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降糖药临床应用论文

合集下载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甘精胰岛素和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成为治疗糖尿病的新策略,本文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案的疗效。

正文部分分析了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治疗效果评估以及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结论部分强调了该治疗方案在治疗糖尿病中的潜力,展望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并对整篇文章进行了总结。

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有助于优化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方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糖尿病、联合治疗、作用机制、临床研究、效果评估、不良反应、适应症、治疗潜力、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血糖水平升高。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健康问题。

传统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包括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注射,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糖尿病治疗的需求也日益增长。

甘精胰岛素是一种新型胰岛素类似物,具有更短的作用时间和更好的降糖效果。

联合口服降糖药使用甘精胰岛素可以提高胰岛素的生物利用率,改善血糖控制效果。

目前对于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疗效尚未有全面系统的评估和分析。

本研究旨在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在治疗糖尿病中的作用机制、临床研究结果、治疗效果评估、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以及适应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及其机制,通过分析临床研究结果评估其治疗效果,并总结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探讨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适应症,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多的治疗选择。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目前存在的治疗手段虽然多样化,但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

常用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糖尿病是以高血糖及尿糖增高为主要特征的代谢综合征,是一种终身性慢性病,多数糖尿病患者需长期服用降糖药来控制血糖。

现在已有很多口服降糖药用于临床,目前最常用的口服降糖药有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膳食葡萄糖调节剂、醛糖还原酶抑制剂等六类。

磺脲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直接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而降低血糖,还可以增加外周组织和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主要适用于单纯饮食治疗不能良好控制的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对胰岛素抵抗或不敏感患者可试加用该类药物。

目前常用的磺脲类制剂有第一代的D 860;第二代的优降糖、达美康、美吡哒、克糖利和糖适平等;第三代的格列美脲。

优降糖:作用最强,且半衰期长,≥70岁的老年人应慎用,以免发生严重低血糖。

由于其作用持续时间长,所以主张早餐前1次服用,服用时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病情逐渐加量,若15mg/日,连服3个月,空腹血糖仍在11.lmmol/L以上,则为磺脲类药物失效,可换用其他类降糖药或加用小剂量胰岛素同用。

达美康:作用温和,较少出现低血糖反应,同时具有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故在降糖治疗的同时,有利于防治糖尿病引起的血管并发症。

美吡哒:作用强度仅次于优降糖,但半衰期较短,是一种较强效且安全的降糖药。

也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其另一个优点是可以降低血中甘油三酯的浓度,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含量,有助于改善微循环,防治动脉硬化。

用药期间避免饮酒,注意饮食。

进食不规则者、饮酒者易发生低血糖反应。

糖适平:代谢产物95%经胆道及粪便排出,仅5%从尿中排出,糖尿病合并肾病者亦可应用。

这些常用的磺脲类降糖药,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其中一种,一般不采取两种药同用。

用药量过大或同时应用增强磺脲类降糖作用的药物均可诱发低血糖反应,尤其多见于肝、肾功能不全和老年患者,并有可能在停药后仍反复有低血糖发作。

对磺胺药过敏者慎用。

所有磺脲类药物均应在饭前半小时服用,用药过程中定期查白细胞。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的学术文献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的学术文献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在当今社会,糖尿病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慢性疾病。

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超过4亿人口患有糖尿病,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给患者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给医疗资源和社会经济造成了压力。

治疗糖尿病成为医学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药物治疗是一种常见的手段。

而二甲双胍作为一种口服降糖药物,被广泛应用于糖尿病的治疗中。

其疗效如何,一直是学术界和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之一。

本文将根据学术文献,对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进行深入观察和探讨。

一、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1. 二甲双胍的基本特点二甲双胍是一种口服降糖药物,属于双胍类药物。

其主要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肝糖异生和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2. 二甲双胍的药理作用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的药理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抑制肝糖异生:二甲双胍可以通过抑制肝糖异生酶的活性,降低肝脏对于葡萄糖的合成,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在空腹时的血糖水平。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二甲双胍可以增加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

(3)促进血糖排泄: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肾小管对葡萄糖的排泄,从而减少了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降低了血糖水平。

二、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疗效观察1. 二甲双胍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疗效许多临床试验和观察研究都证实了二甲双胍在治疗糖尿病方面的良好疗效。

二甲双胍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水平,缓解了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症状。

二甲双胍还可以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了外周组织对于胰岛素的抵抗,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性。

二甲双胍还可以降低患者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减少了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脂血症的机会。

2. 二甲双胍的长期疗效观察除了短期的临床疗效外,二甲双胍在长期治疗中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一些长期随访研究显示,长期服用二甲双胍可以有效地控制糖尿病的进展,并且减少了糖尿病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和临床应用
格列奈类
推荐一次120mg,每次进餐时服 用。对HbA^接近正常的患者推 荐一次60mg,每次主餐前服用
可单独应用或与双胍类药物合用。
宜进餐前0〜30分钟内服用。通常为15分钟,根据用餐次数服用
可能出现过敏反应、低血糖、体重增加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严重肝、肾功能损害、 昏迷患者禁用
妊娠期和哺乳期妇女禁用
苯乙双胍
Phenformin
双胍类
一次25mg,—日2〜3次,一日
剂量不宜超过75mg
吡格列酮
Pioglitazone
噻唑烷二酮类
推荐起始剂量一次15〜30mg,一 日1次,根据病情需要可逐渐增 加剂量。最大日剂量为45mg
可单独应用或与磺酰脲类、双胍类合用, 特别适用于有代谢综合征或伴有其他心 血管疾病危险因素者,存在胰岛素抵抗或 氮质血症的患者
对磺胺类药物过敏者禁用
肝、肾衰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大手术、 严重感染、应激状态、白细胞减少者禁用 岀现严重不良反应者,如黄疸、造血系统 受抑制、白细胞减少等禁用
妊娠期妇女禁用
可能出现低血糖、过敏反应、体重增加、
胃肠道反应
本类药物普通剂型宜餐前15〜30分钟服
格列吡嗪
Glipizide
第二代磺酰脲类
用,缓释剂型宜餐时服用
轻至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 酮
对存在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或既往心肌 梗死病史者,宜选用格列吡嗪、格列齐特 或格列美脲,而不选择格列本脲
格列本脲在磺酰脲类口服降糖药中作用 最强,易导致低血糖,老年人及肝肾功能 不全者慎用
格列波脲、格列嘧啶现已少用
格列齐特
Gliclazide
参见各组分注意事项
罗格列酮/二甲双 胍
Rosiglitazone/Met

口服降糖药用药合理性论文

口服降糖药用药合理性论文

口服降糖药用药合理性分析【中图分类号】 r91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332-02糖尿病是社区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也是社区医师在公共卫生服务过程中重点管理的慢性病,是由遗传因素、免疫功能紊乱、微生物感染及其毒素、自由基毒素、精神因素等等各种致病因子作用于机体导致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抵抗等而引发的糖、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一系列代谢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为主要特点,典型病例可出现多尿、多饮、多食、消瘦等表现,即”三多一少”症状[1]。

