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道黄河入海口
山东有关黄河的故事
山东有关黄河的故事有很多,以下就是其中一则:
相传在很久以前,古代济水与黄河争水,水流分别在现在的济南、菏泽境内由东北和东南流向北流,最终两条河流入大海。
两水之间各不相让,最后导致洪水泛滥,民不聊生。
为了百姓安危,两水之主要去寻找“河神”求雨。
一个水性极好的年轻人名叫二郎,他主动请缨前去。
在去往天宫的路上,二郎遇到了变成鹌鹑的东海龙王之子。
在二郎的帮助下,龙太子战胜了雨神,为百姓降下了大雨。
为了答谢二郎,龙太子将黄河水改道东流,从现在的黄河入海口改道北流,并把济水留给了二郎。
但因水势过大,二郎和沿岸百姓被洪水卷走。
龙太子用太子令镇住黄河大浪,救出二郎和百姓,但因失职被龙王惩罚,让他变作鹌鹑。
为了纪念黄河之主“二郎”的功绩,当地百姓便将这条河称作“黄河”。
另外在山东省境内黄河还有许多其他的传说故事,如“三只鸭子”、“黄龙造河”、“大禹治水”等。
这些故事都反映了山东人民对黄河的敬畏和感激之情,也体现了山东人民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以上故事仅供参考,具体情节可能会因为时间因素而产生变化,具体情况还请咨询专业人士。
黄河入海口1996年清八汊改道以来河口段岸线变迁遥感监测
方 式 . 分 )j1 1996年 Landsat TM 和 2016年 l,andsat 8()I I遥感 数 提 取 黄河 广i 域 j 线 ,. 其 II1岸线 类 型包括 以 怪柳 、芦苇 和盐 地 碱 莲 为主构 成 的 生 物 j 线 以及 以 人 l 坝 构 成 的 人 ¨ 线 ,l996年 和 20l6 年 的黄 河 口岸线 分 分圳 『皋I 2.a.I ,其标 汪 鳗 包的 岸 线 为人 ] j 线 ,标 注绿 色 的 物 岸线 l996年
河 口地 区受 人海 径 流和 海 洋 潮 汐 的 双重 作 用 , 岸线 和 环境 的变 化很 快 :河 口又是 人 类 活 动 剧烈 的 地 理 区 域 ,城市 密 集 ,人 口众 多 ,围垦 等 人 为活 动…。 河 口岸线 形 态 及 发 育 演 变对 区域 水 生 态 系 统 产 生 复 杂 效 应 .对河 口滩 涂湿 地 的 发育 演 变 以 及 区域 水 文过 程 、物 理 化 学 过 程 、生 物 过 程 都 会 产 生 重 要 的 影 响 I。黄 河 是 我 困 含 沙 量 最 大 的 河 流 ,大 量 的 泥 沙 向海 输 入 ,对 河 口岸 线 有 着 直 接 的 影 响 ,开 展 黄 河 口岸 线 变 迁 监 测 成 为 黄河 口区域 生 态 系统 调 查 的 重要 T作 。
信 息提 取 ,在 此 基 础上 ,开 展 了 2()年 以 来 黄 河 口岸 线 变迁 分 析 ,结 果 表 明 (1)黄 河 口岸 线 类 型 包括 由柽 柳 、芦 苇 、盐 地 碱 蓬 构 成
的 生 物 岸 线 和 以堤 坝 为主 的 人 工 岸 线 :(2) 黄 河 口岸 线 总 长 度 由原 来 的 127.69kn1变为 142.96kin,其 中人 工 岸线 由 1996年 的
黄河水利史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9个省区,于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
黄河流域是中国文明的主要发源地。
由于上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它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下游自孟津以下因“善淤”,形成地上河;筑堤后则“善决,善徙”。
近人统计在1949年以前的2000多年来平均三年两次决口(统计资料有缺略,实约每年一次),不堵就形成改道。
黄河决口泛滥常北侵海河水系,南入淮河流域,造成河流在黄淮海大平原上迁徙。
针对它的特性,自古兴水利就注意水沙并用:用水有供水、灌溉、通航,用沙有浑水淤灌和放淤等;除水害,在上中游要防止水土流失,在下游要防止洪水为灾。
黄河的兴利除害,在历史上几乎占中国水利事业的一半,尤以下游防洪用力最多。
黄河水利史可分四期,四期的共性是上、中游兴农田水利,下游泛滥多灾,用堤防修堵加以治理。
早期成就。
自大禹治水(约公元前21世纪)至东汉王景治河(公元69),这一时期黄河北流与海河水系相混。
相传禹之前有共工氏及禹父鲧以堤堵水失败。
洪水滔天,在下游横流。
居民迁居丘陵,以水产动植物为主食。
大禹治水。
禹以疏导为主,排洪入海,获得成功。
居民才下居平原,种植五谷。
《禹贡》叙述禹河故道,大致在太行山东麓,斜向东北,至今天津附近入海。
此后水灾记载不多。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决宿胥口(今河南淇县东南),是有记载以来黄河第一次大改道,入海口南移。
这一时期两岸堤防不多,河流呈漫流状态。
到战国时下游东岸的齐国,西岸的赵魏各距河25里筑堤防洪,是下游有系统堤防之始。
