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期终考试复习一、选择1、以下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观点是( A )A.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B. “社会心理学可以界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C. “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D.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2、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领域()A. 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B. 人的社会动机C. 民族心理D. 人的社会认知E. 社会态度的改变3、目前一般认为,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A. 被试者自愿原则“风险最小化”原则B.C. 对受到重大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D. 可以允许研究者对被试有适当的隐瞒和欺骗E.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4、乔治?米德认为,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必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A. 镜中我B. 主观我C. 客观我D. 本我E. 超我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 B )的形式出现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6、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C )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继续社会化7、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B)A. 国家具象期B. 国家象征期C. 抽象国家观念期D. 国际组织系统期、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8.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 C )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9、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中,属于认知发展论观点的理论是(A )A. 科尔伯格(L. )的道德发展论B. 埃里克森(E. H. )的心理发展论C.班杜拉(A. )的社会学习理论D. J. 的群体社会化理论10、以下有关大众传媒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 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儿童)的“第二学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B. 大众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C. 大众传媒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象,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D. 大众传媒会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E. 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个体心目中的权威形象、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哪几个过程11.()A. 注意过程B. 模仿过程C. 强化和动机过程D.行为再现过程 E. 保持过程12、科尔伯格(L. )的道德发展理论中,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3、科尔伯格(L. )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后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4、小王是所在单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会长,请问“会长”这一角色对于小王来说是( C )A. 规定性角色B. 期望角色C. 开放性角色D. 先赋角色15、漂亮女孩王琳大学毕业后,有好几家公司愿意招收她为职员。
社会心理学知识点——咨询师考试
1.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对社会心理学的诞生和发展做出过关键的贡献,它们是孕育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母体。
2.1908年(社会学家罗斯、心理学家麦独孤)分别出版了社会心理学专著,标志着社会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的诞生。
3.美国社会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G.W.Allport,1954)认为,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影响,他人的影响包括现实、想象、隐含的影响。
4.社会行为是人对社会因素引起的并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反应系统。
它包括个体的习得行为、亲社会行为、群体的决策行为等等。
5.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对社会心理学起了直接的“催生”作用的重要学术思潮包括德国的民族心理学、法国的群众心理学、英国的本能心理学、奥地利的精神分析学。
6.社会心理学中使用实证方法的两位先驱是特里普力特(N.Triplett)莫德(W.Moede).7.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心理学迅速发展,表现出一些新的特征,它们是研究领域拓宽,涉及人类行为的方方面面;开展了应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理论向多元化发展,提出很多新的“小理论”来解释及预测行为。
8.社会心理学研究应遵循的主要原则有价值吵中立原则、系统性原则、伦理原则。
9.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研究者应遵循的主要伦理守则有在制定研究计划时,研究者应评估其道德可接受性;在具体研究中,研究者必须采取保护被试者的措施;对被试者提供的资料应加以保密,如公开发表,须经被试者同意;不得和被试者建立研究工作以外的其他关系。
10.关于观察法,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自然观察的主要目的是描述行为,提供“类别”及“数量”信息;参及观察时,由于身临其境,观察者可能获得较多的“内部”信息;采用参及观察法时,应尽量减少观察者及被观察者之间相互作用造成的负面影响。
11.为了接近被访谈者,使访谈顺利进行,应该注意着干净整洁、称呼恰如其分;自我介绍简洁明了,不卑不亢;发出邀请时应热情,语气应该肯定和正面;以适当方式消除被访者的紧张、戒备心理,有时应主动出示身份证等文件。
社会心理学重要知识点考点整理
A/T- ziizi 第一早一、研究方法概念(1)观察法:是指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研究者直接地、系统地观察研究对象在日常环境下发生的自然行为,记录客观发生的事实和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了解他们心理活动的方法。
(2)相关研究法:基于描述的科学方法,它能够描述事物之间共同变化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的第二个层次)(3)实验法:通过人为地、系统地操作变量,导致某些行为发生变化,并对之进行观察、记录和解释的科学方法。
