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课件
《西方哲学导论总》课件
![《西方哲学导论总》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3734e2c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c2.png)
近代哲学
以笛卡尔、康德等为代表,强调主体和客体的分 离,探讨知识、自由、道德等问题。
ABCD
中世纪哲学
以基督教神学和经院哲学为代表,探讨信仰和理 性的关系。
现代哲学
以尼采、海德格尔等为代表,关注个体存在和意 义,探讨语言、文化、艺术等问题。
02
CATALOGUE
古希腊哲学
早期古希腊哲学
泰勒斯
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提出了“万物的根源是水”的哲学命题。
新科学
哥白尼、伽利略等科学家挑战地心说 和传统的宇宙观,推动科学革命和思 想变革。
04
CATALOGUE
近代哲学
早期近代哲学
总结词
以认识论为中心,探讨知识的来源和 可靠性。
详细描述
早期近代哲学主要关注知识的来源和 可靠性问题,代表人物包括笛卡尔、 霍布斯和洛克等。他们通过怀疑一切 来寻找不可怀疑的确定性,从而为知 识建立基础。
唯名论与实在论之争
唯名论强调个别事物的实在性,实在 论强调共相的实在性,对经院哲学产 生深远影响。
晚期中世纪哲学
总结词
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晚期中世纪 哲学关注人性的解放和科学的兴起, 对现代思想产生重要影响。
人文主义
强调人的尊严和自由,反对神学的束 缚,推动文艺复兴和思想解放。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等改革家挑战教会的权威 ,提出因信称义等新教义,对后世产 生深远影响。
阿那克西曼德
认为万物的根源是无定形的东西,提出了“万物的根源是无定形的 东西”的哲学命题。
阿那克西美尼
认为气是万物的本原,提出了“万物的根源是气”的哲学命题。
古典时期古希腊哲学
苏格拉底
认为哲学研究的对象不是 自然,而是人本身,提出 了“认识你自己”的哲学 命题。
哲学导论--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与功用 ppt课件
![哲学导论--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与功用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ca8c92f14791711cc7917f6.png)
---------------------------------------------------------------最新资料推荐------------------------------------------------------1 / 11哲学导论--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与功用 ppt 课件三次考试:方式、用时、题型与比例 均为开卷考 第一、二讲:60 分钟;理论题+ 分析题 30% % 第三、四讲:60 分钟;理论题+ 分析题 30 % 第五、六讲:60 分钟;理论题+ 分析题 30 % 平时成绩:考勤、写作或讨论等 10 % (分析题是指案例分析或言论、思想、观点分析 ) ) 主要教材:黄爱华编:《 哲学导论 》 ,航空工业出版,2003 年 参考教材:罗伯特 所罗门:《 大问题简明哲学导论 》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年邬昆如主编:《 哲学概论 》 (中国人民出版社,2005 ); 孙正聿:《 简明哲学通论 》 (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 );上课期间如有请假,需提供学院书面证明或校医院出具的病假条,否则按旷课处理。
若有缺考,在保证基本出勤率和正常请假的条件下,教师可安排补考,补考必须严格,并以一次为限。
若有两次缺考,要考虑重修。
大陆:哲学课程的三史七论。
三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七论:哲学导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逻辑学、科技哲学。
台湾:哲学课程的三史六论。
三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印度哲学史。
六论:逻辑学、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价值论、哲学概论。
国家教委颁布学科门类排序如下: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法学、军事学、管理学。
哲学是一级学科,下属有:马克思主义哲学、外国哲学、中国哲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哲学、逻辑学、科技哲学等二级学科。
第一讲哲学的品格、本质精神与功用一一, 哲学的品格(这是一个以哲学的特性为基础,同时含有价值期望和评价因素的概念)◢ 讲道理的学问:---------------------------------------------------------------最新资料推荐------------------------------------------------------3 / 11理性与合理性; 观察视角;价值取向 ① 论理性:◢ ◢ 需要理论论证; ◢ ◢ 要求前后一贯; ◢ 触及根本; 根本理念或基本理念(即世界观) ; ; ② 抽象性 :◢ 追求普遍 :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而内容就 是整个的存在。
哲学导论(ppt)
![哲学导论(ppt)](https://img.taocdn.com/s3/m/fefaa759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8dc447d.png)
.
