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基础

合集下载

第五讲康德道德哲学

第五讲康德道德哲学

第五讲康德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与《道德形而上学》(续)参阅书目(同第四讲)1. 义务(Pflicht / duty)与喜好(Neigung / inclination):人的善良意志要在现实中体现为自律意志乃至自由意志,就必须紧密地和义务而不是喜好联系起来,也就是说,善良意志就表现在为了义务的行为中。

Pflicht / duty义务,或译作责任,也有译作职责的。

德文还有一辞即V erbindlichkeit / obligation 被译作责任或约束性。

苗译一概取责任而非义务译前者,但未说理由。

康德的定义是:“责任(V erbindlichkeit / obligation)是服从理性的定言命令式的一个自由行为的必然性。

”而“义务(Pflicht / duty)是某人有责任采取的那些行为。

因此义务是责任的内容,而且可能(依行为看)同样的义务,我们却可能有在方式上不同的责任。

”义务(或责任)的冲突实际上是其根据彼此冲突,所以只能说是较强的使人承担义务(或责任)的根据取胜。

Neigung / inclination,就内涵来说,康德把它规定为:习惯性的感性欲望,或者说欲求能力对感觉的依赖性就叫做喜好,所以总是表现出一种需要。

就构成来说,它源于动词neigen,根本的意思是倾向。

大多数都作“爱好”,但爱好虽然可解释为一种感性欲望,却不能像德语的Neigung和英语的inclination和“倾向”这一事物客观性质直接联系起来,并把感性欲望派生出来。

所以把Neigung译作“爱好”,与责任相对立,总觉减弱了倾向的客观性。

还有李译作“偏好”,牟译作“性好”等等。

(下续)原觉得“偏好”可取,译康德似合适。

但若是后来席勒说我们未尝不可以欣悦喜好道德、德行,那这里作“偏好”就有些不妥当了。

况且夫子曾讲:“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一句话揭示出德行的三重境界,“知之者,知有此道也。

好之者,好而未得也。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读书笔记》第一章:引言1.1 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中,康德首先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进行了介绍。

道德形而上学是探讨道德原则及其基础的哲学学科,旨在寻求道德规范的根源和依据。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康德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强调了道德规律的纯粹性和普遍性。

1.2 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在引言部分,康德还阐述了道德形而上学的重要性。

他指出,道德形而上学是评价道德行为和道德原则的重要工具,是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的指导原则。

通过道德形而上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深入理解道德规范的内涵和逻辑,拓展道德观念的深度和广度。

1.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和重要性,我深有感触。

道德形而上学作为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对于推动人类道德观念的发展和提升道德素养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研究道德形而上学,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内在逻辑,从而引导我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周全和合理的选择。

第二章: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在第二章中,康德深入探讨了道德规范的普遍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超越了个体的情感和欲望,具有普遍适用性。

这种普遍性不仅适用于特定的个体和情境,也适用于整个人类社会和人类历史。

道德规范的普遍性是其区别于其他规范的重要特点,也是其在道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地位。

2.2 道德规范的纯粹性除了普遍性,康德还着重讨论了道德规范的纯粹性。

他认为,道德规范应当摆脱任何形式的感性和经验的影响,从而保持其纯粹性。

只有纯粹的道德规范才能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才能在实践中指导人们进行道德决策和行为。

2.3 作者观点对于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我深有共鸣。

这种普遍性和纯粹性不仅为道德规范赋予了力量和影响力,也为我们的行为提供了清晰的指导原则。

在现代社会中,尤其需要强调道德规范的普遍适用性和纯粹性,以引导人们在道德领域做出更为明智和合理的选择。

第三章:总结与回顾3.1 对于道德形而上学的理解通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第一章的阅读和思考,我们对道德形而上学的概念、重要性以及道德规范的普遍性和纯粹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对康德_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第_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_道德形而上学奠基_第_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作者简介:邓晓芒,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

①严格说来,第一条原理在康德的文本中并没有作为一条原理的形式出现,而只是分散在用四个例子(童叟无欺、不自杀、与人为善、增进自己的幸福)外加一条《圣经》条文来解释“义务”概念的讨论中,但学界一般都认为第一条原理就是“为义务而义务”的善良意志原理。

②以上参见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von der K 觟niglich Preu 覻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 (Band IV ),Berlin :Druk und Verlag von Georg Reiner,S.399—400。

摘要: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的第一章中列出了三条道德理性知识的原理:(1)你行动的准则要出于义务而不仅仅符合义务;(2)出于义务的行动的道德价值只在于它的准则的普遍性形式,而不在于任何质料;(3)义务就是由敬重法则而来的行动的必然性。

这三条原理正是要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从而为向下一章即道德形而上学的提升打下一个基础。

这三条原理其实已经暗示着道德形而上学的至上原理即定言命令的内在结构了,这就是在义务概念中所包含的主观准则、客观法则和由敬重而实现出来的主客统一的必然性三个环节,它们后来扩展为定言命令的三个变形的公式。

当然,这三个环节的真正意义单凭形式逻辑的分析和停留于词句的表层上是看不出来的,只有深入到康德思想的深处才有可能真切地把握到。

关键词:道德形而上学;义务;准则;敬重;定言命令中图分类号:B516.3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0047(2010)02-0080-10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I 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邓晓芒一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I 章的小标题为:《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过渡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通过这种过渡,他从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中分析出了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三条原理。