(一一探寻因果关系)因变量量程受限出现了天花板或地板效应会导致零结果错误,从而导致实验不符合假设。
即使在因变量恒定的条件下,如果因变量的测量范围受到限制,使测量结果只能“停留”量表的最顶端或最底端,则零结果也会发生。
我们分别称之为天花板效应和地板效应。
(零结果:指自变量的操作没有引起因变量的变化,因而因变量的变动为零。
)(4)调查法:根据被调查对象对事先拟定问题的回答来收集和整理资料,通过统计和分析来了解人们的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特征。
随机取样中造成偏差的潜在因素:a.不具有代表性的样本b.问题的顺序c.答案的选项d.问题的措辞二、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问题(1)实验者效应:主试在实验中可能以某种方式(如表情、手势、语气等)有意无意地影响被试,使他们的反应附和实验者的期望。
要求特征:在心理学实验中,被试并不是消极被动的,他们总是以某种动机、态度来对待实验的,因而实验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赖于被试对实验的态度。
那么很有可能,被试会自发地对实验者的实验目的产生一个假设或猜想,然后再以一种自以为能满足这一假想的实验目的的方式进行反应。
(例如:安慰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的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霍桑效应:指那些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别人观察的个人具有改变自己行为的倾向。
)(2)社会心理学研究中的伦理:大部分不合乎伦理的行为是由于研究者所承受的压力,使他在伦理上投机取巧。
《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
期末考试题型说明:一、选择题:15题*2分=30分二、名词解释:6题*3分=18分三、简答:4题*8分=32分四、论述题:1题*20分=20分《社会心理学》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导论1、民族是最大范畴的群体。
2、社会心理学产生于19世纪末欧洲的群体心理研究。
1908年,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W.McDougall,1871—1938)发表了以《社会心理学》命名的著作,标志着社会心理学的产生.3、亚洲社会心理学会成立于1988年,每四年举办一次大型学术研讨会。
第一次是在韩国召开的,第二次在日本,第三次在中国台北由杨国枢主持召开。
4、社会心理表现在社会生活的不同层面,有个体心理、群体心理、大众心理和民族心理,四者之间的关联,构成了社会心理学的基本轮廓。
5、社会心理与社会文明是分不开的,文明是社会心理的内核.6、关于文化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社会心理的作用,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影响作用:一是影响社会心理状态,二是影响心理沟通和心理表达的程度。
7、社会心理8、个体心理:个体心理是指处在组织管理过程中的个人的心理活动。
9、群体心理10、大众心理11、民族心理12、请通过某些社会问题,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善"的理念对于社会心理生活的重要性.第二章研究方法1、乔根森主张,具有下面特征者都是参与观察者:⑴开放式的;⑵研究者作为被观察团体的成员之一;⑶个案的深度访谈;⑷直接观察。
2、戈尔德(Gold)把参与的程序分为四种:⑴完全参与者;⑵作为参与者的观察者;⑶作为观察者的参与者;⑷完全的观察者。
3、期待效应4、随机抽样5、定量研究:确定事物某方面量的规定性的科学研究,就是将问题与现象用数量来表示,进而去分析、考验、解释,从而获得意义的研究方法和过程。
6、访谈的类型:⑴无结构访谈;⑵结论化访谈。
7、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有哪些特点?㈠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㈡无关变量不易控制;㈢期待效应;㈣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8、问卷调查中题目设计的原则是什么?⑴理解性原则;⑵准确性原则;⑶客观性原则;⑷选项排他性原则。
社会心理学考试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答案:D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的“从众”现象是指:A. 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行为B.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C. 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同D.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竞争答案:A4. 社会影响的来源可以是:A. 个体B. 群体C. 社会规范D. 所有以上选项答案:D5. 社会心理学中的“认知失调”是指:A. 个体在面对不一致信息时的心理状态B. 个体在群体中失去自我C. 个体在群体中获得认同D. 个体在群体中形成竞争答案:A6.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A. 行为归因B. 情感归因C. 认知归因D. 社会归因答案:C7. 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实现预言”是指:A. 个体的期望影响他人的行为B. 个体的期望影响自己的行为C. 个体的行为影响他人的期望D. 个体的行为影响自己的期望答案:B8.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思维”是指:A. 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似性B. 群体成员之间的一致性C. 群体成员之间的冲突D. 群体成员之间的合作答案:B9.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类型?A. 种族偏见B. 性别偏见C. 年龄偏见D. 个人偏见答案:D10. 社会心理学中的“旁观者效应”是指: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被动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更积极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包括:A. 人际关系B. 群体动力学C. 社会影响D. 社会结构答案:ABC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方式包括:A. 说服B. 顺从C. 服从D. 抵抗答案:ABC3. 社会心理学中的归因理论涉及的内容包括:A. 行为的原因B. 行为的结果C. 行为的意图D. 行为的情境答案:ACD4. 社会心理学中的偏见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A. 歧视行为B. 社会排斥C. 群体冲突D. 个体的自我认同答案:ABC5. 社会心理学中的群体决策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A. 群体思维B. 责任分散C. 社会惰性D. 群体极化答案:ABCD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理论”。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是()。
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影响2. 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
A. 自然科学B. 社会科学C. 人文科学D. 交叉科学3.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不包括()。
