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资料

合集下载

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的进展

动和工作。
减少医疗负担
02
通过有效的外科治疗,患者可以减少对药物和医疗服务的依赖
,从而减轻家庭和社会的医疗负担。
心理影响
03
手术成功后,患者心理负担减轻,自信心增强,有助于改善心
理健康状况。
06
未来展望与研究方向
新型治疗技术的研发
01
冷冻消融技术
利用低温冷冻的方法破坏心房组织的电传导特性,从而治疗心房颤动。
02
传统心房颤动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抗心律失常药物
通过抑制心脏电信号的传导,减 缓心率,减少心房颤动的发作频
率。
抗凝药物
预防血栓形成,降低脑卒中的风险 。
药物治疗的局限性
长期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可能导致 副作用,如肝肾损伤、心脏骤停等 。
导管消融
01
02
03
原理
通过导管将射频或冷冻能 量传递到心脏特定部位, 破坏引起心房颤动的异常 电信号传导路径。
评估外科治疗心房颤 动的长期效果和安全 性,提高患者生活质 量。
针对药物治疗无效或 无法耐受的患者,寻 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
心房颤动概述
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房内电信号紊乱,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下 降。
心房颤动可导致脑卒中、心力衰竭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期 寿命。
目前药物治疗是心房颤动的常用方法,但部分患者治疗效果不佳或无法耐受药物副 作用。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的优点,未来可能成为主流治疗手段之
一。
02
超声波消融技术
利用高能超声波的震荡效应破坏心房组织的电传导特性,达到治疗心房
颤动的目的。该技术具有非侵入性、无放射性损伤等优点,具有较大的

医学专题房颤诊疗新进展

医学专题房颤诊疗新进展
INR<2.0。 由于种族差异,这一标准并不一定完全适合中国患者。
抗血栓治疗HAS-BLED出血风险积分
字母 H A S B L E D
临床特点 高血压 肝肾功能异常(各1分) 卒中 出血 INR值波动 老年(如年龄>65岁) 药物或嗜酒(各1分)
积分 1 1或2 1 1 1 1 1或2
房颤的治疗——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动态心电图示:总心搏124190,平均心率87次/分,心房 颤动。心脏彩超示:左房(42mm)、右房(64×48mm)、右 室(33mm)增大,EF57%,左室舒张功能减低,二尖瓣少量 返流,主动脉瓣少量返流,肺动脉高压(中度,PASP5560mmHg)。
诊疗经过:予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 100mg/次 1次/日;琥 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 95mg/次 1次/日。
心房颤动的诊断
心电图检查
心房颤动治疗的三个目标
01 抗凝治疗 02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03 控制心室率
房颤的治疗——抗凝治疗
对于合并瓣膜病患者,需应用华法林抗凝; 对于非瓣膜病患者,需使用CHADS2评分法对患者进行危险 分层。CHADS2评分≥2的患者发生血栓栓塞危险性较高,应 接受华法林抗凝治疗。(房颤≤24小时,复律前无需作抗凝 治疗;>24小时,应在复律前接受3周华法林治疗,待心律 转复后继续治疗3~4周。)
高血压
1
年龄≥75岁
2
糖尿病
1
卒中/TIA/血栓栓塞
2血管疾病1Fra bibliotek年龄65-74岁
1
性别(女性)
1
总分
9
房颤患者血栓预防的方法
CHA2DS2VASc 分数 建议的抗栓治疗
≥2
华法林
1

心房颤动的高效消融治疗进展(全文)

心房颤动的高效消融治疗进展(全文)

心房颤动的高效消融治疗进展(全文)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目前,经皮导管消融术已成为房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以肺静脉前庭隔离为基石的导管消融术也取得了确切的成就。

成功的肺静脉隔离(Pulmonary Vein Isolation,PVI)取决于肺静脉开口或前庭周围能够产生连续的、跨壁的组织损伤,且对邻近器官不造成损伤[1-2]。

射频导管消融为逐点消融,即使是单一的消融损伤间隙也可能导致房颤的复发。

此外,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仍然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射频消融持久损伤的产生取决于多种因素,其中三个关键变量是消融功率、持续时间和接触力。

传统的PVI策略应用的能量输送范围为25-35W,即低功率长时程(low power and long duration, LPLD)的消融方式逐点消融[3-4],这导致手术时间较长和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

