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学科课程也需要不断改革以适应新时代的需求。
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和实践,我总结了以下几点关于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的经验。
第一,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理论的传授,但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欠缺。
我们应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取项目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
第二,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学生的兴趣与天赋存在差异,因此我们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手段。
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设置个性化的专业方向,让学生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展。
也要关注学生的弱势环节,给予针对性的帮助和指导。
注重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个创新的学科,学生应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在课程设计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可以通过开设创新实验课、组织科技竞赛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
第四,与行业接轨。
信息技术行业发展迅速,学科课程也需要与之保持同步。
我们应该与企业合作,了解行业需求,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使之符合行业要求。
可以组织实习或参观企业等活动,让学生了解真实的行业环境,提前适应未来的工作。
第五,注重培养综合素质。
信息技术学科不仅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领导力等方面。
可以通过开设辅修课程或组织各类活动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就业竞争力。
第六,注重教师的专业发展。
信息技术学科变化快速,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专业水平。
学校应该提供相应资源和机会,支持教师的进修和研究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学科发展的需求。
在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个体差异,培养创新能力,与行业接轨,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同时也要关注教师的专业发展。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我们才能使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更加贴近实际需求,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在不断地变革。
对于中学生而言,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今天,我们就来探讨下新课改下中学信息技术教育的几点思考。
一、科技引领教学科技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也是教育创新的重要手段。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信息技术,教师们需要积极地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等新的教育技术手段,将科技引入到教学中来。
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等方式,使学生获得更直观、更深刻的学习体验;同时,也能有效地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效果。
二、实际问题导向教学新课改强调应用实际,中学信息技术教育也应该重视实际问题,注重实际应用。
教师要按照学生的实际需求,采用生动、实用、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
通过毕业实习、项目实践等实际活动,在真实环境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让学生在应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趋势指引职业规划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规划的关键时期,前瞻性的职业规划至关重要。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以趋势为指引,帮助学生认识未来的职业形态及人才需求,引导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培养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让学生在这个时代具有竞争力。
四、考试不应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新课改的目的是培养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考试不能成为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
中学信息技术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而非只是为了追求高分。
考试只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总结起来,中学信息技术教育需要注重实际问题导向教学,引导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重要应用;以趋势为指引,帮助学生制定科学的职业规划,培养竞争力;同时,科技引领教学也应该成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考试只是一个过程,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
这样,中学信息技术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帮助学生未来的职业成功。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信息技术课程是初中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其教学内容涵盖了计算机基本知识、网络应用、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内容。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改革。
本文将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浅谈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加强与现实应用的联系。
现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实际操作和实践环节。
可以通过引入一些实际案例和实际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可以引入一些常见的网络应用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学习和掌握网络知识。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由于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教学方法应该注重实际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可以采用项目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合作完成一些实际的项目,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还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和网络资源,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更加自主地学习和探索。
对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评价,应该多样化和全面化。
目前的信息技术课程评价主要以考试成绩为主,忽视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评价。
可以通过项目评价和实际操作评价等方式,对学生的实际能力进行评价。
还可以引入学科竞赛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三个方面进行。
通过加强与现实应用的联系、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改变评价方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信息技术课程的有效教学。
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完善措施
