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之遥》教学设计
《一步之遥》探究型教案1

《一步之遥》探究型教案1【学习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掌握不良行为、一半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学习重难点】学习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学习难点: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学法指导】情景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预习P85-89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1、违法是指不履行法律规定的_________或者做出法律所禁止的________。
犯罪是指具有严重________、触犯_______并依法应受________的行为。
2、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以分为________、行政违法行为和_________,分别应受到民事制裁、________和_______。
3、运用范围最为广泛的法律制裁是________;最为严厉的一种法律制裁是________。
4、犯罪最本质的特征是_______;犯罪的法律标志是_______;_______是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二、质疑探究1、阅读P86案例,完成下列问题:(1)分析小赵、小高的上述各种行为的性质。
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严重违法或犯罪行为:2、上述行为的变化,告诉我们什么道理?3、违法的含义及分类。
4、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5、完成P89“实践”三、课堂小结(知识梳理)1、违法的含义及其类型。
2、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布置作业: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1、违法的含义及其类型。
2、犯罪的含义及其特征。
3、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
教后反思。
《一步之遥》教学设计1.do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学设计:—、导入新课:“今日说法”:小林和小华是某初中八年级的学牛,由于受网络游戏的诱惑,无心学习,老师多次教育任不悔改,而U还由迟到、早退发展到逃学、旷课。
只要有钱,他俩一定会拿到网吧消费,为了有钱上网,他俩由开始的自己省钱发展到主动找钱, 多次向低年级的同学强行索要财物。
后来甚至发展到入室抢刼,而且盗窃财物数额较大。
最后,他俩为了弄到更多的钱,持刀抢劫了一位老大爷,并将大爷砍成重伤。
想一想:通过小林和小华的行为演变过程,你得到了哪些启示?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来的。
二、教授新课1、学生自主学习"自学我能行”.请同学们阅读教材85-90页的内容,并思考以下问题:(1)《屮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例举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都有哪些?并思考它们之间的联系?(2)违法的含义?以及包含的类型?(3)什么是犯罪?犯罪的基三个本特征是什么?(4)思考一般违法很犯罪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2、“学法小先锋”: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规定的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教材P85),如下:不良行为:(1)旷课、夜不归宿;(2)携带管制刀具;(3)打架斗殴、辱骂他人;(4)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5)偷窃、故意毁坏财物;(6)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7)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咅像制品、读物等;(8)进入法律、法规规定的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9)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1)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2)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3)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4)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5)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6)多次偷窃;(7)参与赌博,屡教不改;(8)吸食、注射毒品;(9)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动过对法律规定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例举,让学生明确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之间只是“一步之遥”,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坚决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一步之遥》探究型教案2

《一步之遥》探究型教案2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增强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能力目标:
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
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认识我国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以及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学习重难点】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学法指导】
情景体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预习P90-92的内容,完成下列问题。
)
1、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严重不良行为已属_______,离犯罪仅有_________。
2、法律制裁包括哪些类型?
3、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二、质疑探究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2、完成P89“探究”。
3、完成P90“活动”。
4、完成P90“讨论”。
5、法律制裁的类型。
6、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7、如何理解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
