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缺血

合集下载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心肌缺血被称为冠心病的一种表现,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而导致心肌组织缺血的情况。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非常重要,可以减轻病情、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患者的寿命。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首先,药物治疗是心肌缺血的常见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有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和血脂调节药物等。

硝酸酯类药物可以通过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β受体阻滞剂可以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和改善心功能。

抗血小板药物主要是通过阻断血小板聚集来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

血脂调节药物可以降低血脂水平,减少血管内脂质斑块的形成。

药物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由医生进行合理的调配和用药。

其次,介入治疗也是一种常用的心肌缺血治疗方法。

介入治疗主要通过导管插入体内的方式,进行心脏血管扩张或植入支架等操作,以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介入治疗的常见方法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通过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增加其管腔直径,来改善血流灌注。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则是在扩张冠状动脉的基础上,植入金属支架来保持血管的通畅。

介入治疗对于患者来说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但其适应症需要严格掌握,患者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最后,对于一些严重的心肌缺血病例,手术治疗可能是必要的选择。

手术治疗包括冠状动脉搭桥术和心脏移植术等。

冠状动脉搭桥术是将患者的其他血管移植到冠状动脉上,以绕过狭窄的血管段,改善血液供应。

心脏移植术则是将患者的病态心脏替换成捐赠者的健康心脏,以恢复正常的心脏功能。

手术治疗对于合适的患者来说,可以显著改善病情,但手术本身也有一定的风险,需要医生全面评估后决定。

总的来说,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并且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确定。

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治疗方式,可以通过药物的作用来改善心肌缺血症状。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内窥镜手段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

判断心肌缺血标准

判断心肌缺血标准

判断心肌缺血标准
判断心肌缺血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 临床症状:心肌缺血会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如劳累时呼吸困难。

症状严重时,可能会导致阵发性呼吸困难和下肢浮肿。

2. 心脏结构改变:通过超声检查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如果心脏出现扩大或心功能降低,则表明存在心肌缺血。

3. 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这是一种准确性较高的检查方法,能够清楚地看到心肌情况,从而确诊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此外,心电图也是判断心肌缺血的重要手段。

如果心电图上的ST段呈水平
或下斜型下移,移动距离大于等于1mm,并且在原有下移基础上再次下移,下移距离超过1mm,持续时间等于或超过1min,间隔时间等于或超过
1min,这些情况都可以判断为心肌缺血。

如果心电图上ST段所反映的状况与患者表现的症状相符,就是有症状心肌缺血;如果不符,就是无症状心肌缺血。

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可以大大提高无症状心肌缺血(SMI)在临床上的检出率。

与一般心电图相比,动态心电图的敏感性为75%,特异性为763%,准确性为75%。

临床上动态心电图的广泛应用,能够有效地提高一过性心
律失常和无症状心肌缺血的检出率,对于判断心肌缺血的缺血程度,观测药物治疗的效果,有着其它检查检验手段无可替代的作用,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建议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相应的检查和治疗。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
心肌缺血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脏肌肉缺氧。

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肌缺血的基础治疗方法之一。

常用的药物包括:
- 硝酸甘油: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缓解心绞痛症状。

- 阿司匹林:具有抗血小板凝聚作用,可以预防血栓形成。

- 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

- 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改善心肌供氧。

2.介入治疗:介入治疗适用于严重的心肌缺血患者。

常见的介入治疗方法包括:
- 冠状动脉扩张术:通过导管将扩张球囊送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扩张血管,改善血流。

-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在扩张血管后,再植入支架,保持血管通畅。

3.手术治疗: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的冠心病患者,无法通过药物或介入治疗缓解症状。

常见的手术治疗方法包括:
- 冠状动脉搭桥术:将其他血管(如静脉或乳头状肌)搭桥到冠状动脉,绕过狭窄或闭塞的部位,恢复心肌血供。

- 心脏移植:对于严重的心肌缺血无法缓解的患者,可以考虑心脏移植手术。

除了上述治疗方法外,患者还需要合理调整生活方式,控制危险因素,如戒烟、限制饮酒、控制饮食、适当锻炼等,以降低再发心肌缺血的风险。

同时,定期进行心电图、心肌酶谱、超声心动图等检查,以评估治疗效果和病情进展。

最重要的是,患者应当密切与医生合作,按医嘱用药,定期复诊,以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

判断心肌缺血标准

判断心肌缺血标准

判断心肌缺血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心肌缺血是一种心脏疾病,常见于冠心病患者。

心肌缺血是由于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从而影响心脏的正常功能。

临床上,判断心肌缺血的标准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疾病,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预防心脏疾病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判断心肌缺血的标准及相关知识。

一、心肌缺血的病因心肌缺血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阻塞引起的。

冠状动脉是供血给心脏的主要动脉,如果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者阻塞,就会导致心肌血液供应不足,从而引起心肌缺血。

其他引起心肌缺血的病因还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

二、判断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1. 胸痛:心绞痛是心肌缺血的典型症状,通常表现为剧烈的胸痛、压迫感或憋闷感,部分患者还会有放射痛的表现。