秦汉的防洪。
由于有了堤防,河道迅速淤高,秦汉时已成为地上河。
又由于河滩地常被垦占,筑围堤防洪,形成堤中有堤,堤线曲折不合理,西汉自公元前168年起,180年中大决口12次以上。
防洪措施首先是堵口修堤。
秦统一全国后曾整顿河川堤防。
西汉堵口最有名的是瓠子堵口,汉武帝亲率群臣参加施工。
其次是建始四年(公元前29)大决馆陶及东郡金堤,淹4郡32县。
黄河入海口的资料
黄河让入海口水污染资料基本资料:黄河(Yellow River)——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
黄河,中国的母亲河。
若把祖国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鸡,黄河便是雄鸡心脏的动脉。
黄河流程达5464千米,流域面积达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条支流与溪川犹如无数毛细血管,源源不断地为祖国大地输送着活力与生机。
黄河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
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这里旷野茫茫,芳草萋萋,国家级保护珍禽四季随处可见。
黄河两岸,林场、芦苇、牧草带植被种类层次分明,黄河如同一条黄龙深入蔚蓝大海,堪称天下奇观。
夕阳西下、长河落日的迷人风情,令人神往。
东营是万里黄河入海的地方,是中国第二大油田胜利油田的所在地,是黄河三角洲的中心城市。
黄河之黄、植物之绿、大海之蓝,共同绘制了一幅多彩画卷。
这里还有中国最完整、最广阔、最丰富的湿地生态系统,著名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誉为鸟类的天堂。
山东滨州段黄河遭受高盐度废水污染3月6日,从山东省滨州市黄河大桥路过的行人惊讶地发现:滚滚东逝的黄河水面上飘过一簇簇、一片片污浊泡沫,大家不得不面对一个令人焦虑的事实:污染正在越来越严重地侵蚀这座城市的母亲河。
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
黄河流域内有耕地3亿多亩,1亿多人口。
近年来,黄河治理成就显著,黄河断流得到明显遏止,在取得显著成果的同时,随着我国化工、冶金等工业的快速发展,以及城市污水、工业废水大量采用反渗透膜技术回用,工业循环水等排放的高盐度废水所带来的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也越来越严重,直接导致江河水质矿化度显著提高。
黄河在其青海发源地检测水质电导率只有200μs/cm ,到了黄河中游的包头,电导率上升到800~1000μs/cm,而到了黄河下游的济南、东营,电导率则高达1500~1000μs/cm。
这种高盐度、高矿化度水质,不仅严重腐蚀、损害工业设备,加大工业制水成本,而且还导致土壤板结、植物枯萎,加速盐碱化,沙漠化进程,给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负面影响。
1855年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的几点影响
1855年黄河改道对黄河三角洲的影响清咸丰五年(1855)六月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之前,由江苏云梯关入海。
今日之山东黄河河道时称“济水”或“大清河”,为“盐运往来通津,亦曰盐河”1。
既无水患,且饶水利。
乾隆年间薄毓泰诗云:“济水何清清,遥向沧海注。
”2由此可知当时河道含沙之少。
当时的大清河是一条水深岸阔的地下河,是鲁北地区重要的出海通道。
据《利津县志》记载:明朝至清朝前期, 大清河从利津铁门关入海, 槽宽30余米, 槽深20余米, 当时最大的船只行于河中, 人在岸边平视不见桅杆。
在大清河中行船,因岸高挡风,无论顺风逆风,很少用帆;倘若逆水而上,则用牛拉牵。
大清河入海口铁门关在利津城东北35公里处(现在的汀罗镇前关村),曾是明清两代繁华的水旱码头和盐运要地,几百年前曾驰名省内外。
《武定府志》载:蛎浦朝宗,济水达于千里;铁门锁浪,沧海长于百川。
大清河内接大运河、会通河,连接内地各省;外连诸海,北达天津、营口,东至朝鲜,南通闽粤,加之丰富的海盐产量,如此战略要地,膏腴之乡,从来为兵家所重,历代统治者焉有不控之理。
当时大清河上的船只大部分是用来运盐、贩盐的,称之为“盐河”,也就不足为怪了。
但1855年,黄河的一次决口改变了这一状况和局面。
这年(清咸丰五年)六月,黄河在河南铜瓦厢三堡决口,之后黄水北徙,夺大清河(即济水)入海。
铜瓦厢决口改道是近代黄河历史上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它结束了长达七百多年黄河南流夺淮入海的局面,开始了现行河道和现代黄河三角洲的发育过程;这次改道,对滨州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常年持续的河患使得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据统计,自1855年黄河改道至清末的57年间,因黄河决溢,三角洲累计有594县(次)成灾,平均每年有11个县受灾。