19
• 工具在感性外观上的变化、消失,不会使工具 在人的心智中的消失。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是 不朽的。如此看来,人所生活于其中的观念世 界比同样生活于其中的外部感觉世界更真实。
• 所谓工具之观念的原型,决不可误解为这种是 在人心中的工具表象,表象还是感性的东西, 只不过是在记忆和想象中的感性。观念之为观 念,不是指这种东西,而是之对一种特定的 “关系”之在意识中的把握
• 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从前辈那里获 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 章、礼仪、观念、信仰都可以算作知识。巫术是人类最 早的知识,到了近代,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知识确立 了自己的形态,知识通过科学的样式把巫术、工艺、宗 教、艺术乃至哲学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
.
5
哲学与科学
.
20
观念真实性的缘起
• 柏拉图的分有学说,笛卡尔、康德以探讨 理性的先验本性的方式来追问观念真实性 之起源,马克思在感性活动的社会性中揭 示“实践的意识”对普遍观念的生产作用。 现象学哲学,如胡塞尔的理论,则在感性 是领域中探寻普遍观念之真实性在逻辑前 的起源。
• 观念的真实性问题给了哲学以无穷的动力。
.
7
哲学 宗教 艺术
• 智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所以在黑格尔的体系中, 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阶 段。这三者的区别在于精神达到自觉的途径、方式 不同。艺术以感性直观的方式关照文明体系之内在 的人性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人性的质素表象 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性质素作 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
18
• 工具在人这里,除了是感性的存在外,还 是非感性的存在。当工具活动结束时,作 为“工具情境”的物理世界随之消失,但 作为物理存在的工具之离开视野,并不等 于作为观念存在的工具之消失。
西方哲学史之导论 PPT
![西方哲学史之导论 PPT](https://img.taocdn.com/s3/m/57306abe011ca300a6c390dd.png)
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
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
▪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要消灭哲学、 否定哲学并在现实中实现哲学。
▪ 后哲学时代:反对和批评那种独立于人之外的概念王国, 主张哲学应从抽象的天国回到具体的人世和现实生活;反 对主体与客体二分,强调人与世界合一、物我交融的生活 世界。 中国的哲学境况:“哲”智也,见《尔雅》、《说文解字》 及《孔氏传》。19世纪日本学者西周首次用汉语“哲学” ,晚清思想家黄遵宪1896将日本哲学引入到中国。中国典 籍中一些同古希腊哲学与西方哲学相似、相通内容的先秦 的“ 诸子之学”、魏晋的“ 玄学”、宋明清的“道学”、 “理学”、“义理之学”等亦为哲学是也。
为了拯救和保护“ 智慧”,希腊人开始“ 反击”智者派的“ 理智的 进攻”,于是,存在者统一于存在的思想,即“ 智慧”,也变成了一 种概念式的追求,变成了一种为人们所“ 渴望”的东西。由“ 爱”到 “ 渴望”的转变是一种由人与存在合一、和谐一致到人与存在的相互 外在性的转变,通过这种转变(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 爱智慧”就变成后来的“ 哲学”,即对哲理的渴望与追求,或什么 是存在者?哲学变成了以进入抽象概念王国为最终目标的学问,这种 概念哲学在西方统治了几千年,直至黑格尔死后,情况才有所改变。
1588-1679,英国人,欧洲启蒙运动时期的 杰出人物,政治家、哲学家。15岁进入牛津 大学学习,后做过培根的秘书。代表作:
《论政体》、《利维坦》、《论人》。
❖ 黑格尔之论
1770年8月27日—1831年11月14日, 德国哲学家。代表作:《精神现象学》、 《逻辑学》、《哲学全书》、《法哲学 原理》等。
西方哲学史之导论
导论
哲学是什么?
