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咳嗽的中医治疗(修订版)精选
中医方证:咳嗽
2. 痰热郁肺:清热化痰肃肺 清金化痰汤
3止咳化痰 沙参麦冬汤、
健脾燥湿化痰止咳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症情平稳后可服六君子丸或杏苏二陈丸标本兼顾
中医方证:咳嗽
外感咳嗽
1. 风寒袭肺: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三拗汤合止咳散
2. 风热犯肺:疏风清热、宣肺化痰 桑菊饮 夏令夹暑+六一散、鲜荷叶
3. 风燥伤肺:疏风清肺、润肺止咳 桑杏汤 若凉燥证(燥证+风寒)--杏苏散
内伤咳嗽
中医关于“咳嗽”的证治分类
中医关于“咳嗽”的证治分类一、外感咳嗽(一)风寒袭肺1.临床表现: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白稀痰,常伴有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痛,恶寒发热,无汗,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2.证机概要:风寒袭肺,肺气失宜。
3.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4.代表方: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两方均能宜肺止咳化痰,前方以宜肺散寒为主,后方以疏风润肺为主。
5.常用药:麻黄宜肺散寒;杏仁、桔梗、前胡、甘草、橘皮、金沸草等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若咽痒咳嗽较甚,加细辛、五味子;鼻塞声重较甚,加辛夷、苍耳子;咳痰黏腻、胸闷、苔腻,加法半夏、厚朴、茯苓;素有寒饮伏肺,兼见风寒表证,治以疏风散寒,温化寒饮,改投小青龙汤;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哑,气急似喘,痰黏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以解表清里。
(二)风热犯肺1.临床表现:咳嗽频剧,气粗或咳声嘶哑,喉燥咽痛,咳痰不爽,痰黏稠或色黄,常伴有鼻流黄涕,口渴,头痛,恶风,身热,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浮滑。
2.证机概要:风热犯肺,肺失清肃。
3.治法:疏风清热,肺止咳。
5.常用药:桑叶、菊花、薄荷、连翘疏风清热;前胡、牛蒡子、杏仁、桔梗、贝母、枇杷叶清肃肺气,化痰止咳。
4.代表方:桑菊饮。
若肺热内盛,身热较著,恶风不显,口渴喜饮,加黄芩、知母、鱼腥草;热邪上壅,咽痛,加射干、山豆根、牛蒡子、挂金灯;热伤肺津,咽燥口干,舌质红,加南沙参、天花粉、芦根;夏令夹暑者,加六一散、鲜荷叶。
(三)风燥伤肺1.临床表现: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有血丝,咽喉干痛,口鼻干燥,初起或伴有少许恶寒,身热头痛,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而干,脉浮数或小数。
2.证机概要:风燥伤肺,肺失清润。
3.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
4.代表方:桑杏汤。
5.常用药:桑叶、薄荷、豆豉疏风解表;杏仁、前胡、牛蒡子肃肺止咳;南沙参、贝母、天花粉、梨皮、芦根生津润燥。
本证为温燥之证,若津伤较甚,舌干红苔少,加麦冬、北沙参;痰中带血,加白茅根、侧柏叶;痰黏难出,加紫菀、瓜蒌仁;咽痛明显,加玄参、马勃。
有哪些可以治疗咳嗽的中药方
有哪些可以治疗咳嗽的中药方咳嗽是独立的病症,又是肺系多种疾病的一个症状,是秋冬季常见病症。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介绍咳嗽的中药吧,仅供大家参考。
咳嗽的中药方1.风寒袭肺。
咳嗽,痰稀薄白,咽痒,常伴鼻塞、流清涕、喷嚏、恶寒头痛、肢节酸痛,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治宜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可选用通宣理肺丸(由麻黄、苏叶、前胡、杏仁、桔梗、陈皮、半夏、茯苓、枳壳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用淡姜汤或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麻黄止嗽丸、解肌宁嗽丸、小青龙合剂(冲剂)等,也可参考选用。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风热犯肺。
咳嗽,咳声粗亢,痰稠色黄,咯痰不爽,伴有发热恶风、头痛汗出、咽干口渴、鼻流黄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等。
治宜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可选用羚羊清肺丸(由羚羊角粉、浙贝母、大青叶、桑白皮、金银花、杏仁、枇杷叶、黄芩、前胡等中药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桑菊感冒片、川贝止咳露、蛇胆川贝液(散)等,也可参考选用。
寒咳、胃寒呕吐及糖尿病患者禁服。
3.风燥伤肺。
秋冬气候干燥伤肺,主要表现为干咳无痰,或痰黏稠难出、痰中带血丝、鼻燥咽干、身热口渴,舌尖红、苔薄黄而干,脉细数等。
治宜清热润燥、生津止咳。
可选用秋梨膏(由秋梨、浙贝母、麦冬、青萝卜、鲜藕、蜂蜜等制成),每次服15克,每日2次,温开水调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还有羊胆丸、莱阳梨膏等,也可参考选用。
忌食辛辣香燥、肥腻及过于寒凉之品,宜戒烟。
4.痰热郁肺。
咳而气喘,痰多色黄黏稠,不易咯出,口鼻气热、口苦咽干、咽痛喉肿、胸痛胸闷,舌苔黄,脉弦数等。
治宜清肺泻火、化痰止咳。
