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b0e7db8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2766ca2.png)
实验⼼理学复习资料实验⼼理学复习资料1、什么是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式(表情、⼿势、语⽓等)有意⽆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主试的期望。
2、什么是要求特征?被试⾃发地对主试的实验⽬的产⽣⼀个假设或猜想,然后以⼀种⾃以为能满⾜这⼀假设的⽅式进⾏反应。
Hawthorne effct (霍桑效应)Placebo effect(安慰剂效应)3、被试内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法。
也叫单组实验设计(within-subjects design),是每个被试须接受⾃变量的所有情况的处理。
其基本原理是每个被试参与所有的实验处理,然后⽐较相同被试在不同处理下的⾏为变化。
优点:在实验研究中,如果实验者主要想研究每⼀个被试对实验处理所引起的⾏为上的变化,可考虑采⽤被试内设计。
缺点:其⼀,被试接受不同的⾃变量⽔平的处理之间总会存在时间间隔,因此实验者需要努⼒防⽌在此间隔内偶然发⽣的事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其⼆,由于被试先后接受不同处理,⼀些和时间顺序有关的误差(即顺序误差)就可能混淆近来,如练习效应和疲劳效应。
克服办法:对实验处理顺序的平衡,即让被试在所有顺序下接受处理,各种顺序误差相互抵消。
4、被试间设计的含义、优缺点以及克服⽅法被试间设计是要求每个被试(组)只接受⾃变量⼀种情况的处理,⼜称独⽴组设计。
优点:不同处理⽅式间互不影响,互不⼲扰。
缺点:难以分辨出因变量的变化是由于被试间的差异所致还是由于⾃变量的变化所致。
克服⽅法:随机组设计和配对组设计。
5、对他⼈实验研究的实验设计类型进⾏分析,尤其是区分被试内设计、被试间设计和混合设计三种类型。
⼀、多变量设计多因变量实验设计:指在⼀个实验中包含两个或两个以上因变量的实验设计。
⼆、被试间设计和被试内设计被试内设计:指每⼀个被试都接受⾃变量的所有⽔平处理的情况,即将每⼀个被试分到每⼀个⽔平的⾃变量。
被试间设计:指要求被试(组)只接受⼀个⾃变量⽔平的处理,对另⼀被试(组)进⾏另⼀种⾃变量⽔平处理的情况,即仅把⼀些被试分到⼀种⽔平的⾃变量(每⼀个⽔平接受不同的被试)。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24771d75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86.png)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实验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
以下是对实验心理学一些重要知识点的整理。
一、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它决定了研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一)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自变量是研究者主动操纵和改变的变量,因变量是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变量,控制变量则是需要保持恒定的因素,以避免其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
例如,在研究光照强度对阅读速度的影响时,光照强度就是自变量,阅读速度是因变量,而阅读材料的难度、被试的视力水平等就是控制变量。
(二)实验类型1、被试内设计同一组被试接受所有实验处理。
优点是可以减少被试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但可能存在顺序效应。
2、被试间设计不同组被试接受不同的实验处理。
可以避免顺序效应,但可能受被试个体差异的影响。
3、混合设计结合了被试内设计和被试间设计的特点。
(三)实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指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效度指实验能够准确测量到所研究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程度。
二、心理物理学方法心理物理学主要研究刺激的物理量与心理量之间的关系。
(一)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绝对阈限是指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差别阈限则是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
(二)韦伯定律和费希纳定律韦伯定律指出,刚刚能觉察出刺激有差别时,刺激的增量和原来刺激值的比是一个常数。
费希纳定律则表明,感觉的大小与刺激强度的对数成正比。
三、反应时反应时是指从刺激呈现到反应开始之间的时间间隔。
(一)简单反应时和选择反应时简单反应时是对单一刺激做出的反应时间,选择反应时是对多个刺激中的某个特定刺激做出反应的时间。
(二)影响反应时的因素包括刺激的强度、复杂程度、被试的准备状态、练习效应等。
四、感觉与知觉(一)感觉适应感觉器官在持续刺激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二)知觉的特性包括整体性、选择性、理解性和恒常性。
例如,我们能从一堆杂乱的线条中看出一个完整的图形,这体现了知觉的整体性。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da96d16b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f31fb54.png)
实验心理学期末知识点整理必考考点挑选题反应性:观看过程中参与者的反应要求特征:导致被试推测实验目的或实验者期望的一些实用线索社会惰化列联研究决策标准感觉性差不阈限:是指刚才能引起差不感受的刺激间的最小差不。
操作性定义:有50%的实验次数能引起反应的刺激值别确信间距韦伯定律最小可觉差JND:相距为一具差不阈限的两个刺激之间的差不所引起的内部感受费希纳定律:相信所有的最小可觉差都会产生相同的感受增加,想做比例量表,事实上是顺序量表。
史蒂文斯定律盲视:描述被试别承认故意识知觉时其盲点具有知觉能力客观阈限、主观阈限会聚操作SOA 提示-刺激间隔心理别应期别对称迁移等于连续效应阻滞实验消退对偶联合回顾前摄干扰量表衰减效应被试变量天生的(年龄、性不、种族)社会引起的(社会阶层、宗教、居住区)疾病有关的(肢体残缺、智力低下、脑外伤、灾害后果)简答题阈限:我们能别能讲乙的听觉更敏锐一些?也许甲乙都有着同等的听觉感觉性,然而他们推断是否听见声音的标准别一样。
乙可能比较冒进,只要听见大概有声音就讲“有人敲门”;甲可能比较保守,除非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会讲“没听到”。
操作性定义的优缺点:优点:1.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2.又处于研究假设的检验缺点:往往只能涉及变量的少数特征,具有明显的排他性,难以表达完整意义。