黄河决口后,洪水恣意泛滥,巨浸滔天,大面积的草木、庄稼、动物等被淹毙。
洪水及所携带的大量泥沙,破坏了三角洲地区的自然面貌,毁坏了植被,造成水系紊乱,河湖淤积。
中国黄河改道史
中国黄河改道史黄河的每一次改道,不仅改变了若干个王朝的国运和生死,还影响到今天中国北方省域的划分,以及北方人们的性格地图。
黄河的三次主要改道黄河作为中国的母亲河,炎黄文化的发祥之河,没有太大争议。
除却黄河河套平原等沿岸灌溉功能,以及黄河中下游冲积平原对早期炎黄文化的滋养,历史上黄河的每次改道、决口给中国北方人民带来的祸害之深,应该更没有争议。
黄河究竟决了多少次口,改了多少次道,从殷商时期屡次的迁都,到抗战时期花园口被炸后的人为溃堤,应该没有准确的数字了。
郑州花园口决口从黄土高原南下的黄河从潼关往东,北有中条山、太行山,南有北邙山,出了孟津口,黄河才成为一条历史泛滥决口之河。
从这里向下,黄河才开始携带上流泥沙,呈扇面状,北至海河水系的易水,南至淮河,规律性改道决口。
虽然黄河决口不计其数,但从历史上看,黄河的长时期、大规模、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改道有三次:一是信史之后,北宋之前的历史时段,黄河从北线,今河北、天津渤海湾入海。
线路大概为:河南延津、滑县(滑台)、卫河、京杭大运河河北段、河北中东部、天津入海口。
有些人可能一直纳闷,春秋战国时期,今天山东境内的齐国,怎么就一下子越过河北省打到了今天北京首都地界的燕国。
是的,春秋战国时期,燕赵齐三国的分界线便是当时的黄河(沧州以北)和易水的交叉点。
今天,河北的沧州以南沿海地带、东南部,当时的黄河南岸、东岸,都属于山东齐国。
在中国北宋以前漫长的历史时期,以邺城(安阳)、洛阳、开封为三角的中原核心地带,经常会频繁出现枋头、滑台等历史战事的地名出现。
滑县庙会唐代中期,其实,滑台便是今天的豫北滑县。
慕容氏建立的南燕小国还曾经将都城迁到滑台,但终因是四战之地,最后又迁往山东益都(今青州)。
中唐诗人李嘉祐曾有一首《送马将军奏事毕归滑州使幕》的名诗。
诗曰:吴门别后蹈沧州,帝里相逢俱白头。
自叹马卿常带病,还嗟李广未封侯。
棠梨宫里瞻龙衮,细柳营前著豹裘。
想到滑台桑叶落,黄河东注荻花秋。
论述古代黄河的历次大改道,黄河在哪入海,哪的海岸线就向外涨
论述古代黄河的历次大改道,黄河在哪入海,哪的海岸线就向外涨黄河,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孕育着浩瀚的民族文化,然这条母亲河却以善淤著称而决口改道频繁。
据记载自公元前602年始,黄河决口近1600次,较大的改道达26次,真可谓“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黄河河道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先秦时黄河单一固定河道的形成先秦时期,因无提防束缚,古黄河下游在平原沃野间自由的迁徙漫流,遂形成多股河道,即“北播为九河”。
《山海经·山经》和《尚书·禹贡》可谓最早记载黄河古河道的古代文献,其记载的河道分别称《山经》河和《禹贡》河。
两者在今衡水深州市附近分道而流,《禹贡》河折向东,经今沧州市青县后入海。
而《山经》河应为“北播为九河”中最北的一支徒骇河,在今天津市区南入海。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生了有记载的首次大改道,即自宿胥口夺河东徙。
黄河河床淤高,又无堤坝护佑,每遇汛期免不了漫溢泛滥。
故战国时,各国为保疆域纷纷营建防河大堤,即“堤防之作,近起战国”。
自此黄河有了单一固定河道,《山经》河、《禹贡》河等岔流渐次消失,专走自宿胥口改道的《汉志》河(因《汉书·地理志》记载其河道故名)而结束了多股分流的局面。
此种情况一直持续到西汉末期。
东汉王景治河后的安流期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河决魏郡(今河南濮阳西北),泛清河以东数郡”。
因经久不予堵塞,河患愈演愈烈,肆虐汴渠、济水间长达近六十载。
东汉明帝永平十二年(69年),王景奉诏征发数十万工整治河患,自荥阳东(郑州西北)到千乘海口筑黄河堤千余里。
王景勘测地势,截弯取直,加固险要堤岸,疏浚淤积河段。
自此黄河决溢渐少,进入安流期,800余年没有改道。
五代时黄河决溢频率显著增加,而藩镇的割据混战,甚至以水代兵,更使河患愈演愈烈。
五代53年历史(907至960年),共18年有决溢的记载,即平均3年就会有一次河患发生。
北宋时的剧烈变迁——人为强制东流北宋时黄河河道的变迁可谓创纪录的频繁剧烈,168年间竟决溢89次,黄河渐成大患。
黄河口