可选用二母宁嗽丸(由浙贝母、知母、石膏、黄芩、栀子、栝楼皮、桑白皮、五味子、陈皮、茯苓、甘草等组成),每次服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其他功效相近的有清气化痰丸、羚羊清肺丸等,可参考选用。
5.痰湿蕴肺。
咳嗽多痰、痰白而黏,痰出即咳止,伴有胸脘胀闷、神疲乏力、身重困倦、饮食减少、恶心呕吐、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等。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
中医中药治疗咳嗽(一)咳嗽草药单方:1.鲜萝卜500克,洗净,带皮切丝,绞汁内服。
用于治疗咳嗽痰多,喉痒咽干。
2.佛耳草五钱,水煎服。
用于治疗咳嗽痰多,不发热。
3.枇杷叶(去毛)一两,老桑叶一两,车前草一两,水煎服,每日分两次服。
用于治疗喉痒咳嗽较剧,痰多黏稠。
(二)祛痰及镇咳药:1.氯化铵(10%):口服每次5至10毫升,每日三次;或用片剂,每次0.5至1克,每日三次。
用于咳嗽、痰不易咳出的患者,尿毒症患者禁用。
2.复方甘草合剂: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
用于一般咳嗽,若咯痰不畅,可加入氯化铵。
3.咳必清:口服每次12.5至25毫克,每日三次。
用于剧烈咳嗽,对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效果更佳,多痰及心力衰竭病人禁用。
4.磷酸可待因:口服每次15毫克,每日三次。
一般情况下不宜应用;若咳嗽剧烈,影响呼吸、饮食及睡眠,而且痰液不多者,可暂时使用;肺原性心脏病、呼吸衰竭者应禁用。
5.敌咳:口服每次10毫升,每日三次。
可使痰液变稀,用于一般咳嗽。
(三)中医辨证施治:1.燥火咳嗽:干咳,口唇咽喉干燥,舌边尖色红,宜清燥润肺。
桑叶三钱,杏仁三钱,枇杷叶三钱(去毛),麦冬三钱,北沙参三钱,水煎服,每日分上、下午服,2.风热咳嗽:咯痰不爽快或干咳,口干,咽喉疼痛,或有发热,舌苔薄黄,脉滑数,宜清热化痰。
桑叶三钱,菊花三钱,杏仁三钱,甘草一钱,桔梗一钱半,连翘三钱,薄荷一钱(后下),芦根一两(去节),水煎服。
3.风寒咳嗽:头痛、鼻塞或流清涕,咳嗽痰稀,怕冷或有发热,舌苔薄白,宜疏散风寒。
杏仁三钱,紫苏三钱,前胡三钱,制半夏三钱,桔梗一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水煎服,每日分上、下午服。
4.痰湿咳嗽:咳嗽痰吐白沫,喉中漉漉作声,甚至气急不能平卧,宜化痰平喘。
炙麻黄一钱半,光杏仁三钱,炙甘草一钱,焦白术三钱,川朴二钱,云茯苓三钱,水煎服,每日一剂。
(四)中成药:1.宁嗽露:每次15毫升,每日三至四次。
2.半夏露:每次二食匙,每日服三至四次。
咳嗽中药方
咳嗽中药方内伤咳嗽1 痰湿咳嗽(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咳嗽声音重浊,痰多而粘稠,因痰而咳,痰咳出则咳止,每于早晨或饭后咳嗽加重,伴有胸闷、厌食、乏力等症。
可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部分哮喘等疾病。
方剂5: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来源:来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和《皆效方》组成:半夏12克,陈皮15克,茯苓15克,甘草10克,射干15克,葶苈子15克,苏子15克,白芥子12克,莱菔子15克,款冬花15克,苍术15克等功效作用:燥湿化痰,理气止咳。
用于咳嗽痰多,痰液粘稠,胸闷,食欲不振的患者。
2 痰热咳嗽(痰热郁肺证):咳嗽,气粗、气促,或喉中有痰声,痰多且黏稠或稠黄,咳痰困难,痰有热腥味或咯血痰,胸闷、胸痛,面红,或有身热,口干而黏,口渴等。
可见于肺脓肿、肺炎、支气管扩张等疾病。
方剂6:清金化痰汤加减来源:《医学统旨》组成:黄芩、山栀子各12克,知母、桑白皮、瓜蒌仁各15克,贝母、麦门冬、橘红、茯苓、桔梗各9克,甘草3克。
功效作用:清肺化痰。
适用于:咳嗽,咯痰黄稠腥臭,或带血丝,面赤,鼻出热气,咽喉干痛。
多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属痰热证者。
3 肝火咳嗽(肝火犯肺证):心气不顺,咳逆阵作,咳嗽时面红,咽干口苦,常感痰在咽喉而难以咳出,痰液量少而黏或成絮状,胸胁胀痛,症状与情绪波动有关。
可见于心因性咳嗽,生气劳累诱发的咳嗽,合并肝病、肺结核、慢性咽炎引起的咳嗽。
方剂7:黛蛤散合泻白散加减来源:《中国药典》和《小儿药证直诀》卷下组成:桑白皮12g,地骨皮12g,知母10g,黄芩12g,桔梗10g,青黛10g,海蛤壳10g,龙胆草10g,栀子10g,生地10g,元参20g,甘草10功效作用:清肺泻肝,顺气降火。
用于肝气郁结,心理情绪因素引起的咳嗽,有报道用于肺结核、慢性咽炎引起的咳嗽以及心理因素引起的咳嗽。
4 肺阴咳嗽(肺阴亏耗证):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咳嗽带血丝,或声音逐渐嘶哑,口干咽燥,午后发热、盗汗等。
中医治疗咳嗽验方
咳嗽
定义:
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
症状:
1、干咳;2、痰咳;3、咳痰带血
病因:
1、外感淫邪:寒暑燥湿风火六气袭肺、郁闭肺气、肺失宣肃。
2、饮食不节:嗜好烟酒等辛温燥烈之品,熏灼肺胃、酿生痰热;或因过食肥甘厚味,伤及脾胃,痰浊内生;或因平素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精微上输养肺,反聚为痰浊,痰邪干肺,肺气上逆生咳嗽。
本虚:有肺虚、脾虚等区分
常用方:
1、热证:小柴胡汤合半夏厚朴汤合麻杏石甘汤
组方:柴胡、黄芩、党参、半夏、生姜、大枣、甘草、厚朴、茯苓、苏子、麻黄、杏仁、石膏、白前、前胡、百部
2、寒证(水饮):小青龙合小柴胡汤
组方:麻黄、桂枝、白芍、甘草、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柴胡、黄芩、党参、大枣、白前、前胡、百部
3、燥(无苔):清燥救肺汤:麦门冬汤
组方:党参、炙甘草、枇杷叶、石膏、阿胶、杏仁、桑叶、麦冬、火麻仁、半夏、薏米、大枣、白前、前胡、百部、乌梅
