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2)

合集下载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推荐5篇)第一篇: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老子二章》教案长春版《老子二章》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 4课时第一课时自学《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要求如下:①读准音,在文中圈画应积累的生字并标记读音。

②读顺文,能够准确划分句子内部的停顿,流畅、清晰地朗读课文。

③读懂意,知道一些词语在句中的意义,并能够了解文章大意。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5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1 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5.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版

16.《老子》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示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所以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知道善所以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伴随,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就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都是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就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就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成”就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联结,获得了同一性。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

八上《老子_二章》教案一五《老子》二章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整体把握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含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时安排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

“道可道,非常道”“天长地久”“上善若水”“自知之明”……说起这些话,我们都不会觉得陌生,它们都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80—00年间,《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老子是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曾做过周朝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过礼,后隐退,著《老子》一书。

老子的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许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的主要经典。

书中提出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思想,保存了许多古代天文、生产技术等方面的资料,还涉及军事和养生。

二、充分诵读。

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

教师借此了解学情,可做个别指导。

师生齐读。

三、讲解交流。

我们在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章时,大家是否发现这一章的规律呢?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这些都是完全对立的两个方面。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

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老子》二章教学设计长版

《老子》二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过程与方法:多种读法、小组合作、重点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蕴涵其中的思想内涵。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教具】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内容及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

二、介绍老子。

1.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

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

曾任周守藏室之史(或称柱下史)。

相传孔子适周,曾向他问礼。

后弃官归隐。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后世与庄子并称“老庄”。

其思想核心是“道法自然”,“主张贵柔守雌,无为而治”。

《老子》,亦称《道德经》,道家学派的经典。

今通行本分上、下二编八十一章(《道经》三十七章,《德经》四十四章,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两种本子,则《德经》在前,《道经》在后)。

相传为老聃所作,今人认为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但基本保留了老子本人的思想。

《老子》语言朴素流畅,多用排比韵语,音调谐婉,便于记诵,具有深刻的哲理性与系统的思辨性,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老子所处的时代,天下大乱,诸侯混战,统治者贪求无厌,无德无能却好大喜功,强作妄为。

使百姓饥寒交迫,疲于奔命。

结果劳民伤财,造成人民的灾难。

在这种情况下,老子针对统治者的治国方略,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不要过多干涉百姓生活。

老子的“无为”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要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

数千年来,老子的“无为”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性格行为和人生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

教师以全情投入的朗读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

进一步明确字音、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自由朗读。

要求学生自己放声朗读,读出自己的风格。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教案标题:《老子二章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老子》中的第二章内容,理解老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

2.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引导他们对《老子》的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古代文化的理解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1. 掌握《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理解并解读《老子》的思想。

3.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培养批判性思维。

教学难点:1. 帮助学生理解《老子》中的哲学观点和思想。

2.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教学准备:1. 《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

2. PowerPoint或白板等教学工具。

3. 学生阅读材料和相关练习题。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老子》的背景和作者简介,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老子》有什么了解?你们对哲学有什么认识?步骤二:阅读与理解(15分钟)1. 分发《老子》第二章的原文及翻译版本,让学生阅读。

2. 学生个人阅读后,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

3. 教师带领全班进行集体讨论,梳理出《老子》第二章的核心内容和主题。

步骤三:思考与分析(2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老子在第二章中表达了哪些思想和观点?这些思想和观点对我们有什么启示?2. 学生个人或小组进行讨论,分享对《老子》思想的理解和评价。

3.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批判性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观点。

步骤四:归纳与总结(10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总结《老子》第二章的核心思想和观点。

2.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观点如何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何启示?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0分钟)1. 分发相关阅读材料,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老子的其他章节和思想。

2. 提供相关练习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分析。

步骤六:作业布置(5分钟)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撰写一篇短文,分析和评价《老子》第二章的思想和观点。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最新精选】长春初中语文八上《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doc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长春版语文八上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参考.doc

长春版语文八上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参考.doc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脩,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学案 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15课《老子二章》学案 长春版