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完善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适应时代的需求,推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完善措施。
完善教学内容。
信息技术教学应该紧跟科技发展的脚步,更新教材内容,增加最新的科技知识和技能。
针对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学内容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不仅仅是简单地编写代码或使用软件工具,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改善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信息技术教学的需求,需要采用更加灵活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可以通过项目式学习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合作学习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实验、在线课堂等,创造更加丰富的教学环境。
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教师是信息技术教育的关键,他们应该具备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熟悉教学资源的运用,能够灵活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
需要加强教师的培训和专业发展,提供相关的培训课程、研讨会等,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
建立良好的教学评价机制。
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应该突出学生综合能力和实践表现的评价,不再仅仅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
可以通过课堂作业、项目报告、实践操作等方式进行评价,注重学生的实际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加强与社会资源的合作。
信息技术教学需要和社会实际结合,借助社会资源为教学提供支持。
可以与科研机构、信息技术企业等进行合作,共同开展教学研究和实践活动。
通过与社会资源的合作,可以为中小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中小学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需要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评价机制和社会资源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与完善。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这个数字化时代,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因此,进行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适应未来需求的关键一环。
本文将探讨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与发展思路。
首先,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注重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中,主要着重于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
然而,现代社会对信息技术人才的需求不仅仅是会使用软件和操作硬件,更需要具备扎实的信息素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作为核心目标,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加工与应用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其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注重实践与应用。
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如果不能应用于实践中,就很难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加强实践性环节的设置,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操作和项目实践,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场景中。
例如,引入编程教育,让学生通过编写简单的程序,锻炼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引入电子制作,让学生动手操作电子元件,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再次,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学科,它与其他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
通过与语文、数学、科学等学科的结合,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在语文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信息检索和研究,提高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学生可以通过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和图表制作,提高数学思维和数据处理能力。
因此,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形成跨学科的教学模式。
此外,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改革应关注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求。
在传统的信息技术教育中,教学内容和方式往往过于枯燥和单一,导致学生对信息技术失去兴趣。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思考
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思考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改革与思考伴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信息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开展,它在社会开展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对于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来说,在目前的教学中出现了许多阻碍教学效率提高的因素。
基于此,急需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改革,从而促使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具有长足开展的动力。
新课程理念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1.课堂教学条件差由于我国各地经济开展状况存在差距,各地学校在教学设备上的投资水平参差不齐。
例如,在城市和兴旺的东部沿海地区,多媒体教学已经十分普遍,信息技术教学水平也较高。
而在农村和偏远落后地区计算机还未得到普及,许多学校并未配备也没能力配备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
另外,现在许多学校虽然有自己的计算机机房来实现信息技术教学,但是计算机软硬件早已落后现在飞速开展的信息技术革命,而且计算机维护不及时,使原本一人一机的机房许多机器损坏,从而影响正常的教学活动。
其教学目的并未到达,使目前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只是流走于行事。
2.教师水平、学生根底的差异在当下的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任职教师很大一局部是“半路出家〞。
他们并没有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他们只是了解一些简单的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操作,在讲授课程时只是根据教材进行生硬无聊的讲解,忽略了信息技术教学是以研究和开发为目的的教育。
另外,是现在许多学生从小就接触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对信息技术十分了解,其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甚至比教授他知识的教师还要丰富。
相反地,有些学生那么从未接触过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这让他们在学习信息技术知识时处于十分被动的位置。
基于两方面原因,导致许多熟悉信息技术知识学生因教师水平限制而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或者对信息技术不甚了解的同学因与高水平同学有差距并且教师水平不高,因此也对信息技术学习失去兴趣。
3.课堂教学手段单一,理论与实践不统一传统的教学模式不适用于信息技术教学。