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一、概述古诗曰: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而诗中所指黄河入海口就是此处了,它是因1855年黄河改道而成,地处渤海与莱州弯的交汇处,黄河千年的流淌与沉淀,在它的入海口成就了中国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这就是黄河口湿地生态园,属于高度特异性旅游资源,有很强的观赏性。
因其独特的湿地生态环境,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园内的生物资源非常丰富,有刺槐林1.2万公顷,各种生物1917种,其中水生动物641种,属于国家一级保护的有达氏鲟、白鲟两种;这里也是鸟类的栖息地,鸟类主要有丹顶鹤、白头鹤、白鹳、中华秋沙鸭、金雕、白尾海雕等多种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国家二级保护的鸟类与30多种,而且随着我们进一步对湿地的恢复和保护,将会有越来越多的鸟类停留在这里,成为鸟类生活的乐园。
是集生态原始旅游、湿地科学考察、鸟类研究、爱国主义教育于一体的旅游地。
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黄河入海口,在这里你可以在这看到中华民族母亲河入海的样子,观赏河海交汇的景观,还有一望无际的芦苇湿地景观,向社会开放后,每年都会吸引大批的游客。
由于其特殊的背景,这里已经成为保护母亲河生态教育基地。
每年的五月份都会举办赏槐节,闻槐花万里飘香,品槐花独特美食,游人如织。
每年的十月芦花飞雪之时,举办品蟹节,黄河口独有的野生蟹,味道独一无二,每年都会吸引很多的游人。
主要景点有:黄河入海,湿地之窗,观鸟塔,芦花飞雪,红地毯(一种特殊的湿地景观)。
除此之外,为了体现黄河口湿地生态园的原生态美,特别推出了纯手工纺织的黄河口品牌的老粗布旅游纪念品,非常有特色。
二、简介黄河口生态旅游区位于国家级示范自然保护区和国家地质公园,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拥有230万亩的原生态湿地,以新、奇、特、旷、野著称,被评为“中国六大最美湿地”和“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
这里自然景观资源丰富。
一是黄河入海的奇观。
黄河以雄伟的气势冲向大海,河海交汇堪称旷世奇景,令人神往。
二是面积达1620平方公里的新生地和滨海湿地,形成了当今世界上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列为湿地、水域生态系统具有国际意义的16处重要保护地和“东亚——澳洲涉禽保护区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成员单位之一,具有很高的科普和观光价值。
如果黄河改道从东海入海,利大于弊!
如果黄河改道从东海⼊海,利⼤于弊!作者:天地环保联盟黄河全长约5400多公⾥,世界第六⼤长河,中国第⼆长河。
是中华⽂明的摇篮。
黄河流经黄⼟⾼原,是地球上含沙量最⼤的河流,其含沙量远远超过其它⼏条著名⼤河的总和。
黄河携带⼤量泥沙从西向东⼏经曲折汇⼊⼤海。
在有历史记录的三千年中,黄河历经⼏⼗次⼤的改道,从不同地区进⼊⼤海。
华北平原及海岸线历史形成图,可以发现华北平原不断加⼤,渤海不断缩⼩(图⽚来⾃⽹络)黄河携带⼤量黄⼟⾼原泥沙狂妄不羁的奔向⼤海,在⼀万年的时间⾥通过不同的⼊海途径与海河、淮河等造就了今天的华北平原。
⽬前黄河⼊海⼝位于位于⼭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渤海岸边的莱州湾附近,是在1855年黄河决⼝改道⽽形成。
从改道⾄今的100多年时间⾥,新造陆地5500余平⽅公⾥,形成著名的黄河三⾓洲。
这⾥⽔草丰美,鸟鸣兽叫,⾃然壮阔。
是中国获得的最年轻最⾃然的新疆域,不需任何投⼊与战争。
新的国⼟⾯积相当于8个新加坡或5个⾹港或接近⼀个上海。
平均每年造就陆地⾯积是30平⽅公⾥左右,为国家节约投资200——300亿元,更重要的是这种填海造地基本没有环保之忧。
但是,我们却发现这种天赐⾃然得不偿失,甚⾄让中国作茧⾃缚!因为新造就的陆地都在中国内海——渤海之内!不仅不会给中国增加⼀⼨国⼟,还会不断减缩渤海的⾯积,也就是说每年增加的陆地⾯积就是渤海减少的海洋国⼟⾯积!按照⽬前的速度下去,6000平⽅公⾥的莱州湾不到200年内填平,7万7千平⽅公⾥的渤海2000多年内填平。
⽽实际是到不了上述时间,渤海沿岸的天津、营⼝、秦皇岛、黄骅等著名港⼝由于泥沙淤积海洋航道变浅早就不能通航了,环渤海经济圈也就不复存在。
不但如此,渤海的缩⼩或消失会导致华北及内蒙古地区更加⼲旱缺⽔!环渤海经济圈(图⽚来⾃⽹络)⽽另⼀⽅⾯拥有黄河故道的江苏省⼀直在不停的⼤量填海造地,不仅浪费⼤量资⾦,还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成⽚的海岸湿地被侵占与破坏,数以亿计的海洋鱼类、底栖动物与鸟类消亡。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历史上的黄河改道撰文薄文军清朝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河南兰阳铜瓦厢(今属河南兰考)决口,主流东行,穿大运河,至山东寿张县张秋镇(今属山东阳谷),夺大清河道,流向东北,经由利津县铁门关以北的牡蛎嘴入海。