最近,由于射频消融导管和相应系统的改进,消融接触力可以控制,人们对高功率消融策略(45-70W),又称之为高功率短时程(high power short duration,HPSD)的消融方式,越来越感兴趣。

多项研究证明HPSD 可能获得相似的病变深度和较少的并发症,且消融时间明显缩短,效率明显提高[5-6]。

此外,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新型的消融能量及技术,如多电极射频球囊消融导管、热球囊消融、可视激光球囊消融和脉冲电场消融等。

一、射频消融原理射频消融的过程存在两个主要的加热阶段:阻抗式加热和传导式加热。

阻抗热会直接导致局部心肌不可逆的损伤和死亡,形成透壁损伤。

传导热则被动传导至更深的心肌组织层,造成深层组织的潜在可逆损伤(水肿)[7]。

传导热是由于阻抗热传导而来,具有时间依赖性[8]。

我们的目的是选择合适的能量及时间的分配,使消融产生的阻抗热既能够达到左房透壁性损伤,又能尽量减少长时程消融产生过多的传导热导致邻近组织的损伤。

因此人们提出了HPSD消融。

高功率短时间消融中阻抗热发挥主要作用,大大减少了传导热带来的对周边组织损伤的不确定性。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进展(4.23)

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进展(4.23)
机理:抑制 Vit K 环氧化物还原酶活性, 影响凝血因子 VII、IX、X 和凝血酶活化
目标:INR 2—3,年龄》75,INR 2 左右
INR控制的最佳强度
非瓣膜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 的出血并发症
Ann Intern Med 1999;131:492–501
华法林使用方案
控制心室率:终生服用(有高危因素) 准备复律者: 1. 前3周后4周 2. 食道超声排除左房血栓,应用肝素后
利伐沙班:拜瑞妥,2009年已在中 国上市,由拜耳/强生公司研制。 已获VTE预防适应证,但尚未获房 颤适应证
艾吡沙班
新型抗凝药物特点
效果优于或等于华法林 出血发生率低于华法林 无需进行常规凝血检测 无需调整剂量 不受饮食影响 发生药物相互作用的风险较低
左耳处理
机理—90%以上的心房血栓位于左心耳 适应证—有抗凝治疗禁忌或不能耐受抗凝治疗 方法: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经心包左心耳结扎、
房颤的 3P 分类 Paroxysmal Af Persistent Af Permanent Af
永久性房颤2
1 持续时间<7天,绝大多数<24小时 2 复律无效或无指征 3 阵发性及持续性房颤均可复发
房颤的治疗策略
阵发性:<48h复律无需抗凝,预防视频度 >48h先抗凝,再复律,药物预防
持续性:节律控制或频率控制 永久性:频率控制、预防栓塞(以华法林为主) 导管消融:各种房颤均可
应用华法林注意事项
药物的相互作用 1. 降低华法林作用:巴比妥类、利福平、
避孕药(肝酶诱导剂)、VitK 2. 增强华法林作用:大环内酯类、胺碘
酮、他汀类、抗真菌药(竞争CYP450) 根据 CYP2C9 1061A/C 和 VKORC1 -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

心房颤动的研究进展【关键词】心房颤动心房颤动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60岁以上的人有1%出现房颤,随着年龄增长发生率成倍增加。

其中无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占3%~11%[1]。

Framingham 研究发现房颤患者死亡率较无房颤者高~倍[2]。

房颤的发生与年龄和基础疾病类型有关,高血压病是最易并发房颤的心血管疾病[3]。

伴发房颤的患者发生栓塞性并发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为更好防治及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国内外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已取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将近年来相关资料复习,共同仁参考。

1 发病机制的进展房颤产生机制的研究,长达一个世纪之久,对其产生机制的认识,目前已突破了多发性小波学说,认为房颤发生时多种节律并存,将发生机制细分为始动、维持和终止几方面。

认为房颤发生既有局灶触发、局灶驱动,也有主导转子和维持房颤的高速电连接等多种因素参与。

新近研究表明,多数患者的房颤是短阵的异位冲动所诱发[4,5]。

江洪等[6]通过射频消融肺静脉口部可隔离和消除异常电活动而终止房颤,证实了起源于肺静脉和腔静脉(合称大静脉)肌袖快速电冲动的触发或驱动作用是房颤的主要发生机制之一的观点[7,8],特别是阵发性房颤尤其如此。

同时发现自主神经在房颤的作用较过去认识不同,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同样不可小视。

