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

合集下载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人教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题: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一、单选题1.1984年10月20日,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改革计划体制,首先要突破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的传统观念,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因此,实行计划经济同运用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统一的,把它们对立起来是错误的。

”对以上决定认识£确的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泾济体制 B.实行政企分开以增强企业活力C.对外开放,创办沿海经济特区D.探索克服计划经济弊病的途径2.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其中迈出的第一步是()A. 建立经济特区B. 设立沿海开放城市C.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D. 开发和开放浦东3.“为了适应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形势,目前在国家工作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是进一步扩大民主生活,开展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该材料出自()A. 《论人民民主专政》B.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公报C. 中共八大政治报告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4.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30年改革进程标志性的分水岭。

“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l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作出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党和政府()A. 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B. 肯定了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C. 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D. 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5.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了半个中国”,它是35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

这一举措是指()A. 开发开放上海浦东新区B. 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 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D. 设立海南经济特区6.1978年11月24日晚,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衣衫破旧、面色饥黄的农民,借助一盏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二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精品教学案例_11

《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分析《课程标准》要求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因此,本课对于近代交通和通信工具原因及影响掌握就尤为重要。

(2)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课《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是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第2节课。

它上承第1课《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下启第3课《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同时又相对独立,共同反映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化的各个层面。

在近现代史上,中国的社会结构在近现代处于急剧的变革中,社会生活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变化。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一方面体现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另一面给人们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带来的巨大变化。

二、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的办法,指导各小组学生阅读教材、搜集材料,制作课件。

课前将学生分为铁路公路组、水运航空组、通讯组等八小组完成各组任务(搜集材料、制作课件、课堂展示)。

要求展示时间5--7分钟左右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工具进步的主要情况,并理解这一变化发生的历史背景和它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掌握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交通和通讯事业的发展特征,认识到它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关系。

过程与方法(1)搜集老照片,引用相关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中国近代交通运输方式变化的特点。

(2)从学生最熟悉的事例出发,提出历史问题让学生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全面、辩证地分析问题,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对近代交通、通讯的变化做一个正确的结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变化。

教学重难点:交通工具发展的表现;交通工具发展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四、教学过程(一)导入设计用图片展示古代、现代交通与通信,给学生视觉形成强烈冲击。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高中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共87张PPT)
鸦片战争后西装传入中国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中山装是以孙中山的名 字命名的一种服装。很多 著名人物如蒋介石、毛泽 东、周恩来、邓小平都常 穿着中山装。由于中(Mao Suit),但中国却 从未有如此称呼。
在封建社会、服饰紧密联系着 每个人的身份与社会等级。服 饰的式样、颜色、质地必须符 合穿用者身份的高低贵贱
等级森严、礼治规范
从清代官服的差异中,你对 我国古代服饰有何感触?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9世纪,帝国主义的炮舰强 行打开了清朝国门。为了“变 法图强”大批中国青年留学欧 美,从此,近代西方思想与科 学技术大量传入中国,作为一 种社会思潮的直接表现,在中 国的社会上层和占风气之先的 学界首先出现了服饰改革运动。
1、从材料一到材料二,人们穿西服的状况(态度)发
生了什么变化?
从不接受西装到接受西装;
2、为何西服会在民国初期流行?
思想解放;民国的剪发易服政策;西服本身的魅力 3、西服传入对我国服饰变化有何影响?
促使中国服饰的改革,出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2、现代服饰变化(新中国) (1)概况:
材料一: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受到美国孩 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令撤回中国,穿西服 成为一大罪状。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领带等饰件 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 发不可收之势。
思考: —— 新华文摘 《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
现在的婚纱照更上一层 楼,在追求个性与独特的 今天,新人不再满意于商 场出售的成品婚纱,开始 迈向订制的个性年代。化 妆技术的进步也让新人更 加愿意面对镜头露出自信 的笑容,留下美好的回忆。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阶级斗争的老路。
◆探究
材料一 主题思想 材料二
1958 年,毛泽东认为共产主 对新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和 义可以提前到来 曲折的认识 联系教材 中国民族工业的艰难发展 结合上述材料并依据有关事实,概括自 1949 年起的 30 年 问题探究 间,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走过了一条怎样的 学习——探索——走老路的曲折进程。 “一五”期间,通过对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以 1956 年中共八大为主要标志, 中国共产党对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有益的探索;1958 答案提示 年,党错误地发动了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忽 视了经济规律,超越了国情,导致三年经济困难;20 世纪 60 年代,党在阶级斗争问题上的“左”的错误继续发展, 导致了“文革”,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破坏。
【针对练习】 (2011 年广东惠阳中学高一期末)某年 10 月 1 日,中国举行 国庆阅兵。参加国庆游行的群众抬着各种炼钢高炉模型,手捧 公共食堂做的食品,高呼“超英赶美”、“人民公社万岁”等 口号。产生这种历史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超额完成 C.“左”倾错误影响 )
B.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 D.三大改造完成
二、非选择题 6.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中国共产党执政的第一天起,应该说就担负起
了100 多年来受到严重阻碍的工业化重任。但是从1953 年我国
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
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 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 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2)结果
①从 1962 年起,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②到 1965 年,调整任务基本完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知识能够被获得,并且因为它的本质,知识总是局部的,它永远都不是完整的,所以,⼀切源于知识的⾏动也都是局部的、不完整的。