2.通过你者。
3.熟知背景,助读课文。
4.快乐积累,学会字词(组长逐一检查过关) (1)给加点字注音 强行( ) 恶( )高下相倾( ) ,音声相和( )为而不恃 (2)熟读课文,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的含义,整理释义并工整美观书写在下面。 例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此句意:当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的时候,这说明丑陋的东西已经遍布天下了,当天下人都为善行敬佩 之时,这说明恶已经遍布整个社会。 [1]斯: [2]刑: [3]盈: [4]作: [5]始: [6]恃: [7]强:[8]死而不亡 (3)快乐自补,积沙成塔。 5.快乐有感情组内朗读课文。要求各小组可采用自己独特的方式展示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语调, 用自己的话表达你对二章的理解。
《老子二章》
课型:新授课 课时:2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老子》的文学常识及老子其人。 2.熟读课文并准确翻译全文、扎实掌握重要文言词语。 3.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学习重点】 1.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学习难点】 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学习方法】 1.自学:预习、感知 2.研学:交流、释疑 3.群学:展示、生成 4.笃学:提升、检测 【知识链接】
(我的疑惑) (师傅评价) 【群学展示,拓展生成】 1. 虽然我们并非圣人, 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 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 人有哪些指导?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后整理组内交流,派代表回答。 2. 古人也认为人是“死而不亡”的,认为人死后并没有消失,所以才有祭拜祖先灵魂之举,这与老子的 观点是否一致? 3.如果说在修 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 《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 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1)

长春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1)

一五《老子》二章作家与作品一、老子老子,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

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乡曲仁里人(一说为今安徽涡阳人)。

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官员),孔子曾向他问礼。

后退隐,著《老子》。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老子》一书是否为老子所作,历来有争论,一般认为书中所述,基本反映了他的思想。

《老子》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

但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

“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

提出“反者道之动”的命题,猜测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两面的对立,认为一切事物的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并指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识到对立面的转化,但忽视了对立转化的必要条件,也没有把事物向反面的转化看作上升的发展,只看成是循环往复。

还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刚强和进取。

在认识论上,认为“道”不可道,不可名,不可“视”、“闻”、“搏”,主张“塞其兑,闭其门”,通过虚静冥想直觉万物,甚至提出“绝圣弃智”。

抨击当时统治者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在物质生活上强调“知足”与“寡欲”,憎恶工艺技巧和知识,提倡“无为而治”,甚至幻想人类社会回复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状态去。

在美学上,提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观点。

老子学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后世很多学者都从不同的角度吸取了他的思想。

道教则奉其为教主,称“太上老君”。

二、《老子》《老子》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道家的主要经典。

相传春秋末年老聃著。

但从书的思想内容和涉及的某些问题看来,该书可能编定于战国中期,基本上仍保留了老子本人的主要思想。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15.《老子》二章》word教案 (5)

第15课《老子》二章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指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课文内容,通过自主与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教学重点形成理解课文内容后的个性表达。

教学难点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道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由教师有感情地背诵导入。

老师刚才背诵的内容即出自我国先秦道家学派的代表作《老子》。

关于老子的传说和小故事有很多,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我们一起交流。

例如: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了出生后聪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又如: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生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传说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书西去,紫气东来”。

(教师要对学生的介绍给予充分的肯定和指导,在互相交流传说及小故事中了解老子其人及《老子》其书。

)二、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课下注释默读文章,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做课文批注,写下自己的感悟,同时记下词句理解方面的疑问。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7老子二章知人者智教案长春版
8、虽然我们并非圣人,但我们同样可以从经典中获取适合我们的精神给养,你觉得这一章对你修身为人有哪些指导?
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9、如果说在修身为人方面能带给我们启示的,《知人者智》一章则更为集中。这一章主要谈的是修身和自我发展的问题。请同学们齐读这一章,就你感触最深的一点谈谈自己的思想收获。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5、我们在学习《论语》的过程中,会经常发现“君子”这个词,“君子”是孔子赞美的品德高尚、追求完善人格的人。而在《老子》中则经常提及“圣人”,何谓“圣人”呢?
道家的“圣人”指的是悟“道”者,以“道”作为立身处世原则的人,也有的人认为“圣人”指的是统治者。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老子其人和《老子》其文,理解把握文中的一些词语,通过朗读培养学生文言语感。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并走入《老子》,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使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它们之间除了完全对立之外,还有什么内在联系?
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同时,二者又可以转化。这种关系是哲学中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3、这种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规律给我们哪些启示呢?(大家默读这一章)
一切顺其自然,不居功自傲。
4、课文中的哪几句话可以做它的佐证?
(2)及时给予学生鼓励性评价。
(3)纠正背诵过程中的错误并适时指导诵读。
2.出示学习内容《老子》第八章《上善若水》(读其声)
(1)老师配乐范读,注意节奏和朗读的方法。(所配音乐:《渔舟唱晚》)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15《老子》二章教案 长版

