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 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对策研究
中心村推进工作方案中心村建设实施方案
中心村推进工作方案中心村建设实施方案一、工作背景近年来,我国农村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一些地区,村庄布局不合理、基础设施不完善、产业发展滞后等问题仍然突出。
为了推动农村振兴,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我国提出了中心村建设战略。
中心村建设旨在通过优化村庄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打造一批宜居、宜业、宜游的示范村庄,辐射带动周边村庄共同发展。
二、工作目标1.优化村庄布局,提高村庄规划水平。
2.完善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3.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庄发展动力。
4.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5.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中心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措施1.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中心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工作合力。
2.制定实施方案。
根据中心村建设总体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
3.强化规划引领。
组织编制中心村规划,明确村庄发展方向、空间布局和重点任务。
4.完善基础设施。
加大投入,完善农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
5.发展特色产业。
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6.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
7.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落实生态环境保护措施,确保中心村建设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
8.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建立健全中心村建设管理制度,确保建设成果得到有效维护。
四、工作进度安排1.调查研究阶段(1个月):组织调研,了解中心村建设现状,制定实施方案。
2.规划设计阶段(2个月):完成中心村规划编制,明确建设任务。
3.实施阶段(6个月):按照规划方案,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产业培育等工作。
4.督导检查阶段(1个月):对中心村建设工作进行督查,确保工作进度和质量。
五、工作保障1.政策保障。
落实国家关于中心村建设的政策要求,为工作推进提供政策支持。
2.资金保障。
积极争取上级资金支持,加大本级财政投入,确保中心村建设资金需求。
村庄人口集聚方案
村庄人口集聚方案一、背景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了城乡二元结构的尴尬局面。
大量的年轻人涌入城市,而农村的老年人占据大多数人口,形成了严重的“空心化”现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政府提出了农村人口集聚方案,希望吸引更多的人回到农村,让农村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方案内容1. 政策支持政府将在农村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例如:补贴养老金、提供适量的住房补贴等。
政府还将出台一系列的鼓励农业产业、支持创业的政策,帮助农村吸引更多的人才。
2. 建设基础设施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例如修建公路、铁路、水利设施等,提高农村生活和生产的基础条件。
这样可以使农村更具吸引力,让更多的人前往农村生活。
3. 扶持产业发展政府还将通过扶持农业产业发展等方式,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政府将加大对当地农村的支持和补贴,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样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回到农村。
4. 创新创业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回到农村,政府将加大对创新和创业的支持。
政府将提供一系列的创业扶持政策,为有创意、有想法的人提供平台和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农村落地生根,为农村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
三、方案的实施为了有效地推行这个方案,政府需要加强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农村人口集聚方案的重要性和好处。
政府还应该加强用地的规划,策划好各类项目,吸引更多的人才投身农村工作。
另外,政府应该注重用人导向,优先选用符合各项标准的人才,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待遇和机会。
政府还应该加强对集聚人口的社会管理和服务,提高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等服务水平。
四、方案的效果通过农村人口集聚方案,政府可以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农村,有利于缓解人口空心化现象,增加农村的人口密度,提高当地的生产和服务水平。
同时,农村人口集聚方案还可以促进乡村旅游等行业的发展,为当地带来更多的经济收益。
通过这一方案,政府还可以促进城乡之间的平衡发展,提高全国经济的整体水平。
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
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研究农村产业集聚区是指在农村地区建设的一种以产业为主体,集生产、生活、生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
它在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展开探讨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重要性、现状及问题、规划内容、发展方向等方面。
一、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的重要性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对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它有利于优化农村产业布局,集聚产业要素,形成产业集群,提升农村产业的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同时,规划的实施可以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的升级和转型,增加就业机会,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实现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二、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的现状及问题目前,我国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已经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规划标准不统一,缺乏整体规划。
二是规划执行力度不够,规划实施效果有限。
三是规划内容单一,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
四是规划与实际情况脱节,难以有效推进。
三、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内容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应综合考虑产业、生态、人文等多方面因素。