《心智哲学导论》课件
![《心智哲学导论》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a1687551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3e.png)
社会学习模型
社会学习指个体通过观察和模仿他 人行为进行学习。该模型认为社会 学习是人类认知发展的重要机制。
情感认知模型
该模型认为情感在人类认知和行为 中起重要作用,情感认知指个体对 自身情感状态的理解和调节能力。
04
心智的哲学问题与争议
心智与身体的关系
心智与身体的二元论
一些哲学家认为心智和身体是两个独立的实体,心智可以 脱离身体而存在。这种观点引发了关于心智和身体如何相 互作用的问题。
景等环境因素对个体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02
心智对环境的适应与塑造
同时,个体心智也具有适应和塑造环境的能力。通过学习和经验,个体
能够逐渐适应和改变环境,进而影响自身的心智发展。
03
心智与环境的互动
心智与环境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在个体成长和发展
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心智与语言的关系
心智的跨学科研究将有助于培养跨学 科人才,提高研究者的综合素质和创 新能力,为心智哲学的发展注入新的 活力。
心智的跨学科研究将有助于整合不同 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形成更加全面、 系统的研究框架,为解决复杂问题提 供更多思路和方案。
心智哲学的应用前景
心智哲学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具有 广泛的应用前景,有助于深入理解人类 认知和行为机制,为心理辅导、教育改
语言与意义的哲学问题
探讨语言的本质、意义的理解和解释 ,以及语言如何塑造我们的思维方式 和文化观念。
意识与自我意识
意识
自我意识
意识是指个体对其自身和周围世界的觉知 和感知,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体验和情感 反应。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觉察, 包括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行为和身份的 认识。
哲学导论第1讲
![哲学导论第1讲](https://img.taocdn.com/s3/m/7bc1c9e8856a561252d36fe2.png)
3. 特征分析:视界、问题、方法
* 视界:“概念框架”(参见《大问题》第15--22页) 视界: 概念框架” · 概念凭借语言来表达,它有两个作用:一是规定我们经验的形式,二是把我们的经验组 织起来。根据概念与经验的关系,可将概念分为两类:经验概念和先验概念。与此相应, 也可以把知识分为两类:经验知识和先验知识(参见《大问题》第16页)。 · 由“概念把我们的经验组织起来”可引出:“概念框架”就是按合理的方式把各种基本 概念建构为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它对各种概念起着“框定”作用,为我们理解世界、审 视生活、认识自我提供特定的视角和图景。 * “大问题”:开放性的问题 大问题” 开放性的问题 哲学关注的是那些最终与“大概念”(如上面讨论的那些基本概念)有关的“大问题”。 或者说,哲学关注的主要是开放性问题,而不是封闭性问题。简要地说,在一个特定概念 框架内提出的问题就是封闭性问题,而对一个概念框架提出挑战的问题就是开放性问题。 * 方法:概念分析、逻辑论证、反思平衡 方法:概念分析 逻辑论证 分析、 论证、 · 概念分析 概念分析:阐明式分析;先验式分析。 · 逻辑论证 逻辑论证 论证是为一个主张(论点)提供理由的说理方式,由一系列陈述组成,人们把表达 理由的陈述称为前提,把表达主张(论点)的陈述称为结论,二者由推理联系起来。论证 的真实性或可靠性来自确凿的证据和合理的推理。简要分类:演绎论证与归纳论证。 · 反思 反思意味着从现象返回到本质(实在),从意见返回到真理,从感性返回到理性,从事 物返回到思想。一句话,就是要把思想本身作为思考对象,就是对思想的思想。为了追溯 明确的思想,必须依靠清晰的概念。普遍性的基本概念标志着反思的彻底性,系统性的概 念框架标志着反思的连贯性(隐含《大问题》第14页所说的综合方法)。因此,提出基本概念,创建 概念框架,乃是哲学研究的基本功。反思平衡:语言 思想 世界关系。 反思平衡: 思想-世界关系 反思平衡 语言-思想 世界关系。
哲学导论课件14创造性的哲学探索
![哲学导论课件14创造性的哲学探索](https://img.taocdn.com/s3/m/03525911551810a6f4248652.png)
第十四章创造性的哲学探索一、哲学的品格与哲学思维的训练二、哲学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论的反思方式三、培养哲学的生活态度一、哲学的品格与哲学思维的训练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理论,都是人类认识史的结晶,都积淀着人类智慧理论成果。
每个时代的哲学都必须以巨大的历史尺度去批判地考察全部哲学,揭露先前哲学所蕴含的内在矛盾,发现先前哲学的真实的理论困难,从而以解决这种理论困难的方式去推进哲学的发展。