2. 心慌气短:心肌缺血会导致心脏功能减退,造成心慌气短的症状,特别是在运动或者精神紧张的时候更为明显。

3. 乏力:心肌缺血使心脏供血不足,患者常感到乏力无力,影响日常生活。

4. 恶心呕吐:心肌缺血时,心脏功能受损,造成胃肠道功能紊乱,引起恶心呕吐等消化道症状。

5. 出汗:心肌缺血时,患者会出现大汗淋漓的症状,特别是在剧烈运动或者情绪激动时更为明显。

1. 心电图(ECG):心肌缺血常伴有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如ST 段压低、倒置或者抬高等,这些改变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2. 血清标志物:心肌缺血时,心肌细胞会释放一些特殊的蛋白质或者酶,如肌钙蛋白、心肌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这些标志物在血液中的升高可以提示心肌缺血。

3. 超声心动图(Echocardiography):超声心动图可以清晰地显示心脏结构和功能,帮助医生评估心肌缺血的程度和范围。

4. 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心肌缺血最准确的方法,可以直接观察冠状动脉的狭窄或者阻塞情况。

四、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手术等。

心肌缺血演示ppt课件

心肌缺血演示ppt课件
随访结果反馈
将随访结果及时反馈给患者和家属,让他们了解患者的康复进展和 治疗效果,增强治疗信心。
家属参与和支持体系建设
1 2
家属教育
向患者家属提供心肌缺血相关知识和康复期管理 建议,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支持患者的治疗。
家属参与
鼓励家属积极参与患者的康复过程,提供情感支 持和生活照顾,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
常用药物类型
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 药物等。
注意事项
遵医嘱按时服药,注意药 物副作用,定期复查调整 治疗方案。
非药物治疗手段探讨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通过球囊扩张或支架植入等方式,改 善冠状动脉狭窄,恢复心肌血流灌注 。
心脏康复治疗
包括运动训练、心理调适、营养指导 等,有助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 复发风险。
通过临床评估、超声心动图等检查,评估心肌缺血患者的心力衰竭风险。
应对策略
针对高风险患者,采取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措施,降低心力衰竭发生风险 。
其他相关并发症概述
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表现为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
,需紧急救治。
心源性休克
心肌缺血导致心功能不全,引发心 源性休克,表现为低血压、少尿等 症状,需积极治疗原发病并补充血 容量。
心肌缺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介绍
新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
近年来,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些新型生物标志物,如心肌肌钙蛋白、缺血修饰白蛋白等,这 些标志物在心肌缺血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价值。
介入治疗的最新技术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介入治疗在心肌缺血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例如, 经导管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技术的不断改进, 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心肌缺血建议休息多久

心肌缺血建议休息多久

心肌缺血建议休息多久心肌缺血是指心肌血供不足而引起的心肌缺氧,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休息对缓解心肌缺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休息的时间需要根据医生的具体建议来确定。

下面是一些建议:1. 根据病情程度确定休息时间:休息的时间可以根据心肌缺血的程度来确定。

轻度的心肌缺血可能只需要短暂休息,如休息半小时到1小时即可缓解症状。

而严重的心肌缺血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可能需要休息数小时甚至数天。

2. 根据个体差异确定休息时间:不同人的身体状况和心肌缺血的敏感程度不同,因此休息的时间也可能存在差异。

一般来说,老年人和存在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需要更长的休息时间。

此外,休息时间还可以根据患者的体力状况、疾病的严重程度以及医生的具体建议来调整。

3. 定时规律休息:心肌缺血患者应该保持规律的休息时间。

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合理安排每天的休息时间,例如每天下午休息1-2小时,晚上早点休息,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

同时,尽量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的身体活动,以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

4. 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心肌缺血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过大。

可以合理分配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避免长时间坐着或过度运动,保证有规律的饮食和作息时间。

5. 定期复查和咨询医生:心肌缺血患者需要定期复查和咨询医生,了解自己的病情变化和调整休息时间的建议。

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给出最合理的休息时间和注意事项。

总之,心肌缺血患者休息的时间应该根据病情程度和医生的建议来确定。

合理的休息时间能缓解症状,减轻心肌缺血的风险。

同时,患者还需要注意定期复查和咨询医生,以保持良好的身体状况。

心肌缺血范文

心肌缺血范文

心肌缺血范文
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通常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和缺血而引起。

心肌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及早了解心肌缺血的症状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心肌缺血的症状通常包括胸痛、胸闷、呼吸困难、心悸等。

患者可能会感到胸部不适,有时还会出现压迫感或钝痛。

这些症状通常在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加重,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会减轻。

如果出现这些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以确定是否患有心肌缺血。

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这些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降低心脏负荷、减少心肌耗氧量,从而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这些治疗方法可以有效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和冠状动脉内膜剥脱术,这些手术可以有效改善冠状动脉的血液供应,缓解心肌缺血的症状。

除了治疗,预防心肌缺血也非常重要。

预防心肌缺血的方法包括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如戒烟、限制饮酒、保持适当的体重、定期锻炼等。

此外,还应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治疗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有效控制危险因素,减少心肌缺血的发生。

总之,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心脏疾病,患者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检查和治疗。

同时,预防心肌缺血也非常重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定期体检可以有效降低心肌缺血的发生率。