首先,要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制定产业集聚发展规划。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再次,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集聚区的综合服务水平。
最后,要促进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提高农村产业集聚区的自主发展能力。
四、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发展方向未来,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将朝着多元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一是要实现产业结构的多样化,培育一批特色产业,打造产业集群。
二是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是要借助信息技术,提升集聚区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五、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实施路径要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区规划的实施,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强规划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相关部门和企业的规划意识。
二是加强规划的监督和评估,确保规划的贯彻执行。
三是加强规划的协调和配合,形成多方合作机制,共同推动规划的实施。
面向“共同富裕”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
面向“共同富裕”的集聚提升类村庄规划思路与策略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导致了我国城镇建设速度过快,农村建设速度过慢。
十九大第一次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聚集提升型”村庄是其中最主要的一类,对这一类村庄的基本特点及规划编制方法进行深入的探讨与研究。
为适应乡村振兴对村落空间发展的要求,推动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提高其内生成长能力,本课题拟对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特点进行剖析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集聚型村落空间发展导向对策。
关键词:乡村振兴;集聚提升类村庄;空间发展策略农村振兴已经上升到了国家的战略高度,农村发展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对乡村振兴做了科学的规划,确定了方向、思路、任务以及政策。
并将其分为集中提升、城郊融合、特色保留和搬迁撤并四个类型。
“集群型乡村”是我国“三农”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在本文中,我们对集聚提升类乡村进行了研究,它指的是在行政区划范围内,拥有较大规模的中心村或还将继续存在的一般村庄,它们相比于其他村庄,拥有更好的资源条件,具备一定的发展潜力。
但是还需要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可以对周围地区形成一定的集聚和辐射带动作用的村庄。
1集群式乡村建设《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将已有的大型中心村及尚在生存中的普通村庄定义为“聚集与升级类村庄”,并将其作为“聚集与升级型”的发展重点。
从空间开发、环境整治、生态保护、土地恢复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发展的特点。
“四个特色”既是目前大多数农村社区建设的中心工作,也是农村社区建设中“聚集型”社区建设的主调。
因此,对这些村落进行科学的识别和定位,掌握他们的发展规律,并通过规划引导他们的产业、文化、生态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振兴,是非常重要的。
要以“多规合一”为基础,以实践为基础的“集聚提升型”村庄规划,是“乡村振兴”实施性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重要环节。
2.聚落型乡村特色2.1高聚集的中心村庄聚集式升级类村庄以中心村为代表,其具有高度的要素聚集性,有别于城市直接辐射的“城郊”类村庄,也有别于具有特殊资源的“保育”型村庄,是以村委为依托,以村集体为基础,将村庄人口、用地、产业等要素集中到中心村。
寻求新农村建设的新道路:甘肃中心村建设问题研究
L n z o U a a hu X Ck n
N .2 2 o o 1 0 8
总第 13期 8
Ge e a . o 1 3 n r1 N . 8
・
经济学研 究 ・
寻 求新 农 村 建 设 的新道 路 : 肃 中心 村 建 设 问题 研 究 甘
的中心村建设的研究由来已久, 虽然我省的中心村建设取得了 岭等生存条件恶劣地区的农民实施搬迁, 工作难度仍然较大。
一
民 下山 脱贫的 力度有限, 而且下山 脱贫村庄的农民 经济条件相 下山 金困难较大。同 下山移民 时, 就业难 对照新农村建设要求, 我省在中 心村建设中的问题还比较 对较差, 后筹措建房资 突出, 要表 其主 现为中心村的建设规划远远滞后于 农村发展的 也严重阻碍了 移民工作的开展。 许多农民下山移民 失去了 后, 他们赖以 谋生的农业资源, 在新居住区由 于文化素质等各方面 需要, 主要表现 在中心 村规划建设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大部分中 心村建设缺乏科学规划, 即使有规划的村庄也存在着规划水平 的 原因, 找到 很难 适合他们就业的岗 位。 二、 甘肃中心村建设的基本类型 不高和整 体协调性差等问题。 同时, 村庄的布局不合理、 许多村 加快中 心村建设是加快新农村建设、 实现城乡统筹发展的 庄布局分散零乱, 再加上建设经费困难等原因, 村庄的公共服务 个重要抓手, 甘肃在中 心村建设中, 要本着节约资 整合资 金、 源的 原则, 有限的要素资源向中心村倾斜, 将 为推进中心村建设 营造良好的条件。同时, 中心村建设 目前没有现成的经验和模 2 4 甘肃 0 年, 农村居民人均 0 纯收入1 2 只相当 8 元, 5 于当 年全 只能在探索中前进 , 要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和村庄自 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23 元的 6.8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 式可以照搬, 96 30%, 前, 心村建设模式有: 增长速度 远远低于 全国 增长 平均 水平。目 我省 前, 农民 收入主要 身能力来选择建设模式。当 可选择的中 ( 整合集聚式 一) 来自 业和 于农 外出打 工收入, 渠道单一、 途径狭窄。 来源 增收 这种模式发展的中心村经济实力较强, 村庄基础设施比较 ( 人1聚集能力差, 三) 7 非农经济发展水平低 缺乏、 环境管理 不到 位等问 题比 较突出。 ( 农村居民收入主要来自于农业, 二) 增收难度较大
加快中心村建设思考建议
加快中心村建设思考建议加快中心村建设思考建议在农村村落的建设中,不仅有历史文化的传承,更有新时代居住特色的创新。
新形势下,乡村振兴战略中推行中心村建设,个人认为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一、中心村建设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需要。
村落的形成,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形成因素。
古村落的形成一方面是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方式主要是刀耕火种、肩扛手提,农产品绝大部分自给自足,产品商品化程度低,不需要长距离运输,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易少,故而古人一般选择在适合农业生产、依山傍水的地方建房居住,如今天我们可见的很多农村村落大多是这种情况;另一种情况是为躲避战乱而建,古人为了躲避战乱,选择一些不易被发现的地方或易守难攻的地方居住,如四川、云贵等地的山顶村、崖壁村、岩洞村等。
所以古村落的形成,是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客观历史因素决定的。
发展到今天,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生产力快速发展,农业生产规模化、机械化、自动化、科学化水平越来越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交易非常频繁。
为此,人们越来越渴望在交通便捷、通讯通达、交易便利的地方集中生活,以前那种分散的小山村、山顶村、崖壁村、岩洞村难以满足现代农民生存发展的需要。
