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小学语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公开课教案

合集下载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螳螂捕蝉》。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螳螂、蝉、黄雀之间的关系。

(3)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特点。

(2)学会通过描绘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3)培养学生的朗读技巧和表演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注生态环境的观念。

(2)教育学生懂得珍惜眼前的幸福,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3)培养学生勇于担当、善于观察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意识。

2. 教学难点:(1)分析螳螂、蝉、黄雀之间的关系。

(2)描绘人物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

三、教学准备:1. 课件:课文《螳螂捕蝉》的PPT。

2. 生字词卡片。

3. 教学挂图。

4. 教学视频或音频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课件展示课文图片,引导学生观察螳螂、蝉、黄雀的特点。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看法。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纠正发音错误。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故事,概括螳螂、蝉、黄雀之间的关系。

(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课文,探讨生态环境问题。

5. 角色扮演:(1)学生分组,每组选择一个角色(螳螂、蝉、黄雀)进行扮演。

(2)教师指导学生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来表现角色特点。

6. 总结与拓展:(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强调关注生态环境、珍惜资源的重要性。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身边的生态环境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精选优质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14篇)2022-12-15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精选14篇)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篇1 一堂充满智慧的语文课——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薛法根老师在上《螳螂捕蝉》第二课时,大气而不失精细,轻松而富有智慧,令人耳目一新,又颇多启迪。

一、“重组”课文,构建板块语文教学,要以学生实践为主,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笔者以为,落实这一点的关键是对教材的重组。

教材上的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根据学生情况,或大胆取舍,或切换段落,或从课外补充……在课文基础上设计简明流畅的教学流程,使学生能主动、充分、自由而有创意地学习。

而不是一概从头到尾,每篇课文都细细给学生“梳理一回”。

《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决定攻打楚国并下令不准别人来劝阻,这时一位少年巧妙地用“螳螂捕蝉”的故事劝说吴王,使他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并没有“循规蹈矩”逐段教学,而是从学生阅读心理出发,根据教材本身特点,大胆地重组教学内容,一节课就那么几个教学环节,十分简洁,却又“针针见血”,把教学重难点—一落实解决:(1)默写四组词语(分别是:①蝉悠闲自由自在;②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③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食;④侍奉吴王的少年拿着弹弓瞄准),然后听老师讲“螳螂捕蝉”的故事并进行复述,最好能用上默写的几组词语;③)完整地读课文,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恍然大悟”的意思,学生质疑后讨论一个问题:那个少年为什么不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吴王讲这个故事?由此感悟到少年是智劝;(3)课文表演,先练读对话,再每个人就当时情境写台词,两位学生上台做“吴王”和“少年”,其他人做导演。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相关知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最新整理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相关知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相关知
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国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吴王对左右的大臣说:我决心已定,有谁敢劝阻我,我就杀了他。

吴王身边有个年轻随从,头脑灵活,机智过人。

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劝阻吴王攻打齐国。

但他知道,如果直说,吴王不但不会听从他的劝告,反而还会杀了他,他得想一个更好的方法。

后来,他拿着弹弓,大清早在花园里转来转去,他一连在花园里转了三个早晨。

有人见了感到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吴王把这个年轻的随从召来,问道:你每天早晨到花园里转来转去,这是为什么呢
年轻随从答复说:大王的御花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蝉。

它光临喝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身后,正准备吃它呢!螳螂要吃蝉,可它哪里知道,在它身后有只黄雀,正伸长脖子准备吃掉它。

黄雀要吃螳螂,可黄雀又怎么会知道我手里拿着弹弓,正准备打它呢。

吴王听了年轻随从的话,恍然大悟,改变了攻打齐国的方案。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出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句成语,比喻一心想算计别人、占别人的廉价,不想还有人正在算计他自己。