对信息技术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对信息技术课改的认识与思考〔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学评价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既要完成会考目标的要求,又要确实地培养起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同时还要以此为契机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及优化。
所以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应该注重两点,即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和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要体现出一个理念,素质教育理念;要树立三大目标,即会考通过率、信息技术素养的培养及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教学。
一、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深刻领会新课改精神,为顺利实施新课程改革打好理论基础新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对信息的获取、加工、整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处理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总体归纳为三个层面:1. 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操作技能。
2. 能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学习和工作,能评价自己和他人的信息活动过程;能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 能体验信息技术的文化内涵,激发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形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能负责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三个层面的目标相互渗透、有机联系,共同构成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培养目标。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引导学生在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过程中,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不同层面信息素养的综合提升和协调发展,不能人为地割裂三者之间的关系或通过相互孤立的活动分别培养。
二、建立新型的教学环境,构建教学模式1. 进行教学改革,教师转变教育观念。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
因此,教师的教学策略要发生根本性改变。
体现科学发展观,通过课程改革,实现以人为本,德育为先,全面渗透素质教育思想,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真正实现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激发学生的潜能。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关于信息技术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如何理解课程和教学,如何看待教师,如何进行课程教学评价,针对教育活动结构中一系列核心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了合理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渗透在教育之中。
新课程强调确立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过程价值,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生成与反思的教学价值。
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价值,强调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观,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第一次大范围地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标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8大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
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我认为与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更的明确目标2、丰富的课程内容;3、丰富的教学模式;4、倡导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一、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什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保证,是个人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保证,而计算机教育时代所注重的技能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分以下几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改的认识与思考摘要:本文主要从新信息技术情况下的课改为思路,结合自己学校的一些经历对信息技术新课改的开展进行阐述,同时对课改后的教学工作进行分析,对课改后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信息技术;课堂;目标为配合信息技术教育新课程的实施,非常有必要对新课程标准进行较深入的认识和理解,才能在教学中有效地将课程标准的教育教学理念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改进自己的教学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
以下就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谈谈笔者的认识及提出一些思考。
一、新课改的改革目标及内容1.新课改目标信息技术作为普通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主要表现在强调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要突出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的培养;注重使学习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注意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突出情感的意义与价值。
2.课程学习目标及要求①知识性目标了解水平:再认或回忆事实性知识;识别、辨认事实或证据;列举属于某一概念的例子;描述对象的基本特征等。
理解水平: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断、区分、扩展;提供证据;收集、整理信息等。
迁移应用水平:归纳、总结规律和原理;将学到的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到新的问题情境中;建立不同情境之间的合理联系等。
②技能性目标模仿水平:在原型示范和他人指导下完成操作。
独立操作水平:独立完成操作;在评价和鉴别基础上的调整与改进;与已有技能建立联系等。
熟练操作水平:根据需要评价、选择并熟练操作技术和工具。
③情感性目标经历水平:从事并经历一项活动的全过程,获得感性认识。
反应水平:在经历基础上获得并表达感受、态度和价值判断;做出相应的反应等。
领悟水平:建立稳定的态度、一贯的行为习惯和良好的价值观等。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①提高信息素养,培养信息时代的合格公民。
②营造良好的信息环境,打造终身学习的平台。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
对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思考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和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当前的热点话题,怎样才能在高中阶段更好地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他们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呢?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注重基础知识理论的讲授,但实际应用方面教学相对较少。
因此,在新的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中,需要以实际应用为导向,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够掌握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
其次,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注重创新与实践。