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4.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的三成分模型是由()提出的。
A. 奥尔波特B. 凯尔曼C. 特里普利特D. 谢里夫5. 在社会心理学中,归因理论的提出者是()。
A. 海德B. 凯利C. 阿施D. 费斯廷格6. 社会心理学中,群体极化现象是指()。
A.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保守B.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冒险C.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极端D. 群体决策比个体决策更中庸7. 社会心理学中,从众行为的主要原因是()。
A. 信息性影响B. 规范性影响C. 社会认同D. 群体压力8. 社会心理学中,自我服务偏差是指个体倾向于()。
A. 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因素B. 将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C. 将成功归因于内部因素D. 将失败归因于内部因素9. 在社会心理学中,社会认同理论是由()提出的。
A. 塔菲尔B. 特纳C. 凯利D. 费斯廷格10. 社会心理学中,旁观者效应是指()。
A.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激进B.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保守C.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冷漠D. 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比单独时更热情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
A. 社会认知B. 社会影响C. 人际关系D. 群体行为12.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包括()。
A. 实验法B. 调查法C. 观察法D. 案例研究法13.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从众行为的因素包括()。
A. 群体规模B. 群体凝聚力C. 个体自我意识D. 个体的自我效能感14. 社会心理学中,影响个体态度改变的因素包括()。
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社会心理学》备考复习重点资料-精
社会心理学第一节概述第一单元研究对象和范围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一)侧重心理学的定义1、F.H.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的社会行为和社会意识的学科”2、G.W.奥尔波特的定义社会心理学试图了解和解释个体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怎样受他人的现实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
3、侧重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重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重视采用心理学的实验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侧重社会学的定义1、艾尔乌德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关于社会互动的科学。
2、侧重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的特点(1)除了从个体心理与个体行为外,还重视从社会与群体(社会组织、社会规范和社会群体)角度入手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
(2)除了实验研究的方法,还重视采用社会学的社会问卷、社会调查等社会科学方法研究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行为与社会心理(一)社会行为由社会因素引起,并对社会生活发生影响的行为,如合作与竞争,吸引与拒斥,助人与侵犯等。
勒温认为,行为是个体及其情景的函数,要理解和描述行为,人和他所处的情境必须被看成是一个相互依赖的因素群,即:B=f (P,E)(二)社会心理社会刺激与社会行为之间的中介环节,如社会态度、权力动机等。
社会刺激社会心理社会行为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围(一)个体层面(二)人际层面(三)群体层面(四)社会层面第二单元社会心理学简史美国学者霍兰德划分为哲学思辨阶段、经验描述阶段和实证分析阶段三个阶段,分别与启蒙期、形成期和确立期相对应。
一哲学的思辨阶段(一)基本特征:根据哲学思辨和社会准则来认识社会行为。
基本理论孕育于哲学之中。
(二)两种观点1、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的观点他们认为,人性虽无法完全摆脱生物遗传的控制,但却深受教育和环境的影响,教育和社会能改变人性。
德国的康德和法国的卢梭进一步发展了柏拉图和苏格拉底的思想,指出只因有缺陷的社会才使人趋向邪恶,故应当首先改变社会才能改变人。
2、亚里斯多德的观点他认为,人性主要由人的生物本能的力量所决定。
社会心理学 考试重点
社会心理学选择题:6~7个名词解释:4个简答题:分析题:25分社会助长作用又称社会促进现象,是指当他人在场或与他人一起活动时,个体行为效率有提高的倾向。
也就是说,在做某一项工作时,个体和别人一起做往往做得又快又好,比一个人单独做时效率高。
(P209)社会懈怠效应是指个人与群体其他成员一起完成某种事情时,或个人活动时有他人在场,往往个人所付出的努力比单独时偏少,不如单干时出力多,个人的活动积极性与效率下降的现象,也叫社会惰化作用、社会惰化。
(P214)群体思维:群体决策中人们为了维护和睦而压制异议。
指这样一些情况,群体对于从众的压力使群体对不寻常的、少数人的或不受欢迎的观点得不出客观的评价、群体思维是伤害许多群体的一种疾病,它会严重损害群体绩效。
群体思维并非总是有害的,它也有有益的一面。
例如网民群体,其构成的对社会良性规范的影响力就是有利于全体社会的。
(P228)群体极化:讨论通常可以强化群体成员的平均偏向。
指在群体中进行决策时,人们往往会比个人决策时更倾向于冒险或保守,向某一个极端偏斜,从而背离最佳决策。
在阐述论点、进行逻辑论战时,一些成员变得具有防御性。
当他们面对挑衅时或者群体中冒险人数占多数时,态度或者做出的决策会变得更为冒险甚至激进,称为冒险偏移。
在某些情况下,如果群体中谨慎保守人数占多做出的决策就比个人更保守,群体决策偏向保守一端,称为谨慎偏移;但在更多的情况下,群体决策偏向冒险的一端,比个体决策更倾向于冒较大风险。
(P222)光环效应是指在人际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夸大的社会印象,正如日、月的光辉,在云雾的作用下扩大到四周,形成一种光环作用。
常表现在一个人对别一个人的最初印象决定了他的总体看法,而看不准对方的真实品质,有时候晕轮效应会对人际关系产生积极作用,比如你对人诚恳,那么即便你能力较差,别人对你也会非常信任,因为对方只看见你的诚恳。
而晕轮效应的最大弊端就在于以偏概全。
从众指根据他人而做出的行为或信念的改变。
自考社会心理学知识点考试必备
第一章1、为什么要学习社会心理学?(简答)认识自己(2)认识他人(3)认识社会(4)认识生活的价值2、对自我的研究是社会心理学核心内容之一。
(选择,填空)3、人格特质可以归纳为5个维度,即“大五”人格理论:(1)神经质(2)外向性(3)开放性(4)愉悦性(5)公正严谨性4、生活的意义在于以下四个方面有优势(1)能够自主(2)能力(3)关系(4)自尊5、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6.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关系(简答)社会心理学与常识有着密切的联系,与其他社会科学的知识一样,社会心理学在一定程度上可用常识说明,但常识未必就是正确的。
社会心理学之所以与常识不同,与人类的非理性特征有着紧密的联系,因为人的行为并不是完全由意识与理性指引的。
