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分配律听课、评课,议课记录.

合集下载

《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

四年级《乘法(chéngfǎ)分配律》评课赵相军老师(lǎoshī)执教的四年级(niánjí)下册《乘法(chéngfǎ)分配律》一课,能体现(tǐxiàn)课堂教学新理念,他能很好地引导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方式,沿着“猜想——验证——总结——应用”的轨道去发现,去探索,让学生经历了探索数学规律的全过程,达到了启迪学生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1.教学过程实实在在,没有一丝一毫的花架子,新中求实,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验证、归纳,一步步地从而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2.情境的创设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课件出示植树活动情景图让学生认真观察,交流获得的数学信息。

(有25个小组,每组有4人负责挖坑种树,2人负责抬水浇树)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赵老师深入到学生中,和学生一起去探究,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学习的好伙伴,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关注自己的教,更应关注学生的学,对学生学习状态应很好的掌握和了解,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及时反馈矫正。

全班汇报,达成共识。

列出两种不同的算式,学生认真观察比较,说一说你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确确实实体会到两种算式具有相等的关系,从而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且让学生尝试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

然后让学生举例验证乘法分配律,并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这样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和已有的认知水平出发,学习探究新知,对学生来讲,学习起来轻松中带着自信,愉快中带着乐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在听完这节课后,我有一些疑惑。

是否应创设更开放的课堂,多留点时间让学生去探索,去思考,去说。

比如在学生得出加的情况可以用乘法分配律,那么其它情况呢?如括号内是减的情况呢?如果老师前面教学是加的这种乘法分配律的题量稍微缩小,顺势引导减的情况可以吗?让生去验证,学生应该是可以自己得出来的,并不会很难。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乘法分配率评课稿

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整个过程中,老师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猜想——验证——结论——联系生活,解决问题。

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老师这一种教学方法值得我们乘法分配律是学生较难理解和叙述的定律,比起乘法交换率和乘法结合率男掌握的多。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设计上,陆老师结合新课标的一些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注重从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新知识。

注重学生的合作与交流,多向互动。

倡导课堂教学的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

在数学学习中,每个学生的思维方式、智力、活动水平都是不一样的。

因此,为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不同的发展,陆老师在本课教学中立足通过生生、师生之间多向互动,特别是通过学生之间的互相启发与补充来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实现对“乘法分配律”的主动建构。

星期五听了徐卫国老师的一堂《乘法分配律》,有如下感想:注重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新课标提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模拟生活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感。

其最大的作用就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徐卫国老师在《乘法分配律》一课中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工厂要为8个工人买工作服,商店里有3件衣服和2条裤子可以选,你会怎么选?买衣服是学生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一种事情,学生对此非常熟悉。

并且徐老师非常巧妙的设计了3件衣服和2条裤子,蕴含了排列组合的数学思想,但并不超出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

问题开放性强,“你会怎么选?”给学生留下了很大的思维空间。

体现了情景创设的有效性。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

《乘法分配律》评课听课稿(3月19日)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刘**老师执教的《乘法分配律》一课,本课的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节课内容的难点,乘法分配律是第四单元运算律的最后一课。

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的获得过程,更要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下面我就这节课,进行一个简单的评析,不到之处,还请大家多多指正。

1、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流畅。

整节课刘老师通过复习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概括,自主探究出乘法的分配律,整节课层次分明,环环相扣,重难点突出。

2、重视组合作探究活动。

第一次小组合作探究,学生们总结出了什么是乘法分配律,第二次小组合作学生们探究出了乘法分配律还可用“图形”“文字”“字母”三种形式来表示。

并且在引练环节渗透学习了运用乘法分配律的逆运算来解决问题,3、充分体现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使学生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复习旧知导入新课,由学生自主探究找到两道算式的关系,再让学生通过运用两种方法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再次感知,最后四人一小组总结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

课堂练习环节也是层层递进,通过“我会选”“我会算''"我会用”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

4、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

学生在任务中通过尝试自己写出几组等式,更加充分地体会等式的特征。

这样的任务不仅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让学生之间充分交流,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教师不仅引导学生在小组交流中探索规律,又注重了学生在全班展示环节中的语言培养,这些环节都充分发挥了学生主体的意识。