Zimmermann[9,10]研究发现:交感神经张力增高在房颤早期占优势。

伍伟峰等[11]研究证实:房颤与心房的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有关。

房颤患者心房组织的血管紧张素Ⅱ受体1(AT1-R)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2(AT2-R)基因转录和蛋白质表达发生变化,心房在房颤时AT1-RB表达下调而AT2-R表达上调。

AT1-R的激活可引起心肌的肥厚和细胞外基质蛋白的积聚,同时也能影响心房收缩。

相反,AT2-R的激活则抑制增殖过程。

揭示了房颤引起心房结构的进行性改变,最后心房扩大和心房传输功能丧失。

王祥等[12]研究表明:心房颤动时心房组织内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ERK2)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表述与心房组织结构改变的关系。

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新进展

阵发性房颤药物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又称为房颤,属于快速性心律失常,是指心房内产生不规则的冲动,心房内各部分肌纤维极不协调的乱颤,从而丧失了有效的收缩。

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危险的心律失常,会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增加2倍、发生脑卒中的风险增加5倍,其中阵发性房颤占很大一部分。

据统计,房颤的发病率在1%左右,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发病率呈增高的趋势。

80岁以上老年人,房颤的发病率可达10%。

我国已经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群中房颤患者的数量庞大。

据估测,我国的房颤人群在1000万以上。

如何有效防治房颤,是目前心血管领域的重要任务。

阵发性房颤突如其来,病人压力很大阵发性房颤是指房颤持续时间≤7天(常≤2天),一般能自行终止,可反复发作。

阵发性房颤是房颤中比较轻的类型,但是其危害并不比持续性房颤小。

其主要危害包括:频繁发作,症状严重,降低生活质量;形成血栓、导致中风、患者致残;导致心房扩大、患者心功能下降等。

阵发性房颤发作往往比较突然,当阵发性房颤发生时,患者会感到心慌,有时胸部会有疼痛、压迫等不适感。

有些患者因阵发性房颤而失眠,睡觉时感觉心脏乱跳,睡眠不安。

还有的患者在运动或轻度体力活动后出现气短、疲乏无力、头晕眼花的症状,甚至有的患者还会出现昏倒的现象。

这也给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

阵发性房颤是临床上易漏诊的房颤类型,被称为“隐形杀手”。

若不及时治疗,危害极大,容易形成脑梗。

因为当心房颤动时,心房丧失了收缩功能,心房的附属结构—左心耳则基本处于不收缩或蠕动状态,心房中的血液无法完全被泵出,而瘀滞在左心耳内内,时间长了瘀滞的血液会逐渐凝结成块,形成血栓,血栓可随血液运行到身体各处,进入脑部血管后,很容易堵塞在脑血管狭窄处,阻断脑供血,导致脑梗发生。

这是房颤最常见的危害之一,已经引起了医学界和患者的高度重视。

由于房颤反复发作,左心房会逐渐增大,严重时累计右心室扩大,扩大的心脏,其功能下降,导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会出现胸闷、气促、夜间不能平卧,下肢浮肿的症状。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的临床治疗新进展关键词心房颤动治疗房颤的药物治疗房颤并不是一种良性心律失常,存在多种重大的危害,应当给予积极的治疗,尤其对阵发性房颤更是这样。

房颤不伴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阵发性房颤是指窦性心律者突然发生的房颤,常伴明显的症状及快速的心室率,因而需要积极治疗。

国内不少医生面对阵发性房颤患者,无论是否有合并心衰,总是首选静推西地兰。

但近年来,国际房颤治疗指南中对于不伴心衰的阵发性房颤心室率控制的药物治疗,不论其是阵发性、持续性或持久性房颤,均Ⅰ类推荐口服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控制患者静息或活动后的心率,对伴有低血压或心室率过快需紧急治疗时,可应用这些药的静脉制剂。

而控制心室率的药物洋地黄和胺碘酮仅为Ⅱ类推荐。

药物控制房颤心室率的目标为静息心率60~80次/分,活动后心率90~115次/分。

房颤伴发心衰时心室率的控制:心房颤动和心力衰竭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病症,两者在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上有很多共同之处,例如高血压、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脏瓣膜病、糖尿病五大疾病患者,心功能Ⅰ~Ⅳ级心衰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分别为4%、25%、30%、50%,平均28%。