内容总结
〔1〕小学语文四年级教案——螳螂捕蝉相关知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春秋时期,吴国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吴王对左右的大臣说:我决心已定,有谁敢劝阻我,我就杀了他
〔2〕他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劝阻吴王攻打齐国
〔3〕有人见了感到奇怪,就把这事告诉了吴王
〔4〕年轻随从答复说:大王的御花园里有一棵大树,树上有一只蝉〔5〕它光临喝露水,不知道螳螂躲在它身后,正准备吃它呢
〔6〕黄雀要吃螳螂,可黄雀又怎么会知道我手里拿着弹弓,正准备打它呢。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螳螂捕蝉》。

(2)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掌握螳螂捕蝉的故事情节。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角色形象和寓意。

(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技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尊重。

(2)引导学生明白“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培养学生的警惕性和预见性。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螳螂捕蝉》的朗读与背诵。

2.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螳螂捕蝉》。

(2)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角色形象和寓意。

(3)掌握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

(2)对课文寓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实物展示螳螂和蝉,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螳螂和蝉的了解。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螳螂捕蝉》。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音语调和表情。

3. 理解课文:(1)学生合作探讨课文内容,分析螳螂、蝉和黄雀的角色形象。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课文的寓意,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道理。

4. 学习生字词:(1)教师挑选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词义。

(2)学生分组练习使用生字词,进行互动游戏。

五、作业布置1. 抄写课文《螳螂捕蝉》一遍。

2. 运用课文中学习的生字词,写一篇关于自然界的小短文。

3. 家长签字确认作业完成情况。

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对于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指导。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不断改进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合作探讨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语文教案

《螳螂捕蝉》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寓言的深刻寓意。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朗读、复述、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寓意,感悟道理。

2.教学难点:理解螳螂、蝉和黄雀之间的关系,领悟课文主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同学们,你们听说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吗?谁能简单讲讲这个故事?(2)这个故事出自《庄子·山木》,是一则脍炙人口的寓言。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

2.自主学习(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边读边思考: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故事中的人物分别是谁?3.课堂讨论①螳螂为什么要捕蝉?②蝉为什么会被螳螂捕食?③黄雀为什么能捕到螳螂?(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4.理解寓意(1)请同学们再次朗读课文,思考:这则寓言想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2)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提炼出寓意: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到身后的危险。

5.拓展延伸(1)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类似的寓言故事?请举例说明。

(2)请同学们用“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造句。

6.课堂小结(1)今天我们学习了《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明白了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要考虑到身后的危险。

(2)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时刻提醒自己,不要陷入类似的陷阱。

7.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心得体会。

四、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学习《螳螂捕蝉》这则寓言,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理解了课文内容,感悟了寓言的深刻寓意。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能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达到了学以致用的目的。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附:课文原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庄周游于雕陵之樊,睹一蝉,方得美甘,而忘其身,螳蜋俟之以叶而乘。

庄周曰:“噫!物固相累,吾所以见也。

部编三下语文《螳螂》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三下语文《螳螂》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部编三下语文《螳螂》公开课教案教学设
计【一等奖】
教学目标
1. 了解螳螂的基本知识,如生活性、食性等。

2. 研究螳螂的文化内涵,了解螳螂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3. 听懂课文《螳螂》的内容,掌握相关词汇,提高阅读能力。

4. 能用课文所学内容进行创作和表达,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讲解螳螂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课文的内容。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创作和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课件、PPT、课文等。

2. 学生准备:课前预课文《螳螂》。

教学过程
导入(约5分钟)
老师介绍螳螂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等成语含义。

研究课文(约25分钟)
1. 听录音,感受语音、语调等。

2. 轻声朗读和大声朗读课文。

3. 课文解析,包括生词、词语解释、理解课文中的难句。

4. 思考课文中反映出的螳螂的形象和特点。

创作活动(约20分钟)
请学生根据所学内容,设计一幅以螳螂为主题的画,或者写一个以螳螂为主人公的故事。

课堂展示(约10分钟)
学生表达自己的创作成果。

作业布置
请学生在家中完成课堂上的创作作业,并准备下一课的预。

总结反思
老师与学生共同分享课堂体验,检验本节课的教学效果。

教学设计主要是通过学生的听、说、写、画等方式,加深他们对螳螂的认识和理解,同时培养他们的写作和表达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