5、结构设计是层层递进。

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转化策略在数与代数领域的灵活应用,在练习中,老师从这两个领域出发,设计了相关练习,并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练习,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通过质疑,讨论,从而突出转化策略的优势所在,产生学好这种策略的兴趣。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的分配律》听课感想评课记录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的分配律》听课感想评课记录

四年级数学下《乘法的分配律》听课感想评课记录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乘法分配律听课随笔今天听了景秀老师的一节四年级的《乘法分配律》,作为数学教学的门外汉,说点不着边际的想法,供大家批评: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来听数学课的最大目标就是因为数学课的目标非常明确,而我们现在的语文教学太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了目标的整合,所以,我的学习目的就是看数学老师在教学的时候是如何紧密围绕教学目标来组织教学的。

这节课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得出乘法的分配律,教者紧密围绕这个目标,开始创设情境,并运用多媒体来组织教学,教学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在教学的时候,将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体现了学习是为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目标。

教学过程精炼、有效,较好的完成了教学任务。

有几点想法,和大家讨论:1、我觉得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当前的一种潮流,但,作为潮流,我想在执行的时候,我们是不是要把它落实到实处?而不能仅仅停留在表面上。

比如,一开始选用了一个例题,设置的场景是音乐老师购买演出服,那么我想,从数学角度来讲,买夹克和短信衫是可能的,但在生活中,如果买演出服,恐怕就不大可能会出现这样的状况了吧?2、我们在教学的时候应当时刻注意倾听学生的回答,加以点评或引导。

比如,在教学的时候,一个学生回答“先算出裤子和夹克衫一共多少元。

然后再算他们一共多少元。

”很显然,孩子这里的表述不够准确,教者应该进行引导,因为,数学语言应当是准确和严密的。

同时,教者在教学时候的提问也应当力求准确,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应该做什么。

3、有一个现象,我们应当注意,我们对学生的实际要求其实要比教材的要求高许多,如何在教学的时候关注这一点,需要我们注意。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应用,在实际联系中,学生的错误率还是比较高的。

我想,是不是可以围绕最后一道题来对概念进行巩固。

如:四年级3个班,每班45人;五年级3个班,每班48人;六年级2个班,每班48人。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5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5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评课稿5篇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评课稿,所谓评课,顾名思义,即评价课堂教学,是在听课活动结束之后的教学延伸。

怎么样才能写出优秀的评课稿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乘法分配律》评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1乘法分配律原本是一节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课。

可在周老师的精心组织与动态演绎之下,却让整节课生动活泼,不仅充满了浓浓的数学味,而且夹杂着一股淡淡的生活味。

一、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本课一开始,通过送学生一句话,用看似简单的12个字,不仅拉开了新课的序幕,而且对学生的行为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听要专心,说要大声,学要用心,写要认真。

让学生有章可依,注重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二、加深了等式的“变形”必须有运算律保证的意识。

简便运算很大程度上是凑整,但必须在运算律保证下才能将算式恒等变换,整理或改变成运算律的标准式,可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这个要领,随意性很强,就会出现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变形算式,最终酿成错误。

周老师在练习的设计上注重对等式进行“变形”。

如后面几道练习与拓展练习中都出现了这种类型的题目。

周老师设计了不同层次的练习题,进一步巩固、理解乘法分配律,同时培养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的课堂中不同的学生都获得良好的发展。

三、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同时注重其内涵。

比如在尝试探究环节,先让学生通过计算发现两个算式结果相等,然后引导学生观察发现其外在的结构特点,而后让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乘法分配律的特点,最后让学生仿写算式和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通过以上几个环节,使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特点由模糊不清到清晰可见,最后直至在头脑中成像,让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了知识获得的全过程,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如果说以上环节重点是对乘法分配律的外形轮廓的勾勒的话,那接下来的环节就是对其内涵的深层次挖掘和剖析。

比如在检测环节,周老师通过多样化的变式练习,步步深入,让学生在一次次的纠错过程中内化新知,掌握新知。

乘法分配律听课、评课,议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听课、评课,议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听课、评课、议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老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
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算式的意义, 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 降低了乘法分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 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打比方教学乘法分配
律,(a+b xc=ac+bc,我们把 a 、 b 看作两兄弟, c 看成它们共同的朋友,(a+b xc 看作两兄弟回家的形式, ac+bc看成两兄弟外出交朋友的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形式简便,我们就用哪种形式。

