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的政策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职教育的政策分析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深入,高职教育亦得到较快的发展,但同时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本文通过对高职教育政策分析内容、方法及分析步骤的探讨,着重分析了高职教育政策现状,指出其存在的问题,总结其形成原因,提出我国高职教育的政策发展之路的相关建议。

关键词:高职教育;政策;政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10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规模逐步扩大,办学形式日趋多样,我国高等教育从“社会的边缘”逐步走向“社会的中心”,进入高速发展的阶段。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部分,越来越受到大众的重视,我国的各类高等职业院校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高等职业教育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将职业教育提高到人才强国的战略高度,对我国的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国现行的职业教育政策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下面着重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政策现状进行分析。

一、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内容与分析方法及步骤

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内容应有若干个层次。主要包括: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教育部门规章、其他相关法律、其他相关

规章、教育部令等,也有人认为包括:宪法、国家行政法规、国家法律、地方行政法规、地方法律等。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的党委系统也直接进行或参与政策的制定。

传统的政策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强调对政策的描述和解释;二是对政策的预测、评估、咨询和应用研究。分析方法有评估式、经验式和规范式研究,以便揭示政策的因果关系、检验政策的价值或为即将执行的政策提供建议与支持,比较常见的是“格尼兹卡”方法(构建了包括“政策目标、政策问题、政策规范、政策工具、政策联系”的基本分析框架)。

我国高职教育政策的分析步骤有:首先,分析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政策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指出这些问题形成的政策原因;其次,政策分析属于公共政策分析的范畴,应该借鉴国外政策分析特别是高等教育政策分析的方法,总结其中成功的经验以及联系我国的实际来进行;最后,综合上述分析的结论,加以系统分析,从而提出解决和完善的措施。

二、我国高职教育发展中的政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1.招生政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原有的高等教育结构过于单一,规模过小,长期处于精英化发展阶段,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等教育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亟需数以万计的高技能应用性人才,这两个方面是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走上大众化的重要因素。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大众化过程中的主力

军,其发展速度非常快,但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质量等各方面都缺乏保障作用。1999年中央中共、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将高职院校的审批权、招生计划、入学考试和文凭发放等方面的责权下放给地方政府,使地方政府自主权加大,各地可以根据地方经济的需要统筹高职教育资源;1999年教育部、国家计委印发的《试行按新的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实施意见》,提出了“三不一高(入学不转户口、毕业不统一文凭内芯、不发就业派遣报到证、可实行高收费)”政策;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建立并逐步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2005年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又提出“继续完善在国务院领导下,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政府统筹、社会参与的职业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办学格局”。这些政策,特别是将高职院校的审批权等各种责权下放到地方、以地方为主、社会参与、多元办学等方面的政策,在短期内迅速打开了高职教育资源短缺的局面,对高职教育的招生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目前高职院校在招生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源不足,同时生源质量普遍低下。这是由于目前的高职教育还只是局限于专科层次,后继教育缺乏,这使得部分希望接受职业技能教育的学生转而选择就读于普通高等教育院校,而报读高职院校多是高考成绩不理想、

普通高校考不取的学生的无奈选择,这是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生源不足及生源质量不高的一个根本原因。

2、培养政策

高职教育通过近十年的快速发展,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基本明确。2000年初,《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指出高职教育要培养“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毕业生,并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意见:一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二是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三是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构建课程和教学内容体系;四是将实践教学的主要目的确定为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并在教学计划中占有较大比重;五是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六是将学校与社会用人部门结合、师生与实际劳动者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作为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这是在当时高职教育规模急剧发展的新形势下出台的一个重要文件,对规范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保障作用。2004年教育部发布《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高等职业院校要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办学目标,找准学校在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中的位置,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坚持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下得去、留得住、

用得上’,实践能力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人才”。可以说,从2000年提出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到2004年提出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表述上的调整,既说明了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规格的逐步明晰,也证明了政策制定对现实的反映。该文件提出9条意见,对高职教育的办学方向、专业设置、教学建设和改革、产学研结合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学制改革、评估制度等方面都作出了具体规定,进一步明确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近年来,国家不断推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要求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并规定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2006年,教育部出台《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要求“推进工学结合、半工半读作为学校改革发展的基本方向”。2008年,教育部出台《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方案》明确提出“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系列政策使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清晰。

高职院校在学生的培养政策方面的问题,主要是重理论轻实践现状十分普遍,造成高职教育自身的优势难以体现,原有的人才培养特色淡化,导致高职院校的发展举步维艰。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社会上出现的盲目追求高学历的情况,学生就读高职院校,多是无奈的第二选择,而不是为了要掌握实践操作技能。部分高职院校为了扩大生源,迎合人们的这种需求,在专业设置上重理论轻实践,背离了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其次是一些高职院校为了突出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