三、课堂小结(知识梳理)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2、法律制裁的类型。
3、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布置作业:
练习册相关练习题。
板书设计:
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2、法律制裁的类型。
3、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教后反思。
第九课 一步之遥

第九课一步之遥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2)了解违法犯罪行为应受到法律制裁。
2.水平目标能结合违法与犯罪的相关案例,准确判断什么是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违法与犯罪的要受到怎样的制裁。
3.思想觉悟目标通过学习违法与犯罪的问题的相关知识,知道违法与犯罪具有社会危害性,要受到法律的制裁,从而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的发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概念;2.犯罪的基本特征;3. 增强法制观点,防微杜渐教学难点1.犯罪的基本特征;2.违法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三、教学方法活动法、情景教学法、对比法、讨论法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1.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导入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板书)活动1.看第85页列举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反思自己有没有以上行为?2.读第86页材料,完成第87页“探究”。
1.什么是违法行为(板书)指凡是不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或做出法律所禁止的行为。
(教师提示)应该注意的是,违法行为指的是行为而不是思想,思想落后不是违法表现。
违法的概念应从广义上理解,即凡是违反了宪法、刑法、森林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行为都是违法行为。
2.违法行为的类别(板书)①违宪法行为就是违反宪法的行为。
②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③民事违法行为就是违反民事法律法规的行为。
④行政违法行为就是违反行政管理法律的行为。
()3.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板书)违法情节轻微,对社会危害性不大,没有触犯刑法,仅仅违反了刑法以外的法律法规,因而把这种违法行为叫做一般违法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如不即时给予处罚、惩戒、就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犯罪。
4.什么是犯罪(板书)(1)犯罪;是指违法情节严重,对社会危害很大,触犯刑法并依法应受刑罚的行为。
(2)犯罪具有三个基本特征。
【K12学习】第九课 一步之遥 教案

第九课一步之遥教案第九课一步之遥教案防微杜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设计设计意图活动一:分析小磊的遭遇少年小磊,两岁时父母离异,小磊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父亲再婚,对小磊不管不问。
小磊上学后成绩一直名列前10名。
就在上五年级时爷爷重病无钱医治,小磊也无钱上学了。
为了交学费,小磊第一次偷盗,从亲戚家偷了现金1.1万元交给了奶奶,因心里害怕,与同学一起外逃,事后被亲属抓回,遭父亲打骂。
小磊从此流入社会,与一些不三不四的人混在一起,曾因抢劫罪被当地法院判刑1年6个月。
他愿意悔改,更想上学念书。
去年从少管所出来,小磊抱着重新做人的想法回到了家中。
但爷爷去世了,奶奶投奔了亲戚,小磊又一次被父亲打出家门,流落街头。
但他还想上学,为了攒学费他到饭店做小工,一个月只挣几十元,于是车站候车室、居民楼道就成了他的家。
小磊急于攒钱上学,先是找过去的同学借,以后则发展到对同学威胁、抢夺,抢劫19次,最终沦为一名少年犯。
学生讨论:你对小磊的遭遇有什么看法吗?小磊的犯罪有家庭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通过案例引发学生的思考。
教师总结小磊的遭遇是值得同情的,也是非常可惜的。
他走上犯罪道路有家庭的原因,有社会的原因,也有他自己的原因。
他不能把握住自己,不懂法律,不懂得通过正当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最终走向犯罪。
活动二:分析优秀学生犯罪的原因小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
一天,他玩纸飞机的时候把教室的灯打碎了,按照校规要赔偿50元钱。
从哪里弄这50元钱呢?小江犯难了,几个同学给他出主意:同学都有钱,不如劫一点钱吧。
于是他们开始合伙劫同学的钱,最后他们的团伙发展到了12人。
最终,小江因为抢劫罪被判8年有期徒刑,其他人也分别被判刑。
学生讨论:小江为什么会从一名优秀生变成罪犯?通过案例,让学生明白“小恶”会变成“大恶”。
要从克服“小恶”开始防微杜渐,把违法犯罪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活动三:寻找生活中的“小恶”讨论:古人讲“不以恶小而为之”。
对我们而言,什么是生活中的“小恶”?学生分小组讨论后集体交流,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一步之遥》情境探究型教案

《一步之遥》情境探究型教案(建议配套“《一步之遥》情境探究型课件”使用)一、教材分析<一>本框的地位和作用本课是教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九课的内容,是新时代学生的必修课,让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掌握不良行为、一半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本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掌握不良行为、一半违法行为和犯罪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2.能力掌握预防不良行为的方法,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难点: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和生活经验的限制,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存在一定困难,影响了他们情感、态度、价值观地正确形成。
学生对资源的应用仍缺乏主动性,不能很好地实现与教师资源的互动。
三、教学方法根据八年级学生的学龄特点和认识水平,教学时可以采用图示法、信息收集法、材料法等方法展示案例,用最直观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引导他们主动参与。
四、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1)学生准备:课前学生分组收集有关资料。
(2)教师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欣赏的图片、故事等素材。