临床上dm主要分为1型和2型。

1型多发生于青少年,因胰岛素分泌缺乏,需依赖外源性胰岛素补充以维持生命。

2型多见于中老年人,其胰岛素的分泌量并不低,甚至还偏高,表现为机体对胰岛素不够敏感,即胰岛素抵抗。

正确掌握药品的药理作用,合理使用并监测药效,既是临床医生需要掌握的内容,也是药师必须具备的技能之一。

1 糖尿病治疗常用的口服药物。

根据药理作用不同,口服降糖药共分为五类。

1.1.1 磺脲类。

如格列本脲、格列齐特等。

其机理主要是通过刺激胰岛素的分泌发挥降血糖作用。

一般应用于经饮食、运动等治疗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病人。

1.1.2 非磺脲类。

如瑞格列奈、那格列奈。

其作用也是促进胰岛素分泌。

非磺脲类促泌剂有一个新特点,作用时间短,副作用较小。

实际应用时一般不把磺脲类与非磺脲类同时使用。

1.1.3 双胍类。

如二甲双胍、格华止。

可抑制肝糖元异生,减少葡萄糖的来源,增强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强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高血糖素的释放。

它对胰岛功能正常或已丧失的糖尿病人均有降血糖作用。

1.1.4 胰岛素增敏剂。

主要指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是一类具有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新型口服降糖药物,如罗格列酮、吡格列酮。

其机制通过增强骨骼肌、脂肪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并降低它们对胰岛素的抵抗,降低肝糖原的分解,改善胰岛细胞对胰岛素的分泌反应,改善糖代谢。

1.1.5 α糖苷酶抑制剂。

口服降糖药用药论文

口服降糖药用药论文

口服降糖药用药分析【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193-01作者简介:李静(1979.3-),女,本科,药师。

【摘要】目的:分析我院2010年1月到6月口服降糖药的使用现状及用药趋势,以便了解我院口服降糖药用药的合理性,为临床用药提供合理的依据。

方法:采用用药金额排序法和用药频度(ddds)排序法进行分析。

结果:我院口服降糖药销售金额第一位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第二位是双胍类第三位是磺酰脲类用药频度(ddds)前三名分别为阿卡波糖、二甲双胍、格列美脲。

结论:我院口服降糖药应用基本合理。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用药频度;用药分析糖尿病是由于人体内糖、蛋白质和脂肪代谢紊乱造成的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 其基本特征是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口服降糖药是其治疗的首选药物。

为了更好地发挥口服降血糖药的临床作用,本文对我院2010年1月-2010年6月门诊病人的口服降糖药情况进行分析评估,为临床合理、经济的使用降糖药提供参考依据。

1 方法统计用药频度(ddds)并排序[1]:ddds是以用药总剂量除以相应的ddd值求得。

用药频度(ddds)越大反映患者对该药的选择性倾向性越大。

2 结果2.1 根据降糖药物的药理作用类别及用药金额进行排序统计,见表1。

2.2 药物利用情况:口服降糖药用药频率(ddds)排序见表2。

2010年1月~6月我院门诊糖尿病病人口服降糖药的用药频度(ddds)排序中排在前三名的是:第一名阿卡波糖、第二名二甲双胍(包括二甲双胍和二甲双胍肠溶片)、第三名格列美脲,排在最后一名的是格列齐特。

3 讨论3.1 由表1(口服降糖药物的类别及用药金额排序)可见,磺酰脲类药物作为一成熟降糖药仍是2型糖尿病的临床应用较广较多的口服降糖药,主要是刺激胰岛素分泌和增加胰岛素在周围组织中的作用。

它的副作用较少最主要的是低血糖反应[2]。

而双胍类排在第二位是因为其临床表现的良好且稳定的治疗效果,它一般不引起低血糖,适用于饮食不满意的ⅱ型糖尿病病人尤其是肥胖和伴有高胰岛素血症者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糖尿病论文

糖尿病论文

II型糖尿病的临床药物治疗(山西生物应用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制药工程系药检243班武蕊)摘要:糖尿病作为21世纪的流行病,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病、癌症之后的第三大疾病,我国目前的糖尿病患者已达3000万人左右,其中约95%属于2型糖尿病。

糖尿病发病因素很多,主要有环境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种族、肥胖及人口老龄化等。

糖尿病患者中除少数早期者可通过饮食和运动等方法加以控制外,大多数病人需进行药物治疗。

目前常用的降糖药可分为磺脲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增敏剂、非磺脲类胰岛素分泌促进剂和胰岛素6大类关键词:口服降血糖药作用机理胰岛素II型糖尿病也叫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多在35-40岁之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90%以上。

II型糖尿病患者常为胰岛素相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却大打折扣,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可能处于一种相对缺乏的状态。

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但到后期仍有部分病人需要像I型糖尿病那样进行胰岛素治疗。

总之,2型糖尿病治疗的短期目标是控制血糖,长期目标是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与发展。

其基础治疗方案主要由运动和饮食构成,但是药物治疗和血糖监测往往也非常关键。

如果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或接近目标水平,通常医生会开一些降糖药。

不过,由于不同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也不完全相同,医生可能给你开两种或多种药物。

若有必要,也可能将降糖药与胰岛素注射一并使用。

1.传统II型糖尿病的治疗药物---口服降血糖药临床常用的降糖药分为三大类:胰岛素促泌剂、胰岛素增敏剂和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具体分为五小类:磺脲类、苯甲酸衍生物、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和a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只有了解了各类药物的作用、适应症、禁忌证、注意事项,才能合理应用,并取得满意的降糖效果。

1.1 磺脲类[3]代表药如:格列本脲(优降糖)、格列吡嗪(迪沙片、美吡达)、格列齐特(达美康)、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美脲(万苏平、佑苏)等作用机理:磺脲类药物与胰岛β细胞膜的药物受体结合,抑制了细胞膜上ATP敏感的钾通道,β细胞内钾离子浓度生高,细胞膜去极化,开放了细胞膜上电压依赖的钙离子通道,细胞外的钙离子顺利进入β细胞,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增加,促使胰岛素分泌。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

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摘要】糖尿病是一种常见慢性疾病,治疗需求日益增加。

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联合应用成为一种新的治疗选择。

本文从疗效机制、临床研究数据、优势与不足、适用人群和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和副作用等方面分析了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的治疗效果。

研究表明,联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糖水平,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仍需注意联合治疗的不足之处,如副作用风险等。

结论指出,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前景广阔,未来的发展方向应该进一步完善联合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为糖尿病患者带来更好的健康管理方案。

【关键词】甘精胰岛素,口服降糖药,糖尿病,疗效机制,临床研究,优势,不足,适用人群,注意事项,预防措施,副作用,前景,发展方向。

1. 引言1.1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有4.16亿人患有糖尿病,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

糖尿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并发症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视网膜病变、神经病变等。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需求非常迫切。

糖尿病的治疗目标是控制血糖水平,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患者需要进行定期监测血糖、控制饮食、进行适量运动,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治疗。

单一药物治疗通常难以达到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因此联合治疗成为了治疗糖尿病的重要手段。

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糖尿病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案。

甘精胰岛素可以帮助控制餐后血糖的波动,口服降糖药则可以增加胰岛素的分泌或提高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血糖,并减少低血糖的风险。

研究甘精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2 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的应用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给患者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也在不断创新。

甘精胰岛素与口服降糖药是目前治疗糖尿病的常见药物,它们分别通过不同的途径降低血糖水平,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联合使用,有效控制糖尿病的症状,并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论文(共2篇)

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论文(共2篇)

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抗糖尿病药物的临床研究糖尿病属于终身性疾病,临床始终对糖尿病进行积极的研究。

在2000年,全球共有人口患有糖尿病,而据估计,到2025年,将有3亿人患有糖尿病,在全球亚洲人比其他人种更容易患有糖尿病[1]。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活节奏的加快,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我国的糖尿病发病率由1999年的%猛增至2009年的%,糖尿病作为全球性疾病,受到了各国政府与医疗卫生工作机构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借以唤起公众对糖尿病的关注与重视[2]。

