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与设计文献综述
生态环境规划综述
![生态环境规划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4f6050eb524de518964b7dc6.png)
区域生态规划综述【摘要】:本文通过对生态规划的涉及领域进行一次文献综述,分别介绍城市生态、生态乡镇、景观设计、以及校园、住区、建筑等微观层面中生态规划的应用,最后进行总结分析生态城市规划的特点以及发展的建议。
【关键词】:生态规划城市规划应用1 前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以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为其绝对永恒的自然基础。
城市人也不例外。
保护城市自然生态环境、资源,使其能永续提供城市人世代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当代城市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是城市规划、建设的首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只有将环境、生态保护意识融汇到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保证,付诸实施,才能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和创造条件。
环境保护和发展始终是人类发展必须面对的两个课题,如何在对环境的保护中还能健康有序的发展;怎样的环境保护才能促进发展的步伐;发展中的环境保护的前景如何,一直是我们关注的。
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论文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也试图解释这3个问题。
2 文献综述2.1 城市中生态规划的应用目前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城市建设发展中环境、生态圈的破坏,城市建设以生态资源消耗为代价,这种发展方式已经受到了极大力度和范围的批判,因此提出了生态城市这一概念,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以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建设资源节约型、生态型城市,保持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要进一步调整提高城市建设节约水、能源、土地等资源和治污、防灾减灾的技术标准,纳入到工程建设强制性条文中,以法制手段保障和促进城市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
贾传兴在他的论文《城市生态环境规划》中提出,要做好城市规划必须做好以下几点:(1)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推进节约用水和水污染防治;(2)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大力改善人居环境;(3)以供热收费制度改革为重点,积极推进城镇供热体制改革;(4)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5)围绕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领域,加强科技创新;这五点是贾传兴在根据目前城市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的建议,从这几点中我们就明显的看出作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视和渴望。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2de1e4f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3.png)
生态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一、引言生态学作为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涉及到自然界的各个方面,其研究内容广泛且深入。
本文旨在通过对生态学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探讨当前生态学研究的热点和趋势,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研究方向。
二、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生态学作为一门学科,其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变迁。
从生态学的初级阶段逐渐发展为系统生态学,再到如今的现代生态学,每个阶段都伴随着理论的创新和研究方法的进步。
本小节通过概述生态学发展的历程,回顾生态学的演进过程。
三、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生态学研究的核心理论主要包括生态系统理论、物种多样性理论、生态位理论等。
这些理论为解释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供了基础框架,并在实际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本节将对这些核心理论进行阐述,并探讨其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四、生态学研究的热点领域1. 气候变化与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节将综述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物种分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过程等方面的影响,并探讨人类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2. 生物入侵与生态系统稳定性生物入侵是指外来物种进入并在新环境中大量繁殖,对当地物种和生态系统造成负面影响。
本节将综述生物入侵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机制和调控策略,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3. 生态系统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
本节将综述生态系统恢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现状和进展,并探讨生态系统恢复与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
五、生态学研究的方法和技术生态学研究依赖于一系列的方法和技术支持,包括野外观测、实验室分析、遥感技术、分子生态学等。
本节将综述这些方法和技术在生态学研究中的应用,并探讨其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六、总结与展望通过对生态学领域文献的综述,本文对生态学的发展历程、核心理论、研究热点以及方法和技术进行了全面的介绍。
当前,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恢复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仍是生态学研究的重要领域。
文献综述的范文
![文献综述的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78eb8030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c4.png)
文献综述的范文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文献的查阅、收集、整理、综合、评价和分析的过程。
它能够帮助研究人员深入了解某一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学术趋势,对于指导研究设计、研究方法的选择、结果的解释及推广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某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
本领域的研究发现:这个领域主要研究的是人类和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重要的领域还是全球环境变化,气候模拟和综合评价,文献综述表明,研究范围逐渐扩大,并涉及到更加细致的研究领域。
一些关键词包括气候变化、干旱、土地退化、能源管理、大气污染、生态系统管理、重金属污染、生态水文学、全球变化等等。
研究成果表明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非常大,因此环境保护成为了一个国际性的问题。
未来研究方向:针对环境变化越来越紧迫的现状,未来的研究需要注重如何减少环境污染以及环境的演化过程。
一个主要的研究方向是整合人类和自然的影响,以更好地理解环境演变的进程。
另一个重要的方向是发展新的跨学科方法和模型,结合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学科,以提供更好的模拟、评估和规划工具,帮助实现环境可持续性。
此外,也需要开展更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在这个过程中的一些特定问题,如生态地图、微观生态学等学问。
最终的目标是提高人类对环境演变过程的认识,为制定政策和法律提供更为科学的支持。
并应该不断改进和加强环保手段和措施的效果。