现代信息技术更新换代迅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教师应该不断更新知识,勇于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第三,高中信息技术教学应该根据学生兴趣和特点而定,突出个性化教育。
不同学生有不同的学习兴趣和特点,因此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个人特点来设置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参与度。
第四,加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他们对社会和科技的认知需要不断加深,因此,应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通过社会实践和社会合作,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领域与前沿技术。
综上所述,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改革应以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为重点,以深化学生对信息技术的理解和应用为目标,注重创新与实践,并从学生的兴趣特点出发,实现个性化教育,加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和未来奠定坚实的信息技术基础。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
关于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一点思考一、课程改革的培训与学习信息课程的改革从07暑假培训开始正式启动。
在培训中,受到了很大的启发。
尤其小组教学设计以及教学设计的讲评阶段,广大培训教师各抒己见,各显神通,讨论激烈、评价中肯。
大家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更好理解和把握新课程改革的主旨,更完美地上好新课程中的每一节课。
作为一名普通的信息技术教师,在课程改革实施的第一学期,我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学工作中。
高中的课程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我非常珍惜作为一名课程改革一线教师这一机会,虽然信息技术在普通高中的位置比较尴尬,但我暗暗发誓,让我的学生在每个40分钟课堂中有所收获。
二、钻研业务,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听课、评课活动第一学期的信息技术基础模块是必修模块,以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
是以信息处理与交流为主线,围绕学生的学习与生活需求,信息技术与社会实践的相互作用。
由于高中信息技术为非零起点为,因而怎样更好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设计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能主动投入地学习中来,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师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我在通读教材的基础上,紧紧围绕课程标准的要求,二次开发教材,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既能培养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到提升。
由于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师较少,为了更好地借鉴和学习同行的教学经验,有更多的机会和其他信息技术教师进行交流。
我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听课、评课活动。
去北大附中和特级教师、信息技术课程课标组成员李冬梅听课,并与之交流。
并指导北大附中的高老师,航天中学的王老师做区研讨课。
三、以主题任务为导向的信息技术课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行动研究2007年9月北京市进入新课改的实施阶段。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理念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教材选用广东教育出版社《信息技术基础》,教学活动中更多地关注过程,以及对学习的过程性评价。
在近三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我一直是以技术为主线,以任务为载体,把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研究内容作为教学中的实践操作部分。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实施的思考建议
高中信息技术新课改实施的思考建议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中学的IT培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但对高等教育IT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如何有效地进行高中IT培训是IT老师值得考虑的问题。
关键字:高中,信息技术,思考,建议和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对高等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但是,如何很好地教授IT课程和IT课程的最佳作用确实是IT教师值得考虑的问题。
在职业培训中心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我也深刻地体会了新的信息技术培训改革带来的巨大变化,并着重强调了这些方面。
1.新课程改革后的教师变动1.教师培训的观念已经改变课程改革的新阶段为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并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改变教师教育的观念,是顺利改革新课程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前提。
调查显示,大多数信息技术教师可以改变精英教育的内在思维,并将新的课程概念纳入教学实践中。
中学信息技术教师的组成相对多样化,有些教师占有一定份额。
相比之下,年长的老师更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与年轻教师相比,很难迅速改变教学观念。
因此,加强教师培训尤为重要。
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概念已根植于高中班级,高中生承受着进入大学的压力,要打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是相当困难的。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教师和家长应加强沟通与合作。
作为教师的教师应自觉放弃灌输的教学模式,并努力创建交互式信息课。
要创建交互式的信息教室,教师应加强跨学科的整合,消除单一的教学思想,了解信息技术与音乐,艺术,英语和其他学科的融合,并在各个方向和多个层次上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2.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新的课程改革强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授人以鱼”,而是“授人以渔”。
信息技术知识培训不是通用的信息技术培训。
教师还应该教学生如何学习。
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教师应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培训者以及教学活动的组织者。
大多数信息技术老师意识到他们的角色已经改变。
3.教师的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教师是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精选教育文档
xx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新课程改革从2001年9月在国家级课改实验区启动以来,如一股浪潮席卷了我们整个教育界。
经过几年的艰苦摸索、潜心研究与努力实践,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在学校、社会得到广泛的传播、普遍的认可和积极的实践。
本人对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笔者这里不揣浅见,谈一点学习认识与体会,与大家共享,以期起到抛砖引玉之用。
一、对新课程标准的认识1、课程地位的变化:新课程背景下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新课程体系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与语文、数学、外语等学科并列。
而原先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纲要是单独颁发施行的,只是强调“中学要将信息技术课程列入毕业考试科目”,实际上不少学校只是将其作为“副课” 消极对待。
令人欣慰的是:信息技术课从无到有,从过去的“副课”转变为今天的“必修课”。
“信息技术基础”已成为普通高中的必修课,占两个学分,这一可喜的变化彰显了信息技术课地位的极大提高。