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这个命题具有两层含义:其一,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都具有时代性的内容,而不是纯粹的思辨的产物;其二,任何一种真正的哲学又都是以思想即理论的方式所把握到的现实,而不是简单的关于现实的表象。
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的第一层含义,表明了哲学与现实的不可割裂的密切关系,因此,人们只有从时代的历史性特征及其历史性转换出发,才能理解哲学的理论内容及其历史演化;哲学是思想中的现实的第二层含义,则是表明了哲学与现实之间的关系的特殊性,即哲学家以理论的形式所表现的现实,蕴含着哲学家用以观察和解释现实的概念框架和解释原则,因此现实在哲学理论中会得到不同的表现和解释。
哲学作为世界观理论,它同现实之间是有间距的。
全部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与现实之间具有并保持一定的间距,这是全部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得以产生、发展和对现实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
正是由于这种间距,哲学才能使人超越感觉的杂多性、表象的流变性、情感的狭隘性和意愿的主观性,才能全面地反映现实,深层地透视现实,理性地解释现实,理想地引导现实,理智地反观现实,才能实现思想中所把握到的时代,才能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
学习哲学,需要以理论的方式面向现实,这既是强调哲学必须面向现实,又是强调哲学必须用自己的方式一理论的方式一面向现实。
这二者是不可分割的。
由于人们常常以两极对立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哲学与现实的关系,所以在哲学面向现实的问题上,常常陷人两种误区:一是把哲学当做某种不变的原理和抽象的教条,以教条主义的方式去应用哲学,即用既定的理论模式去回答和解决各种现实问题;二是把现实中的某些具体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出发点,使哲学思考沉湎在琐屑细小的各种事件的纠缠之中。
科学哲学导论PPT课件
![科学哲学导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2aa8915ddd88d0d232d46a08.png)
49
科学哲学与科学
层学 次科
研究 主题
研究方式特点
2 科学 科学的一般哲学 反思的、分析的、
哲学 研究
语词性的
较深层次的科学
的哲学基础研究
1 科学 0 自然界
自然界
经验的、综合的、 实验的
50
“科学” 的三个视角
科学
形式科学 经验科学
经验科学
一般科学 分支科学
科学
知识表达及其已有理论成果的命题集合 (静态关照方式)
47
科学与哲学
假如没有对科学的目的与方法的反 省,没有对科学问题的特点与性质 的质问,没有对科学中的解释的思 考,没有对科学中提出的答案的可 靠性及可检验性的反思,我们便放 弃了科学之所以为科学的核心内容
哲学导论完整版ppt课件
![哲学导论完整版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9a74e902020740bf1e9ba5.png)
完整版ppt课件
2
一、何谓哲学
● 通常的定义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完整版ppt课件
3
一、何谓哲学 ● 科学家谈哲学
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 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显然就可以被 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可是,科学的各个领域 对那些研究哲学的学者们也发生了强烈的影响, 此外,还强烈地影响着每一代的哲学思想。
●胡适对哲学的门类进行了如下划分:
(1)天地万物怎样来的?(宇宙论) (2)知识、思想的范围、作用和方法。(名学及知识论) (3)人生在世应该如何行为。(人生哲学,旧称伦理学) (4)怎样使人有知识、能思想、行善去恶。(教育哲学) (5)国家应该如何组织,如何管理。(政治哲学) (6)人生究竟有何归宿。(宗教哲学)
●哲学起源不是为了某种实用的目的,
而只是起源于人对种种事物的迷惑和惊 奇。由于这种种的惊异,人们便开始探 索,力图解开自然、社会、人生的奥秘。
完整版ppt课件
19
二、对普遍性问题的思考
●黑格尔(Hegel):“哲学以思想、普遍者为内容, 而内容就是整个的存在。” “什么地方普遍者被认为无所不包的存在,则哲 学便从那里开始。”
●哲学不能当饭吃,但它给让你明白吃饭 是为了什么,让你明白活着的意义。
● 哲学是求根本的学问。
完整版ppt课件
9
二、哲学何为
● 哲学的反思、批判功能
哲学首先是一种反思、批判的人生态度。它 对一切问题追本溯源寻根究底,作一番反省性 或前瞻性的思考;它在别人从未发现问题的地 方发现问题,对人们通常未加省察和批判就加 以接受的一分成见、常识等进行批判性省察, 质疑它们的合理性根据和存在的权利。 哲学思维就是向传统观念挑战。
哲学导论ppt课件
![哲学导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f1e5e27c5da50e2524d7f84.png)
doxa与独断论(dogmatism)。 Episteme则是自由的。 • 自由的知识就是让对象自由,让它自己独立 存在,不是让它作为我们消耗的对象。
• 自由的知识是理性的知识。“知识来源于好 奇”,好奇是非功利的。理性需要启蒙。
反思性。
第一讲:哲学是什么?