总结: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最大的问题之一。
对于解决环境问题的问题,需要一个对环境研究的综合方法,需要高效地整合资源,开展跨学科的研究工作,全力以赴解决这个难题。
为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完善现有的研究体系,加强合作与交流,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以期到达解决环境问题的目标。
环境艺术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
![环境艺术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https://img.taocdn.com/s3/m/cbb8775354270722192e453610661ed9ac515550.png)
环境艺术设计开题报告文献综述怎么写摘要:I.引言- 介绍环境艺术设计的背景和意义- 说明文献综述的目的和意义II.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 双方的发展差异和原因分析III.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实践-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 环境艺术设计的实践应用- 理论和实践的相互关系和影响IV.环境艺术设计的未来发展趋势- 环境艺术设计在未来的发展方向- 环境艺术设计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应对未来发展趋势的建议和策略V.总结- 总结全文内容- 提出环境艺术设计开题报告的建议正文:I.引言环境艺术设计作为一门涉及艺术、建筑、景观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在国内外的学术界和实践领域都备受关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环境艺术设计在城市建设、景观规划等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本文旨在通过文献综述,分析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理论和实践,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为环境艺术设计开题报告提供参考。
II.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国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 世纪初。
当时,一批留学归来的艺术家和建筑师开始将西方的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引入国内,并将其与传统的中国园林设计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环境艺术设计。
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艺术设计在国内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逐渐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学科体系。
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历程与国内相似。
20 世纪初,西方国家的环境艺术设计也逐渐从传统的园林设计中独立出来,发展成了一门涉及建筑、景观、雕塑等多个领域的综合性学科。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的加深,国际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理念和经验逐渐传入我国,对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
III.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和实践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体系包括环境美学、空间设计、环境心理学等多个方面。
这些理论为环境艺术设计提供了基础和指导,使得设计师能够在实际操作中更好地把握设计的主题和方向。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5f817cdc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3167c5e.png)
关于环境保护的文献综述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日益凸显,成为了全球关注的焦点。
环境保护不仅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也关乎整个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对环境保护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丰富的文献资料。
本文旨在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梳理和分析,以期为进一步的环境保护研究和实践提供参考。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提供了人类所需的各种资源和生态服务。
然而,人类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导致了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如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减少、水资源短缺、土壤污染等。
这些问题不仅对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产生了负面影响,也威胁着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保障人类福祉的关键所在。
二、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是导致环境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也不断上升,从而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强度,导致资源短缺和环境恶化。
2、工业化和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大量的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城市化的加速使得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同时城市的交通、能源供应和垃圾处理等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
3、不合理的消费模式过度消费和浪费的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的大量消耗和废弃物的增加。
例如,一次性产品的广泛使用和过度包装等现象,不仅浪费了资源,还加重了环境压力。
4、农业活动农业生产中的化肥、农药使用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等活动,导致土壤侵蚀、水质污染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三、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1、加强环境法律法规建设制定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环境保护的责任和义务,加大对环境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为环境保护提供法律保障。
2、推广清洁生产和可持续发展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和工艺,减少能源消耗和废弃物排放,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同时,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可持续方向转变,促进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e6e590c8d5bbfd0a7956732b.png)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综述政法学院 10级行政管理一班100203017 李少爽 100203018 李胜男摘要: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现状做出基本综述,为“五位一体”的建设提供支持。
文章分为四个部分:一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二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内容研究,三为我国区域生态文明建设,四为结语评价。