希望每个人都能保持健康的心脏,远离心肌缺血的困扰。

心肌缺血治疗最佳方法

心肌缺血治疗最佳方法

心肌缺血治疗最佳方法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严重缺血可引发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病因治疗、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综合运用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地缓解症状、改善心肌供血及心功能,预防并发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 病因治疗:心肌缺血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

病因治疗的目的是纠正这些病因,如给予血压、血糖的控制,控制体重,改善生活习惯等。

此外,还应注意消除可能的心肌缺血触发因素,如精神紧张、过度劳累、冷刺激、高峰期用餐等。

2. 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心肌缺血的基础,包括以下药物:- 抗凝血药:对于冠心病患者,抗凝药物如阿司匹林、肝素等可以有效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 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嘧达莫)等可减少血小板聚集,改善冠状动脉血流。

- 硝酸酯类药物:如硝酸甘油等能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缓解心绞痛。

- 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冠脉血流,减少心肌耗氧。

- β- 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能有效降低心肌耗氧,稳定心肌膜。

- ACEI/ARB:如依那普利、氯沙坦等可降低血压,改善心功能。

- 高脂血症药物:如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胆固醇水平,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3. 介入治疗:介入治疗是指通过导管技术介入冠状动脉,以扩张或重建狭窄的血管,恢复血液供应。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这些治疗方法可以迅速恢复冠状动脉血流,改善心肌供血情况,减轻心肌缺血症状。

对于心肌梗死后形成的严重狭窄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更有利于挽救患者生命。

4. 手术治疗:对于冠心病病情较重或介入治疗无效的患者,手术治疗是一种有效的选择。

主要手术方法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和内科冠状动脉血管成形术(TMR),选择的手术方法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而定。

心肌缺血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心肌缺血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心肌缺血的标准-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疾病,指的是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组织缺氧和营养不良。

心肌缺血对人体的影响非常严重,可能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严重后果。

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包括冠状动脉的狭窄或阻塞,以及心脏供血的不足。

当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时,血液流过心肌的供应管道将受到限制,从而导致心肌缺血。

此外,其他因素如血栓、血管痉挛等也会导致心肌缺血的发生。

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通常表现为特定的变化。

心电图是一种用来记录心脏电活动的检查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来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

不同类型的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的表现也有所不同,包括ST段抬高、T波倒置、QRS波群宽度增加等。

研究心肌缺血的标准具有重要的意义。

准确的心肌缺血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及早发现病情,进行及时治疗。

此外,心肌缺血标准的研究也有助于改进治疗方法和提高临床效果。

以上是关于心肌缺血的概述部分的内容,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介绍心肌缺血的定义以及在心电图上的表现特征。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要点:1. 说明文章的章节组织和内容安排:本文将按照以下章节顺序介绍心肌缺血的标准和诊断要点。

首先,我们将在第2.1节中定义心肌缺血,并介绍其含义和特征,同时描述心肌缺血的发生机制。

接着,在第2.2节中,我们将详细介绍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的表现特征,并解释不同类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变化。

最后,在第3节中,我们将总结心肌缺血的标准和诊断要点,并强调其重要性和应用价值。

此外,我们还将在第3.2节中探讨未来心肌缺血标准研究的方向,并提出改进现有标准的可能方法和技术。

2. 提醒读者将要涉及的主题: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心肌缺血的标准和诊断要点。

我们将首先定义心肌缺血,并讨论其发生机制。

随后,我们将详细介绍心肌缺血在心电图上的表现特征,并解释不同类型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变化。

最后,我们将总结心肌缺血的标准和诊断要点,并探讨未来心肌缺血标准研究的方向,提出改进现有标准的可能方法和技术。

心肌缺血范文

心肌缺血范文

心肌缺血范文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缺血和代谢障碍,严重时可导致心肌梗死。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病症之一。

本文将介绍心肌缺血的病因、症状、诊断和治疗。

病因心肌缺血的主要病因是冠状动脉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痉挛等。

冠状动脉疾病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血管壁内层发生炎症反应,血管壁中层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胆固醇沉积,最终形成斑块。

斑块破裂或者血栓形成会导致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闭塞,从而导致心肌缺血。

除了冠状动脉疾病,其他疾病也可能导致心肌缺血,例如心肌病、心脏瓣膜病、高血压、心律失常等。

症状心肌缺血的症状包括胸痛、心悸、气短、乏力等。

其中,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通常表现为压迫性、憋闷感或者烧灼感,常出现在胸骨后部或者左侧,可以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或者背部放射。

胸痛通常持续数分钟至数十分钟,可以自行缓解或者需要药物干预。

心肌缺血还可以导致心电图异常、心肌酶升高等。

诊断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病史、体格检查、心电图、心肌酶谱等检查。

病史询问应包括胸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放射范围等信息,同时还应了解患者的危险因素,例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吸烟等。

体格检查可以发现心脏杂音、心律失常等异常。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的表现,例如ST段压低、T波倒置等。

心肌酶谱可以反映心肌细胞的损伤程度,例如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

除了常规检查,还可以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等特殊检查,以明确冠状动脉狭窄或者闭塞的程度和位置。

治疗心肌缺血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

硝酸酯类药物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心肌血流量;β受体阻滞剂可以降低心率和心肌耗氧量;钙通道阻滞剂可以扩张冠状动脉,减少心肌耗氧量;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防止血栓形成。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扩张术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