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是由于患者出现了以血中胰岛素出现不足而产生的全身代谢障碍性疾病,患者患有糖尿病后,血中胰岛素会产生绝对或相对不足,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等问题,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以及妊娠期糖尿病[3]。

以1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为主,能够占糖尿病发病率的90%以上,两种疾病占糖尿病患者中的绝大多数。

糖尿病的危害不仅仅是患者血糖异常,长时间的高血糖会引起患者其他部位的病变或异常,造成患者出现继发感染、动脉粥样硬化、肾、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严重危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者会导致患者残疾[4]。

目前临床针对糖尿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分为口服抗糖尿病药物、胰岛素以及免疫抑制剂等是那汇总类型。

其中以胰岛素的使用量最多。

该文对所选患者的临床药物治疗资料进行对比分析,并对药厂每年的药物出售情况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5]。

1资料与方法一般资料选取该市2012年1月—2015年1月收治的2830例糖尿病患者,按照年限分为3组。

其中2012—2013年组患者950例,其中男409例,女541例。

年龄38~89岁,平均年龄(±)岁,病程~12年,平均病程(±)年。

口服降血糖药物分类及代表药论文

口服降血糖药物分类及代表药论文

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中图分类号】r97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3)03-0401-01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种糖蛋白和脂肪代谢障碍性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据中华医学糖尿分会统计,截至2012年11月,我国有超过9600万糖尿病患者,是全球糖尿病患者数最多的国家,并且,我国各地糖尿病发病情况呈现人数增长、患者年轻化的趋势。

因此,降血糖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医药学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糖尿病分为胰岛素依赖型(iddm,即ⅰ型糖尿病)和非胰岛素依赖性(niddm,即ⅱ型糖尿病)两种类型。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的体内胰岛素细胞受损,致使血浆胰岛素水平远低于正常水平,该类疾病主要用胰岛素及代用品的制剂进行治疗。

而非胰岛素依赖型病人的体内胰岛素分泌障碍较轻,血浆中胰岛素水平正常或稍低,体内靶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使得胰岛素相对不足,造成响应的高血糖症状,治疗用的主要药物是磺酰脲类、双胍类降血糖药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

本文将介绍常见口服降血糖药物的分类及代表药。

1 胰岛素分泌促进剂1.1 磺酰脲类在磺胺类抗菌药的临床应用中,患者服用磺胺异丙噻哒唑(iptd)后出现不同程度的低血糖,进而研究发现了磺酰脲类药物可以刺激胰岛β细胞触发胰岛素分泌增加,并开发出了具有磺酰脲结构的口服降糖药。

该类降血糖药物只适用于胰岛β细胞功能尚未完全丧失的患者。

磺酰脲类降糖药通常分为三代[1],第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药有甲苯磺丁脲和氯磺丙脲。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代表药有格列本脲、格列吡嗪等。

第二代磺酰脲类降糖药由于降血糖活性大于第一代,并且具有口服吸收快,作用强等优点,已经基本取代第一代磺酰脲类降糖药,但是该类药物降糖作用维持时间长达24h,长时间的降糖作用极有可能导致低血糖。

第三代磺酰脲类降糖药于20世纪90年代上市,代表药有格列美脲和格列喹酮,二者克服了前两代的缺点,具有作用强、起效快、不易导致低血糖等优点。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探讨1. 引言1.1 糖尿病患者的治疗现状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大量的患者。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糖尿病患者数量已超过4亿人,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尤其是老年人群中,糖尿病的患病率更高。

由于老年病人的生理功能和免疫功能逐渐下降,对糖尿病的治疗也更加困难。

目前治疗糖尿病的主要方法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理和锻炼等,其中药物治疗是常见的方式。

传统的口服降糖药物在老年患者中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副作用较大、不良反应频繁等。

寻找一种对老年糖尿病患者更为适宜的治疗方法显得尤为重要。

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是两种现代降糖药物,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的疗效。

而它们联合应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是否能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尚未有明确的答案。

本研究旨在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1.2 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的作用机制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是常用于治疗糖尿病的药物,二者都具有降血糖的作用。

格列美脲是一种二肽酶-4抑制剂,能够延缓肠道对糖的吸收,减少血糖上升的幅度。

而二甲双胍则是一种双胍类药物,通过提高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促进糖代谢和减少肝糖原的合成释放来降低血糖水平。

二者联合使用可以相互协同作用,提高降糖效果。

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作用机制是比较复杂的,但可以发挥出协同作用,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治疗效果。

这也为老年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糖尿病患者数量逐渐增多。

格列美脲和二甲双胍作为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能够有效控制血糖水平,但它们联合应用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的临床疗效尚未有系统性的研究报道。

本研究旨在通过临床试验探讨格列美脲联合二甲双胍治疗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不佳容易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

口服降糖药物的临床应用

4.噻唑烷二酮类
临床应用
常用药物:罗格列酮 、吡格列酮等; 服药特点:餐前服用,食物对其影响不大; 临床特点:
--主要用于其它降糖药物疗效不佳,特别是胰岛素抵抗的糖尿病患 者。
--有水钠潴留作用,可服用小量利尿剂减少水肿,但心功能不全者慎 用。
--绝经期后女性要评价其基本状况,以避免骨质疏松风险;
2.磺脲类
临床应用
常用药物:格列本脲、格列齐特、格列吡嗪、格列喹酮、格列美脲等; 服药特点:小剂量起始, 一般餐前半小时服用; 临床特点:
---以餐后血糖(PPG)升高为主者,宜选择格列吡嗪;
---以空腹血糖(FPG)升高为主者,宜选择依从性好、低血糖发生风险低的中 长效磺脲类促泌剂;
禁忌症
血清肌酐水平,男性≥132 μmol/L(1.5mg/dl);女性≥124 μmol/L (1.4mg/dl),或eGFR<45ml/(min·1.73m2)者;
需要药物治疗的CHF和其他严重心、肺疾患; 严重感染和外伤、外科大手术、临床低血压和缺氧等; 已知对二甲双胍过敏者; 急、慢性代谢性酸中毒,包括有或无昏迷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酗酒者; 接受血管内注射碘化对比剂者,应暂时停用; 维生素B12、叶酸缺乏未纠正者;
目录
CONTENTS
A 口服降糖药物的选用时机 B 口服降糖药物的分类 C 口服降糖药物的联合使用
一、口服降糖药物的选用时机
口服降糖药对糖尿病治疗的意义
2型糖尿病患者中,仅有15%-30%的患者发病开始时单纯饮 食运动疗法可达到满意的血糖控制标准。
但是,1年后,这部分中多半的患者血糖逐渐升高,必须在饮 食疗法的基础加上口服降糖药才能使血糖控制满意。

睡前使用NPH 联合口服药治疗2型糖尿病论文

睡前使用NPH 联合口服药治疗2型糖尿病论文

睡前使用NPH 联合口服药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观察【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2-0027-01【摘要】目的:观察睡前中效胰岛素联合口服降糖药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6例采用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血糖控制不满意的2型糖尿病病例,于晚睡前注射1次中效胰岛素(nph)疗效,分别与治疗前及治疗后观察空腹血糖(fbg)及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变化。

结果:表明加用nph治疗后fbg、hba1c均较前有明显下降(p<0.05),且低血糖发生少。

结论:对单用口服药效果欠佳的2型糖尿病,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治疗具有降糖作用佳,安全性良好的特点。

【关键词】2型糖尿病;睡前;中效胰岛素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26例t2dm患者,均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并已采取饮食控制,及口服降糖药物治疗。