如何理解无限制的善——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如何理解无限制的善——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文化·文化产业论坛如何理解无限制的善———论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邵贤曼(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北京110000)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以他所认为的普通理性知识关于道德的观点开始他的分析,“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1]。

为了支持这个关键论断,即只有善良意志才具有无限制的价值,康德着手排除其他可能的选项。

康德承认存在着“在许多方面都是善的和值得期望的事物”[1],但是他同时也认为“它们也可能是极为恶的和有害的”[1]。

例如,作为自然的恩赐的机智和判断力,当它们为一个恶人所有时就是恶的了。

幸福或者“全部福祉以及对自己的状况的满意”会使人大胆且往往也因此使人傲慢或者会被在丝毫没有善的意志来装点的存在者身上发现。

在前一种情况中,康德认为幸福本身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它使得享有它的人变得大胆且傲慢;在后一种情况中,他认为享有幸福的人虽然没有成为福祉所带来的危险的牺牲品,但是仍然不配享有它。

我认为,把康德的立场和摩尔的立场比较一番是有益的。

摩尔认为一个给定的事物之整体的价值并不必然等于它的各部分之价值的总和。

因此,把一个善的事物加之于一个整体上恶的事物之上,并不必然地使得对象变得更好[2]。

确实如此,我们许多人都有这样的直觉,即把一个善的事物加之于一个整体之上只会使得原先的整体变得更坏而不是变得更好。

迄今为止,这关观点与康德的观点是一致的。

然而,对这种观点我们也可以做出不同的解读。

有人会说,愉悦感是善的,但是一旦为一个邪恶的人所享有就立刻失掉了它的价值。

这时候愉悦感的善良性似乎蒸发了,并且拥有了一种全新的属性———恶的或者说中立的性质。

与之相比,有的人会说,愉悦感仍然保有它的善良性,即使它被一个邪恶的人所享有,但是作为一种善物的愉悦感加之于恶人之上,使得整体情境变得更恶了。

我认为,前者是康德的立场,而后者是摩尔的立场。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誉为哲学史上重要的里程碑之一。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建立在他对纯粹理性的考察和批判性思维之上,对我们理解道德价值、义务与人类行为起到了深远影响。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基于感性经验或任何外部因素,而是建立在纯粹理性之上的纯粹形而上学。

本文将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包括其概念、原则和应用。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概念康德认为,道德行为是自由意志的产物,人类行为不仅受外部因素影响,更需要内在的动机和理性指导。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基于个人感情或社会习俗,而是建立在纯粹理性和普遍原则之上的。

康德强调道德决策应该根据“义务”来进行,而非基于感性冲动或结果。

他提出了著名的“分类命题”——“形式命题”和“物质命题”,指导人们如何判断行为是否道德。

形式命题强调行为的动机和意图是决定行为是否道德的关键,而非外在结果。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原则康德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基础原则来支撑他的道德形而上学:普遍化原则和目的论原则。

普遍化原则即康德伦理学中著名的“范畴imperative”,指导人们行为时应该把动机转化成普世法则,即“只有当你愿意你所行为成为一种普世法则时,你才可以这么去行动”。

这种普遍化原则要求人们不以自身特殊地位或个人利益来决策,而是站在全人类共同理性和道德的立场来评判。

目的论原则强调人类作为有理性和目标追求的生物,在行为时应该把人类及其尊严视作目标。

这一原则反映了康徳对尊重与尊严的观点,并要求人们尊重和保护他人作为自主且有尊严的存在。

康德新义务论总结:本文主要讨论了康徳关于哲学形状微博里近思究取得每闪现第。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伊曼努尔·康德德国著名哲学家,德国古典哲学创始人,其著作《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德性论的代表作,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产生深刻的影响。

康德在本书前言中对他将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进行了清晰的梳理,早在古代希腊的哲学家将哲学划分为三部分:物理学、伦理学、逻辑学。

一切的理性知识分为形式的知识和质料的知识,毫无疑问关于形式的哲学就是逻辑学,质料的哲学就是考察客体及客体所遵循的法则的哲学,关于自然法则的科学就是物理学,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就是伦理学。

所以“伦理学是关于自由法则的科学”。

哲学本身有经验性的哲学和纯粹的哲学,纯粹形式的哲学当然是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里面有被限制在一定的知性对象上的称为形而上学,那么形而上学就有基于物理学的自然形而上学和基于伦理学的道德形而上学,这就是康德所要研究的道德形而上学。

康德以善的意志为出发点进行思想的追问,与读者展开独特的讨论。

康德说:善的意志,也就是说,它就自身而言是善的。

善的意志不需要借助外物彰显本身,也不以外物的变化而动摇它本身的纯粹性,不但如此,而且只有善的意志才能无限制地称为善,其他的诸如人的才能、气质、财富、健康等都需要善的意志进行普遍合理的纠正和指导。

这种善的意志我们去哪里寻找呢?康德说从理性那里去寻找。

“理性的真正使命必定是产生一个并非在其他意图中作为手段、而是就自身而言就是善的意志。

”如何解释善的意志的概念呢?康德提出了一个义务的概念,这个义务包含善的意志的概念。

行为的发生是出于义务还是合乎义务,我们看这样一个例子:我们有义务保护我们的生命,而且每个人对于保护生命都有情感上的偏好,是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珍贵或者出于恐惧的担忧,因此他们保护生命是合乎义务的,但还不能确认是否出于义务,相反,如果一个人历经磨难逆境,历经挫折的折磨,对命运的悲观使他对生命失去好感,萌生死亡的念头却仍然保存生命,那么他保存生命的行为就是出于义务,行为的准则具有道德意义。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基础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基础》是按照道德知识可以划分成四个层次,即:普通道德理性-通俗道德哲学-道德形而上学-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就是基于这种普通人们对于善的道德直觉或者说常识来一步步揭示出普遍的道德原则。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作为一部伦理学名著,出版于1785年,距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