总的来说,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逐步形成以点带面、以局部促整体、各方面协调发展的立体的发展模式,但在实践上存在滞差,需要在实践执行方面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中国生态文明综述1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概况1.1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产生的资源枯竭、环境破坏、生态失衡等问题已经严重阻滞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促动人们重新审视并从根本上改变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寻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
多数学者都认同它是指关于人与生态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物质成果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一文从文化价值观的角度,指出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1。
郇庆治在《环境政治国际比较》中认为,生态文明应该是基于后工业主义社会的,在新的价值理念——即传统经济理性服从于社会与生态理性——的基础上,人类生活方式的重建,它应该是一种基于多元原则、共享原则与合作原则的文明2。
宋林飞在《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中提出,生态文明主张认识自然规律,坚持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更要建设生态3。
在这方面只是由于侧重点不同,而对其内涵的实质性争议不多。
对于生态文明的内涵的界定还有以下几种:(1)生态文明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有学者提出,狭义的生态文明,一般仅限于经济方面。
广义的生态文明,则囊括1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2006.10 潘岳。
中国严峻的社会难题2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 23宋林飞.生态文明的理论与实践..南京社会科学2007. 12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不仅要求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而且也要求实现人与人的和谐,是全方位的和谐”4。
【文献综述】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设计
![【文献综述】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06d45e7375a417866f8fa6.png)
文献综述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中华鳖循环水生态养殖模式设计中华鳖(Trionyx Sinensis),俗称甲鱼、团鱼,南方一些地方又称为潭鱼、嘉鱼等,隶属爬行纲(Reptilia)、龟鳖目(estudinata)、鳖科(Trionychidae)、鳖属(Trionyx)。
中华鳖为爬行冷血动物,生活于江河、湖沼、池塘、水库等水流平缓、鱼虾繁生的淡水水域,也常出没于大山溪中。
在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的水岸边活动较频繁。
喜晒太阳或乘凉风。
喜食鱼虾、昆虫等,也食水草、谷类等植物性饵料,并特别嗜食臭鱼、烂虾等腐败变质饵料,如食饵缺乏还会互相残食。
中华鳖没有有效的亚种分化,却存在着地理变异。
日本的鳖曾被称为T.japonicus,舟山群岛上的鳖种群也曾被称为T.tuberculatus。
现在常把这些种名作为中华鳖的同物异名。
中华鳖在野外广泛分布于除宁夏、新疆、青海和西藏外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尤以浙江、江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产量较高。
另外在日本、朝鲜、越南等地也有分布。
目前,国内外在鳖的研究方面,主要集中在基础生物学、繁殖生物学、遗传与育种、疾病与防治、集约化养殖技术、口感口味等方面,在鳖的品质、水环境和饵料耦合影响的应答机制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迄今国内外尚未见有关鳖的肌肉品质评估、养成品质的野生化改良与肌肉品质提升方面的报道。
在饲料添加剂和药残等对商品鳖食品安全方面的影响研究及其报道罕见,尤其在生态养殖方面的研究更是稀少。
养殖鳖市场迎合度低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现象,出口也严重受阻基于目前鳖的集约化养殖,水域环境不良甚至恶化,密度高、饲料单一、高强度投喂、饲料结构和质量差,以及病害用药等导致鳖成品品质明显降低之现状,建立野生化还原与品质补偿机制,开展改善水环境,提高鳖成品品质的研究已势在必行,也是今后的发展趋势。
众所周知,品质作为产品的灵魂,是体现其商品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核心要素。
在食品安全备受关注的今天,水产养殖产品品质所包含的质量的安全性,生理、生化指标的健康性,体色与肉质的野生性已成为水产养殖产品迎合并占领市场的关键。
近年中国景观生态设计学研究进展文献综述
![近年中国景观生态设计学研究进展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cf9099ff5ef7ba0d4a733b16.png)
文 艺生 活 L I T ER AT UR E L I F E
学 术 沙 龙
近 年 中国景观 生态设计 学研究进展文 献综述
宋 融 融
( 武汉理工大 学, 湖北 武汉 4 3 0 0 7 0 )
摘 要 :中国的景观生态设 计学在 2 0世纪 8 0年代 由老 一代地理 学、 生态学和设计 学科技 工作者 引入 , 逐 渐将 景观 设计学
和生态过程 的相互作用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景观生态设计学作 为生 态学 、 环境学 、 地理学 交叉的综合性 学科 , 在 1 9 3 9年提 出 , 至今 已经历 了近 8 0载的探索。 而中国景观生态设计学从将概念 引人也 已有 3 0年之久。本文将 从景观概念的起源 、 景观生态设 计学 的发展 以及 我国景观 生态设计 的研 究进行分析 ,系统 的了 解本学科 的各方 面特点和历史 演变过程 。
书 中提 出景 观研 究 和 景 观 形 态 学 时 地 理 学 的 观 点 ,明 确 人 文 景 观 应 该 与 自然景 观 的 区别 ,最 早 将 人 类 的景 观 建 造 行 为 提 升 至
等, 逐步理清该学科 的研究方 向等 相关 问题 。1 9 8 1年黄锡畴在 《 地理科学 》 发表 了德 国景观生 态学 的文章 , 1 9 8 4年在 《 地 理学
概 念 和 理 论 介 绍 到 中 国 。从 2 0 世纪9 0 年代到 2 1 世纪初期 , 我 国的 景 观 生 态设 计 学 开始 进 入 快 速 发展 阶段 , 同 时 形成 了
有 中国特 色的专业研 究方法和体 系。
关键 词 : 生 态设 计 ; 景观 ; 文献 ; 发 展 中图分 类号 : T U 9 8 6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5 — 5 3 1 2 ( 2 0 1 5) 0 2 — 0 2 4 7 — 0 1
园林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园林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573f54f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9e.png)
园林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园林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与探讨了城市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植物与景观的结合以及园林设计与规划等相关内容。
本文旨在通过对园林学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并分析当前园林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园林毕业论文的撰写提供参考和指导。
1. 园林设计与规划1.1 历史发展园林设计与规划作为园林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扮演着塑造城市景观和改善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角色。
过去几十年来,众多园林学者对园林设计与规划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从传统的园林设计模式到现代的生态景观规划,园林设计与规划在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不同的关注点和方法。
1.2 现状与挑战当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城市空间的规划和设计愈发受到重视。
然而,园林设计与规划仍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生态环境保护与景观规划的协同,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开发的平衡等。
园林学者们纷纷提出新的理论与方法,以应对这些挑战。
2. 景观生态学2.1 理论与方法景观生态学研究了生态系统与景观结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通过对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可以了解城市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植物与动物的适应能力,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2.2 应用与实践在实际应用中,景观生态学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方法指导。