其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0~74岁,平均56.5岁,病程5个月~16年。

全部患者无心肺肝肾功能不全,无合并感染、酮症、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1.2 方法:所有26例病人于睡前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诺和灵n 笔芯,采用诺和笔3注射)起始剂量为6~8u,根据血糖及尿糖情况调整胰岛素用量,直至血糖控制良好,fpg≤6.1mmol/l, 2hpg≤7.8mmol/l。

分别于1周后复查fbg,1月后复查fbf及hba1c。

比较两项指标在治疗前后变化情况。

1.3 统计处理:观察结果的剂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x±s)表示,治疗前后指标变化使用t检验。

2 结果经1周后复查fbg,1月后复查fbg及hba1c。

患者的空腹血糖,hba1c都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治疗观察中,血糖下降换和平稳无明显波动及低血糖反应。

空腹c 肽在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在26例患者中,中效胰岛素用量在6~16u,平均12u。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论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注意事项论文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与注意事项[关键词] 二甲双胍;临床应用;注意事项[中图分类号] r587.1[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8-001-02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导致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体内糖、脂肪、蛋白质代谢紊乱综合征。

其中2型糖尿病患者占全部糖尿病患者的85%-90%,它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治疗。

二甲双胍是一种双胍类的降糖药,适用于单用饮食和运动治疗不能获良好控制的2型糖尿病患者,可单独用药,也可与磺脲类或胰岛素合用。

是治疗2型糖尿病经典而有效的药物,已有近50年的临床应用历史,具有安全、有效、降糖效果好的特点。

是治疗糖尿病的代表药物之一,现就二甲双胍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进行如下评述。

1 二甲双胍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抑制肝内糖异生,减少肝内葡萄糖输出;降低游离脂肪酸,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恢复β细胞胰岛素分泌;促进葡萄糖转运体4基因表达,改善肌肉糖原合成,提高胰岛素敏感性。

2 二甲双胍的临床用途2.1 二甲双胍是超重和(或)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它不会使体重增加,甚至有一定的减肥作用;用于单纯饮食控制不满意的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人,尤其是肥胖者。

非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单用磺脲类药物疗效不满意时,加用二甲双胍可能会取得较好的降糖效果。

2.2 二甲双胍可与其他各类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联合应用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的疗效比单一用药好,是最早、最广泛的联合用药,二者作用互补,效果显著,也可用于治疗继发性失效的2型糖尿病患者;二甲双胍与胰岛素合用在作用机制上有协同作用。

在临床研究中已经被证实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胰岛素和口服药联合治疗的方案。

首先,胰岛素直接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二甲双胍则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减少肝糖输出起到相应的作用。

其次,二甲双胍与胰岛素的联合使用可以减少胰岛素导致体重增加的趋势。

此外二甲双胍不会导致低血糖,还可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降低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危险性。

阿卡波糖药理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阿卡波糖药理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