这部著作和《实践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学》一起构成了康德伦理学的主要内容,与后两者相比,这部著作篇幅虽小,却是“一本真正伟大的小书,它对人类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和它的篇幅是远不成比例的”。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

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重建作者:高新文黄逸超来源:《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年第06期摘要:康德批判了莱布尼茨、沃尔夫以来的形而上学独断论,完成了知识与形而上学的划界。

在其道德哲学中,为保证道德的纯洁性,康德努力寻求并建立形而上的基础。

在分析了康德形而上学重建的思路基础上,论证了道德哲学中善良意志、绝对命令等基本概念的含义,简要阐述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影响及价值。

关键词:形而上学;善良意志;绝对命令;义务中图分类号: B50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5-6378(2015)06-0145-06DOI:10.3969/j.issn.1005-6378.2015.06.026康德认为,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形而上学是不科学的,人的认识能力在理性高度面临着二律背反的窘境。

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康德对人的认识能力进行了批判考察,完成了知识与形而上学的划界,限定了人的认识能力,避免了人的过分狂妄。

然而意义不限于此,更重要的是,它为道德提供了一个形而上学基础。

在康德以前,以沙浦慈伯利、休谟为代表的情感主义伦理学流行,社会道德面临一种虚无的价值真空。

“有两样东西,我愈经常持久的加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日新月异,有加无已的敬仰和敬畏,在我头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法则”[1]13。

康德限定了人的认识能力,使对宇宙和自然的认识不再是唯一的追求目标。

这样,道德的根基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既然知识是有限的,人仅可能追求幸福。

康德意识到,只有形而上学才能保证道德的纯洁性,只有重建形而上学才能避免人流俗于功利。

一、形而上学与知识的划界考察康德形而上学的重建,首先要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形而上学”这一理念要有充分的理解。

公元一世纪,罗德岛的安德罗尼科编定了亚里士多德在不同时期写的有关于宇宙本体理论的论文、讲稿和笔记,取名为《形而上学》又名为《物理学之后》(Metaphysics),认为形而上学是专门研究“有”本身,以及“有”凭本性具有的各种属性。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奠基》读后感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后感在并不是很长的时间简单、初略地看了下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并且借助网上查阅到的资料进行辅助阅读。

大概地读懂了其中的一些内容。

康德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是他律的,就是说它们是从道德以外的原则中引申出道德的。

康德认为道德原则具有原则上的独立性和自身价值,他所强调的道德是自律的道德。

在他看来,为了利益、幸福、快乐等而去做道德的事是非道德的,只有为了道德而道德才是真正的道德。

即便我没有做到康德所说的真正的道德,只要我没有做不道德的事,我就不会妨碍别人和社会,并且非道德也可能有助于别人与社会。

现在不少人强调道德就是不做不道德的事,就相当于把康德所说的道德与非道德都作道德来理解。

康德认为道德不仅崇高,而且道德规律是普遍的、必然的。

他认为道德规律以理性为基础,道德规律对所有理性存在物都有效。

并且道德规律是必然的,而不像以经验为基础的主观准则那样具有偶然性。

康德认为一切知识都从经验开始,但它并不局限于经验。

我们的一部分知识是从认识能力本身产生的,这部分知识具有先天的性质。

经验的知识是个别的,因而是偶然的;先天的知识则是普遍的和必然的。

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撇开经验来探究先天地存在于人的理性中的普遍的道德法则。

大自然给人配备了理性不是为了满足人的感性欲求,因为在这种满足上人的本能比理性要更有用,人的理性是为了更高的理想,也就是实现“义务”这一包含着善良意志的概念。

对于这一点,每个普通人单凭自己自然的健全知性即可领会,所以“不须教导,只要解释就行”。

但之所以需要解释,是因为义务和“爱好”经常混杂在一起,因而一个行为是道德的还是仅仅是明智的,仅凭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还不足以区分,而必须提升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即从日常混杂的行为中把“出于义务”的成分区别出来。

道德形而上学通俗的道德哲学总是与经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它即使要立足于行为的动机来考察其道德意义,实际上却仍然把这种动机看作一种经验的事实,人们将陷入有无真正的道德行为的辩证论。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在哲学和伦理学的世界,康德可谓是鼎鼎有名。

19世纪德国的著名诗人荷尔德林在他的《元旦书简》中写道:“康德是我们民族的摩西,带领我们走出了埃及的颓败,进入了自由而孤独的沙漠,他从神的山巅上带来了生机勃勃的法规。

”而《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正是这个名人的著作之一,在道德哲学史上具有枢纽性的地位:除了提供了“自律”“道德尊严”等关键概念外,还提供了一个影响深远的道德框架。

这本书的基本思想不是很复杂:为了提供先天的道德知识,必须研究道德形而上学。

善良意志是唯一绝对善之物,在经验中表现为义务和道德法则。

道德概念先天地在理性中有其位置和起源;通过分析法则(law)这一概念,康德给出了道德命令的三个公式:普遍立法(客观)、人是目的(主观)、自律(整全)。

在追问“道德法则因何而有约束力?”时,康德回到本体论提供了一个精致的答案:道德法则无非是属于理知世界的真正的理智自我对也属于感官世界的“人-自我”的一种呈现或命令。

