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广西南宁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语文必修四 2.6《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课件 (共40张ppt)

水调歌头
壬子被召,端阳相饯席上作①
辛弃疾
长恨复长恨,裁作短歌行。何人为我楚舞,听我楚狂声? 余既②滋兰九畹,又树蕙之百亩,秋菊更餐英。门外沧浪水, 可以濯吾缨。
一杯酒,问何似,身后名?人间万事,毫发常重泰山轻。 悲莫悲生离别,乐莫乐新相识,儿女古今情。富贵非吾事, 归与白鸥盟。
【注】①绍熙三年(壬子),辛弃疾奉召赴临安,在陈端仁的践行席上赋此诗。②“余既”三句出自《离 骚》:“余悸滋兰之九畹,又树蕙之百亩”“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次 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 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胄为了 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 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到任后,做 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把持朝政,只 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韩侂胄听不进辛 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 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时,登上北固亭,满 怀悲愤而写下的。
揾英雄泪:不能
表达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 地而效力,徒然虚度时光的感慨。自伤 抱负不能实现,世无知己,得不到同情 与慰藉。这里的“英雄”既指恒温也指 自己。
三、本词作者是通过哪些方法来表现自己的“登临 意”的?
1、通过对秋天里的青天、流水、远山、落日、 断鸿意象的描写来烘托登临意。
2、通过看吴钩、拍栏杆的动作塑造自我形象来 表达自己的登临意。
为抗金御敌,统一中原而奋斗,但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所 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之情,倾诉壮志难 酬的悲愤之意。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著有词集《稼轩长短句》。

202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全册课件【完整版】

202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全册课件【完整版】

第一单元
202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全册课 件【完整版】
1 窦娥冤
202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全册课 件【完整版】
202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全册 课件【完整版】目录
0002页 0122页 0144页 0181页 0248页 0303页 0344页 0374页 0445页 0498页 0596页 0653页 0721页 0789页 0885页 0973页 0997页
★阅读鉴赏★
1 窦娥冤
3* 哈姆莱特
4 柳永词两首
望海潮(东南形胜)
5 苏轼词两首
念奴娇 赤壁怀古
6 辛弃疾词两首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7* 李清照词两首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8 拿来主义
10交流★
发展幸福 学习纵向展开议论
善于思辨 学习辩证分析
★梳理探究★
走近文学大师
★名著导读★
★阅读鉴赏★
2020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4全册课 件【完整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 (共44张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辛弃疾词两首》 课件  (共44张PPT)

孙权
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打败曹操军队, 保卫了家园。
英雄 表现作者心中渴望 风流 抗敌救国的热情。
刘裕
金戈铁马
在京口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恢复中原,气吞万里
他曾大举北伐。
如虎
表达作者收复中 原的远大抱负
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师北伐,想要建立
刘义隆 像古人封狼居胥山那样的功绩,结果落得北
望敌军而仓皇失措。
婉约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优点:1.婉约派的词大多描绘当时人们的生
写 作 背 景
写这首词的时候辛弃疾已经六十五岁了, 辛弃疾从42岁到60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 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期间,1203年再 次被当时执掌大权的韩侂胄起用,任浙江东 路安抚史,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年韩侂 胄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 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弃疾 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侂胄 把持朝政,只想侥幸求逞,不愿认真准备。 韩侂胄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后来就把他调 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起用又被降职 时,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而写下的。
下联的“美芹悲黍”中的“芹”指芹菜。 《列子• 扬朱》篇载:有人向同乡富豪赞美芹菜 好吃,结果富豪吃了反倒嘴肿闹肚子。后人以 “献芹”称所献之物菲薄,以示诚意。辛弃疾曾 于1165年写论文10篇,又称《美芹十论》,陈述 抗金救国、收复失地、统一中国的大计。
“悲黍”,黍即小米,据史书记载,周室东迁
少胜多,表现了非常丰富的内容和思
想涕。 落对正,比如后段《一词刘气综裕奔》—注所,说—笔,刘不“义遏发隆:端廉便颇欲
自拟,慷慨壮怀扬,州如路闻—其—声佛;狸谓祠此词
用人名多者,尚是不解词味。”
廉颇——自己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三教案:2.6琵琶行(并序)第二课时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三教案:2.6琵琶行(并序)第二课时

