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2.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使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能独立完成沉淀溶解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正确分析。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及表达式2. 溶解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案例分析5. 实验:沉淀溶解实验及结果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教学难点: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影响因素。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

3. 结合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实验分析能力。

4. 组织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表达式及计算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4.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进行沉淀溶解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

5. 实验结果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规律。

6. 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六、教学评价1.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题和应用题,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3.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4.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合作意识。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制作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的课件,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

2. 实验器材:准备足够的实验器材,确保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

沉淀溶解平衡大学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大学教案

教学目标:1. 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3.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

2. 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

2. 沉淀溶解平衡实验器材。

3. 相关习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入话题: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沉淀和溶解的现象,如河水中的泥沙、海水中的盐分等。

那么,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沉淀溶解平衡。

二、讲授新课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1)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形成饱和溶液时,溶解和结晶的速率相等,固体质量和离子浓度不再变化的状态。

(2)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动态平衡、多重平衡。

2. 沉淀溶解平衡的计算(1)溶度积常数(Ksp)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饱和溶液中,其离子浓度的乘积的幂次方等于溶度积常数。

(2)计算方法:根据化学方程式,列出离子浓度表达式,代入Ksp计算。

3. 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1)判断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2)计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3)分析溶液的酸碱性质。

三、实验演示1. 实验目的:观察沉淀溶解平衡现象,验证溶度积常数。

2. 实验原理:根据沉淀溶解平衡原理,通过加入一定量的沉淀剂,使溶液中的离子浓度达到饱和,观察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3. 实验步骤:(1)配制一定浓度的难溶电解质溶液。

(2)加入沉淀剂,观察沉淀的生成与溶解。

(3)计算Ksp。

四、课堂练习1.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确性。

2. 计算下列溶液中离子的浓度。

3. 分析下列溶液的酸碱性质。

五、课堂小结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2. 强调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习题。

2. 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实验演示和课堂练习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原理和计算方法。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分析实际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2. 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3. 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4.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5. 溶解度表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溶解度积的计算方法及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沉淀溶解平衡的规律。

2. 利用多媒体课件,生动展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过程。

3. 进行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感受沉淀溶解平衡的变化。

4. 开展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自然界中的沉淀现象,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3. 知识讲解:讲解溶解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4. 案例分析:分析实际问题,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进行解答。

5. 课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知识点。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步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策略与评价1. 教学策略:情境创设:通过生活实例或实验现象,让学生感知沉淀溶解平衡的存在。

问题解决:设计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讨论。

互动交流: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智慧共享。

实践操作: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沉淀的与溶解过程。

2. 评价策略: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和溶解度积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欧阳晨莺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2)能描述溶解平衡,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的含义.(3)知道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4)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

通过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分析,建立起溶度积概念。

(2)通过对溶度积的分析,了解在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情况。

(3)运用溶度积知识对溶液中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进行理论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沉淀的转化及其应用知识的学习,认识其中蕴涵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2)结合实验现象以及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及其应用,沉淀的溶解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通过溶度积常数求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四、教学建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的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四单元。

本节内容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不但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此部分内容与与科研、生产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前面对化学平衡理论的深入探讨,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平衡原理的观点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方法, 并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思维方式;此时再来学习沉淀溶解平衡,学生比较轻松的就能掌握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本节教材按照由简到繁、逐步递进的原则构建。

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先对初中的溶解度做了复习,再通过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运动,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此基础上分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并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的基本概念;
3、能够运用沉淀溶解平衡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二、课前准备:
1、课前预习教材相关知识点并扩展;
2、设计小组准备范例演示;
3、准备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三、教学内容:
1、复习
可通过quiz等方式测试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回顾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的基本概念。

2、导入
介绍示例:向溶液中加入AgNO3和NaCl、BaCl2和Na2SO4等,引导学生思考会不会出现沉淀,如果出现了,沉淀是什么物质。

帮助学生理解沉淀反应和溶解反应的发生机制和条件。

3、正文
a、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当沉淀和溶解反应同时进行,它们达到平衡态的状态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b、沉淀溶解平衡的特点:沉淀和溶解反应速率相等,产生的沉淀和溶质浓度不再变化。

c、沉淀弱溶质的条件:沉淀的溶解度小、产生的溶质质量少。

d、浓度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涉及到了反应物浓度和产物浓度对反应平衡的影响。

e、离子平衡常数:关于沉淀溶解平衡的K值,在学生掌握基本原理之后,可以进一步介绍离子平衡常数的计算方法。

4、范例演示
利用实验室设备演示沉淀与溶解的平衡,并根据实验结果示范如何计算其平衡常数。

5、小结
简要总结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突出重点以便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和理解。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示范法、探究法、体验法.
五、教学手段。