目前正在进行的AF-CHF研究,针对房颤合并充血性心衰这个特殊人群,比较恢复与维持窦律和控制心室率两种策略对心血管死亡或脑卒中的影响。

阶段性的结果也未能证明前者优于后者[2]。

对于伴发心衰的房颤患者进行心室率控制治疗时,国际指南的推荐意见与上述无心力衰竭患者的治疗意见全然不同。

2006年国际心房颤动治疗指南中Ⅰ类推荐口服或静脉使用洋地黄或胺碘酮,而这些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或钙拮抗剂的’推荐意见变为Ⅱb类,甚至Ⅲ类推荐。

这种患者的心室率控制还可适用地高辛加β-受体阻滞剂或非二氢吡啶类的钙拮抗剂。

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房颤发展迅速,术式不断推陈出新,现基本以两种术式为主,即节段性肺静脉电隔离(SPVI)和环肺静脉消融(CAPV)。

这两种方法都以静脉为靶点,后者的成功率相对较高,所以更受青睐。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ACTIVE W 试验
ACTIVE A
该研究表明,不适合维生素K拮抗剂的房颤患者,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可降低主要血管事件的危险28%,特别是中风的危险,同时增加主要出血的风险。净获益有限
专家建议
不推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替代华法林,对于具有华法林禁忌症的患者看阿司匹林单药治疗
短期内联合应用其安全性
QT>500ms
在AF中为10-12bpm
无或仅有轻微的结构性心脏病
AAD的选择
肾上腺素能介导的
未确定的
迷走神经介导的
β受体阻滞剂
普罗帕酮 索他洛尔
决奈达隆
决奈达隆 氟卡尼 普罗帕酮 索他洛尔
胺碘酮
丙吡胺
推荐基于安全性来选择治疗复发性AF患者的AAD
根据基础心脏病理学选择AAD
轻微的心脏病或无心脏病
缓解症状
评估AF相关风险
EHRA评分
估计卒中风险
寻找诱发情况
并发症
AF患者的初始处理
EHRA的AF症状评分
EHRAI
无症状
EHRAII
“轻度症状”正常的日常活动不受影响
EHRAIII
“重度症状”正常的日常活动受到影响
EHRAIV
“致残症状”不能进行正常的日常活动
制定随访计划-动态评估
随访内容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CLICK TO ADD TITLE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 心血管疾病诊治中心 李航
STEP 03
STEP 04
STEP 01
STEP 02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心房颤动为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人群患病率为1%~2%。
随年龄增长而升高
在未来50年其患病率至少增长2.5倍。

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
2015-2-23 7
心房颤动的治疗决策
• 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是一件非常细致的 工作,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房颤 病因(基础心脏病种类)、病理(心房心室 大小)、发作特征、心功能、临床类型、症 状、经济情况、地域情况等综合分析,采取 个体化治疗,并应做好随访工作,解决患者的 实际问题,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使患者最 大程度地受益。
2015-2-23 25
房颤转复后维持窦性心律治疗建议
推荐级别IIA: • 胺碘酮/决奈达隆 • 氟卡胺 • 多非利特 • 普罗帕酮 选择药物时一定要评估其有效性、安全性与耐受性: 1.脏器的毒性反应。普罗帕酮、氟卡胺、多非利特等对脏器 的毒性反应相对较低;胺碘酮对肺、肝脏、甲状腺等有潜 在毒性作用。 2.致心律失常作用。在心脏结构正常的患者,Ic类抗心律失 常药物很少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但在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其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Ic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在心肌 缺血、心功能不全和心肌肥厚的患者不应使用。
2015-2-23 2
房颤临床分类方法
• 2003 年欧洲心血管病学会与北美起搏和电生 理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联合起草了国际统一 的房颤命名和分类标准。该方法采用临床分 类方法,将房颤分为: • 初发性房颤 (initial Event) • 阵发性房颤 (paroxysmal AF) • 持续性房颤 (persistent AF) • 永久性房颤 (permanent AF) • 2006 年房颤新的指南中关于房颤的分类基本 沿用了 2003 年的分类标准。
2015-2-23 3
目前公认的房颤治疗策略
1. 2. 3. 4. 房颤病因或诱因的治疗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防止房颤复发 控制房颤心室率 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心房颤动的治疗进展
• 初步应用结果表明,IAD转复效果好 (成功率>80%)
• 目前对IAD适应征及其实际应用价值尚 有待评价。
(三) 永久性心房 起搏治疗
• 有研究显示,永久性心房起搏尤其是双 心房或右心房多部位起搏可以治疗和预 防房颤的复发,并可以减少对抗心律失 常药物的需要。但目前的研究仅限于药 物治疗失败和有明显的房内阻滞的房颤 患者。尚不能替代药物治疗。其确切疗 效尚待评价。
• 但目前的结果仅是初步的,还存在以下问题: • 操作难度大,至少应熟练掌握房间隔穿刺技
• 对于怀疑房室传导阻滞、或病窦患者, 建议应用预防性临时起搏。
直流电体内转复
1 .经静脉低能量(<20J)体内转复术
• 不需全麻,采用双相脉冲波和两个表面积很大 的电极(一个置于右房,另一个置于冠状静脉 窦)及一心室电极。合适的R波同步和RR间期 ≥500ms发放电击。对于各种房颤,包括体外转 复失败、并发于腔内电生理检查或射频消融术 以及射频消融失败的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
fibrillation)
房颤的发生机制
• 总之,目前多数学者认为: 房颤的发生机制是心房基质(substrat) 的不均一性,引起多发子波折返激动 (multiple wavelet reentry),而房颤 的诱发因素主要是快速发放冲动的心房 局灶(atrial foci)或心房扑动或房性 心动过速蜕变为房颤。
室速
药物转复—普鲁卡因酰胺
• 先15mg/kg 静注(<50mg/min) • 然后2~4mg / min静点 • 维持0.25-0.5g 1次 / 6h • 血压 QRS 狼疮样反应,已很少
应用
药物转复—普罗帕酮
• 静注:1~2mg/kg,10mg/min 单次不宜>140mg