2.6 琵琶行(并序) 教案4 (人教版必修3)教学目的1 、通过琵琶女的不幸遭遇,了解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者的乐伎和艺人们的悲剧命运2 、体会作者把琵琶女的遭遇和诗人自己被贬谪的境况联系起来写用意3 、体会作者运用生动、恰当、新颖的比喻来描绘音调的高低、强弱变化的艺术手法教学重点、难点诗篇中对音乐形象描写教学课时3 课时第二课时一、复习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讲述琵琶女的身世二、新授1 、领读第1 段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了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荻花秋瑟瑟”一句作了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寂寞之感,已曲曲传出。

此时又是“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

从夜送客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说是“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她“千呼万唤始出来”,是因为她有一肚子的“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

诗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2 、音乐的描写下面的一大段通过琶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内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

“弦弦掩抑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幺》”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情感。

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大弦嘈嘈如急雨”,既用“嘈嘈”这个叠字词摹声,又用“如急雨”使它形象化。

“小弦节节如私语”亦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辛弃疾词两首》PPT精品课件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辛弃疾词两首》PPT精品课件

朗读体味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 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 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 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 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 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译文
• [上片] 江山依旧,却无处觅求像孙仲谋一 样的英雄豪杰。昔日繁华的歌舞台榭,英 雄的业绩风流,总被历史的风雨吹得化为 乌有。一抹斜阳映着丛密的草树,平常的 街巷,人们说刘裕曾在这里寄住。想当年, 他指挥的金戈铁骑,气吞万里,威猛如虎。
辛弃疾到了南方,继续坚持主战,用他饱含爱
国主义激情的词和文章,宣传北伐抗金,收复中原, 统一全国的主张。但是投奔南宋后辛弃疾并没有得到 统治者的重用。此后就一直担任一些无关轻重的小官。 虽然曾多次上书,陈抗金恢复大略,均未被采纳。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
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 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 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 力雄厚。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 有作品集《稼轩长短句》。
指辛弃疾自己;悲愤之情。
7、“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三句,是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用具有典型意义的动作,淋漓尽致地抒发 自己报国无路、壮志难酬的悲愤。
“无人会、登临意”则慨叹自己空有恢复中 原的抱负,而南宋统治集团中没有人是他的知 音。
8、与词的上片相比,词的下片描写对象变成 了历史人物,词人写了哪些人和哪些事呢?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4第6课《辛弃疾 词两首 》课件(共62张PPT)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 第2单元 6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课件) 第2单元 6

树犹如 此动词,像,似 . 坐须臾,沛公起如 厕动词,往,到……去 . (3)如 人意动词,遵从,依照 犬皆如 . 如 其不才,君可自取连词,假如,如果 . 倩何人唤取疑问代词,什么 . 豫州今欲何 至疑问代词,哪里 . (4)何 如代词,与动词“如”“若”等连用,表“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 . 开国何 茫然副词,多么 .
写《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源自的时候辛弃疾已经 66 岁了,辛弃疾 从 42 岁到 60 岁一直过着“隐居”的生活,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后来被当时执 掌大权的韩 胄起用,任浙江东路安抚使,翌年改任镇江知府。1204 年韩 胄为 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草草北伐。而镇江濒临抗战前线,是北伐的重要基地。辛 弃疾到任后,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但是韩 胄把持朝政,只想侥幸取胜,不 愿认真准备。他听不进辛弃疾的劝告,并把他调离了镇江。这首词是辛弃疾被 起用又被降职后,登上北固亭满怀悲愤写下的。
[质疑· 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 1: 解惑: 疑问 2: 解惑: 疑问 3: 解惑:
[整体· 感知] 1. 《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这首词通过写登建康赏心亭的所见所感,抒发了作者收复失地、统一祖国 的雄心壮志和功业未成的苦闷心情,表现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表 达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年轻的辛弃疾率义兵南下归宋,力图收复中原,不想朝廷昏庸懦弱,没有 给他施展抱负的舞台。报国无门,他慨叹“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只 能“红巾翠袖,揾英雄泪”;壮志难酬,他的愤懑喷薄而出,“凭谁问:廉颇 老矣,尚能饭否?”尽管一生怀才不遇,他却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梦想的脚步, 始终执着地跋涉在抗金复国的道路上。
阶 段 一
阶 段 四
阶 段 二
6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二首共31张PPT[可修改版ppt]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二首共31张PPT[可修改版ppt]