㊀作者简介:程鹏ꎬ男ꎬ研究方向:临床药理学ꎬE-mail:chengpeng729@126.com㊀通信作者:郭瑞臣ꎬ男ꎬ主任药师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临床药理学ꎬTel:18560087299ꎬE-mail:grc7636@126.com阿卡波糖药理研究进展及其临床应用程鹏1ꎬ李玉慧1ꎬ郭瑞臣2(1.山东大学药学院ꎬ山东济南250012ꎻ2.山东大学齐鲁医院ꎬ山东济南250012)摘要:阿卡波糖为一种抗高血糖药物ꎬ近年来临床应用广泛ꎬ具有疗效肯定㊁耐受性好的特点ꎮ本文综述了阿卡波糖的药理研究㊁临床应用及展望ꎬ旨在为阿卡波糖合理使用提供参考ꎮ关键词:口服降糖药ꎻ阿卡波糖ꎻ药理研究ꎻ临床应用中图分类号:R977.1+5㊀文献标识码:A㊀文章编号:2095-5375(2020)02-0107-004doi:10.13506/j.cnki.jpr.2020.02.011ProgressinpharmacologicalresearchofacarboseanditsclinicalapplicationsCHENGPeng1ꎬLIYuhui1ꎬGUORuichen2(1.SchoolofPharmaceuticalSciencesꎬShandongUniversityꎬJinan250012ꎬChinaꎻ2.QiluHospitalofShandongUniversityꎬJinan250012ꎬChina)Abstract:Acarboseꎬanantihyperglycemicdrugꎬhasbeenwidelyusedinrecentyearsbecauseofitsexcellenteffectsandtolerance.Thepharmacologyresearchꎬclinicalapplicationsandadvancesofacarbosewerereviewedanddiscussedtoprovidereferenceforitsrationalapplications.Keywords:OralantidiabeticdrugꎻAcarboseꎻPharmacologyresearchꎻClinicalapplications㊀㊀阿卡波糖(acarbose)是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研发ꎬ1984年在德国上市的一种口服降糖药ꎬ为α-糖苷酶抑制剂ꎬ由游动放线菌消耗氨㊁氧气㊁糖发酵产生ꎮ临床上ꎬ阿卡波糖主要用于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和糖耐量低减者的餐后血糖ꎬ不良反应轻微ꎬ主要为胃肠道异常ꎬ如胃肠胀气㊁腹泻㊁胃肠道和腹部疼痛㊁恶心㊁呕吐㊁消化不良等ꎮ本文针对阿卡波糖的理化性质㊁结构组成㊁作用机制㊁药理研究㊁临床应用㊁不良反应及展望进行综述ꎬ旨在为阿卡波糖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和依据ꎮ1㊀理化性质及化学结构阿卡波糖为白色或淡黄色的非结晶吸湿性粉末ꎬ极易溶于水ꎬ比旋度167ꎬpKa值为5.1ꎬ分子式为C25H43NO18ꎬ分子量为645.63ꎬ化学名为O-4ꎬ6-双去氧-4-[[(1Sꎬ4Rꎬ5Sꎬ6S)-4ꎬ5ꎬ6-三羟基-3-(羟基甲基)环己烯-2-基]氨基]-α-D-吡喃葡糖基-(1ң4)-O-α-D-吡喃葡糖基-(1ң4)-D-吡喃葡糖ꎬ如图1所示[1]ꎮ阿卡波糖是一种复合低聚糖ꎬ由阿卡维西辛(acarviose)和麦芽糖(maltose)两部分组成ꎬ其中阿卡维西辛由具不饱和C7-环多醇的井冈霉烯胺(valienamine)和4-氨基-4ꎬ6-双脱氧葡萄糖通过类似于N-糖苷键的氨基桥相连接而成ꎬ为产图1㊀阿卡波糖化学结构式生葡萄糖苷酶抑制效应的核心结构[2]ꎮ2㊀降糖作用机制人类进食多糖类碳水化合物ꎬ经唾液淀粉酶及胰淀粉酶催化分解成麦芽糖㊁麦芽三糖及糊精ꎬ被小肠内α-葡萄糖苷酶分解成葡萄糖或果糖等单糖ꎬ进入血液形成血糖ꎬ导致糖代谢异常个体血糖升高ꎮ阿卡波糖是一种假四糖ꎬ含有氮基ꎬ可与小肠绒毛刷状缘的淀粉酶及多种α-葡萄糖苷酶竞争性结合ꎬ且结合能力远大于真四糖[3]ꎬ见图2ꎬ有力阻断对多糖剪切ꎬ减少葡萄糖或果糖等单糖生成ꎬ延缓单糖在十二指肠和空肠上部吸收ꎬ从而显著降低餐后血糖[4]ꎮ重要的是ꎬ有研究表明ꎬ食物中碳水化合物含量越高ꎬ阿卡波糖延缓血糖升高效果越明显[5]ꎮ阿卡波糖能抑制大部分与糖代谢有关的酶类ꎬ如α-葡萄糖苷酶㊁蔗糖酶㊁麦芽糖酶㊁葡聚糖酶㊁异麦芽糖酶等ꎬ与多种酶有良好亲和力ꎬ且抑制作用呈可逆性ꎬ即在服用最初4h内降血糖作用明显ꎬ4h后降血糖作用则急剧下降ꎬ甚至恢复到最初血糖水平ꎮ但不同于抗生素长期不当使用出现的耐受性ꎬ相反ꎬ有研究显示ꎬ随着服用时间延长ꎬ阿卡波糖对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作用并不降低ꎬ长期服用有更好降糖效果[6]ꎮ图2 阿卡波糖竞争性结合α-配糖体3㊀药理研究动物试验结果表明ꎬ阿卡波糖在肠道内竞争性抑制α-葡萄糖苷酶ꎬ降低多糖及蔗糖分解生成葡萄糖ꎬ减少并延缓其吸收ꎬ从而显著降低餐后血糖ꎮ同时ꎬ2型糖尿病大鼠尿液成分研究发现ꎬ阿卡波糖影响苯乙酰甘氨酸代谢通路ꎬ阿卡波糖处理大鼠ꎬ体内肌酐㊁苯乙酰甘氨酸㊁马尿酸和葡萄糖酸水平与正常健康组大鼠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7]ꎮ阿卡波糖口服极少吸收ꎬ生物利用度小于2%ꎬt1/2约为2hꎮ以注册为目的仿制药质量一致性评价研究ꎬ多以口服阿卡波糖前后血糖㊁血胰岛素变化值等药效学指标为评价依据ꎮ4㊀临床应用阿卡波糖的临床主要用于降低血糖ꎬ可减少血糖波动ꎻ增强胰岛素敏感性ꎬ减轻胰岛素抵抗ꎬ节约胰岛素分泌ꎻ调节GLP-1分泌ꎬ降低体重ꎬ改善TC㊁TG等血脂谱ꎻ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和胆汁酸构成ꎻ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进展ꎬ长期服用ꎬ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ꎮ4.1㊀降低血糖ꎬ减少血糖波动㊀糖尿病患者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为每日总热量比例的50%~65%[8]ꎬ过多则升高血糖ꎬ导致餐前餐后血糖波动ꎮ阿卡波糖可延缓碳水化合物吸收ꎬ降低餐后血糖5.12mmol L-1[9]ꎬ降低HbA1c1.14%[10]ꎬ包括多个国家的6万例糖尿病患者的真实世界研究发现ꎬ阿卡波糖显著降低餐后血糖ꎬ且基线值越高ꎬ降幅越大[11]ꎬ且呈剂量依赖性ꎬ即100mgꎬtidꎬ降糖作用显著优于50mgꎬtid[12]ꎮ阿卡波糖可改善血糖波动[13]ꎬ显著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24h血糖SD值㊁24h平均血糖波动幅度[14]ꎮ此外ꎬ阿卡波糖可改善促泌剂相关性血糖波动[15]ꎬ联合预混胰岛素ꎬ可显著改善新诊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16]ꎮ4.2㊀增强胰岛素敏感性ꎬ减轻胰岛素抵抗㊀2型糖尿病患者早期存在胰岛素抵抗ꎬ使胰岛素代偿性分泌增加ꎬ胰岛β细胞负担增加ꎮ阿卡波糖通过降低餐后血糖ꎬ缓解对外周胰岛素靶组织的抑制作用ꎬ增强胰岛素敏感性ꎬ改善胰岛素抵抗[17]ꎮ胰岛素敏感性的提高ꎬ机体胰岛素需求量减少ꎬ节约胰岛素分泌ꎬ减轻胰岛β细胞负担ꎬ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18]ꎮ4.3㊀调节GLP-1分泌ꎬ降低体重ꎬ改善血脂谱㊀阿卡波糖具有刺激GLP-1分泌作用ꎬ且可延续至餐后3hꎬ推迟胃排空ꎬ调节饱腹感ꎬ减少食欲ꎬ从而显著降低体重[19]ꎬ降低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水平ꎬ抑制甘油三酯合成ꎬ改善血脂谱[20]ꎮ4.4㊀改变肠道细菌组成和胆汁酸构成㊀人体肠道菌群参与机体质量和能量代谢ꎬ肠道菌群失调与肥胖㊁2型糖尿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21]ꎮ肠道主要益生菌包括双歧杆菌属(Bifidobacterium)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等ꎬ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和机体正常新陈代谢ꎮ阿卡波糖改变肠道细菌组成ꎬ乳酸杆菌㊁双歧杆菌等有益菌显著增加ꎬ梭菌和拟杆菌等腐败菌显著减少[22]ꎮ胆汁酸调控糖代谢平衡ꎬ于肠道经菌群代谢成次级胆汁酸ꎬ其构成改变可激活代谢相应器官胆汁酸受体(FXR和TGR5)ꎬ抑制肝脏糖异生ꎬ促进肝糖原合成ꎬ增加肌肉和褐色脂肪组织胰岛素敏感性ꎬ增加能量消耗ꎬ调节肠道和胰腺胰岛素分泌和GLP-1水平ꎬ维持糖代谢稳态[23]ꎬ见图3ꎮ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ꎬ调节宿主胆汁酸代谢ꎬ次级胆汁酸减少ꎬ游离胆汁酸升高ꎬ获得降糖外其他代谢改善ꎬ如减重㊁调脂㊁改善胰岛素抵抗等效果ꎮ阿卡波糖降低次级胆汁酸水平ꎬ减轻次级胆汁酸的大肠癌促发作用[24]ꎬ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结直肠癌发生率ꎬ并呈现剂量相关效应[25]ꎮ4.5㊀延缓糖尿病并发症进展ꎬ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风险㊀在改善生活方式基础上ꎬ阿卡波糖可显著降低新发糖尿病风险(18%)[26]ꎬ显著降低IGT人群进展为T2DM发病风险(25%)[27]ꎮ平均服用阿卡波糖3.3年ꎬ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降低36%[28]ꎮ阿卡波糖使发生任一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减少24%ꎬ发生心肌梗死的风险减少64%[29]ꎮ阿卡波糖服用时间越长ꎬ累积剂量越大ꎬCV事件风险越低[30]ꎮ图3㊀胆汁酸影响糖代谢稳态5㊀主要不良反应和药物相互作用阿卡波糖耐受性良好ꎬ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ꎬ如腹胀㊁排气等ꎬ逐渐加量可减轻不良反应ꎮ单独服用通常不引起低血糖ꎬ一旦发生ꎬ服用适量葡萄糖或蜂蜜可迅速改善ꎬ但蔗糖或淀粉类食物纠正低血糖效果差ꎮ阿卡波糖与某些药物同时服用ꎬ可能存在药物间相互作用ꎬ引起血糖紊乱ꎮ磺脲类药物或胰岛素可引起低血糖ꎬ与阿卡波糖联用可进一步降低血糖ꎬ增加低血糖发生风险ꎮ阿卡波糖可影响地高辛生物利用度ꎬ如果同时服用ꎬ需调整地高辛剂量ꎮ考来烯胺㊁肠道吸附剂(如木炭)和含有碳水化合物分解酶的消化酶类制剂(如淀粉酶㊁胰酶)可能减弱阿卡波糖药效ꎬ应避免同时使用ꎮ新霉素和阿卡波糖同时服用可导致餐后血糖明显降低ꎬ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频率和严重程度ꎮ如果症状非常严重ꎬ可考虑减少阿卡波糖剂量ꎮ6㊀展望阿卡波糖很少被机体吸收ꎬ生物利用度极低[31]ꎮ阿卡波糖发酵㊁生产过程条件苛刻ꎬ游动放线菌极易变异ꎬ高效菌株筛选要求严格ꎬ发酵过程须严格控制渗透压㊁温度等物理条件ꎬ不添加其他化学添加剂ꎬ以实现高效发酵ꎬ确保发酵过程安全㊁纯净[32]ꎮ降低或避免阿卡波糖与其他药物相互作用ꎬ优化生产工艺ꎬ确保工艺㊁质量㊁疗效一致性ꎬ实现阿卡波糖临床应用的安全㊁有效㊁经济㊁可及ꎬ仍任重道远ꎬ须各方共同努力ꎮ参考文献:[1]㊀陈新谦ꎬ金有豫ꎬ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ꎬ2018:770-771.[2]YUMHꎬLINMCꎬHUANGCNꎬetal.Acarboseinhibitstheprolif ̄erationandmigrationofvascularsmoothmusclecellsviatargetingRassignaling[J].VasculPharmacolꎬ2018(103-105):8-15. [3]ROSAKCꎬMERTESG.Criticalevaluationoftheroleofacarboseinthetreatmentofdiabetes:patientconsiderations[J].DiabetesMetabSyndrObesꎬ2012(5):357-367.[4]ROSAKCꎬMERTESG.Effectsofacarboseonproinsulinandinsulinsecretionandtheirpotentialsignificancefortheintermediarymetabolismandcardiovascularsystem[J].CurrDiabetesRevꎬ2009ꎬ5(3):157-164.