五、教学过程六、课堂小结七、当堂达标单项选择题:1、“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这句话提醒我们( )A.在成长的过程中,人人都可能犯错误,不必大惊小怪B.面对错误,我们只能听之任之C.过则勿惮改,我们应正视错误并勇于改正D.人犯了错改了就行,不必在意是否再犯八、教学评价成功之处本节课设计了多种教学手段旨在调动学生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新教材的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下学习。
第九课 一步之遥 教案

首先,教材P85将《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进行列举,这段内容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明确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哪些行为属于“严重不良行为”,进而通过比较,可以看出以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只有一步之遥。也就导入了本项目的第一个结论。也就是P85正文的第二段。
三、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
㈠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1.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教材分析】本课由引言和三个项目内容组成。
引言位于正文第一段,概括出本课的三个目题的内容,在本课中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第一个项目: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引导学生了解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之间只有一步之遥。该项目包括四个层次内容。
▲对于第一个部分“知识”,可以分为两个层次。分别是第一层“勿以恶小而为之”和第二层“青少年中存在的错误思想”。
第一层次:勿以恶小而为之。▲对于这块内容,我建议老师们可以通过“案例”和“名人名言”两种形式进行讲解。
运用教材P93“偷苹果是小事吗”,▲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这看似小事的事情往往就是导致人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导火索。从而得出结论:勿以恶小而为之。由于教材中第二问涉及到了“假如你当时在场,会怎样做?”除了教育学生要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还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如果遇到别人偷苹果我们应该怎样做呢?除了自己不偷,还要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在这里我建议老师们可以将知识进行拓展,教给学生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一些方法。
教材P94首先展示青少年中存在的两种错误思想,一是“自己年龄还小,即使犯罪也不会被判刑”另一种是“只要不犯大错,犯点小错没关系”,通过讨论警示学生这些观点是缺乏法律意识的表现,对青少年的成长十分有害。同时以图片的形式表现学生经常出现的一些不良行为,提醒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改正那些易被忽略又不易改掉的坏习惯。
八年级思品上册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教学设计甘州区金安苑学校邵建民八年级思想品德(上)《一步之遥》是依据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两部分中“学法用法”“权利与义务”的教学内容而设置的,通过这一课帮助中学生逐步形成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必需的法律意识,能够学会在复杂社会条件下生存与发展。
学情分析:现代中学生虽然具备一定的法律意识,但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生理和心理上还不成熟,存在“渴望独立与现实依赖”“心理闭锁与求得理解”的矛盾,认知发展水平和自我认识能力还不够完善,是人生旅程中违法犯罪的高危险期。
而法律规范具有强制性属性,对这些处于青春叛逆期的中学生讲授法律知识则必须充分考虑其可承受能力,选择怎样的实例比较合适,确实在备课中仔细探究。
前段时间读过这么一句话:“教育最复杂的任务之一,就是把服从法律的强制性向教育孩子善于动用自己的自由权力结合起来。
孩子只要不做有害于自己和他人的事,就应当让他们有行动的自由,不要硬去改变孩子的意愿。
要让孩子懂得,他们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
——伊曼努尔•康德。
”我突然有所领悟,教学生树立法律意识不能从枯燥的名词术语入手,这样只能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才是讲授这一课的起点。
设计思路:从学生的需要出发:1认知的需要: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增长见识,促进心智的发展。
2技能学习和训练的需要:通过学习能够提高融入集体生活,促进学生集体生活的能力,学会与他人相处。
道德与法制教育的终极目标并不仅仅是培养道德高尚的人,道德高尚只是培养的目标之一,更多的精力应该让学生懂得这样的道理——只有为别人提供达到目的的可能性,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即“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学会怎样做到“利人又利己”。
教育目标:知识目标:知道不良行为有可能发展为犯罪,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懂得在社会生活中应该养成自觉守法的良好习惯,这是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全面发展的需要,在情感上树立法律是保护我们权利的有效武器。
一步之遥教案

<<一步之遥 >>教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欣赏故事,导入新课师讲故事:临近河岸的一片村庄,为防止水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农民们偶尔发现了蚂蚁窝,不以为然。
可是在风雨交加的夜晚,河水从蚂蚁窝渗透出来,继而喷射,最终决堤了。
请你回答:这则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生自由回答。
师归纳导入,出示课题: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二、学海导航,出示目标:学习目标1、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法制观念。
2、了解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掌握违法、犯罪的概念及犯罪的特征,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3、认识我国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及法律惩处犯罪分子的意义。
学习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学习难点: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行为的发展过程三、根据提纲,自主学习:(一)自学课本85—87页上边“探究”等内容.完成下列填空:(1)大错大恶是由____发展而来的。