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乘法分配律不再抽象, 不在难记,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多角度练习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 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题目, 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通用12篇)《乘法分配律》评课稿篇1乘法分配律是四年级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之一。

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教学是我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为学生提供多种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

一、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二、结合自己所例,对本节课教学策略进行以下几点简要分析:1、总体上我的教学思路是由具体——抽象——具体。

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一起来研究抽象的算式,寻找它们各自的特点,从而概括它们的规律。

在寻找规律的过程中,有同学是横向观察,也有同学是纵向观察,老师都予以肯定和表扬,目的是让学生从自己的数学现实出发,去尝试解决问题,又能使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相应的满足,获得相应的成功体验。

2、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

教师要深入了解各层次学生思维实际,提供充分的信息,为各层次学生参与探索学习活动创造条件,没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不会有学生主体的主动发展,教师若不了解学生实际,一下子把学习目标定得很高,势必会造成部分学生高不可攀而坐等观望,失去信心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

以往教学该课时都是以计算引入,有复习旧知,也有比一比谁的计算能力强开场。

我想是不是可以抛开计算,带着愉快的心情进课堂,因此,我在一开始设计了一个植树的情境,让学生在一个宽松愉悦的环境中,走进生活,开始学习新知。

这样所设的起点较低,学生比较容易接受。

3、鼓励学生大胆猜想。

猜想是科学发现的前奏。

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同样不能没有猜想,否则,主体性探究活动便缺少了内在的动力,自主学习的过程也成了失去目标的无意义操作。

学生看到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从直观上产生了关于乘法运算定律的猜想。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观评记录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观评记录

《乘法分配律》观评纪录赵老师的《乘法分配律》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几大特点:一、创设情境固然重要,应多的关注教学的内容和本质,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问题的理解与表达上。

课上老师仔细倾听学生的发言,细心观察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的表达、活动的结果老师无法预设的,课堂上赵老师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对意外生成的课程资源合理运用,及时的进行评价。

二、为每个学生提供平等参与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学习。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比较内向的孩子想举手却不敢,有的鼓足勇气哆哆嗦嗦地举起手,赵老师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课堂表现,让学生做好随时回答问题的思想准备,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集中学生精力。

绝对不能让课堂成为几个人展示的舞台,我们老师更应该关注一下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给他们勇气、给他们力量,培养更多优秀的孩子。

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三、充分体现寻找规律、描述规律、应用规律、发展规律的过程。

确定教学目标时,赵老师将传统的“理解并掌握乘法分配律”,拓展为“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乘法分配律”,在关注结果的同时,更多关注学生获得结果的过程。

学生从对规律的初步了解、深入理解到应用和拓展,是一个从琐碎到整合,正表述到逆表述,从单一到开放,从静态到动态的过程。

其间培养了学生一系列的探究方法。

四、学生对知识的应用从新的学习开始就会形成一种思维定势。

整节课在解决问题中产生,由不同的解决问题的两种方法继而学生自我阐述清楚这样的等式为什么相等的算理,最后再回到实际运用。

这种科学的辩证思想的建立,对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灵活地选择合理的方法计算是十分有利的。

其次,运用乘法分配律,可以用两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增加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有效的课堂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

赵老师不吝啬对学生的评价。

教师在提问时都尽量使用委婉而友好的语气,评价学生的语言都是多表扬、多鼓励,适时适度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积极的评价。

此外,教师的表情、手势及姿势也能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起到催化剂的作用。

小学数学老师听课笔记《乘法分配律》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老师听课笔记《乘法分配律》课堂实录

小学数学老师听课笔记《乘法分配律》课堂实录12/16上午有幸听了刘松老师的一节《乘法分配律》受益匪浅。

根据自己的笔录现将课堂实录及感受整理出来供大家分享。

一、找朋友引入;; 上课伊始,刘老师以诙谐的语气与学生进行交流,通过认识学生,让学生用“某某”是我的朋友,“某某”也是我的好朋友这两句话变成一句话“某某”和“某某”都是我的好朋友。