最新心房颤动的新进展PPT课件

最新心房颤动的新进展PPT课件

心律控制
心率控制
优点
优点
症状更少 运动耐量更好 血流动力学改善 搞凝治疗的必要性小
缺点
避免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控制心率的药物非常有效 住院率低 费用效益比更合理 卒中的风险与心律控制相同 死亡率与心律控制相同
缺点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心律失常药物效果差 费用高 复发率高 住院率高
抗凝治疗的风险 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风险 房颤持续引起的症状 心房重构(永久性)
* 起搏预防房颤
房颤易发生在病态窦房结综合症患者。对此类患者,心房起搏比心室 起搏更好,因为心房起搏可以减少房颤发生率,逆转心房重构。心房 起搏预防迷走神经介导的或心动过缓相关的房颤有一定作用。
* 消融房室结和置入起博器
经皮射频消融房室结对药物控制心室率不满意的患者非常有效。消融 房室结造成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所以需要置入永久起搏器以维持正 常的心率。这种情况下,心房的收缩并没有恢复,所以需要长期抗凝 治疗。
这样,1年后的复发率可达50%,合并有心力衰竭和未控制的高血压
者更高。
Ic类药物(氟卡胺和普罗帕酮)比Ia类药物(奎尼丁和双异丙吡
胺)的耐受性好,也更有效。索他洛尔转复房颤的效果差,但在维持
窦性心律中有一定作用。胺碘酮维持窦性心律的作用最好,缺点是长
期应用后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决奈达隆(Dronedarone)是胺碘酮的衍
维持窦性心律
由于心房重构,房颤持续时间越长,转复为窦性心律的成功率越
低。房颤转复后的复发率高,转复后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有:房颤持
续时间长(>3个月)、心力衰竭、器质性心脏病、高血压、年龄>70
岁以及左房扩大。左房大小是与房颤持续时间相关的因素,左房直径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进展范本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进展范本
Βιβλιοθήκη 心房颤动药物治疗进展演讲人
目录
01. 心房颤动的概述 02. 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 03. 药物治疗的效果评估 04. 药物治疗的未来趋势
心房颤动的概述
心房颤动的定义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简称
01
AF)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 心房颤动是指心房不规则、快速、无序
02
的跳动,导致心房无法有效地泵出血液 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房收缩功能下降,
01
针对特定人群:研发针对不同人群 的药物,如老年人、女性、儿童等
02
提高药物疗效:通过优化药物结构、 改进生产工艺等方式提高药物疗效
03
降低药物副作用:研发低副作用药 物,提高药物安全性
04
药物联合治疗:研究多种药物联合 使用的效果,提高治疗效果
05
药物个性化治疗:根据患者个体差 异,制定个性化的药物治疗方案
03 药物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降低死亡率, 延长生存期
04 药物治疗对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影响:降低 心血管疾病风险,改善心血管功能
安全性评估
药物相互作用: 评估药物与其他 药物的相互作用
药物耐受性:评 估药物的长期使 用效果和安全性
药物副作用:评 估药物可能产生
的不良反应
药物剂量:评估 药物的合适剂量
药物治疗的发展历程
传统药物治疗
01
抗心律失常药物:如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 等,用于控制心房颤
动的发作
04
β受体阻滞剂:如美 托洛尔、普萘洛尔等, 用于控制心房颤动的
心率和心室率
02
抗凝血药物:如华法林、 阿司匹林等,用于预防 血栓形成和脑卒中
03
钙通道阻滞剂:如维拉 帕米、地尔硫卓等,用 于控制心房颤动的心率