孙权

刘裕

刘义隆

佛狸祠

廉颇
上片思考:辛弃疾登上北固亭,极目
远眺,为什么会想到孙权和刘裕?
孙权:


他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曾打败来自北方 的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
立 业
刘裕:


刘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刘裕曾经在这

里起事,最后建立政权。为了恢复中原,他 几次大举北伐。
仰 慕
思考:词人写这两位英雄人物 寄托了什么情怀?
2、词人对这些历史人物各持什么态度?
• 张翰 :乐于归隐
有家难回的乡思,
以及对金人、对南
语出《世反 例说新语》。晋晋朝朝的吴桓温地北人伐张,途翰中(见宋字到朝自季廷己的鹰早激)年愤在
用典栽 以 徒种堪然此的?虚处柳”度正 例借树光以已阴抒经的刘许发粗感桓《 诉 他 刘 之 如备自过慨汜温,说备意果三己十 。::洛 想 味 后 归自自说,是国不围:雄谋阳 到 , 来 隐能,己己:只我志叹才取为做 家 便 的 称便上去当知,·时大陈私抗叹官 乡 立 文 为大拜今道我光略登利击息床访天求就, 莼 即 人莼流传敌道躺陈下田睡逝人在 菜 辞 将鲈:》下登大问在,“记秋 羹 官 思之收,时乱舍百木载季 和 回 念思复犹让, , , 尺:失西鲈乡家。如不 赞 为许陈 你 言 楼许地此忧 摇学赏民风鱼。乡汜登 没 无 上汜而,惧,、,起脍于,睡不 有 可 ,效人向国时不志下救 而理 采力时的是弃何刘事光愿在,床世 让财 。,美,官备飘流,为。国
思考:辛弃疾引用宋文帝北伐惨败 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借鉴历史,伐金必须作好 准备,委婉劝韩侂胄不能草率 行事。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人教版必修四练习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人教新课标版选修语文选修高一人教版必修四练习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

第6课辛弃疾词两首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稼轩.(xuān)仿佛.(fú)涔.涔(cén) 鲈鱼堪脍.(.kuài)B.玉簪.(zān) 无觅.(mì)金戈.(gé) 封狼居胥.(xū)C.嘉.许(jiā) 江堤.(dī)菜羹.(gěng) 排难.解纷(nàn)D.寥.落(liáo) 尽.管(jìn)仓皇.(huáng) 舞榭.(xiè)歌台【解析】B项中“戈”应读gē;C项中“羹”应读gēng;D 项中“尽”应读jǐn。

【答案】 A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揾泪南渡气吞万里遥岑远目B.愤概断鸿玉簪螺髻脍炙人口C.流年理睬谋取利益胪鱼堪脍D.频繁祭祀鸠占雀巢栏杆拍遍【解析】B项“概”应为“慨”;C 项“胪”应为“鲈”; D项“雀”应为“鹊”。

【答案】 A3.下列句子中不含诗句倒装的一项是( )A.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D.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解析】A现代汉语语序应为“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碧梧老枝”;B现代汉语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D现代汉语语序应为“月明中不堪回首故国”。

