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8—10—11

作者简介:赵磊(1973—),男,山东汶上人,聊城大学政法学院讲师。

第30卷第1期 济宁学院学报2009年2月Vol .30 No .1 Journal of J ining University

Feb .2009

文章编号:1004—1877(2009)01—0069—04

西方近代人性论的发展理路

赵 磊

(聊城大学政法学院,山东聊城 252059)

摘 要: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人性问题上,经验论和理性论分别从自己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感性人性论和理性人性论两条人性理路,但西方近代哲学经验论和唯理论在人性理路上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感性主义和理性主义只是他们人学理论倾向上显示出的一些特点,从总体上看,他们对人性的阐释,都有着理性的特征,理性人性论是西方近代人学的最大特点。

关键词:感性人性论;理性人性论;人性理路中图分类号:B82-069

文献标识码:A

人的问题是西方哲学史的永恒主题,从古希腊时期人的原则居于统治地位,到中世纪神的原则支配历史,再到文艺复兴以来的世俗化运动重新恢复人的原则,可以看出,西方近代文明的兴起和社会价值体系的确立,是以人性观念、人学思想的彻底转向为标志的。西方近代哲学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从上帝那里夺回人的自主权,重新树立人的权威,让人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哲学的人学主题被确立并获得深刻而全面的理解。西方近代认识论哲学是以理性出发点来思考人的行动和全部现实生活的,是重理性的哲学,与哲学的这一转向相契合,西方近代人学也饱含着理性气息,贯穿着理性原则,理性成为对人性追问和考察的出发点。“在理性主义基础上,将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利他与利己、理性力量与感性力量内在统一起来,以理性命令取代上帝命令,以知性权能取代自然本能,在哲学中确立起‘做理性的人’的人学原则。”

[1]

西方哲学形态发展到近代出现了一次重大转

向,即从古代的本体论哲学转换到近代的认识论哲学,哲学的主题则从关于认识对象的研究转向于关于人自身认识能力的研究。由于对人的认识到底来源于感性还是理性的回答不同,从而形成了近代哲学史上的经验论和理性论(或唯理论)两大哲学流派。在人性问题上,这两大流派也从各自的哲学主张出发,形成了不同的思想观点。

以培根、霍布斯、洛克为代表的经验论哲学家从现实的人性需要出发,更多地关注人的自然欲望和利己动机,更多地强调人类现实的幸福和快乐。为此,他们构造出一个以趋乐避苦为人性出发点的人性模型,开创了一条感性主义(有人也称自然主义)的人学理路。近代经验论哲学的鼻祖培根认为,人是自然的产物,是构成自然界的一部分。但人在自然面前并非无所作为,能够凭借自己的智慧获得关于自然的知识,进而征服自然使自然为人类服务。并提出了“人是自然的仆役和解释者”,“知识就是力量”,“建立人对万物统治的帝国”等的著名论断。沿着培根开创的道

路,霍布斯进一步研究了人的本性和人与人的关系。他从机械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把人看成是一个物体。在人性论上,霍布斯从感觉论出发,把趋乐避苦,利己自保看做是人的本性。他还赞成自然法,根据自然法人人享有自然权利。霍布斯认为自然状态是每一个人对每一另外的人的战争状态,但是正是人的理性这样要求人们:“每一个人只要有获得和平的希望,就应该力求和平;在不能得到和平时,他就可以寻求并且利用战争的一切帮助和利益……这条基本的自然规律是命令人们力求和平”。[2](P397-398)洛克作为经验论的继承人也认为,人的天性是趋乐避苦,“一切含灵之物,本性都有追求幸福的倾向。”[3](P236)从他的人性论引出他的善恶观,他认为善或恶就是快乐和痛苦自身,凡能引起快乐和痛苦的各种东西,也能被人认为是善的或恶的。

经验论的感性人性理论也影响到了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家,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者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出发,发展了近代人学的这一感性理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是资产阶级大革命到来的前奏,为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舆论宣传和理论指导。主要代表人物有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爱尔维修、狄德罗等。他们把经验论者的感性人学原则与自己对人的看法相结合,对人和人的社会实践进行分析,形成了启蒙学者的感性人学主张。他们都从唯物主义经验论哲学出发,把人当作感性的人、环境的产物。孟德斯鸠认为,人的自然本性是自我保存,人生下来就自然结成社会,并非先有孤立的个人,然后才组成社会。自然法是从人的生命本性中派生出来的,在自然状态下自然法起支配作用。他反对专制政权和宗教,主张社会的最后目的是自由与富裕。充分实现个人自由和个人幸福就是最人道的社会。伏尔泰也认为自然法的根据就是不变的人性,所以具有普遍性。他赞成自然平等,主张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卢梭从人性入手研究人间的不平等问题。他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人有自爱之心、悯人之心或良知,只不过由于后天习惯和文明的影响使之被淹没不显罢了。还说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是私有财产、国家和暴政。坚持用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来论证自由和平等,还提出了主权在民说。卢梭的人学思想在18世纪的法国独树一帜,代表了当时人学的最高水平。法国启蒙学者的人学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理论基础,对后来包括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都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19世纪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集感性人学之大成,把感性人学推向最高峰。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哲学直接命名为人本学,并从感性出发来探讨人的问题。他非常重视人与自然的联系,推崇感性,认为人的本质应表现为“我欲故我在”,人是感性的对象,没有任何脱离自然的特殊规定。提出人的存在只归功于感性。他还指出,现实的人是万物之本,新哲学的对象不是抽象的自我,而是一种实在的和完整的人的本质,即自然的人,现实的人。对于现实的人而言,追求幸福乃是他的自然欲望,幸福有趋乐避苦两个方面。费尔巴哈的感性人本学理论对于反抗宗教神学和唯心主义有着积极的意义,在从思辨理性主义人学向马克思主义人学转化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他把人只看成是感性的自然的人,是纯生物学意义上的人,是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条件的抽象物,并不是实践着的具体的现实的人,这正是费尔巴哈人学的局限所在。

与经验论不同,以笛卡尔、斯宾诺莎以及康德和黑格尔等为代表的理性论者则提出了他们的理性加自由的人性模型,他们崇尚理性,重视知识和科学,弘扬人的自由、平等、博爱尊严和价值等,反对封建愚昧和宗教对人的精神的束缚。在他们的理论逻辑中,理性至上原则的确立,就是要为自然欲求和本能冲动设定一个天然的合理秩序;自由原则的确立,就是要为个人的幸福提供一个社会的理想目标。其旨在为资产阶级指出建立理想世界的道路,开创的是一条理性主义的人学理路。近代理性人学以笛卡尔为开端,斯宾诺莎对其进行了系统发展,再经过康德德国古典哲学、人学的发展推动,黑格尔将其推向顶峰,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作为欧洲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法国哲学家笛卡尔对人学也有着开创性的成就。他运用理性主义原则和普遍怀疑的方法,以“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命题为人学基点,对人的存在作出了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