[5]HSUPFꎬSUNGSHꎬCHENGHMꎬetal.CardiovascularBenefitsofAcarbosevsSulfonylureas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TreatedWithMetformin[J].JClinEndocrinolMetabꎬ2018ꎬ103(10):3611-3619.[6]CHAOCTꎬWANGJꎬHUANGJWꎬetal.AcarboseUseandLiverInjuryinDiabeticPatientsWithSevereRenalInsufficiencyandHepaticDiseases:APropensityScore-MatchedCohortStudy[J].FrontPharmacolꎬ2018ꎬ9(3):860.[7]HARRISONDEꎬSTRONGRꎬALAVEZSꎬetal.AcarboseimproveshealthandlifespaninagingHET3mice[J].AgingCellꎬ2019ꎬ18(2):e12898.[8]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ꎬ2018ꎬ10(1):4-67.[9]PANCYꎬLANDENH.Post-marketingsurveillanceofacarbosetreatment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mellitusandsubjectswithimpairedglucosetoleranceinChina[J].ClinDrugInvestigꎬ2007ꎬ27(6):397-405.[10]GUYꎬWANGWQꎬNINGGꎬetal.Analysesofgutmicrobiotaandplasmabileacidsenablestratificationofpatientsforantidiabetictreatment[J].NatCommunꎬ2017ꎬ8(1):1785.[11]WENGJꎬSOEGONDOSꎬSCHNELLOꎬetal.Efficacyofacarboseindifferentgeographicalregionsoftheworld:analysisofareal-lifedatabase[J].DiabetesMetabResRevꎬ2015ꎬ31(2):155-67. [12]ZHUQꎬTONGYꎬWUTꎬetal.Comparisonofthehypoglycemiceffectofacarbosemonotherapy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mel ̄litusconsuminganEasternorWesterndiet:asystematicmeta-a ̄nalysis[J].ClinTherꎬ2013ꎬ35(6):880-899.[13]ZHOUJꎬLIHꎬZHANGXꎬetal.Nateglinideandacarbosearecom ̄parablyeffectivereducersofpostprandialglycemicexcursionsinChineseantihyperglycemicagent-naivesubjectswithtype2diabetes[J].DiabetesTechnolTherꎬ2013ꎬ15(6):481-488. [14]MORIYꎬSHIOZAKIMꎬMATSUURAKꎬetal.Evaluationofefficacyofacarboseonglucosefluctuationandpostprandialglucoseusingcontinuousglucosemonitoringintype2diabetesmellitus[J].DiabetesTechnolTherꎬ2011ꎬ13(4):467-470.[15]DEROSAGꎬFRANZETTIIꎬQUERCIFꎬetal.EffectofAcarboseonGlycemicVariabilityinPatientswithPoorlyControlledType2Dia ̄betesMellitusReceivingStableBackgroundTherapy:APlacebo-ControlledTrial[J].Pharmacotherapyꎬ2015ꎬ35(11):983-990. [16]LIFFꎬXUXHꎬFULYꎬetal.InfluenceofAcarboseonPlasmaGlucoseFluctuationsinInsulin-TreatedPatientswithType2Dia ̄betes:APilotStudy[J].IntJEndocrinolꎬ2015(2015):903524. [17]DEROSAGꎬMAFFIOLIPꎬDᶄANGELOAꎬetal.RETRACTED:Acarboseoninsulinresistanceafteranoralfatload:adouble-blindꎬplacebocontrolledstudy[J].JDiabetesComplicationsꎬ2011ꎬ25(4):258-266.[18]YANGWꎬLIUJꎬSHANZꎬetal.Acarbosecomparedwithmetforminasinitialtherapyinpatientswithnewlydiagnosedtype2diabetes:anopen-labelꎬnon-inferiorityrandomisedtrial[J].LancetDiabetesEndocrinolꎬ2014ꎬ2(1):46-55.[19]WANGNꎬZHANGJPꎬXINGXYꎬetal.Associationsbetweenchangesinglucagon-likepeptide-1andbodyweightreductioninpatientsreceivingacarboseormetformintreatment[J].JDiabetesꎬ2017ꎬ9(8):728-737.[20]CARRASCOSAJMꎬMOLEROJCꎬFERMÍNYꎬetal.EffectsofchronictreatmentwithacarboseonglucoseandlipidmetabolisminobesediabeticWistarrats[J].DiabetesObesMetabꎬ2001ꎬ3(4):240-248.[21]MUÑOZ-GARACHAꎬDIAZ-PERDIGONESCꎬTINAHONESFJ.Gutmicrobiotaandtype2diabetesmellitus[J].EndocrinolNutrꎬ2016ꎬ63(10):560-568.[22]ZHANGXꎬFANGZꎬZHANGCꎬetal.EffectsofAcarboseontheGutMicrobiotaofPrediabeticPatients:ARandomizedꎬDouble-blindꎬControlledCrossoverTrial[J].DiabetesTherꎬ2017ꎬ8(2):293-307.[23]MOLINAROAꎬWAHLSTRÖMAꎬMARSCHALLHU.RoleofBileAcidsinMetabolicControl[J].TrendsEndocrinolMetabꎬ2018ꎬ29(1):31-41.[24]JIAWꎬXIEGꎬJIAW.Bileacid-microbiotacrosstalkingastrointes ̄tinalinflammationandcarcinogenesis[J].NatRevGastroenterolHepatolꎬ2018ꎬ15(2):111-128.[25]TSENGYHꎬTSANYTꎬCHANWC.Useofanα-GlucosidaseIn ̄hibitorandtheRiskofColorectalCancerinPatientsWithDiabetes:ANationwideꎬPopulation-BasedCohortStudy[J].DiabetesCareꎬ2015ꎬ38(11):2068-2074.[26]HOLMANRRꎬCOLEMANRLꎬCHANJCNꎬetal.Effectsofacar ̄boseoncardiovascularanddiabetesoutcomesinpatientswithcoro ̄naryheartdiseaseandimpairedglucosetolerance(ACE):aran ̄domisedꎬdouble-blindꎬplacebo-controlledtrial[J].LancetDiabetesEndocrinolꎬ2017ꎬ5(11):877-886.[27]CHIASSONJLꎬJOSSERGꎬGOMISRꎬetal.Acarbosetreatmentandtheriskofcardiovasculardiseaseandhypertensioninpatientswithimpairedglucosetolerance:theSTOP-NIDDMtrial[J].JAMAꎬ2003ꎬ290(4):486-494.[28]CHIASSONJLꎬJOSSERGꎬGOMISRꎬetal.Acarboseforpreven ̄tionoftype2diabetesmellitus:theSTOP-NIDDMrandomisedtrial[J].Lancetꎬ2002ꎬ359(9323):2072-2077.[29]HANEFELDMꎬCAGATAYMꎬPETROWITSCHTꎬetal.Acarbosereducestheriskformyocardialinfarctionintype2diabeticpatients:meta-analysisofsevenlong-termstudies[J].EurHeartJꎬ2004ꎬ25(1):10-16.[30]CHENJMꎬCHANGCWꎬLINYCꎬetal.Acarbosetreatmentandtheriskofcardiovasculardiseaseintype2diabeticpatients:ana ̄tionwideseven-yearfollow-upstudy[J].JDiabetesResꎬ2014(2014):812628.[31]MENPꎬLIXTꎬTANGHLꎬetal.Efficacyandsafetyofsaxagliptininpatientswithtype2diabetes:Asystematicreviewandmeta-a ̄nalysis[J].PlosOneꎬ2018ꎬ13(5):e0197321.[32]USFDA.ContainsNonbindingRecommendationDraftGuidlineofAcarboseꎬRecommended2019.(上接第84页)[4]㊀ZURMꎬCOHENNꎬAGBARIARꎬetal.Thebiopharma ̄ceuticsofsuccessfulcontrolledreleasedrugproduct:seg ̄mental-dependentpermeabilityofglipizidevs.metoprololthroughouttheintestinaltract[J].IntJPharmꎬ2015ꎬ489(1-2):304-310.[5]ATIFMꎬKHALIDSHꎬONNKitGLꎬetal.DevelopmentandvalidationofRP-HPLC-UVmethodforthedetermi ̄nationofglipizideinhumanplasma[J].JYoungPharmꎬ2013ꎬ5(1):26-29.[6]TANBꎬYANGAꎬYUANWꎬetal.Simultaneousdetermi ̄nationofglipizideanditsfourhydroxylatedmetabolitesinhumanurineusingLC-MS/MSanditsapplicationinuri ̄naryphenotypestudy[J].JPharmBiomedAnalꎬ2017(139):179-186.[7]SATHEESHMANIKANDANTRꎬSRIDHARVꎬKANTHIKI ̄RANVVꎬetal.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 ̄trometryforthesimultaneousquantitationofglipizideꎬcilostazolanditsactivemetabolite3ꎬ4-dehydro-cilostazolinratplasma:applicationforapharmacokineticstudy[J].Arz ̄neimittelforschungꎬ2012ꎬ62(9):425-432.[8]LINZJꎬDESAI-KRIEGERDꎬSHUMLꎬetal.Simultaneousdeterminationofglipizideandrosiglitazoneunbounddrugconcentrationsinplasmabyequilibriumdialysisandliquidchromatography-tandemmassspectrometry[J].JChromatogrBAnalytTechnolBiomedLifeSciꎬ2004ꎬ801(2):265-272.。