这是黄河在揖别利津大地950多年之后再次由这里叩问渤海。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位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的不速之客竟然由此跟这方土地结下不解之缘,在爱恨情仇中走过了150多年的历程。
透过历史的重重雾霭,我们可以约略看到,这是物竞天择的结果,也是人力争斗的妥协。
而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量级人物,如李鸿章、夏同善、游百川、丁宝桢、李秉衡的观点和态度,无疑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山东巡抚崇恩:“障黄保运”为全局关键早在王莽新朝始建国三年(公元11)黄河在今河南濮阳境内决口,经平原、济南,由千乘(今利津县境)入海,始称“千乘海口”。
东汉永平十三年(公元70),王景治河成功,黄河经惠民、滨州等地,至今利津县境入海。
随后800多年时间里,以利津为入海口的“西汉流路”相对稳固。
直至唐朝景福二年(893),黄河由棣州(今山东惠民、滨州境)改道北流,至今山东无棣境入海。
此后1000多年时间里,黄河在中下游频繁改道,时而南流徐淮,时而北注津冀。
利津全境始终在这个摆动范围之内,却一直不再有黄河的足迹。
此次黄河重返利津,并没有受到沿途群众的热情迎,因为在大家意识里,黄河更是令人敬而远之的“洪水猛兽”。
受经济社会条件影响,当时的人们还无暇更多考虑黄河的人文价值,面对难以抗拒的滔滔巨流,鲁北各县人民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它能在短暂停留之后,起驾南迁,再走徐淮。
而当时的山东地方官员,也基本都是这样的思路。
时任山东巡抚崇恩上奏朝廷说:“查兰阳漫口,虽分注三省,而东省受害独重,水由曹濮归大清河入海,经历五府二十余县,漫口一日不堵,则民田庐舍一日不能复涸。
”当然,作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崇恩关注的重点还不仅仅在于民生。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
黄河入海口变迁历史历史上黄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
其下游河道的变迁极为复杂,从孟津以东至荥阳(南岸)、武陟(北岸)间,因河身为南岸山脉所约束,只是沿着自西而东的方向发生很小的移动,古孟津城在今城北十二点五公里,古黄河更在古孟津城之北,而今黄河则距孟津城仅二点五公里,可见这一段河道向南移了约十公里。
武陟、荥阳以下,黄河正式进入华北平原,才有改变方向的大规模改道。
改道不仅次数频仍,流路紊乱,波及地域也极为广阔。
历史上出现的河道,有如一把摺扇的扇骨,多至数十根。
武陟、荥阳是扇纽,扇骨的分布北至海河,南至淮河。
黄河的改道对这一广大区域的地貌变迁造成极大的影响。
据文献资料记载,从先秦时期到解放前约三千年间,黄河下游决口泛滥达一千五百九十三次,平均三年两次决口,重要的改道二十六次。
清初学者胡渭从古代黄河上千次改道的记载中,予以整理归纳,在《禹贡例略》里提出五大徙之说。
后咸丰五年(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加上一徙,统称“六大徙”。
再加上战国初期前原有故道,概括为七个阶段。
分述于下:1.战国初期以前河道见于先秦文献而为人们所熟悉的古黄河下游河道“禹河”,也就是“禹贡大河”,根据《禹贡·导水》章的叙述是“东过洛汭,至于大伾;北过降水,至于大陆;又北播为九河,同为逆河入于海”。
“洛汭”为洛水入河处,“大伾”在今河南浚县,说明古河水东过洛汭后,自今河南荥阳广武山北麓东北流,至今浚县西南大伾山西古宿胥口,然后沿着太行山东麓北行。
“降水”即漳水,“大陆”指大陆泽。
说明大河在今河北曲周县南,接纳自西东来的漳水,然后北过大陆泽。
“九河”泛指多数,是说黄河下游因游荡不定在冀中平原上漫流而形成的多股河道。
“逆河”则是在河口潮水倒灌下,呈逆流之势而在今天津市东南入于海。
另一条见于先秦文献的古黄河下游河道“山经大河”,由于《山经》中不见关于河水径流的记载,一直为世人所忽视。
近年谭其骧根据《北山经·北次三经》所载入河诸水,与《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所载的河北水道相印证,发现“禹贡大河”流至今河北深县后,“山经大河”即由此分道北流,会合虖沱水,又北流至今蠡县南,会合泒水、滱水后,继续北流至今清苑县折而东流,经今安新县南、霸县北,东流至今天津市东北入海①。
现在的黄河改道流入黄海,从长远看是否更有利?
