
9. 王玉辉
王玉辉生活清贫,但把毕生精力都投入到对“礼”的追求与完善之中,一心想编三部书来影响世人。
他鼓励女儿殉夫,可见其迂腐、残忍,他对礼教的盲目信仰使他和他的家人都成了悲剧人物。
当王三姑娘的神位入主节孝祠,作为父亲的王玉辉却内心隐隐作痛,其后出行在外看到少年穿白的妇人,不禁想起女儿,“心里哽咽,那热泪直滚下来”,我们分明看到了这位老父亲人性中最真挚的一面。
这恰恰说明,封建礼教的虚名无法平复骨肉分离的亲情之痛,封建礼教虽然可以压抑人性,但它不可能超越人性。
10. 文人雅集
①湖州莺脰湖高士集会(娄三娄四公子,杨执中,牛布衣,权勿用,张铁臂,蘧公孙,
陈和甫)
②杭州西湖斗方诗会(匡超人,赵雪斋,景兰江)
③南京莫愁湖“定梨园榜”(杜慎卿,季苇萧)
11. 各类典型人物
腐儒的典型——周进、范进
贪官污吏的典型——汤奉、王惠
八股迷的典型——马静、鲁编修
正面典型——王冕、杜少卿
12. 书中第一事:祭泰伯祠
书中第一人:虞育德
13. 四个正面人物
杜少卿:奇士豪杰,洒脱
庄绍光:隐士悠然(应过征辟,受赐玄武湖)
虞育德:闲淡寓伟大于平凡中真儒(自己生活用度紧张,却毫不犹豫地资助他人;在国子监当博士,却与廪生谈论诗赋杂学;开释犯小错的监生;给人看风水)迟衡山:正,正人君子(是正牌的在野的淳儒,而且是个标准的业余宰相”,他的社会责任感在诸位贤人中最为强烈。
贤人们祭泰伯祠的盛大礼乐活动,虽然以虞博士为首,但首倡、策划和执行的都是迟衡山。
)
14.萧云仙
豪杰,行侠入仕,报效朝廷,劝农,利民,却没得到朝廷的嘉奖,反而核减追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