兼证用药2、伴黄痰多:合千金苇茎汤:芦根、桃仁、薏米、冬瓜子、葶苈子
3、伴口苦、寒饮:小柴胡汤合小青龙汤
4、伴咽喉炎肿痛:连翘、射干、僵虫、牛蒡子
5、伴烟痒:白茅根
6、伴冠心病:丹参、桂枝、附子加旋覆花汤
7、大便干:大黄、芒硝
8、大便稀:干姜、炮姜、附子
9、过敏性:乌梅、蝉衣、五味子
特效针灸治疗方法
咳嗽:鱼际;
咽喉肿痛:列缺、鱼际
3、情志内伤:情志不遂,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失余条大,气机不畅,日久气郁化火,因肝脉布胁而上注于肺,故气火偱经犯肺引发咳嗽
4、肺脏自病:肺系疾病反复迁延不愈,伤阴耗气,肺主气司呼吸功能失常,以致肃降无权,肺气上逆
治疗咳嗽中医方子
治疗咳嗽中医方子
治疗咳嗽是中医治疗中常见的一种病症,中医认为咳嗽是由于外邪侵
袭或内伤引起的肺气上逆所致。
中医治疗咳嗽的方法多种多样,包括
草药煎剂、食疗、针灸等。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治疗咳嗽的方子:
1. 清肺化痰汤:适用于肺热咳嗽,表现为咳嗽声重,痰黄稠,伴有口干、咽痛等症状。
常用药物有黄芩、知母、贝母、桔梗等。
2. 养阴清肺汤:适用于阴虚肺燥引起的咳嗽,症状包括干咳少痰,或
痰中带血,伴有口干、咽干等。
常用药物有生地黄、麦冬、玉竹、沙
参等。
3. 温肺散寒汤:适用于寒邪引起的咳嗽,表现为咳嗽声低,痰白清稀,伴有畏寒、鼻塞等。
常用药物有桂枝、白芍、生姜、大枣等。
4. 健脾化痰汤:适用于脾虚生痰引起的咳嗽,症状包括咳嗽痰多,色
白或黄,伴有食欲不振、腹胀等。
常用药物有党参、白术、茯苓、陈
皮等。
5. 宣肺止咳散:适用于肺气郁结引起的咳嗽,表现为咳嗽气短,胸闷,伴有情绪不畅等。
常用药物有苏子、桔梗、前胡、薄荷等。
6. 食疗方:中医还强调食疗的重要性,如梨、蜂蜜、百合等食物具有
润肺止咳的功效,可以适量食用。
7. 外治法:如针灸、拔罐、艾灸等,通过刺激相应的穴位来调节肺气,缓解咳嗽症状。
在使用这些方子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和体质,由有经验的中医师进行辨证施治。
同时,患者还应注意日常的生活习惯,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接触刺激性气味,戒烟限酒,保持良好的情绪等,以辅助治疗。
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常用中成药
咳嗽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常用中成药咳嗽,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中医依据病因不同,将咳嗽分为7类。
针对不同类型咳嗽,需选用不同治疗方法和相应药物,才能取得疗效。
风邪犯肺证表现症状:咳嗽气急,或呛咳阵作,咽痒,遇冷空气、异味等因素突发或加重,或夜卧晨起咳剧,多呈反复性发作,干咳无痰或少痰。
舌苔薄白,脉浮、或紧、或弦。
常见病症:上呼吸道感染,急慢性支气管炎,百日咳等。
治疗方法:疏风宣肺,止咳化痰。
常用中成药:止嗽口服液,苏黄止咳胶囊,感冒止咳颗粒,宣肺止咳颗粒等。
风寒袭肺证表现症状:咳嗽日久,遇风或寒加剧,少量白稀痰,咳嗽声重,痰量多带泡沫,喘息咳逆,呼吸急促,常有头痛,恶寒,无汗等表证,有夜咳,口不干。
舌淡,苔白或白滑,脉浮紧或浮弦。
治疗方法:解表散寒,温肺化饮。
常见病症: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支气管哮喘,老年性肺气肿等。
常用中成药:通宣理肺丸、止咳宁嗽胶囊、风寒咳嗽颗粒、小青龙合剂等。
风热犯肺证表现症状:咳嗽日久,口干,咽干,日咳较多,食辛辣燥热之品则咳,少量白黏痰。
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或弦。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见病症:感冒,流感,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常用中成药:桑菊感冒颗粒,蛇胆川贝枇杷露,牛黄蛇胆川贝散,急支糖浆。
风燥伤肺证表现症状:咳嗽,少痰,口干,咽干,鼻燥,鼻痒,大便干,夜间咳甚。
舌淡红,少津,脉细数。
治疗方法:疏风清热,宣肺止咳。
常见病症:秋季发生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咯血,百日咳等。
常用中成药:秋梨润肺膏、川贝枇杷糖浆、蛇胆川贝枇杷膏,二母宁嗽丸,蜜炼川贝枇杷膏。
痰湿蕴肺证表现症状:咳声重浊,痰多色白,晨起为甚,胸闷脘痞,纳少。
舌苔白腻,脉滑。
治疗方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常见病症: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气肿等。
常用中成药:橘红痰咳液、桂龙咳喘宁片、二陈丸等。
痰热郁肺证表现症状:咳嗽气粗,痰多稠黄,燥热口干。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
咳嗽的中医分型与治疗胃气上逆证证候:阵发性呛咳、气急,咳甚时呕吐酸苦水,平卧或饱食后症状加重,平素上腹部不适,常伴嗳腐吞酸、嘈杂或灼痛,舌红,苔白腻,脉弦弱。
病机:胃气上逆,痰浊壅中,肺胃失和,气道受累。
治法:降浊化痰,和胃止咳。
方药:旋覆代赭汤合半夏泻心汤加减。
处方:旋覆花9克r包煎1,赭石9克,法半夏6 克,党参15克,干姜5 克,黄芩9克,黄连3 克,枇杷叶9克。
加减:若呃逆、泛酸较重者加吴茱萸15克(煅),瓦楞子15克以降逆制酸;痰多者加浙贝母10克,紫菀10克以化痰止咳。
肝火犯肺证证候:上气咳逆阵作,咳时面红目赤,咳引胸痛,可随情绪波动增减,烦热咽干,常感痰滞咽喉,咯之难出,量少质黏,或痰如絮条,口干口苦,胸胁胀痛,舌质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病机:肝失条达,郁结化火,上逆侮肺,肺失肃降。
治法:清肺泻热,化痰止咳。
方药:黄芩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