现在的黄河改道流入黄海,从长远看是否更有利?黄河改道流入黄海,既可以向太平洋“开疆拓土”,又可以使下游的“地上悬河”安全落地,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好事。
中科院专家曾提出过两套黄河改道方案,一套是直接由黄河故道入海,一套是参照李冰都江堰内外河道的方案。
一、关于黄河改道或者分流入黄海的方案第一套方案是从河南兰考铜瓦厢(现兰考东坝乡以西)改道,然后由黄河故道入海,铜瓦厢以下的现黄河河道直接归为大清河,不再接受黄河水。
第二套方案是保留现有河道,参考都江堰内外江工程再另开一条流向黄海的河道,使上层清水经北支现有河道入渤海,下层混有大量泥沙的河水经新开河道入黄海。
两套方案都是利用废弃的黄河故道,具体线路是:兰考——商丘——徐州——宿迁——淮安——滨海——废黄河口入海。
专家更看好的线路是利用黄河故道到徐州后直接取直,由苏北入海,具体线路是:兰考——商丘——徐州——邳州——新沂——连云港入海。
二、黄河泥沙淤积,下游河床不断抬高,渤海水域被大量吞噬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北麓,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九省,全长5464公里。
由于流经黄土高原时带走大量泥沙,黄河成为全世界含沙量最高的河流。
再加上黄河具有明显的枯水期与洪水期,使得泥沙大量沉积,河床不断被抬升,最终导致黄河极易决口与改道。
从公元前602年到1938年,有文字记载的黄河决口就有1590次,大的改道有26次,重大改道有6次。
黄河最后一次重大改道发生于1855年,当时黄河在兰考铜瓦厢决口北流,夺大清河河道入海。
黄河平均每年有16亿吨泥沙通过三门峡,其中4亿吨沉积于三门峡至入海口之间的河道,剩下的12亿吨流入渤海。
自1855年改道以来,黄河已经在渤海填出了6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
渤海现在的面积为77000平方公里,莱州湾更是只有6000平方公里。
值得注意的是,渤海在20世纪70年代时的平均水深约20米,到了20世纪 90年代时平均水深已经变为18米。
改道黄河,拯救渤海
改道黄河,拯救渤海首先看一下黄河三角洲的一些地图,数十年来,黄河三角洲不断向渤海推进。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其实黄河并不是自古就流向渤海。
黄河本来就是流向黄海,只不过是一百多年前大自然犯了个错误,才改走现行河道,夺山东大清河入渤海。
这个错误对渤海是致命的,现在的黄河口位于渤海湾与莱洲湾之间,是一个陆相弱潮强烈堆积性的河口,其特点是水少沙多,泥沙大部分不能外输。
据水文资料记载,黄河口多年平均径流量420亿立方米,多年平均输沙量12亿吨,由于潮流弱,搬运能力差,使约40%的入海泥沙在河口和滨海区“安家落户”。
山东省地矿局青岛地质工程勘察院与中国地质大学合作完成了《黄河三角洲海岸侵蚀与岸坡稳定性灾害防治》研究项目。
结果显示,黄河三角洲造陆最快的时段是1956~1985年,在此30年间三角洲新增陆地1496平方公里,平均每年新造陆地近15平方公里。
也就是说渤海因此缩小了一千多平方公里。
虽然近年来随着黄河含沙量与来水量的减少,黄河造陆的能力与速度在减弱,但是未来的隐患依然存在。
渤海不仅面积缩小了,而且还变浅了。
有数据表明,在70年代的时候,渤海的平均深度20米,但是在现在渤海平均水深变成了18米。
历史上黄河有过多年入黄海的事实,说明现代黄河是完全能够改道再入黄海的。
如果让黄河改道再入黄海,由于黄海是外海,在黄海为我国造新领土,其意义要远比注入渤海重大得多。
因为渤海是内海,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其地位等同于领土,我国享有全部主权。
所以在渤海淤造再多的陆地也延伸不了我国的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而在黄海淤造领土则可以向太平洋公海无限延伸我国的大陆架和专属经济区。
那么黄河应该具体从哪里入海呢?有建议说新河道可从兰考——商丘——徐州——邳州——新沂——连云港入海,黄河河道大为缩短,可节约土地,又可使水流更顺畅,你觉得可行吗?。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图]
历史上的黄河改道[图]2009-03-29 18:56河流决⼝后放弃原来河床⽽另循新道称为改道,黄河由于多沙善淤,变迁⽆常,改道⼗分频繁,中游的宁夏银川平原,内蒙古河套平原⼀带的黄河河道都曾多次变迁,但影响重⼤的是黄河下游河道改道。
通常认为,《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河道是有⽂字记载的最早黄河河道。
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上被夹束于⼭⾕之间,⼏⽆⼤的变化。
在孟津以下,汇合洛⽔等⽀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河北省,⼜汇合漳⽔,向北流⼊今邢台,巨⿅以北的古⼤陆泽中。
