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往年试题总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2011年博士入学考试岩石学考点汇总
一、名词解释部分(教材为桑隆康、马昌前主编的岩石学第二版)
-Alk-CaO质量百分含量图上,1、钙碱指数:Peacock于1931年提出,指在SiO
2
含量。该指数将火成岩系列的Alk含量曲线和CaO含量曲线相交处所对应的SiO
2
二分法扩展为四分法,即碱性(<51)、碱钙性(51-56)、钙碱性(56-61)和钙性(>61)。(见教材第四章,第87页)
2、D〞层:位于下地幔底部的一个圈层,深度一般在2700-2900Km,厚度一般200-300Km,为核幔间的热和化学反应带,由金属合金和硅酸盐矿物组成。该层地震波速极不均一,速度梯度降低,之下即为核幔边界。(见教材绪论,第4页)
3、S型花岗岩:上地壳沉积岩部分熔融、结晶产生的过铝质花岗岩类,代表岩石有堇青石花岗岩和二云母花岗岩。(见百度百科词条)
4、埃达克岩:一套由安山质、流纹质和英安质等系列火山和(或)侵入岩组合形成的特殊岛弧岩石,以缺少玄武岩与典型的岛弧岩浆岩相区别。因首次发现于阿留申群岛的埃达克岛而得名。(见教材第八章,第171页)
5.苦橄岩:一种稀有的、富含橄榄石的超镁铁质火山岩。斑状结构,斑晶多为橄榄石,少量为辉石,另外含少量斜长石、角闪石和金属矿物等。常产于玄武岩系底部,与苦橄质玄武岩共生。(见教材第六章,第141页)
6、紫苏花岗岩:一种以含有紫苏辉石为特征的花岗岩,最早发现于印度南部,最常见于早前寒武纪陆核区。花岗结构,片麻状构造,与麻粒岩相变质岩共生。最常见的矿物组合为石英+碱性长石+斜长石+紫苏辉石。(见教材第九章,第183页)
7、固相线:岩石刚刚开始熔融或者结晶完全结束时对应的p-T-X(压力-温度-组分)条件。在二元系中,固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固相线为一个曲面。(见教材第五章,第107页+百度词条)
液相线:岩石完全熔融或者结晶刚刚开始时对应的p-T-X(压力-温度-组分)条件。在二元系中,液相线为一条曲线,而在三元系中,液相线为一个曲面。
8、固溶体:
9.滑动反应:在给定压力和流体成分条件下,反应在一个温度范围内连续发生,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呈渐变关系,这种反应称为连续反应或滑动反应。(见教材第二十二章,第455页)
10.变质相系:某个具有特定P/T比的地区所包含的变质相的系列。(见教材第二十三章,第479页)
11.后成合晶结构:变质岩中的一种结构。先成矿物被后成矿物反应边包裹,当反应边由两种以上矿物组成并呈细小蠕虫状时,称其为后成合晶。(见教材第二十一章,第431页)
12.铂族元素:属元素周期表第Ⅷ族元素,是一类珍稀元素,包括钌、铑、钯、锇、铱、铂六种元素。(见百度词条)
13.次火山岩相:即次火山岩的产出面貌。次火山岩是分布于火山岩区,与火山活动同期形成的一种超浅成侵入岩,侵入深度一般小于0.5Km。与火山岩外貌相似,但结晶较好,多呈小岩株、岩瘤、岩脉及其它小型侵入体产出。(见教材第二章,第29页+百度词条“次火山岩”)
14.磁铁矿系列花岗岩:日本学者石原舜三1977年根据不透明矿物的含量将花岗岩划分为磁铁矿系列和钛铁矿系列。其中磁铁矿系列花岗岩被认为形成于高氧逸
度条件,氧化矿物含量高,其中90%以上为磁铁矿。(见教材第九章,第186页+论文-马乐天)
15.细碧角斑岩:由细碧岩、角斑岩和石英角斑岩等喷出岩组成的一个岩系,富钠、致密,斑状结构,斑晶以钠长石为主,基质为隐晶质结构。常见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等蚀变作用,一般认为是洋底低级蚀变的产物。(见教材第七章,第157页+第八章,174页+第九章,186页)
16.金伯利岩:一种浅成-超浅成、碱性或偏碱性的超镁铁质侵入岩,粗晶斑状结构,斑晶矿物主要为橄榄石,常发生蛇纹石化等蚀变,块状或角砾状构造,呈岩筒或岩脉等小型侵入体产出。金伯利岩在自然界出露很少,是金刚石最主要的母岩,同时由于其起源于地幔,是研究地幔物质构成的重要窗口。(见教材第十一章,第220页)
17.鲍文反应序列:在玄武质岩浆结晶过程中,先析出的矿物因物化条件的改变与剩余岩浆发生反应,使成分发生变化并产生新的矿物,随着温度的降低,有规律地产生一系列矿物,这个矿物系列即鲍文反应系列。(见教材第三章,第68页)可加图说明。
18.熔离作用:指原来成分均一的岩浆,演化到一定温压条件后不再稳定,分离成两种或两种以上成分不同、互不相溶的岩浆的作用,又称液态不混溶。(见教材第十二章,第252页)
19.变质流体:变质过程的主要动力学因素之一,与温度、压力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以包裹体形式存在于变质矿物之中,是变质过程环境信息的客观记录。(见相应文献,徐学纯)
20.地幔柱:起源于核幔边界,演化于地幔,在近地表发生壳幔相互作用的圆柱状地质体。(见相应文献,王登红)
地幔柱:是一种热物质流,从核幔边界上升,在上地幔深度发生减压熔融,热点是地幔柱在地表的表现。(见教材第十二章,第238页)
21.安山岩线:以蛇绿岩套为代表的拉斑玄武岩系列与以安山质火山岩、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为主的钙碱性系列岩浆岩之间的岩相地理分界线,又称马歇尔线。(见互助百科词条)
22.辉绿岩:一种浅成镁铁质侵入岩,暗绿或黑绿色,中细粒灰绿结构,主要矿物成分为基性斜长石和辉石,呈岩墙或岩床产出。(见教材第七章,第151页)23.糜棱岩:一种动力变质岩,黑色或暗灰色,具糜棱结构,定向构造。碎斑呈卵圆状、眼球状、透镜状,发育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带、扭折带等晶内和晶界塑性变形结构。基质由细小的粉碎或重结晶颗粒组成,具明显面理,呈条带状绕过碎斑。根据基质含量,分为初糜棱岩、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三类。
24.变余结构:岩石保留了原岩结构特点,但成分由变质矿物组成,常见于低级变质岩中的结构。(见教材第二十一章,第424页)
25.榴辉岩:主要由石榴子石和绿辉石组成的高压基性变质岩,深色,粗粒不等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常呈层状或透镜状产出。(见教材第二十六章,第545页+百度词条)
26.麻粒岩:形成于麻粒岩相条件下,具有高温变质矿物组合的各类变质岩石。(见相关文献,翟明国+教材第二十六章,第537页)
27.高压变质带:由高压变质岩组成的变质带。(见百度词条)
28.蛇绿岩:一套由蛇纹石化超镁铁质岩、基性侵入杂岩、基性熔岩和海相沉积物构成的岩石组合,是大洋岩石圈的残片,是确定古板块边界的重要证据。(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