如:小郑和小陈都是老师的好朋友。

然后老师又说:能把上面的一句话分成两句话来说吗?虽然两者表达的含思相同,但可以体会中国语言的美妙,奇特。

话锋一转:”美丽的数学世界有没有这样的神奇的事情呢?”【刘老师以“趣”引领,此时,学生的“胃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二、开门见山式新授教学“乘法分配律”首先在黑板上写数字3,然后请学生用专业的语言回答写的是什么?生1:是3。

师:不够专业。

生2:一个3。

师:这才专业。

接着老师写了6个3,用加法连接3+3+3+3+3+3.老师一边写学生一边说:一个3、2个3、3个3、4个3、5个3、6个3.然后板书:6×3,接着出示5个3,3+3+3+3+3,乘法为5×3,最后写了一个“3”,问:会用乘法表示吗?生:1×3。

师:左边是6个3,右边5个3加1个3也是6个3,因此:3×(5+1)=5×3+1×3。

师:谁呢用专业的语言读一下?生:3乘5加1的和等于5乘3的积加1乘3的积。

(这之前很多学生读错,但是就是这个读对的老师也说不够专业。

)接下来的语言描述更有趣:老师师范要求学生说到“和”和“积”时要加动作,如读3乘5+1的和时用力跺脚。

师:陈老师(学生)很励害。

【把孩子称作老师,这个做法非常好,能让学生感受到在轻松课堂中学习。

刘老师风趣幽默,学生很喜爱这个动作,使整过课堂一直在很轻松的氛围中度过,也让学生记住了要点。

】;;;师:左边和右边有很多相同。

你能找出最大的不同吗?;;;生:左边先求和再求积,右边先求积在求和。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公开课教案教学实录评课稿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运用。

2.培养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应用。

难点:乘法分配律在实际问题中的灵活运用。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1.利用多媒体展示一道有趣的数学谜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二)探究新知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算式:12×(7+5)=?2.学生尝试计算,教师提问:谁能用其他方法计算这个算式?4.教师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并给出乘法分配律的定义:a×(b+c)=a×b+a×c(三)巩固练习1.教师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

(四)拓展延伸1.教师出示一道实际应用题,让学生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

2.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引导,共同寻找解题方法。

(五)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

四、教学实录(一)导入环节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

请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一道谜题,谁能解答出来?(学生兴趣浓厚,纷纷举手回答)师:很好,这位同学回答正确。

现在请大家思考一下,我们刚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没有什么规律呢?(二)探究新知环节师:谁能告诉我,12×(7+5)等于多少?(学生计算并回答)师:很好,那么除了这种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方法可以计算呢?(学生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计算方法)师:大家的方法都很棒,我们可以发现一个规律:a×(b+c)=a ×b+a×c。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分配律。

(三)巩固练习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做一道练习题,运用我们刚刚学到的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教师巡视并指导)师:谁来展示一下你的解题过程?(四)拓展延伸环节师:现在请大家来看这道实际应用题,我们可以运用乘法分配律来解决。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是一节比较抽象的概念课,是在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进行的。

“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的难点。

本课教师把新知识通过难度下降,使新知识变成似曾相识的东西,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老师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解决一系列的“问题”,去完整地感知乘法分配律,主动建构乘法的分配律。

1、在教学重点内容时:为了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为了后面让学生与文本对话时,再次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知乘法的分配律,特意设计问题:“学校购买校服,,每件上衣35元,每条裤子25元,买这样的3套校服一共要多少元?”学生独立解答、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展示出两种不同的算式,(35+25)×3 35×3+25×3 。

此时出示三道思考问题:①:两组算式有什么相同点?②、两组算式有什么不同点?③、两组算式有什么联系?这三个“设问”揭示了“乘法分配律”的本质特征,“相同点:两组算式计算的结果相等、参加运算的数字相同。

不同点:第一个算式先求一套校服的价钱,再求三套校服的价钱。

第二个算式先分别求三件上衣的价钱、三件裤子的价钱,再求它们的和。

联系是:两个数的和同一个数相乘等于两个数分别与一个数相乘,再相加”。

“问题”的提出是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造独立思考的外部环境,给学生留有思考的时间和空间,稍难的问题,先开展小组讨论。

因为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是一个自我的认识、实践、加工、改造和积累的复杂的内化过程,旁人是无法替代的。