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还能充分发挥他们的思维和创造能力。

该设计方案曾获得一等奖。

《螳螂捕蝉》公开课 教案

《螳螂捕蝉》公开课 教案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一、导入新授(5分钟)1、同学们,以前我们学过不少生动形象、蕴涵深刻道理的成语寓言故事,大家还记得吗?谁来说说一说?2、课件出示《寓言二则》。

3、微课助学:回顾什么是“寓言”故事。

2、今天这节课老师将和大家再来品读一则威力强大的成语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板书课题)。

为什么说它“威力强大”哪?因为有一位青年就是用这个故事拯救了一个国家,同学们想不想去看看?二、对照译文理解课文内容。

(10分钟)1、课件出示《说苑》资料,教师指导了解。

2、播放《螳螂捕蝉》成语故事。

学生看完之后讲故事。

3、出示重点词句,学生小组合作,对照译文理解。

4、指名解释并课件出示重点词句意思,学生做好笔记。

5、教师读一句一句读文言,读一句学生翻译一句。

6、同桌互相帮助,读一句,翻译一句。

7、齐读课文,读的过程中脑海中回忆干才你们看的成语动画的每个细节,等一会提问。

三、研读故事的前因后果1.(出示课文1节)(学生不要翻书)(2)吴王做了什么决定?他是怎么说的?你从中看出吴王是个什么样的人?(理解:固执一意孤行独断专权)听了吴王的话身边的人都会怎么做?(理解:可是谁敢处死)(同座讨论)(板书)(3)齐声有感情朗读第一节,读出吴王的固执,一意孤行,独断专权。

2.(出示课文12节)指名同学读本节这一段话是这个故事的结局,从这个结局中你们知道了些什么?(吴王恍然大悟说“太有道理了!”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板书)是什么原因让吴王的态度有了如此大的转变?三、研讨故事的经过1、请同学们再仔细地读课文,少年究竟用了什么样的妙招让吴王态度有如此大的转变呢?(用自己的言行让吴王明白了一个道理)(板书)2、课件出示:他怎么做的?(板书)他又是怎么说的?他为什么要这样说、这么做?(板书)(这样做是为了保全自己的性命,也引起吴王的注意。

这样说是为了让吴王明白一个道理: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隐患。

)(板书)师:在课文中找到,并用不同的线条画下来,可以简单地写上你的感受。

部编版小学语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案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全文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寓言,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全文意思和文章寓意。

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1.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你都看过哪些?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过呢,这个故事肯定跟大家以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想不想看呀?(出示课文)大家看看是不是不一样的?它是文言形式的,我们可以叫它小古文。

谁能来准确地读一读题目?正音之前学?3.齐读课题,4 (作者和作品不用介绍了)二、初读课文1.这篇小古文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教师范读课文,(速度稍慢)请学生认真听,听清楚字的读音和朗读的停顿,尤其是容易读错的字,可以在字下做个记号。

2.你能像老师一样正确、流利地来读一读吗?我给大家3分钟准备时间。

同学们,在刚刚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的?(如:曲、傍、弹)出示相关的词语,正音。

3、刚才你读了几遍?(挑选几个读得遍数最多的学生分句朗读,根据朗读情况正音)4、这里有个句子特别难读,谁会读?(指名3个学生读,可能停顿处理会不同)三位同学停顿的地方都不一样,那么谁是正确的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办法,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停顿的时候,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停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意思和最后一句,讨论停顿,答案可以不同,只要有道理就可以)5.指名读课文:这句难读的句子已经会了,有哪个能干的同学愿意连起来朗读一下整篇古文?师相机指导。

我们像他一样一起来读一读。

下面我们玩个小游戏。

请同学们看视频读句子,怎么读呢?请同学们看着视频,从文中找找对应的是哪句话,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句子并正确地读出。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1、同学们的眼睛真亮!我还想考考大家,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2、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在这篇文章中,有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是哪个字啊?对,其。