2、课程的基本理念: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强调从实际问题的解决出发,让学生参与处理信息、开展交流、合作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掌握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的信息技术积极应用到生产、生活乃至信息技术革新等实践活动中去,注重实践与创新,使高中学生发展为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合格公民。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在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同时,鼓励因地制宜、特色发展。
强调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创新实践和交流合作,共同建构健康的信息文化。
3、课程的设计思路:课程模块化的设计思路体现了学生个性化发展的要求与地区发展差异性的要求,以及给学校自主开发校本课程的空间与可能。
4、具体的培养目标:《普通高中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总目标,并明确指出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信息合作的能力和健康使用信息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
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第一篇: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的思考内容提要: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信息技术与课程改革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理念的提升。
本文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课程教改创新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学改革创新的密切关系,主要体现为信息技术的先进特性在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能够得以充分地发挥,对探讨新的教改思路,培养新的教与学的思维方式,启发活学活用的创新精神,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具有现实的意义。
信息技术的应用与教改创新的结合,是一种新型思维能力的训练,一种先进、超前意识的强化,从而使信息技术在教学应用中更有创造性,更有实用价值。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给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它能把浩瀚知识海洋中的有用信息及时地汇集起来,经过处理,转换为学生和老师在教学活动中有用的信息,这些都是手工劳动不可能完成的,只有计算机高速准确无误的计算能力、海量的存储能力以及快速的传播能力,才能在有限时间内把丰富多彩的知识利用动感画面传授给学生成为现实。
因此,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改革将是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也是一个新的理念的提升。
一、寻找教学改革的创新点和突破口1.无论那一种媒体形式,只有在教学中切实起到了其它媒体无法替代、举足轻重的作用,使教师和学生亲身感受到其教学应用的优越性、实用性、科学性和先进性,才能认定此种媒体形式在教学中的存在价值。
以计算机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只有为先进的教育思想服务,它才具有目标和出发点,具有自由广阔的创作天地,具有活的灵魂。
如果承袭落后的教学思想,沿用陈旧的教学方法,简单地进行媒体替换,则只能是“新瓶装老酒”,大材小用,难以摆脱低层次的徘徊。
可以说在大家都掌握了以网络为主的信息技术以后,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促进了教学水平的提高。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总结思考与建议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总结思考与建议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应用也逐渐成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信息技术教学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行反思总结,并提出建议以优化教学效果。
反思与总结
1. 教学内容设计不合理
一些教师在教授信息技术课程时,教学内容设计不够贴近学生实际,缺乏趣味性和实用性,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2. 缺乏互动与实践
部分信息技术教学缺乏互动与实践环节,过分注重理论知识传授,缺乏实际操作环节,影响学生对技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
3. 师资力量不足
一些学校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导致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参差不齐。
建议
1. 优化课程设计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设计富有趣味性和实用性的信息技术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2. 强化互动与实践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操作,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技术应用能力。
3. 提高师资水平
学校应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师的培训和引进力度,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水平和教学能力,保障信息技术教学质量。
信息技术是当今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信息技术教学也应该注重与时俱进,不断优化教学方法,满足学生的需求。
希望通过以上反思总结与建议,能够促进信息技术教学的进一步发展与改进。
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完善措施
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完善措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任务之一,为了适应信息时代的需求,完善信息技术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非常必要。
下面将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具体措施。
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应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合理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
在中小学阶段可以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操作能力,如计算机的启动、关闭、文件的保存等。
可以引入一些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互联网的使用、网络安全和信息搜索等。
还可以适当引入一些创新和实践性的内容,鼓励学生动手操作和进行项目实践,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
传统的信息技术教学通常采用教师讲解的方式,学生被动接受知识。
但这种教学方法容易使学生产生兴趣缺乏和知识理解度不高的问题。
应采用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例如以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的教学方法等。
这些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关键。
信息技术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教学经验。
教育部门和学校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提供专业知识和教学方法方面的培训。
还可以组织信息技术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活动,促进教师之间的经验共享和相互学习。
配备适合的教学设备和软件也是信息技术教学改革的必要条件。
学校和教育部门应该提供足够的计算机、网络设备和其他教学设备,确保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设备进行学习和实践。
还可以提供一些适合学生学习使用的软件和应用程序,丰富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完善措施可以从课程内容的改革、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学设备的配备等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和完善,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信息时代的要求,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思考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思考大龙口小学:自映斌一、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变革的思考在发达的地区,早已在中小学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并已经深入贯彻,实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已经形成了一套具有教学特色的教学方法,使信息技术教学质量大大提高。