下⾯给⼤家分享⼀些关于⾼中历史必修⼆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中历史必修⼆知识点1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及经验教训(1)过渡时期总路线①核⼼内容“⼀化三改”:社会主义⼯业化和对农业、⼿⼯业、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2)社会主义⼯业化的开端①实施:⼀五计划(1953—1957年)②主要内容:优先发展重⼯业,处理好农、轻、重等关系③成果:“⼀五计划”成果图④意义:初步建成了独⽴的⼯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业布局,社会主义⼯业化全⾯展开。

(3)三⼤改造:1956年底,完成对农业、⼿⼯业和资本主义⼯商业的改造标志:⽣产资料的公有,社会主义制度的建⽴;计划经济建⽴。

为⼯业化开辟道路。

(4)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①中共⼋⼤:(1956年)分析了社会主要⽭盾和当前的主要任务。

②作⽤: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

③左倾错误:表现:1958年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958年的⼤跃进运动(以⼤炼钢铁为中⼼)和⼈民公社化运动(以“⼀⼤⼆公”为特点)特征:⾼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危害:造成国民经济⽐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态环境;挫伤⼈民的⽣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④纠“左”举措:1960年,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的⼋字⽅针。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开始好转。

⑤时间:1966——1976年原因:“左”倾错误恶性膨胀的结果表现:严重⼲扰和破坏国民经济建设,⼈民⽣活⽔平长期在低⽔平线上徘徊。

⑥教训:要实事求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盾是⼈民⽇益增长的物质⽂化需要同落后⽣产⼒的⽭盾;要以经济建设为中⼼;保持必要的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发展经济要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不可⽚⾯追求⾼速度;⽣产关系的调整要与⽣产⼒⽔平相适应。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_第四单元

高中历史必修二课件_第四单元
有轨电车交通系统 (1906年天津创办)
--精品--
图说历史
公共汽车1924年出 现上海,1935年出 现于北京。
1902年3月,上海人议论最多的是
一种能够在街上自动行驶的四轮
怪物,这就是汽车。
--精品--
图说历史
意义:标事业志的中开国始航。空 思考题:民及航发事展业概开况始如的何标?志
1909年9月,冯如终于完成了
①趋势:渠道越来越多,联系越来越方便。 ② 新的方式出现,但旧的联系方式并没有废止,都在发挥着 各自的不同作用;
社会在不断地进步,人们的生活在不断地丰富; 沟通联系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精,品世-- 界各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
自由讨论
结合前面所学,归纳中国近代以来交 通、通讯工具的进步,主要由哪些因素 促成的?
1.两次工业革命成果的传入; 2.洋务运动的影响; 3.政府的大力提倡; 4.社会经济的发展。
--精品--
自由讨论
中国近代以来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对人们的社会生活有什么影响?
①推动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 ②促进了信息的交流; 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 ④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⑤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⑥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 ⑦同时也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标志着中国铁路事业的诞生
--精品--
合作探究
近代中国铁路事业发展缓慢的原因有哪些?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铁路建设为何能进入一 个快速发展时期?
缓慢的原因: ① 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 ②政局动荡; ③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 社会的性质所决定。
发展的原因:收回利权运动的蓬勃发展。
--精品--
图说历史
自由讨论
下列有三段关于“古往今来人们与远方亲朋沟通联系的变迁” 的材料: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目录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经济1.1 农业的起源与古代农业的发展1.2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1.3 商业的兴盛与古代城市的发展1.4 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1.5 古代经济政策与管理制度第二单元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1 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2.2 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2.3 民族资本主义在近代的命运2.4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3.1 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3.2 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3.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体系3.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建设第四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4.1 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4.2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4.3 大众传媒的发展4.4 社会的风俗与礼仪第五单元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5.1 新航路的开辟5.2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5.3 两次工业革命5.4 世界市场的形成第六单元罗斯福新政与当代资本主义6.1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6.2 罗斯福新政6.3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7.1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2 新经济政策7.3 苏联的社会主义工业化7.4 农业集体化7.5 苏联模式的形成第八单元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8.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8.2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8.3 世界贸易组织的建立8.4 经济区域集团化8.5 当今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请注意,上述目录基于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的一般内容而编制,但具体内容与细节可能会因版本更新或其他因素而有所变动。