【答案】 C4.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楚天..远目(小而高的山)..千里清秋(古人泛称南方的天空) 遥岑B.断鸿..声里,江南游子(受伤的大雁) 把吴钩..看了(古代吴地制造的一种宝刀) C.无人会.,登临意(理解,明了) 休说鲈鱼堪脍.(捉鱼网)D.赢得..仓皇北顾(落得) 舞榭.歌台(楼台)【解析】B.“断鸿”指失群的孤雁,C.“脍”指把鱼、肉切细,D. “榭”指建在高台上的房子。

【答案】 A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流风余韵)B.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四:2.5、苏轼词两首教案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四:2.5、苏轼词两首教案

2。

5、苏轼词两首教案(人教版必修4)【教学目标】1.了解豪放宋词的风格特点,提高古典诗词的阅读鉴赏能力。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1.引导学生通过对比赏析,体会词的不同的妙处和作者含蓄深刻的思想感情.2.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理解其“人生如梦”的思想感情。

3.感受苏轼的旷达和洒脱、豁达坚韧、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的情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解法和讨论法相结合。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步骤】一、导入课文,激发兴趣许多古人,每见名山大川,必有所感怀,如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范仲淹临洞庭而忧苍生,欧阳修游滁州而醉山水.他们心为山动,情为水发,锦文华章,喷薄而出,留下许多千古绝唱。

宋代词人苏东坡来到历经沧桑的赤壁古战场,同样情难自己,醉书一曲《念奴娇》,让世人传唱.(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赤壁风景图及苏轼原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苏轼的这篇传世佳作——《念奴娇•赤壁怀古》.二、简介作者和写作背景苏轼(1036 ~ 1101),字子瞻,自号东坡居上,眉州眉山人.他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王安石当政,行新法,他极力反对,出任杭州等处地方官。

又因作诗得罪朝廷,被捕入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时,旧党当权,召还为翰林学士;新党再度秉政后,又贬惠州,远徙琼州,后死于常州。

苏轼的词意境和风格都比前人提高一步。

他作词不纠缠于男女之间的绮靡之情,也不喜欢写那些春愁秋恨的滥调,一扫晚唐五代以来文人词的柔靡纤细的气息,创造出高远清新的意境和豪迈奔放的风格。

苏轼的词强烈地反映着入世和出世的世界观的矛盾。

他政治上长期失意,一生经历坎坷不平,但仍能保持乐观豪迈的精神,不时发出健旺爽朗的笑声;另一方面作者在达观潇洒的风度里潜伏着一种浓厚的,逃避现实追求解脱的老庄思想,用来寄托自己对政治现实不满的心情.《念奴娇•赤壁怀古》是苏轼谪居黄州游赤壁时写的.这时作者47 岁,自觉功名事业还没有成就,就借怀古以抒发自己的怀抱.三、整体感知1、指导朗读,疏通文字.诵读提示:这首词历来被视为豪放派的代表作,应读得铿锵有力,表现出作者对历史上这场战争的向往和对英雄的景仰;最后的感慨语尽管含有消极情绪,也应读得洒脱,不要当作低调处理.2、从章法上说,词的上阙大多侧重写景,叙事,下阕侧重抒情。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教案:五2.6逍遥游2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教案:五2.6逍遥游2

2。

6 逍遥游教案(人教版必修5)【教学目标】1、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一分为二地恰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2、初步了解庄子形象化说理的风格。

3、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汪洋恣肆的特点。

4、掌握相关文言知识:文言词语:怒、抟、覆、置、负、培、图、志、名、穷、特、匹、辩.文言句式:其……邪?其……邪;奚以……为?奚以……也?恶……哉。

归纳“则”“乃”“而"的用法。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

2、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教学难点】1、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2、理想“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教学方法】导读、启发、讨论、总结【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了解庄子及其文和道家思想;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3、落实基本知识.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大约在公元前369年,“天崩地坼"(李泽厚语)血雨腥风的战国,河南省商丘县东北,当时叫“蒙”的小国,一位思想家带着他的第一声啼哭诞生了,他,就是我国历史上与老子并称的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庄周。