冠状动脉扩张术可以通过导管将气囊或者球囊送入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可以在扩张术的基础上,将支架植入狭窄的冠状动脉内,保持血管通畅。

心肌缺血名词解释

心肌缺血名词解释

心肌缺血名词解释《心肌缺血》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是一种心脏血液供应不足的病理状态,主要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导致心脏肌肉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冠心病引起的,冠心病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结果,其中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

当冠状动脉的血流受到限制时,心肌不再能够获得充足的供氧,这就导致了心肌缺血的症状。

一旦心肌缺血发生,病人可能会出现胸痛(心绞痛)、气短和心率过快等不适感。

重度心肌缺血甚至可能引起心肌梗塞,这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所致,心肌细胞开始死亡。

心肌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高血压、高胆固醇、糖尿病、肥胖、缺乏体力活动等。

此外,家族史和年龄也被认为是冠心病和心肌缺血的潜在风险因素。

诊断心肌缺血通常需要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包括心电图(ECG)、心脏超声、放射性核素显像以及心血管介入手术。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区域的变化,而心脏超声则可用于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放射性核素显像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可以评估冠状动脉供血是否足够。

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心血管介入手术,如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

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使用镇痛药和降低心脏负荷的药物,如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滞剂。

手术治疗常用的方法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和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PTCA)。

生活方式干预主要包括戒烟、控制高血压、改善饮食、加强体力活动等。

总之,心肌缺血是一种心脏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

了解心肌缺血的病因和危险因素,并进行适当的预防和治疗是非常重要的,以减少对心脏健康的负面影响。

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心肌缺血的客观证据
心肌缺血 (Ischemia) 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的
病理过程。

以下是一些客观证据,可用于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指标。

1. 心电图 (Electrocardiogram, ECG):心肌缺血时,ECG 可显
示特定的改变。

例如,ST 段压低或抬高,T 波倒置和Q 波改变,这些变化与心肌缺血相关。

2. 血液标志物:当心肌细胞受损时,会释放一些特定的生物标志物。

常用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包括心肌肌钙蛋白 (Cardiac Troponin)、肌红蛋白 (Myoglobin) 和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 等。

这些标志物的水平可以通过血液检测来确定心肌缺血的程度和严重性。

3. 心脏超声检查 (Echocardiogram):心脏超声可以通过观察心
脏结构和功能来评估心肌缺血的影响。

它可以检测到心脏壁运动异常、收缩功能下降、心肌梗死后的瘢痕形成等。

4. 化学诱发试验 (Chemical stress test):在心肌缺血患者中进行
化学诱发试验可以提供心脏对负荷的反应。

常用化学药物如多巴酚丁胺 (Dobutamine) 或腺苷 (Adenosine) 用于模拟心脏负荷,通过观察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图的变化,以评估心肌的供血情况。

总而言之,心电图、血液标志物、心脏超声检查和化学诱发试验等客观证据,可用于评估和确认心肌缺血的存在和程度。

几种较为主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表现

几种较为主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表现

几种较为主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表现心肌缺血是指心脏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氧的病理状态。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心肌梗死的前驱期。

心肌缺血可以引起胸痛、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等症状。

本文将介绍几种较为主要的心肌缺血的症状表现。

1. 胸痛胸痛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患者常描述为一种压迫性、憋闷感或窒息感,位于胸骨后部或左侧胸部,可向左臂、颈部、下颌、肩胛区放射。

胸痛常发作在体力活动、情绪激动或饱餐后,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后可缓解。

胸痛发作时,患者常出汗、面色苍白,有时可伴有呼吸困难、恶心、呕吐等伴随症状。

2. 心绞痛心绞痛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一种急性胸痛发作,通常持续数分钟至十几分钟。

心绞痛常发生在体力或情绪激动时,休息或用硝酸甘油缓解。

心绞痛的发作方式可以分为劳力型、自发型和夜间型。

劳力型心绞痛发生在体力活动时,自发型心绞痛无明显诱因,夜间型心绞痛多发生在夜间休息或清晨。

3. 心力衰竭心肌缺血严重时,心脏泵血功能下降,导致心力衰竭的出现。

心力衰竭的表现有心悸、气促、乏力、体力活动耐受下降等。

在心力衰竭晚期,患者可能出现水肿、肝肿大、颈静脉怒张等症状和体征。

4. 胸痛不典型症状除了典型的胸痛症状,心肌缺血有时也会表现为不典型的症状。

这些症状包括胸骨后隐痛、上腹部疼痛、短暂性胃肠道症状、咳嗽、喘息、胸部不适感、背部疼痛等。

这些不典型症状比较容易被忽视,但也可能是心肌缺血的表现。

5. 静息性ST段改变心肌缺血时,心电图常常表现为静息性ST段改变。

静息性ST段压低、抬高或呈水平型、下斜型改变,是心肌缺血的常见心电图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一定代表存在心肌缺血,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结果来判断。

心肌缺血是冠心病的主要表现之一,也是心肌梗死的前驱期。

及时识别和处理心肌缺血是非常重要的,以预防心肌梗死的发生。

当出现胸痛、心绞痛、心力衰竭、不典型症状或心电图变化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的评估和诊断,以确定病因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疾病简介心肌缺血,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冠脉狭窄或闭塞是引起心肌缺血最主要、最常见的病因,进而导致心肌缺血缺氧,由此引起的心脏病即大家常说的“冠心病”,所以冠心病是心肌缺血的“罪魁祸首”。