实验设计别同情绪关于别同情绪内容材料的经历效果?两个自变量各三个水平经历效果再认的经历数啥实验设计、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办法,实验程序,实验预期结论现成的实验讲出自变量因变量操纵变量有哪些三阶交互作用主效应,有效应,无效应的条件拉丁方设计观看与相关Naturalistic observationBasic research:Has no immediate practical goal.Applied research:Aims at solving a specific problem.Reactivity(反应性)?Participants’ reaction to being observed 被试关于被观看时做出的反应无干扰观看与无干扰测量之间的关键区不在于是否被试与研究者在同一时刻处在同一地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5c6bbb0f844769eae009edb9.png)
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1.实验者效应:指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动作、语调等有意无意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要求和期望。
主要包括:霍桑效应、罗森塔尔效应、标签效应、安慰剂效应。
2.交互作用:指当一个因素对因变量的影响因另一个因素水平的不同而不同时,即产生了交互作用。
3.错误记忆:根据提取的准确性将记忆分为错误记忆和真实记忆。
错误记忆是指错误的声明一个以前未呈现过的事曾经发生过。
4.心理实验:心理实验是根据研究目的有计划的控制和操纵某些变量创设一定的情境以探求心理现象的原因、发展规律的研究方法。
5.前瞻性记忆:是对将来在适当时机完成某项活动的记忆。
即也就是对如何英气维持和执行有意图的将来行为的认知加工过程。
6.不肯定间距:上限与下限之间叫做不肯定间距,也叫相等地带。
(即上限—下限,详见课本44页)7.反应速度与准确率的权衡现象,简称SAT8.反应时的速度与准确率分离技术,简称SAD9.传统心理物理法是由费希纳在《心理物理学纲要》中论述的。
10.传统心理物理法只研究感受性;而信号检测论不只研究感受性,还研究判断标准。
11.加因素法是由斯滕伯格提出的。
12.四个因素的交互作用有3重共11个。
13.阈限是一个统计值。
14.人差方程:B-A=1.223s。
15.击中率和虚报率的判断标准是:似然比即击中/虚报。
16.反应时最短的感觉是触觉。
17.斯滕伯格研究反应时的技术是:相加因素法。
18.实验效度包括:内部效度、外部效度和构思效度。
内部效度:指实验变量或处理被精确估计的程度。
影响因素:①经历(特定事件)②成熟或自然发展的影响(前后测)③选择(指被试的选择)④测验⑤被试的亡失⑥统计回归⑦仪器的使用⑧选择和成熟的交互作用及其它外部效度:指实验的结果能被概括到实验情境以外的程度。
影响因素:①实验情境的人为性②前测的不良作用。
前测可能会增加和降低被试对实验处理的敏感性,使结果不能应用到前测实验的情境中。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4d84ae4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01.png)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的科学方法。
在这门学科中,研究人员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实验来观察和测量不同的心理现象。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人类行为的原因和模式,并提供对各种心理问题的解释和解决方法。
本文提供了一份实验心理学的复习资料,帮助你回顾和巩固这门学科的重要概念和理论。
第一部分:实验设计和方法论在实验心理学中,正确的实验设计和方法论至关重要。
下面是一些你应该了解的重要概念:1. 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在实验中,独立变量是研究人员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研究人员观察和测量的变量。
2. 随机分配:为了保证实验的可靠性和有效性,研究人员需要使用随机分配的方法将参与者分配到不同的实验条件中。
3. 控制变量:为了消除其他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研究人员需要控制其他变量的影响,只有操纵特定的独立变量。
4. 双盲实验:在双盲实验中,参与者和研究人员都不知道他们属于哪个实验组,以减少主观偏见和期望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5. 统计分析:研究人员使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和解释实验结果,以确定是否存在显著的差异或关联。
第二部分:经典实验和重要研究实验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经典实验和重要研究,下面是几个你应该重点关注的实验:1. 斯坦福监狱实验:由斯坦福大学的菲利普·齐姆巴尔德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在监狱环境中的行为和态度。
2. 密尔格拉姆实验:由斯坦利·密尔格拉姆教授进行的一项实验,旨在研究人们对权威性的绝对服从程度。
3. 简单反应时间实验:一种常用的实验方法,用于测量参与者对刺激的反应速度和精确度。
4. 巴兹廷效应:一项关于注意力和集体行为的实验,研究人员通过观察人们的行为表现如何受到周围人的影响。
第三部分:常见的研究设计在实验心理学中,有多种常见的研究设计,下面是其中一些:1. 重复测量设计: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被重复测量,以观察他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2. 两组独立设计:在这种设计中,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两个独立的实验组中,以比较他们在不同条件下的表现差异。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b3a1eaf9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4797f1d.png)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笔记整理一、绪论(考1道单选,1道多选,2题共3分)1.啥是实验心理学广义(实验的心理学):应用实验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即科学心理学的代名词)。
狭义(心理实验学):研究怎么举行心理实验的一门心理学学科,包括实验的基本理论、技能以及心理学各分支领域的实验研究成果。
2.实验心理学的要紧目的用以讲明和解释人在完成某项任务时的心理活动是怎么举行的(即经过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系来判断心理活动的方式),进而达到“操纵”行为。
3.实验法的优点(与其他研究办法的区不)(容易出多选)1、能够制造实验条件使事件产生。
2、能够重复实验并对其结果举行验证。
3、能够系统变化实验条件来考察事件的变化。