对于庄子我们并不陌生,高一时就拜读过庄老先生的《秋水》,我想请教的是出于《秋水》的成语及其意义是否还有同学记得?(望洋兴叹:看到别人的伟大方知自己的渺小;后多比喻要做一件事力量不够,感到无可奈何.贻笑大方:被有很高的道德修养的人笑话了;现表示被内行人笑话.)既然并不陌生,我们是否能够遥想一下庄子的形象呢?(答案具有开放性,大致要点:曾垂钓于濮水,曾向监河侯贷粟,曾以卖草鞋为生,著《庄子》“十余万言”[《史记》语],是一位被褐怀王的隐士高人.)可以让学生多介绍相关的故事。

明确知识:1、庄子,名周,约生于公元前369年,死于公元前286年,战国时宋国人,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与老子并称为“老庄”。

“我宁可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 老庄申韩列传》)一语可见其性格特点。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2.6《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教案:2.6《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孔雀东南飞》(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的艺术成就,理解铺陈、排比、起兴的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2)培养学生结合语境欣赏诗歌语言表达效果的能力和运用人物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3)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封建家长制及封建礼教摧残男女青年幸福生[教学重点](1(2(3)掌握文中的“偏义复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文言语法。

[教学难点]:(1)体味人物性格及诗句的民歌气息和抒情意味。

(2)如何理解结尾的“化鸟”这样的情节安排?[教学时数]: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先播放《梁祝》的经典旋律,让学生沉浸在审美体验中。

师问: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根据我国哪个民间传说创作的?(相信学生肯定能回答出来)对,是根据《梁山伯与祝英台》(与《白蛇传》、《孟姜女》、《牛郎织女》并称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的民间传说创作出来的。

其中,“梁祝传说”是我国最具辐射力的口头传承艺术,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

梁祝故事在民间流传已有一千四百六十多年,可谓中国家喻户晓,流传深远,被誉为爱情的千古绝唱。

从古到今,有无数人被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悲惨爱情所感染。

《梁山伯与祝英台》也有着东方的《罗密欧与朱丽叶》之称。

说到爱情,总是那么让人心动,有着让人冲动的美好向往。

然而,我们所知道的这些故事里,本来可以美好的爱情却总是遭遇挫折,让人心碎。

但是,爱情的主人公都毫无例外地为追求美好的爱情而奋斗,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可见,中华民族是一个追求美好爱情的民族。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记录中国古代让人心碎的爱情故事的古诗——《孔雀东南飞》。

这个荡气回肠的爱情故事毫不比“梁祝传说”逊色。

《孔雀东南飞》堪称我国古代爱情诗歌的绝唱,千百年来,让人们感叹唏嘘不已,也一直让人们思索着:是什么要素使这首诗具有如此之大的震撼力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孔雀东南飞》为我们描述的凄婉的爱情世界里吧。

二、朗读课文,总体把握,熟悉故事梗概:1.教师朗读两个自然段做好示范,剩余段落指名学生朗读。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第2单元第6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必修四第2单元第6课《水龙吟登健康赏心亭》课件

辛词与苏词之别(一)
两者都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
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 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 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 的平静。
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 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 雄的悲愤。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 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 般的冲击力量。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这是作者在赏心亭上所见的景色。楚天 千里,辽远空阔,秋色无边无际。大江流向 天边,也不知何处是它的尽头。遥远天际, 天水交溶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
仰则天高,俯则水远。天高水远,无边 无垠。它仿佛令你拔地凌空、极目游骋。其 意境浩渺壮阔 、 气势雄浑 、 苍茫悲凉。
❖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虽思进取, 却志不得伸。
生于金国,怀不共戴天之愤; 起兵南渡,扬眉长剑出鞘; 宦海辗转,满腹治国经纶;
身 世
被迫归隐,恬静激愤共存;

宝刀不老,光复之心无改;

抑郁而终,含恨残山剩水;