那么“自由”“道德自律”如何可能?康德说,这个问题是无法说明的,而只能由实践理性去捍卫,可以算作是“理性的信仰”概念。

因此本书分为三个部分,也可以说是道德思考的三个层次:由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到哲学的道德理性知识的过渡、由通俗的道德哲学到道德形而上学的过渡、由道德形而上学到纯粹实践理性批判的过渡。

一开始康德就说,“在世界之内,一般而言甚至在世界之外,除了一个善的意志之外,不可能设想任何东西能够被无限制地视为善的。

“因此在大自然的赐予中,理性的功能超越自我保存和幸福。

为了阐明good will的概念,康德提出了义务的概念,“这个概念包含着一个善的意志的概念,尽管有某些主观的限制和障碍。

”也就是说,我决不应当以别的方式行事,除非我也能够希望我的准则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

普通实践理性以上述原则为圭臬,而且在道德事物中只需要普通理性判断就足够了,哲学在此仅仅是更为完整地展现道德的体系。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

试论康德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读书报告康德是18世纪欧洲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他在伦理学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

《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是康德的重要哲学著作之一,也是他伦理学思想的重要阐述。

本文将对这部著作进行解读和探讨,试图阐明康德的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首先,康德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提出了一个基本问题:道德如何成为一个必然的规律,而不仅仅是个别人的主观决断。

他认为,道德的根源不在于宗教、习俗或社会规范,而是在于人们固有的理性。

康德主张道德律是通过纯粹理性的抽象思维得出的普遍规范,而不是凭借外部的权威。

这使道德律具有普遍性与客观性。

其次,康德提出了他的“行动准则”:即“人人都应当按照一种原则而行动,这种原则可以成为普遍法则。

”这意味着个人的道德行为不应只是基于个人的喜好、欲望或情感,而是应该符合普适性的规律。

康德坚信人类理性的自主性,认为自由意志需要通过理性来约束和决定。

只有通过遵循普遍的道德法则,个人的行为才能具备真正的道德性。

在《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中,康德符合道德规律与追求幸福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认为,道德行为并不以个人的幸福为目标,而是基于普遍法则的义务感。

个人的道德行为要遵循普遍法则,而不是出于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康德用“人人都必须这样行动,而且这样行动才是对的”这个准则来判断道德行为的正确与否。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此外,康德也对德性进行了探讨。

他认为,人类德性的本质在于自律,即通过自觉、自我约束和自主性的行动来遵从道德律。

与此同时,他也批判了基于动机的道德行为,即出于自我利益或动机而追求道德的人,并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道德律的原则而不带有任何动机。

康德认为,只有通过自律并行使纯粹理性的抽象思维,人们才能达到道德的高度。

综上所述,《道德形而上学的奠基》展现了康德哲学中道德律的趋势必然性。

康德通过强调道德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适性,接受道德律作为普遍法则的判断标准。

第9讲 康德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第9讲 康德与《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一、善良意志(good will)
• (一)人不同于物。后者只是按照规律而活动,前者的活动则由意志 而发动。康德强调,要使规律见之于行动,必然需要理性,所以,这 种意志绝不是一种非理性力量,而是实践理性。 • (二)道德的最终目的是追求至善,但善有两种:意志的善和结果的 善。只有意志的善才是真正的道德善。人性中其他好的特征如理解、 明智、判断力以及勇敢、果断和忍耐等,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是有价 值的,因为它们既可以被用于善,也可以被用于恶。而善良意志则内 在地即是善的,其价值完全是自足的,全然独立于其各种外部关系, 甚至独立于它的结果。 • (三)善良意志不仅合乎义务,而且出于义务。康德严格区分出于道 德与合乎道德。拥有善良意志的人,会仅仅因为义务本身而履行义务, 而不会期望任何回报,或可能带给他的任何幸福或快乐。 • (四)区分幸福论与德性论。“区别由经验原则构成整个根基的幸福 论与毫无经验成份的道德论,是赋予纯粹实践理性分析论的第一的和 最重要的任务”。
• (二)哥白尼革命(Kant‘s Copernican Revolution) • 1.在对行星运动现象的解释上,相对于传统的托勒密的地 心说的理论框架,哥白尼建立了新的思维模式,主张地球 在运动,而太阳是不动的,并处于宇宙的中心。人们一般 把从“地心说”到“日心说”的转变称为“哥白尼革命”。 哥白尼学说的最大意义在于对自然意识的克服。 • 2.在解释知识的本性时,相对于传统认识论“认识必须符 合对象”的立场,康德提出:对象必须符合我们的认识, 知性是自然的立法者,于是,实现了哲学中的“哥白尼革 命”。这种革命的实质也是对于自然意识的颠覆。在近代 哲学史上,笛卡尔率先对这种自然意识提出了挑战,强调 了第一人称观点的重要性。康德进一步推进了笛卡尔的工 作。
• (三)康德的不可知论 • 1. 感性:用先验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 整理感觉材料,形成关于现象的知识。 • 2. 知性:用先验范畴(因果性等十二范畴) 整理感性知识,形成关于现象的知识。 • 3. 理性:用先验范畴认识世界整体,形成 各种幻相。物自体(先验自我、上帝、灵 魂等)是不可知的。科学知识只能达到现 象,不能触及物自体。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_《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其伦理思想立足于一般人的道德意识,然后抽象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树立起道德主体的尊严;从先验自由的逻辑前提出发,探讨来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关系。