处方:桑白皮12 克,地骨皮12克,黄芩9 克,青黛6克,海蛤壳15 克(先煎)。
加减:火热较盛,咳嗽频作,痰黄者,可加栀子9克,牡丹皮9 克,浙贝母9克,枇杷叶6克以增清热止咳化痰之力;胸闷气逆,加枳壳9克,旋覆花9克(包煎) 以利肺降逆;胸痛配郁金9克,丝瓜络9克以理气和络;痰黏难咯,酌加海浮石9克(先煎),浙贝母9克,竹茹9克,瓜蒌9克以清热化痰降气;火郁伤津,咽燥口干,咳嗽日久不减,酌加北沙参9克,麦冬9克,天花粉15克,诃子9克以养阴生津敛肺。
肺阴亏虚证证候:干咳,咳声短促,痰少黏白,或痰中见血,或声音逐渐嘶哑,午后潮热,颧红,手足心热,夜寐盗汗,口干咽燥,起病缓慢,日渐消瘦,神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
病机:肺阴亏虚,虚热内灼,肺失滋润,肃降无权。
治法:养阴清热,润肺止咳。
方药:沙参麦冬汤加减。
处方:北沙参9克,麦冬9 克,天花粉9克,玉竹9 克,桑叶9克,知母9克,川J贝粉2克(冲服)。
加减:咳而气促,加五味子6克,诃子9克以敛肺气;痰中带血,加牡丹皮9克,白茅根15克,仙鹤草15克,藕节9克以清热止血;潮热,酌加功劳叶9克,银柴胡9克,青蒿9克(后下),鳖甲9克 (先煎),胡黄连9克以清虚热;盗汗,加乌梅9克,牡蛎15克(先煎),浮小麦15克以收敛止涩;咯吐黄痰,加海蛤粉12克 (冲服),黄芩9克以清热化痰;手足心热,梦遗,加黄柏9克,女贞子9克,墨旱莲9克,五味子6克以滋肾敛肺;兼气虚者,可用生脉饮加减。
中医治疗咳嗽
中医治疗咳嗽《医学三字经•咳嗽》:“咳嗽不止于肺,而亦不离于肺也。
”外感以祛邪宣肺为主,内伤以调理脏腑、气血为主。
外感咳嗽1、风寒咳嗽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2、风热咳嗽治法疏风清热,宣肺化痰方药桑菊饮加减3、风燥咳嗽治法疏风清肺,润燥止咳方药桑杏汤加减内伤咳嗽1、痰湿蕴肺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方药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加减2、痰热郁肺治法清热肃肺,化痰止咳方药清肺化痰汤加减3、肝火犯肺治法清肺平肝,顺气降火方药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减4、肺阴虚证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方药沙参麦门冬汤加减偏方[方一]紫苏、杏仁、生姜、红糖各lO克。
将紫苏与杏仁捣成泥,生姜切片共煎,取汁去渣,调入红糖再稍煮片刻,令其溶化,日分2--3次饮用。
本方散风寒,止咳嗽,对外感风寒引起的咳嗽有效。
[方二]苦杏仁6--10克,生姜3片,白萝卜100克。
上药打碎后加水400毫升,文火煎至100毫升,可加少量白糖调味,每日1剂,分次服完。
本方散寒化痰止咳,适用于外感风寒咳嗽。
[方三]橘红60克,生姜30克,蜂蜜250克。
先将橘红,生姜二味用水煎煮,15分钟取煎液1次,加水再煎,共取煎液3次,合并煎液,以小火煎熬浓缩,至稠粘时,兑人蜂蜜,至沸停火,装瓶备用。
每日服3次,每次3汤匙。
本方散寒温肺,化痰止咳,适用于风寒咳嗽[方四]生姜10克,饴糖适量。
将生姜洗净,切丝,放人瓷杯内,用滚开水冲泡,加盖温浸10分钟,再加入饴糖适量,代茶频频饮服,不拘时间和次数,无须出汗。
本方适用于风寒咳嗽。
[方五]葱白5—10节,淡豆豉10克,苏梗或陈皮3克,红糖适量。
将葱洗净,取葱白,与淡豆豉、陈皮等人砂锅共煎取汁,再调入红糖。
日分数次,酌量饮用。
本方适用于风寒咳嗽。
[方六]新鲜檀香橄榄5枚,冰糖15克。
将橄榄洗净加入冰糖和适量的水,煎到出味,一次或分次温服。
本方清热止咳,适用于小儿咳嗽。
[方七]金银花20克,薄荷5克,蜜糖少量。
先煎银花,取汁约2小碗,药成前,下薄荷约煎3分钟,贮瓶内,分次与蜜糖冲匀饮用。
各种咳嗽的中药方
各种咳嗽的中药方展开全文『外感咳嗽』一、风寒袭肺症状:咳声重浊,气急,喉痒,咯痰稀薄色白,常伴鼻塞,流清涕,头痛,肢体酸楚,恶寒发热,无汗等表证,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方药:三拗汤合止嗽散。
三拗汤:麻黄(不去根节),杏仁(不去皮尖),甘草(不炙),各等分(30克)。
止嗽散组成:桔梗(炒)荆芥紫苑(蒸)百部白前蒸各1000克甘草(炒)375克陈皮(去白)500克。
方中用麻黄、荆芥疏风散寒,合杏仁宣肺降气;紫菀、白前、百部陈皮理肺祛痰;桔梗、甘草利咽止咳。
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金沸草祛痰止咳;痒甚者,加牛蒡子、蝉蜕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花、苍耳子宣通鼻窍;若挟痰湿,咳而痰粘,胸闷,苔腻者,加半夏、茯苓、厚朴燥湿化痰;若表证较甚,加防风、苏叶疏风解表;表寒未解,里有郁热,热为寒遏,咳嗽音嘎,气急似喘,痰粘稠,口渴心烦,或有身热者加生石膏、桑白皮、黄芩解表清里。
中医张立志:(三拗汤+止嗽散加减):麻黄12g,荆芥15g,杏仁12g,桔梗15g,紫菀15g,百部15g,防风10g,白前15g,陈皮15g,甘草6g。
喉痒厉害的多加蝉衣10g,有内热的加黄芩10g。
(自改)风寒咳嗽---(咳较重寒较轻用):麻黄12g,荆芥12g,杏仁10g,桔梗10g,紫菀10g,百部10g,防风10g,白前10g,陈皮10g,甘草5g。
辛夷10g,茯苓10g,黄芩10g。
(无内热或痰多清稀者,可去黄芩,加款冬花,无痰去茯苓)。
款冬花与紫菀,款冬花发于冬令,虽雪积冰坚,其花独艳,性温可知,然轻扬上达,用在风寒痰饮之咳嗽,最为合适。
而紫菀与款冬花,性味功用无大区别,在临床上,风寒轻而兼热者多用紫菀,风热轻而兼寒者多用款冬花,也是大同小异。
紫菀与款冬花相伍,为临床化痰止咳的常用对药。
紫菀辛散苦泄,祛痰作用明显,偏于化痰止咳;款冬花辛温,止咳作用较强,偏于宣肺止咳,二药相须合用,可收消痰下气之功,止咳之效倍增。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1. 表型咳嗽:表型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的症状。
中医认为,表型咳嗽多属于外感风寒、风热等外邪侵袭所致。
治疗方案为解表散寒或清热解毒,如使用麻黄汤加减、银翘散等。