(完整word版)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

(完整word版)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作为本专题的最后一个单元,既是电解质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化学平衡知识的概括和整合。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问题。
②让学生掌握溶度积和离子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2、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
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难溶物质本身性质——主要决定因素
2、外因:
(1)浓度:
1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2同离子效应:
向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2)温度:
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Ca(OH)2例外)
(3)向平衡体系中加入可与体系中某些离子反应生成气体时,平衡正向移动。
【过渡】
溶解平衡也是一种平衡,它的平衡常数应如何表示呢?
【板书】
三、溶度积常数(Ksp)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其离子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为一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Ksp = C(Pb2+) C(I-)2
【随堂练习】
写出下列难溶物溶解平衡和溶度积表达式: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溶解性、溶解度的知识;在必修一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在本书中又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以及平衡常数,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3.4.1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4.1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 教材版本:苏教版(2020)选择性必修1
课程设计:
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矿泉水的沉淀现象)引出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概念。
2. 知识讲解: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概念。结合教材中的示意图和实验现象,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原理。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的沉淀溶解平衡反应实例,如AgCl、BaSO4等,让学生了解不同物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特点。
4. 实验操作(15分钟):
现在,我们来进行沉淀溶解平衡实验。请大家按照实验步骤,小心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在实验过程中,请大家注意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这将有助于我们后续的分析和讨论。
5. 知识拓展(10分钟):
6. 课堂小结(5分钟):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沉淀溶解平衡原理,了解了它的定义、影响因素以及溶解度的概念。通过实验和案例分析,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这个原理的应用。请大家总结一下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并强调它在实际中的重要性。
3. 引导发现法:教师通过提问和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发现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和规律。
教学手段:
1. 多媒体教学:利用PPT展示沉淀溶解平衡的示意图和实验过程,通过动画和图片等形式,直观地展示原理和现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2. 教学软件:运用化学教学软件或模拟实验软件,进行沉淀溶解平衡反应的模拟演示,让学生更直观地观察和理解反应过程。
5. Ksp的概念:Ksp是溶度积的另一种表述方式,它是一个常数,反映了沉淀溶解平衡的程度。
6. 溶解度曲线的概念:溶解度曲线是表示溶解度与温度关系的曲线,通过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溶液是否饱和,以及可能发生的沉淀反应。
7. 沉淀反应的判断:当Qc>Ksp时,溶液中会产生沉淀;当Qc<Ksp时,溶液中不会产生沉淀;当Qc=Ksp时,溶液处于平衡状态。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第3章物质在水溶液中的行为(鲁科版)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海南中学萱书慧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鲁科版)化学《化学反应原理》第3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

本节教材按照由简到繁、逐步递进的原则构建。

首先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行为,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此基础上分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

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

二、教学目标1、知道难溶电解质在水中存在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2、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的含义,知道溶度积是沉淀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3、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过程进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沉淀的溶解、生成的本质难点:沉淀溶解平衡四、教学方法习题练习、讲解启发、实验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多媒体展示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导入新课】当我们外出旅游,沉醉于秀美的湖光山色时,一定会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石灰石岩层在经历了数万年的岁月侵蚀之后,会形成各种奇形异状的溶洞,如何形成? 小朋友吃糖不刷牙易形成蛀牙又什么原因?这都与我们要学习第3节沉淀溶解平衡有一定的关系。

【图片展示】千姿百态的岩石、溶洞、蛀牙。

【老师】现在学习沉淀溶解平衡之前,我们首先思考讨论两个问题:问题一:在NaCl的水溶液中,再加入固体溶质,固体有没有溶解过程?【学生思考讨论】分两种情况:当溶液没有达到饱和时,固体能继续溶解;当溶液达到饱和时不能继续溶解。

【老师提出质疑】达到饱和后固体真的不能溶解了吗?【图片展示】将形状不规则的NaCl固体放在饱和食盐水中过了一昼夜后发现变成形状规则的固体且质量不变。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沉淀溶解平衡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

2、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的方法和结果分析。

3、培养学生对化学原理的运用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内容1、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2、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方法。

3、沉淀溶解平衡的结果分析。

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其意义和应用。

2、理论讲解: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包括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转化等。