16.《老子》二章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考与讨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注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注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交流,互相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教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欢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根据纸上安排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记下: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记下: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记下:学生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学生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互相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计划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色彩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能力及习惯。

这种能力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学生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时课堂上,学生花大量时间记录的、知识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教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知识积累、能力培养、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到底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初中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老子》二章 教案

《老子》二章 教案

《老子》二章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读字词。

2.理解两章内容。

3.整理、积累语言材料。

二、教学思路板块式教学思路,全课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板块。

三、创新意图突出同学的实践活动。

四、教学过程(一)认读课文1.同学们自读课文的“积累”、“思索与争论”。

2.各自大声地朗读课文。

3.听读课文,留意校正读音,体会语调。

4.分“章”朗读课文,每读一章,都要求对应着“点读”课文解释。

5.分学习小组,读课文,说解释,说译文。

6.全班同学大声、流利、快速地朗读全文。

(二)析读课文1.同学们双向沟通,相互提出或解答自己不懂的词句。

2.同学们试作批注,概括每一章的内容大意。

3.老师指导同学们就课文中喜爱的成语或短语说话,要说说为什么喜爱它。

(三)理读课文老师下发印有“分类式学习笔记”的练习纸,请同学们依据纸上支配好的类别整理课堂笔记(或者老师提出整理的要求,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进行整理)。

1.在“作家作品”类登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人。

约生活于前571年至前471年之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

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宏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进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两千多年来思想文化的进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在“成语”类登记: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知足者胜3.在“名言警句”类登记:同学自选。

4.“难句翻译”类练习:同学自我整理。

下课之前,同桌同学相互交换检查“分类式学习笔记”。

创意说明:此教学方案的亮点在于“分类式学习笔记”。

这是一种整理性的课堂学习活动,也称作“理读”。

而同时这也是一种带有理性颜色的课堂学习活动,它所养成的是一种分类整理的力量及习惯。

这种力量及习惯训练得越早,同学对语言材料归类的意识就越强。

而“归类”是“讨论性学习”的重要技能之一。

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是在向传统的做法挑战:平常课堂上,同学花大量时间记录的、学问零散的课堂笔记,包括对老师苦心设计的大量板书的笔记,在学问积累、力量培育、习惯养成和提高教学效率上,作用究竟有多大?在课堂上指导同学学用“分类式学习笔记”,同时也是在依循新修订的学校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设计立意高远的课堂实践活动。

初二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春版

初二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春版

初二语文上册15《老子》二章学案长春版课题: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教学时刻:2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译文:天下人都明白美因此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明白善因此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相伴,这是永恒的。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讲故事激趣。

1、听成语故事《东施效颦》2、听了故事你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二、出示: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这是古时老子子说过的一句话,让我们来读一读。

句子比较长,要分开来读,再连读。

三学习句子1、出示原文: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说说意思3、读一读译文:天下人都明白美因此是美的,那时因为有丑陋存在;明白善因此是善的,那时因为有邪恶存在。

有与无相互生成,难与易相互成就,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互依存,音与声相互和谐,前与后相互相伴,这是永恒的。

4、试背。

第二课时一、复习句子:天下皆知美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二、学习相关内容:老子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存在,都有自身的对立面,并以对立面作为自身存在的前提。

这确实是中国古典哲学所谓“相反相成”。

譬如美与丑、善与恶的事物及其观念差不多上在对立的关系中产生而存在的。

也确实是说,一切事物在“相反”的关系中显现着“相成”的作用。

“相反”,确实是说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排斥;“相成”确实是说在一定条件下事物的两个矛盾方面相互联结,获得了同一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五《老子》二章课前预习·基础知识全解信息驿站1、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赏析]意思是祸与福互相依存,可以相互转化.比喻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好事也可以坏的结果。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赏析]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终于来到山西村,这里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这两句诗蕴含着哲理,比喻在困境中也往往孕育着希望。

作者语录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作者小传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县)厉乡曲仁里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关于老子的传说有很多,据传老子无父,因其母李氏,在李树下摘食一李果而怀孕,故姓李;又因其耳大垂肩,故叫“李耳”;又因其母怀孕时间长达九九八十一年,生下来即有满头白发,故又叫“老子”。