口服降糖药物在糖尿病防治中作用论文

口服降糖药物在糖尿病防治中作用论文

口服降糖药物在糖尿病防治中的作用临床常用口服降糖药物以非胰岛素类药物为主,主要有促胰岛分泌剂、双胍、2—糖苷酶抑制剂,胰岛素曾敏剂在使用中应根据不同病情选择合适的降糖药物,幷注意各类药物的适应症及不良反应,以达到最佳合理用药。

降糖药;糖尿病口服降糖药是目前临床最常用的降糖药物,因其能明显降低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并可减少糖尿病相关的血管并发症的危险,减少糖耐量受损患者发展糖尿病的发生率,且副作用较小,临床治疗中,作为糖尿病特别是肥胖患者的首选治疗药物。

在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中,倍受重视。

现将口服降糖药的作用和不良反应作简要阐述。

在t2dm的药物治疗中,口服降糖药的降糖效果明显,虽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但可能的降糖作用是通过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强了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和分解,降低过高的肝糖输出,延缓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同时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游离脂肪酸浓度1,又不刺激胰岛b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致胰岛b细胞过早衰竭。

可明显降低t2dm患者的空腹血糖,并且当血糖在正常范围内时,无降糖作用。

其中二甲双胍服用后不增加体重2,与su类药物、胰岛素相比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故对早期、超重的t2dm患者,二甲双胍是一线用药。

促胰岛素分泌剂,此类药有磺脲类以及非磺脲类。

主要通过促胰岛素分泌而发挥作用,抑制atp依赖性钾通道,使k+外流,b细胞去极化,ca+内流,诱发胰岛分泌。

此外,还可加强胰岛素与其受体结合,解除受体后胰岛素抵抗的作用,使胰岛素作用加强。

1 磺脲类1.1 格列吡嗪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起效快,药效在人体可持续6—8小时,对降低餐后高血糖特别有效;由于其代谢产物无活性,且排泄较快,因此较格列本脲较少引起低血糖反应,适合老年患者使用。

1.2 格列齐特为第二代磺酰脲类药,其药效比第一代甲苯磺丁脲强10倍以上;此外,它还有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作用,可有效防止微血栓形成,从而可预防2型糖尿病的微血管病变。

降糖药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优势论文

降糖药二甲双胍临床应用优势论文

浅谈降糖药二甲双胍的临床应用优势【摘要】目的: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治疗药物包括口服降血糖药和抗糖尿病药,作用机制各异,而二甲双胍降糖药独树一帜,本文总结其临床应用优势。

结果与结论:二甲双胍降糖药并非刺激胰岛细胞分泌胰岛素,它是通过促进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增加组织无氧酵解,抑制葡萄糖在肠道的吸收,抑制肝糖原异生,以及拮抗胰高血糖素等,提高胰岛素的作用而降低血糖。

本品首选用于单纯饮食控制及体育锻炼治疗无效的2型糖尿病,特别是肥胖的2型糖尿病。

【关键词】糖尿病;二甲双胍;降糖药【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5-0528-02糖尿病是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系因胰岛素绝对或相对不足所致。

糖尿病的发病率持续上升,我国是世界上糖尿病高发的国家之一,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约4000万(其中2型占97%),并以每年新增100万的速度增长{1},随着医学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对糖尿病的不断认识,降血糖药被广泛用于临床,并取得了临床认可。

而二甲双胍降糖药具有独树一帜,本文总结其临床应用优势。

1 糖尿病治疗的回顾糖尿病的药物治疗基于糖尿病者的两个主要代谢异常环节:即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分泌功能受损。

其治疗药物包括降糖药和抗糖尿病药,前者包括胰岛素,磺酰脲类药,主要替代或促进胰岛素的分泌,后者包括双胍类药,胰岛素增敏剂,a-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主要对抗糖尿病者糖代谢的各种障碍。