3、实验操作:带领学生开展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掌握实验方法和技巧。

4、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四、教学步骤1、复习相关概念:回顾沉淀、溶解、酸碱中和等基本化学概念,为后续学习做好准备。

2、引入沉淀溶解平衡:通过实例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意义,让学生了解其在化学中的应用。

3、理论讲解: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包括沉淀的形成、溶解和转化等。

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基本原理。

4、实验操作:带领学生开展沉淀溶解平衡实验,讲解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让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巧。

5、结果分析: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通过数据和现象的解释,让学生深入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

五、教学反思1、回顾教学过程,总结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程度。

2、分析实验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改进措施。

3、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反思和总结,为今后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作业布置1、完成实验报告,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详细记录和整理。

2、针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和应用,写一篇小论文,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认识。

七、教学评价1、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通过小论文的撰写,考察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通过实验操作和结果分析,评价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八、教学资源准备1、实验器材和试剂:准备沉淀溶解平衡实验所需的仪器和试剂。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共5篇〕第1篇:“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案例解读“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案例1教学思路沉淀溶解平衡的知识是《化学反响原理》中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和水解平衡之后的一块区别于老教材的新增内容,所以可以采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理解和总结,进步学生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的才能。

此外,本课的知识又与生活、消费和科学研究有非常严密的联络,所以为了更好的检验新知识落实的效果,教学中我以消费生活中的一些现象为载体,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分析^p 问题的过程中,不但理解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而且进步了综合运用知识的才能,感受到了学以致用的良好效果,体验到了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过程 2.1引入阶段[引入]:展示一瓶PbI2悬浊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快速进入上课状态) [师]介绍:PbI2是一种难溶性盐,颜色为黄色。

[问]过滤后,上层清液中有I-存在吗?设计实验验证你的结论。

[学生活动]: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验证结论。

结论:上层清液中有I-存在。

方案:取上层清液,滴加HNO3酸化的AgNO3溶液。

假设有黄色沉淀生成,那么说明上层清液中含有I-。

[学生活动]:请学生做演示实验。

(实验结果明显,说明上层清液中含I-。

) 2.2知识预备阶段[师]:总结:实际上,难溶物质在水中还是有一定的溶解度,只是相对来说比拟小。

所以根据物质溶解性不同,可分为易溶,可溶,微溶和难溶。

而PbI2那么属于难溶性盐。

[投影]:[过渡]:既然难溶物在水中仍有少量的溶解。

如:在25℃时,AgI的溶解度为2.1×10-7g,能不能说浓度到达饱和后溶解是就停顿了呢?[讨论]:难溶物在水中饱和后,溶解是不是就停顿了,请从平衡的角度考虑分析^p 。