然后分为⼏⽀,顺地势⾼下向东北⽅向流⼊⼤海。
⼈们称这条黄河河道为“禹河”据⽂献记载,黄河下游有以下⼏次重⼤的改道。
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黄河发⽣了有记载的第⼀次⼤改道。
洪⽔从宿胥⼝(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东⾏漯川,⾄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海。
这条新河在禹河之南。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决⼝,再次向南摆动,决⽔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淮河。
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河,六七⼗年后才归故道。
王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今河北临漳县西决⼝,东南冲进漯川故道,经今河南南乐、⼭东朝城、阳⾕、聊城,⾄禹城别漯川北⾏,⼜经⼭东临、惠民等地,⾄利津⼀带⼊海。
此后⼏百年中,黄河情况不甚为频繁。
北宋初期,决⼝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
直到宋仁宗庆历⼋年(1048年)六⽉,黄河再次改道,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名,经聊城西⾄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海。
这条河宋⼈称为“北流”,12年后,黄河在商胡埽下游今南乐西度决⼝,分流经今朝城、馆陶、乐陵、⽆棣⼊海、宋⼈称此河为“东流”。
东流⾏⽔不到40年便断流。
南宋建炎⼆年(1128年),为防御⾦兵南下,东京守奖杜充在滑州⼈为决开黄河堤防,造成黄河改疲乏,向东南分由泗⽔和济⽔⼊海。
黄河曾多次神秘改道,只为了一个目的,现在还没有解决
黄河曾多次神秘改道,只为了一个目的,现在还没有解决本文导读: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今临漳西南)元城(今大名东)以上决口,泛滥清河(今县东南)以东数郡。
王景、王吴治理黄河,使“河汴分流”,固定了从荥阳到千乘海口的新河道,即东汉到隋唐五代的黄河下游河道。
从长寿津(今濮阳西南)与西汉大河分离,流经今濮阳、范县以南,阳谷、东阿以北,茌平以东,禹城以北,商河、惠民以南,东至利津入海。
王景治河以后,黄河进入一个相对安流时期,原因除了中游地区由农变牧,来沙量减少外,也和这条河道距海较近,地形低下,水流顺畅有密切关系。
该河道保持了800余年,至北宋景柏初始塞。
北宋时期的“二股河”第二次改道是在宏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黄河又在今河南省濮阳县决口,河水泛滥后分为两脉:1034年七月,黄河从澶州(今濮阳西南)横陇埽(今濮阳东)决口,冲出一条新河道,称为横陇河,从今宾县以北入海。
庆历八年(公元1048)年河决澶州胡埽(今濮阳东)从今天天津市入海。
这就是宋代两股河的北派。
嘉佑五年(公元1060年)黄河又从魏县(今县东北)、第六埽(今南乐西)决出一股,流经西汉大河故道和笃马河(今马颊河)入海,这就是北宋黄河的东派。
其中,大河趋向北派的时间较长。
而且直至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年),东流断绝,全河才都向北脉流去,形成了又一条新的河道。
南宋建炎二年杜充决河改道建炎二年(1128年)冬,东京留守杜充,“决黄河自酒入淮,以阻金兵”,黄河下游河道,从此又一大变。
杜充决河的地点,史无明文,《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定在滑县上流的李固渡(滑县西南沙店集南三里许)以西。
决口以下,河水东流,经今滑县南,濮阳、东明之间,再东经、鄄城、巨野、嘉祥、金乡一带汇入泗水,经泗水南流,夺淮河注入黄海。
此后数十年间,“或决或塞,迁徙无定”。
迁徙的范围,主要在今豫北、鲁西南和豫东地区。
此次决河改道,使黄河由合御河入海一变而为合泗入淮,长时期由淮河入海。
1976年黄河入海通道由刁口河改为清水沟的原因
1976年黄河入海通道由刁口河改为清水沟的原因
1976年黄河入海通道由刁口河改为清水沟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河口泥沙淤积严重,入海河流雍高,河水下泄不畅。
这种情况下,黄河的水流无法有效地通过刁口河入海,因此需要寻找新的入海通道。
于是,黄河改道清水沟入海,以解决这一问题。
随着黄河的改道,刁口河逐渐失去了淡水和泥沙资源的补给,河道主槽淤积萎缩,过流能力明显下降,刁口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受到了影响。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相关学者。