4、能够得出因果关系。
强调对各种变量的严格操纵4.实验法的局限性1、有点复杂心理活动还难以使用实验法2、有点特定心理现象(如违背伦理道德)别能使用实验法。
3、实验条件的人为性等因素导致实验结果缺乏有用性。
5.心理实验研究的程序发觉咨询题、查阅文献、理论考虑、提出假设、实验设计、举行实验、数据分析与结果统计、依照前人的研究和理论举行讨论、撰写实验报告、发觉新咨询题6.几个重要的人以及其贡献费希纳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用量化思想联系了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费希纳定律),表明能够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
2、心理现象的定量研究办法(三种传统心理物理法)。
3、对现代实验心理学具有深远妨碍。
奠定了心理测量学的基础。
后人为弥补传统心理物理法的缺陷而进展出信号检测论。
冯特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倡导以心理现象(意识)作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而非“灵魂”。
2、提出必须用实验法研究心理学,并建立第一具心理实验室。
3、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促进科学心理学在国际内传播。
艾宾浩斯对科学心理学的贡献1、证明实验法能够用来研究高级心理(经历),预示所有心理现象都能够用实验法来研究。
2、从全然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发明无意义音节)。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09254829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31.png)
实验心理学知识点整理1.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实验心理学的核心,它包括选择实验主题、确定实验假设、设计实验条件和实验操作等步骤。
常用的实验设计有前后测试设计、随机组设计和配对设计等。
2.因变量和自变量:因变量是实验中被研究者的行为或心理活动,自变量是实验中研究者对被试进行操作的变量。
因变量和自变量之间的关系是实验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3.控制变量:为了保证研究误差的可控性,实验心理学要求在实验设计中控制除了自变量以外的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以保持实验条件一致性。
4.随机化:随机化是通过随机分配被试到不同实验组中来避免实验结果被个体差异所干扰的方法。
随机化可以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其他因素上的相似性。
5.遗传学: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经常使用双胞胎和家族研究来探索心理特征和遗传的关系。
通过比较相同基因的双胞胎和非同卵双胞胎的心理表现,可以评估遗传和环境对心理特征的影响。
6.样本与总体:样本是研究者从总体中选择的一部分被试,通过对样本的研究可以推断总体的特征。
实验心理学中,样本的选择和样本大小对研究结果的可靠性有重要影响。
7.伦理原则:实验心理学研究必须遵守伦理原则,包括尊重个体权利、保障个体隐私、确保研究过程不会对受试者造成伤害等。
研究者必须获得研究伦理审查委员会的批准,以确保研究的道德性。
8.实验结果的解读: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需要经过统计分析和解释才能得出结论。
常用的统计方法有t检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等。
实验结果的解读需要根据实验设计和研究问题选择合适的统计方法。
9.实验心理学的应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结果可以应用于医学、教育、军事等领域。
例如,研究者可以通过实验来研究记忆和学习策略,以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成效。
10.实验心理学的限制:实验心理学研究的结果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实验室中的实验结果不一定能够推广到日常生活中。
此外,实验过程中的人类行为可能受到实验者的期望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综上所述,实验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包含了实验设计、控制变量、随机化、样本与总体、伦理原则等知识点。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
![(完整word版)实验心理学考试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4dfe3bf316fc700aba68fcb3.png)
1.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指使用实验的方法来研究人的心理规律和行为的科学。
内容①阐述实验方法和实验设计②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中的应用产生与发展1.冯特首次提出心理学必须用实验的方法研究,搭建了实验心理学的框架2.费希纳开创性地提出量化研究心理的思想,其著作有《心理学物理纲要》3.艾宾浩斯用实证方法研究记忆等高级心理活动之先河,采用节省法2.心理学实验的方法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2)相关研究:探索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优点显示变量间的共变关系,提示研究者注意到各种现象间可能存在的因果关系缺点①相关研究的结果往往取决于其选用相关研究法的前提条件是否得到了满足.并不能真实反映二者间的紧密联系。
②相关研究法无法确定因果关系的方向.3)实验法:是科学心理学研究的最高级的方法;优点①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比起自然观察有效、经济和方便。
②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无关变量而只改变一些研究感兴趣自变量,结论更加严谨③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④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可以使别人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要素①实验假设和推论②实验变量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③实验控制4)准实验法;病人组-控制组法、群组法、个案研究法3.自变量分类在实验中实验者所操纵的、对被试者的反应产生影响的变量分类:①作业变量:即各种可以操纵的具有质或量的变化的刺激②环境变量;即实验的环境,如实验室的照明情况或噪音强度等③被试变量;被试间不同程度的持续性特征④暂时的被试变量;一般是由于主试给予不同的指导语而造成的4.对自变量的控制(1)对自变量下操作定义。