2.3新课知识落实——知识迁移与总结阶段[学生活动]观点:饱和后,溶解没有停顿,只是在溶解的同时,又有PbI2固体析出,保持一种动态平衡。

[师]请大家结合课本,理解什么是沉淀溶解平衡。

3.4.1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3.4.1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艺术性和趣味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趣味性,通过图表、图片、符号等元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5.启发性和互动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和互动性,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促进学生的思考和交流。
6.直观性和形象性:板书设计应具有一定的直观性和形象性,通过图表、模型等展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抽象的概念和原理。
3.4.1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授课内容
授课时数
授课班级
授课人数
授课地点
授课时间
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化学苏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的3.4.1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本节课主要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以及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
4.讨论沉淀溶解平衡原理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如废水处理中的重金属离子去除。
5.结合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如水质检测、土壤修复等,阐述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
题型举例及答案:
1.预测:硫酸铜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会出现沉淀,因为铜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蓝色氢氧化铜沉淀;硫酸钡溶液在任何pH值条件下都不会出现沉淀,因为硫酸钡是一种稳定的沉淀;氢氧化钠溶液在碱性条件下会出现沉淀,因为氢氧化钠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钡沉淀;硫酸铁溶液在酸性条件下会出现沉淀,因为硫酸根离子与氢离子反应生成不溶性的硫酸钡沉淀。
教学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介绍溶解度、溶解度积、饱和溶液等基本概念,使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和特点。
2.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讲解同离子效应、盐效应和酸碱效应对沉淀溶解平衡的影响,使学生能够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掌握溶解度和溶度积的概念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1.2 教学内容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溶解度和溶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际应用举例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和原理利用图片和实例,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引导学生通过实际应用,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重要性第二章:溶解度与溶度积2.1 教学目标掌握溶解度的概念及表示方法理解溶度积的概念及计算方法掌握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2.2 教学内容溶解度的定义及表示方法溶度积的定义及计算方法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2.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通过例题,讲解溶度积的计算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与溶度积的关系第三章:沉淀的形成与溶解3.1 教学目标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掌握沉淀溶解的原理了解影响沉淀溶解速率的因素3.2 教学内容沉淀的形成过程及机理沉淀溶解的原理影响沉淀溶解速率的因素3.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沉淀的形成过程通过实验和例题,讲解沉淀溶解的原理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沉淀溶解速率的因素第四章: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4.1 教学目标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概念及计算方法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因素4.2 教学内容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溶度积常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因素4.3 教学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通过例题,讲解溶度积常数的计算方法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了解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移动的因素第五章: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5.1 教学目标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掌握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5.2 教学内容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5.3 教学方法通过实例,引导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讲解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分析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合成中的应用第六章: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操作6.1 教学目标学会进行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的操作步骤掌握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数据的准确记录理解实验结果与沉淀溶解平衡原理之间的联系6.2 教学内容沉淀溶解平衡实验的操作步骤实验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处理6.3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操作,讲解每个步骤的重要性和注意事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操作,培养实验技能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实验与理论之间的联系第七章:沉淀溶解平衡的图解法7.1 教学目标学会使用图解法表示沉淀溶解平衡掌握图解法在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中的应用理解图解法与代数法的相互转化7.2 教学内容图解法的概念和表示方法图解法在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中的应用图解法与代数法的相互转化讲解图解法的原理和表示方法通过例题,引导学生学会使用图解法解决实际问题分析图解法和代数法的关系,让学生理解两种方法的优缺点第八章: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际案例分析8.1 教学目标学会分析实际案例中的沉淀溶解平衡问题掌握实际案例中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8.2 教学内容实际案例中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解决方法实际案例中沉淀溶解平衡的应用价值8.3 教学方法分析实际案例,引导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描述和分析方法通过例题,讲解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方法讨论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价值第九章:沉淀溶解平衡的拓展与应用9.1 教学目标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与应用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与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沉淀溶解平衡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9.3 教学方法讲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其他学科领域的拓展与应用通过实例,引导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10.1 教学目标评价学生在本节课中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进一步学习兴趣10.2 教学内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对沉淀溶解平衡的进一步学习的建议10.3 教学方法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学习效果提出进一步学习的建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目标:这部分明确了整个教学过程的目的和预期效果,是整个教案的指导思想。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教案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教案

第四单元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第二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的应用教学设计(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使学生能够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

2、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够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建立解决沉淀溶解平衡问题的一般思路,尝试运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沉淀溶解平衡的相关问题。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1.沉淀的转化的基本原理;2.解决沉淀溶解平衡相关问题的基本思路;( 三 )教学难点用微粒观、动态观、定量观分析水溶液中的平衡问题。

( 四 )教学过程【教师】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我们要求大家要学会描述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这里我们以AgCl悬浊液为例,请一位同学来描述一下在这个体系中,沉淀溶解平衡是如何建立的?+-脱Cl和【学生】微观上说,在AgCl悬浊液体系,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的Ag+-受AgCl和Cl表面阴、AgCl离表面进入水中,这是沉淀溶解过程;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阳离子的吸引,回到AgCl表面析出,这是沉淀生成过程。

在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达到平衡状态,形成AgCl饱和溶液,这种平衡就是沉淀溶解平衡。

【教师】我们可以用平衡表示式表示沉淀溶解平衡。

1 / 6【教师】【教师】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省略相关标注。

沉淀溶解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也会因影响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移动。

