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教育文档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生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那么,在大力倡导高效课堂的今天,怎样实现这一课程目标呢?我们如何寻找合适的方法教授文言文呢?

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应该争取实现的目标。但一直以来,文言文教学采用的都是一种陈旧的、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传统教学模式,即老师介绍作者、课文背景,然后通篇翻译,学生记笔记,最后是老师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尽管这种传统的教法有它的优势,但整个中学阶段,几十篇文言文,用同一种方法,同一个模式,难免乏味,且效率低下。这种单一的、纯工具性的教学模式长期存在于我们的中学课堂中,一节课40分钟,老师

填鸭式地讲,学生机械性地记,长此以往,学生产生厌烦情绪,对文言文的兴趣大减,老师也是艰难地前行,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没有交流、没有合作探究,教学缺乏开拓性、创造性,完全背离了新课标的要求。教学效率低下,怎么谈高效?一定要达到文言文教学的高效,在倡导高效课堂的背景下,

要跳出以往老师逐字逐句地讲,学生毫无重点地记的教学框架。

具体操作如下几个方面:

一、倡导自主探究的学习模式,给足学生思考预习的空间

新课程标准注重学生自主探究过程的参与性。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亲近文本,体验探究过程,摸索探究方法。通过自己的思考、探索、实践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并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获得积极情感体验的学习方式和过程。而很多情况下,学生的课前预习,都是盲目的。要么结合课下注释看看,要么把参考书拿来直接看译文。等到老师讲的时候,依然是盲目的。甚至老师问到某个知识点,学生一概不知,长此以往,学生自主探究能力怎能得到提升,因此,课堂上要做到目标明确,重点突出,达到高效,必须充分了解学情,课前让学生充分预习,尝试翻译全文,给足学生思考预习的时间。

对于较短篇目,让学生先翻译,翻译的过程就是熟悉课文的过程。明确自己不懂的字、词、句。同时,也可把自己有疑问的地方反馈给老师,这样,上课时,学生就会特别注意自己预习时遇到的问题。而老师则通过学生上交的译文来发现学生的问题,充分了解学情,并对学生翻译得不准确的词句进行归纳总结,特别是一些共性的问题,在上课的过程中,重点讲解,这样就避免了满堂灌,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真正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如果是较长篇目,则可以画一些句子或词语让学生翻译。

如在教学《项脊轩志》时,我设置的教学目标之一就是处理

学生自学时碰到的难点、盲点。这里强调的是自主探究的方法,

学生先预习、老师充分了解学情,做到有的放矢。如“使不上漏”一句,很多学生没能准确翻译出“上”字,这里的“上”字是一个词类活用现象。通过学生课前的自主学习,老师在上课时就避免了通篇讲解翻译,或者记满了笔记、可真正掌握的却极少的现象。做到重点突出,针对性强,效果明显,从而达到了高效。

一段时间后,学生明确了文言文的重点,就可采用分组的方式,如分为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特殊句式几大块,让学生去课文中找,然后在课堂上呈现预习成果,老师则进行点拨式的讲解,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课后的归纳总结,也可采用此种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给足学生时间去自主解决问题,然后老师提问,或者学生质疑,共同解决难题。这样就改以往那种老师讲、学生听记的教学模式为以学生为主角的课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反复强化语法知识,总结文言特殊现象

针对文言文中的大量文言特殊现象,需要反复强化现代汉语语法知识。试想学生分不清名词、动词、形容词等词性,弄不清主、谓、宾等句子成分,如何弄得懂“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要解决这一问题,仅靠一堂课的语法知识讲解是不够的,关键是经常回顾,反复强化,举三反一,让学生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去获取新知识。.

比如名词用作“状语”还是用做“动词”,就需要通过语法知

识来判断,以苏轼《赤壁赋》中的“东望武昌”和“顺流而东也”为例,前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状语”,译为“向东”。后一“东”字是“方位名词用作动词”,译为“向东进军”。很多学生弄不明白二者的区别,其实,运用我们的语法知识来判断,就知道前一“东”字是放在动词“望”之前,起修饰作用的,是状语;而后一“东”字则需要结合整个句子补充翻译为动词。二者的区别就在于“东”字是否放在动词之前。

此外,也可借助语法知识,通过比较的方法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辨析文言虚词的用法。如文言虚词“以”,在“则修文德以来之”与“斧斤以时入山林”(《寡人之于国也》)两句中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运用语法知识比较这两个“以”字,前者是处于两个动词之间,是连词,表目的,译为“用来”;而后者则是处于两个名词之间,是介词,译为“按照”。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则修文德以来之”(《季氏将伐颛臾》)与“君臣固守以窥周室”(《过秦论》),则很快明确两个“以”字意义用法都一样。我们要教给学生最适用的方法,让他们高效地学习。

三、另辟蹊径,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

汉语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文言文和现代汉语相比,在用字、构词、造句等方面都有很大特点。其内容和形式都与现代汉语有着很大的距离,尤其是与现在中学生的喜好和知识阅历有进而培养学生阅读浅如何让学生感受到汉语的魅力,“代沟”。.

易文言文的能力呢?

新课改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开展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于是我在教学中尝试利用“粤语保留相当多的古词古义”这一特点,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我们知道,一些在粤语中被视为通俗的字词可在古籍中找到来源,而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在语音、词汇和语法三方面,广东话都保留了很重的古代汉语的特色。

就语音、词汇而言,“系”“睇”“几多”“?凇钡仍劣锍S么识

寄茉诠藕河镏姓业嚼丛础!跋怠奔础笆恰保?是明清小说中的常

用字。“睇”即“看”,《说文》:“睇,目小袤视也”(《楚辞?山鬼》:“既含睇兮又宜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离娄微睇”)。“几多”即“多少”,可追溯至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而在李煜的《虞美人》中有“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

一江春水向东流”。再如《孔雀东南飞》中有“渠会永无缘”一句,其中的“渠”即“他”,此意不好记,但其实就是粤语中的“他”,现代粤语写作“?凇保?“渠”即“?凇保?意思、读音都

相同,我在课堂上提出了粤语方言中的“?凇保?同学们兴致非常高,对这个字的理解也非常深刻了。

就语法而言,粤语中有许多的倒装句,如:“唔怪得”(怪“食多点”、(客人)“人客”、(不要紧)“不紧要”、不得).

(多吃点)等都与现代汉语语法顺序不一样。但是对于同学们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