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____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____。
(2)如果经常犯小错,有不良行为,又不及时改正,就极有可能一步步走向____的深渊。
(二)自学课本87—90页“活动”部分。
1、思考并完成下列问题:(1)什么是违法?根据违犯的法律,违法行为应怎样分类?其中哪些违法行为属于一般违法行为?哪些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2)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有哪些?(3)分析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与联系。
请填下表。
2、完成下列填空:(1)违法是指不履行________或做出________的行为。
根据违反的法律,违法行为可分为____违法行为、____违法行为、____违法行为和____行为。
(2)____违法行为和____违法行为被称为一般违法行为。
(3)____违法行为属于严重违法行为,即____。
犯罪是指具有_______、______并依法应受____的行为。
(4)犯罪的基本特征:①犯罪是________的行为,________是犯罪的最本质的特征;②犯罪是________的行为,________是犯罪的法律标志;③犯罪是________的行为,_______是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教案一步之遥

一步之遥(下)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树立正确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培养明辨是非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识目标: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概念,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
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区别与联系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
讲授法和归纳法。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一组图片,问:图片中的同学违法吗?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师:同学们,大家好。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我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其中列举的禁止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知道了从小错到大错,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从一般违法到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可能演化为犯罪。
也学习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和它的分类一。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违法行为分类二: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相关内容。
ppt出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新课教学:多媒体展示三则案例进行分析师:同样是违法行为,为什么有的人要判刑坐牢,而有的人不用?生:略。
师:对,根据对社会的危害程度的大小,违法情节也有轻有重,自然而然受到的惩罚也有轻有重。
而这种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重的,我们把它称之为犯罪。
学生齐读教材P87相关内容。
师:从刚才大家齐读的这段文字中,你了解到一般违法与犯罪有何关系?请完成教材P89的探究。
生:略。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师:一般违法与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可能演化成违法犯罪。
师:一般违法与犯罪都是违法行为,都具有社会危害性,当然就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根据违法行为法律责任的性质,我国规定了违宪制裁、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四种不同的法律制裁。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
分析以下案例:完成行政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的比较。
思考:案例中的行为各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应受什么制裁?案例一:顾客甲在超市遭搜身后愤然向法院起诉。
一步之遥教学设计

八年级思想品德第四单元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第九课一步之遥第一节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学设计四川省遂宁市安居育才中学张丹一、本节课教学内容分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教科版教材八年级第四单元第九课的教学内容。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青少年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青少年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诱惑和不法侵害。
尽管我国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等不同方面制定了保护措施,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保护措施有时难以落到实处。
本单元分为两课,第八课《一念之差》引导青少年识别身边的诱惑,形成抵御诱惑的意识。
第九课《一步之遥》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犯罪的过程。
通过对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增强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学会明辨是非。
(2)能力目标:辨别生活中的一般违法行为和严重违法行为。
(3)知识目标:知道违法的概念,犯罪的概念、基本特征。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着初中的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2)教学难点: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四、教学方法:根据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1)情境创设法: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的发展历程;在情境中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使学生掌握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应该防微杜渐,做守法好公民。