(快速找找圈出来,数数有几个)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和同桌讨论一下都是什么意思呢?师小结:“其”在古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这篇文章中的其虽然出现了6次,但都是用来表示指代,其实其的用法还有许多,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出示这篇文章。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篇

《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学设计4【学习目标】1.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故事的含义。

2.学会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3.能够用这个故事所揭示的道理理解生活中类似的事例。

【课文提示】1.作者刘向(约前77—前6)名刘更生,字子政。

西汉经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

著《九叹》等辞赋33篇,大多亡佚。

今存《新序》、《说苑》、《列女传》等书。

2.选自《说苑》。

《说苑》按类编辑了先秦至西汉的一些历史故事和传说,并夹有作者的议论,借题发挥儒家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带有一定的哲理性。

【词语积累】悲鸣饮露委身曲附傍延颈务欲得其前利顾患【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原文: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翻译:园子里有(一棵)榆树,树上有一只蝉。

原文: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翻译:蝉高高在上一边悲伤的鸣叫,一边吸饮露水,(它)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后面;原文: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也;翻译:螳螂紧贴树枝弯曲前肢想捕食蝉,却不知道黄雀在它的旁边;原文: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翻译:黄雀伸长脖子正要啄吃螳螂,却不知道弹丸在它的下面(正要弹射它)。

原文: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翻译:这三种情况都是力求要得到自己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忌它们后面的灾祸啊。

【课文分析】蝉、螳螂、黄雀在同一背景的舞台上,演出着相似的悲剧,而悲剧的根源却都在于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及自己的生命安全。

人如果这样,也免不了悲剧的结局。

俗话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目光短浅,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潜伏的危机、杀机,最终是免不了要招致灾祸的。

所以,居安思危、近忧远虑,应成为人们为人处事的一种原则。

【思考问题】1.本故事给我们叙述了怎样一种场景?(阅读课文,我们可以想象:拿着弹丸的人欲射黄雀——黄雀延颈欲啄螳螂——委身曲附的螳螂欲取蝉——蝉正得意洋洋地饮露。

)2.怎样描写蝉、螳螂、黄雀的?(“蝉”、“螳螂”、“黄雀”都为眼前的利益而显示出得意忘形的神态:蝉——悲鸣饮露、螳螂——委身曲附、黄雀——延颈欲啄。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9篇)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9篇)

《螳螂捕蝉》教案(精选19篇)《螳螂捕蝉》教案篇1作者:刘丹转贴自:焦溪镇舜山小学点击数:77《螳螂捕蝉》(第二课时)教案焦溪镇舜山小学刘丹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少年的勇敢精神和机智品质,并懂得“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后患”的道理。

3、复述课文中的寓言故事。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上堂课初步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2、这位少年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劝说吴王的?请同学们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3、指名读吴王说的话。

[一开头,就可以看出老师是把这篇课文作为写人的文章来教的。

首先引导学生理解“少年”的形象,是对的。

]二、学习第二段。

过渡:尽管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但是这位侍奉吴王的少年,仍要想去劝说吴王。

他究竟是怎么劝说吴王,并使吴王取消攻打楚国的念头的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讨论这两个问题。

[两个过渡性的问题,提示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讲读第3自然段。

出示:“第二天清晨,他拿着弹弓,在王宫花园里转来转去。

露水沾湿了他的衣裳和鞋子,他也毫不介意。

就这样,一连转了三个早晨。

”(1)指名朗读。

(2)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什么?(从“转来转去”一词,可看出少年想引起吴王的注意。

从“毫不介意”、“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语,可看出少年一定要等到吴王的决心。

)(3)转了三天,少年仍未见到吴王。

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启发学生想象,再次感受少年冒死劝说吴王的决心。

)[句意理解的引导得法,尤其是启发想象少年的内心,有利于提高少年的形象,很有创意。

]2、讲读第4-11自然段。

过渡:看来,这位少年他是非等到吴王不可了。

三天后,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

他是怎么与吴王交谈的呢?请大家自由朗读吴王与少年的对话。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