建议参考实际使用的教材版本以获取最准确的信息。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4)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 (4)

教材分析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背景及意义;一五计划的成就; 三大改造及其影响;八大的内容;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的 表现;国民经济调整的“八字”方针;周恩来、邓小平对 经 济的调整 • 理解:建国初严峻经济形势的成因;社会主要矛盾;总 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错误所在; • 运用: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经验和教训。
我国在人口多、底子薄、可利用外资有限的历史条件 问题2: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下,作出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选择„„中央对工业建 设的部署是,充分利用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城市的工 业基础,集中力量加强东北重工业基地的建设,使东 北和沿海工业城市较快地成为支援全国建设的基地; 历史原因:我国重工业基础差,底子薄。 同时,在京广线及其西北地区新建一批重点骨干项目 现实原因:增强综合国力,尤其是增强国防实力的需要。 和与之相配套的项目,加强华北、中南、西北和西南 外部原因:借鉴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成功经验。 地区新工业基地的建设„„主要是集中力量进行以苏 联援助的156项工程为中心、由限额以上的694个建 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
教学过程
第三板块:文革时期
从以下材料我们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年代 1967 1968 1973 1975 国家财政收入 419.4亿元 361.3亿元 809.7亿元 815.6亿元 比上年 -25% -13.9% +5.6% +11.9%
“文化大革命”动乱十年,在经济上,只是国民收 入就损失人民币5000亿元。这个数字相当于建国30年 全部基本投资的80%,超过了建国30年全部固定资产 的总和。 ——李先念
这是一个充满希望和幻想的年代
这是一个艰苦创业、艰难探索的年代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第一课从食物采集到食物生产一、人们早期的生产与生活农业出现的影响①农业的出现是人类经济和社会生活的第一次革命,人类开始从食物采集者转变为食物生产者,增加了人类的食品供应,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速了人口的增长。

②农业的出现促进了生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

③随着社会分工,一部分人从食物生产中解放出来。

原始音乐,文学和宗教也因为精神生活的需要而产生。

④农业的出现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

二、不同地区的食物生产与社会生活农业出现的主要地区: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

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古巴比伦王室和神庙拥有许多土地合伙经营或将土地出租给佃户。

古代中国:商河西周时期,土地掌握在君主和各级贵族手中实行井田制。

铁犁牛耕的应用,以家庭为基本单位进行生产,重农抑商,水利工程的发展,农业科技发达,劳动人民的辛勤劳作,秦汉到隋唐时期,逐渐形成北方旱田和南方水田两种精耕细作的农业技术体系古希腊:公民拥有土地。

古罗马:以谷物生产为主,实行土地国有,人们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生产。

美洲:阿兹特克的土地除了贵族部分外,还有村社的公用土地称为份地。

●第二课新航路开辟后的食物物种交流一、美洲物种的外传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世纪末至16世纪初,美洲的玉米,马铃薯,番薯,番茄,辣椒和南瓜由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带到欧洲后传播到亚洲非洲。