2 二甲双胍的作用特点双胍类药的应用源于上世纪50年代,但苯乙双胍服用后可使用血乳酸水平升高27%-52.2%成为在国外被淘汰的原因。

1985年7月由澳大利亚aiphaphar 研制的二甲双胍上市,广泛应用于临床,被推荐用于肥胖的2型糖尿病者的首选药,此外,美国近期被批准用于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者应用。

本品与胰岛素合用,可曾加胰岛素的降血糖作用,减少胰岛素用量防止低血糖发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口服降糖药的临床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r5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9-0029-01
【摘要】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糖尿病已经成为世界共同关注的疾病之一。

而在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口服降糖药,是控制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重要药物之一,为此充分了解口服降糖药的内容、特性、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应用,对于提高降糖效果,保护心与脑等器官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更有利于保护并尊重生命。

【关键词】口服降糖药,糖尿病,适应证
1 口服降糖药的分类
糖尿病患者,经过饮食和运动治疗与糖尿病保健教育后,血糖的控制仍不能达到治疗目标时,需采用药物治疗。

按照中西医的划分,降糖药物也分为中药降糖药和西药降糖药。

降糖西药大致分为口服降糖药物与注射降糖药物。

目前国内常用的口服降糖药物以非胰岛素类药物为主,分为非胰岛素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双胍类、α-糖苷酶抑制剂类、胰岛素增敏剂类。

其中促胰岛素分泌剂类又分为磺脲类和非磺脲类(格列奈类)。

注射降糖药物主要以胰岛素及其类似药物为主。

2 口服降糖药的具体临床运用
2.1 磺脲类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机制:sur与细胞胰岛素受体结合后促进胰岛素释放。

改善胰岛素分泌的第一时相。

胰腺内作用机制促使β细胞atp敏感的钾离子通道关闭是胰岛素释放的主要机制,
磺脲类药物以及葡萄糖(通过转运、磷酸化p)均可通过此机制刺激胰腺β细胞释放胰岛素。

磺脲类药物除了对β细胞有直接刺激作用外,还可使外周葡萄糖利用增加10%-52%(平均29%)。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与第二代磺脲类药物相比,亲合力低,脂溶性差,对细胞膜穿透性差,需口服较大剂量才能达到与之相同的降糖效果;第一代比第二代磺脲类药物所引起的低血糖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
发生率高,因此第一代磺脲类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越来越少。

2.1.1 磺脲类药物代表药物及临床运用特点: 磺脲类药物每日使
用剂量范围较大,在一定剂量范围内,磺脲类药物降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但超过最大有效浓度后降糖作用并不随之增强,相反副反应明显增加。

有较好的胰岛功能、新诊断糖尿病、胰岛细胞抗体或谷氨酸脱羧酶抗体阴性的糖尿病患者对磺脲药物反应良好。

磺脲类药物的选药原则:(1)非肥胖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2)老年或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宜选用短效类,如格列吡嗪、格列喹酮;(3)轻-中度肾功能不全患者可选用格列喹酮。

2.1.2 不良反应: 磺脲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包括代谢和营养代谢
障碍、神经系统损害、精神紊乱以及胃肠道反应,甚至肝损害,需定期检查肝功能。

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此类药物尽可能用小剂量、短效制剂。

3 双胍类降糖药
3.1 作用机制:减少糖异生,降低甘油三脂和低密度脂蛋白(ldl)并增加高密度脂蛋白(hdl)减少心血管的并发症。

抑制人动脉平
滑肌和成纤维细胞生长,降低缺氧引起的人上皮细胞的增生。

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增加纤溶性,降低血管通透性,增加动脉舒缩力和血流量。

延缓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抑制糖化终末产物(age)的生成。

抑制甲基乙二醛(丙酮醛,methylglyoxal,mg)的生成。

适用于:肥胖2型糖尿病人,非肥胖2型糖尿病人与其他降糖药物联合使用,1型糖尿病人单用胰岛素控制不稳定者。

药名与剂量:苯乙双胍(降糖灵,dbi) 12.5-50mg/3次。

二甲双胍(motormen) ;125-500mg/3次
3.2 二甲双胍副作用:消化道反应:如恶心、呕吐、纳差、腹部不适、腹泻、口内有金属味等。

乳酸性酸中毒:增加血乳酸浓度抑制乳酸氧化,损害氧化磷酸化。

4 胰岛素增敏药
4.1 机制及特点:此类药物降低胰岛素抵抗,而不是刺激胰岛素分泌,它通过增强肌肉和脂肪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脏的糖异生作用,最终降低胰岛素抵抗。

噻唑烷二酮类衍生物是近年发现的具有直接增加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成为胰岛素增敏药。

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有罗格列酮(文迪亚)和吡格列酮(艾汀),由于这两种药物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抵抗改善明显。

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结合并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活化受体γ(par)。

罗格列酮通过减少细胞死亡来阻止胰岛β细胞的衰退,并可增加胰腺胰岛的面积、密度和胰岛中胰岛素含量。

增加胰岛素敏感性,同时抑制甘油三酯吸收,降低血浆脂肪、肿瘤坏死因子、细胞黏附分子
水平,有助于防治糖尿病血管病并发症。

4.2 适应性及副作用 :主要用于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2型糖尿病
患者,对肥胖者效果更佳。

单独应用或与其他口服降糖药合用均可改善糖代谢,治疗后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蛋白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该药物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低血糖发生率低。

该药尽管无严重肝损害作用(罗格列酮尤为安全),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仍应慎用,此外还有头痛、水肿、乏力等不良反应,可能与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具有轻度的血管扩张作用和体内潴留有关。

5 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临床具体应用及不良反应探讨
临床应用的主要有阿卡波糖(拜糖苹)、米格列醇和伏格列波糖(倍欣)。

主要应用在降低餐后血糖。

此类药的作用机制主要是通过可逆性竞争抑制小肠绒毛中的葡萄糖苷酶活性,延缓葡萄糖的分解和消化,延迟并减少在小肠上段内葡萄糖的吸收,达到降血糖的目的。

阿卡波糖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主要有腹胀、肠鸣音亢进、排气增加,少数患者有腹泻,单用不易引起低血糖,但与其他降糖药物合用时,可能出现低血糖。

6 总结
以上口服降糖药联用以双胍类+磺脲类、磺脲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为主、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大多数联用利用两类药物的协同作用,以降低血糖,减少血糖波动,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双胍类+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因两类药物都有胃肠道反应,
使用时应注意。

临床上治疗2型糖尿病要结合患者自然病程,综合考虑其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依从性,达到糖尿病的个体化治疗。

参考文献
[1]夏铮铮,杨成钢,张小松,等.中药保健品中非法掺入格列苯脲的检测[j].中国药房,?2006,17(4).
[2]余倩,车宝泉.rp-hplc检查中药保健品中的西药降糖成分[j].中国药学杂志,2005.
[3]郭继芬,陈笑艳,钟大放.6种口服降糖药的液相色谱-质谱分析[j].分析测试学报,2000.
[4]林艳萍,司端运,刘昌孝.液质联用分析中药降糖制剂中掺入的西药成分[j].天津大学学报,2008.
[5]严宝霞;翟所迪;赵荣生,临床药学各论,1999.
[6]邹豪;邵元福;朱才娟;医院药品ddd数排序分析的原理及利用;中国药房1996(05).
[7]黄蕾蕾我院降糖药的药物利用调查;中国医院用药评价与分析杂志2002(04). a.ne
作者单位:277000 山东枣矿集团中心医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