让学生自己进行探究、观察、比较、举例、对比、归纳,一步步地发现其中的规律,找到了乘法分配律。

但这只是一部分学生发现、找到。

教师运用课件演示拉动的方法形象地演示,引导学生叙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2、在乘法分配律中,有一个重点词语“分别”学生往往理解不透,不能正确地分配,在这节课中,我感觉老师强调的有些不够,建议可以用醒目的箭头,突出对c的强调,让学生都能很准确的找到c,正确应用乘法分配律。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优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优秀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一、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乘法分配律,并能够在计算中运用。

从学生的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并能够正确运用。

但是,在运用过程中,部分学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计算不够准确、分配律使用不当等。

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还需要加强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组织与呈现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组织得比较合理,从认识乘法分配律到应用乘法分配律进行计算,逐步深入。

同时,教学内容的呈现也比较清晰,通过例题和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可能会影响学生的理解。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本节课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讲解、演示、练习等。

其中,讲解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方法之一,通过讲解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演示则通过实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练习则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乘法分配律。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方法运用不够恰当,需要改进。

四、学生参与度与表现本节课的学生参与度较高,大部分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

同时,学生的表现也比较出色,能够认真听讲、思考、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注意力不够集中,需要加强引导。

五、教师教学态度与技能本节课的教师教学态度认真,能够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学生。

同时,教师的教学技能也比较出色,能够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

但是,在讲解过程中,有些地方的语言表述不够清晰,需要加强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六、课堂氛围与秩序本节课的课堂氛围比较活跃,学生之间能够互相交流、合作。

同时,课堂秩序也比较良好,学生能够认真听讲、练习。

但是,有些学生的纪律意识不够强,需要加强管理。

七、教学效果与反思总体来说,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

大部分学生都能够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含义和运用方法,并能够在实际计算中运用。

但是,部分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运用能力还需要加强练习。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

小学数学公开课《乘法分配律》小学数学评课稿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概念之一,它在孩子们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本次小学数学公开课中,我们将以乘法分配律为主题,向学生们生动呈现这个重要的数学知识点,并通过课堂上的互动和实例演示来巩固孩子们的理解。

以下是本次公开课的评课稿。

【引言】大家好!今天我们将进行一堂关于乘法分配律的数学公开课。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一条非常重要的规则,在解决数学问题时经常用到。

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带领同学们深入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并通过实例演示巩固所学知识。

【一、概念介绍】首先,我们来给同学们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

乘法分配律是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法则,它指出乘法可以对加法进行分配。

具体来说,对于任意三个数a、b和c,乘法分配律可以表示为(a + b) × c = a × c + b ×c。

【二、性质探究】接下来我们将与同学们一起探究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我们先通过简单的数学运算来感受一下乘法分配律的作用。

例子1:让我们计算一下(2 + 3) × 4和2 × 4 + 3 × 4的结果。

同学们可以利用乘法分配律,先进行括号内的加法运算,再进行乘法运算,最后比较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等。

通过这个例子,同学们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性质。

例子2:我们继续来看一个实际的问题。

小明买了4个苹果,每个苹果的价格是3元,他还买了3个橙子,每个橙子的价格是2元。

我们可以用乘法分配律来计算小明购买苹果和橙子的总价格。

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应该如何计算呢?【三、实例演示】现在我们通过实例演示,进一步巩固同学们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实例1:同学们,请你们计算一下(5 + 6) × 2的结果。

我们可以先计算出括号内的加法结果,再乘以2。

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计算,并将结果告诉我。

实例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个更加复杂的问题。

小明在超市里购买了3本书,每本书的价格是15元。

乘法分配律教研活动记录(3篇)

乘法分配律教研活动记录(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基础概念之一,它揭示了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对于学生理解数学运算规律、提高计算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好地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我校数学教研组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以“乘法分配律”为主题的教研活动。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教研活动,加深教师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明确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性。

2. 探讨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教学水平。

三、活动内容1. 乘法分配律概念解读活动开始,教研组长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读,包括其定义、性质、应用等方面。

通过实例分析,使教师对乘法分配律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2. 乘法分配律教学策略探讨(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教师可以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情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乘法分配律的魅力。