心肌缺血严重危害中老年人的健康,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一些20-30岁的年轻人也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

疾病分类一、隐匿型冠心病是指无临床症状,但有心肌缺血客观证据(心电图典型缺血性ST段改变、心肌血流灌注减少等)的冠心病。

近年来大量的研究发现,大约25%~50%的急性猝死者中,生前无心绞痛发作史,但近90%的尸检中,发现这些人均有严重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

即使在已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中,也仍有30%的病人没有症状。

无症状心肌缺血可发生在不同类型的心绞痛中。

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消失但仍有心肌缺血存在,这是预后不良的重要指标。

此类型患者也可能突然转为心肌梗死,亦可能逐渐演变为心肌纤维化出现心脏增大,发生心力衰竭或心律失常,个别患者亦可能猝死。

因此,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及时发现,并给以及早的诊断与治疗。

二、心绞痛型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肌急剧的、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阵发性的前胸压榨样疼痛感觉,可放射到左上肢,常发生于劳力、受寒、情绪激动、饱食等时,持续数分钟,休息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等消失。

三、心肌梗死型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

心肌梗死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所致。

四、缺血性心肌病是由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使心肌的供氧和需氧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心肌纤维化、心肌瘢痕形成。

其特点为心脏变得僵硬,逐渐扩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

心肌缺血范文

心肌缺血范文

心肌缺血范文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而引起的。

心肌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下面是一篇关于心肌缺血的范文,希望能够对大家有所帮助。

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它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缺氧而引起的。

心肌缺血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如果不及时治疗,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后果。

心肌缺血的症状主要包括胸痛、气短、心悸等,严重的时候还会出现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并发症。

因此,一旦出现心肌缺血的症状,患者应该及时就医,接受规范的治疗。

心肌缺血的病因主要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冠状动脉痉挛等。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肌缺血最常见的病因,它是由于血管壁内脂质沉积、纤维化和钙化,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从而引起心肌缺血。

血栓形成是心肌缺血的另一个重要病因,它是由于血管壁损伤后,血液中的血小板和凝血因子聚集在损伤部位,形成血栓,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从而引起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痉挛是心肌缺血的另一个重要病因,它是由于冠状动脉平滑肌痉挛,导致冠状动脉管腔狭窄,血流受阻,从而引起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心电图、心肌酶学检查、超声心动图等。

临床症状包括胸痛、气短、心悸等。

心电图可以显示心肌缺血的部位和范围。

心肌酶学检查可以反映心肌损伤的程度。

超声心动图可以显示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通过这些检查,可以准确地诊断心肌缺血,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心肌缺血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主要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药物、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等。

介入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冠状动脉球囊扩张术等。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病因,医生会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期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

除了治疗外,患者还需要注意日常生活和饮食。

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保持心情愉快,避免过度劳累。

心肌缺血的健康教育

心肌缺血的健康教育

心肌缺血的健康教育
心肌缺血是一种心脏疾病,其特征是心肌细胞由于供血不足而缺氧。

为了预防和管理心肌缺血,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健康教育要点:
1. 了解心肌缺血的原因:心肌缺血通常是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阻塞引起的,这可能是由于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心脏疾病引起的。

2. 了解心肌缺血的症状:常见的心肌缺血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或不适感,常常向左臂、颈部和下颌放射。

还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出汗、呕吐和心慌等症状。

3.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通过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来预防心肌缺血的发生,包括均衡饮食、减少饱和脂肪和胆固醇的摄入,戒烟和减少酗酒。

4. 定期进行体检:定期进行心血管检查,如血压、血糖和血脂的监测,以及心电图和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是及早发现心肌缺血风险的重要手段。

5. 提高运动水平:适当的有氧运动可以增强心肌的血液供应能力,并改善心血管健康。

但在开始运动前,务必咨询医生的建议,避免过度运动引起心肌负担过重。

6. 控制风险因素: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以及减轻压力和积极应对心理问题,都有助于降低心肌缺血的
风险。

7. 遵循医生指导:如果被诊断出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脏疾病,一定要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复诊,并避免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8. 学会紧急救护技能:对于心脏病患者及其家属来说,学习基本的心肺复苏和急救技术是至关重要的,以便在紧急情况下提供及时救助。

9. 寻求心理支持:面对心肌缺血或其他心脏疾病的挑战,寻求心理支持和参加支持小组有助于减轻压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请记住,上述内容仅供参考,并不取代医生的咨询和个性化建议。

如有任何不适或疑问,请立即咨询医生。

心肌缺血急救措施

心肌缺血急救措施

心肌缺血急救措施心肌缺血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心肌血流减少或中断,从而引起心肌细胞的缺血和缺氧。

心肌缺血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严重者可导致心肌梗死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在发生心肌缺血的情况下,需要采取及时有效的急救措施。

心肌缺血的症状心肌缺血的症状包括胸闷、胸痛、气促、出汗等。

其中,胸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一般发生在胸骨后部或左胸部,常为一种沉重、压迫、憋闷或紧缩感,伴随着吞咽困难、恶心、呕吐、头晕等不适。