范开曾在《稼轩词序》中论道:“ 打
器大者声必闳,志高者意必远。”黄梨 庄云:“辛稼轩当弱宋末造,负管、乐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作者举目远眺,那一层层、一叠叠的 远山,有的很象美人头上插戴的玉簪 ,有的很象美人头上螺旋形的发髻,却 只引起我内心的忧愁与愤恨。
群山风流多姿,却仿佛是在“献愁供 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愁恨何来?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落日,比喻南宋国势衰颓。
断鸿,是失群的孤雁,比喻自己飘零的 身世和孤寂的心境。

之才,不能尽展其用。一腔忠愤,无处
发泄… …故其悲歌慷慨、抑郁无聊之气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广西平南县中学高中语文 辛弃疾词两首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4

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辛弃疾豪放词的创作风格。

2.熟悉了解必要的历史典故。

1.了解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背景,学习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分析作品。

2.了解辛弃疾词大量运用典故表达思想感情的写法。

二、作者简介,知人论世辛弃疾,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山东历城人。

他原是智勇双全的英雄。

因生长于金人占领区,自幼就决心为民族复仇雪耻、收复失地。

因此,他一生都在进行抗金御敌,统一中原的奋斗。

自符离之战失败后,南宋王朝一战丧胆,甘心纳贡求合。

身为“归正人”的辛弃疾,因受到歧视而不被重用。

所以,其词多数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

与苏轼同为豪放词派的代表,合称“苏辛”。

三、倾情诵读,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听老师读、抽读、译读(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诗词意思)2、出色的朗读往往是建立在正确的理解的基础上的。

下面就请大家结合课下注释,边读边理解词的内容。

并把你不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可以和你旁边的同学讨论解决,也可以和我一起探讨。

四、体会感情,感受形象,(一)分析词的上片师:我们先来看词的上片。

上片中词人用了我们常见的表现手法,你们发现了吗?——借景抒情1、那么词中哪些句子是景色描写,他们分别描写了什么景色?——江月、山景、落日、断鸿、游子2、师:一切景语皆情语,这些景色描写又牵动了词人怎样的心绪呢?教师提示:请大家抓住关键词(学生讨论完成)(1)词人由水写到山,有无情之景写到有情之景,“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是词人在赏心亭上看到的江景,水天一色的辽远和如簪似髻的山影便牵动了他久蓄的愁苦。

写得气象阔大,笔力遒劲。

(2)人心中有愁有恨,所见之远山也似乎在“献愁供恨”,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

那么诗人愁恨为何,又因何而至?北望是江淮前线,效力无由;再远即中原旧疆,收复无日。

南望则山河虽好,无奈仅存半壁;朝廷主和,壮士不得其位,即思进取,也限于国力。

以上种种,是恨之深者,愁之大者。

诗人借远山之献供,尽情抒发内心担负。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四:4.0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四:4.0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

4.0梳理探究--《逻辑与语文学习》教案(人教必修四)指导思想语文新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求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

”这种新的教学论,改变传统教学过于注重传授知识的倾向,通过老师的诱导,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以实现其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运用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等知识指导语文阅读和写作,对提高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严密性很有益处.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逻辑的一般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缜密性,培养学生准确、严密、清晰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掌握辨析概念和运用推理的一般方法,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习惯,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学情分析这些年的大纲对于逻辑知识不作要求,在实际教学中对此也有所忽视,大部分高中学生没有接触过逻辑。

但如果教师诱导得当,学生应该能积极参与。

要加强对学生自主精神、探究精神的培养,逐步养成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多种学习方式的交互作用中,提高语文的综合素养。

学生的思维习惯是自发形成的,学习逻辑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的内容是必修4“梳理探究”部分“逻辑与语文学习”,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培养准确表达的语言能力。

学好这一节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重点与难点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梳理感性材料,掌握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是教学重点。