例如,通过购物、分蛋糕等实例,让学生直观地体会到乘法分配律的应用。

(2)操作探究,理解规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如使用小棒、正方体等教具,让学生亲自感受乘法分配律的成立。

(3)变式练习,巩固知识针对乘法分配律,教师可以设计多种变式练习,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例如,改变数据、改变运算顺序等,让学生在变式中加深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

(4)拓展延伸,提高能力在掌握乘法分配律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如解决实际问题、设计数学游戏等。

3. 教学案例分享活动中,部分教师分享了他们在乘法分配律教学中的成功案例,包括教学设计、课堂实施、学生反馈等方面。

通过案例分享,其他教师可以借鉴优秀的教学经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4. 教学反思与总结活动最后,教师们就乘法分配律的教学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提出以下建议:(1)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有趣的教学情境。

(3)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乘法分配律的规律。

《乘法分配律复习课》听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复习课》听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复习课》听课记录
一、导入
1.猜老师姓氏
2.以(2+1+3) X木猜一学生的姓名(回忆乘法分配律)
二、抢答复习
1.说出运用了什么运算定律,结果是多少
106+18+94+82
188-93-7
25X7X4
125X16
49X101-49
30004-1254-8
三、回忆公式
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和减法、除法的性质
四、重点回顾乘法分配律(计算圆点的数量)
(5+7) X4=5X4+7X4
生1:横行计算
生2:先分别计算再相加
师:5个4和7个4.合起来是12个4,引出乘法分配律公式五、练习提升
1.填一填
(13+17) X () =13X5+17X5
8X ( (125+ () ) =8X125+8X7
2.比一比
(663+337) X5与663X5+337X5哪个更简便,两者有何共同点?在解题过程有何发现
3.天生一对
47X99+9943X (25+75)
43X25+43X7547X (99+1)
(小组辩论进一步总结如何避免乘法分配律的陷阱)
4.练一练
125X888X (125+7) 75X99+7547X99
5.能力拓展
45X (a+25)与45Xa+25 相差多少
六.总结感悟。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人教2011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乘法分配律》评课

《乘法分配律》评课稿今天听了张丽杰老师的一节数学课《乘法分配律》,整堂课学生氛围活跃、教师语言幽默。

使听课者感到轻松愉悦。

一改往日数学课堂上的压抑沉闷。

现将对这节课作如下分析。

一、导入上联系生活,创造情境。

创设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情境,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1、导入时用的是复习旧知,一下子带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在新课导入上利用了植树活动这一日常生活中的情景。

二、经历探索、分析比较、得出规律1、让学生独立解答,得到两种不同的方法,集体订正,说出两个算式计算过程的含义2、分析两个算式的联系,形成两个算式相等的共识。

3、建立初步的概念,写出类似的几组算式。

4、说说这样的算式所蕴涵的规律,得到乘法分配律公式并用字母来表示。

三、注意对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以其积极的态势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贾老师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如:认真听讲、积极思考、与人合作、大胆展示、完善细节、认真总结等,这势必对学生的后继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

本节课张丽杰老师一直是让学生经历、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主动参与探索,从而发现规律。

在学生独立解答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经历观察、比较、分析,在学生的回答中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含义,从乘法分配律的认识由感性逐步上升到理性。

培养了学生初步的归纳推理的能力。

再说说我个人认为应改善的地方。

本节课在练习的时候,只是把(a+b)×c=a×c+b×c这一类型进行了不同变形的练习。

如在他把拓展到减法领域进行更深一层的练习也许会好一些。

再有就是是不是在把这个规律上升的理论的时候没有分析“理”上的意思。

只是强调了相等这一问题,至于为什么相等没说。

我认为是(63+37)*9表示100个9是多少,而63*9+37*9最终也是求100个9是多少。

张老师只是结合具体的问题分析。

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点粗浅意见,有不对之处请不吝赐教。

北师大版乘法分配律听课记录

北师大版乘法分配律听课记录

北师大版乘法分配律听课记录这节课是学生学习了乘法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的基础上进行的,是乘法运算规律延续。

这节课以济青高速公路为背景素材,通过对行驶在高速公路上的两辆汽车的相遇信息,由解决相遇问题的两种方法,发现和引出了对乘法分配律的探索,体验生活和数学的紧密联系,将数学问题有机结合,合理整合知识,让学生利用自己已学的知识体验推动新知识的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知识的迁移能力,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教学方法1、通过复习解答相遇问题,在解答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多种解题方法。