社会心理学与常识的不同还表现在意识形态对社会心理学的影响上,尽管社会心理学家的基本理论似乎不带有意识形态的成分,但是由于社会心理学家所研究问题的特殊性还是或多或少会受到价值观或信念的影响7、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领域:(1)个体过程(2)人际过程(3)团体过程8、学派时期是心理学发展最迅速的时期,大约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60年代。
行为主义是第一势力,精神分析是第二势力,人本主义是第三势力9、简答精神分析、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是怎样看待个体与社会因素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1、古典精神分析理论最致命的弱点是它忽视了外在的社会因素对人格发展的影响,从而把人格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可以独立于外部世界的封闭的体系。
阿德勒反对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归于性的因素,认为在生长过程中的自卑感才是推动人格发展的动力(2、行为主义最强调外部环境对人类行为的影响。
行为主义反映了美国人对社会控制的追求。
(3、人本主义强调人的整体性,认为人的价值、尊严以及自我实现才是心理学研究的终极目的。
10.简答西方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了怎样的历程?1.早期状况1895-1934年2、起步阶段1935-1945年3、发展阶段1946-1969年4、反思阶段70年代5、发展阶段80年代之后11、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必考从低级到高级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社会心理学考试(02047)
西师大本科自考社会心理学(02047)应考小资料一.名词解释1.社会心理:是指在一段特定的时期内弥漫在社会及其群体中的整个社会心理状态,是整个社会的情绪基调、共识和价值取向的总和。
2.期待效应:研究者本身对研究结果的期待有时也影响研究结果。
3.归因: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4.自我实现的预言(皮革马利翁效应):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以证实此期望,这一现象叫做~5.亲和动机:又称为结群动机,是指个人要与他人在一起,或者加入某个团体的需要。
态度:指人们对一定对象相对稳定、内部制约化的心理反应倾向。
6.凝聚力:指多数群体成员凝聚为一体,合力于群体或组织目标活动的心理结合力。
7.去个性化:群体对个人会产生促进作用,使个人在群体中做出他单独时不敢做的事情来。
8.传播:是通过语言、姿态、表情等各种符号传递或交换知识、意见、情感、愿望等信息的社会行为,传播试图与他人分享信息、思想和态度,建立与他人的认同和共鸣。
9.谣言:是某些人或团体、组织、国家,根据特定的动机和愿望,散布的一种内容没有得到确认的,缺乏事实的通过自然发生的,在非法连锁性传播通路中所流传的信息。
简答题1.杨国枢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中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杨国枢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开始使用社会取向的概念研究,并且用社会互动和性格特质两种观点论证中国人的社会取向特点。
他从人与文化—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区分心理—行为取向的类型,提出四个相互关联的概念:“家族取向”、“关系取向”“权威取向”“他人取向”。
2.简要说明社会心理学的两种研究传统。
社会心理学一开始就存在心理学倾向和社会学倾向,属于心理学文脉的冯特,以个人心理为主线,研究个人的内在经验及行为的心理学文脉和思路;麦独孤的社会心理学思想,以社会要因或人与人相互作用为主线,研究作为社会过程或群体心理基础的社会学文脉和思路。
社会心理学考试资料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一、填空: 1.5’*10=15’二、单选: 1.5’*20=30’三、名词解释:3’*5=15’四、简答:6’*5=30’五、论述:10’*1=10’1.社会心理学:(奥尔波特)社会心理学是试图理解和解释人们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是如何受到他人实际的、想象的和隐含的存在所影响的一门学科。
2.社会心理学的学科性质:社会心理学是介于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等学科之间的一门边缘学科。
社会心理学是一门带有边缘性质的独立学科,同时兼具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
3.社会心理学与心理学的关系:1)研究心理或行为的发生、发展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的学科本成为基础心理学;研究心理学基本原理应用于人们实际生活问题或社会问题研究的学科被称为应用心理学2)社会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条主干3)社会心理学和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两大支柱。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内容)可分为四个层面:①个体层面(社会化、自我感念、人生发展、社会认知等)②人际层面(人际关系及发展、人际交往、竞争与合作等)③群体层面(群体及其发展、群体规范与压力等)④社会层面(社会变革心理、现代化心理等)5.社会心理学的实验研究:1)实验室实验2)自然实验3)模拟实验6.社会心理学的“独立日”——1908年7.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对社会心理学发展历史的划分:①哲学思辨阶段(孕育期)②经验描述阶段(初创阶段)③实验分析阶段()1.社会化定义:在特定社会与文化环境中,个体适应于该社会与文化的人格,掌握该社会所认可的行为方式。
2.自我概念:自我意识,也称自我,自我概念,是人们对自己存在的觉察,即自己认识自己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生理状况、心理特征以及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3.自尊:是指个人对自我价值和自我能力的情感体验,属于自我系统中的情感成分,具有一定的评价意义。
4.自我监控: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调整自己的动机与行动,以达到所预定的模式或目标的自我实现的过程,是一种人格特征。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A. 个体心理B. 群体心理C. 社会行为D. 社会问题答案:B2.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个案研究法答案:D3. 社会心理学中,态度改变的三个阶段不包括()A. 认知阶段B. 情感阶段C. 行为阶段D. 反馈阶段答案:D4. 社会影响的类型包括()A. 从众B. 服从C. 说服D. 所有以上答案:D5. 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倾向于()A. 与他人保持一致B. 与群体保持一致C. 与自己的角色保持一致D. 与自己的价值观保持一致答案:B6.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个体通过()来学习社会行为A. 观察B. 模仿C. 强化D. 所有以上答案:D7.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交换理论的假设?()A. 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追求最大化自己的利益B. 社会互动是一种交换过程C. 个体总是理性地评估自己的行为D. 社会互动是无意识的答案:D8.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A. 个体行为的内在动机B. 环境对行为的影响C. 认知过程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D. 社会结构对个体行为的影响答案:C9.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人们通过()来评价自己的能力和观点A. 与他人比较B. 与自己的过去比较C. 与理想状态比较D. 与社会规范比较答案:A10. 下列哪项不是社会促进效应?()A. 社会助长B. 社会抑制C. 社会影响D. 社会干扰答案:C二、简答题(每题5分,共30分)1. 简述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答案: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过程,研究内容包括个体与他人、群体的关系,以及社会影响下的心理和行为变化。