通过对生态景观的规划与设计,可以建立生态系统功能完善、绿色可持续的城市景观,为居民提供更美好的生活环境。
3. 植物园艺3.1 物种选择与养护植物园艺是研究植物种植、养护和利用的学科,与园林设计和城市绿化密切相关。
园林学者们通过对植物的选择与养护,可以打造出具有观赏价值和生态功能的植物园。
3.2 保护与可持续性随着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减少和植物资源的不可持续开发,植物园艺在保护濒危物种、促进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园林学者们通过研究植物园艺的新方法和技术,为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提供了有益的思路和实践经验。
结论通过对园林学领域内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可以看出园林设计与规划、景观生态学以及植物园艺等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21ac7612302b3169a45177232f60ddccda38e699.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国际前沿问题环境科学与工程是一个涉及多学科知识领域的综合性学科,其研究内容涵盖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生态平衡等方面。
随着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环境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也变得愈发重要。
本文将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的国际前沿问题展开讨论,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探讨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难点,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气候变化与全球变暖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环境领域的热点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释放的大量温室气体导致地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全球变暖现象日益显著。
气候变化给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如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生态系统失衡等。
因此,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减缓全球变暖已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二、环境污染与治理技术环境污染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核心问题之一。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受到各种污染物的影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平衡。
因此,环境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大气污染防治、水体净化技术、土壤修复方法等都是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
三、资源循环利用与可持续发展资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而资源的有限性和可持续性问题日益凸显。
如何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成为当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要方向。
在工业生产、城市建设、农业生产等过程中,如何减少资源浪费、提高资源回收利用率,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四、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受到人类活动的破坏,许多生态系统正面临威胁。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通过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可以维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五、环境监测与数据分析环境监测是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基础工作,通过对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和数据分析,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评估环境质量、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环境文献综述
![环境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c43e8c0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e2.png)
环境文献综述一、引言环境问题是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各种环境问题也逐渐浮出水面。
为了更好地了解环境问题及其解决办法,许多学者和研究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环境文献研究。
本文将对环境文献进行综述,旨在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环境问题。
二、环境问题的现状2.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目前全球面临的最严重环境问题之一。
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了全球气温的升高。
气候变化对自然环境、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2 水资源短缺水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由于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水资源管理不当等原因,全球范围内面临着严重的水资源短缺问题。
水资源短缺不仅影响农业和工业生产,还会导致生态系统的破坏。
2.3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是维持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但由于人类活动如过度捕捞、森林砍伐和土地开垦等,导致大量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将对人类和整个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环境问题的原因3.1 人类活动人类活动是导致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人类的需求不断增加,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也越来越多。
这促使了大量的温室气体排放、水资源过度开发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等问题的产生。
3.2 经济发展模式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往往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追求经济增长。
过度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污染物排放和自然资源的耗竭,加剧了环境问题的发展。
3.3 政策和管理不力环境问题的产生还与政策和管理不力有关。
一些地区在环境保护方面缺乏有效的政策和管理措施,导致环境问题的进一步恶化。
四、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4.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了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关键。
采取节能减排措施,如推广清洁能源、改进工业生产工艺等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有效途径。
4.2 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在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上,资源节约与循环利用是重要的措施。