操作定义一个心理现象根据测定它的程序下的具体的、明确的规定。
好处①可以使研究者的思考具体而清晰②可以增进科学研究者之间沟通的正确性③减少一门学科所用概念或变量的数目。
(2)确定自变量的水平。
指自变量的一个取值-因素型实验的自变量一般不超过4个水平-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确定各水平的间距(3)对呈现仪器的控制。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c9d7a4b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f8.png)
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主要知识点总结】实验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科学,通过实验方法来探究心理学的各个方面。
本文将对实验心理学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实验心理学概述实验心理学是运用科学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心理过程的分支学科。
它通过对被试者进行控制和观察,收集和分析实验数据,从而对心理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
二、实验心理学的方法1. 独立变量和因变量:在实验中,独立变量是被研究者操纵的变量,而因变量是被研究者观察或测量的变量。
独立变量用于探究其对因变量的影响。
2. 随机分组设计:实验中通常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参与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实验组和对照组中,以减少个体差异对结果的影响。
3. 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是指既对实验者又对被试者进行保密,旨在消除因实验者或被试者的预期效应而引入的偏差。
4. 实验结果的统计分析:实验心理学往往使用统计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以确定结果的显著性。
三、实验心理学的经典实验1. 杨氏假面具实验:杨氏假面具实验是一项经典的实验,通过展示表情假面具并观察被试者对其的反应,研究情绪识别和情绪表达的认知过程。
2.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实验:皮亚杰的实验主要研究儿童认知发展阶段和思维方式的变化,如儿童的物体永久性和空间认知等。
3. 梅尔茨的洗衣房实验:梅尔茨的实验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者在洗衣房等待期间的行为,研究人们对时间感知和时间利用的态度和行为。
4. 斯坦福监狱实验:斯坦福监狱实验模拟监狱环境,研究囚犯和狱警之间的权力关系,揭示了权威性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四、实验心理学的重要概念1. 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是一种学习形式,通过行为和结果之间的联系,使个体能够通过某种行为来获得某种结果。
2. 记忆:记忆是指个体对经历过的事件、知识和技能等的保持和再现能力,实验心理学研究了记忆的形成、存储和检索过程。
3. 学习:学习是指通过经验和训练,改变行为和认知的过程。
实验心理学关注学习的条件和方式,如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等。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d4f6ac751e2524de518964bcf84b9d528ea2c3e.png)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实验心理学第一章1.科学研究从观察开始2.科学方法的特征:经验性,公开性,结构性,可操作性,系统性3.冯特是实验心理学之父,费希纳是奠基人。
4.洛克提出来心灵白板说5.费希纳《心理物理学纲要》标志心理物理学的诞生。
6.冯特的研究方法:内省7.实验心理学的含义:广义的实验心理学(experimental psychology)就是在实验控制条件下,研究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并概括各具体的心理学分支领域中实验研究方法与成果的科学。
通常包括两大部分:(1)心理实验的一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实验设计问题;(2)阐述实验法在一些专门领域的应用,并概括总结其研究成果。
9.心理学实验研究的基本过程课题提出——建立假设——研究设计与实施(选择被试,选择方法,变量控制,实验实施)——数据分析——撰写报告取样的原则:代表性,随机性4个标准:目标定向性,可测性,可行性,经济性。
假设的标准:科学性,预测性,可行性。
10.取样方法:(1)简单随机取样(simple random sampling)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n个单位作为样本。
其具体方式有抽签和利用随机数字表抽取两种。
(2)系统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某一标志顺序排列编上序号,然后用总体单位数除以样本单位数求得取样间隔,最后根据取样间隔作等距取样。
系统随机取样法较简单随机取样法更为简便,误差更小,但如果总体中存在周期性的波动或变化,则不宜采用。
(3)分层随机取样法: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即层),然后根据类型单位数与总体单位数的比率,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单位的数量,最后按随机原则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
分层随机取样的代表性和推论的精确性较好,但作出科学的分类则较为困难,适用于总体容量或取样的规模较大时。
(4)整群随机取样: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74895718a8114431b90dd88d.png)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考试题型:一、名字解释二、简答题三、实验设计(1)改错(2)设计复习范围: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第二章实验设计第三章心理物理学方法第四章反应时间第五章视觉与听觉第一章实验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一、实验心理学概述1.实验心理学的概念广义的实验心理学:指应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中关于实验方法的一个分支。
凡是用实验的方法揭示心理与行为规律的研究课题和成果,都可以纳入实验心理学的范畴。