玉米传入中国的途径:从西亚中亚传入西北地区,从印度缅甸传入西南地区,从菲律宾传入东南沿海地区。

番茄:由美洲带回欧洲,18世纪中叶食用栽培,18世纪末欧洲培育的番茄新物种传回美洲,明朝万历年间番茄被引入中国。

辣椒:15世纪末传入西班牙,16世纪传到英国等欧洲国家,明朝,辣椒引入中国。

二、其他地区物种在美洲的推广主要有粮食类的小麦,大麦,水稻。

水果类的苹果,葡萄,甜橙,柠檬。

蔬菜类的黄瓜,豌豆。

经济类的甘蔗等。

其中小麦和水稻对美洲人的社会生活影响最大三、食物物种交流带来的影响①新航路开辟后食物物种在全球范围内的交流传播,提高了全球粮食产量,使世界人口激增②食物物种交流,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③不同物种的交流,推动了当地经济和贸易的发展④新物种的引进对当地生态环境也产生了一定影响⑤饮食品种的大众化冲击原有的社会等级拓展:1、推动美洲物种外传的因素①新航路的开辟,美洲的发现②欧洲早期殖民扩张③世界市场的出现及逐渐扩展④美洲作物玉米甘薯自身的优势2、新航路开辟前物种交流的特点交流范围有限:集中在亚非欧之间,在邻近地区或各大洲内部进行交流物种较少:存在少量的跨州的食物物种,交流时间跨度大新航路开辟后物种交流特点:欧洲具有主导性,范围具有全球性,交流具有双向互补性,内容具有丰富性,结果具有双重性,时间具有长期性4、美洲农作物传入对中国的影响积极影响:①丰富食物结构,改变了人们饮食结构及生活习惯②增加粮食产量,促进人口增长和人口流动③促进土地的开发增加耕地面积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④推动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⑤新的经济要素,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消极:土地资源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第三课现代食物的生产、储备与食品安全一、食物生产的现代化趋势:机械化,集约化,产品化领域:农业,畜牧业,渔业二、食物储备技术的进步原始社会:人们利用地窖和淘气来储存余粮古代社会:粮仓20世纪50年代:美国已经使用机械通风储粮技术20世纪七十年代:中国开始采用机械制冷低温储粮技术21世纪以来:新型制冷设备相继推出,粮仓容量不断扩大,粮食储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单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59张PPT))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4单元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课件(59张PPT))

(3)特点:村落建有 住宅、仓廪、地窖和公共活动场所等。 (4)影响:为人们的定居 、繁衍和防卫提供了条件和保障,也为 人们进行集体活动提供了便利。
知识点二 集镇的出现 1.兴起
(1)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过程 ①原始社会末期,手工业与农业分离,手工业者开始在便于交 换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镇的雏形。
批注:
7.阅读教材 P57“雅典城市平面示意图”:雅典城市布局有哪 些功能?
提示:行政、防御、宗教和商业功能。 批注:
8.阅读教材 P57“历史纵横”:古罗马的城市有什么特点?对 后世有何影响?
提示:特点:有完善的城市供水排水系统。影响:成为后来西 方国家城市建设的标准。
批注:
9.阅读教材 P58“史料阅读”:我国远古时期存在什么严峻问 题?人们如何解决居住问题?
批注:
5. 拉文纳姆小镇
拉文纳姆小镇是英国最小的小镇,别看它娇小,但它是英国保 存最完好的中世纪小镇。这一小镇在当时兴起的主要原P56“学思之窗”:上述材料对城市的布局有何规 定?
提示:规定:周朝建造城市的基本制度,对城市面积、道路数 量及宽狭、宫室种类、市场分布都有规定。
批注:
3.阅读教材 P60“问题探究”:观察图片,查阅相关资料,探 究古代村落的选址特点。
提示:依山傍水,有充足的水源;适宜农耕和放牧;交通便利。 批注:
4.阅读教材 P55“历史纵横”:分析明清时期的集镇有什么特 点。其兴起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特点:以经济功能为主,市场规模扩大,专业分工明显。 兴起的原因:地处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人口增加迅速。
城市的道路 系统和供水排水系统,成为后来西方城市 建设的标准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二:第四单元 第13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放整个海岸”、“35 年来”。1984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
进一步开放沿海 14 个港口城市。B、C、D 三项史实都是我国
对外开放的表现,分别发生于1992 年、1980 年和1988 年,故
与题意不符。
4.我国逐步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是( ) A.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区——内地 省会开放城市 B.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 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C.内地省会开放城市——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 市——经济特区 D .经济特区—— 内地省会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经济开放区 【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结合所学知 识很容易可得出答案为B 项。
(2)意义: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_内__地__开__发___, 都有深远影响。
3.经济技术开发区: (1)设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__开__放__城__市__中,划出一定区 域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 ①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 ②通常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__知__识____密集的 特点。 (3)意义:是学习_先__进__管__理__经__验___、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场 所,是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始于( )
A.经济特区的创办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
【答案】A
2.20 世纪 90 年代,为促进上海和长江流域地区的进一步发 展,中国采取的措施是( )
A.设沿海开放城市 B.设经济技术开发区 C.设沿海经济开放区 D.开发和开放浦东 【解析】选 D。根据题干中的关键词“20 世纪 90 年代”、 “上海”、“长江流域地区”判断,只有开发开放浦东,才能 实现这些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