所以,我们今天不能再在过去的认识水平上来认识农村村落的建设,而应该在当前和今后更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基础和需求上来认识和考虑农村村落的布局和建设。
推行集中、便捷、秀美中心村建设,符合当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一是有利于农村宅基地改革。
中心村的建设,可以很好地对农村住宅建设性用地进行规划规整,避免农村住宅建设用地超限超标。
二是有利于人力资源的合理分布。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我国目前的城镇化率已达某.某%,人口城市化是国家工业化的必然结果,是满足工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但是,人口的过渡城市化也将导致一系列社会问题,如城市的社会管理问题、就业问题等“城市病”,以及造成的农村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农村农业劳动力科技力不足等问题。
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实施方案
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实施方案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农村经济发展处于低位状态,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居民生活水平也面临很大的压力。
为了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振兴战略,中央提出了美丽乡村中心村建设全覆盖实施方案。
本文将从方案的背景、实施内容、实现途径、目标和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方案背景农村人口的减少和城市化带来的乡村空心化趋势,使农村第三产业发展难度增大,一方面需要加快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同时也要通过中心村建设依托城乡结合部和重点产业集聚区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整体乡村的发展。
二、实施内容1.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中心村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要侧重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拓宽、翻修、扩建道路、收缩沟渠、水利工程建设、电力和通讯设施等。
2. 优化生态环境乡村是生态环境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心村建设也要重视乡村生态系统的建设和保护,加强生态污染治理、农村垃圾处理、水土保持等工作。
3. 保障人民安居乐业中心村建设要突出居民安居乐业的重点,提高居民的生活条件,包括住房、教育、医疗、文化、教育等,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福利。
三、实现途径1. 财政投入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投入是实现全覆盖的重要手段之一。
中央政府要加大对中心村建设的支持力度,同时要鼓励各级政府加大投资。
2. 银行贷款和资本市场融资各级政府可以鼓励农村信用社、基层合作社等金融机构加强对中心村建设的资金支持。
此外,也可以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企业债券等方式进行融资。
3. 支持产业发展中心村建设需要依托产业发展,各级政府要积极扶持和引导产业发展,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乡村经济效益。
四、目标和意义中心村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全覆盖,使农村所有乡村都能实现现代化治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质的公共服务,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更加宜居、舒适和美丽的生活环境。
同时,中心村建设也可以促进乡村产业的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新农村建设中的聚集发展与分散布局
新农村建设中的聚集发展与分散布局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推进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战略举措。
在新农村建设中,聚集发展与分散布局是两种主要的发展模式。
聚集发展是指在一定区域内集中建设农村居住区、基础设施等,形成集约化的农村社区,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发挥经济规模效应。
分散布局则是指在分散的农村地区进行改造升级,保持原有的空间布局,避免资源过度集中,促进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新农村建设中聚集发展与分散布局的优势和挑战。
聚集发展的优势首先体现在资源集约利用上。
聚集发展可以有效整合农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在聚集发展模式下,农村可以共享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例如医疗卫生、教育、交通等,降低运营成本,提高服务质量。
此外,聚集发展可以推动农村产业升级,促进农村经济结构优化。
集中的农村社区可以形成产业集群,吸引人才和资金,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分散布局的优势则在于保护农村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
分散布局可以保留原有的村落风貌和传统文化元素,避免文化遗失和历史断裂。
此外,分散布局可以减少土地开垦和建设用地,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维护农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生态系统。
分散布局有利于传统农村社区的保护和传承,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和谐发展。
然而,聚集发展与分散布局都面临着一些挑战。
在聚集发展模式下,可能出现资源过度集中、人口聚集等问题,容易导致城乡资源匮乏和环境恶化,加剧城乡差距。
同时,聚集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政府支持,对政府财政和社会资源造成压力。
在分散布局模式下,由于农村地区相对散落、交通不便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产业升级受到一定制约,影响农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克服这些挑战,需要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尊重农民意愿,灵活运用聚集发展与分散布局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应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和农民需求,科学规划农村建设布局,合理选择发展模式。
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和市场激励机制,为聚集发展和分散布局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
同时,要注重推动农村全面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增长。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产业集聚效应分析
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产业集聚效应分析近年来,乡村振兴战略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议题。
农村产业集聚作为其中关键环节,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农村产业集聚效应进行分析,以探讨如何推动农村产业集聚,实现乡村振兴。
一、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和意义乡村振兴战略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战略部署。