• 4、“爱智慧”的领域 • 形而上学;知识论;伦理学;宗教哲学。 • 5、“爱智慧”的意义 • 学会惊奇—怀疑精神; • 追求智慧—永恒的事业; • 理解语言—揭示与遮蔽; • 认识无知—有限与无限; • 学会宽容—尊重他人。 • 6、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的区分
第一讲:哲学是什么?
第三讲:形而上学与哲学
• 三、形而上学的超越性 • Meta是“超越”经验的意思。 • 哲学也称为“第一哲学”。 • 哲学也称为 “神学”或“神圣学”
(theology)。
第三讲:形而上学与哲学
• 四、形而上学问题真/假之辩 • 由于“本体”是思想体,而不是现实的
对象,所以有人认为形而上学的问题是 无意义的,是假问题。 • 五、形而上学的分支 • 存在论、知识论、价值论。
• 6、黑格尔的分类:逻辑学、自然哲学、 精神哲学。
• 7、克罗齐的分类:理论哲学(美学和逻 辑学)与实践哲学(经济学和伦理学)。
第二讲:哲学的演变
• 一、古希腊哲学:哲学的起源 • arche:始基/本原 • Ontology:存在论/本体论 • 自然主义哲学 • 苏格拉底 • 柏拉图 • 亚里士多德
第四讲:存在论——存在的意义
• 3、“非存在”(无)因何而来
• “非存在”因人而来,人把“非存在”带入 现实的世界,存在的问题才出来。
西方哲学导论PPT课件
![西方哲学导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599cccc844769eae109ed0e.png)
康德把哲学看成是理论哲学和实践哲学(包括伦理学、政 治哲学和法哲学等)的综合。
一些中国哲学家把哲学等同于宇宙论(含形而上学和自 然哲学)、人生论(含道德哲学和人生哲学)和知识论 (含知识学和逻辑学)总称。
此外,哲学还被有的学者理解为思维活动;或 者生存方式;或者自我意识的理论自觉,等等。
在古希腊罗马时代,它的“朴素形式”表现为对世界 的本原、基质是“原初物质”还是理念问题的思考。
在中世纪,神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经院哲学内部唯名 论与唯实论之间关于个别与一般关系的争论。
在近代,它被获得了“完全的形式”,即主要探究精 神对自然界的关系问题。
思维与存在关系的具体展开,显示的是其本体论内涵 与认识论内涵。
2、认识论方面
思维与存在或精神和物质关系的另一个 方面是,思维与存在有否同一性问题, 即我们的思维能否正确认识现实世界。 对该问题的回答就是认识论问题。凡是 认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就是可 知论,否则就是不可知论。
哲学基本问题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整个哲学的基本问题。 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则构成哲学 重要组成部分的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那么,究竟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呢?恩格斯 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基 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贯穿哲学史、认识史始终,只是在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在远古时代,是它的“萌芽形式”,表现为梦与肉体、 “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灵魂不死的观念”、 “万物有灵的观念”反映的就是原始人处理思维与存 在关系所达到的水准。
哲学基本问题涉及两个方面 :
1、本体论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的,即何者是 第一性的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对 该问题的回答是关于世界的存在及其本质的学说,即 本体论。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理论体系得以建立和展开 的根本出发点,它规定着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基 本方向。因此,恩格斯把对该问题的回答,作为划分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凡是认为存在或物 质是世界的本原、第一性的,思维或精神是派生的、 第二性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否则是唯心主义的。
哲学-导论 PPT课件
![哲学-导论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04d56696bd97f192279e9b3.png)
马克思主义哲 学对其批判继 承
现代西方哲学
不断丰富发展 人本主义思潮 科学主义思潮
一、 与现代西方哲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区别
阶级属 性
马克思 无产阶 主义哲 级 学
西方哲 资产阶
学
级
理论实质 社会作用 发展形态
实践的辩 证唯物主 义
没有摆脱 唯心主义 和形而上 学
为无产阶 严密完整的 级服务 理论体系