2、引导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和具体运算,用猜想、验证、比较、归纳等数学方法学习知识。

3、让学生通过探索体会知识间的联系,理解一些规律都是从一般规律概括出来的。

二、教学目标1、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索、验证、理解乘法分配率,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理解乘法运算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2、培养学生探索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学会运用乘法分配率进行简便计算。

4、让学生了解简算在实际生活的运用,提高学生的简算意识。

三、例题讲解例: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

相遇时大客车比小客车多行市驶了多少千米。

济南到青岛的路程是多少千米。

我们来解决“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请同学们分组交流、解答。

刚才我们求济青高速公路全长约多少千米,同学们用了两种方法,仔细观察这两个算式,你有什么发现。

根据刚才的发现,你有什么想法。

鼓励学生说一说,大胆猜想。

四、总结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把这两个加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的规律,叫做乘法的分配律。

”教师板书课题名称:乘法的分配律,我们能像前面学习的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哪样,用字母表示我们刚才发现的规律吗。

教师板书:(A+B)C=AC+BC。

乘法分配律教研记录(3篇)

乘法分配律教研记录(3篇)

第1篇一、教研背景乘法分配律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它是小学生学习乘法运算的重要基础。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部分学生在应用乘法分配律时存在困难,导致计算错误。

为了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我们开展了一次乘法分配律教研活动。

二、教研目标1. 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和性质;2. 探究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3. 提高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 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三、教研内容1. 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乘法分配律是指:对于任意两个数a、b和c,都有a×(b+c)=a×b+a×c。

这个性质在数学运算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以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计算效率。

2. 乘法分配律的性质(1)交换律:a×(b+c)=b×(a+c);(2)结合律:(a×b)×c=a×(b×c);(3)分配律的逆用:a×(b-c)=a×b-a×c。

3. 乘法分配律在计算中的应用(1)简化计算:利用乘法分配律可以将复杂的计算问题转化为简单的计算问题,提高计算效率;(2)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乘法分配律可以帮助我们简化计算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研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我们对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明确了乘法分配律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

2. 案例分析为了更好地理解乘法分配律,我们选取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包括:(1)计算题目:利用乘法分配律简化计算过程;(2)实际问题:运用乘法分配律解决实际问题。

3. 课堂教学实践根据教研活动的内容,我们设计了一堂乘法分配律的课堂教学,包括:(1)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乘法分配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讲解:详细讲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性质和应用,引导学生理解;(3)练习:通过练习题巩固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能力;(4)总结:总结乘法分配律在数学中的重要地位,强调其在计算和解决问题中的应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乘法分配律》听课、评课、议课记录
乘法分配律是乘法运算定律的重点, 也是教学中的难点。

老师让学生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异同点引出课题,非常自然,从乘法意义入手让学生理解算式的意义, 用算式的结果相同来说明两个算式有相等的关系,再观察几组数目不同的算式,引导学生发现一般规律,然后归纳、总结出乘法分配律,使学生初步理解乘法分配律,掌握其数字特点和结构形式。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主动探究
这节课从一系列的等式中发现乘法分配律, 让学生从乘法意义上理解算式的意义, 不断地表达两个算式的相等关系, 降低了乘法分配律的难度,起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在整个过程中,不是把规律直接呈现在学生面前, 而是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去感悟发现, 使主体性得到了充分发挥。

在这个探究过程中, 学生经历了一次严密的科学发现过程,为学生的可持续学习奠定了基础。

通过打比方教学乘法分配
律,(a+b xc=ac+bc,我们把 a 、 b 看作两兄弟, c 看成它们共同的朋友,(a+b xc 看作两兄弟回家的形式, ac+bc看成两兄弟外出交朋友的形式。

在现实生活中,那种形式简便,我们就用哪种形式。

这种形式让学生感到乘法分配律不再抽象, 不在难记, 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二、多角度练习
理解掌握乘法分配律是一个一般层面的目标,因此,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都得到发展, 老师在本课教学中通过解决不同形式的题目, 让学生明白乘法分配律在生活中应用非常广泛, 知道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