2. 肺热咳嗽:肺热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尖锐,咳嗽频率高,伴有咳痰黄稠、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热咳嗽多属于肺热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清热化痰,如使用川贝炖梨、百合薏米煮鸭肺等。
3. 肺寒咳嗽:肺寒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畏寒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寒咳嗽多属于肺寒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肺化寒,如使用沙参麦冬汤、炙黄芪煮鸡蛋等。
4. 肺燥咳嗽:肺燥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干燥,咳嗽频率较高,伴有咳痰少、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燥咳嗽多属于肺燥病变所致,治疗方案为润肺止咳,如使用玉竹百合炖梨、沙参蒸梨等。
5. 肺虚咳嗽:肺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清稀、气短懒言等症状。
中医认为,肺虚咳嗽多属于肺气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补益肺气,如使用养阴清肺汤、补肺汤等。
6. 气滞咳嗽:气滞咳嗽是指咳嗽声音响亮,咳嗽频率高,伴有胸闷气急等症状。
中医认为,气滞咳嗽多属于气机不畅所致,治疗方案为疏肝理气,如使用柴胡疏肝汤、逍遥散等。
7. 痰湿咳嗽:痰湿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咳痰黏稠、口苦腻等症状。
中医认为,痰湿咳嗽多属于湿浊内停所致,治疗方案为化痰降湿,如使用半夏泻心汤、苓桂术甘汤等。
8. 脾胃虚弱咳嗽:脾胃虚弱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食欲不佳、腹胀便溏等症状。
中医认为,脾胃虚弱咳嗽多属于脾胃失调所致,治疗方案为健脾益气,如使用理中丸、参苓白术散等。
9. 肾阳虚咳嗽:肾阳虚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畏寒肢冷、腰膝酸软等症状。
中医认为,肾阳虚咳嗽多属于肾阳虚弱所致,治疗方案为温肾壮阳,如使用金匮肾气丸、牛鞭补肾汤等。
10. 心肺不交咳嗽:心肺不交咳嗽是指咳嗽声音低沉,咳嗽频率较低,伴有心悸气短、胸闷不适等症状。
中医治疗咳嗽的9方法+顽咳2方+久咳不愈方
中医治疗咳嗽的9方法+顽咳2方+久咳不愈方咳嗽一证根据肺脏受邪的不同施以不同的治疗法则:如六淫外感者,当祛邪利肺;饮食内伤者多是外感为病的兼夹证候,总以脾胃受损、痰湿内盛为特征,在宣肺止咳的同时要健脾化痰。
外邪所致者,大忌敛肺止咳,若病起即予补涩,易使邪气留恋;另一方面要注意宣肺不可太过,以免损伤正气。
咳嗽的辨证,首先要分清外感与内伤,一般来说,外感咳嗽多是新病,每于受凉之后突然发生,伴有鼻塞、流涕、喷嚏、咽痒、全身酸楚、恶寒、发热等症(其他外邪为患,亦当有其相应症状),内伤咳嗽多是宿疾,起病缓慢,往往有较长的咳嗽病史,有其他脏腑见症,如疲乏无力,胸满胁痛,食少便溏等。
但外感日久,渐至内伤,内伤咳嗽,易致外感,一些慢性咳嗽病人常常是内伤、外感并存。
临证时应注意辨别。
其次是辨别咳嗽的声音及发作时间,一般咳声高扬者属实,咳声低弱者属虚。
咳嗽时作,发于白昼,鼻塞声重者为外感咳嗽;晨起咳嗽阵发加剧,咳嗽连声重浊,多为痰浊咳嗽;夜卧咳嗽剧烈,伴气短乏力者,多为气虚或阳虚咳嗽。
另外,要注意辨别痰的颜色、性质及量,痰少或干咳无痰者多属燥热、阴虚;痰多者,常属痰湿、痰热、虚寒;痰白而稀薄者,属风寒或虚寒,痰白而稠厚者属湿;痰黄而黏者属热;痰中带血多属热伤肺络或阴虚肺热之证。
①风寒袭肺:证候特点:咳嗽声重,气急咽痒,咳痰稀白,鼻塞流涕,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楚,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
常用药物:疏风散寒用麻黄、荆芥、藁本、防风、白芷等,宣肺止咳选杏仁、紫菀、款冬花、白前、百部、陈皮、法半夏、制南星、前胡、桔梗、甘草等。
基本处方:麻黄10g,杏仁12g,甘草6g,紫菀15g,款冬花12g,荆芥10g,桔梗10g,白前12g,陈皮6g,百部15g。
每日1剂,水煎服。
加减法:若咳嗽较甚者加矮地茶10g、金沸草15g以祛痰止咳;咽痒甚者,加牛蒡子12g、蝉蜕9g祛风止痒;鼻塞声重加辛夷15g、苍耳子6g宣通鼻窍;若夹痰湿,咳而痰黏,胸闷,苔腻者,加法半夏。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
咳嗽中医诊疗指南咳嗽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可以是由于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病因引起。
而中医则有丰富的经验和疗法来治疗咳嗽。
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中医诊疗指南。
中医认为,咳嗽可以分为寒咳和热咳两种。
寒咳多以寒冷为因素,常出现在感冒初期,咳嗽多为清冷的声音,伴有头痛、鼻塞、打喷嚏等症状。
而热咳多为痰浓黄色,咳声重、声音粗糙。
对于寒咳,中医常用温肺止咳之法来治疗。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服用温肺止咳汤。
这个汤由南沙参、百合、蜜炙甘草等中药材煎煮而成,具有温肺止咳的功效。
还可以用生姜煮水,加入蜂蜜一起服用,这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寒咳的方法。
对于热咳,中医常用清热化痰之法来治疗。
一种常见的方法是用板蓝根煎煮成汤,具有清热解毒、化痰止咳的作用。
另外,中药材百部也是一种常用的治疗咳嗽的草药,可以煮水或者煎煮成汤来服用。