思维 ? 存在
认识否
可以认识————可知论(绝大多数哲学家) 不可以认识——不可知论(少数,如休谟,康德)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3、基本问题确定的根据
(1)它是人与世界关系中最本质的方面 (2)它是人类实践中最基本的问题 (3)它是贯穿哲学发展史的中心问题
4、哲学的基本形态
两个基本派别:唯物、唯心 唯物主义派别: 1、朴素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
两个基本派别:唯物、唯心 唯物主义派别: 1、朴素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机械)唯物主义 3、辨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派别: 1、主观唯心主义 2、客观唯心主义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古代朴素唯物辩证法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唯心主义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精神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精神
第一性;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1、哲学的属性
2、哲学的功能
三、哲学的属性和功能
1、属性
时代性
社
民族性
会 属
阶级性(阶级社会)
性
属
性
文
化 属
文化之精华
性
民族精神之概括
文化精神之引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哲学与艺术、宗教的区别何在? • 区别在于精神达成自觉的途径、方式不同。艺术以感性直 观的方式观照文明体系之内在的人性质素,宗教则将这种 人性的质素表象为一种超验的神性,哲学则把文明中的人 性质素作为文明的意义基础,将其阐发为“纯粹的思”。 • 纯粹的思是相对于在经验中的思而言的。对具体事物的感 悟和认识活动,是“在经验中的思”;实际地改变或制作 具体事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事物)的实践活动,若单 就其本质的方面而言,其实也是“在经验中的思”。而哲 学的认识则是对经验中的思再作思,即拿思想本身来作一 番“思”,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话说,就是“思 想思想”。因为所谓“经验中的思”,正是文明活动中的 人性质素,所以, “思想思想”就是对人性质素本身作 理性的考察。考察所得,即是“纯粹的思”。
• 哲学与科学的分野,在西方是经历了一个很长的 历史过程的,但到今天已是确定下来了,我们现 在已经不再把哲学理论等同于科学知识了。任何 科学理论都关乎特定的、具体的经验领域,并且 常能以数学的精确性来描述和预测自然现象或某 些社会现象。在这一点上,哲学显然不是科学。 哲学并不去精确地刻画经验,也绝不去预测某种 具体的现象,因此也就不能具体地指导人们改造、 控制自然或干预某些社会过程的实践。所以,哲 学并不提供有实际效用的知识。
• 凡世界观,就其性质而言,不是一种由殊相上升到共相的 科学概括,而后又在观察和实验中能被重复证实。世界观 是对人自身及其所面对的周围世界的总体性的理解和态度, 它无法为任何一条具体的经验事实所确证或否证。这种无 法为经验所证实的理解和态度就是信念。 • 在人们所持有的种种不可称作知识的信念中都隐藏着某 种基本的思想,常人对于这种基本思想往往并不自觉地意 识到。从信念追溯到思想的考察,是哲学的旨趣所在。因 此,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就是:哲学将世界观所隐涵的基 本思想予以揭示并对其作理性的考察,然后探讨其根源和 广泛的后果。哲学在这样做了之后,往往也就形成了成为 学说体系的世界观,诉诸人的理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 但是,这种关于人的起源的进化学说,仍然面对 一个基本难题:人之作为生物存在的自然起源, 不可直接说明人之作为有文明创造力的存在物的 起源。人固然是最高级的灵长类动物,但此处所 谓“最高级”,仍不过是就生物学的观点来看的, 这种观点充其量是把人的大脑智能看成是自在自 然自身最高级的形式。但是,人的大脑智能本身 并不等同于文明的创造力。若把人类幼体与社会 世界相隔离,他即使生长到成年,他的天生智能 的实际发挥不会超出聪明的类人猿。
• 科学和哲学,同属理性之运用,其产品却不一样,这是因 为运用的方式不同。 • 科学总是必须把理性运用于具体的经验对象上,以便将日 常经验提升为有普遍校准的知识,这也就是说,科学必须 在它的分门别类的学科中针对一定范围的经验领域。 • 凡经验都源自人在他的世界里的人性的活动。不同的经验 领域,是人性活动之不同的方面,亦即人类文明之不同的 方面。科学若离开人性的活动便不会获得自己的对象。 • 如果理性不是把它的目光对准经验对象,而是对准产生出 经验对象的人性的活动本身的话,理性就是在对人性的活 动、或者说对人类文明本身作反思。这就是哲学与科学的 区分。
科学、哲学、艺术、宗教
• ''哲学''一词,汉语中本来没有,日本近代学 者西周首先用它来译西语poilosophia一词。 此词源自希腊语,是philein(爱)加上 sophia(智慧)构成的,意即“爱智慧”。 照此意,哲学就是求智慧的学问。
• 智慧与具体的经验知识有何分别?