【课题申报】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新进展

【课题申报】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新进展

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新进展《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新进展》一、摘要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脏疾病,常伴有栓塞风险。

抗凝治疗是心房颤动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目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研究旨在总结抗凝治疗的新进展,评估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并提出改进策略。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研究和系统综述等研究方法,对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全面评价。

预期结果能够在临床实践中指导心房颤动患者的抗凝治疗策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其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在全球范围内患病率逐年增加。

由于心房颤动患者心脏收缩功能不协调,易形成血栓,导致栓塞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升高。

目前,抗凝治疗被广泛应用于心房颤动患者,以降低栓塞风险。

然而,现有的抗凝治疗仍然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药物选择、剂量调整、安全性和依从性等方面。

因此,通过研究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新进展,对于改善临床实践、提高心房颤动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本研究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回顾性研究和系统综述等研究方法,对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临床应用进行全面评价。

具体研究内容和方法如下:1. 研究设计:a. 随机对照试验:通过对心房颤动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比较不同抗凝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b. 回顾性研究:对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评估抗凝治疗的长期效果和患者依从性。

c. 系统综述:结合现有文献,总结抗凝治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最新进展,提出改进策略。

2. 研究内容:a. 抗凝药物的选择与剂量调整:比较不同抗凝药物(如华法林、阿哌沙班、达比加群酯)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评估剂量调整的重要性。

b. 新型抗凝药物的应用:研究新型抗凝药物(如阿哌度酮、利伐沙班)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和安全性。