(2)合作探究法:在情境中提出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一步步解决一般违法行为与严重违法行为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直观演示法:做出PPT课件,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情绪和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分析和理解。
《一步之遥》教学案例

《一步之遥》教学案例记得是在讲《一步之遥》时,(它是是教科版八年级思品上册第九课的内容,本课从法律的角度讲述了违法、一般违法、犯罪的概念,犯罪的基本特征以及违法应该承担的不同法律制裁)在本课的展示提升部分我设计了三个探究活动:探究活动一:感受法律镜头一:张新同学因违反学校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
镜头二:一妇女不顾门卫的劝阻,强行把一条大的宠物狗带进饭店,影响其他客人就餐。
镜头三:青岛市原市长杜世成,因贪污受贿,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6年。
1、讨论:上述三个人的行为是不是都违反了法律?为什么?2、完成表格:纪律、道德、法律的比较我给出的三个镜头一下子就让学生们有了话题,我记得这是3组的王硕同学展示的:张新同学因违反学校纪律,受到老师的批评违反纪律,我们不能向他学习,学习中就知道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非常好,从这几个问题我们班的纪律比以前好多了。
探究活动二:以案说法16岁的魏某曾被评为三好学生,父母夸他有出息,老师为他高兴,同学们都羡慕他。
但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他就渐渐变了。
他学会了吸烟,并开始喝酒。
由于禁受不住不良诱惑和朋友的“逼迫”,他还经常去营业性舞厅。
由于花钱越来越多,家里给的零花钱满足不了他的需要,于是他开始小偷小摸。
他多次到超市“拿”几罐饮料,偷几件文具,然后卖给一些小同学。
为此,魏某曾被公安机关抓获后,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被罚款并拘留。
小偷小摸仍满足不了魏某高消费的需要,于是他开始撬门破锁,盗窃钱财。
他先后七次到同学家行窃,窃得现金4000余元和价值2000余元的财物。
一次,当他潜入一同学家行窃时,被该同学的父亲当场抓住并扭送到派出所。
最后,人民法院依据《刑法》,以盗窃罪判处魏某有期徒刑五年。
根据自学知识,小组讨论并完成下列问题:1、魏某有哪些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2、这些行为分别属于什么性质的?在情节和社会危害程度上有何异同?3、据此讨论,完成下列表格:通过表格清晰明了的展示了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关系。
教科版思想品德八年级上册第9课《一步之遥》(第2课时)教案

第九课一步之遥第2课时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教材分析】本部分内容包括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通过材料“偷苹果是小事吗”揭示本部分内容的主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犯罪总是从不良行为开始的,一个人一旦走上违法道路,就有可能越陷越深。
因此,只有防微杜渐,才能防患于未然。
第二层次:通过案例和相关法律条文,纠正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思想,提高法律意识。
第三层次:引导学生正视自己的错误,从小处着眼,养成敢于正视和改正自己错误或过失的良好习惯。
培养“知耻近乎勇”的态度,秉持“过则勿惮改”的思想,防止不良行为向违法犯罪发展,真正做到防微杜渐,远离违法犯罪。
【教学目标】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防微杜渐、有错必改的生活态度。
能力目标: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知识目标:知道防微杜渐是预防违法犯罪的重要途径,懂得在成长过程中要过则勿惮改。
【教学重点难点】树立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是教学重点和难点。
因为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有了正确的思想作为指导,才会有正确的行为。
因此,只有当学生树立了防微杜渐、过则勿惮改的生活态度,才能杜绝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也才能避免由一般违法行为发展到犯罪行为。
【教学过程】1.导入方式一:电视剧《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学生谈感想。
问“你想知道他们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吗?怎样才能预防此类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方式二:故事《烂苹果效应》。
说明不良习气、小错误、小恶也有极强的破坏力,在我们犯小错误时就要立即改正,要防微杜渐,避免沾染不良习气,防患于未然。
5.第一层次:防微杜渐,防患于未然方式一:第一步:阅读教材93页事例《偷苹果是小事吗?》,分组讨论(1)“偷苹果是小事吗,为什么?”(2)“如果你当时在场,你会怎样做?”(3)“这个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第二步:设置活动“寻找同学或自己身上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
”教师将结果写在黑板上,分组讨论这些行为对个人、家庭及社会的危害,发展下去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
一步之遥的教学设计方案

一、教学背景随着新课标的推行,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以《一步之遥》这篇课文为例,设计一套完整的阅读教学方案。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词。
- 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感受作者的情感。
2. 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分享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目标:- 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 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责任感,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尊重生命。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情感。
-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
2. 教学难点:- 深入挖掘文章的中心思想,引导学生进行情感体验。
- 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图片或视频中的人物是谁吗?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发音错误。
3. 学生交流朗读感受,分享自己对课文内容的初步理解。