通过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和推广水循环利用技术,可以更好地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61db065f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7.png)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长江经济带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之一,也是中国最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之一。
长江流域辐射带动着全国的经济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过度开发和污染,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破坏。
为了解决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问题,国家启动了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以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统一。
关于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的文献综述是对这一系列政策措施和项目建设的总结和评价,从多个角度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长江经济带生态治理进行系统综述。
一、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但同时也伴随着生态环境问题。
水污染、土壤污染、大气污染等问题在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普遍存在。
水污染是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尤其是化工行业和生活污水对水质的严重污染,造成了长江流域水质的恶化和水资源的紧缺。
土壤和大气污染也严重影响了长江经济带地区的生态环境质量。
三、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成效与问题近年来,国家对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治理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长江流域水质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土壤和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也在逐步推进。
但与此长江经济带的生态环境治理仍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如生态环境监管不到位、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够有力、生态环境治理资金缺乏等。
四、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的展望和建议为了更好地推动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治理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监管力度,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技术研发和推广,引导企业加强环保意识和责任意识,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文献综述论文范文
![文献综述论文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ef10c59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4f.png)
文献综述论文范文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城市空间的扩张对环境和资源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绿色建筑作为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建筑理念,其在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综述了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绿色建筑,也称为生态建筑或可持续建筑,是一种在设计、施工和运营过程中注重节能减排、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友好的建筑。
它通过采用先进的建筑技术、材料和设计理念,旨在减少建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提高建筑的能效和舒适度。
发展现状方面,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将绿色建筑纳入城市规划和建设的强制性要求。
例如,欧盟通过《建筑能效指令》推动成员国提高建筑能效标准;中国则实施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鼓励建筑项目采用绿色建筑技术。
此外,绿色建筑认证体系如LEED(美国)、BREEAM (英国)和DGNB(德国)等,为建筑项目提供了评估和认证服务,推动了绿色建筑的普及。
然而,绿色建筑的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首先是成本问题,绿色建筑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往往需要更高的初始投资。
其次是技术问题,绿色建筑技术的推广和应用需要相应的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
此外,政策和法规的不完善、市场认知度不高以及文化差异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绿色建筑的发展。
展望未来,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绿色建筑有望得到更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技术创新、政策支持和市场教育将是推动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因素。
同时,绿色建筑也将与智能建筑、健康建筑等新兴概念相结合,形成更加综合和多元化的建筑发展模式。
综上所述,绿色建筑在城市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政策推动,绿色建筑有望为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b20623ef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7.png)
关于生态文明的文献综述摘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基础与核心是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共同发展,它是和谐美好的象征,包含了社会价值、生产方式的生活方式的内容。
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在生态自然环境保护,提高全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等方面有巨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在对人类文明形态和内容的丰富以及对人、生命、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理解上有深远的理论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概念;科学内涵;理论意义引言自党的十七大首次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之一写入党的报告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的研究和探索从未中断,也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思路和观点。
由于生态文明的复杂性和新颖性,以及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概念和科学内涵尚有不同理解,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也有不同的看法,本文对近十年的生态文明研究资料加以分类梳理,整理出学术界对生态文明概念、内涵和理论意义的不同观点看法,以期促进对生态文明认识的不断深化,营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生态文明的概念给生态文明概念下定义是研究生态文明的逻辑起点。
因为生态文明的概念提出较晚,具有不可否认的新颖性,再加上其概念本身的复杂性和多面性,另外也由于研究者侧重点的不同和思维方式的差异,人们对其含义尚有不同理解。