在我们农村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还处于发展的起步阶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还没有完全得到更新。
有条件实现信息技术教学的学校,没有充分的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的硬件设备。
信息技术新课程的教学改革,我认为,须做到以下几点:1、教学观念的更新一个人的认识过程首先需要外部刺激,我们要充分发挥现代化信息技术的优势提供多样化的外部刺激,为学习者创设多样化的情境,进一步优化信息技术教学过程。
从小学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结合入手,创建新型教学结构,实现新型教育思想、新型教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正是当前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现创新教育观念的切入点。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我确立了五个方面的观念,即:以学生为主体,倡导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树立教育公平化的观念;充分相信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好奇心,以学生的好奇心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精神,确立科学教育观念。
2、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主要职能由“教”转变为“导”,要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本”。
这就决定了教师在课程中需要体现“课程的组织者、情感的支持者、学习的参与者、信息的咨询者”等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要职能是“教”即传道,授业,解惑。
教育技术的现代化使教师的角色发生变化,主要职能由“教”变成“导”,由传统教育教学中教师为中心的主体者转变到今日以学生为中心的主导者、启发者、帮助者和促进者。
教师的大量工作也由课堂上的讲授知识变成了课前的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软件制作,选择教学活动策略;变成了课中的演示导学;变成了课后教学信息反馈和教学策略调整,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而且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量的增加,必将更加注重教师“导”的作用。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
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改革总结信息技术是一门关于计算机科学和信息技术的学科,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也需要不断改革和更新。
本文将对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改革进行总结,总结如下:一、支持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信息技术学科的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课程教学注重知识传授和应用,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和创新能力培养。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采用项目驱动的学习方法,将学生组成团队,提出一个实际的问题,并通过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
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学习到知识,还可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注重实践教学信息技术是一门需要实践操作的学科,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实践教学。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掌握,而忽视了实践操作的培养。
因此,课程改革应该将实践教学纳入课程体系中。
实践教学可以采用实验教学、工程实训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到知识。
通过实践操作,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知识,提高他们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强化跨学科合作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密切相关,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加强与其他学科的跨学科合作。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技术方面的教学,而忽视了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结合。
跨学科合作可以通过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来实现。
可以将信息技术与数学、物理、生物等学科进行融合,在教学中引入相关的跨学科内容和案例,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关注社会应用需求信息技术是为社会服务的学科,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关注社会应用需求。
传统的信息技术课程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当前社会应用的需求。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应该注重对社会应用需求的调研和分析。
关注社会应用需求可以通过实地调研、企业合作等方式进行。
可以选择一些具体的社会应用问题,让学生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解决。
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完善措施
探究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完善措施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也面临着改革与完善的挑战。
如何更好地整合信息技术资源,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已成为当前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探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与完善的措施,为教育部门和教师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优化教学资源,提升教学质量1. 加强师资培训。
信息技术教学是一项高新技术领域,教师在信息技术领域的知识、技能和教学方法都需要不断更新和深化。
教育部门应积极组织师资培训,提供最新的信息技术教学理念和方法,帮助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教学水平。
2. 完善教学设施。
学校应加大对信息技术教学设施的投入,确保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相应的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脑、投影仪、智能黑板等,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利用这些设备进行教学。
3. 推广优质教学资源。
教育部门应该鼓励和支持优质的教学资源开发和推广,包括教学软件、教学视频、在线教学平台等,以丰富信息技术教学的内容和形式,提升教学质量。
二、强化学科整合,促进信息技术跨学科应用1. 促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
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各学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应该鼓励各学科教师将信息技术教学与自己学科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提升教学效果。
2. 设立跨学科教学项目。
学校可以组织跨学科的教学项目,让学生在项目中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和研究,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跨学科应用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1. 引入游戏化教学。
信息技术教学可以借鉴游戏化教学的方法,设计一些富有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2. 开展实践性教学活动。