老子出生后智慧过人,博学多识,曾主管国家存藏的竹简(相当于国家图书馆)。

老子道行很深,曾令孔子仰之。

据说孔子在拜访他以后对自己的学生这样说道:“鸟,我知道它们善飞;兽,我知道它们善跑;鱼,我知道它们善游;可是天上的龙,我不知道它们的形状,也不知道它们怎样飞翔的。

今天,我看到了老子,就好像看到了龙一样啊!”《道德经》是老子的主要著作,又称《老子》《五千文》等,这是老子厚积而薄发,晚年成就的一部百科全书,成为中华民族智慧的象征,从公元7世纪开始流传于世界,先后译成的外文版达到100多种,研究老子的书籍和刊物,更是达到1800多种,《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上下两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就是说,“道”是宇宙的本原和本体,是万物之母,天地万物都是由“道”化生的。

“德”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特殊规律或性质。

老子认为,宇宙的根源是“自然”,“自然”产生宇宙,宇宙生万物,这些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道德经》的主要精神。

作品相关知识1、写作背景老子的《道德经》是在函谷关完成的,春秋末年,老子辞官隐退西游。

一天,函谷关令尹喜,见到紫气从东而来,便知是祥瑞之兆,预计有圣人过关。

不久,果见老子骑青牛而至,尹喜早知老子大名,遂诚恳地挽留老子,并敬请赐文纪念,于是老子留下来,一展平身所学,仅用五千字写成了八十一章奇文,这就是上至高天,下至大地,中至人律的《道德经》。

如今函谷关太初宫正殿就是当年老子著书的地方,正门高书“青牛西去,紫气东来”。

2、题目解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意为天下的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知人者智”意为了解别人的人聪明。

智,机智,聪明。

均为文章的第一句,原文无标题,后世多以第一句为题,题目是编者加的。

3、如何阅读文言文学习文言文,要了解内容,提取信息,求知求智。

因此,阅读文言文,学会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文章的主要要点,概括文章中心,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十分必要的。

分析综合的基础是理解,理解的基础是阅读。

全面反复地阅读,是准确理解文章的前提和关键。

(1)预读其主要目标是:读准字音,准确停顿,把握节奏;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具体做法是:(1)查阅工具书,结合注释给生字生词注音。

(2)根据教师范读或课文录音清楚准确地朗读课文。

(3)结合课文注释和语文工具书,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常识。

(4)结合预习提示或自读提示从整体上了解课文。

(5)通过解题和通读全文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文体特征。

(2)抄读其主要目标是:熟悉课文,自学存疑,明确学习的重点和难点。

具体做法是:(1)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与名言警句。

(2)勾划或抄写课文中的难句。

(3)记录在阅读课文时产生的疑难问题。

(4)阅读或摘抄(或作提要、目录)与课文相关的辅助材料。

(5)结合单元学习的提要、课文预习提示、思考和练习,确定学习的童点和难点。

(3)解读其主要目标是:通过语言分析,具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表现出来的作者的观点、态度或思想倾向。

具体做法是:(1)结合语境,从句子结构和上下文去深入理解疑难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利用古汉语常识具体分析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

(3)翻译(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课文或课文片断,以求深入地从整体上把握文章。

(4)课堂专题讨论,落实重点难点,分析解答课后"思考和练习"中的语言训练题。

(4)品读其主要目标是:就思想内容、章法结构、表现技法、语言艺术、艺术风格等方面对文章进行文学和美学的鉴赏性阅读。

具体做法是:①从文体特征出发,总体上把握文章作为一种"类型"的基本特征。

②比较阅读,从内容和形式方面对文章的具体特征和作者的艺术个性进行分析。

③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就重要的实词、虚词和语法问题撰写语文小论文,以巩固所学知识,强化能力训练。

(5)诵读其主要目标是:加深理解,强化记忆,丰富语言,积累材料,训练语感,培养素质。

具体做法是:①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力求熟读成诵。

②朗读品味,背诵名篇、名段和名句,准确记忆。

③扩展阅读,研读与文章相关的材料,扩大知识面以求更为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

④整理学习笔记,编写学习小结,以突出重点难点。

⑤指导写作读后感想或思想评论,以求陶冶情操。

字词积累1、生字皆(jiē)恃(shì)强.行(qiǎng)2、一词多义故有无相生(所以)故公问其故(原因、缘故)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两狼之并驱如故(原来的样子)是以不去(丧失)去一狼径去(离开)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距离)夫唯不居,是以不去(占有)居面山而居(居住)不有居者,谁守社稷(留、停留)强行者有志(志向)志寻向所志(记号)常著有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志趣)自胜者强(战胜)胜予观夫巴陵胜状(美丽、壮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语气词,同“矣”)已骨已尽矣(已经)3、名句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②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成功不居。