(三)细读课文,深入理解1. 字词教学:-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不认识的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练习。
- 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自主理解生字词的含义。
2. 段落分析:-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各个段落,理解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
-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段落内容的理解。
3. 情感体验:-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文章的意境。
- 学生通过朗读、绘画、写作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
(四)拓展延伸1.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课文内容对自己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步之遥》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分析1、课标要求1.1正确认识从众心理和好奇心,发展独立思考和自我控制能力,杜绝不良嗜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2.6 能够分辨是非善恶,为人正直,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做出正确选择。
3.4 了解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
3.5 学习在日常生活中自我保护的方法和技能,知道未成年人获得法律帮助的方式和途径,树立自我保护意识,能够运用法律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2、教材分析第九课《一步之遥》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
区分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介绍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对违法犯罪的制裁。
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
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
●学情简要分析1.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诱惑和犯罪密切相关。
2.对于违法犯罪,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却很模糊,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在上囚车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错。
3.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0%的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能通理解本节课的内容;10%的学生通过小组的帮扶能够接受本节课的内容;10%的学生是学困生,需要小组的多多帮扶和老师课堂上多加关注,给予点拨和讲解。
学习优势:学生知道很多的明星,对违法行为有着简浅的认识.学习有着一定的优势。
●教学目标分析1、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责任意识、法律意识和拒绝不良诱惑的信心,远离违法犯罪;养成正确、健康的生活态度。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拒绝、抵制不良诱惑的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提高学生明辨是非、独立思考、自我控制的能力,避免违法犯罪。
3、知识目标知道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可能发展为违法犯罪;知道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性,了解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联系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一般违法行为如果把握不好可能会演化为犯罪行为。
学生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很模糊。
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很多学生对不良行为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预防违法犯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教学难点: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之间的区别是另一个教学难点。
一般违法和犯罪在所违反的法律、对社会的危害、应受到的惩罚等方面有着严格的界限。
很多学生认为违法行为就是犯罪行为,并不了解违法行为的分类,本部分是比较抽象的法律常识,学生较难理解。
突破此难点重在选取能激起学生情感共鸣,具有警示作用的经典案例触动学生的心灵,以引起他们的重视,进而让学生自觉能够意识到小缺点和错误的危害性进而自觉抵制小缺点错误并及时改正。
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在润物细无声中突破难点和本课的创新支点。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策略方法1.事例法:一般违法与犯罪的案例2.讨论、辩论法、表演法、小组活动。
3、媒体:教学课件PPt文件,备课相关资料。
●教学活动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教师:“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它说明了什么道理?学生:一个小小的蚂蚁洞,可以使千里长堤溃决。
比喻小事不慎将酿成大祸。
教师:大错大恶是由小错小恶逐步发展而来的。
小错与大错、不良行为与违法犯罪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一步之遥。
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小错小恶的危险性,大错大恶的危害性,懂得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道理。
●活动一:特别报道一、调查数据显示:今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呈明显上升趋势,据统计,在全国刑事作案人员中,14岁-25岁的青少年占总人数的60%以上,而其中14岁~17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总数的89%二、目前,全国管教服刑的未成年少年犯达1万余人,在劳教的则更多。
三、2012年某市未成人犯管教所对在押未成年犯进行了统计,显示:从现有的不良行为看,经常吸烟者占69.7%,有打架行为57.5%,有旷课的占49.8%,有赌博的占44.8%,从犯罪类型看,抢劫具首位,此外还有故意杀人、敲诈勒索、绑架等犯罪行为。
教师:以上这些骇人听闻的数据向我们传递了什么信息?学生:向我们展示了青少年中存在着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以及犯罪行为的现状,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已刻不容缓。