影响沉淀溶解【教师】等。

根据平衡移动原理,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条件,平衡pH平衡的因素有温度、离子浓度、悬浊液体系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增大AgCl将向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例如,当--的浓度,反之,如果减小体系中Cl的浓度,平衡就会向生成AgCl沉淀的方向移动;体系中Cl沉淀溶解的方向移动。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作为本专题的最后一个单元,既是电解质理论的进一步延伸又是化学平衡知识的概括和整合。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掌握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概念,并运用平衡移动原理分析、解决沉淀的生成、溶解问题。
②让学生掌握溶度积和离子积,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
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知识迁移能力。
溶度积和溶解度都可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请根据下表分析,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什么关系?溶度积表示难溶盐的溶解能力时是否与溶解度矛盾?
(表格见PPT)
3、溶度积规则:
离子积Qc=c(Mn+)m· c(Am-)n
Qc>Ksp,溶液处于过饱和溶液状态,生成沉淀。
Qc = Ksp,沉淀和溶解达到平衡,溶液为饱和溶液。
【提问】
1.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受哪些因素的影响?
2.难溶电解质是如何定义的?它真的不溶于水吗?
思考交流,
归纳总结,
启发引导,
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投影】
展示AgCl 在溶液中达到溶解平衡时的动态示意图
【板书】
一、沉淀溶解平衡
1、定义:一定温度下,沉淀溶解成离子的速率等于离子重新结合成沉淀的速率,形成饱和溶液,固体质量和溶液中各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2、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
二、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1、内因:难溶物质本身性质——主要决定因素
2、外因:
(1)浓度:
1加水,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2同离子效应:
向平衡体系中加入相同的离子,使平衡向沉淀方向移动
(2)温度:
升温,多数平衡向溶解方向移动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沉淀溶解平衡(第1课时)教学设计-上学期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高二选择性必修-§ 3-4-1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其移动规律,理解沉淀溶解平衡体系的微观过程;2. 掌握溶度积常数的概念,能够在溶度积与溶解度之间进行换算;3. 学会通过Q与Ksp的定量关系判断难溶电解质的沉淀与溶解。

环节要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教师引导】以学生熟悉的钡离子与硫酸根离子的反应为切入点,引出沉淀溶解平衡的两个引入问题。

【提问】①BaSO4在水中是否完全不能溶解?②如果上述两种溶液中BaCl2和Na2SO4的物质的量相等且充分反应,生成BaSO4沉淀的离子反应完成后,溶液中是否还有Ba2+和SO42-?【复习】溶解度的概念以及物质溶解性的分类。

再结合硫酸钡阐述溶解度和饱和溶液。

【引导】向硫酸钡饱和溶液中再加入硫酸钡固体,就得到了其过饱和溶液,在过饱和溶液中存在怎样的微观过程呢?【学生活动】火眼金睛看悬浊液【过渡】硫酸钡悬浊液中,既存在BaSO4固体,又存在Ba2+和SO42-,这其中包含了怎样的微观过程?【硫酸钡悬浊液】通过对氯化钠溶解过程的回忆,迁移到硫酸钡这种难溶电解质,打破学生的“固有”思维,使学生认识到硫酸钡悬浊液中也存在钡离子和硫酸根离子。

【引导】类比氯化钠,在硫酸钡悬浊液中,同时存在钡离子、硫酸根离子和硫酸钡固体,也就是沉淀和溶解两个过程同时发生,从而引出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

聆听思考复习,回顾聆听思考,书写聆听聆听,思考思考教学环节一:认识沉淀溶解平衡【讲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再以氯化银为例阐明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过程。

【引导】归纳沉淀溶解平特征。

并指出化学上对离子完全沉淀的规定。

【实验探究】通过碳酸钙溶于水电导率变化的实验,再次巩固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理解。

【播放实验录像】实验的意图来源于教参,在保持碳酸钙固体有剩余的情况下,观察碳酸钙固体从溶解到加水稀释过程中溶液电导率的变化,学生在整个动态分析的过程中能够深刻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的过程以及最终移动的结果。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

沉淀溶解平衡教案沉淀溶解平衡是化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了固体溶解物质在溶液中的溶解和沉淀的过程。

这个平衡是由溶解物质的溶解度、溶液中的离子浓度以及溶解过程的反应进程所决定的。

在化学教学中,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内容通常包括基本原理、影响因素和计算方法等。

下面是一个关于沉淀溶解平衡教案的参考内容。

1. 基本原理1.1 溶解度和溶解度积- 定义:溶解度是指在特定温度和压力下,溶液中可以溶解的物质的最大量。

溶解度可以用单位体积的溶液中溶质的物质量或物质的摩尔浓度来表示。

- 溶解度积:对于离解度较小的物质(通常是固体),可以用溶解度积(solubility product)来表示其溶解度。

溶解度积是指在饱和溶液中,溶质物质的离解度乘积的数值,可以用晶体的表达式表示。

1.2 沉淀溶解反应- 沉淀反应:当溶液中的阳离子和阴离子的离子浓度超过了沉淀物质的溶解度时,沉淀物质会从溶液中析出,并且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平衡状态,这就是沉淀溶解反应。