有学者认为,生态文明就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这一观点强调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其实质是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历了原始社会时期、农业文明时期和工业文明时期后,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从“敬畏、服从”到“利用、改造”,进而转变为“征服”,结果带来了对自然的掠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破坏,并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面临着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迫切需要开创一个新的文明形态来延续人类的生存。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772c0c62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ee.png)
环境科学毕业论文文献综述引言环境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包括环境保护、环境管理、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内容。
文献综述是毕业论文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它能够帮助读者了解当前环境科学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前沿,为论文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证支持。
本文将对环境科学方面的文献进行综述,主要涉及环境污染治理、可持续发展、环境影响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一、环境污染治理1. 水污染治理水污染是全球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之一,针对水污染治理的研究涉及污水处理技术、水体监测与评价等方面。
文献综述显示,传统的污水处理工艺存在处理效果不佳、能源消耗大等问题,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新型污水处理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大气污染治理大气污染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因此大气污染治理成为学界和政府部门的研究重点。
文献综述显示,大气污染治理主要集中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质量等方面,涉及到了废气治理、车辆尾气排放控制等技术。
二、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
文献综述显示,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内容主要涉及资源利用、生态系统保护和经济增长等领域。
1. 资源利用与节约有效利用和节约资源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文献综述显示,在能源利用方面,研究者通过开发新型能源技术、制定能源政策等方式来促进能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水资源利用方面,研究者关注节水技术的开发和应用。
2. 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文献综述显示,研究者通过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手段来推动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恢复工作。
三、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科学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旨在评估人类活动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文献综述显示,环境影响评价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评价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
1. 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环境影响评价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实施对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3aa45d721711cc7931b716b8.png)
生态文明文献综述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针对这一问题,生态文明这一范畴进入人们的视野。
生态文明是现代文明的高级形态,生态文明的提出意味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文明程度。
对于这一范畴的内涵、价值、特征、与科学技术及科学发展观的关系的思想内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现将近年来的研究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关键词:生态、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综述引言:科技的进步和现代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极大的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空间和生存境遇,人类享受到丰饶的物质财富,同时也致使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前所未有的割裂、疏远和冲突,生态危机的警钟频频敲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使人类进入一个严峻的时代。
文章首先介绍了国内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继而阐述了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特征,最后展望了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传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进行反思,人们意识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生态危机,起因并非生态系统本身而在于我们的文化系统,这种反思的结果导致了生态文明的产生。
一、生态文明的发展和世界上其他国家一样,我国在经济发展中也遇到了环境恶化这个棘手的难题。
目前,我国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不断加剧,并正向农村蔓延。
在一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环境污染尤为突出。
森林减少、沙漠扩大、草原退化、水土流失、物种灭绝等生态破坏问题也日趋严重。
环境恶化目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影响社会安定、危害公众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而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口的持续增长又给我国的资源和环境带来了更大的压力和冲击。
90年代,产生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实践,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提出了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为生态文明社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真正拉开了生态文明时代的序幕。
本世纪初,人们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体系。
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fd872523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12.png)
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一个文献综述引言生态移民是指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而进行的人口转移活动,其目的是实现自然资源的保护、生态环境的修复和生态系统的持续发展。
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开始了一系列的生态移民项目,旨在解决因环境恶化而造成的生态灾难。
本文旨在对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通过文献分析,总结生态移民在解决生态问题、社会影响和政策措施方面的成效和挑战。
方法本文采用文献调研的方法,通过检索相关学术期刊、研究论文和政府公报,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生态移民的研究文献。
在选择文献时,我们重点关注了生态移民项目的背景、目标、实施过程和效果,以及对社会经济影响、政策措施和问题的研究。
研究背景和目标中国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但长期以来面临着环境恶化和资源匮乏的问题。
为了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中国政府于1984年开始了生态移民项目。
生态移民的目标是通过人口转移,减轻生态压力,实现不同地区之间生态环境的均衡发展。