在从自由与道德法则的相互规定中体现来自由的积极意义。

在康德看来,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德性;善良意志;形而上学;理性;自由;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说:“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多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

”[1]在这康德是将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学说,认为绝不能将“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混为一谈。

由幸福原则提供来的动机完全摧毁了道德的崇高,是败坏了道德的,这种动机是将为善的动机和为恶的动机等量齐观的,抹杀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人之所以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说追求的目的,或是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把道德原则提升为定言命令是康德对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德性就是力量,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

“德”这个词在古代汉语种,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出众的品质和特长。

[2]柏拉图曾在《国家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德性说,认为在国家里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所独具的品质和特长、都有自己所善于做的事情。

治理者善于谋划,他的德性是智慧;保卫者善于战斗,他的德性是勇敢;劳动者安分守己,他的德性是节制。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德性也保持着这个基本含义,他认为伦理的德性就是“具有选择中间之点的特长”。

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

然而,康德的德行论力求证明:德性和恶邪之间绝非程度之不同,而是质上的差别,是行为准则的特殊,是准则和道德规律在关系上的差异。

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在他那里没有和理性意志想违反的欲念,所以可以随心所欲。

德性只是在责任的恪守中,责任就是人们自身立法意志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必要性。

伦理学原著选读(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

伦理学原著选读(道德形而上学奠基1)
在到达领域内道德法则占有最核心的地位,是最高根据,而道德 法则是普遍必然的,普遍必然的法则不可能从经验中获得,只能依 靠纯粹的哲学研究。因而道德形而上学是必不可少的。
三、道德形而上学与普遍实践的世俗智慧的区别
1、二者都考察人的意欲能力
2、但道德形而上学考察的不是一般的意欲,而是一种特殊的意欲。 即纯粹意志。纯粹意志无须经验动因,完全从先天原则出发。 【390】
解决这个难题的关键是研究那些由于被误解而把我们带入这一 困境的概念。
But it is necessary not merely to achieve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moral concepts, but to use this understanding in order to give an account of moral reasoning—showing that moral arguments proceed as they do because the logical character of the concepts is what it is. (4)
普通的道德理性知识

道德哲学

道德形而上学

纯粹实践理性批判
1.3节:
解决二律背反的途径:
The key to the problem is the study of the concepts which have, through being misunderstood, brought us into this perplexity.(3)
对自己的完全责任,对自己的不完全责任等。 其他部分较为通俗易懂,而基础部分则较为艰涩繁难。【391】
2、本书也不是完整的纯粹实践理性批判。因为完整的实践理性批 判需要表明纯粹思辨理性与纯粹实践理性的统一。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

对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第Ⅰ章中三条原理的分析作者:邓晓芒, DENG Xiao-mang作者单位: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刊名:哲学分析英文刊名:ZHEXUE FENXI年,卷(期):2010,01(2)1.严格说来,第一条原理在康德的文本中并没有作为一条原理的形式出现,而只是分散在用四个例子(童叟无欺、不自杀、与人为善、增进自己的幸福)外加一条《圣经》条文来解释"义务"概念的讨论中,但学界一般都认为第一条原理就是"为义务而义务"的善良意志原理2.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yon der K(o)niglich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and Ⅳ)3.阿里林;陈虎平康德的自由理论 20014.卢雪昆实践主体与道德法则--康德实践哲学研究 20005.康德;苗力田道德形而上学原理 20026.Kants Gescan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yon der Koniglich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andⅣ)7.Ibid,S.4008.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原理9.该注释我觉得应该置于有关第三原理这一段话的末尾,但实际上它被置于下一段话的末尾,而下一段话与敬重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我怀疑这个注释由于康德的疏忽而放错了位置10.Kara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Yon der K(o)ngiglich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and Ⅳ)11.康德;邓晓芒;杨祖陶实践理性批判 200312.Kants Gesammelte Schriften Heraugegeben von der K(o)niglich Preuβischen Akademie der Wissenschaften(Band Ⅳ)13.圣经14.该页上康德的另一个注释也明确指出,准则是意愿的主观原则,而客观原则就是实践的法则1.邓晓芒.Deng Xiaomang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读与解[期刊论文]-甘肃社会科学2011(1)2.邓晓芒康德道德哲学的三个层次--《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期刊论文]-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3.曼弗雷德·鲍姆.邓晓芒.Manfred Baum.DENG Xiao-mang康德实践哲学中的法和伦理[期刊论文]-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8(6)4.陈旭东.汪行福.CHEN Xu-dong.WANG Xing-fu从德性义务理解"人是目的"的道德律令[期刊论文]-山东社会科学2008(7)5.邓晓芒.DENG Xiaomang康德道德哲学详解[期刊论文]-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25(2)6.张会永.ZHANG Huiyong回到道德现象本身——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论证方法初探[期刊论文]-伦理学研究2005(3)7.戴兆国.DAI Zhao-guo康德伦理学的奠基——以《道德形而上学基础》为中心[期刊论文]-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1)8.邓晓芒康德论因果性问题[期刊论文]-浙江学刊2003(2)9.刘飞.LIU Fei道德何以可能:经验抑或超验——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建构及其启示[期刊论文]-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8(4)10.邓晓芒.DENG Xiao-mang从康德道德哲学看儒家的乡愿[期刊论文]-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5,7(1)本文链接:/Periodical_zxfx201002007.aspx。