狭义的实验心理学:是专门研究如何进行心理实验的一门科学,研究对象是心理实验的理论、方法、程序、操作技术等问题,可以称作“心理实验学”。
2.实验心理学的任务提出问题—选出被试—标识、控制和测量变量—实验的安排、操作—处理和分析实验结果3.心理学实验的含义与基本形式(1)观察法:是描述性质的方法,特点:直接性,描述性;缺点:过于直接和简单。
自然观察法是最受推崇的一种方法,是指对自然情境下的现象进行深入观察的一种方法;只能等待所要观察的事物出现时才能进行,或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行观察。
个案法,是指深入研究单个或少数几个被试的观察法。
(注意无干扰观察:指研究者为了避免被试由于知晓正在被观察,产生非自然状态下的行为,而采用的一种无干扰观察技术)(2)实验法: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能对所观察的现象做出因果性的说明。
特点优点:a.实验者带有特定的目的进行实验,即实验者规定了将要研究的事物,这比起耐心等待自然观察要有效、经济和方便得多;b. 实验条件为实验者的观察和记录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测量较为精确,实验者可以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开始实验,并且可以通过控制事件的发生,使其重复产生,以确信某现象是否前后一致;c. 实验者设定明确的实验条件,别人可以来重复并检验实验的结果;d. 实验者可以控制一切条件,使之恒定,而改变某一条件,用以观察试验结果。
缺点:实验条件控制有过多的人为性;实验干涉程度高;对于复杂的行为无法测量;不适合大规模探索性研究。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心理学[第十章情绪和情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a505768be53a580216fcfe26.png)
第十章情绪和情感第一节情绪、情感的基本问题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人的情绪、情感总是和一定的刺激情景相联系。
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主观体验,是个体对不同的情绪和情感状态产生积极的或者消极的自我感受。
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是表情,比如面部表情、姿态表情等。
生理唤醒是指伴随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反应。
二、情绪和情感的相互关系情绪和情感是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的两个概念,某些时候统称为感情。
它们的区别主要是:(一)情绪主要指感情过程,是和有机体的生理需要能否得到满足相关的体验,例如饮食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能引起愉快或不愉快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与社会需要相联系的体验,常用来描述具有稳定的、深刻社会意义的感情。
(二)情绪带有情境性、激动性和暂时性,某种情境的消失就会使得某种情绪消失;而情感具有较大的深刻性、稳定性和持久性,受情境的影响很小。
(三)情绪往往由事物的表面现象引起,因此带有冲动性;情感的产生则与对事物的深刻认识相联系,因而较少冲动性。
情绪和情感虽然有区别,但是二者又是彼此依存、相互交融的。
稳定的情感是在情绪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又通过情绪反应得以表达;而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深含着情感。
三、情绪、情感在生活中的作用情绪和情感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类的心理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激发动机作用情绪、情感是动机系统的一个基本成分。
它能够激励人的活动,提高人的活动效率。
适度的情绪兴奋性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进而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
(二)适应性作用情绪和情感是有机体适应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情绪是人类早期赖以生存的手段,而在成人的生活中,情绪直接反映人们的生存状况。
通过对情绪进行自我控制、引导、调节和适当-的宣泄,既有利于人们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生活,有助于工作,也有利于身心健康。
实验心理学之记忆【可编辑PPT】
![实验心理学之记忆【可编辑PPT】](https://img.taocdn.com/s3/m/3a6700128bd63186bdebbc7c.png)
25
2、记忆的编码过程
I. 编码的途径-组织编码(信息组织) 组块方式的编码是将大量信息组织为小的单元,以提
高编码效率。 移动电话号码: 135-7703-6678 13-888-58742-6 首字母缩写: UNESCO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and
•
“他从农场来”
•
“他从林场来”
•
“他从木床来”
2、记忆的编码过程
H. 编码的途径-形象编码(视觉编码) 形象编码的以心理图形的方式对记忆内容进行编码,
在配合相应的意义编码条件下对于特定内容的有意编码 过程通常具有效好的效果。
22
• 请记住下面几个词
• 气球 天空 导弹 苹果 小狗 闪电 街道 椰树
b. 时间:事件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也不需 要有意识的分辨;
c. 发生(频率):事件的发生与否。
12
2、记忆的编码过程
C. 有意编码 记住元素的原子量,理解通货膨胀含义
有意编码的特点与自动编码相对,需要意志 的参与,可以依据需要开始和停止。
有意编码过程的典型包括阅读、驾驶和理解 等活动。
有意编码的结果是持久的、可理解及可提 取的记忆内容。
我被气球吊上了天空,骑在一棵飞来的导弹 上,导弹射出一个苹果,掉在小狗头上,小狗受惊后 像一道闪电似地奔跑,窜过街道,冲在椰树上,死了 。
2、记忆的编码过程
I. 编码的途径-组织编码(信息组织) 大量的记忆内容是以组织结构的形式进行编码的。 信息组织包括两种基本的形式:
对于较难记忆的内容通常采取组块方式 对信息进行组织;
• 而无意识的记忆称为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 ),即我们没有意识到但确实存在着的过去经验或 记忆。例如,人们能熟练地打字,但是要求他们立 刻正确地说出键盘上字母的位置,许多人往往做不 到,这说明他们有字母位置的内隐记忆。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
![实验心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https://img.taocdn.com/s3/m/3994bb03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ae.png)