此外,中医治疗咳嗽还能通过贴敷治疗。
贴敷是将草药煮制成贴敷剂,贴在患者的胸口或者背部。
这种方法可以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的作用,有助于缓解咳嗽症状。
另外,中医还注重调整饮食来治疗咳嗽。
对于寒咳,应该少吃寒凉的食物,如冰淇淋、西瓜等。
而对于热咳,则应该少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生姜等。
适当增加吃一些清淡、易于消化的食物,如鸡粥、清炖鱼等,有助于调养肺脾,缓解咳嗽症状。
综上所述,中医诊疗咳嗽有许多方法,如温肺止咳法、清热化痰法、贴敷疗法等。
而且,中医还强调改变饮食习惯对于治疗咳嗽也是有帮助的。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每个人的体质和病情都不同,应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
鉴于中医药涉及较多专业知识,建议在就医时寻求中医的专业指导,以确保治疗效果。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
中医常见几种咳嗽证型及治疗方法中医通常将咳嗽分为风热、风寒、痰湿、痰热、阴虚燥热五个证型,治疗时根据各证型表现不同。
一、风寒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稀,气急咽痒,伴有头痛、鼻塞、流清涕、怕冷、稍有发热、无汗、肢体酸痛等。
一般选购:1、通宣理肺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20毫升。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患者禁止服用。
2、解肌宁嗽丸:口服,每日两次,1岁每次服半丸;两岁以上每次服1丸。
适用小风寒咳嗽。
忌吃生冷油腻食物。
二、风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气粗,或咳声嘎哑,痰粘稠或黄稠,咯痰不爽,常伴发热、口干、咽喉疼痛等。
一般选用:1、川贝止咳露: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毫升。
服药时,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糖尿病患者禁用。
2、川贝清肺糖浆:口服,每日3次,成人每次15-30毫升。
不是感冒引起的咳嗽、大便溏泄患者及婴儿最好不用。
寒咳、胃寒呕吐、糖尿病患者禁服。
三、痰湿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嗽痰多,咳声重浊,痰白粘腻或稠厚或稀薄,早晨咳嗽咯痰尤甚,喉间常呼噜呼噜作响,胸闷吐清水,不想吃东西等。
一般选用:1、橘红片: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6片。
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食物;寒咳、虚咳不宜服。
2、苏子降气丸:口服,成人每日1-2次,每次6克。
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腻食物;避免风寒;热咳、虚咳、干咳无痰患者禁用。
四、痰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咳声连连,痰少质粘,难以咯出,发热咽干口渴,胸闷胁痛气喘等。
一般选用:1、二母宁嗽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风寒咳嗽、痰量多而持续咯痰的患着不宜服;忌辛辣食物。
2、止嗽定喘口服液:口服,每日2-3次,成人每次10毫升。
患高血压、心脏病及糖尿病患者慎用本品。
五、阴虚燥热咳嗽:患者表现为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不易咯出,咽干或疼痛等。
一般选用:1、养阴清肺膏:口服,成人每日2-3次,每次10-20毫升。
忌辛辣油腻食物;咳嗽痰多患者不宜服用;孕妇、糖尿病患者禁服。
2、百合固金丸:口服,成人每日两次,每次1丸。
咳嗽(中药治疗大全)
咳嗽(中药治疗大全)咳嗽是肺系疾病的主要证候之一。
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且有声的统称“咳嗽”。
咳嗽的原因很多,但不离外感和内伤两大类。
外感咳嗽有风寒咳嗽,风热咳嗽;内伤咳嗽有痰湿咳嗽,火热咳嗽,阴虚内热咳嗽等。
以下方剂,供治疗时选用。
方一[组成]荆芥5克,紫菀10克,百部10克,陈皮5克你,桔梗5克,白前10克,灸甘草5克,黄苓10克,蝉衣5克。
【用法】水煎,分早、晚2次口服。
【备注】主治外感咳嗽,喉痒,咳痰不爽。
【来源】何春水、柳方田,《秘验方》,学苑出版社。
方二【组成】杏仁(炒、去皮)、桑白皮(密灸)、陈皮各12克,半夏、细辛、百部各9克,川贝母、紫苏、前胡、生石膏、粉甘草各10克,麻黄、葶苈子、干姜各6克,茯苓15克。
【用法】将上药共为细末过细箩,存瓶备用。
每日3次,每次3克,白糖水冲服。
【备注】主治咳嗽,痰多,吐痰不利。
本方中药物温凉并用,临床应用多年,效果较为理想,对感冒所引起之咳嗽效果更佳。
【来源】谭风华等,《经效验方选》,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方三【组成】紫苏4.5克,麻黄、杏仁、桑白皮、官桂、陈皮各3克,甘草、大腹皮各2.4克,薄荷、乌梅肉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备注】主治老幼素有咳嗽喘急,无论寒热常发不已,晚间哮吼难睡。
【来源】孙伟,《良朋汇集经验神方》,中医古籍出版社。
方四【组成】杏仁(去皮尖、研)90克,桑白皮、木通、贝母、紫菀、五味子、款冬花、知母各30克,生姜汁、蜂蜜、砂糖各45克。
【用法】将桑白皮、知母等药用水1500克煎至250克,过滤去渣,再加入杏仁、砂糖、密、姜汁,再煎成稀膏。
每服1匙头,含化。
【备注】主治咳嗽,失音不出。
【来源】朱佐,《类编朱氏集验医方》,人民卫生出版社。