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

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

浅析康德《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中的人性自身即是目的什么样的生活才是人应该过的生活,人应该怎样去行动,这是无数的哲学家都在思考的问题,而无一例外地也都认为道德是人应该过的生活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对人深切地终极关怀和对必然性的追求是成就一位伟大哲学家的关键因素,而康德就是一位具有这两个因素的伟大哲学家。

他的道德哲学所潜藏的出发点正在于对上述问题作出更加满意的回答。

他认为,在他之前的道德理论都没有客观必然的依据,而且没有真正的道德价值,不能引导人过上真正的道德生活。

因此,他要建立一套任何一个具有理性的存在者都会承认的、具有绝对必然性的道德理论。

人只有按照这样的道德原则来生活,才是过着真正的人应该过的生活。

因为人性自身即是目的,而道德正是人性的体现。

为了确保道德法则的必然性,康德认为有必要建立一套道德形而上学。

因为经验的原则无论看起来多么具有普遍性,但没有绝对必然性,所以,道德法则必须是先天必然的。

如果道德原则不是先天地就在我们的理性中,它就缺乏正确地判断道德的那条导线和最高规范,道德本身就依然会受到各种各样的败坏。

但这先天必然性何以可能呢?康德求助于人的自由。

自由是被设定的概念,它本身是不可知的,但我们不能证明自由哪怕在我们自身中和在人的本性中是某种现实的东西;我们只知道我们如果要把一个存在者设想为有理性的、在其行动中赋有自己的原因性意识即赋有意志的,就必须以它为前提。

人是有意志的,道德是出于善的意志,所以必须设定人是有自由的,道德须得以自由为前提。

这看起来是一个循环论证,但康德否认这点,他认为自由固然是道德律的存在理由,但道德律却是自由的认识理由。

因此,这并不是一个循环论证。

意志以具有理性的人性自身为目的的意思并不是说,人以某种不是理性的行为来达到具有理性的人性,仿佛人性是一种对象性的东西;它的真正含义是应该以理性原则来主导人的行为。

所以,以人性自身为目的之目的乃不是目的的目的。

因此,意志自己为自己立法,就是要按照理性而行为。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主要内容
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的一个基础,主要阐述了一些基本的观念和规则。

康德从“形式”和“质料”两方面来观察人类理性事业,将人类理性知识分为逻辑学、物理学和伦理学三个学科。

在《道德形而上学原理》中,康德探讨了道德的本质和基础,提出了道德形而上学的框架和基本原则。

他强调道德法则的普遍性和必然性,认为道德法则源于理性自身,而非经验或情感。

同时,康德也提出了“绝对命令”的概念,即一种无条件的、普遍的道德法则,它要求人们以自身为普遍规律行事。

此外,《道德形而上学奠基》还对自由、权利、义务等概念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阐述,为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道德形而上学奠基》是康德道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解决近代哲学认识论问题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后来的伦理学和政治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

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是18世纪德国著名哲学家,他的道德哲学被誉为现代哲学中最伟大的道德理论之一。

康德在其著作《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建立了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提出了“绝对必然性”的道德规范,强调人类自由意志的尊严和自律。

本文将探讨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分析其核心思想和哲学观点。

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康德的道德哲学基础建立在他所提出的“范畴形式论”和“判断力论”之上。

在康德看来,道德并非源自经验,而是超越经验的“形而上学”领域。

他认为,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我意识的存在,具有自主权和自由意志,这种自主权使得人类能够追求理性和自我价值。

绝对必然性与义务感康德提出了“绝对必然性”的道德规范,即“悬挂在每一个有道德意识的人头上的那面剑”。

这一绝对必然性要求人们根据普遍适用的道德法则行事,而不受主观感情或外部因素的影响。

康德认为,人类作为有理性和自主性的存在,应该根据理性和良知来决定行为,并承担起相应的义务感。

自由意志与行动动机康德强调个体的自由意志是道德行为的核心。

他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应该是出于对理性法则的尊重和内在价值观的驱使,而不是出于个人欲望或外部奖惩。

康德将行为动机视为判断一个行动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标准,只有出于对于义务的尊重和内心清白才能称之为真正的道德行为。

宇宙法则与总论断康德提出了“宇宙法则”的概念,即认为道德法则应当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必然性。

他认为,只有符合宇宙法则的行为才是真正的道德行为,否则就是虚伪和假冒。

而“总论断”则是指人们应当把自己置于普遍法则之下来审视自己的行动,并将此作为判断善恶、正误的标准。

应用与争议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基础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在不断发展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如何处理好个体利益与普遍价值之间的关系引发了诸多争议。

一些批评者认为康德新义务主义过分强调了绝对必然性和纯粹理性,忽略了情感和人情味,在实践中难以运用。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

《道德形而上学基础》述评作者:马荣来源:《群文天地》2010年第24期【摘要】康德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其伦理思想立足于一般人的道德意识,然后抽象出道德的形而上学原理,树立起道德主体的尊严;从先验自由的逻辑前提出发,探讨来先验自由和实践自由的关系。

在从自由与道德法则的相互规定中体现来自由的积极意义。

在康德看来,只有意志自律才可作为道德的最高原则。

【关键词】德性;善良意志;形而上学;理性;自由;实践理性批判康德说:“人们是为了另外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多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而不是幸福。