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心前区灼痛、喉咙灼痛、上臂或肩膀放射性疼痛等症状。

心肌缺血的急救常规急救措施在发生心肌缺血时,必须立即采取急救措施,具体步骤如下:1.立即让患者静卧,放宽服饰,保持呼吸畅通。

2.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有呼吸困难,应采取适当措施保持呼吸畅通。

3.坚持平静心态,不要让患者惊恐或过度焦虑。

4.松开衣领,解开领带,降低室温,保持通风。

5.让患者咀嚼阿司匹林。

因为阿司匹林可以抑制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非常重要。

妊娠期女性、哮喘患者、有胃出血史的人不适用。

医疗急救措施1.心肺复苏:对于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的患者,应该立即进行心肺复苏。

具体方法可参照心肺复苏的教学。

2.氧气治疗:给予患者按需吸氧,保证血氧饱和度在94%以上。

3.急诊药物治疗:缺血的心肌由于类标受体刺激而导致心肌纤维收缩力降低,心率加快等。

因此需要给予静脉注射硝酸甘油、吗啡等药物以扩张冠状动脉、减轻心肌缺血症状,同时也可以减缓心肌的耗氧。

4.TPA溶栓:对于严重的心肌梗死,可以通过静脉注射持续激活的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溶解心肌缺血的血栓,提高血流量并保留心肌。

但是TPA只适用于一些特定情况(如心肌梗死),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总结总之,对于心肌缺血需要及时有效的急救。

平时应该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运动、心态等方面,减少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以保障自己的健康。

心肌缺血保守治疗方案

心肌缺血保守治疗方案

摘要:心肌缺血是指心脏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导致心肌组织出现缺血缺氧的状态。

心肌缺血是心血管疾病中的常见类型,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针对心肌缺血的保守治疗方案进行探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一、心肌缺血的病因及临床表现1. 病因(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病因,由于脂质代谢紊乱、高血压、糖尿病等导致冠状动脉壁发生粥样硬化,进而狭窄或闭塞。

(2)冠状动脉痉挛:由于寒冷、情绪激动、吸烟等因素导致冠状动脉痉挛,造成心肌缺血。

(3)心肌梗死:冠状动脉急性闭塞导致心肌组织坏死,引起心肌缺血。

2. 临床表现(1)心绞痛:劳累、情绪激动、寒冷等因素可诱发心绞痛,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可向左肩、左臂、颈部、下颌等部位放射。

(2)胸闷、气促:患者常伴有胸闷、气促等症状,尤其在活动后明显。

(3)乏力、头晕:心肌缺血导致心脏泵血功能下降,患者可出现乏力、头晕等症状。

(4)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可引起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房颤等。

二、心肌缺血保守治疗方案1. 药物治疗(1)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可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

(2)抗凝药物:如华法林、肝素等,可防止血液凝固,降低血栓风险。

(3)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依那普利、洛汀新等,可降低血压,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肌缺血。

(4)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阿替洛尔等,可降低心率、血压,减轻心脏负荷,预防心肌缺血发作。

(5)钙通道阻滞剂:如硝苯地平、氨氯地平等,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

(6)抗心肌缺血药物:如硝酸甘油、单硝酸异山梨酯等,可扩张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

2. 生活方式干预(1)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可加重心肌缺血,应戒烟限酒。

(2)合理饮食:低盐、低脂、低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摄入,保持营养均衡。

(3)适量运动:根据患者病情,进行适量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提高心肺功能。

(4)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激动、焦虑、抑郁等心理因素,保持心情舒畅。

心肌缺血原理

心肌缺血原理

心肌缺血原理
心肌缺血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氧供减少的病理过程。

冠状动脉是供应心脏自身血液的主要动脉,它分布在心肌的表面,并通过分支输送氧气和营养物质。

当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或阻塞时,就会导致心肌缺血。

心肌缺血的原理是由于冠状动脉内膜和中膜的血管壁发生病理性变化,造成冠状动脉腔径减小或阻塞。

这些病理性变化可能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血栓形成以及动脉痉挛等。

这些因素会导致冠状动脉的血液流动减少,从而使心肌无法获得足够的氧气和营养物质。

心肌缺血通常会引起胸痛,也可以导致心肌梗死的发生。

心肌梗死是心肌缺血更为严重的形式,其发生是由于冠状动脉完全阻塞导致心肌细胞死亡。

心肌缺血和心肌梗死都属于缺血性心脏病的范畴,严重情况下可能会威胁患者的生命。

治疗心肌缺血的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

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硝酸甘油和钙拮抗剂等,用于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液流动。

介入治疗则是通过在狭窄的冠状动脉内放置支架或进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等方法来恢复正常的血液供应。

预防心肌缺血的关键在于改善生活方式和控制危险因素。

健康的饮食、适度的体育锻炼、戒烟限酒以及控制高血压、高血脂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都有助于减少心肌缺血的风险。