在新时代背景下,农村承载着农民的生活和国家粮食安全,乡村振兴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农民增收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村产业集聚的概念和特点农村产业集聚是指在特定地域范围内,通过聚集一定规模的农业与非农业产业,形成具备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农村产业集聚具有规模经济、资源集约和产业协同效应等特点,既有利于提高产业效率,又能够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和提升农民收入。
三、乡村振兴战略对农村产业集聚的重要意义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集聚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发展机遇。
通过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措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农村产业集聚提供了支持和保障。
四、乡村综合产业集聚带来的效应乡村综合产业集聚可以提高农村地区的产业效率和竞争力,有利于农民增收。
同时,产业集聚还能够提供就业机会,促进农村地区的人口流动和劳动力转移。
此外,乡村综合产业集聚还能够增加农村地区的税收贡献,提升地方经济发展水平。
五、乡村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在乡村产业集聚的发展路径上,需要考虑地理条件、产业基础、市场需求等因素。
一方面,可以发挥农村地区的比较优势,在特色农产品和农业加工方面集聚产业;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外部产业和创新驱动,实现农村产业集聚的跨界发展。
六、政府在农村产业集聚中的作用政府在农村产业集聚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和推动角色。
政府可以依托乡村振兴政策,提供土地、资金和税收等方面的支持,激发农村产业集聚的活力。
同时,政府还应加强规划和协调,确保农村产业集聚的可持续发展。
七、农民在乡村产业集聚中的参与和收益农民是乡村产业集聚的重要主体,他们参与集聚过程中能够实现就业增收和经营发展。
2023年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
2023年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一、规划背景和目标中心村是城乡发展的重要节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实施地区。
为了进一步推动中心村的发展,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和乡村文化建设,制定了以下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
1.1 规划背景中心村位于农村的核心地带,是农村经济、文化和社会活动的中心,也是农民生活的重要空间。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城乡发展不平衡,一些中心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村民生活品质待提高。
因此,制定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加强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提升村庄功能,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1.2 规划目标本规划旨在通过改善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增长,提高乡村生活品质和环境质量。
具体目标如下:- 提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改善村民生活条件。
- 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 促进村庄文化建设,传承乡土文化和发展文化旅游。
-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保护农村生态资源和生态环境。
- 推动中心村社会管理和自治能力提升,实现村庄良好治理。
二、规划内容和措施2.1 基础设施建设2.1.1 改善道路交通修建和改善中心村到县城的道路,提升通行能力和安全性。
同时,加强村内道路的硬化和绿化,提升村庄整体形象。
2.1.2 完善供水和供电系统改善中心村的供水和供电系统,确保水源安全和供电可靠。
建设新的水污染治理设施和供电设施,提高供水和供电服务水平。
2.1.3 强化垃圾处理和环境卫生新建垃圾处理中心,推行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改善村庄整洁度和环境质量。
2.2 农业现代化建设2.2.1 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电商、农村合作社等形式,推进农村产业转型升级。
引进先进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农民收入。
2.2.2 发展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济挖掘中心村的农村特色产业,鼓励发展有竞争力的农产品和特色农业。
推进村镇联动、村落连片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推进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治建设,是我省近年来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新的举措。
所谓村镇联动,就是要充分发挥小城镇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吸引包括建制镇所辖农村社区之外的农户,尤其是偏远山区农村散户、地质灾害区群众,到条件比较好的集镇或者中心村镇建房、居住、就业。
推动村镇联动,基础是村庄整治建设,重点是做大做强集镇,核心是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本质是村镇融合,目标是工业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三化”同步。
所谓村落连片,就是以相对大的村庄为中心,联动周边自然村落,或一个甚至两、三个行政村同时启动实行整体规划,集中布点,统一进行整治建设。
一、推进村镇联动、村落连片整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规划、选点困难。
近年来,在我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屡屡出现这样的问题,农民自建房几年就推倒重建,刚刚建好的示范点过几年就重新拆迁,部分地区资金投放过散,一些村庄面貌依旧。
造成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没有进行整体规划,集中布点。
因此,我们实施村镇联动,村落连片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思路,首先就要解决规划、选点的问题。
2、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居民收入不高,财力有限,缺乏进行各项建设的资金。
江西各地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不高,财力有限。
据我省某地统计,建设一个200户规模的城乡一体化农民新社会,仅房屋的建筑成本就需1800万元以上,户均超过9万元。
而2011年全省人均财政收入为3665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人均纯收入为6892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77元。
仅仅依靠农民及本地乡镇、村集体自己的力量,很难完成拆迁、建房、绿化、硬化、亮化等任务。
3、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掌握的实用技术较少,生活缺乏强有力的保障。
我省农村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是分散经营,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农民各自为战,抗风险能力差,容易受天灾人祸的影响,收入不稳定。
同时,由于农民较少接受培训,自身文化水平也大都不高,缺乏实用技术,就业面较窄,主要干一些“苦力活”,收入较低,后期生活保障能力差。
浅析中心村建设
浅析中心村建设摘要:中心村属于行政村范畴,但其性质介于集镇和一般行政村之间,是村庄体系中的最高层次,中心村发展到一定阶段,可以升格为集镇。