”[1]在这康德是将道德的纯洁性和严肃性提到了首要的地位,他反对那种把个人幸福作为最高原则的学说,认为绝不能将“使一个人成为幸福的人”和“使一个人成为善良的人”混为一谈。

由幸福原则提供来的动机完全摧毁了道德的崇高,是败坏了道德的,这种动机是将为善的动机和为恶的动机等量齐观的,抹杀了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

然而,人之所以崇高并不是他获得了说追求的目的,或是满足了自己的爱好,而是由于他的德性。

把道德原则提升为定言命令是康德对伦理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德性就是力量,是实践理性的自主性。

“德”这个词在古代汉语种,指的是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出众的品质和特长。

[2]柏拉图曾在《国家篇》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德性说,认为在国家里每一个阶层都有自己所独具的品质和特长、都有自己所善于做的事情。

治理者善于谋划,他的德性是智慧;保卫者善于战斗,他的德性是勇敢;劳动者安分守己,他的德性是节制。

而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德性也保持着这个基本含义,他认为伦理的德性就是“具有选择中间之点的特长”。

德性就是力量,就是坚强。

然而,康德的德行论力求证明:德性和恶邪之间绝非程度之不同,而是质上的差别,是行为准则的特殊,是准则和道德规律在关系上的差异。

康德认为,德性就是意志的一种道德力量,在他那里没有和理性意志想违反的欲念,所以可以随心所欲。

德性只是在责任的恪守中,责任就是人们自身立法意志所产生的一种道德必要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基础作者:谢馨熠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1期摘要:康德的哲学思想对整个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但其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基础却定义模糊。

本文对道德形而上学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进程作简要阐述,以寻找其建立基础,从而对康德的哲学思想研究中的空白进行初步的补充。

研究发现,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存在5个建立基础,既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休漠的反形而上学、主观必然性与客观必然性、因果论。

关键词:康德;形而上学;道德形而上学一、引言康德哲学早已成为中西哲学界的“显学”,但事实上,人们对康德哲学的理解并没有预想中的好。

例如,一旦涉及到“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基础是什么”这一康德哲学中最为基本的问题,很多人就避而不答。

本文试图通过对整个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建立基础做出论述,来论证和说明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学存在的5个建立基础,既古代本体论、近代认识论、休漠的反形而上学、主观必然性与客观必然性、因果论。

二、古代本体论形而上学之启发“形而上学”这一称谓虽然是亚里士多德后人的创造,其本人并没有使用这个词,但形而上学最早在米利都学派就已经被人提起。

泰勒斯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火、气、数等也先后被当做始基,既所谓的“始基”。

按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是指“一个东西,如果一切存在物都由它构成,最终又将回归于它实体常态不便而只是变换它的性状,在他们看来,那就是存在物的元素和始基”[1]。

爱利亚学派的存在哲学不再从自然界中找一个始基来作为万事万物形成的原因,他们关心的是如何对宇宙整体作个抽象的规定。

巴门尼德认为只有思想才能把握存在、明白真理。

在巴门尼德思想的基础上,柏拉图将现实与理念中的世界做以区分,将各种“相”或者说“理念”作为现实事物的原本与目的。

康德认为在他之前的形而上学就是关于柏拉图所提出的“理念”的学问[2]。

中世纪时,人们把形而上学分为一般形而上学和特殊的形而上學,后者主要研究的是“神”。

安瑟尔漠提出了一种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上帝作为“不可替代的伟大存在者”必须是现实的存在,否则就会有一个更伟大的存在者存在了。

这一阶段的哲学家所强调的是世界本体的同一性。

这种以心向外方法论指导下的哲学是一种本体论意义上的形而上学。

其核心思想是相信万事万物都是从一个本原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派生出来的,而这个本原就是世界的本体,与之相对应的是变动不居或虚幻不实的各种经验现象。

三、近代认识论转向下的形而上学之启发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带来了近代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变。

笛卡尔不再以存在或实体为形而上学的首要原理,而以“我思”为基础来论证上帝存在和物体存在,将我们对世界本体问题的起点,由外在世界转回到自我意识。

“我在思想”是一个不可推翻的事实。

笛卡尔的“我”是一个心灵实体,而这个实体的唯一的实质是“思想”。

由“我”的存在笛卡尔又推论出上帝的存在和外部世界的存在,心灵、上帝和物体都是“实体”。

“所谓实体,我们只能看作是能自己存在而其存在并不需要别的事物的一种事物。

”[3]但从本性来说,物质和心灵都是依靠自身而存在的,所以它们也被称作为实体。

通过考察笛卡尔的思想我们认识到近代哲学更加理性了。

近代哲学本体论与古代那种强调世界同一性的本体论不一样,它在本质上强调意识的本体论[4]。

所以近代哲学的主要问题就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笛卡尔开始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下,近代哲学的历史表现为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分争,由此进一步展开为主体和客体、知识和现实、思维和存在、理想和现实以及自由和必然等一系列问题。

四、休漠的反形而上学之启发休漠认为所有的科学都与人性相关,而对人性的研究必须建立在经验和观察的基础之上。

他作为经验论和怀疑主义的代表,对于形而上学的发展有了重要的改变,正如康德所说的“自从洛克《人类理智论》和莱布尼兹《人类理智新论》出版以来,对于这一科学的命运来说,它所遭受的没有什么能比休漠所给予的打击更为致命”。