2. 描述从众行为的特点。
答案:从众行为的特点是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观点以与群体保持一致。
3. 什么是社会促进效应?请举例说明。
答案:社会促进效应是指个体在他人在场时,其行为表现会得到增强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详细整理版
社会⼼理学详细整理版社会⼼理学考试整理空⽩部分可⾃⾏填写答案。
考试题型:⼀、判断题 5题,每题1分⼆、名词解释 5题,每题4分三、简答题 5题,每题6分答出要点四、论述题 3题,每题15分答出要点+论述第⼀章1、社会⼼理学发展的三个阶段?(简答题只需答以下三个要点,论述题则需要展开)谁提出的?(1)思辨期(社会⼼理思想早期积累阶段)在我国古代是由孔⼦提出;西⽅是古希腊的柏拉图提出。
(2)经验描绘期(社会⼼理学孕育或成型阶段)(3)实验期(社会⼼理学成熟与独⽴发展阶段)2、社会⼼理学的研究对象?(1)社会⼼理与社会⾏为(2)个体⼼理与群体⼼理(3)社会交互作⽤与交往3、社会⼼理学的研究⽅法?(1)实验法(2)⾮实验法(相关法):档案研究、现场研究、模拟研究等第⼆章(不⽤复习)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通常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定社会所认可的⼼理——⾏为模式,成为合格社会成员的过程。
2、个性化个性化是指个性在特定社会条件的影响下,在实现社会化的同时形成个⼈⼼理——⾏为倾向独特性的过程。
3、社会化的四个⼼理机制?(1)⾓⾊引导机制(2)社会⽐较机制(3)社会学习机制(4)亚社会认同机制4、⾃我概念的功能?(1)保持内在⼀致性(2)经验解释系统的作⽤(3)决定着⼈们的期望第四章1、社会知觉的含义P99 答案为书上内容的整合社会知觉是对社会信息所形成的知觉,即对由⼈的社会⽣活实践所构成的社会现象的信息的知觉,包括担任社会⾓⾊并具有⼈性的⼈、⼈际关系和群体以及各种社会结构和社会实践等的知觉。
2、印象的形成P1033、影响印象形成的条件?(依据⽼师⼝述听写的答案)P104-105意识与潜意识安德森的信息整合法则:平均法则、加权平均法则4、刻板印象P111刻板印象是类别化的产物,它是指⼈们对某个群体中的⼈形成的⼀种概括⽽固定的看法。
⽣活在同⼀低于或⽂化背景中的⼈们常表现出许多相似性,⼈们在社会知觉中便将这种相似性的特点加以归纳,概括到认识中并固定下来,便形成了刻板印象。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D. 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化学分析法答案:D3.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社会影响?A. 从众B. 服从C. 社会促进D. 个人主义答案:D二、填空题4. 社会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因受到群体影响而改变其行为或态度的现象。
答案:从众5.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会________。
答案:提高或降低三、简答题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答案: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特性和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7. 解释社会认同理论。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由亨利·塔杰尔提出的,它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
个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比较,形成对群体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和归属感。
四、论述题8. 论述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答案: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个体的决策。
例如,从众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做出与自己原有观点不同的选择;服从权威可能导致个体在权威人物的影响下做出违背自己价值观的决策;社会促进效应可能使个体在他人观察下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降低表现。
社会影响的存在说明个体的决策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次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的练习,考生应该能够对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希望考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型一.名词解释4×3 = 12二.简答题5×6 = 30三.实例分析题1×15 = 15四.判断题14×1 =14五.单项选择题7×2 = 14六.应用分析题1×20 = 20复习思考题: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P21更加注意线索对行为和内在心理过程的作用,强调思想与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即个人自身的因素与行为和环境要素是交互作用的关系,而行为则受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同时,个人不是终极的输出端,而是对行为者和环境发生作用的一个要素。
社会行为的背后有注意、保持、复制、动机等几个方面的社会学习的过程。
2.简述社会交换理论的基本观点。
P23社会交换理论认为,社会中的任何事物都有特定的价格,整个社会活动的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等价地给予或回报彼此间所需要的事物。
交往本质是“收益"与“代价"的社会交换,人们的相互作用往往是“收益”和“代价"并存,“收益"和“代价”需要维持平衡与合理。
3.简述认知失调理论的基本观点。
P27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各认知因素之间出现“非配合性”关系时,认知主体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这种失调会产生心理压力,促使个人改变有关观念或行为,以减少或避免这种失调。
4.简述社会同一性理论的基本观点。
P30社会分类、群际比较及人们对积极社会同一性的追求,是群际冲突和群际歧视产生的根源。
5.简述自我类化理论的基本内容。
P32①在群体中,人们的自我定义会发生改变,个人同一性会让位于社会同一性.②从个人认同到社会认同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大规模群体事件中,也可以在面对面的小群体中发生,甚至在实验室想象的群体中也可以出现。
③当人们认同自己群体的时候,就开始出现去个人化和自我刻板的过程。
6.简述角色理论的基本概念。
P35每个个体都会获得一定的社会角色例:青春期的儿童产生角色冲突角色冲突角色创造角色偏离(很好的支持)(过度的否定)成为“好孩子”成为“坏孩子”(角色创造) (角色偏离)7.简述角色理论的主要观点。
心理学资格考试复习重点整理
心理学资格考试复习重点整理心理学资格考试是对心理学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检验,对于想要从事心理学相关工作的人来说,通过这个考试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下面将对心理学资格考试的重点进行整理和总结。