实施过程和效果在中国,生态移民主要通过政府组织的集中安置和居民自愿迁移的方式进行。
生态移民项目通常包括了土地划拨、新居建设、生计保障和社会保险等政策支持。
通过这些措施,许多贫困山区的居民有机会迁移到了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改善了生活条件,减轻了生态压力。
研究显示,在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贫困减少方面,生态移民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例如,调研发现,山西省的生态移民项目有助于农村贫困地区居民提高收入、改善住房和教育条件。
同时,通过人口转移,一些地区的生态环境得以修复,破坏生态系统的趋势得到遏制。
社会经济影响尽管生态移民在某些方面取得了成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生态移民项目的成本巨大,为政府投入了大量资金。
其次,由于生态移民还涉及到当地文化、社会关系和人口安置等问题,因此往往需要更多的社会调查和规划。
另外,生态移民对迁移人口和接纳地区都带来了很大的生活和社会经济变化,需要更加注重社会保障和公平问题。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
![生态学专题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aa723f806529647d27285281.png)
景观生态规划文献综述一前言景观是人类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道德的反映,是人类思想在大地上的投影,而景观设计是人们实现梦想的途径。
然而,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维持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
环境恶化的结果是导致景观结构的改变、生态功能的失调,而设计合理的景观结构对保护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景观生态规划是建立合理景观结构的基础,它在自然保护区设计、土地持续利用以及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景现与城市的生态设计反映0人类的一个新的梦想,这个梦想就是自然与文化、设计的环境与生命的环境,美的形式与生态功能的真正全面地融合,它要让公园不再是孤立的城市中的特定用地.而是让其消融,进入千家万户;它要让自然参与设计;让自然过程伴依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让人们重新感知、体验和关怀自然过程和自然的设计。
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原理2.1 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如果我们把景观设计理解为是一个对任何有利于人类使用户外空问及土地问题的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监理这一解决方法的实施过程,而景观设汁师的职责就是帮助人类使人、建筑物、社区、城市以及人类的生活同地球和喈相处m。
那么,景观设计从本质上说就应该是对土地和户外宅间的生态设计,生态原理是景现设计学(1andscape architecture)的核心。
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景观设汁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
是一种最大限度的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没计,即改变现有的线性物流和能流的输入和排放模式.而在源、消费中心和汇之间建立一个循环流程一其所创造的景观是一种可持续的景观。
不同学科和领域对生态规划有着不同理解.公认的生态规划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我们这里谈到的是广义的生态规划.是作为一种方法论去指导其他一些具有很强操作性的规划(景观建筑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园林规划等),使其成为贯穿生态学原理的规划。
生态规划作为一种学术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美国地理学家G.P.马什(G.P.Marsh,1864)、地质学家J.W.鲍威尔(J.W.Powell,1879)、英国生物学家派特里克·盖迪斯(Patrick Geddes,1915)为代表的土地生态恢复、生态评价、生态勘测、综合规划等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6a75ec0ad51f01dc281f1de.png)
苏州科技学院毕业设计文献综述题目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院(系)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专业班级景观学1012学生姓名郑子佳学号 ********** 指导教师刘志强职称副教授职称2014年 3月29 日郊野公园规划设计文献综述郑子佳景观学1012 1020122208 1前言鉴于本次我们毕业设计的课题是上方山公园规划设计,本文对城市公园中的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的研究进行了文献综述,阐述郊野公园意义,总结郊野公园设计原则,并具体从评估方法、地域性设计方法和生态性设计方法三个方面展开,为日后我们的毕业设计课题提供的理论支持,有利于我们更好的找出毕业设计课题发展的方向,为进行更好的创新性设计提供理论支持。
本课题建立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查阅国内相关文献,例如通过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输入关键词“郊野公园”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259篇,通过清华同方CNKI数据库输入关键词“郊野公园”共搜索到的相关论文3036篇,其中有19篇论文对我们的毕业设计课题研究有重要的价值。
运用分析比较的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并得出结论。
2郊野公园规划设计的相关研究理论2.1郊野公园概念及其意义2.1.1概念“郊野公园”(Country park)的概念最早于1929年在英国被提出,用于应对英国休闲浪潮对乡村区域的冲击[1]。
目前国内外对郊野公园尚无统一、公认的定义[2]。
爱尔兰环境和遗产服务中心(Environment and Heritage Service)(2004)将郊野公园作为一个提供郊外休闲的便利场所;国内对郊野公园的定义一般都包括了景观、位置、功能等几个要素[3]。
我国《城市绿地分类标准》(2006)中将郊野公园定义为:城市建设用地以外,位于城市郊区,以自然景观为主体,或经一定时间的生态保护、恢复后,具有良好自然生态环境,经科学保育和适度开发,为人们提供郊外休闲、游憩、自然科普教育的公众开放性公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与设计文献综述一、生态设计的起源、概念和基本原理生态设计一词来源于如何对自然与功能进行合理的利用、循环并用于社会经济的发展,从而满足人们的生产与生活、社区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各种需要。
1999年2月在日本东京召开了生态设计国际会议“Eco-design99”,并通过了相关的宣言。
生态设计涉及广泛,所有的东西都应该成为生态设计的对象。
生态设计的概念最早是由荷兰公共机关和联合国环境计划署(UNEP)最先提出的,类似的术语还包括环境设计(Design for environment,DFE),生命周期设计(Life cycle design,LCD)等。
生态设计是一种与自然相作用和相协调的方式,其涉及的范围非常广:建筑师对房屋设计及材料选择的考虑;水利工程师对洪水的重新认识与控制利用途径;工业产品设计者对有害物的节制使用;工业流程设计者对节能和减少废弃物的考虑以及农业生产者对于种植养殖对象的合理空间、时间结构的设计利用等,都属于生态设计的范畴。
生态设计的基本原理:尊重自然、整体优先的设计原则同环境协调,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生态设计原理。
减量使用(Reduce)、重复使用(Reuse)、资源循环使用(Recycle)、回收(Recovery)发挥自然的生态调节功能与机制设计原理生态设计的参与性与经济性原则乡土化、方便性、人文性原则二、生态建筑与仿生建筑戴志中认为,从生态学的角度看,生态建筑的基本内涵可以概括为:运用生态学的生态平衡、循环、有机统一等原理、方法来指导建筑设计;以人、建筑、自然和社会协调发展为目标,有节制地利用和改造自然,寻求适合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建筑生态环境;将建筑作为一个有机的、具有结构和功能的整体系统来看待,追求建筑节能、环保、有机维持、设计高效率等具体技术指征,使其与环境成为一个有机结合体。
生态思想在古代就已经有了自觉的运用,到了近代,随着西方社会生产力的快速进步,生态理论在当代建筑设计中也不断演化。
1963年,V·Olgyay完成了《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20世纪60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了“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念,认为应该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作为设计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