搞好中心村建设,对于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实现农村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心村建设一、坚持原则,选择好中心村中心村的的确定,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
就人口规模而言,国家《村镇规划标准》中将中心村分为大、中、小型三级。
大型中心村其人口可大于1000人,适用于沿海人口密度较大地区。
小型中心村其人口可以少于300人,主要适用于内地及边远的人口密度较小的地区。
中心村选择要坚持四条原则:一、区位环境优势:具有便捷的交通条件,有一条三级以上公路(12M)到达,并具备较充足的水源,生产条件、生活环境较好。
二、人口聚集规模:1992年乡镇“撤扩井”前小乡镇所在地及其他区位条件比较好,居住人口在1000人以上的村可以选择为中心村。
三、社会经济条件:具有一定的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经济发展具有一定的潜力,村级集体经济比较富裕,农民人均收入高于本乡镇农民人均收入的平均水平。
四、联系服务功能:与上下级居民点具有良好的社会、经济等联系,对相邻行政村的最小服务半径在0.5KM以上。
二、确定标准,规划好中心村中心村的规划不同于一般行政村的规划,有其特殊的要求,主要应从村庄规模、性质定位、功能布局三个方面考虑。
(一)村庄规模。
确定中心村规模,取决于两项主要因素:一是人口指标;二是用地指标。
人口指标是以现状人口为基数,根据规划年限、人口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数这三个要素确定,其中规划年限一般是十到十五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可按当地计生部门确定的指标而定,这两项可以说是一个常数(二)性质定位。
村庄的性质是指由这个村庄从历史到现状发展过程中所显现的一般规律与社会发展趋势的结合体。
但由于村庄规模一般较小而且而且没有稳定的产业,特色不明显,所以其性质很难定位,只能根据现状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趋势而定。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村产业集聚
农村产业发展与农村产业集聚农村产业发展一直是促进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途径。
农村产业集聚作为一种优化农村产业布局的方式,不仅可以提高生产效率,还可以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
本文将探讨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村产业集聚的重要性,并从政策、资金和人才等方面提出促进农村产业集聚的建议。
一、农村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农村产业发展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农村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实现农村农业向工业和服务业的转型升级。
随着农村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也会逐步提高,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现代化。
二、农村产业集聚的意义1. 提高生产效率:农村产业集聚可以将相关产业企业或从业人员集中在同一地区,形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规模经济效应,提高生产效率。
2. 促进农村就业:农村产业集聚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农民就近就业,在提高农民收入的同时,减少了农民进城务工的需求。
3. 带动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产业集聚可以形成经济带动效应,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进入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壮大。
三、促进农业产业集聚的措施1. 政策支持:政府应制定有利于农村产业集聚发展的政策,包括税收优惠、土地利用政策、产业扶持政策等,为农村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2.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政府应加大对农村产业集聚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包括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设立专项资金等,为农村产业集聚提供足够的资金保障。
3. 引进人才:政府可以通过引进优秀的企业家、技术专家和管理人才等,提供培训和奖励措施,吸引他们来农村投资创业,带动农村产业集聚的发展。
4. 建立产业园区:政府可以在适宜的地区建立农村产业园区,提供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吸引相关产业企业进驻,推动农村产业集聚的形成。
5. 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利用互联网和电子商务平台,发展农村电子商务,促进农产品销售和农村产业的发展,进一步实现农村产业集聚效应。
四、农村产业集聚的挑战与对策1. 缺乏资金支持: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引导金融机构提供贷款,帮助农村产业集聚项目解决资金问题。
2024年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
2024年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和目标中心村是城乡结合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生根的关键环节。
2024年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旨在通过提升村庄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农业产业和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整体建设水平,实现中心村的全面发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
本规划方案的目标如下:1. 提升中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实现村庄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2. 推动农业产业转型升级,提高村民的收入水平;3. 保护和改善村庄的自然生态环境,营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基础设施建设1. 道路建设:完善中心村的交通网络,优化道路布局,改善道路硬化和排水条件,提高交通通行能力。
2. 水利设施建设:加强水资源保护和利用,修建抗旱排涝渠,改善农田灌溉条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
3. 建筑设施改造:对老旧住房进行改造和翻修,提升住房的舒适度和居住品质。
4. 公共设施建设:修建村容环境改善工程,打造美丽乡村,建设集文化、体育、娱乐、医疗等为一体的综合服务中心。
三、公共服务建设1. 教育服务:提升中心村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提升教育教学水平。
2. 医疗服务:改善中心村的医疗条件,完善基层医疗机构和医疗设备,提升医疗服务水平。
3. 文化服务:丰富中心村的文化活动和文化设施,建设图书馆、文化广场等公共文化场所,提高居民的文化素质。
4. 体育服务:建设中心村的体育设施,提供多样化的体育活动和健身服务,促进居民身心健康。
四、农业产业发展1. 农田整治:实施农田水利项目,改善农田排水条件,提高农田灌溉水平,保障农作物的正常生长。
2. 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推动农产品加工产业发展,建设农产品加工厂,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
3. 农业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和品质,推广科学的种植、养殖和农机作业技术。
4. 农村旅游开发:挖掘中心村的人文历史和自然景观资源,开发特色农业旅游项目,促进乡村经济发展。
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
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中心村是指在一个地区中心的农村村庄,是联系周边乡村的重要节点,承载了一定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功能。