厉害我的国了!将长江改道到黄河故道入海的设想
厉害我的国了!将长江改道到黄河故道入海的设想气动山河,将长江三峡水抬升到320米,改道到黄河故道入海。
从而彻底解决中国的干旱问题。
南水北调中线扩容到500亿吨每年会让中国人更富有,对每一个中国家庭来说都是重大的利好。
比如,中国人的居住环境可以极大改善,一部分人家都能有庭院,占天占地的别墅级别的居住条件。
扩容后,把黄河上中游400亿吨,额尔齐斯河出境流量110亿吨的水资源消耗在内陆地区,这些水资源会从内陆地区蒸发又变成降雨,每年超过500亿吨反复循环多次。
从而解决了西北,内外蒙和新疆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形成超过2亿亩的新耕地,数亿亩的草原和多个大型咸水湖。
2022年开始中国人口生死逆转,开始负增长。
未来数年合成淀粉,合成糖粉等技术的突破,中国还要不要这么多的耕地呢?西部地区光照非常充足,未来光伏发电占主力,必须发展抽水储能技术。
光伏发电+储能的规模是当前水利规模的2~5倍之多。
中国电力消耗量未来50年至少增长到当前200%~300%,为了更稳定和更多的能源。
这些工程必须去做。
图 1 突破胡焕庸线,人口和GDP,西部有足够的的发展空间1935年地理学家胡焕庸先生,在中国地图上画一条线,由黑龙江瑷珲(今黑河)至云南腾冲,接近45°,把中国分成西半壁和东半壁。
如图1,该线不只是人口的分界,也是水资源和地形的分界,随着科技的发展。
中国人已经有能力突破这自然结界了。
为中国提供更多土地,能源,水资源的发展广阔空间。
下面分三个部分对南水北调扩容,黄河中游截流工程实现进行介绍。
第一部分:黄河下游往北,流向北京天津入海。
黄河回到西汉的位置。
通过南水北调中线扩容到500亿吨每年。
小浪底水库每年出库流量近500亿吨,这500亿吨全部调到今天黄河流域的北岸,能够去到北京,天津等地。
每年入海流量超过300亿吨。
极大地冲刷河道,并将东营和曹妃甸之间的海域变为陆地。
如图2所示图 2 黄河2000多年来的下游河道变动第二部分:长江三峡水调到汉江下游,丹江口,年调水350亿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道黄河入海口
2015-7-25 0:17:00 作者:小无柰当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接近尾声,黄河下游对黄河水的依赖有所减轻之际,对黄河下游、特别是黄河入海口的改造应该是可以提上议事日程的时候了。
为什么要改道黄河入海口呢?
我们知道,黄河现在的入海口位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黄河口镇境内。
地处渤海与莱州湾的交汇处,是1855年黄河决口改道而成。
利津以下为黄河河口段,随着黄河入海口的淤积—延伸—摆动,入海流路相应改道变迁。
目前黄河河口入海流路,是1976年人工改道后经清水沟淤积塑造的新河道,是一个弱潮陆相河口。
黄河在渤海入海,带来的弊端主要有:每年带来4亿吨泥沙沉淀在渤海湾里面,致使渤海湾因为泥沙淤积逐渐变小。
而渤海湾对中国具有重大的经济、军事战略价值。
渤海湾的水汽是缺水的华北地区重要的水汽补充,如果渤海湾的水汽不足或消失,华北地区将变得更加干旱缺水;渤海湾又是中国天然的舰队特别是航母的藏身地,除了这里,中国再也找不到更好的地方保护舰队的安全了。
另外,因为渤海是内海,海洋国土也是中国的领土,那黄河在渤海湾的“填海造地”基本就是做无用功,并不能增加中国的领土面积,黄河的造地功能被白白地浪费了。
正是基于上面的理由,我们必须改造黄河入海口。
黄河在哪里入海好
呢?笔者以为,江苏境内处于黄海边上的原黄河入海口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黄河改在这里入海,首先是保护了渤海,其次当然是可以充分地利用黄河强大“填海造地”功能,为中国造出更多的领土来。
据有关资料显示:黄河在垦利境内109公里,年径流量300亿立方米,正常年份,黄河每年携沙造陆3万亩左右,是中国唯一能“生长”土地的地方。
黄河造就三角洲,靠的是大量泥沙。
据山东省水利厅提供的资料表明,从1954年到1982年,黄河造陆达1100平方公里,海岸线平均每年外延0.47公里,也就是说,黄河每年新生土地2000多公顷。
事实上,现在山东省东营市的垦利县和河口地区,大部分是黄河淤出来的“新大陆”。
如果今后把这些功能转移到黄海,加上利用调沙调水刻意为之,就可以冲更多的泥沙入海,再利用江苏近海中原有的北沙、瑶沙、长沙、庄家沙、金家沙、郎家沙、勿南沙等等做依托,必定可以事半功倍地造出更多的土地来。
(估计每年造地50平方公里不成问题。
)随着领土的扩大,我们的海洋国土也可以向前延伸了。
有了这么多新的土地,可以多养活多少人,又可以拉动多少内需啊。
这么多的好处,是不是改造黄河入海口的很好理由了呢?本帖转自:中国在线>国家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