多媒体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和学校应当教育未成年人不得有下列不良行为:(一)旷课、夜不归宿;(二)携带管制刀具;(三)打架斗殴、辱骂他人;(四)强行向他人索要财物;(五)偷窃、故意毁坏财物;(六)参与赌博或者变相赌博;(七)观看、收听色情、淫秽的音像制品、读物等;(八)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适宜进入的营业性歌舞厅等场所;(九)其他严重违背社会公德的不良行为。
第三十四条本法所称“严重不良行为”,是指下列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一)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二)携带管制刀具,屡教不改;(三)多次拦截殴打他人或者强行索要他人财物;(四)传播淫秽的读物或者音像制品等;(五)进行淫乱或者色情、卖淫活动(六)多次偷窃;(七)参与赌博,屡教不改;(八)吸食、注射毒品;(九)其他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思考交流:看了法律小知识你发现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呢呢?(通过比较交流使学生明白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仅有一步之遥。
)●活动二:说一说多媒体展示:小高和小赵是同学,两人常常旷课去游戏厅,时间久了,家里给的钱不够花,所以他们两个开始偷同学的钱,因偷同学的小额钱物被学校处分,但他们仍执迷不悟,到学校附近的小区内行窃,起初还有点害怕,但是胆子越来越大,最终因持刀抢劫致人死亡而判处有期徒刑三年。
思考交流:分析两人各种行为的性质。
哪些属于不良行为?哪些属于严重不良行为?哪些属于犯罪行为?从该少年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过程中能得出什么结论?(使学生懂得一个人走向犯罪道路,往往有一个从染上坏思想、坏习气开始,逐步发展到违法犯罪的演变过程。
)●活动三:一般违法PK犯罪自主学习教材P89的相关内容小组内共同完成下述表格。
▪案例一:济南市一位19岁的大学生在一家超市遭搜身后愤然起诉,济南市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被告在10日内登报向女大学生生道歉,并赔偿2、5万元的精神损失等费用。
▪案例二:八年级学生赵某无心上学,多次手持刀具强抢小学生财物,400元,不久被抓获,人民法院认定赵某犯了抢劫罪,依据刑法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
▪案例三:司机张某无视交通规则,强行闯红灯,被交警当场抓住,后被交警部门以暂扣驾照3个月,罚款300元的处罚。
▪上面3个案例中各属于哪类违法行为?应受何种处罚?教师:了解了什么是违法行为和犯罪,那么犯罪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应受何种处罚?●活动四:今日说法张某事先预谋,准备去废品收购站抢劫钱财。
一天晚上,张某闯入一废品收购站,用菜刀将废品收购站老板夫妇砍伤,从屋内翻出现金3000余元后,携款仓皇逃离现场。
不久,张某被警方抓获。
张某无视国法,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实施暴力,并当场劫取财物。
法院以抢劫罪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0年,并处罚金10000元。
活动:针对上述案例,请一名同学扮演主持人,一名同学扮演记者,两名同学扮演律师,其他同学扮演观众,模拟“今日说法”活动准备:根据上述案例,选举一名学生扮演主持人,一名学生扮演记者,一名学生扮演律师,其他学生扮演观众,进行“今日说法”。
主持人:刚才大家看到的就是此案的具体案情。
对这样一起恶性案件,应该如何认定、如何定性呢?今天我们请到演播室的嘉宾是资深律师王律师。
请问王律师,案件中张某的行为应该如何定性呢?这属于一般违法还是犯罪?王律师:张某的行为已经构成犯罪,是犯罪行为。
主持人:为什么呢?王律师:张某的行为从他开始准备到将人砍伤,最后劫款而逃,这一系列的行为完全符合犯罪的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主持人:怎样来理解这三个特征呢?王律师:首先犯罪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这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也就是说,行为危害社会的“量”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张某的行为不管是从法律的角度还是从社会道德的角度来看,其危害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其次,犯罪具有刑事违法性。
也就是说,其行为触犯了法律的明文规定。
张某的行为正是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关于抢劫罪的规定。
再次,犯罪具有刑罚当罚性。
犯罪和刑罚是紧密相连的。
刑罚当罚性是犯罪的严重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的必然结果。
刑罚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对犯罪行为进行有效惩治”,如果我们仅仅只是将某一犯罪行为确定为犯罪行为而不予以制裁,那就无法体现刑法的威慑力和惩戒性,最终也无法达到规范社会的目的。
张某的行为既然违反了刑法的相关规定,自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主持人:谢谢王律师的剖析。
此案发生以后,引起了当地群众的广泛关注。
人们在纷纷议论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在通过舆论力量谴责这种犯罪行径。
那在座的观众朋友们对于这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呢?学生甲:张某的这种行为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的,应按法律规定将其严惩。
学生乙:张某的行为是与当今社会文明和谐的气氛相冲突的。
我们在谴责这种行为的同时,也应加强全民法律意识的培养,做好普法工作,端正社会风气。
学生丙:……主持人:感谢在场观众的发言。
行为和结果是具有一致性的,有什么样的行为自然就有什么样的结果。
违法犯罪行为也是一样的。
张某理所应当要为其行为付出代价,并接受法律的制裁。
法院经过审理,判处张某有期徒刑10年,罚款10000元。
张某虽然受到了应有的惩治,但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反思,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和谐、稳定、繁荣、发展是我们追求的共同目标,让我们远离违法犯罪,共创美好未来。
感谢收看本期今日说法,下期再见。
教师:感谢几位同学的精彩表演,刚才王律师把这个案例剖析得比较清楚了。
张某之所以被认定为犯罪,是因为他的行为符合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即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刑罚当罚性。
这三大特征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只有三个特征都具备了才能确定为犯罪。
投影:犯罪的基本特征。
犯罪是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严重危害性是犯罪的最本质特征。
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