把自发形成的思维习惯转化为自觉的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是教学难点。

教学过程一、课前预习阶段(明确任务)1、通读本课内容,划出有关逻辑的知识点.思考课后练习。

2、搜集各学科学过的概念或定义。

3、了解逻辑推理规律。

二、课堂分组探究(把学生分为小组,由学生和教师一起讨论确定深入探究的课题重点)1、概念、命题、推理和逻辑规律的一般知识.2、运用逻辑知识解决语文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三、新课导入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残暴的国王,统治着一个奇怪的国家。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教案:五2.6《逍遥游》1

广西南宁市江南区江西中学高中语文教案:五2.6《逍遥游》1
本文开头以背负青天,具有奇伟力量的大鹏和纤细微小、能在空中任意游荡的“野马"为喻,论证世间万物都“有所待",因而算不上逍遥游。可谓想像奇特。论证时,首先指出大鹏南飞,有待“海运",有待六月的巨风;而“野马”“尘埃”的任意游荡有待于“以息相吹”。为了强调大鹏“有所待",作者以“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作比喻,论证“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为了使人们对结论深信不疑,作者又以“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这个生活常识为喻,证明“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可谓说理透彻。
2.6《逍遥游》教案2(人教版必修五)
课 题
逍遥游
课时
2
课 型
新授课
主备人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注释及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2.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及其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思路纵横、气势非凡、汪洋恣肆的特点,欣赏其浑莽开阔的意境和独具特色的气韵美.
从时间上说,朝菌、蟪蛄是“小年”,冥灵、大椿是“大年”。与众人比,彭祖是“大年",但他与冥灵、大椿比,又是“小年”。鲲鹏是“大智”,蜩、学鸠、斥鴳等见识浅陋,只能算是“小智”。
总结:在五彩缤纷,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里,有动物、有植物、有云气、有人类。其物种形状,其所占时间,所占空间,大者大,小老小,绝不相同。自然界如此,社会亦然。作者以上写的都是物,它们都不是自由的,即非逍遥的。
二、分析、理解第三段
1、这一段写了哪些人?可分为几类?
心系功名的“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
宋荣子、列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6《登建康赏心亭)》共1课时教案1(07人教版必修四)
(一)设计意图:
为使语文教学更有效,平时教学中我们应有这样的意识:巧妙设计活动,不留痕迹地将鉴赏能力和高考考点的能力训练落实到位,为此,设计依据词句内容想象并进行片段写作训练,由个别到类别进而归纳诗词用典的特征等等。

另外诗歌教学要善于抓住关键词,简化、优化课堂教学,本词的“登临意”、“英雄泪”便是肯綮之处,了解其内涵,词的内容乃至作者思想感情、作品风格特征便清晰可见。

(二)教学重点:揣摩写景语句,把握情景关系
(三)教学难点:解读典故内容,掌握情感特点。

(四)教学目标:
1、诵读中体会感情,品味中分析意象,比较中加深理解,训练中学以致用,把握“意”的真意,“泪”的内涵;领略辛词豪放的特征,感受其爱国情怀。

2、以读促写,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以写促思,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让诗词激越的情感滋养丰富心灵,做到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五)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郭沫若曾拟写了这样一副墓联:铜板铁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我们知道写的是谁?对,就是南宋著名的抗金将领、继苏轼之后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今天我们就来通过一首词感受他豪放的词风、炽热的情怀。

二、诵读,整体把握,体会情感
众所周知,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这首词又是他早期最富盛名的一篇力作,请自由诵读,读出其“壮”情。

1、学生个别朗读,自主评价。

2、师作诵读指导:
3、生齐读并思考:作者围绕“登亭”写了哪些内容?
生合作交流,师点拨总结:古往今来,文人骚客,登高必赋,如若写诗词,大都前半部或上阕写景,后半部或下阕抒情,比如我们学过的杜甫的《登高》、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等。