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实践性的项目,如制作网页、编程设计、数字媒体制作等,让学生能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
四、加强家校合作,形成育人合力1. 鼓励家长参与信息技术教育。
学校可以举办一些家长进校活动,介绍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性,让家长了解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计划和内容,从而更好地支持学校的教育工作。
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策略与方法思考
信息技术新课改的策略与方法思考随着信息化教育的不断深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广泛应用,教育要实现以信息化带动现代化教育,突出体现在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的重要性。
信息技术教育已发展成为与信息社会人才需求相适应的信息素养教育,教育的人才培养标准有了一个根本性的转变。
教育不再只是对知识的获取和积累,学习不再只是对结论的记忆。
学生在校时间的有限决定了学生在校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会学习更加重要。
因此,信息技术新课改教学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
笔者作为一名教育管理工作者,如何改变教与学的方式,努力提高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结构和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有效性进行着重探讨,以期能为大家提供参考。
一、信息技术新课程改革所带来的变化1.教学内容的变化新课改之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内容主要是浙江教育出版社的《信息技术》,而在新课改后,就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举例: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共6个模块。
必修课程是普通高中阶段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体现了课程对所有学生的基础性要求。
选修课程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构建,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一个模块,选修部分包括“选修①: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②:多媒体技术应用”“选修③:网络技术应用”“选修④:数据管理技术”和“选修⑤:人工智能初步”5个模块,每个模块2学分。
学生必须修满4个信息技术学科的学分,才能取得高中毕业资格。
显然,新课改在教学内容上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2.教学目标的变化新课改的教学目标强调三个方面: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同时这也是新课改教学目标的核心。
知识与技能强调的是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重点在于指出获取信息的4个过程分别为确定信息需求、确定信息来源、采集信息及保存信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特别强调的课程目标,要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信息技术程改革的思考和建议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新课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评价方式如何正确看待学生,如何理解课程和教学,如何看待教师,如何进行课程教学评价,针对教育活动结构中一系列核心问题,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了合理的教育理念:新课程强调切实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潜能,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渗透在教育之中。
新课程强调确立新的课程观、知识观,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学的过程价值,倡导学习方式的多样化,注重、探究、体验、交往、实践、生成与反思的教学价值。
新课程强调发挥评价的发展性和教育性价值,强调发展性评价。
新课程还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课程资源观,第一次在中国基础教育中提出了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第一次大范围地实施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
新课标将高中阶段的课程分为8大领域,分别是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历史、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
新课标中明确信息技术将信息技术作为八大学习领域之一的技术领域中的一个科目。
而义务教育阶段课程将信息技术课程放在综合实践活动领域中。
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信息技术课程改革,我认为与以往的信息技术教学相比应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改变:1、更的明确目标2、丰富的课程内容;3、丰富的教学模式;4、倡导新的教学评价方式一、信息技术课的最基本的目的是什么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首次明确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课程目标。
信息素养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个人素养构成的重要部分,它是个人终身学习的保证,是个人持续发展的保证,也是构成一个国家的国际竞争能力的保证,而计算机教育时代所注重的技能训练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此把培养信息素养作为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的目的,具体来说主要分以下几点:信息技术知识技能、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人文修养、辩证的信息技术价值观、良好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和社会责任感。
1、知识技能方面——理解、熟练操作、适应首先,理解信息及信息技术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利用常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能熟练地操作并应用常用信息技术工具,能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初步形成自主学习新信息技术的能力。
帮助学生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和熟练使用信息技术,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方面——核心素养能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需要利用信息和信息技术解决的问题,能通过问题分析确定信息需求。
能根据任务的要求,确定所需信息的类型和来源,能评价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相关性。
能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的信息采集、存储和管理。
能熟练运用信息技术,通过有计划的、合理的信息加工解决实际问题,辅助其他学科学习,创作信息作品。
能采用适当的工具和方式呈现信息、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
能对自己和他人信息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能归纳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基本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体验信息技术蕴涵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能辩证地认识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学习的影响。
能理解并遵守与信息活动相关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负责任地、安全地、健康地使用信息技术。
二、课程内容的科学性、多样性新课程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教师又可根据教学地和学生实际情况适当改变,但终极目标不变。
新课标将的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个部分,共六个模块。
必修部分只有“信息技术基础” 一个模块,它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相衔接,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基础,又是后续选修模块的前提。