c. 抗凝治疗的长期效果和患者依从性:通过回顾性研究和调查问卷等方法,评估抗凝治疗的长期效果和患者依从性对预后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9/24
8
心房颤动的治疗决策
• 年轻的、没有器质性心脏病或有器质性心 脏病但改变轻微的要以控制心律为主。
• 对年龄较大、有器质性心脏病、心脏结构 改变明显的永久性房颤就不要强求控制节 律,而应该着力于控制心室率。近年来许多 研究证明,对这类患者人群,无论从改善生 存质量还是延长寿命方面看,控制室率并不 比复律差。
4
心房颤动的治疗选择是 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
• 控制心室率?
• 转复并维持窦性心律? “无奈的选择”
• 节律控制与室率控制究竟哪一个更优?
2020/9/24
5
治疗方式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维持窦律 症状缓解,心功能 维持窦律有一定 改善,血栓事件风 困难,抗心律失 险降低,远期预后 常药带来副作用 有益
是因为在争论中它又不断被赋予新的内容。如
何选择治疗策略,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随着
病人对医生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这种决策的选
择就更严密。因此在现有条件下,医生应该在
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实践的基础上,个体化
地处理具体患者。
2020/9/24
7
心房颤动的治疗决策
• 心房颤动患者的临床治疗是一件非常细致的 工作,应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和特点如房颤 病因(基础心脏病种类)、病理(心房心室 大小)、发作特征、心功能、临床类型、症 状、经济情况、地域情况等综合分析,采取 个体化治疗,并应做好随访工作,解决患者的 实际问题,保证病人的生命安全,使患者最 大程度地受益。
心房颤动治疗新进展
•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 是最常见 的心律失常之一,随年龄增加发病率升 高, 易产生心功能不全和血栓栓塞等严 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给人类健康 造成了很大危害。
• 心房颤动将成为21世纪新生的心血管ຫໍສະໝຸດ 行疾病。2020/9/24
•对于老年或合并脑卒中危险因素的房颤患者, 在控制死亡率方面二者同样有效; •而死亡率与住院治疗次数的差异提示室率控 制可能优于节律控制。节律控制的人运动耐 量更好一些。
因此,控制心率与控制节律对房颤患者 具有相似的临床效果。
2020/9/24
14
AFFIRM试验结论(二)
• 再次强调:无论选择节律还是室率控制, 都应坚持使用华法令,继续标准强度的抗 凝治疗以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 采用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以死亡、脑卒中作 为主要终点事件
• 共入选4,060例患者,平均随访3.5年
2020/9/24
11
随机分组
室率控制组:
口服地高辛、 β-受体阻滞剂 或钙拮抗剂
节律控制组: 胺碘酮、索他洛 尔、普罗帕酮
注:室率控制组使用华法令85-90%;节律控制组为70%
2020/9/24
2020/9/24
17
目前的认识
• 窦性心律确优于心房颤动,但维持窦性心 律而使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不良反应中 和或抵消了窦性心律的优势。
• 现有的临床试验结果,对于节律控制和心 室率控制带来了观念上的变化,即至少这 两种治疗在临床效果上没有显著性差别; 很多情况下心室率控制可以作为首选。
2020/9/24
2020/9/24
9
几个近期重要的关于 房颤治疗的多中心临床试验
1. 德国PIAF试验 2. 荷兰RACE试验 3. 德国STAF试验 4. 意大利PAFII试验 5. 北美AFFIRM试验
2020/9/24
10
北美AFFIRM试验
• 目前最重要的关于房颤治疗的大规模多中心 临床试验
• 由NIH组织,美国、加拿大213个医学中心参 加。
2
房颤临床分类方法
• 2003 年欧洲心血管病学会与北美起搏和电生 理学会心律失常工作组联合起草了国际统一 的房颤命名和分类标准。该方法采用临床分 类方法,将房颤分为:
• 初发性房颤 (initial Event)
• 阵发性房颤 (paroxysmal AF)
• 持续性房颤 (persistent AF)
• 永久性房颤 (permanent AF)
• 2006 年房颤新的指南中关于房颤的分类基本 沿用了 2003 年的分类标准。
2020/9/24
3
目前公认的房颤治疗策略
1. 房颤病因或诱因的治疗 2. 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防止房颤复发 3. 控制房颤心室率 4. 抗凝,预防血栓栓塞事件
2020/9/24
药物治疗较方便, 心功能改善不明 控制室率 避免了抗心律失常 显,很多患者需
药的副作用
要长期抗凝
2020/9/24
6
心房颤动的治疗决策
• 关于房颤的治疗是控制室率还是控制节律一直
是临床医生困惑的问题,也是一个古老而又崭
新的话题。说其古老,是因为对房颤治疗的选
择讨论由来已久,并一直存在争议;说其崭新,
2020/9/24
16
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 长期以来,人们在没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情 况下,坚持把恢复和保持窦性心律作为心 房颤动治疗的优先选择,而将控制心室率 作为心律控制失败后的后备治疗策略。
• AFFIRM以及类似的3个较小规模的临床试验 (PIAF,RACE和STAF)的结果一致表明, 与恢复维持窦性心律同样,控制心室率是 存在脑卒中高危险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的 一线治疗策略。
12
AFFIRM试验结果
• 一级终点事件的死亡率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 异,但节律控制组有增高趋势。
• 脑卒中发生率在室率控制组和节律控制组分 别为:5.7%和7.3%。
• 联合终点事件(包括死亡、致死性脑卒中、 缺血性脑病、心脏猝死、致命性出血)在两 组间无差别。
2020/9/24
13
AFFIRM试验结论(一)
• 即使对心律控制有效,似乎能保持窦性心 律的患者,无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的心房颤 动复发十分常见,尤其在老年人和(或) 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情况下,这一问题 更为突出。
2020/9/24
15
AFFIRM试验的初衷
• AFFIRM并不意味着在所有心房颤动患者都 首选心室率控制,或心室率控制可取代心 律控制。正确的干预应依据每个患者的各 自情况决定治疗方案的选择。对大多数患 者应当首选考虑药物治疗。在许多情况下, 选用心率控制或心律控制的指征是明确的, 但也有不少患者,二种对策可能都适合, 此时最好尊重病人与家属的意愿,并向他 们认真客观说明二种策略各自的利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