实验⼼理学期末复习整理(考试题红笔标出)第⼀章引论1、1879年,冯特在莱⽐锡⼤学建⽴了第⼀个正式的⼼理实验室,标志着实验⼼理学的建⽴。
2、实验⼼理学的重要性:是各门⼼理学的基础3、观察法与实验法:观察法只能对已有的事物进⾏观察,实验法是研究者主动控制条件下对事物的观察实验法的特点:①可控性②可重复性(结果可检验)③可以进⾏因果的推理(实验法最重要的特点)4、实验范式:以范式是指按照某⼀⽐较公认的路线或观点所采取的研究⽅向或研究步骤【例】①斯楚普实验②加⼯⽔平效应③补笔④记忆研究中对偶联合范式(已经停⽤)5、⼼理学规律的性质定量研究:将数据定量表⽰,并将结果从样本推⼴到所研究的总体定性研究:依据⼀定的理论与经验,直接抓住事物特征的主要⽅⾯,从事物的内在规定性来研究事物6、实验⼼理学研究的⼀般伦理: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审慎的⼯作作风7、研究⼈类被试的伦理原则:①保障被试的知情同意权②保障被试退出的⾃由③保护被试免遭伤害④保密原则8、实验⼼理学研究的⼀般程序(每个标题后⾯要再写⼀句话解释)(1)确定课题、形成假设(怎么来确定课题,课题的来源:有些实际需要、⽂献综述、理论综述)(2)选择被试:选择有代表性的被试,采⽤随机化原则,再写⼏条随机化的⽅法(3)实验实施:确定实验控制,⾃变量、因变量、额外变量都要进⾏控制,对随机变量尤其是额外变量进⾏控制(4)数据处理:不同的实验设计对应不同的实验处理⽅式,把对应的实验处理⽅式写⼀下(5)报告撰写:⾃由发挥第⼆章实验研究的基本问题⼀、主试和被试(对结果产⽣影响的情况:①主试对被试的影响②主试的态度③被试的态度)(⼀)主试对被试的影响1、主试通过指导语对被试产⽣影响2、实验者效应(1)定义:主试者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式有意⽆意地影响被试者,使他们的反应符合实验者的期望(2)包括:①罗森塔尔效应②实验者的性别、种族、肤⾊等(3)实验者效应的消除:①双盲:实验者与被试都不知道实验处理类型和实验预期结果②实验的⾃动化:被试通过计算机或者其他设备做实验(⼆)被试的动机和态度对实验的影响1、要求特征(需要特征):(1)定义:被试会⾃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的产⽣⼀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种⾃以为能满⾜这⼀假想的实验⽬的的⽅式进⾏反应(2)包括:①霍桑效应:因为被试知道⾃⼰处于实验中,是被观察者,所以他们会尽⼒去做,提⾼效率②安慰剂效应:指病⼈虽然获得⽆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3)要求特征的消除①单盲:被试不知道⾃⼰正在参与实验或不知道⾃⼰所处的实验处理组②掩饰情节:不告诉被试真正实验的假设(掩饰情节并不常⽤)⼆、变量(⼀)⾃变量1、⾃变量的分类:①刺激特点⾃变量②环境特点⾃变量③被试特点⾃变量④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别(由于不同的指导语/实验任务造成的差别)被试特点有⼀些可以操纵,有些则不能操纵2、操作定义(1)定义:⽤可以感知到的事件、现象或指标来对研究变量进⾏数量化或定性的界定和说明【例】挫折感抽象定义:当达到⽬标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时所产⽣的情绪感觉或反应。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
![实验心理学复习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106f97951a37f111f1855b2a.png)
心理学研究的科学程序1.发现问题——确定课题(为什么)来源:实践需要(现实生活)理论需要(查阅文献)明确课题性质:因素型和函数型2.提出假设(怎么样)逻辑:如果a……,那么b……特点: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具有可推测性3. 被试选取依据:根据实验目的、问题样本数量:大样本≥30;小样本﹤30方法:简单随机抽样和分层抽样4实验控制:包括自变量的控制、因变量的控制、额外变量的控制5数据整理和分析数据类型:描述型,问题解决中的出声思维计数型,如性别(男-0,女-1)等级型,领导能力的五级评定计量型,智商6. 实验报告的撰写a. 标题和作者b. 摘要c. 引言d. 研究方法 1. 被试 2. 实验仪器和材料 3. 实验设计和程序e. 结果分析f. 讨论g. 结论h. 参考文献i. 英文摘要实验心理学的科学属性可控制性、可操作性、可证伪性、可重复性、可争辩性因变量控制1.规定因变量的操作定义2.因变量应具备的特点:有效性、客观性、数量化、真实性、敏感性因变量的可靠性即信度因变量的有效性即效度:确实是自变量而不是其它变量造成了因变量的变化;3.反应指标的平衡速度——准确率自变量控制1.规定自变量的操作定义(布里奇曼)2.规定自变量的不同水平3.校准自变量仪器,保证研究的内在效度4.控制呈现刺激的方式额外变量控制被试变量:实验者效应(罗森塔尔、霍桑效应和安慰剂效应)控制: 1.指导语标准化2.主试的行为态度3.双盲实验 4.平衡被试差异环境变量的控制排除法、恒定法、匹配法、随机化法、抵消平衡传统的阈限理论(高阈限理论)颜色混合包括相加和相减两大法则1.相加混合法则(色光混合)三原色:红+绿+蓝=白2.相减混合(颜料混合)三原色:黄、青、紫减色法混合是由于三原色吸收光与反射光的不同而混合为不同的颜色。
加色法混合后产生的颜色明度增加,等于其投射的光束的明度的总和;减色法中混合后得出的颜色,其明度是减少的。
影响决策标准β的因素:1、信号和噪音的先验概率的大小先验概率指实验前即可得知的信号或噪音在所有事件中的比率,它一般由主试决定。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实验心理学[第十章记忆]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fa401446f7ec4afe04a1df8a.png)
第十章记忆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一、瞬时记忆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
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
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
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
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
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一)短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
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
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
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
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1.记忆广度法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
