仪器分析: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D c
2 ln(2RT ) T 7 7.16210 0 M M
c、压力变宽 由于吸光原子与蒸气中原子或分子相互碰撞引起能级 微变,使发射或吸收光量子频率改变,导致谱线变 宽。
1. 和其他粒子碰撞产生的变宽——劳伦兹变宽,ΔνL 2. 和同种原子碰撞产生的变宽——共振变宽,ΔνR
二、谱线轮廓与谱线变宽
不同频率的连续光(强度为I0,v)通过原子蒸气, 有一部分光将被吸收,透过光的强度与原子蒸气 的宽度有关。若原子蒸气中原子密度一定,则透 过光的强度与原子蒸气宽度成正比——朗伯定律。
I v I 0, v e
kv L
L I0,v
原子蒸气
Iv
原子蒸气对频率为v的光的吸收系数
武郎斯顿和福劳和费:观察到太阳光谱中的原子吸收谱线

19th century 1929年瑞典农学家 Lwndegardh 用空气-乙炔火焰,气动喷
雾摄谱法进行火焰光度分析。
1955年
由澳大利亚物理学家 Walsh 和 荷兰科学家 Alkemade 发明了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技术,并用于化学物质 的定量分析。
吸收系数Kv随着光 源辐射频率改变, 因物质原子对光吸 收具有选择性,对 不同频率的光,原 子对光的吸收也不 同,造成透过光强 度Iv随着光频率v变 化。
原子群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吸收的谱线(吸收线)不是绝 对单色的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的宽度,常称为谱线轮廓
吸收线轮廓意义可由吸 收系数Kv随着频率v变化 的关系图示意。 用吸收线半宽度表征吸 收线轮廓 ——吸收系数等于极大 值的一半处吸收线轮廓 上两点间的距离(两点 间的频率差), 用Δ v表示,
表征吸收线轮廓的值:
中心频率v0 和 半宽度Δ v
原子能级分 布特征决定
谱线自然宽度 其它因素 共同决定
在无外界影响下,谱线仍有一定宽度,称为 自然宽度。
用Δ νN 表示,数量级约为
10-5 nm
三、引起吸收线变宽的因素
a、自然宽度(natural width) Δ ν N
在无外界影响下谱线具有的宽度。不同谱线有不同的自然宽
Sr V Ca Fe Co Ag Cu Mg Pb
87.62 50.94 40.08 55.85 58.93 107.87 63.54 24.31 207.19
460.73 437.92 422.67 371.99 352.69 338.29 324.76 285.21 283.31
ΔνD 39 15 16 20 21 16 13 10 13 18 6.3
1. 原子吸收法的选择性高,干扰较少且易于克服。 原子吸收线比发射线数目少得多,所以谱线重叠 几率小得多。并且空心阴极灯一般不发射邻近 波长的辐射线,因此其它辐射线干扰较小。 2. 原子吸收具有较高的灵敏度。 原子吸收法实验条件下,原子蒸气中基态原于数 比激发态原子数多得多,所以测定的是大部分 原子。 3. 原子吸收法 比发射法具有更佳的信噪比 这是由于激发态原子数的温度系数显著大于基态 原子。
当被测元素浓度较高时,共振变宽才起作用,通 常条件下,劳伦兹变宽起主要作用。
2 1 1 L 2 N A p ( ) RT A M
2
多谱勒变宽和劳伦兹变宽(10-4nm)
元素 Na Ba 原子 量 波长 2000K 2500K 3000K 22.99 589.00 137.24 553.65

1976以来
由于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使原子吸收技术的应用不断进步,衍 生出了石墨炉原子化技术、塞曼效应背景校正等技术,尤其 在临床检验、环境保护、生物化学等方面应用广泛。
二、原子吸收光谱分析的常规模式
特点:
测定的是特定谱线的 吸收(由于原子吸 收线的数量大大少 于原子发射线)所 以谱线重叠几率小, 光谱干扰少。 在实验条件下,基态 原子数目大大高于 激发态原子数目, 因此吸收法灵敏度 比较高。
ΔνL 32 32 26
15
13 16 15 9
ΔνD 44 17 17 22 24 18 15 11 14 21 7
ΔνL 29 28 23
13
Fra Baidu bibliotek
11 14 13 8
ΔνD 48 18 19 24 26 19 16 13 16 23 8
ΔνL 27 26 21
12
10 13 12 7
d、场致变宽等其它因素变宽。
第八章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AAS) §8-1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概述 原子吸收光谱也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分析。 是基于物质所产生的原子蒸气对特定谱线(常为待测元 素的特征谱线)的吸收作用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方法。
一、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方法的历史发展 18th century
b、多普勒变宽(Doppler broadening) 由于原子在空间无规则热运动导致,也称热变宽。 原子向观测者运动,观测到原子发出的光频率比静止原子发 出的光频率高,若原子向远离观测者方向运动,则观察到 的原子发出的光频率低于静止原子发出的光频率。这种现 象就多普勒效应。
气体原子无规则热运动,在沿观察者或仪器检测器观察方向 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分量,运动着的发光粒子的多普勒效 应,使观察者接受很多频率有差异的光,致使谱线变宽。 用Δ νD 表示。
度,它与周围环境无关,与产生跃迁的激发态原子的寿命有关。 此外,迁移是随机的,对于体系中的全部受激原子,不可能寿命 全相同,导致出现有一定宽度和分布规律的谱线轮廓。 根据量子力学测不准原理(uncertainty principle)有
N
1 2
由于测量必须在与激发态原子寿命τ 差不多的时间内完成, 约为10-8秒数量级,所以对于共振线而言,Δ ν N为10-5nm数量级。
§8-2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基本原理
一、共振线与吸收线
E3
E2
E1 A B
E0
A 产生吸收光谱 B 产生发射光谱 E0 基态能级 E1、E2、E3、激发态能级 电子从基态跃迁到能量最 低的激发态(称为第一激发态) 时要吸收一定频率的光,这 种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当 它再跃迁回基态时,则发射 出同样频率的光(谱线),这 种谱线称为共振发射线(它们 都简称共振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