- 沉淀溶解平衡:沉淀溶解反应可以达到动态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在平衡达到后,沉淀物质的形成速率和溶解速率相等,溶解度保持不变。

2. 影响因素2.1 温度-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但对于某些物质来说,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例如钙石灰石。

- 离解度积的温度相关性:溶解度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这是因为在溶液中增加了分子的热运动能量,有利于溶质分子离解在溶液中。

2.2 压力- 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一般情况下,压力对溶解度的影响较小。

但对于气体溶解度来说,溶解度随着压力的升高而增加,符合Henry定律。

- 液体和固体溶质的溶解度一般不受压力的影响。

2.3 其他化学因素- pH值:溶液的pH值对某些物质的溶解度有影响。

例如,酸性条件下碳酸钙的溶解度较大,而碱性条件下溶解度较小。

- 共存离子:某些离子对其他离子的溶解度有影响。

例如,存在与溶液中的铁离子会减少氢氧化铁的溶解度。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

沉淀溶解平衡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沉淀溶解平衡一、教学目标:1.理解沉淀和溶解的概念,并能够举出实际生活中的例子。

2.理解沉淀和溶解反应的动态平衡的概念。

3.掌握沉淀溶解反应的判定条件。

4.掌握影响沉淀溶解反应平衡的因素。

5.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实验数据计算来判断一种物质的溶解度。

二、教学内容:1.沉淀和溶解的概念。

2.沉淀溶解反应的动态平衡。

3.判定沉淀溶解反应的条件。

4.影响沉淀溶解反应平衡的因素。

5.溶解度的测定。

三、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向学生提问:你们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沉淀和溶解的现象?请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

提示学生:当你加水到茶叶中时,茶叶会溶解在水中吗?学名叫做什么?2.概念讲解(15分钟)1)沉淀和溶解的概念。

讲解沉淀和溶解的基本概念,并结合实际例子进行说明。

2)沉淀溶解反应的动态平衡。

讲解沉淀溶解反应的动态平衡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反应正反过程同时进行,但浓度保持不变。

3.条件判定(25分钟)1)判定沉淀溶解反应的条件。

讲解判定沉淀溶解反应是否会发生的条件,包括沉淀反应生成物的溶解度是否超过饱和度等。

2)实验演示。

进行一些实验演示,展示不同条件下沉淀溶解反应是否会发生,并引导学生观察条件因素的变化。

3)讨论和总结。

学生讨论并总结不同条件下沉淀溶解反应的变化情况,理解判定条件的重要性。

4.影响因素(25分钟)1)影响沉淀溶解反应平衡的因素。

讲解影响沉淀溶解反应平衡的因素,包括浓度、温度、压力等因素,并讨论其影响规律。

2)实验探究。

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验探究,观察不同因素对沉淀溶解反应平衡的影响。

3)讨论和总结。

学生讨论并总结各个因素对沉淀溶解反应平衡影响程度的差异,并分析原因。

5.溶解度的测定(25分钟)1)溶解度的概念。

讲解溶解度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溶解度是指单位溶剂中所能溶解最多溶质的量。

2)实验测定。

进行一系列溶解度的实验测定,要求学生根据实验数据计算出物质的溶解度,并进行讨论。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

高中化学《沉淀溶解平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理解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关系。

2. 通过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及表达式2. 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关系3. 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4. 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5. 实验操作与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关系、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

2. 教学难点:沉淀溶解平衡的表达式、溶解度积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沉淀溶解平衡的奥秘。

2. 利用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原理。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系列实际案例,引发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的思考。

2. 理论讲解:介绍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表达式,讲解溶解度与溶解度积的关系。

3. 实验演示:进行沉淀溶解平衡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分析实验现象。

4. 小组讨论:让学生围绕实验现象,探讨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原理。

5. 案例分析:分析沉淀溶解平衡在实际中的应用,如工业生产、环境保护等。

6. 总结与反思: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沉淀溶解平衡在生活中的意义。

7.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8. 课后辅导: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的方式,了解学生对沉淀溶解平衡概念的理解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4.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化学教材,为学生提供系统的理论知识。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