③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④胜人者有力,自强者强。

⑤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课堂互动·阅读知识精析圈点课文感受原文名家批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天 下 皆 知 美 之 为 美 , 斯 恶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丑的观念也就 已①;皆 知 善 , 斯 不 善产生了。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恶的观念也就产生了。

所以有和无互相对立而产生,难和易互相 成, 长 短 相 形 , 高 对立而形成,长和短由于相互对立而体现,高和 下 相 倾②,音 声 相和, 下互相充实,音与声由于互相对立而产生和谐, 之前和后而产生顺序。

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事, 行 不 言 之 教, 万物作④焉世事,用身教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 不 辞⑤, 生 而 不 有,却不去干预它,生养了万物,却不据为己有,有为 而 不 恃, 成 功 不 居⑥。

所施与,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

正 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知人者智 知⑧人 者 智, 自 知 者 明。

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更聪明。

胜 人 者 有 力, 自 胜者 能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战胜自己的人才 者强大不可战胜。

知道满足的人富有,坚持力行才句解:因为美存在,恶便产生了;因为有了善,才有了不善,二者是相互依存的。

2句解:同美和恶、善与不善一样,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反相成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成立,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同时,两者的关系不是绝对的,可以转化,这是来源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永恒的规律。

3句解:圣人掌握了道的规律,一切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不争思想,有利于治国。

4段解:本段讲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的。

既互相补充,又可以相互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5句解: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则更为重要。

自知、自胜是更要的修身标准。

①已:语气词,同“矣”。

②倾:依,倚。

③无为:不妄为,顺其自然 。

④ 作:兴起。

⑤不辞:不干预。

⑥居:占有。

⑦ 去:丧失。

⑧ 知:了解。

⑨强行:勤奋努力。

有 志。

不 失 其 所者 有远大志向。

行为符合于道,不丧失自己的本分,6句解:知道满足才会富有,不失根本才能长久;反之,那些失去心灵依托的人,追求名利久,死而不亡者就能够长久,身虽死而精神犹存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的欲望永远不会满足,这就是人生痛苦的根源。

段解:人生当自知、自胜、自强、知足、勤奋、守本,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提炼主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一文说的是世间一切事物都是相反相成的,他们是矛盾的、对立的,但又是相互依存、互相补充的,没有美也就没有丑,没有善也就无所谓恶。

《知人者智》讲的是个人修养的问题。

一个能“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就要经常反省自己,坚定自己,克制自己,并且矢志力行,这样才能进一步开展他的精神生命与思想生命。

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固然重要,但自知、自省更为重要。

文章结构剖析1、名教点拨《天下皆知美之为美》这一章讲述了相反相成、互相转化的道理,重在治国。

美和恶、善和不善、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下、音和声、前和后,都是相反的概念,离开前者则后者不存在,离开后者则前者不成立,在互相对立中互相依赖,互相补充;同时,二者的关系又不是绝对的,比较而言,可以转化,这是来源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德永恒规律。

圣人正是掌握了这个规律,因此,“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一切顺应自然的发展,而不加入自己的意志和私欲。

只有“不辞”“不有”“不恃”“不居”,才能得到“不去”的结果。

这种“成功不居”的不争理想,有利于治国。

《知人者智》论述的是个人品行修养,重在修身。

对外的“知人”“胜人”,固然可贵;对内的“自知”“自胜”,则更为重要。

因此,有自知之明,自胜之强,就成为更高的修养标准。

知道满足才会富有,不失根本才能长久,有着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是与道为伍的,他们既有美妙的精神世界,又有充实愉快的现实生活,自然感到满足。

因此,人生当自知、胜、自强、知足、勤奋、守本,才能实现天地之志,并与世长存。

2、结构图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处无为之事天下皆知长短相形高下相倾——行不言之教万物相反相成美之为美音声相和前后相随功成而弗居治国顺其自然知人——自知知人者智胜人——自胜志向实现强行——知足精神长存失本——守本难点解析1、“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老子以万物在圣人的王国里的生长状态为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治国应顺其自然,实行“无为而治”。

为人应抛弃私欲和贪婪,采取顺其自然的方式对待人和事。

2、对老子“无为”思想的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