因此,为了促进乡村振兴,在建设中心村时需要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方案。
下面是一个中心村建设规划方案的示范,以供参考。
一、规划背景(一)区域位置:本中心村位于XX乡,距离县城1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
(二)村庄现状:中心村现有住户200户,人口800人,村民主要从事农业和农村经济活动。
(三)发展需求:由于区域经济发展,中心村需要进行更新改造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和乡村形象。
二、规划目标(一)经济目标:通过建设,推动中心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
(二)环境目标:修复和改善村庄生态环境,打造宜居和美丽的乡村环境。
(三)社会目标:改善村民生活条件,提供更多公共服务设施。
(四)文化目标: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提升中心村的文化内涵。
三、规划内容(一)空间布局:根据现有村庄格局和发展需求,将村庄划分为居住区、产业区和公共服务区。
(1)居住区:合理规划住宅区域,改善居民住房条件,提供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2)产业区:鼓励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乡村特色产业等,提供就业机会和增加乡村收入。
(3)公共服务区: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娱乐等,提供便利的公共交通和社区服务。
(二)生态保护与修复:加强村庄环境保护,保护农田和水源的生态环境,设置农田防护林带和水源保护区,修复老旧房屋和农田的生态功能。
(三)文化传承与提升:通过发掘和保护传统村落和建筑,弘扬本地文化,提升村庄的文化内涵。
可以建设纪念性建筑、乡土艺术馆等。
四、规划实施(一)政策支持:(1)制定鼓励农民投资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参与村庄改造。
(2)提供财政资金支持,用于公共设施建设和修复。
(3)加强宣传和引导,增强农民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
(二)实施步骤:(1)制定详细的建设规划,包括土地利用、建筑设计等。
(2)逐步推动规划中的各项项目,按优先级逐步实施。
乡村振兴中心村实施方案
乡村振兴中心村实施方案一、背景分析乡村振兴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中心村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载体和突破口,其发展对于带动周边乡村的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制定并实施中心村振兴方案,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设定1. 经济目标:实现中心村农民人均收入年均增长10%,实现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基地。
2. 生态目标: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中心村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推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
3. 社会目标:提高中心村居民生活质量,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促进农村社会治理现代化。
三、实施方案1. 发展特色产业:结合中心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发展特色产业,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增收。
2. 优化生态环境: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推动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治理农田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3. 完善基础设施: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完善中心村道路、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提升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4. 推动农村治理现代化: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推动农村自治、法治、德治、乡风文明建设,提升农村社会治理水平。
四、保障措施1. 政策支持:制定中心村振兴相关政策,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中心村振兴。
2. 人才支持: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中心村振兴的人才支撑力量。
3. 资金支持:加大对中心村振兴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项目实施资金到位。
4. 督导检查:建立健全中心村振兴工作督导机制,加强对中心村振兴实施进展的监督检查。
五、总结中心村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实施好中心村振兴方案,对于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各级政府部门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中心村振兴工作,加大对中心村振兴的支持力度,确保中心村振兴工作取得实质性成效,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力。
中心村规划建设的实施难点与对策探讨
万方数据顾军忻隽上海市中心村规划建设的实施难点与对策探讨2.2中心村服务人群的界定中心村建设在规划阶段应准确统计服务人口的数量以确定集中居住点的规模,以便提供与之匹配的服务设施。
这就需要对中心村的服务人口做出明确的界定。
规划确定,“中心村人口”是居住在中心村范围内的农民。
但在近期,这个界定方法有一定欠缺。
尤其是表现在对居民建房申请的审批上,按这个界定方法确定审批与否,是缺乏可操作性的。
对宅基地有正常需求的除“中心村人口”外.至少还包括中心村外的农民和中心村内的城镇户口居民两类。
2.2.1居住在中心村范围外的农民规划的中心村地域范围是镇域范围内除去各类建设用地和控制用地以外的用地,从惠南镇的例子(图1)可以理解镇域范围与中心村之间的空间关系。
图1惠南镇镇域用地结构图规划中。
各类建设用地范围均有所扩大,并覆盖了部分农村地区。
结果产生持农村户口,但所居住的宅基地位于规划的各类建设用地范围内的居民群体。
由于政府担心规划公示后。
会使这部分居民因希望得到更多拆迁补偿而提出非必需的建房要求。
从而增加动拆迁成本。
因此目前政府部门倾向于对其实施“冻结”政策。
即既不允许一切新建、扩建住房的申请,也不允许增加户口。
因此,这部分居民必须等到其集体宅基地被征收后。
才能搬入农民动迁房。
从而成为真正的城镇居民。
而城市开发是市场行为,并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因此在宅基地不被征收的情况下,这些居民非但无缘城镇居民的各项补偿和保障,甚至无法享受农村居民合法的分户、建房权利。
2.2.2居住在行政村范围内的城镇户口居民目前.行政村内既有农民,也有相当比例的城镇户口居民。
以调研的惠南镇桥北中心村为例,其所包含的4个行政村中城镇户口居民占30n70以上。
这部分居民的宅基地大多被名义征收但未开发,造成其虽已属城镇户口并享受镇保,但由于土地开发遥遥无期,政府对于兴建农民动迁房既缺乏财力,又缺乏制度约束,因此使其无法得到城镇的产权住房,实质上仍为农村居民。
中心村推进工作方案
中心村推进工作方案近年来,乡村振兴成为了我国发展的重点之一,而中心村作为乡村振兴的中心环节,在该计划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为了推动中心村的发展,政府制定了中心村推进工作方案,下面我们详细介绍一下这一方案的具体内容。
一、中心村的定义中心村是指负责实施区域性公共服务和生态环保等职能的村庄,它的主要职责是为周边的较小村庄和自然村提供公共服务和支持,建设村庄产业、推进环境保护,是全村发展的引领板块。
二、中心村的建设目标1、为农民提供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提高乡村生活品质;2、推进中心村产业、环境保护等可持续发展,为整个区域提供支撑;3、提高中心村的影响力和代表性,成为区域性乃至国际化领先的范例。