20世纪60年代初,Paolo Soleri创建了“城市建筑生态学理论”,把生态学和建筑学合为一体,即城市建筑生态学。
他力图用新的城市模式取代现有模式:设计一种高度综合、集中式的三维尺度的城市,以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能耗,消除因城市无限水平扩张而产生的各种城市问题的负面影响。
1969年,美国景观建筑师麦克哈格所著《设计结合自然》的出版,标志着生态建筑学的正式诞生。
麦克哈格认为:所谓生态建筑学,是建立在研究自然界生物与其环境共生关系的生态学理论基础上的建筑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或者说是探索地球上生命活动功能均衡发展的生态学延伸于建筑学领域的一个分支,反映了现代建筑思潮的价值取向。
生态建筑学在追求自然生态学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的一般原理的同时,认为自然环境不仅要满足人乃至整个生物界的生理本能需要,而且更具有心理的审美愉悦的功能作用,构成人类精神需求的风景环境,从而成为建筑环境所不能缺少的一种“文化资源”。
这一阶段的各种研究进一步完善了生态学在建筑创作领域中应用的理论框架,而麦克哈格的研究成果使“生态建筑”的概念得到了较好的确定。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后期兴起的绿色运动有深层次生态学理论、生物建筑运动和盖娅运动。
到了90年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得到了发展。
仿生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诞生于1960年9月由美国空军航空局在俄亥俄州的空军基地戴通召开的第一次仿生学会议。
仿生学是模仿生物的科学,研究生物系统的结构、特质、功能、能量转换、信息控制等各种优异的特征,并把它们应用到技术系统,改善已有的技术工程设备,并创造出新的工艺过程、建筑构型、自动化装置等技术系统的综合性科学。
建筑仿生学从仿生学的观点出来来研究建筑,把建筑与人看作是一个统一的“生物体系”,在这个体系中,生物和非生物的因素相互作用,并以共同功能为目的而达到统一。
包括以下几种类型:(1)在通过对生物界的“逻辑”和“规范”进行探索和试验基础之上创造出来的新型建筑(2)以生物界中生物生长的规律为基础来创造可以“生长”的建筑和可以“运动”的建筑(3)运用生物界的有机形象为原型来进行的建筑美学方面的创造(4)运用生物体的各类有机系统原理来对建筑的运行管理进行设计三、景观生态学邬建国教授对景观生态学概念的描述:景观生态学是一门交叉性学科。
景观(landscape)的定义有多种表述,但大都是反映内陆地形、地貌或景色的(诸如草原、森林、山脉及湖泊等),或是反映某一地理区域的综合地形特征。
在生态学中,景观的定义可概括为狭义和广义两种。
狭义景观是指在几十千米至几百千米范围内,由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
而反映气候、地理、生物、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特征的景观复合体相应地称为区域。
狭义景观和区域即人们通常所称的宏观景观;广义景观则包括出现在从微观到宏观不同尺度上的,具有异质性或斑块性的空间单元。
广义景观概念强调空间异质性,景观的绝对空间尺度随研究对象、方法和目的而变化。
它体现了生态学系统中多尺度和等级结构的特征,有助于多学科、多途径研究。
景观生态学强调空间格局,生态学过程与尺度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将人类活动与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相整合也是景观生态学的重要学科特点和研究优势。
Turner等将景观生态学定义为,研究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相互关系,或不同尺度上空间异质性的原因和后果的生态学分支学科。
Wu和Hobbs把景观生态学定义为是研究和改善空间格局与生态和社会经济过程相互关系的整合性交叉科学。
四、生态补偿设计与生态适应设计周曦和李湛东认为,相对于常规设计而言,有意识地考虑使设计过程和结果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影响尽可能减少的设计方式或设计措施,可称为生态补偿设计。
其中有六层含义和目的:一、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受到生态学中“生态恢复”、“生态补偿”等一些概念的启发。
但我们同时了解到,在“生态恢复”实践中,在某些时候和某些方面,人的作用是有限的;二、“补偿”也表明了一种态度。
人们不应该趾高气扬地宣布,又建成了一个“生态小区”或者“生态村”。
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这是不可能的;三、这种“补偿”实际上是从“生态学”角度对原有设计原则的一种补充和发展,应避免使之与原有的混为一谈;四、希望达到这样一个目的,即有关这一方面的设计,不要被用来作为抬高身价的一种口号和方法,无论是对于商人、政治家或者设计师本人;五、“生态补偿”将是一个持久的过程,这是一个没有完美的结果,但是永远追求完美的过程。
并且,这一过程与“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不完全相同,没有“可持续发展”原则那么全面和广泛,而更关注于其中的焦点问题,即“资源和能量”问题,使之具有更强的现实性和可操作性;六、由于“生态补偿设计”是一个过程,因此避免了以往“生态设计”或“绿色设计”所具有的一种“完美”的结果性,使设计师在集中精力于常规的设计原则和要求时,更容易倾心于应用一项或几项或更多的“生态补偿设计”方法或措施,也有利于在进行这一方面的研究、探讨和试验中,明确目的和方法。
“生态补偿设计”会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不断进行下去。
同时,与“生态补偿性”的设计和建筑等相类似,人类囿于当时的条件和生产力水平,为了改变自身的生存状况和生活条件,做出的对自然界和自然条件的适应,能用“生态适应性”,或者“生态适应建筑”更明确地表达出他们的本质。
五、具体形式:湿地和湿地公园设计中国对湿地的定义:陆缘为含60%以上湿生的植物区、水缘为海平面以下6米的近海区域,包括内陆与外江河流域中自然的或人工的、咸水的或淡水的所有富水区域(枯水期水深2米以上的水域除外),不论区域内的水是流动的还是静止的、间歇的还是永久的。
根据湿地的定义和环境特点,界定湿地的要素包括植被、土壤和淹水程度三方面,至少应具备下列三个条件中的一个:至少周期性地长有处于优势地位的水生或湿生植物;基质以不渗水的有机质土层为主;基底非土质,但被水淹没,至少每年植物生长季节保持高水位。
湿地公园的概念类似于小型保护区,但又不同于自然保护区和一般意义公园的概念。
根据国内外目前湿地保护和管理的趋势,兼有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生态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功能的湿地景观区域都可以称之为“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以具有一定规模的湿地景观为主体,在对湿地生态系统及其生态功能进行充分保护的基础上,对湿地进行适度开发(不排除其他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非严格保护区内的辅助性出现),可供人们开展科学研究、科普教育、以及适度的生态旅游的湿地区域。
生态公园的设计方法:1、基础信息数据的收集2、水体护岸(1)生态护岸设计的总原则:突出生态功能;恢复湿地生物多样性,稳定护岸安全结构;景观视觉效果;增强亲水性(2)生态护岸的设计形式:自然护岸;生物工程护岸;台阶式人工自然护岸(3)设计要点:遵守生态设计通常原则;遵守河流地貌的原则;从整体出发,突破局限,进行整合性设计(3)水系组织(4)步道系统(5)植物配置:植物的选择;科学性与艺术性相结合;合理、科学地促进本土野生湿地植物的生长;建立湿地植物环境平衡;植物的层次设计;植物需水量设计;运用植物过滤技术建造人工湿地生态净水系统;湿地植物香味设计;湿地植物色彩设计;湿地植物种类配置(6)野生动物:生物链;生境空间(7)净水系统参考文献①周曦,李湛东.生态设计新论——对生态设计的反思和再认识 [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②孙儒泳.基础生态学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③杨京平,田光明主编.生态设计与技术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④戴志中,杨震,熊伟.建筑创作构思解析-生态·仿生 [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⑤王向荣,林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⑥王向荣,林箐.欧洲新景观 [M].上海: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⑦崔悦君.创新建筑-崔悦君和他的进化式建筑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⑧邬建国.景观生态学—格局、过程、尺度与等级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⑨徐化成.景观生态学 [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⑩赵思毅,侍菲菲.湿地概念与湿地公园设计 [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⑪约翰·西蒙兹.景观设计学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⑫王凌,罗述金.城市湿地景观的生态设计 [J].中国园林,2004(1):3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