(少年非常婉转地与吴王交谈。

通过“看到一件挺有意思的事”,引发吴王的好奇心,从而很自然地讲述“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案与反(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案与反(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案与反(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蝉唐虞世南教案与反第1篇】教材简析: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树上的螳螂欲捕蝉,不知身后的黄雀即将啄食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顾不得身后隐患是危险的。

吴王听后明白过来,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课文的'第二段是重点,而明白本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作特点及少年讲故事的深刻寓意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教学目标:1、学会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

3、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课前准备:写有词语的黑板,光盘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一、导入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个寓言故事,板书:寓言故事2、请大家回忆一下,什么是语言故事?(通过一个小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3、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寓言故事?滥竽充数掩耳盗铃自相矛盾揠苗助长4、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题目是螳螂捕蝉齐读课题。

二、自学课文这则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自学课文,要求:读通课文,读准字音。

三、检查自学情况1、出示词语,读,正音劝阻瞄准毫不介意螳螂捕蝉隐伏念头不堪设想乘虚而入。

侍奉固执恍然大悟自由自在诸侯得奖。

2、理解词语意思诸侯:古代帝王统辖下的列国君主的统称。

毫不介意:一点也不把不愉快的事记在心里。

不堪设想:事情的结果不能想象,指会向很坏、很危险的方向发展。

祸患:祸事;灾难。

四、理清课文脉络1、再读课文,按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写吴王准备出兵攻打楚国,固执得不听劝阻。

第二段(2—11):写一位侍奉吴王的少年讲述“螳螂捕蝉”,巧妙地劝说吴王。

第三段(12):写吴王终于明白过来了。

螳螂捕蝉校公开课教案

螳螂捕蝉校公开课教案

螳螂捕蝉校公开课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螳螂捕蝉这一成语产生兴趣。

帮助学生理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1.2 教学内容:成语“螳螂捕蝉”的含义和来源。

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简介。

1.3 教学方法:讲故事的方式导入课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1.4 教学步骤:1. 开场提问:学生们听说过“螳螂捕蝉”这个成语吗?谁能解释一下它的意思?2. 讲解成语:讲解成语的含义和背后的故事。

3. 介绍螳螂和蝉:简要介绍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

4. 故事讲解:讲解一个与螳螂捕蝉相关的故事或实例。

第二章: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

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的行为特点,如捕食技巧、伪装等。

螳螂和蝉的生态关系。

2.3 教学方法:观察螳螂和蝉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描述和分析。

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2.4 教学步骤:1. 图片或视频展示:展示螳螂和蝉的图片或视频。

2. 观察和描述: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螳螂和蝉的行为特点。

3. 分析生态关系:讨论螳螂和蝉之间的生态关系。

4. 案例分享:分享一些螳螂捕蝉的实例。

第三章:螳螂捕蝉的意义与应用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理解螳螂捕蝉在自然界中的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螳螂捕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2 教学内容:螳螂捕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如控制害虫等。

螳螂捕蝉在农业和园林中的应用。

3.3 教学方法:讲解和案例分享,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

提问互动,引导学生思考和表达。

3.4 教学步骤:1. 讲解生态系统:讲解螳螂捕蝉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2. 农业和园林应用:分享螳螂捕蝉在农业和园林中的应用实例。

3. 思考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螳螂捕蝉的意义和应用。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并分享螳螂捕蝉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章:螳螂捕蝉的文化意义4.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螳螂捕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意义。

《螳螂捕蝉》教学案(8篇)

《螳螂捕蝉》教学案(8篇)

《螳螂捕蝉》教学案(最新8篇)教学目标篇一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讲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

2、理解“蝉、螳螂、黄雀,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有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明白吴王打消攻打楚国念头的原因。

3、感受少年这个人物,体会人物的特点、品质。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篇二教学内容: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读顺课文。

2、整体感知,理清课文脉络,明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4、书写生字新词。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螳螂捕蝉这一故事。