休漠主张用经验的和描述的方法来取代传统的形而上学。

休漠晚年对上帝的存在与否也提出了怀疑,他首先批判了托马斯·阿奎那以“始因论”来证明上帝存在的方法,他的理由是人们没有办法在上帝这个所谓的“第一因”与宇宙这个结果两者之间形成一种“恒常联系”的习惯性联想,因为要得出这一习惯性联想要经过许多次的重复才是可能的,而这一点我们根本不可能做到。

另外,“神迹”违反了经验所确立和证实的自然法则。

同时,休漠也相信相然过程中自有规律,相信客观物质世界的存在,他反对虚假的形而上学,同时也希望对人类理智本性研究透彻后能发现真正的形而上学。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是是人的理性的固有任务,但康德发现传统形而上学对于形而上研究的对象,都是一种辨证论。

悌利在《西方哲学史》中写道:“沃尔夫根据灵魂的两种机能,即认识和嗜欲,把科学分成为理论的和应用的两种。

前者包括本体论、宇宙论、心理学和神学,这都属于形而上学后者包括伦理学、政治学和经济学。

”[5]康德所批判的形而上学,正如沃尔夫所述。

但康德批判形而上学的目的不是为了取消形而上学。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序言中,也表示在形而上学是一直存在着的,并且也将会在今后还将在再次遇见。

康德还提到:“所以哲学的最初和最重要的事务就是通过阻塞这一错误的根源而一劳永逸地消除对形而上学的一切不利影响。

”[6]他建立了一种道德形而上学,这种到的形而上学又不同于知识形态形而上学,这样一来也为形而上学找到了发展的前路。

在实践理性得以建立的道德形而上学无疑是处于本体界的地位,这也决定了实践理性相对于处于现象界领域的理论理性相比较占有优先的地位。

五、必然性的主客观之思考在休漠之前,人们普遍承认自然因果律的客观必然性,认为自然因果律是自在地存在于外部世界之中的规律。

但休漠却将自然因果联系的解释为人心理的习惯性联想,用主观上的必然性来代替了客观上的必然性。

休漠提出了著名的“休漠问题”,即“归纳问题”从过去的、己知的、个别的如何能够推出未来的、未知的和一般的或然的归纳推理不能在逻辑上证明从个别过渡到一般、从特殊过渡到普遍的合理性。

而过去与现在的经验只是分别适用于过去与现在,对于明天的结果我们只能推测而不能得出必然的结论。

休漠由此对经验论和唯理论都构成了挑战。

从培根开始经验论者试图通过在现实中获得的经验通过归纳来得到知识,但休漠却证明了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只能是或然的知识,缺乏客观必然性。

六、必然性与自由之思考自由与自然必然性之间的二律背反问题是康德最重视的问题,“康德关注的中心问题是自由和必然的关系。

他的整个哲学都是为研究人的自由,他为自然科学奠定基础,追根究底也是为了自由。

他把科学的范围限定在现象界、在经验领域,也是为给自由留下地盘。

”卢梭对康德起着很大的影响,康德也表示:“我渴求知识,期待不停前进,有所发明才快乐,我生性是一个探求者。

曾有过一个时期,我相信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严的,我就轻视无知的群众。

卢梭纠正了我。

我意想的优点消失了。

我学会了来尊重人,认为自己不如寻常的劳动者一般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学能替一切人恢复其为人的共同权利。

”[7]在卢梭思想的影响下,康德开始学会尊重寻常的劳动者,意识到自由和道德的重要性,这就是他提出的“实践理性”[8]。

康德后来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将实践理性置于优先于理论理性的地位,也是与卢梭的平等自由观思想的影响是有很大联系的。

休漠认为人们关于必然性的概念,是來自于对经验中恒常出现的联系产生的习惯性联想,是主观意义上的。

这种说法其实是有误的,如何能够判定联系是必然的还是偶然的,恒常的标准是什么等等问题都需要解答。

康德对此的解决是划界,现象界的必然性与本体界的自由在各自的领域中得到体现。

因果性理论其实也是从属于形而上学问题之下的。

亚里士多德把个体事物当做第一实体,而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存在都有四种缺一不可的根本原因,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和目的因,而后三者被统称为形式因。

形式因是事物形成的根本原因,与质料是相分离的。

而后来的形而上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物质实体、精神实体以及上帝。

其中形式因也可称作本质因表现的是世界的真,而目的因或所为因表现的是世界的善。

形而上学的任务因此也表现在求真求善的过程中。

康德建立其批判哲学的目的也无非这两个方面,《纯粹理性批判》解决了我们的知识如何成为真知识的问题,而《实践理性批判》解决的是求善的道德的问题[9]。

七、结语康德认为传统的形而上学都是非科学的,在这个基础上,康德要创建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而他的科学的形而上学观也是对“作为科学的形而上学是如何可能的”这一问题的完美解答。

这一建立过程充分体现着德国哲学家所特有的严谨。

也反向证明了,缺少了本体界,现象界也无法得以体现。

参考文献:[1]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2]彭丹.康德的哲学思想初探[J].科技经济导刊,2017(25).[3]笛卡尔.笛卡尔思辨哲学[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4.[4]尚文华.情感分析与形而上学——再论康德的物自体概念[J].学术研究,2017(10).[5]梯利.西方哲学史(增补修订版)[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6]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7]康蒲·斯密.康德《纯粹理性批判》解义[M].北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8]卢雪崑.康德的形而上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9]弗里克舒,刘凤娟.康德的目的王国:形而上学的,而非政治的[J].世界哲学,2015(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