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第四单元综合复习测试题(含答案)总分:100分时间:45分钟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60分)1.二里头文化的聚落分布,由王都(大邑)、区域性中心聚落(大族邑)、次级中心聚落(小族邑)及众多村落(属邑)组成,形成金字塔式的聚落结构和众星捧月式的聚落空间分布格局。

这种格局本质上反映了()A.早期王权国家的形成B.家国一体观念的出现C.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D.国野分立的城乡之别2.秦都咸阳宫殿建筑区有较为完善的陶水管道、排水池以及散水等遗物遗迹;汉代长安城内的宫殿、官署、邸第、里居等有众多井台,普遍饮用井水;秦汉时期的厕所有“厕”、“囿”“涵”“清”“轩”“更衣之室”等众多名称。

这反映秦汉时期()A.国家组织能力增强B.城市的生活服务设施丰富C.居民卫生意识提高D.政府重视民众的日常生活3.隋文帝建立新都大兴城.皇宫、政府机构位于高坡之上,皇城“不设杂居”,使得“公私有辨,风俗齐整”;各区域有明确界线,使得“坊有墉(墙),墉有门,逮亡奸伪无所容足。

”全城划分为109坊和东、西两市。

大兴城的布局设计反映出()A.当时城市治安问题严重B.坊市界限已经被完全打破C.实用与安全并重的理念D.城市建设中突出民本思想4.下图为1800年—2015年世界城镇化趋势图,反映了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据此可知,下列有关世界城镇化进程的解释正确的是()注:上图根据联合国《世界城镇化展望(2018年版》等资料编制,反映了从1800年到2015年,城镇人口占世界总人口比例的变化情况。

A.1800―1850年增长缓慢的原因是各国政府不重视城镇化建设B.1850—1925年迅速增长的原因是欧美国家推动亚非拉城镇化C.1925—1950年增长较快的原因是持久和平与稳定的世界环境D.1950—2015年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发展中国家城镇化加快5.下图为元大都街道胡同复原图,据此可知,当时()A.城市人口大量增加B.胡同地摊经济潜滋暗长C.城市经济沿袭前代D.城市建设体现蒙古风格6.福建土楼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往往将供奉祖先牌位的上堂安置于建筑的最里边;徽州古村落聚族而居,以宗祠为中心来营建民宅、园林、牌坊等。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