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
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
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
![实验心理学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5e89156486c24028915f804d2b160b4e767f813a.png)
1.艾宾浩斯"艾宾浩斯是一位对实验心理学的早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的德国心理学家。
他的贡献是:首次运用是实验法研究高级心理过程,如记忆、学习、思维等;从根本上变革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范式;为心理学提供新的变量测量方法,解决了高级心理过程的量化问题;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第一个和高级心理过程有关的函数关系——遗忘曲线。
著有《记忆》、《心理学原理》、《心理学纲要》等。
2.霍桑效应:霍桑效应是指被试知道自己在被观察测定。
表现出的期望效应和猜测试验目的的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的效应。
美国心理学家梅奥从霍桑研究中最先发现这种现象,利用这种效应能激发工人内在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
3.双盲实验:双盲实验指在心理学试验中,为防止因主试及被试了解试验内容或目的后产生的反应偏差对试验结果产生额外影响,让主试和被试双方都不知道试验内容和目的的实验处理方法。
4.操作定义:操作定义指对于一种现象用测量它的程序作为它的定义的,即可用感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做出具体的界定、说明。
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有利于研究假设的检验,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化性,有利于研究的评价、结果的检验和重复。
5.反应时:反应时间是指从刺激的呈现到反应的开始之间的时距。
刺激施于有机体之后到明显反应开始所需要的时间。
在反应的潜伏期中包含着感觉器官、大脑加工、神经传入传出所需的时间以及肌肉效应器反应所需的时间,其中大脑加工所消耗的时间最多。
四、简答题(每小题7分,共28分)1.简述组间设计和组内设计的优缺点。
(1)组间设计的优缺点1 优点。
一种自变量不会影响另一种自变量,因为每个被试只对 一种自变量做反应。
(1分)2 缺点:分配到各实验条件下的被试可能在各个方面是不相同的,因此不同实验条件造成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被试的差别造成的(2分)(2)组内设计的优缺点优点组内设计需要的被试少,试验设计方便有效;组内设计比组间设计更敏感;组内设计消除了被试的个别差异对试验的影响(2分)缺点 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会影响另一种实验条件下的操作,也就是试验顺序造成了麻烦;组内设计的方法不能用来研究某些被试特电子变量之间的差异;当不同自变量伙子变量的不同水平产生的效果不可逆时,不宜使用组内设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章记忆第一节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一、瞬时记忆刺激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便产生感觉知觉,当刺激停止作用时,感觉信息仍按原来的形式保持一个极短暂的瞬间,犹如按原先的样子登记下来,这种短暂的保持或登记就是瞬时记忆。
在瞬时记忆中材料保持的时间很短,大约0.25~2秒。
在瞬时记忆中的信息完全依据它具有的物理性编码,有鲜明的形象性。
保持的材料如果经过注意,它就转入短时记忆,如没有被注意,它就会很快消失。
斯珀灵针对传统的记忆方法的缺陷,设计了部分报告法。
这种方法运用随机原理,使报告分段进行,有效控制住报告时滞引起的误差。
他将全部刺激项目排成3×4的矩阵,刺激以50毫秒的时程出现,在刺激消失的同时,某一信号随即出现,被试者根据约定信号的种类报告相应的刺激行项目。
根据被试者报告的准确率很容易计算出被试者的记忆量。
二、短时记忆(一)短时记忆广度短时记忆是指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
短时记忆的广度(记忆广度指材料呈现一次后被试者能记住的最大值)大约为7±2个组块。
但如何组织好材料,在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二)短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听觉编码为主大多数的人认为短时记忆是以听觉方式编码的。
英国心理学家康拉德(Conrad,1964)做了实验,他用两组容易混淆的字母。
BCPTV和FMNCX为实验材料,发现记忆混淆经常发生在声音相似的项目间(如S和X)。
但在短时记忆中还具有其他方式的编码。
(三)短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1.记忆广度法记忆广度法是研究记忆材料呈现一次后所能记忆最大量的方法。
最早研究的是贾克布斯。
研究者事先准备好一系列若干项目的刺激材料,各项目分别有3到12个左右的数字符号。
实验时,主试者口述或用速示器向被试者呈现某个刺激项目,刺激消失即请被试者按照同样的次序说出刺激内容。
2.分散注意法分散注意法程序的关键是在记忆的保持阶段。
为了防止被试者利用间隙进行重复练习,必须把他的注意从记忆的材料上转移开来。
1959年彼得森他们设计被试者对三个字母的组合或三个辅音字母的组合进行测验。
后来默多克也做了类似的实验研究。
三、长时记忆(一)多重记忆系统理论和实验认知神经科学以多重记忆系统(multiple memory system,简称系统说)为理论基础,研究不同记忆系统的特征及神经基础。
系统说以实验性分离为依据,虽然有关记忆系统的分类不统一,但都认为脑内存在着结构和功能不同的多个记忆系统和子系统。
对于多重记忆系统的认识大多来自对脑损伤后记忆障碍病人的分离现象的研究。
其次,动物实验、脑功能成像研究等也是研究学习记忆的重要方法。
记忆分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两大类。
Schacter(1987)又将长时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两种,而Squire等(1993)则将长时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非陈述性记忆两大类,它们又分别包括不同的记忆形式。
图尔温等人(Tulving et aL 1985)提出启动效应(内隐记忆现象)代表一种新的记忆系统,即知觉表征系统,且用随机独立性的概念来论证这个观点。
但威瑟斯宠等人用实验证明:在两种内隐记忆测验间发现了随机独立性,这就出现了矛盾。
1990年图尔温设计了新的实验,从另一个角度论证了多重记忆说的观点。
实验发现:在外显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表现出中等程度的相关;而在内隐记忆测验中,针对同一目标的两种不同的线索,结果却是无关的,由此证明内隐记忆的表征和外显记忆的表征是不同的。