方五【组成】冬瓜仁9克,杏仁6克,薏苡仁12克,苇根15克,茯苓皮6克,法半夏6克,橘红3克,浙贝母4.5克,桑白皮4.5克,炒苏子3克,炒菜菔子3克,炒白芥子3克,灸枇杷叶6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辨证论治举例
中医内科学咳嗽的辨证论治是根据患者的病情、症状和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然后针对不同的辨证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及其治疗举例:
1. 风寒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寒冷感,伴有恶寒、头痛、鼻塞、流清涕等感冒症状。
治疗:采用祛寒、散风的药物治疗,如麻黄、桂枝等,常配合薏苡仁、紫苏等药物。
2. 风热咳嗽:
症状:咳嗽声响亮,咳嗽时有发热感,伴有咽痛、口渴、咽干、咳黄痰等症状。
治疗:采用清热、解毒的药物治疗,如连翘、金银花等,常配合薄荷、石膏等药物。
3. 痰湿咳嗽:
症状:咳嗽声低沉,咳嗽时有痰多、黏稠、难以咳出的感觉,伴有胸闷、气短、舌苔厚腻等症状。
治疗:采用化痰、健脾的药物治疗,如半夏、陈皮等,常配合白术、茯苓等药物。
4. 肺燥咳嗽:
症状:咳嗽声干燥、咳嗽时有干咳、盗汗、口干、咽干等症状。
治疗:采用润肺、养阴的药物治疗,如沙参、麦冬等,常配合枇杷叶、百合等药物。
以上只是针对部分常见的咳嗽辨证类型,具体的治疗方法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判断。
因此,在治疗咳嗽时,建议患者务必就医中医内科医生进行专业的辨证论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类咳嗽的中医治疗岁末特别推荐:各类咳嗽的中医治疗原创2017-01-27 王东海罾事物语题图说明:小孩咳嗽初起,按住手上的“肺四穴”,往往能即时止咳——编者。
导语:本文为好友王东海先生咳论专文。
当下由于气候的关系,咳嗽患者众多,东海先生集前贤治咳之大成,总结了各种咳嗽的成因、发展变化和治疗方法,故当能给医者、患者以参考和指引。
然为了安全起见,临床时尚请以医生意见为准。
版权所有,可转载不可剽窃!各类咳嗽的中医治疗王东海一、总述咳嗽有外感与内伤的区别。
外感咳嗽,虽是小病,然而患这种病的人很多,且常常症状缠绵,日久不愈。
近代有“百日咳”的病名,古书上也有“久咳酿成痨”的训诫。
初病外感咳嗽,治疗大方向宜散宜泻。
内伤咳嗽,源于内部脏器功能失调:或脾胃久虚,土弱不能生金;或诸脏阴虚,心肝等火炎刑金;或外邪流连久而伤损肺脏,致肺大虚。
内伤咳久,治疗大方向宜补宜敛。
外感有六淫之不同,内伤有七情之各异,咳嗽表现的具体症状多种多样,须详细分别种种不同的细节信息,不能盲目笼统地用药。
外感咳嗽万物外阴内阳,人身中亦如此,内生长而外收藏。
风寒等邪袭人,多从表而入人身,尤其是兼寒之阴邪,性主收敛,侵人一层渐深一层,伤人身体,首先伤的就是肤表。
而脏腑中肺主皮毛,开窍于鼻,秉行金的清肃下行功能。
肤表受邪,人身体表卫外之阳已伤,故有畏寒、怕冷的自我感觉,鼻窍受影响而鼻塞(微血管冷凝充血),呼吸重浊,肺的清降功能受阻碍而咳逆气冲于上,肺调水道的功能受碍而涕出(都是肺失降令而气机逆于上的缘故)。
若邪伤在足太阳经多一些则现:畏寒怕冷,头项强痛、鼻鸣等症状;甚或有口淡气冷、面青灰等情形。
这些都是风寒初袭肤表的情况。
稍久,人体机能奋起抗邪,即有发热表现了。
(此时之治,撤外邪为第一要务。
)外邪去,不止咳而咳自止,发热自退。
宜麻黄、桂枝、淡豆豉、紫苏、陈皮、羌活、防风、葱白等辛温解表。
若邪属风温、凉燥、温燥详见后面各条。
内伤咳嗽“五脏六腑,皆令人咳”:胸疼(尤其是左胸)喉痛之咳为心咳,酌情用凉膈散去硝、黄,加黄连、竹叶;咳引痛两肋,甚则不可转侧为肝咳,宜枳壳煮散去川芎加青皮、肉桂、苏子、柴胡、香附、姜汁;右腹上痛引肩背为脾咳,宜六君子汤加枳壳、桔梗;喘急有声甚则咳血为肺咳,宜千金五味子汤去续断、地黄、赤小豆等,加麦冬、萎蕤、细辛;腰背相引而痛为肾咳,宜都气丸加麦冬、人参;小肠咳咳而矢气,酌情用桔梗汤加人参、茯苓、陈皮、五味子;胆咳咳吐苦水,酌情用小柴胡加芦根汁;胃咳咳而欲呕,酌情用异功散加蜀椒、黄连、乌梅;大肠咳咳而遗屎,宜用补中益气汤加桔梗;膀胱咳咳而遗溺,酌情用五苓散加人参;三焦咳腹满不食,酌情用二陈汤加杏仁、厚朴。
又,“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治咳嗽,究不能离脾肺而施治,又因肾主五液,肾为生痰之本。
中年人体虚者、老年人之久咳,必当责及于肾。
二、病机病因与治法治则条辨1、“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此《内经》明训。
立秋、处暑、白露三节气为湿土主气时。
若伤于湿,湿气内合人身之脾,即时便表现出咳嗽多痰的症状,痰多而松动易出,治疗以理脾为主渗湿为佐。
宜加味二陈汤:茯苓、陈皮、制半夏、甘草、生薏仁、杏仁、生姜等。
若湿伤于脾较微或其人体质素强健,初时并无明显不适,湿气内踞于脾,酿久成痰,痰袭于肺,影响到肺的治节功能,入冬稍感风寒之气,邪由皮毛而入于肺,肺气上逆,内外合因,痰随气逆冲于上,痰嗽之病发作,其人舌苔白润,胸部痞闷不适,痰白而稀,口不渴,治宜加味二陈汤加防风、羌活、紫苏(若小青龙汤用于此,似嫌其峻烈)等。
2、秋伤于燥之干咳少痰者。
“有声无痰叫咳,有痰无声叫嗽,有声有痰叫咳嗽”。
有秋伤于湿情况,而又有秋伤于燥的情况。
是何缘故?这里有时令的因素(夏秋之间有段时间叫长夏),还有年份的因素,关系到年份的主运客运主气客气,不在此详述。
a.若其年秋阳高照,久晴无雨,人感其邪,症状表现出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少汗,咳嗽少痰,咽干鼻燥,口渴,舌苔白,舌体红,右脉数大。
宜用桑杏汤加减:桑叶、杏仁、沙参、象贝、香豉、栀皮、梨皮、薄荷、连翘、桔梗、茅根、菊花等平其温燥之邪。
此治温燥初袭肺卫的大框架用药思路。
b.若其时秋深天凉,西风肃杀,人感其邪,症状表现出发热、恶寒,头痛无汗,鼻塞咽干,唇燥、咳嗽稀痰等。
(较前之温燥伤人,初起症状恶寒重,而发热轻。
而各种症状较冬季伤寒要轻,唯较伤寒多出咽干唇燥的表现。
)治宜杏苏散加减:杏仁、苏叶、前胡、陈皮,甘草、桔梗、茯苓、姜枣、香豉、蒸梨等。
c.秋末伤燥,不即时发作,燥气内侵于肺,肺失清肃而渐表现出干咳,少痰或无痰而咳逆。
前面二条是燥邪新病,本条干咳,是燥邪久伏成病。