统编版 高中历史 选择性必修二 第四单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课件
第四单元 村落、城镇与居住环境 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
必备知识生成
知识点一 村落的产生与集镇的出现 【任务驱动·基础认知】 1. 在原始社会,人们聚居在一起,形成了村落。村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生根壮大, 在人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古代的村落是如何产生的?有何影响? (1)居住形式的演变:经历了从穴居、巢居、半穴居到地面筑屋的演变。 (2)村落的产生及影响。
2.集镇是介于乡村与城市之间的过渡型居民点,集镇产生于商品交换开始发展的 原始社会末期。古代集镇出现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形成的?古代中国集镇的发展 情况是怎样的? (1)兴起。 ①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发展。 ①目的:中国古代的镇主要是为军事目的而设。
③元朝:漕运和海运发达,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工商业集镇。 ④明清时期:集镇进一步发展并出现_专__业__分__工__。浙江崇德石门镇榨油业发达,嘉 善干家窑镇“民多业陶”,江苏吴江盛_泽__镇____丝织业兴盛。
——赵冈《中国城市发展史论集》 “其(西周城市)经济地位也十分重要,西周实行‘工商食官’制度,手工业、 商业由官府控制,主要是为贵族统治者服务的。”
——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先秦卷》
【思维交互1】依据材料,说明西周时期城市的发展特点。(史料实证、历史解释) 提示:早期的城市主要是政治性的城市,军事职能突出,经济地位重要,工商业主要 为贵族服务。 【情境二】 西周时期出现了我国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并确立了天子都城十 二里(边长4.3千米)、公国都城九里(边长3.2千米)、侯伯国都城七里(边长2.5千 米)、子男都城五里(边长1.7千米)的都城建制。 【思维交互2】材料中西周城市建造体现了什么特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 提示:营建城市形成制度,等级定制分明。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测试1 -含答案

2019-2020年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2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测试1 -含答案

高一历史必修二第四单元测试题1.1959年某部门根据历年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制订了下表。

从下表推出的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年代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增长率(%) 30.2 16.2 5.6 28.2 11.4 66A.C.中国已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D.工业生产的最高增长率是最低增长率的近12倍2.在江苏省常熟白茆乡,时人传唱着一首山歌:“小农经济独木桥,合作社是康庄道,人民公社办起来,天堂哪有人间好!”此首山歌()A.最早传唱于上个世纪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体化完全是农民自觉、自发的行为D.反映了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3.“谷撒地,薯叶枯,青壮炼铁去,收禾童与姑,来年日子怎么过”,这首诗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末的农村社会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A.经济建设缺乏经验 B.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左”倾错误严重泛滥4. 三大改造以后,荣毅仁曾说:“对于我,失去的是我个人的一些剥削所得,它比起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投资总额是多么渺小,得到的却是一个人人富裕、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我失去的是剥削阶级人与人之间尔虞我诈,互不信任,得到的是作为劳动人民的人与人之间的友爱和信任,而这是金钱所买不到的。

”以上材料反映了()①在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中对私人资本采取了赎买政策②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有力地促进了“一五”计划的进展③民族资本家基本愿意接受改造④民族资本家通过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A、①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5.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这主要是因为()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弊病充分暴露B.国民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C.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D.反“右倾”斗争深入开展6.1957~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其历史阶段特征是()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的发展C.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7.对联,是一面折射生活的多棱镜,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精品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2+答案

【精品高中历史】第四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单元测试2 新人教版必修2+答案

必修二 第4单元检测卷一、选择题1.新中国成立前夕,国民经济全面崩溃。

但仅过三年时间,工农业生产就超过历史最高水平。

这一历史现象出现的根本前提是 ( )A .新中国的成立B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C .“一五”计划的执行D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2.右图所反映的历史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 .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方针C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D .社会主义经济体系的建立3.右图是一本连环画的封面,该书讲述了孙家庄农民孙志刚的故事,图中的“社”指的是( )A.农业生产的合作组织B.公私合营的生产组织C.人民公社的生产组织D.包产到组的生产组织4.请判断出现下表中局面的原因是 ( )A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B. 人民公社化运动C. 调整国民经济的“八字方针”D. 文化大革命5.造成右图漫画中所反映的历史运动的最主要因素( )A .新中国经济基础薄弱华东人民美术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B.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C.三大改造过急过粗D.指导思想的“左”倾错误6.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是因为()①正确分析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②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③提出尽快使中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工业国的任务④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7.“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①反映了广大人民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愿望②具有“左”倾冒进的思想倾向③忽视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直接导致了“大跃进”运动A. ①②③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①②③④8.中共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有是()①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经验②对国情认识不足③遵循了客观经济规律④急于求成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9.1960年,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出现的一些错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正直但无知识是软弱的,也是无用的;有知识但不正直是危险的,也是可怕的。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28张ppt)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第10课 古代的村落、集镇和城市(共28张ppt)