斯夸尔(L R.Squire)把记忆分为两类:陈述记忆和程序记忆;另一些神经生理学家把记忆分为知觉表征系统和语意记忆系统。
(二)长时记忆的编码特点——以语义编码为主将信息成功地编码进入长时记忆是相对深度水平加工的结果。
为了做到深度加工,人们往往忽略了刺激的物理特征或其他细节,集中在信息的意义方面。
因此,在短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听觉代码,而在长时记忆中主要涉及的是语义代码。
或者说,在长时记忆中,人们更多地对一般意义或一般的观念编码,而不是去记事物的特定细节。
在长时记忆中,语义代码占主导地位。
在一个经典研究中,将24对联系紧密的单词(如桌子一椅子,粉笔一黑板等)打乱次序后组成一个48个单词的词表。
呈现后让被试自由地回忆这些单词。
虽然在呈现时这些单词是杂乱无章的,但是回忆时,人们还是把联系紧密的词汇放在一起回忆。
在呈现时即使把“桌子”和“椅子”用17个其他单词分割开,回忆时还是将它们放在了一起。
而且,词表中各对单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准确再现的比例越高。
因此可以证明,被试在刺激呈现时就已经根据刺激之间的语义联系将它们组织在一起了。
(三)长时记忆中常见的实验方法1.回忆法(1)系列回忆法。
这种方法的主旨是要测量被试者达到某种记忆标准所需要的学习时间或学习遍数,所以又称为学习时间法。
其基本程序是:实验者根据材料特点先确定“熟练的标准”,要求被试者背诵实验材料,直到符合标准为止。
为了达到所定“标准”,被试者需要一定时间或者经过多次“尝试”,实验者再根据时间或遍数确定被试者的回忆水平。
(2)对偶回忆法。
又称成对联合法,运用这种程序可以避免刺激项目的双重作用。
这种实验一般有两种程序,一是预期法,二是检验法。
(3)自由回忆法。
这种方法对所回忆的资料在顺序上不加限制。
体现了三个规律:能体现系列材料的效应;表现出一定的结构;并没有耗尽全部有关的记忆。
2.再认法这是检查记忆保持量的方法,它把识记过的材料和未识记过的材料混在一起,要求被试者把两种材料区分开来。
3.再学法也叫做节省法,是要求被试者学习一种材料,达一定标准后,经过一段时间,再以同样的程序重新学习这些学过的材料,达到初次学习的标准为止。
再学习与初学习两次学习所需要的练习次数之差,即代表初学习之后所保持的记忆。
4.重建法重建法的程序简单地说就是请被试者复现刺激项目的次序或排列。
第二节知识的运用一、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Tulving于1972年提出了信息在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两种形式:情节记忆和语义记忆。
情节记忆接收和储存的信息都是按发生的时间,以及事件之间的时空关系排列的。
语义记忆接收和储存的是各种知识,与时间地点无关。
二、语义记忆的网络理论语义记忆是由词与词(及其概念)之间的联系交织而成的一个巨大的网络,知识的提取就是这个网络作用的结果。
Collins和Quillian(1969)提出,在长时记忆中,概念被分层次地组织成有逻辑性的种属关系。
三、语义记忆的集合理论语义记忆是由许多集合构成的系统,即概念在语义记忆中是以信息集合来表征的。
Meyer的预测相交模型。
四、语义记忆的特征比较理论Smith,Shoben,Rips等于1974年提出。
其主要观点是:语义记忆中的任一项目的涵义是由语义特征集合来表征,根据作用不同,这些特征分为定义性特征和描述性特征。
在比较时,首先判断所有特征相同程度,如果基本相同,就反应“相同”;如果基本不同,就反应“不同”;如果中度相同,则进一步比较定义性特征,从而做出判断。
第三节启动效应和内隐学习一、内隐记忆的研究内隐记忆又称非陈述性记忆,它是指对先前的经验不需要经过有意识提取的一类记忆形式,与之相对的是外显记忆或陈述性记忆。
在过去的20多年里,对内隐记忆的研究在认知心理学、神经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各个领域中都逐渐深入。
经典的内隐记忆的测量方法有词干补笔和知觉辨认两大类。
启动效应是内隐记忆的主要形式之一,即执行某一任务对后来执行同样或类似任务的促进作用。
启动效应分为直接启动和间接启动。
(一)启动效应知觉表征系统(PRS)是对形式和结构的加工及表征系统,与词或物体的意义或联系无关。
PRS是与知觉启动相关的记忆系统,它的发生也较早,对药物不敏感。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于阐明启动效应的性质是很重要的,但要对启动效应有更为深入的理解,就必须对它的神经机制进行研究,包括对脑损伤病人的研究和脑功能成像研究。
遗忘症病人学习新知识的能力下降,他们常常不能记住新学习的东西,对发病前的知识也有遗忘,外显记忆严重受损。
但是另一方面,遗忘症病人在许多知觉启动任务中表现出正常的启动效应。
因此,知觉启动可能发生在知觉加工过程的早期阶段,也就是说,在语义分析和海马结构参与记忆形成之前,其脑结构与支持外显记忆的内侧颞叶-间脑系统相分离。
而且,在一例双侧枕叶受损病人(L H.)和一例双MTL受损病人(H.M.)间出现了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的双分离现象,其中H.M.外显记忆受损而知觉启动完好,L H.的知觉启动受损,外显记忆正常(Keane et aL 1995)。
双分离的实验证据表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依赖于不同的脑结构或记忆系统。
枕叶视皮质参与了视知觉启动,并和内侧颞叶一间脑系统、参与语义启动的联合皮质相分离。
采用脑功能成像的研究结果与神经心理学的基本吻合,并有进一步的阐明。
除知觉启动外,对概念型启动、联想启动的研究尚存在较多争论。
关于启动效应的两种观点1.多重记忆系统的观点Tulving:记忆=情节记忆+语义记忆+知觉表征系统(启动效应代表的新记忆系统)。
Squire的分类:陈述记忆是可以进入意识的记忆,而程序记忆只能通过行为操作来表现。
2.传输适当认知程序观点Roediger主张记忆系统只有一个,自觉记忆和不自觉记忆测验之间的分离现象只是反映了两类测验所要求的认知程序(或过程)不同。
如果记忆测验所要求的认知过程与学习时所要求的认知过程相似或重叠,则测验的成绩就好,否则就差(提取与加工的一致性保证好的记忆)。
自觉记忆测验要求概念驱动加工,不自觉记忆测验要求材料驱动加工。
(二)程序性记忆除启动效应外,遗忘症还可以学习一些程序性知识,包括知觉的、运动的、认知技能、习惯和有关序列的内隐知识等,并与外显记忆分离。
Scott Grafton等(1995)曾采用PET,以双任务为实验任务,研究了序列学习相关的脑机制问题。
被试对刺激序列进行反应,同时要数在声音序列中低频的数目,结果表明,双任务条件下激活了运动前区、左侧SMA区和双侧壳核。
当听觉干扰任务去除后,7/12意识到序列的存在,右dPFC、右侧运动前区、右侧壳核及双侧顶枕皮质均被激活。
二者的不同在右侧颞叶、两侧顶叶、右侧运动前区和扣带回前部。
与来自TMs等研究相结合,结果表明,运动区参与运动模式的程序性学习。
在对Huntingtons病人的研究中,也发现了与遗忘症双分离的现象,他们的程序性学习受损,而补笔等内隐记忆正常。
(三)非陈述性记忆的细胞及分子机制对非陈述性记忆细胞机制的研究是从Kandel对海兔和Benzer对果蝇开始的。
这些动物的大脑结构比较简单,神经元较少,因而适于用来研究细胞和分子机制。
对海兔的缩鳃反射等的研究表明,非陈述性记忆的储存主要依赖于信息的加工,储存于产生行为的神经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