(完整版)沉淀溶解平衡的教学设计
Qc = Ksp,沉淀和溶解达到平衡,溶液为饱和溶液。
Qc<Ksp,溶液未达饱和,沉淀发生溶解。
课下问题探讨
1、因为X射线对钡的穿透能力差,医学上常使用BaSO4做造影剂,同样是沉淀为什么不能使用BaCO3?
2、FeS不溶于水,但能溶于稀盐酸,为什么?
布置作业
课本p67页,第2、3、5、6题
配套练习相应习题
【过渡】
溶解平衡也是一种平衡,它的平衡常数应如何表示呢?
【板书】
三、溶度积常数(Ksp)
在一定温度下,难溶电解质在溶液中达到沉淀溶解平衡时,离子浓度保持不变。其离子浓度的化学计量数次方的乘积为一个常数,称之为溶度积常数,简称溶度积,用Ksp表示。
Ksp =C(Pb2+) C(I-)2
【随堂练习】
写出下列难溶物溶解平衡和溶度积表达式:
溶度积和溶解度都可以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请根据下表分析,溶度积与溶解度有什么关系?溶度积表示难溶盐的溶解能力时是否与溶解度矛盾?
(表格见PPT)
3、溶度积规则:
离子积Qc=c(Mn+)m· c(Am-)n
Qc>Ksp,溶液处于过饱和溶液状态,生成沉淀。
Qc = Ksp,沉淀和溶解达到平衡,溶液为饱和溶液。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班学生。学生已经在初中学习了溶解性、溶解度的知识;在必修一已经学习了电解质的电离和离子反应;在本书中又学习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以及平衡常数,在知识上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归纳总结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能对遇到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能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对问题进行简单探讨,为该节课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四、教学重点、难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第1课时沉淀溶解平衡原理教学设计——欧阳晨莺一、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并能结合实例进行描述。

(2)能描述溶解平衡,能写出溶度积的表达式,知道溶度积常数(溶度积)的含义。

(3)知道溶度积是沉淀溶解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可以反映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4)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的溶解、生成与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

【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分析,建立起溶度积概念。

(2)通过对溶度积的分析,了解在溶液难溶电解质的溶解情况。

(3)运用溶度积知识对溶液中沉淀的生成、溶解转化进行理论分析【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沉淀的转化及其应用知识的学习,认识其中蕴涵的透过现象看本质和由特殊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2)结合实验现象以及对生产、生活中与沉淀溶解平衡有关的某些现象的讨论,使学生体会到化学对于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

二、教学重点溶度积常数的含义及其应用,沉淀的溶解平衡状态。

三、教学难点通过溶度积常数求溶液中离子的浓度四、教学建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为《化学反应原理》(选修)中的专题3:溶液中的离子反应第四单元。

本节内容是本专题的一个重点,也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

不但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而且此部分内容与与科研、生产等领域有着密切的关系。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通过前面对化学平衡理论的深入探讨,学生已初步具备运用平衡原理的观点处理一些实际问题方法,并形成了一些固有的思维方式;此时再来学习沉淀溶解平衡,学生比较轻松的就能掌握难溶物在水中的溶解情况,认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

本节教材按照由简到繁、逐步递进的原则构建。

首先考虑到学生的基础较差,先对初中的溶解度做了复习,再通过分析单一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运动,建立起沉淀溶解平衡的概念,引入描述这种平衡的平衡常数——溶度积;在此基础上分析沉淀的生成和溶解,最后考虑比较复杂的沉淀转化问题。

本节教材设计中始终依据实际例子来诠释抽象的概念,通过对具体问题的讨论分析带动原理的学习,引导学生利用平衡移动的一般规律并一步步揭示沉淀溶解平衡的本质。

另外,教材在设计过程中注重把握难度,对溶解平衡的计算要求相对不高。

本节课首先运用实验创设情境,提高学生学习热情;然后采用类比思想,让学生掌握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及溶度积常数的概念及意义,利用K与Q的关系顺利过渡到沉淀的溶解与生成。

学生对于高中化学基础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实验技能,能对实验现象及结果作初步分析和处理。

沉淀溶解平衡内容虽然比较抽象,但与化学平衡有许多相似地方,是平衡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学习时只要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旧知识作为基础去探究的新知识。

同时运用已学知识,解决实践问题和正向迁移能力,本节学习目标能顺利达成。

五、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千姿百态的溶洞、小朋友的蛀牙。

2、画外音:中国是个多溶洞的国家,如闻名于世的桂林溶洞、北京石花洞、安徽石台溶洞群,都是自然界创造出来的杰作。

那么溶洞形成的具体原理是什么?小朋友吃糖不刷牙易形成蛀牙又什么原因?这与化学平衡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进入这节课的学习。