本词也不例外,上片写登亭所见清秋之景,景中含情;下片写登亭所发悲壮之情,情因事生。

三、品读,鉴赏意象,感受形象:
1、分组活动:法国著名学者帕斯卡说过:“人类所有的才能之中与神最相近的就是想象力。

”女孩子们,你们想不想也与神靠得近一点?请选择上片中的最喜欢的一句,把它改写成散文;男孩子们,古人云:“不动笔墨不读书。

”圈点批注就是动笔墨的方法,选择上片中最有感触的一个字、一句词,写点评。

2、交流片段作文,抓意象,明了情景关系:上片写景抒情,借写天高水长浩淼寥廓的无边秋色、残照落日、哀鸣断鸿等凄清的景物描写,渲染了一种苍茫悲凉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的孤寂悲苦之情,壮志难酬的苦痛。

交流点评内容。

方法小结:
3、上片末尾作者无奈感慨:“无人会,登临意。

”穿越800多年的时空,你能成为辛弃疾异代的知己吗?你能结合他的身世经历和这首词的下阕推断他的“意”吗?你还知道哪些诗人类似的“意”吗?
1、)学生说说他们所了解的辛弃疾;
2、)师补充介绍辛弃疾:
3)填表,理解典故内涵:
师生共同总结:
4、辛弃疾同时代人、岳飞的孙子岳珂曾批评辛弃疾词作有用典故过多之弊(岳珂《桯史》卷二),这一首作品虽然用典密集,但都很贴切,基本不给人堆砌繁琐之感。

这却为何?
师生根据本词共同总结:词中典故,或正用,或反用,都为吊兴废,感身世,且用词极为精当,能配合词意进行锤炼,如“休问”、“羞见”、“可惜”等直接表明感情特征的词语,起着融化史实入词的作用。

所以典故虽多,却是信手拈来,浑然天成,臧否人物,激扬文字,沉着痛快。

所以理解古诗词中的典故,首先要了解典故的内涵,揣摩作者的用意。

须知用典都是借他人的酒杯浇自己心中的块垒,在别人的故事里流自己的眼泪。

5、依据板书提示,当堂背诵全词。

四、扩读,拓展延伸,学以致用:
1、赏心亭是建康的名胜景地,辛弃疾曾多次登亭览胜,均有佳作问世,除本作外,还有下面两首,请欣赏并完成填空。

念奴娇登建康赏心亭呈史留守致道
(1168年)
我来吊古,上危楼、赢得闲愁千斛。

虎踞龙蟠何处是?只有兴亡满目。

柳外斜阳,水边归鸟,陇上吹乔木。

片帆西去,一声谁喷霜竹?
却忆安石风流,东山岁晚,泪落哀筝曲。

儿辈功名都付与,长日惟消棋局。

宝镜难寻,碧云将暮,谁劝杯中绿?江头风怒,朝来波浪翻屋。

注:“却忆”到“棋局”数句用谢安典故,希望史致道像谢安一样带领大家北破强敌。

“宝镜”后三句写自己身怀壮志却知音难觅。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1174年初春)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填空:
第一首词主要是,运用典故抒发的“闲愁”;
第二首词主要是写景,运用表达自己壮志未酬、白发徒增的。

2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辛弃疾的一腔孤忠,无人领会,化而为泪。

那是怎样的一滴泪!你能在古诗词中找到类似的泪吗?
1)、生交流。

2)、师小结:
五、总结,布置作业:
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不思进取,群小当道,忠良请缨无路,报国无门。

这就使辛弃疾们在扼腕叹息之余,把一腔忠贞化而为诗词,从而演奏了一曲时代的最强音,照亮了那个黑暗的时代,也温暖了后来人的心灵,更激励着我们这些风华正茂的少年,心怀天下,热爱祖国。

这或许就是对叶嘉莹先生所言“诗歌让人心灵不死”的另一种理解吧!
1.课外阅读梁衡的《把栏杆拍遍》,加深对辛弃疾其人其诗的理解。

2.同为豪放派词人,且历来苏辛并称,但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有何异同?课下搜集几首诗词,比较比较,写一篇鉴赏小论文。

六板书设计:
景:楚天秋水遥岑落日断鸿
登亭所见意(寓情于景)人:江南游子看了拍遍
休说
登亭所感羞见泪(用典抒怀)可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