症状表现是咳逆少痰,即有少量痰亦清粘喉间干痒,咳甚则胸胁隐痛,舌苔白薄而少津当用温润辛金法加减:紫苑、百部、松子仁、款冬花、杏仁、陈皮、麦冬、玉竹、北参、元参、生地、旱莲草、桑叶等。
3、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
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或倚息咳喘不得卧,或见背受凉则咳甚,小青龙汤主之。
病人患伤寒,发热恶寒,头痛身痛的太阳表症没有得到解除,同时病人体内素有水饮,此时,内因外因相合,水碍胃气下行,逆而作干呕;水气犯肺,则咳喘,水碍阳气的气化蒸腾作用,则表现为口渴,水走入肠道则利,水蓄则小便不利而小腹满。
所以必用小青龙汤之麻黄、桂枝撤外寒;干姜、半夏,细辛去水气。
表有风寒里有寒饮,用辛温燥热之药表里双解,唯阴虚火旺之人、真元亏虚、有少阴证者,皆当禁用此剂,须牢记。
4、冬不寒而温,春应温而太过。
此时若人有起居不慎,感受风温之邪,表现出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苔薄白、脉浮数,当用辛凉之剂银翘散:连翘、银花、桔梗、薄荷、竹叶、甘草、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等。
设若风温之邪独入肺经,只有咳嗽微发热微渴的症状表现宜用桑菊饮辛凉宣润以利肺。
若感风温之邪误治失治,肺热与痰相互胶滞。
症状表现为:身热烦渴,汗出而咳喘,脉数苔黄。
宜用麻杏石甘汤,痰多加瓜萎、竹沥,便秘加生大黄。
5、人有骤感风寒(秋凉冬寒和初春之时多见,每与天气突然降温有关,所以仲春倒寒也是),鼻塞不通,咳嗽声重,痰先清稀后浊稠,初起莫妙于用荆防败毒散,甚或九味羌活汤加减(辛温解表)及甘草、桔梗、苏叶、陈皮、小柴胡去和解之。
若其人体虚,人参败毒散或补中益气汤也可酌情而用(鼻塞初起,互搓手大拇指处的手太阴肺经一线,力度适中,约80个来回搓至发热。
鼻塞可立刻消失)。
染病稍久即宜:苏叶、麦冬、茯苓、玄参、甘草、黄苓、天冬、款冬花、贝母、天花粉、白芥子等。
不可只用辛温表散之药。
每每见到人服辛温表散(治风寒的感冒药)之后,增见咽喉干燥肿痛上火等内热情况。
6、风寒之邪已散而痰未清,仍症现咳嗽气逆、牵引腰腹、俯仰不利,此情形多见于中老年男性(类似肾虚水泛为痰)。
“痰之标在肺,痰之本在肾”,宜大补肾水,制心火而济肺金之不足,不治痰而痰自化,宜用:熟地、麦冬、甘草、柴胡、白芍等,张景岳金水六安煎也寓有此意。
7、人有咳嗽食少者,当用补母止咳汤,脾土(土生金,是肺之母)肺金两补之:白术、茯苓、人参、陈皮、甘草、苏子、半夏、桔梗、麦冬、紫苑、肉桂。
8、人有咳嗽有痰,痰疑成块成粒状者,痰色黄白,需用尽气力始得咳吐而出。
此脾虚已久之症,宜六君子汤加胆星、沉香及柴胡,栀子健脾兼理气。
9、老年男性多见咳嗽出黄浊之痰团。
因气虚不能推送,需用力久咳才能咳出,用六君子汤加减:人参白术茯苓陈皮柴胡白芍栀子、白芥子。
偏阴虚有火者,用化老汤:人参、白术、生地、款冬花、白芥子、白芍、地骨皮、柴胡、甘草、麦冬等。
10、人有阴分素虚,容易气恼,偶犯风邪,因此而咳嗽。
宜滋肝肾之阴为主,稍用散风去邪之味。
方用平补汤:熟地、麦冬、甘草、白芍、柴胡、人参、苏子、茯苓、天花粉、百合、荆芥、香附、陈皮、元参等。
11、人有久咳不愈,口吐白沫,气带血腥,此是阴虚肺燥。
宜峻补肺肾,用熟地、麦冬、芡实、芡肉、贝母等。
12、人有久病咳嗽,吐痰色红,似血非血,盗汗淋漓,肠鸣作泄,午后发热,此病宜肝脾肺肾四脏同调:白芍、麦冬、茯苓、元参、桑叶、熟地、山茱萸、五味子、车前子、地骨皮、百合、沙参、丹皮、牛膝、破故纸、贝母等。
13、人有春暖夏热时,安然无事。
一遇秋凉,即咳嗽不宁,甚至气喘难卧,缘于内有郁热,气血与热力不能宜达于肤表,外邪得以趁虚袭入,宜疏其内郁之热兼撤外入之寒:当归、大黄、贝母、天花粉、薄荷、荆芥、甘草、白术、陈皮、黄芩、神曲、桔梗、川芎、生地、款冬花等。
14、人有咳嗽,面热如醉,此为阳明胃热上冲熏面。
酌以生地、元参、生石膏、天花粉、麦冬、大黄清之润之利之。
15、人有咳嗽,气从小腹上冲胸咽。
此为阴虚火逆。
宜用:生地、元参、牛膝、麦冬、白芍、阿胶等。
16、人有咳嗽,气从上逆,喉中有水鸣声。
须发散、下气、润燥、开痰四法兼施,射干麻黄汤主之:射干、麻黄、生姜、细辛、紫菀、款冬花、五味子、大枣、半夏等。
17、咳嗽脉沉,体内有水饮停着。
宜泽漆汤:半夏、紫菀、泽漆、生姜、白前、甘草、黄芩、人参、桂枝等。
18、咳嗽脉浮,酌用浓朴麻黄汤:厚朴、麻黄、生石膏、杏仁、半夏、干姜、细辛、五味子、小麦等。
19、有前贤认为:仅有咳、或稍微有痰而痰极粘滞难出,缘于肺受火烁,若妄用治痰的通套之剂二陈汤,必致燥劫阴血,而转生大患。
应宜甘寒凉润之药如:麦冬、竹沥、天花粉、竹叶、石斛、知母等。
20、有前贤认为:六气之邪初袭肤表而致咳嗽者,药不宜静(静药,如熟地、生地、五味子、石斛、黄芩、黄连等阴凝之药)静则使邪留连不解转生他患,所以禁用寒凉收敛之药,需遵《内经》“肺欲辛”“辛者散”之旨。
外邪宜散,解散外袭之风寒热燥诸邪。
若误用收敛,外邪必缠绵不去,深入为患(常见感冒发热咳嗽,不忌油腻肉荤,虽服药正确,也必定是咳嗽日久不退。
所以仲圣桂枝汤条下有禁生冷,粘滑,肉荤,酒酪,臭恶等物之明训)。
治内伤咳嗽者,药不宜动(动药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姜桂、砂红等辛香燥热之阳药),动则虚火不宁,燥痒愈甚,所谓“辛走气”,“辛耗气”,“气病无多食辛”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内伤致咳,久咳体虚者,用药宜补而敛之。
若误用辛味发散之药,则肺气更加怯弱,正气不支,危害同样是很大的。
其中又有须变化权宜者,若是遇到体质虚弱的初感新邪而咳嗽的病人,又当用补益佐以和解于发散的方剂中;治疗内伤咳嗽,虽当以静养阴,也有须佐以干姜、肉桂、附子等补助命名(命门火衰,辛热扶阳)的情况。
21、伤风寒以有咳嗽为轻。
若风寒之邪,直入于内伤脏腑则不见咳嗽,为病重。
所以天气变化时,小孩子最容易病发热咳嗽。
因为小孩的情况,只要没有先天性不足,脏器就没有人事方面的虚损。
仅仅只是脾肺功能稍微有些弱,邪伤多在肤表,病久向内引入再妨碍于肺与脾。
成年人感冒六邪,多有不见发热咳嗽的,是因为身体内部有脏器方面的虚损,外邪得以直接入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