一、认知心理学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类思维、记忆、学习和知觉等认知过程的学科。
在考试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认知过程:包括感知、注意、记忆、思维和语言等。
要了解各个认知过程的定义、特点和相互关系。
2. 认知发展:研究儿童和成人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
要了解儿童认知能力的各个阶段以及相关的理论。
3. 认知心理治疗:认知行为疗法是一种常用的心理治疗方法,要了解其基本原理、技术和应用。
二、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影响的学科。
在考试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对他人的认知和评价过程。
要了解社会认知的各个阶段和相关的理论。
2. 群体行为:研究人们在群体中的行为和态度。
要了解群体行为的原因、特点和影响因素。
3. 人际关系:研究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
要了解人际关系的类型、特点和影响因素。
三、发展心理学发展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不同阶段的生命过程中的心理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在考试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儿童发展:研究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
要了解儿童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相关的理论。
2. 青少年发展:研究青少年在身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发展。
要了解青少年发展的特点和相关的问题。
3. 成人发展:研究成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和变化。
要了解成人发展的各个阶段和相关的理论。
四、心理评估与测量心理评估与测量是研究心理测量和评估方法的学科。
在考试中,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测量:了解心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测试的设计、应用和解释等。
2. 量表与问卷:了解各种心理量表和问卷的使用方法和评估标准。
3. 评估技术:了解常用的心理评估技术,如面试、观察和案例分析等。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第一章社会心理学概述1、Cosdta和McCrea,Goldberg,John等提出的“大五”人格理论认为,由于人类所面临的生活环境具有相似性,因此人类的人格结构也具有共同性。
人格特质可以分为五个维度来进行评价。
这五个维度分别是:神经质:指个体的情绪稳定性和调节状况,得分高的人经常有忧伤、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得分低的人则能够保持情绪平静,不会大喜大悲,并且自我适应良好。
开放性:指个体能否接受新思想以及对未知事物的探索等方面开放,得分高的人不循规蹈矩,喜欢独立思考,得分低的人则喜欢熟悉事物,并且比较传统.外向性:指个体如何对待与他人的交往等,得分高的人乐于交际,精力充沛,得分低的人则比较含蓄稳健。
愉悦性:个体对待他人的态度,得分高的人有同情心,古道热肠,并且注重与他人的合作,得分低的人喜欢竞争,会为信念或利益与他人斗争。
公正严谨性:指个体对做事的态度。
得分高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恒心,善于自律,得分低的人容易转移兴趣和注意力,做事不拘小节。
2、王登峰和崔红提出的“大七"人格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结构是环境因素和个体特点相互作用的结果。
通过因素分析的方法确认了中国人人格的七因素结构。
这七个因素分别为:外向性:指个体的活跃、合群和乐观。
善良:指个体诚信、利他、重感情。
行事风格:指个体严谨,自制和沉稳。
才干:指个体的决断、坚韧和机敏。
情绪性:指个体耐性、直爽.人际关系:指对人热情、宽和。
处世态度:指个体自信、淡泊名利。
3、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研究人们如何认识他人,如何对别人做出反应,别人如何对自己做出反应,以及人们怎样受所处的社会环境影响等问题,社会心理学所研究的问题涵盖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包括与社会现象直接相关的各种行为.4、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领域:个体过程,人际过程和团体过程.个体过程主要涉及与个体有关的心理与行为研究,主要包括:成就行为和个体的工作绩效,态度以及态度的改变,归因问题,认知过程和认知失调,个人知觉和自我意识,个体的人格和社会的发展,应激和情绪问题.人际过程涵盖了人与人相互作用的所有领域,主要包括:侵犯与助人行为,人际吸引与爱情,从众和服从,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非言语的交流,性别角色和性别差异.团体过程从宏观环境与团体的角度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问题。
社会心理学考试重点
1. 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2.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三个层面: 1.社会层面 2.个人层面3.人际层面。
3. 印象形成:对他人印象形成的过程叫印象形成,指人们把他人若干有意义的人格人格特征进行概括、综合,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的过程。
4. 心理学家阿什最早对印象形成做了最早的研究。
在研究中,阿什把人格特性分成中心特征和边缘特征。
结果发现人们对他人的印象形成主要是依照中心特征,边缘特征起的作用不大。
5. 个体知觉中的偏差有晕轮效应和正性偏差。
6.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是指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像一个发光体对周围事物有照明作用一样。
与其相对的是负晕轮效应。
7. 正性偏差:也称慈悲效应,是指人们在评价他人时对他们的正性评价超过负性评价的影响。
8. 自我提升:也叫做自我美化。
它是指个体以一种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评价的方式收集和解释有关自我的信息。
从某种意义上看,自我提升实际上是一种自利偏差。
9. 自我确认:指个体寻找和解释情景,以证实自我概念的过程。
10. 自我表演:也叫自我展示,指人们在他人对自己印象形成事所做的显露。
11. 自我知觉障碍:是指人们提前准备用来解释自己预期失败的一系列行为,使用这种策略如果失败了就可以使得他们不把我们的失败归结于我们缺乏能力。
而如果成功了就更可能做出能力的归因。
12. 分类:在认知他人的时候,人们并不是把某个人当成独立的的个体,而总是立即并自动的降至轨道某一类当中,这个过程就是分类。
13. 图式:是指一套由组织、有结构的认知现象,包括对所认知物体的知识、有关该物体各种认知之间的关系及一些特殊的事例。
14. Weiner 的归因理论:该理论要说明的是归因的维度及归因对成功与失败行为的影响。
他认为内因和外因的区分只是归因的维度之一,在归因时人们还从另外一个角度及稳定与不稳定的角度看待问题。
社会心理学期终考试复习重点_附件