该模块强调在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亲身体验与理性建构相结合的过程,感受并认识当前社会信息文化的形态及其内涵,构建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选修部分包括“算法与程序设计”、“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和“人工智能初步”五个模块。
选修部分强调在必修模块的基础上,关注技术能力与人文素养的双重建构,既是信息素养培养的继续,又是支持个性发展的平台。
模块内容设计既注意技术深度和广度的把握、适度反映前沿进展,同时关注技术文化与信息文化理念的表达。
其中“算法与程序设计”是作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基础设置的;“多媒体技术应用”、“网络技术应用”、“数据管理技术”是作为—般信息技术应用设置的;“人工智能初步”是作为智能信息处理技术专题设置的。
为增强课程选择的自由度,所有5个选修模块平行设计,相对独立。
三、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丰富的课程内容使教学模式也变得灵活多样:1、建立研究学习小组,互帮互学拉近学生之间的差异。
分组教学的应用能以优带差,使优者更优,差者赶优,缩小了班级学生水平之间的差距,同时在学习过程中,个人学习的成功与他人学习的成功是密不可分的,小组之间保持融洽的关系、相互合作的态度,共享信息和资源,共同担负学习责任,完成学习任务。
长此以往我想对提高学生的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是不无裨益的。
2、利用网络教学,充分发挥网络教学的独特优势。
因为网络教学提供界面友好、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能提供图文声像并茂的多种感官综合刺激,还能按超文本、超链接方式组织管理学科知识和各种教学信息,目前在Internet上按这种方式组织建构的知识库、信息库浩如烟海,并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资源,因而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即促进学生关于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是非常有利的,也是其他的教学媒体或其他学习环境无法比拟的。
3、引进竞争和奖励机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集体荣誉感力争上游是人类的本性。
有意识地在课堂上组织一些组际间的竞赛活动,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增强竞争意识,激发集体荣誉感。
四、倡导新的评价方式新的评价方式应该重视学生自身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和成绩。
采取课堂课外结合、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
知识无限,而课堂有限,怎样在有限的课堂当中,让学生得到全方位的关注,使学生在以面对计算机为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创新精神、协作能力、自主学习和良好的表达能力,我有如下建议:一、贴近生活与实际的情境设置信息技术之所以能得到如此迅速的发展,是因为它顺应了社会进步的需要,也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满足了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完美体现。
我们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要推动一个时代的进步,而根本所在是要有发现、创造的能力,即发现生活的现象,不断反思,运用所学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将这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创设一个好的情境是关键的第一步。
信息技术的教学情境应当根据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善于多引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当前的热门话题(技术),也可以是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或人为的现象,还可以是某些实践的成果等等。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
让教学更贴近生活,更贴近实际,触动一种学习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与探索之中。
学生具有细心观察、留心生活、勇于实践和积极投入思考的意识,也是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自主探索从任务的提出开始新课程应该倡导过程式、发展式的教育教学,为适应新课改的需求,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任务驱动式的教学方式已成为现在教学模式的主流。
大部分的教师都采用在课前给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要求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去完成任务,解决问题。
我发现这种方式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却往往使自主学习变成了部分自觉性强、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的任务学习。
教师设计提出的“任务”,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久而久之,自主探索便不再自主,而是教师灌输学习内容的另一种形式,相反会使教学的过程更显平淡和枯燥,即使培养了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一先决条件,不利于创新精神的培养,纯粹成了为“问题”而解决“问题”的作业式教学。
因此,我们需要从任务的提出开始就体现“自主探索”的过程,体现“主动的任务驱动”。
教师在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之后,通过调查访问等方式,启发学生在自己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产生自发的主动任务,进而为完成这些任务而“需”、“需”才“索”,“索”才“教”。
根据学生自己发现的问题,自己提出的任务,教师再加以补充和要求,让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并非纯粹的“学习”,而是主动、科学的探索过程,是创造与发明并展现自己个性的过程。
由于任务是学生自己提出来的,是在已有的知识水平上量身打造,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提出不同层次的任务,不会提出大大超出自己想像力与知识水平的任务,保证了全体学任务的可行性。
但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应当充分的激发,使学生有产生任务的强烈欲望,并且对于学生形成的任务要求应当给予必要的分析与点拔,这样学生才会更顺利的达到创作的效果。
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教师不能作为学习的主体,但也不能作为旁观者,引导学生能正确的把握学习的重点,举一反三,培养他们会学习的能力和多向思维的能力也是在自主探索当中应当重点实践的。
三、有协作与竞争的机制在信息的时代里,谁能最快的掌握信息,谁能具有优秀的团队合作精神,谁能在机遇面前作出明智的决策,大胆把握与挑战,谁的成功机会就会越大。
信息技术教育是一个能让学生领略信息技术魅力、掌握并应用信息技术知识、体验信息社会进步的教育,实践证明,学生对于具有挑战性的、有竞争性的问题总是能有非一般的热情和表现欲望,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协作与竞争相结合的机制有利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使之更能进一步体验社会的发展要求。
通常我们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发挥小组群体活动的主体和互助功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思维,培养学生与人合作,与人沟通的现代意识。
但是往往在实际过程中,分组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任务完成的优劣,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从教学过程中根据具体情况,具体任务不断的调整和实践,不鼓励从始至终以同一种模式来进行小组的划分,同时对于竞争的形式,也应根据中学生的心里规律进行适当的变换。
还有另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小组合作任务的明确,必须做到任务具有一定的可探讨性和可发挥度,一定要由每一个小组成员通力合作方可完成,以体现整体为主,兼顾个性的发展。
四、以学定教、以学促教重视学生经验,学生对课程的理解在认知、情感态度价值观上与教师理解的课程是不一样的,备课做到真实地了解了学生经验的课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备学生。
而且不仅教学设计而且在教学全过程要重视学生经验的课程,才会有真正意义的以学定教,才能真正带着学生走向课程,完成课程。
重视学生评教。
教学为学生服务,教育的成功和缺失离开学生的感受和反馈是得不到正确的结论。
学生满意度调查、课堂教学评比让学生参与评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