三、城市的产生
3、中国古代的城市 (2)典型代表: ②周朝:营建城市形成制度。周朝城邑大致分为三等, 天子王城、诸侯都邑、卿大夫的采邑,各有定制。
整齐对称、注重礼制 、宗法观念、天子独尊
【学思之窗】P58
周王都城的规模方九里,平面呈方正
匠人营国(都城),方九里, 的形态,城的四方各开三座城门;城市
二、集镇的出现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以汉口镇为例概括集镇的作用。




集镇的作用:
口 鸟
①沟通城乡,有利于城乡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商品经济发展;
瞰 图
②促进了市场的繁荣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③推动城市化。
明清时期集镇发展的特点: ①经济功能增加,集镇发展各具特色 ②区域性分工与商业活动加强。 ③辐射范围广,分布密集,与周边农村联系密切 ④江南地区发展迅速,地区分布不平衡。
旁三门,国中九经纬,经涂九 划分为面积相等的九分,按方位主次分
轨(九辆马车宽度),左祖 别规划不同的功能区,王城干道宽九轨;
(宗庙)右社(社稷,土神、 宫城是全城规划的重心,位于城内;王
谷神),面朝(群臣朝拜场地)宫内前有外朝,后有内朝,即按前朝后
后市(市场),市朝一夫(边 寝之制规划,宗庙和社稷对称分别置于
三、城市的产生
1、概念:城市是一定区域内政治权力、军事防 御、经济活动、宗教祭祀的中心场所。
2、出现:约前3500一前3100年,两河流域 的苏美尔人生活的地区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 几个较大的居民中心结成城市。世界上主要 的农业区域,相继产生了一批早期城市。
3、功能:城市具有政治、经济、军事和文 化等多种功能;
市…… 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使商业成为
与手工业和农业并列的独立经济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识梳理】
3、开放的目的、步骤和格局的特点。
(1)目的: A引进技术资金管理;B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2)步骤: A经济特区; B沿海开放城市; C沿海经济开放区; 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3)特点: A全方位; B多层次; C宽领域。
二、市场经济体制与生活巨变
【知识梳理】
1、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意义。
【知识梳理】
2、城市化进程及城市化战略;
(1)进程: A工业化推动; B城市群涌现; D农民工进城。 (2)战略: A积极的; B协调发展; C多样化道路。
(1)背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社会主义工业化开始。 (2)任务: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 (3)意义: A经济建设全面开展: B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知识梳理】
2、建设中左的错误、原因和教训;
(1)错误: A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B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 (2)原因: A缺乏经济建设的经验;B严峻国际形势的影响。 (3)教训: A以经济建设为中【知识梳理】
3、三年经济困难原因和八字方针实质;
(1)三年经济困难:1959-1961年 A左的错误影响: B严重自然灾害。 (3)八字方针提出: A方针:调整、巩固、充实和提高; C实质:纠正左的错误。
第二部分 改革开放与社会 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与改革开放
【知识梳理】
1、十一届三中全会背景、内容和意义。
(1)背景 A文化革命的结束; B真理标准的讨论。 (2)内容: 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改革开放伟大决策; C停止阶级斗争为钢;D明确实事求是思想。 (3)意义: A明确了经济建设的中心;B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知识梳理】
2、改革的必要性、内容及其实质。
(1)必要: A第三次科技革命 B经济联系日益加强 C计划体制的束缚 D要求改变生活状况 (2)内容: A农村:包产到户,乡镇企业,税费改革。 B城市:增强活力;国企改革,现代公司。 C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知识梳理】
2、三大改造的内容、实质和意义。
(1)内容: A农业和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合作社; B资本主义工商业:国家资本主义,赎买; (2)实质:生产资料所有制变革 (3)意义: A计划经济基本确立;B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二、中共八大和全面建设的开展
【知识梳理】
1、中共八大召开背景、任务和意义;
(1)确立: A1984年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B1992年十四大明确市场经济目标; C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入宪法; D1997年十五大非公有制经济重要地位; E21世纪初初步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意义: A解放中国的生产力;B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C促进了经济大发展;D加快了现代化步伐。
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第一部分 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的曲折发展
一、一五计划与三大改造的实现
【知识梳理】
1、工业化开展条件和特点及原因;
(1)条件: A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1949-1952年; B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1953年,两大任务。 (2)特色:优先发展重工业 (3)原因: A借鉴苏联的经验; B西方国家的封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