期终考试复习一、选择1、以下对社会心理学的定义中,不属于社会学取向的观点是(A)A.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人的行为怎样影响其他人的行为的研究”B.“社会心理学可以界说为人类交互作用的研究”C.“社会心理学研究社会制度、社会团体与个体行为之间的关系”D.“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交互作用的科学2、社会心理学对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行为的研究,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领域(ABDE)A.人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B.人的社会动机C.民族心理D.人的社会认知E.社会态度的改变3、目前一般认为,每一个社会心理学的研究都要遵循以下三条伦理原则(ABE )A. 被试者自愿原则B. “风险最小化”原则C. 对受到重大和永久性伤害的被试予以经济补偿D. 可以允许研究者对被试有适当的隐瞒和欺骗E. 研究者要进行“风险——获益分析”4、乔治•米德认为,作为一种在社会情境中形成的自我,必须包含以下几个部分(BC )A.镜中我B.主观我C.客观我D.本我E.超我5、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身体与思想都在发生戏剧性的变化,这一时期的社会化一般是以( B )的形式出现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6、移民国外所伴随来的个体社会化过程属于(C )A. 初级社会化B. 预期社会化C. 再社会化D. 继续社会化7、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主要以升国旗、唱国歌和悬挂领袖肖像来培养儿童国家意识的阶段,称为( B)A. 国家具象期B. 国家象征期C. 抽象国家观念期D. 国际组织系统期8、具有“认为法律应使人们和睦相处,如果法律不符合他们的需要,可以通过民主程序来改变”观念的个体,根据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其道德发展阶段为(C)A.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B.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C.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D.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9、有关社会化的理论中,属于认知发展论观点的理论是(A)A. 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论B. 埃里克森(E. H. Erikson)的心理发展论C.班杜拉(A. 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D. J. Harris的群体社会化理论10、以下有关大众传媒的表述中,正确的有(ABCDE)A. 大众传媒已成为全体社会成员(特别是儿童)的“第二学校”,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育途径B. 大众电子媒介的娱乐性暗示使得公众的生活庸俗化和琐碎化了C. 大众传媒使个体有效地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开阔视野,丰富了个体的想象,强化了其他社会化主题所倡导的价值D. 大众传媒会冲击传统社会化执行者的地位,对个体的实际生活产生误导E. 大众传媒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会削弱个体心目中的权威形象11、社会学习理论认为观察学习包括以下哪几个过程(ACDE )A. 注意过程B. 模仿过程C. 强化和动机过程D. 行为再现过程E. 保持过程12、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BD)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3、科尔伯格(L. Kohlberg)的道德发展理论中,后习俗水平包括以下哪几个阶段(AE)A. 社会制度和良心的定向B. “好孩子”定向C. 工具性的目的和交换D. 维护社会秩序与权威的定向E. 普遍的道德原则定向14、小王是所在单位业余篮球俱乐部的会长,请问“会长”这一角色对于小王来说是(C)A. 规定性角色B. 期望角色C. 开放性角色D. 先赋角色15、漂亮女孩王琳大学毕业后,有好几家公司愿意招收她为职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社会心理概述一、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个体或若干个体在特定条件下,心理活动发展变化的规律。
学科性质:①交叉性学科;②理论性的学科;③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二、社会心理学的历史沿革1、社会心理学的形成历史:三个阶段说(美国当代社会心理学家E·P·霍兰德)①孕育时期也即社会哲学阶段,这也是社会心理学形成前的准备阶段。
a.源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柏拉图;b.源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
②形成时期也即社会经验论阶段。
a.从社会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美国社会学家爱德华·罗斯);b.从心理学角度进行研究的传统,(英国心理学家W·麦独孤)。
1908年发表了《社会心理学》同名教科书。
③确立时期也即社会分析论阶段。
F·奥尔波特1924年发表的《社会心理学》的出版被人们公认为实验社会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3、我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概况三、社会心理的定义: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自发产生的、可以相互影响的主体反应。
四、社会心理的特点1.内在性与外现性;2。
互动性与冲击性;3。
实用性与迎合性。
五、社会心理的作用:第一,预告作用:①可客观、准确地预告社会气候、中介作用;②通过调查后,社会心理可预报整个社会各层次、各群体的个性发展倾向;③预报价值观念的变化趋势和人们的消费趋势。
第二,中介作用:社会心理处于社会控制和社会行为之间的中间地位。
在社会控制过程中,社会规范不是直接对社会行为起约束作用,其间必须经过社会心理这个中间环节。
第二节文化与民族性格一、文化的定义与文化的构成1、定义:文化是凝聚在一个民族的世世代代人身上和全部财富中的生活方式的总和。
2、文化的构成: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三者构成。
3、文化的社会功能:①它作为文化遗产留给历史,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文化财富。
②作为传统习惯留在人身上,创造了一个民族特有的性格。
二、民族性格对社会心理的影响作用1、民族性格的深层背景作用2、民族性格的中介作用3、民族性格的整合作用第二章社会化第一节社会化概述一、定义及其分析社会化,就是指一个个体,通过学习群体文化,学习承担社会角色,把自己一体化到群众中去的基本过程。
它是一个长期发展的过程。
二、社会化的内容和类型1、内容: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和性别角色社会化。
2、类型:基本社会化(早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分为主动的和强制性的再社会化两种)3、社会化的功能:①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②教导社会规范③指点生活目标④形成的发展个性⑤培养合格角色第二节社会化的因素一、遗传因素:只是人的社会化的潜在基础和自然前提二、社会文化的影响即社会性大环境的影响:①不同的历史时代对人的社会化的要求不同;②不同阶级必将对自己的成员打上本阶级的烙印;③民族文化对本民族成员社会化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这种作用通过风俗、习惯、礼仪,时尚等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
三、家庭父母的影响1、父母的教养方式(即教养态度和教养行为)对子女人格形成的影响教养方式有四种:宠爱型、放任型、专制型和民主型。
2、家庭气氛对孩子人格形成的影响四、学校的影响:其中教师的作用突出1、教师的威信的作用2、教师期待的作用:罗森塔尔(美)的皮格马利翁效应五、同辈群体的影响:主要取决于群体内的价值取向。
六、大众传播的影响:尤其是电视、网络的影响第三节社会化理论一、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奥地利)的理论:本我、自我、超我2、埃里克森(美)的理论:心理社会发展论二、认知理论1、皮亚杰(瑞士)的理论:①人在发展中有一系列普遍的发展阶段形成的。