• 知识这个概念,含义原初极为广泛。后辈 从前辈那里获得、或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 形成的一切经验、技艺、典章、礼仪、观 念、信仰都可算作知识。照此,初民社会 所用的巫术亦可算人类最初的知识之一种。 只是到了近代西方,知识才通过取得了巨 大成功的自然科学而确立了自己的涵义、 标准和典型形态。如今,知识通过科学的 样式把巫术、宗教、工艺、艺术乃至哲学 都从它那里排除了出去。
• 日常生活中的世界观带有自发和朴素的性 质,往往是对生活经验的直接的、粗浅的 反应。它们作为信念是未经理性审视和证 明的假定。哲学的任务在于对人们普遍加 以接受的信念作出理性的审视和评价,在 更进一步的要求中,还要探讨这些信念在 人类生活的一定的文明类型中的根基,从 而导向对文明基础本身的批判性研究。
• 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与发展造成了狭义的知识概 念:“真正的知识”是对于经验事实普遍有效的 概念表达与数学描述。这种知识概念将哲学排除 在知识的范围之外。经验科学成为知识的同义语。 • 哲学确实不是一门经验科学,它并不提供关于 经验世界的具体知识。但是,哲学是人类追求知 识之努力的思想基础。一切经验科学都包含着不 能由经验本身加以证实的基本信念作为前提。这 些前提正是科学的知识体系赖以存在与发展的思 想基础。科学家在一般情况下并不追问科学的思 想基础的可靠性,而一旦由于科学危机的逼迫而 进行这样的追问,他便进入了哲学的领域。
• 在人类生活基础中活动着的是人的文化创造力, 在这种 创造力中既有理性的成分,也有非理性的成分。反思这样 的基础,也就包括对理性和非理性的反思。理性的与非理 性的文化创造力,合起来,可概而言之为人的“精神”。 所以反思文化创造力,也就是反思“精神”。对精神的反 思,本身也是精神,故而可以说,这种反思就是让本已活 动在人的文化创造力中的精神去认识它自己,也即去达到 自觉。这就是哲学的活动。 • 哲学作为这样的活动,其产品不会是关于具体的经验对象 的知识,而是关于精神自身、关于文明之根基、关于人的 文化创造力之原动力的“知识”。我们称这种知识为“智 慧”。智慧就是精神之达到自觉。
• • • • • •
思考: 什么是精神? 什么是智慧? 什么是自觉? 什么是科学? 人类精神达到自觉的三种形态是?怎么理 解艺术和宗教? • 什么是哲学?
