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项目申报书 何栋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库建设课题申报书
课题名称:负责人:依托学院:联系电话:联系邮箱:申请日期:
黄冈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何栋材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2016 年 3 月 30 日
科技处 2015 年制
一、基本情况课题名
称
黄冈市空间发展战略规划研究
2016 年 4 月 15 日至 2015 年 12 月 10 日
研究起止日期申请经费(万元)
二、项目负责人及合作单位情况姓项目负责人手机名
何栋材
职称职务
副教授
单位名称项目合作单位地址邮编联系电话三、项目主要参与人员序号
1 2 3 4 5
姓名
胡红兵关江华陈丽军曹新光戴国富
年龄
45 45 34 30 32
工作单位
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旅游文化与地理科学学院
职务/职称
副教授副教授讲师讲师助教
签名
四、立项背景(请另加页) 1、立项背景,包括课题的研究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的分析与评价等;2、项目所针对的过去、现在的问题及未来潜在的问题,尤其是党委政府和公众所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等;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早在 2004 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首次明确提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随后 2006 年 4 月 15 日,中部崛起的纲领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2007 年 12 月 7 日,国务院正式批准武汉城市圈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区” ,黄冈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一员,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域;2009 年 9 月 23 日,国务院常务会讨论并原则通过《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而武汉城市圈作为中部崛起的重中之重,黄冈市作为武汉城市圈的重要一极,开始进入国家层面区域发展战略。与此同时,在“十一五”期问,为规范国土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在国家、省、市等层面开展了主体功能区规划。黄冈市的黄州区和团风县被划入国家层面的重点开发区,成为带动黄冈市域整体发展的“龙头” 。 2011 年 2 月,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初期范围包括湖北省黄冈市的红安县、麻城市、英山县、罗田县、团风县、蕲春县,孝感市的大悟县、孝昌县8 个县市。 2012 年,为推动我省大别山革命老区区域发展,省委、省政府决定,在初期启动 8 个县市的基础上扩大试验区范围,将黄冈市所属其余 5 个县(即黄梅县,武穴市,黄州区,浠水县,县级龙感湖农场),随州市的广水市,武汉市的黄陂区、新洲区,孝感市的安陆市、双峰山旅游度假区等纳入试验区范围。至此,黄冈市十一个区、市、县、场全部纳入试验区范围。2015 年国务院批复了《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发展规划》,将大别山革命老区的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委省政府同时提出实现“红色的大别山、发展的大别山、绿色的大别山、富裕的大别山”这一总体目标,把试验区建成全国重要的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红色旅游基地、红色文化传播基地、生态文明教育示范基地,建成全国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和生态保护示范区;这些政策措施成为加快黄冈市发展的重大战略机遇。位于鄂东的黄冈市,区位条件良好,人
力资源丰富,战略定位重要、发展潜力巨大。通过重点开发培育经济增长的核心区,加快黄冈市的发展,改变多年来发展活力不足,各项经济社会指标相时滞后的状况,率先在省内实现全面小康,不仅是提高当地 740 多万人口生活水平的需要.也有利于带动整个鄂东地区的发展。促进全省的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由于地理、历史的多种原因,目前黄冈市的城镇化过程滞后,非农产业薄弱,综合经济实力有限,贫困人口较多,支撑重点开发的基础条件不够完善。特别是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扩张、人口集中、产业集聚都面临着发展空间不合理的突出问题。怎样紧紧抓住目前难得的发展机遇,适应大开发的形势,大力优化发展空间,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创遗良好的发展环境,成为黄冈市亟待解决的问题。本项研究正是基于这样紧迫的现实需求而提来的。(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与评价空间发展问题一直受到经济学、地理学和规划论等学科的关注。早在 1826 年,德国的约翰〃冯,杜能发表了《孤立国同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的论着,以圈层理论分析了地租和土地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性,而且更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杜能研究发现,随着距中心城市距离的增加农业生产方式呈同心圆状由内向外变化,并由此提出杜能圈式的农业生产地域
空间模式。1909 年韦伯撰写了《工业区位论》,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区位理论。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对运输、劳动力和集聚因子相互作用的计算和分析,找出工业产品生产成本最低点作为工业企业布点的理想位置。韦们认为,工业区位的形成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运费最小为指向,第二阶段为在运费指向基础上的劳动力成本指向,第三阶段为集聚经济指向。到了上世纪 30 年代,德国的克里斯塔勒提出了中心地方理论,他认为中心地(如城市)的空间分布形态受市场因素、交通因素和行政因索的制约,形成不同的中心地系统空间模型。德国经济学家勒施于194U 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将一般均衡理论用于空间研究,他认为厂商布局问题是一个经济单位互动过程,应从相互关系中寻求整个区位系统的平衡。他把工业区、经济区和市场区联系在一起加以考虑。阿朗索于 1964 年出版了《区位和土地利用》,建立了单中心城市模型。他阐明了城市内部土地价值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讨论了城市家庭和厂商区位选择的市场均衡,并提出了竞价曲线。奥林(1933)则将区位理论与国际贸易联系起来,对价格的空间方面予以充分的考虑,分析地理位置、规模经济对贸易的影响。到上世纪 90 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美国学者克鲁格曼提出了新经济地理学,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并用数值模型来分析集聚和分散力量的相互作用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过程迅速推进,国内关于经济社会空间发展的研究逐年增多。从转型时期的劳动地域分工、生产力布局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产业聚集和都市圈的构成等,为区域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撑。代表性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