三、中心村的重点建设内容1、公共服务建设:包括道路、电网的建设,以及公厕、垃圾处理等基础公共设施的建设;2、产业发展方面的建设:包括农业、工业,以及农村旅游等多项产业建设;3、环境保护:包括采用新型技术实现环保、加强环境保护宣传、扩大生态农业、建设景观区域等;4、文化、教育、卫生等公共事务的建设。
四、中心村建设的实施步骤1、彻底摸清中心村的情况,包括基础设施设备、宏观环境和人员配置等等;2、全面制定中心村建设的规划方案,包括发展目标、建设时间、资源调配等;3、精心筹备中心村的建设资金,并落实到具体实施方案中;4、严格把握施工标准,加强对施工进度的监管和对施工效果的评估;5、全方位地开展宣传,使周边群众积极支持中心村的建设;6、建设完成后,加强对中心村的后期维护和资源整合,以确保效益持久。
五、中心村建设的成效通过中心村建设,可以提升中心村的发展水平和居民的生活质量,进而带动周边的小村庄的发展,形成“一中心、多支点”的良好局面。
对于区域的发展,中心村更是起到了引领作用,可以带动产业的发展、解决农村环境问题、提高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因此,中心村的建设是乡村振兴工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总之,中心村的推进工作方案是一个完善的计划,需要政府、专业人士、企业等多方面的合作,方能顺利实现其目标。
调整中心镇行政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调整中心镇行政资源配置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的重要内容,也是我国探索实现农村现代化的关键路径选择。
推动小城镇持续健康发展,对于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缓解城市压力,扩大农村市场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作用。
而在小城镇建设道路的发展中,中心镇建设则是一种对我国“城市化传统范式”的转换,中心镇的建设和发展是解决目前城乡统筹的一条重要路径,对于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所谓中心镇,是指区位较优,经济实力较强,具备一定基础设施,人口相对集聚,对周边农村和乡镇具有较大吸引辐射能力,能与省、市、县(市)城镇体系有机融合的城镇。
它位于城市之末,乡村之首,在“中心城市——副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建制镇——村庄”的五级城镇体系网络中,中心镇作为一个节点,向上连接城市,向下辐射一般建制镇和乡村,起着枢纽的作用。
近年来中心镇的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心镇的快速持续稳定发展也有目共睹的,其重要性日益凸显,然而,在中心镇在行政资源配置方面也暴露出不少问题,有待探讨、解决。
中心镇行政资源配置现状及存在问题中心镇行政资源配置主要包括有财政、建设用地、行政权限、干部人事、投融资体制等方面。
虽然这些年来,中心镇在行政资源配置方面有一些优化,但基于镇一级的行政管理体制原因,目前中心镇在行政资源配置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财政资源配置上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短缺。
加快中心镇城镇基础设施的建设,是中心镇培育的重要任务,也是逐步是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内在要求。
从乡镇居民目前最初步的基本公共服务看,体现在医疗、养老、教育等事务的需求上,体现在给排水、垃圾处理、燃气、信息化等设施的需求上。
从目前中心镇的发展来看,这些公共事务从农村到城市的进程中,绝大多数存在历史欠账,中心镇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配套功能发展上都存在缺口。
例如,据测算,仅农民养老保险一项,绍兴市某中心镇就需财政投入3亿之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快推进中心村建设促进农村人口和产业集聚的对策研究——以温岭市中心村建设实践为例要真正实现中国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中心村建设是不可忽视的基础工程。
世界各国在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中都非常重视中心村的建设。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要使这些被排挤出农业的人不致没有工作,或不会被迫集结城市,必须使他们就在农村从事工业劳动。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从我市农村发展的现实情况看,作为村庄“小中心”的中心村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产业和人口集聚中已经并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这种作用是其他形式的城镇无法取代的。
如果把所有的农民搬进集镇,对农民开展农业生产活动和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都是极为不利的,也不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本文以温岭市中心村建设的实践为例,在现状调查的基础上,对中心村建设的概念内涵、现实意义、面临的制约因素及对策措施作一些必要的探讨。
一、中心村建设的理论内涵和现实意义(一)中心村的理论内涵中心村,是以区域位置和经济发展条件较好的居民点为中心,或具有一定规模、或聚集周围一些弱小村庄后形成的,具有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且能对周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带动和辐射作用的村庄。
中心村的出现,是工业化社会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一种必然反映,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载体。
理论上,农村中心村的内涵可以从以下三方面来认识:(1)从乡村聚落体系看,中心村介于乡(镇)和行政村之间,由一个或若干个行政村联合组成,但又不完全等同于行政村的概念,更多的是一个社区的概念,是小型集镇的雏形,起到乡镇副中心的作用;(2)从职能作用看,中心村既要为本村居民提供生产、生活服务,还要为周边村庄居民提供一些必要的服务;(3)从内部结构看,中心村是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和公共设施较为齐全的农村社区,每个中心村都有各自清晰的核心和边缘,基本功能齐备。
中心村的形成和发展,表面上是传统乡村聚落的重构,本质上则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各类生产要素从分散布局走向相对集中的过程。
这种集中,不仅带来乡村聚落形态的变化,而且为实现资源的优化整合和劳动力合理流动提供了新的途径,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二)中心村建设的现实意义中心村建设,不但有利于优化农村劳动生产力的区域空间配置、节约耕地,而且能提高广大农村生态环境承载力、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它既是实现村民居住集约化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全面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人口素质的战略要求,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标志。
进行中心村建设,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更为重要和深远的现实意义。
1、加强中心村建设,是城乡二元结构存在条件下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举措。
当前我们开展的新农村建设,目的在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使城乡居民能够平等分享共同创造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成果,而不是简单地拉平城乡之间各种表面上差别。
所以建设新农村并不是要变农村为城市,而是要以现代农村取代传统农村、以现代农民取代传统农民、以现代农业取代传统农业;也就是要着眼于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型关系,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统筹城乡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市场要素、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