这与人的智力水平有内在联系。
②人的认知的内在结构与人的知识经验层次有联系。
2、科尔伯格(美)的理论三、社会学习理论:以班杜拉(美)为代表,认为,儿童的许多行为模式是通过观察——模仿学会的,观察学习有四个过程: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行为再现过程。
4、强化动机过程。
四、自然成熟理论:由格塞尔(美)提出。
认为人的社会化并不单纯是由社会规范、社会压力等外部力量塑造的,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成熟过程。
第三章自我意识第一节自我意识的内涵一、何谓自我?自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可分成“主体我”和“客体我”两个部分。
二、人的独特标志——自我意识的定义自我意识也即人对自我身心流动现状的认识。
,是自己对自己的认识、体验与控制,是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觉察。
这种觉察包括三部分:物质的我、社会的我和心理(精神)的我。
人的自我意识的力量源泉是:①对我们有重要意义的他人即“重要他人”。
②文化意识,包括道德价值及宗教信仰;③物质。
三、自我意识的特点1.矛盾性;2.形象性;3.独特性第二节自我意识的心理成分一、自我认识自我认识是主观的我对客观的我的认知与评价。
包括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两个方面。
二、自我体验1.自尊心与自信心;2。
成功感与失败感;3。
荣誉感与羞耻感;4。
内疚三、自我控制第四章社会动机第一节社会动机概述一、涵义及其分析1、涵义:动机是直接推动个体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部动力。
它由多种心理形式共同构成。
2、动机与目的的关系:一个动机可产生多种目的,反之亦然。
3、动机与活动的关系:动机对活动具有推动、强化和定向作用。
奥格登(美)的关于警觉性的实验此结果说明:①激发动机与否对其成绩的影响很大;②激发动机的方式不同,对其成绩有不同的影响。
二、社会动机的种类(分类)1、从动机的来源来划分:(1)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布鲁纳(美)认为人的内部动机是由①好奇心;②好胜心;③自尊心这三种内驱力引起的。
(2)自然动机和社会动机;(3)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
2、从个体社会性的引发划分:(1)权力动机:就是对权力的欲求。
(2)亲和动机:指个体害怕孤独,希望和他人在一起建立协作,友好的联系的一种内心欲求。
(3)成就动机第二节动机理论一、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学说:以马斯洛为代表三、动机系统论彼得罗夫斯基(苏):动机是一个系统;动机是个性的核心。
第三节成就动机一、关于成就动机的概念通俗地说,成就动机就是指求得成功、求得尽善尽美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即把事情做好的动机。
二、成就动机有个别差异测量成就动机强度的大小有两种方法(1)投射测量法(2)量表法(自我报告测量)三、高成就动机者的特征(1)自尊心强;(2)应变能力强;(3)有创造性和冒险性;(4)责任心很强四、成就动机与社会经济发展1、成就动机有利于心理健康2、成就动机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3、成就动机的社会制约性五、如何培养成就动机1、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及为其制定的成就标准对孩子的成就动机有很大影响2、对孩子独立性的训练有助于成就动机的形成3、社会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也是影响成就动机的重要因素第五章心理挫折第一节挫折概述一、挫折的定义挫折,是指个人从事有目的的活动时,由于遇到各种障碍和干扰而不能达到目的,或趋向目标的进程受阻、被延搁时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情绪状态。
二、挫折的情境即产生挫折的原因1、客观原因——环境障碍: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2、主观原因:自身的局限即生理上的因素;心理因素心理冲突主要有四种模式,即:①双趋冲突:指一个人的面前同时有两个具有同样吸引力的目标,必须从中选择时发生的心理冲突。
②双避冲突:指同时有两上可能对个人具威胁性的不利的事情发生,两者都想躲避,但条件所限,只能避开一件,接受另一件,由此而表现出的心理冲突。
③趋避冲突:指对同一个目标来说,可能满足某些需要,同时也构成某些威胁,由此产生既想去做又想回避的矛盾心理情境。
④双重趋避冲突:即当个体面临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目标,而每个目标都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时,便发生这类冲突情境。
三、挫折的分类:缺乏挫折、损失挫折和阻碍挫折四、大学生活中常见的挫折源1、校园人文环境2、大学生活中常见的生活事件第二节挫折理论一、挫折——攻击理论(挫折——侵犯理论):认为人受挫以后必然导致以各种形式反映出是一种攻击行为。
二、本能理论:认为人受挫后产生攻击是人的本能麦独孤(美);弗洛伊德(奥);康拉德·洛伦兹。
三、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攻击行为是在生活中(周围的人群、家庭)学习来的。
四、生物学理论1、雄性荷尔蒙的作用2、遗传基因的影响第三节受挫后的反应种种一、受挫后的生理反应二、受挫后的心理及行为反应1、直接反应(1)攻击:可以分为直接攻击和转向攻击,外攻击和内攻击等(2)冷漠:人受挫后表现出的对挫折情境漠不关心与无动于衷的态度,以及失去喜、怒、哀、乐的表情。
(3)焦虑:人遇到挫折时最普遍的心理反应,它通常是指不是真的遇到危险,而是担心可能会遇到某种危险时的紧张、惶惶不安的情绪状态。
其主要特征是恐惧和担心(4)退化:这是指个体受到挫折后会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称的幼稚行动(5)固执:个体在受挫后,以不变应万变,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行为(和动作),这种现象称为固执。
2、间接反应(1)文饰(2)代替:生活中的“升华”、“补偿”。
(3)投射(也称推诿):个体把自己行为的失误归于客观、他人,从而减少自己失误受挫后带来的心理的不平衡。
(4)表同:个体受挫后,一个问题连连受挫,心理不平衡,反过来总结经验教训,不论对什么都说好,好,好。
”(5)反向:如“此地无银三百两”(6)压抑:个体把自己由于受挫折而产生的不愉快和痛苦体验、烦闷情绪等竭力从意识和记忆中排除出去,不再想起,不再回忆,从而解除焦虑。
第四节挫折对心理的影响及其对策一、挫折对心理的影响1、有益的影响:a.挫折可以增强一个人对情绪的反应能力。
b.挫折可以增强个体的容忍能力。
c.挫折能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2、有害的影响:a.挫折会降低你的奋斗目标。
b.连连受挫后,本人的创造思维能力有所下降。
二、心理挫折的消除与应对影响一个人的挫折承受能力的因素主要有:①生理条件;②生活经历;③个性特征;④思想境界,健康的人生观是耐挫力的核心。
⑤挫折准备;⑥社会支持。
1、对受挫折者要宽容2、寻求社会帮助3、创造条件,改变情境4、采用精神发泄法5、勇于面对,重视内部问题的应对6、优化人格品质,建立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第六章社会认知第一节社会认知概述一、社会认知的定义及其分析社会性认知是社会中的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进行推测、判断的过程。
二、对他人情绪、情感的认知1.面部表情;2。
眼神;3。
言语表情;4。
身段表情三、对他人性格的认知长期、认真的交往是实现性格认知的基本条件。
但在短期内达到对人的性格的某些方面的认知也有规律可寻。
四、对人际关系的认知这种认知包括认知者对自己与他人关系的认知和他人对他人关系的认知。
第二节印象的形成一、第一印象的信息来源1、外表;2、才华;3、间接材料二、第一印象(材料)的特征1.表面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