【过渡】以上两种情况都与固体物质的溶解有关。

【引言】在初中的化学学习中,我们曾经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容,可溶,微溶,难容等。

那么什么是溶解度?提到溶解度,我们首先来回忆下溶液的定义。

所谓的溶液: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中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我们又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

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提问】根据前面我们对化学平衡状态的学习,大家思考一下,当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后,溶液中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的溶质是不是就静止不动了呢?【回答】不是,而是溶质溶解的速率与析出溶质的速率相等,是动态平衡。

【过渡】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我们称之为溶解性。

物质的溶解性跟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有关。

【过渡】物质的溶解性只是粗略地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的强弱,为了精确表示物质的溶解能力,化学上引入了“溶解度”的概念。

【PPT展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注意:①条件:一定温度②标准:100g溶剂③状态:饱和状态④单位:g ⑤任何物质的溶解:是有条件的,在一定条件下。

某物质的溶解量也是有限的,无限可溶解的物质不存在。

【练习】 (A)20℃时100克水里,溶解了36克氯化钠达到饱和状态,20℃时NaCl的溶解度是多少?36g(B)20℃时,KClO3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g,这表示什么含义?2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7.4克KClO3【引言】根据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将物质分为易容,可溶,微溶,难容。

20℃时,溶解性与溶解度的大小关系:物质在水中“溶”与“不溶”是相对的,“不溶”是指难溶,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讲述】a.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之所以能够发生,是因为生成物的溶解度很小。

b.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尽管很小,但不会等于0。

C.习惯上,将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称为难溶电解质。

d.化学上通常认为残留在溶液中的离子浓度小于1.0×10-5mol/L时,沉淀反应达到完全。

【PPT展示】几种电解质的溶解度(20℃)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过渡】根据对溶解度及反应限度、化学平衡原理的认识,说明生成沉淀的离子反应是否能真正进行到底?【讲述】如:必修1,我们学到几种常见的物质的检验中,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Cl-的方法,我们是采用,先往溶液中滴入几滴的稀硝酸溶液,无明显现象(排除CO32-)再滴加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就证明溶液中存在Cl-。

其反应的离子方程式Ag++ Cl-=AgCl↓【过渡】那么现在,我取少量的硝酸银溶液与过量的氯化钠溶液反应,能否确保将所有的Ag+都转化为AgCl沉淀呢?【活动与探究】10mL 0.1mol/LAgNO3和20mL 0.1mol/LNaCl完合混合后,溶液中还有Ag+吗?如【过渡】说明Ag+和+ Cl-的反应无法进行到底。

说明AgCl不是完全不溶,而是溶解度很小,在25℃时,AgCl的溶解度为1.5×10-4g,在有AgCl沉淀生成的溶液中存在着溶解平衡。

【板书】一、沉淀溶解平衡【讲述】一方面,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少量的Ag+和Cl—脱离AgCl表面进入水中(溶解过程),沉淀溶解过程——v(溶解);另一方面,溶液中的Ag+和Cl—受AgCl表面的阴、阳离子的吸引,回到表面析出(沉淀过程),沉淀生成过程——v(沉淀)。

在一定的温度下,当溶解速率和沉淀速率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8.这些孩子都很活泼与好动,即便吃饭时也都不太老实,不少人抱着陶碗从自家出来,凑到了一起。

9.石村周围草木丰茂,猛兽众多,可守着大山,村人的食物相对来说却算不上丰盛,只是一些粗麦饼、野果以及孩子们碗中少量的肉食。

相等时,形成AgCl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人们把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AgCl(s)Ag++ Cl—v(溶解)>v(沉淀)——沉淀溶解——溶液不饱和v(溶解)= v(沉淀)——溶解的沉淀= 生成的沉淀——溶液饱和——处于平衡状态v(溶解)<v(沉淀)——沉淀生成——溶液过饱和【板书】1、概念:一定温度下,当沉淀溶解的速率和沉淀生成的速率相等时,形成溶质的饱和溶液,达到平衡状态,人们将这种平衡称为沉淀溶解平衡。

【过渡】同样,沉淀的溶解平衡它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平衡,这是他的特征,除了这个,沉淀溶解平衡还有那些特征呢?【板书】2、特征:【PPT展示】难:难溶的固体物质饱:饱和溶液逆:是一个可逆的过程等:v(溶解)= v(沉淀)动:v(溶解)= v(沉淀)≠0——动态平衡定:溶液中溶质的分子或离子的浓度不再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