在现阶段,立足农村发展实际,从优化村庄布局入手加强中心村建设,是在我国现阶段城乡二元结构存在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2、加强中心村建设,是顺应工业化社会乡村空间结构演变规律的内在要求。
特定的乡村聚落方式取决于特定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在传统农业社会,由于土地是乡村居民生存的重要基础,一旦土地产出无法维系村落人口的生存,部分村民就会迁徙异地,开垦荒地并另辟新村,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宏观上处于相对平衡状态。
随着工业化社会的推进,乡村工业的兴起、交通设施的发展、城乡联系的加强、交流范围的扩大,农耕不再是生存的唯一手段。
一些区位优势突出、资源禀赋较好、观念较为超前的村庄,率先发展成以农副产品加工为重点的农村工业、商贸、服务中心,兼具生产、流通、居住、服务等功能,起着中心村的作用,从而在区域内形成了较强的吸纳能力,吸引周边人口和生产要素等逐步向它集中;另一方面,附近地域空间的村落也逐步向这个中心靠拢,以便共享其相对完善的公共设施和服务,从而使乡村聚落的空间结构呈现出连片发展态势。
工业化社会乡村空间结构演变的这种规律,为加强中心村建设提供了可能。
3、加强中心村建设,是提高农村资源配置效益的有效途径。
发展中心村对于我们提高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资源配置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是有利于乡村空间的优化整合。
尽管强势村庄中心化和弱势村庄边缘化是工业化社会乡村结构演变的必然趋势,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对这种自发演变加以引导,任其无序发展将必然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
村庄内部用地结构日趋复杂,不仅制约农村生产力、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的发展,而且不利于中心村的健康成长。
发展中心村就要对传统村落体系和内部空间结构进行重新规划和整合。
二是有利于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
村庄布局散乱导致耕作、建设和居住用地粗放利用,出现用地严重不足与严重浪费并存的怪现象,不仅难以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规模效益,而且难以综合治污,致使环境恶化,甚至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和生产安全,还会严重制约机械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产业化发展。
开展中心村建设可以加快村庄的合理整合、工业的合理布局和农业的规模经营,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使其发挥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三是有利于农村人口和产业的集中集聚。
中心村可以凭借其基础设施和产业优势,对人口、资金、物资、信息、技术等生产要素产生巨大的吸引作用,形成聚集效应、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从而使中心村成为地域经济中心。
通过发挥中心村生产要素集聚的优势,引导企业、项目进园兴业,加快产业集聚,提升经济实力,为中心村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产业基础;通过发挥中心村生产要素的集聚中心功能,加快发展物流、中介、信息服务、科技服务、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全面提高中心村的综合服务能力,从而使劳动力就地向二三产业转移。
四是有利于乡村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
目前我市大部分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资金投入有限,并且重复建设既带来土地和资金的浪费,也不符合经济集约发展的要求。
中心村建设,有利于在统一规划的前提下集中有限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重点建设某些集中区域的水、电、路、通信、广播、教育、文化、卫生等基础设施,达到共建共享,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率。
五是有利于提高农村的生活质量。
开展中心村建设,不仅可以集中建房,提高住宅的建筑水平和美观程度;也可以改变农民的生活方式,逐步提高生活质量;还可以改变以邻里和亲缘为纽带的传统人际关系,淡化封闭的小农意识和浓厚的乡土观念,有利于提高人的整体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二、温岭中心村建设的实践探索(一)城乡一体规划,积极探索“1+X”中心村发展模式在中心村建设过程中,温岭充分重视和突出了规划的龙头作用,结合当地实际,构建了“1+X”城乡一体发展模式,确立了以中心城区辐射带动中心镇,中心镇辐射带动中心村,中心村辐射带动周边行政村的发展思路。
2001年,温岭市委、市政府对中心城区和中心镇发展作了重新规划,将原来3个街道、31个镇调整为5个街道、11个镇。
5个街道组成中心城区,3个镇为省级中心镇,2个镇为市级中心镇,6个镇为一般城镇。
在此基础上对中心村进行重新定位,把中心村定位为在农村地区一定地域范围内,区位优势相对良好,辐射作用相对明显,经济实力相对较强,公共服务及基础设施配套较为齐全的村落。
在规划确定中心村时,因地制宜分两种情况加以把握:一种是实质上的中心村,即把有可能通过撤并周边行政村的区域确定为中心村;另一种是形态上的中心村。
区分不同情况加以确定,即对“一村一品”产业优势比较明显的区域确定为中心村;行政村紧密度较高,人口已经集聚的区域确定为中心村;基础设施共建,公共服务共享较为成熟的区域确定为中心村。
对近期无法整体搬迁的高山村、海岛村及有文化保护价值的古村落,在规划上冠之为单列村。
对中心城市规划覆盖区及城镇近期发展区域内的行政村,规划上称之为农村社区。
根据这个“1+X”城乡一体发展规划,到2020年,全市834个行政村将组建成中心村91个,覆盖周边341个行政村,建成129个农村社区,覆盖464个行政村,保留单列村29个。
中心村概念的清晰定位,改变了中心村建设就是行政村简单撤并的传统思想,为中心村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和规划保障。
(二)因地制宜,分类推进“1+X”中心村建设温岭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根据“合并小型村、缩减自然村、拆除空心村、改造城中村、搬迁高山村、保护文化村”的工作思路,积极培育“1+X”中心村建设模式,形成了中心村建设的四种类型。
一是直接并村型。
对比较紧邻的小型行政村(或历史上原本是一个行政村),相互有合并意愿,在充分酝酿、通过群众“公开投票”的基础上,实施行政村撤并组建中心村,将农民逐步集中到规划中心点。
如箬横镇浦岙村,由6个小行政村合并而成,现有1402户,常住人口4305人,合并后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迅速,2006年集体经济收入达160万元,并顺利启动了新村建设规划。
新河镇新堂、塘前、小岙三个行政村撤并,建立了新的“硐天南村”,新村有人口3148人、耕地1470亩、山林4800多亩,新的中心村将依托“长屿硐天”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开发乡村旅游,实现资源共享。
目前温岭市已成功合并了14个行政村,还有几个村也按照这一模式正在酝酿之中。
二是社区建设型。
此模式形成于城(镇)郊村、土地征迁村、渔区村、移民村等中心村建设,其特点是打破村界、移地联建,村务独立,事务共管,属农村社区。
如石塘镇四新社区,4个行政村(新峰、新红、新滨、新进)探索联创联建模式,填海造地10多万平方米,建成了功能较为齐全、环境优美、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型渔村社区。
目前社区人口达到3600多,党员113人,2006年底设立社区党委,实现了社区事务统一管理,但行政村的经济仍然独立。
目前,大溪镇白泥、梅庵等移民新村,人口已初具规模且非常集中,正在积极筹备建设农村新社区。
三是功能辐射型。
“村庄整治工程”实施五年来,温岭市建成了大量的省、市级示范村,这些示范村已具备中心村的雏形,对周边形成了集聚和辐射效应。
如箬横镇贯庄村,原本是小乡的政府所在地,在区域内拥有完全小学、社区医院、合作银行的基础上,近年建成了文化广场、连锁超市、菜市场、工业点、幼儿园等基础设施。
由于设施齐全,生活便利,吸引了近百户周边村民到贯庄建房居住。
贯庄村在设立工业点解决部分小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村级自身实力,呈现出较强的辐射、集聚能力,带动了周围五个村5000多人参与产业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