总之,心肌缺血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心肌氧供减少
的病理过程。

了解心肌缺血的原理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表24-3 AMI时血清酶学变化特点
项目 开始升高 心脏肌钙蛋白 cTnl cTnT 2~12 2~12 CPK 6 CPK-MB 4~ 6 AST 6~12 LDH1 12~24
峰值时间
10~24
10~24
24
10~24
24~48
48~72
持续时间
5~10
5~14
3~ 4
2~ 3
3~ 5
6~14
19
2.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 ) 心肌缺血最早、最敏感的体征是二维超声心 动图。TEE可检出区域性室壁运动异常 (RWMA)。 冠脉血流下降25%就可引起RWMA,而无 ECG变化;冠脉血流下降50%才导致ECG 呈心肌缺血性变化。
20
3.肺动脉导管 经肺动脉导管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亦是心肌缺血早期敏感的指标 但是其敏感性与特异性不如ECG和TEE。
15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检测方法的临床评价
ECG TEE PACP
缺血检测
其他途径 创伤性
电变化:异常
心律、传导 低
室壁运动、顺应性变化
容积、收缩力、CO、瓣膜功能 中
顺应性变化
CO、压/阻力 高
局限性
束支和其他传导阻滞
食管疾病、技术因素
(心脏与食管的空间关系)
瓣膜病变
严重肺动脉高压 低 低 居前前两者之间 围手术期
8
(二)冠状动脉血氧含量下降
冠状动脉血氧含量与血红蛋白浓度、动脉 血氧饱和度有关。 正常心肌摄取冠状动脉灌流血中65%的氧, 而其他组织一般仅从动脉血中摄取约25% 的氧。 因此,正常时心肌对冠状动脉血氧的摄取 已接近最大限度。当心肌氧需求量增加时, 则难以从血中摄取更多的氧。
9
二、心肌氧需增加
31
四、其 他
5.冠状动脉造影 冠状动脉造影仍是发现CAD和CAD定量的 标准方法。
32
冠状动脉解剖示意图
33
临床表现明显阻塞症状时,冠状动脉管腔 狭窄一般已达70%以上。 总之,AMI的诊断必须至少具备下列标准中 的两条: ①典型的缺血性胸痛病史; ②典型ECG动态变化; ③血清心肌坏死标志物浓度的动态改变。
13
第二节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诊断
14
围手术期少数心肌缺血病人包括原有心脏 疾病患者可主诉心前区不适或心绞痛。 但是围手术期大多数心肌缺血病人因麻醉、 手术、术后疼痛与镇静、镇痛等而掩盖或 不能主诉心肌缺血所致的可能症状与体征。 目前临床检测围手术期心肌缺血的方法有: ECG、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和肺动脉 导管。
11
2.心肌收缩力 心肌收缩力或收缩速率增加时,心肌氧耗量 增加。 正性肌力药物如西地兰、多巴酚丁胺等均可 增加心肌收缩力和收缩速率,增加每搏输 出量,因此增加氧耗量。
12
3.室壁张力 室壁张力取决于主动脉收缩压(后负荷)、 左室舒张末压(前负荷)与心室容积。 (1)前负荷:前负荷是指左心室舒张末期 的静息张力,它主要决定于左心室舒张末 期容积和左心室的顺应性。 (2)后负荷:主动脉收缩压。反映收缩期 为维持射血,左心室内所必须达到的压力。 围手术期后负荷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高血压, 尤其是收缩压升高为主的高血压。
42
2. 控制血压 维持血压于术前平均压的±20%之内。 处理低血压或高血压时一般首先必需纠正 其发生原因。 术中麻醉过浅、术后剧烈疼痛所引起的血 压增高,则应适当地分别处理。
43
3. 术后处理 围手术期心肌梗死危险发生的高峰并不是在 麻醉期间,而是在术后1周内,尤其在术后 3日内发生最多,约占总发生率的87%,其 中以第2日为高峰。 手术后心肌梗死的症状常不典型,据报告约 21%~37%为无痛型。 常见的临床表现为严重低血压 。
34
第四节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 和急性心肌梗死的防治
35
围手术期心肌缺血或原有的心肌缺血加重
提示心肌氧需增加或氧供下降,因此防治 心肌缺血必须围绕如何增加心肌氧供、降 低心肌氧需,以避免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尤其是不稳定性心绞痛或既往有心肌梗死 者。
36
一、手术前用药
合理选择术前用药: ①苯二氮卓类药:手术前晚口服;手术日晨肌注; ②镇痛药 ③颠茄类药物:不宜用阿托品,可改用东莨菪碱 ④受体阻滞剂:手术日晨宜常规继续服用; ⑤硝酸酯类药:手术日晨给予硝酸甘油贴剂,或 舌下含服
6
2.主动脉舒张压降低 冠状动脉灌注压为主动脉舒张压与右 房压之差。 心肌灌流主要发生在心动周期的舒张 期,此时主动脉舒张压升高,灌流流速增 快,灌流量就越大。
7
3.心率增快 心率加快,每个心动周期的时间缩短, 舒张期的缩短远比收缩期显著,所以每分 钟舒张总时间缩短,从而导致心肌灌流量 减少,甚至出现心肌缺血。
决定心肌氧需的 主要因素是心率、 心肌收缩性(力) 及室壁张力(包 括前、后负荷)。 临床上心率最为 重要。
10
1.心率 研究表明心动过速是临床上影响心肌氧需 的最重要因素。 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处理目标:控制心率。 心率不仅是决定心肌氧需的一个关键性因 素,而且是心肌氧供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17
心肌缺血ECG诊断标准是:J点后0.06s ST 段水平或下垂,压低至少0.1mV;J点后 0.08s ST段弓背向上,压低至少0.2mV; ST段上升至少0.15mV。 心肌缺血的心电图其他表现有T波倒置、 QT间期延长、QRS波增宽、新出现的心律 失常或传导异常。
18
多导联ECG监测是临床检测围手术期心肌 缺血最有效的方法。 除心肌缺血外,许多因素可引起ST段抑 制与T波变化,如地高辛等某些心血管药物、 低钾血症等电解质紊乱以及左心室肥大、 急性左心室压力负荷过度和室上性心动过 速等。
37
二、选择适当的麻醉药物与麻醉方法
1.麻醉药物 许多麻醉药可通过直接抑制心肌或扩张外 周血管,加重心肌缺血。 麻醉处理最重要的原则是:不是你用什么, 而是你怎样用。这并不是说任何药都可毫 无选择地应用,它提示尽管麻醉药对心肌 和自主神经系统有各种不同的作用,但是, 只要临床医生充分掌握并正确使用,即可 达到理想的效果。
4
一、心肌氧供下降
决定心肌氧供的因素主要是冠状动脉 灌流量和血氧含量。 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冠状动脉狭窄, 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痉挛等。
5
(一)冠状动脉灌流量下降
1.冠状动脉狭窄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造 成冠脉血流受阻的主要因素,也是心肌缺血的重 要原因。 (2)冠状动脉痉挛:冠状动脉痉挛可发生在正常 血管或有硬化病变的血管。 心电图:ST段抬高时往往提示心外膜下缺血(包 括透壁性缺血);ST段降低时往往提示心内膜下 缺血。
27
三、心 肌 酶 谱
2.肌钙蛋白 在指示心肌细胞损伤方面较CPK-MB具有更高的敏 感性和特异性。 肌钙蛋白I与T升高的时间过程为:2~12h内升高, 10~24h达到峰值,如不发生进一步的心肌损伤, 5~14日内恢复正常。 肌钙蛋白对排除术后即刻(此时CPK-MB可因骨骼 肌损伤而升高)AMI,或CPK-MB正常但临床高 度怀疑AMI者具有特殊的诊断意义。
16
敏感性 特异性 分析 用途Biblioteka 中 高 易、自动 围手术期
高 中 困难、人工 手术中
1.ECG 心肌缺血最常见的体征是心电图异常。 该异常差别颇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冠状动 脉狭窄程度与性质以及缺血区域有无侧支 循环。 ECG变化常见于围手术期冠心病或心肌损害 患者的心肌氧供下降和(或)氧需增加情 况下。
第二十四章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 缺血与心肌梗死
郧阳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麻醉科
1