哲学与世界观
• 人不仅生活着,而且知道自已生活着。在生活意识中包 含着人自身与周围世界的关系这一基本问题。每一个人在 其实际生活中都必须以某种方式来回答这一问题,因为不 具有一定的生活意识的生存并不是人的生存状况。人通过 对于生活的意识以及对这种意识的表达与实践,不仅是对 既有环境的适应,而且是对环境的改变。因此,生活意识 是渗透在每一个人的生活实践中的观念的东西。它作为解 答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的特定信念,我们称之为世界观。 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人在其对各种事物的认识、评价和处 理中都透露出他的世界观,或者说他的一定的“哲学观 点”。从这一点可以看到哲学并不仅仅存在于大学的课堂 上和哲学家的书斋里。
• 所以,当涉及文明起源问题时,达尔文进化论的自然主义 解释原则就是不适用的。而且,不仅不适用,甚至要求对 达尔文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单纯进化的原理进行修正。 • 一种富有意义的观察表明:人与动物的相似,最突出之处 在人与幼年类人猿的相似上。幼年类人猿比成年类人猿更 像人:幼小的类人猿的头盖骨、前肢和后肢与人十分相近, 它们的毛发和色素也较少;在心智上,幼小的类人猿比墨 守成规的成年类人猿更富好奇心、更有尝试和学习的能力。 这种类人猿幼体,从进化论的生物学观点看,是尚未完成 的类型,是灵长类的原初类型,是从不成熟的结构向成熟 的结构的过渡阶段,类人猿仅仅在其幼时还表现出这种阶 段上的特征。
文明与自然
• 哲学既以文明体系内在的人性质素为认识 对象,就要先来了解文明与自然的关系。 • 文明与自然的关系通常属于文化科学的课 题,但是,哲学的研究角度却与文化科学 不一样。文化科学先承认文明是一自主的 存在领域,关注二者的相互关系,相互作 用,目的在于描述文明的一般结构和规律; 哲学则关注文明能否成为以及何以成为自 主的领域,进而思考文明与自然得以区分 的根据。
• 精神之达到自觉,未必只在哲学反思的形式中。在某些伟 大的艺术作品中,或在某些伟大的宗教观念中,精神也曾 达到了自觉,就是说,在伟大的艺术和深邃的宗教思想中 也包含智慧。智慧并非只能采取理性反思的形式(即采取 哲学)来表达。它可以表达在艺术的情感形象中,也可以 表达在宗教的超验境界中。艺术、宗教,也如哲学一样, 不产生具体的实用知识,而是表达人心对人类生活的体会, 在这种体会中传达出文明赖以作基础的人的自我形象。这 形象统一了一定时期中人类文明的诸方面,展示出文化创 造在该时期中的基本动力。 • 所以在德国近代哲学家黑格尔看来,艺术和宗教皆以真理 (“绝对精神”)为内容,故可与哲学并置。在黑格尔的 体系中,艺术、宗教、哲学三者共同构成精神发展的最高 阶段。
• 文明是人的生存方式。这句话意味着:人 的生存方式不是自在的自然自身的一种形 式。文明意味着超出自在的自然,包含着 自在的自然不可能有的新的东西。对文明 之超出自在自然的性质进行考察,就进入 了哲学的领域。
• 文明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实质上是人的起源和性质问题,因 为文明是人的生存方式。以文明的方式生存的存在物,表 面他与其他存在物有不同之处。对此不同之处的研究和解 释,构成人学问题。 • 在19世纪赢得了普遍声誉和影响力的达尔文进化论学说, 把物种起源学说也用于解释人的起源。这种解释以科学的 原则强有力地参与了反对宗教和神学的思想运动。人不是 上帝的造物。人来自动物,特别是来自类人猿。人与类人 猿在生物构造上有着确定的联系。类人猿是人的祖先。人 从类人猿进化而来,代表着自然进化阶梯的最高阶位。这 种进化论的人之起源说已被普遍接受。按照这种学说,人 并无什么神秘之处,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来源可以追 溯到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这种学说以科学的原则强调了 人与其他自然存在物的统一性、一致性,在人的问题上彻 底贯彻了自然主义。
• 这样说的根据,是生物进化论原则本身所提供的。 进化论原理是自然选择、适者生存。所谓适者生 存,就是大自然要求各个物种的器官适应它们各 自所处的特定的自然环境,这就是生物器官的专 门化。器官对特定的外部自然条件的适应能力, 构成动物的本能,而本能则规定了动物在每一种 场合中的行为。因此,高度专门化的器官构造及 其适应一定环境条件的生活能力,依大自然的原 则,是物种完善性的标志。例如老鹰眼睛的构造 所具有的敏锐的视力、它的尖锐有力的爪子和它 的适合于消化肉食的胃,使它成为典型的食肉类 猛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