术前紧张、术中麻醉和手术创伤、术后 疼痛等因素,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并不少 见,重者可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缺血大多见于原有冠 状动脉疾病(CAD)的手术病人。 及时有效地诊断和治疗围手术期心肌缺 血可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并改善患者 的预后。
24
三、心 肌 酶 谱
对疑有心肌缺血或AMI的病人应立即进行 心肌酶谱检查。 在心肌损伤和坏死时可释放肌酸磷酸激酶 (CPK)、肌钙蛋白、乳酸脱氢酶(LDH)、 天冬氨酸转氨酶(AST)。 对心肌特异的亚型是CPK-MB系列、肌钙 蛋白Ⅰ与T以及LDHI同工酶。 这些血清酶浓度随时间而发生的变化对 AMI的诊断非常重要。
40
三、调控围手术期氧供/氧需的 相关因素
控制氧供因素:维持适当的血细胞比容、 正确的气道处理、最佳氧供浓度等。 围手术期处理目标:维持心率与血压尽量 接近术前水平或术前无心绞痛范围水平。 控制心率较血压更为重要,避免心动过速。
41
1.控制心率 适当心率维持具有双重效应:降低氧耗; 延长舒张期灌注增加氧供。 如果心动过速是心肌缺血的原因,必须处 理。 低血容量病人可能必须维持较快的心率来 保证重要器官的灌注。 大多数病人的心率为70bpm或以下为理想 水平。
23
二、心 电 图
心电图是诊断围手术期急性心肌梗死最常用的方法。 急性心肌梗死ECG诊断依据: ①有Q波AMI者,其ECG特点为:面向梗死心肌的 导联上出现宽而深的Q波,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上 型,T波倒置;背向心肌梗死区的导联则出现相 反的改变,即R波增高、ST段压低和T波直立并 增高; ②无Q波AMI者,其心内膜下心肌梗死的特点为: 无病理性Q波,有普遍性ST段压低≥ 0.1 mV,但 aVR导联ST段抬高,或有对称性T波倒置。
21
第三节
围手术期急性心肌 梗死的诊断
22
一、临床表现
对于围手术期冠心病病人,特别是有高血 压或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以及手术中曾 发生血压急剧波动者,围手术期突然出现 不明原因的低血压、呼吸困难、心动过速、 心律失常或充血性心力衰竭表现时,均应 考虑到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可能性,应立 即做心电图和血清酶学检查,以便及时诊 断和正确处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