2、明确故事寓意,理解寓言借助故事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

3、感受少年的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教学重点:深刻理解故事寓意,感受少年智慧,学习委婉地阐述自己观点。

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第10课《螳螂捕蝉》,学会了生字新词,理清了课文脉络,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话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理解故事寓意1、螳螂捕蝉这一个小小的故事就避免了一场关乎国家存亡的战争,避免了生灵涂炭,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哪几段直接写“螳螂捕蝉”。

2、出示第9、11段文字,指名读。

其他同学思考故事中有那几个角色。

(蝉、螳螂、黄雀、少年)3、深刻理解寓意。

a.这些角色中最有代表性的是蝉,齐读描写蝉的句子:“蝉高高在上,悠闲地叫着,自由自在地喝着露水,却不知道有只螳螂在它的身后。

”b.读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什么样的蝉?如果你是这只蝉,心里会想什么?带着这种感受读。

c.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蝉的身后,你看到了什么?如果你是蝉的同伴,你会怎样?可是蝉却浑然不觉,它——读句子。

d.蝉被什么蒙住了双眼?同样被眼前的利益蒙住双眼的还有——螳螂、黄雀。

e.出示变换顺序的句子,指名读。

4、根据提示复述故事。

蝉悠闲喝着露水螳螂拱着身子举起前爪黄雀伸长脖子啄食少年拿着弹弓瞄准三、揣摩文章表达。

少年是怎么运用这个故事达到劝说目的的?1、默读课文2-12节,用心揣摩少年和吴王的一言一行,把感受深刻的词句划下来,可以写写体会。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

有关课文《螳螂捕蝉》的公开课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把握螳螂、蝉等动物的生活习性。

(2)学会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3)运用课文中的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观察、分析,体会课文中动物的特点。

(3)学会合作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关注生态环境。

(2)学会珍惜友谊,懂得互相帮助。

(3)培养学生勇敢、机智的品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螳螂捕蝉》的主要内容。

(2)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3)课文中句式的运用。

2. 教学难点:(1)螳螂、蝉等动物的生活习性。

(2)通过观察、分析,体会课文中动物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课文《螳螂捕蝉》的图片、生字词、句式等。

2. 教学用具:黑板、粉笔、卡片等。

3. 教学资源:相关视频、动画等。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相关视频或动画,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螳螂和蝉。

(2)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有关螳螂和蝉的知识。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正确书写。

(3)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螳螂和蝉的生活习性。

3. 体会句式(1)教师展示课文中的句式,引导学生进行模仿练习。

(2)学生互相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2)学生分享学习过程中的感悟和收获。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根据课文内容,画出螳螂和蝉的生活场景。

(3)写一篇关于螳螂和蝉的小作文。

2. 拓展作业:(1)收集有关螳螂和蝉的资料,进行阅读分享。

(2)观察大自然中的其他动物,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与同学交流。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小组合作等表现,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兴趣。

2.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生字词和句式的掌握情况。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班教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班教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班教案
教学主题: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教学对象:大班幼儿
教学目标:
1. 让幼儿能够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的含义。

2.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辨别力和判断力。

3. 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和绘画创造能力。

教学准备:
1. 一张有螳螂、蝉、黄雀和草的图片。

2. 合适的课堂音乐。

3. 黑板和彩笔。

教学步骤:
第一步:导入
1. 师生们用音乐进入课堂,让幼儿更自然地进入情境中。

2. 给幼儿出示图片,让幼儿猜猜图片代表什么成语?
第二步:探究
1. 解释“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如螳螂可以捕获蝉,但黄雀正在等待可以捕获螳螂。

2. 给幼儿展示一些有关螳螂、蝉和黄雀的图片,让他们了解它们的外观和特征,并鼓励幼儿互相分享和交流。

第三步:活动
1. 让幼儿分成小组,让他们一起画出螳螂、蝉和黄雀。

2. 师生们给幼儿一些提示,让幼儿将它们放在画上,如草、夏天等。

第四步:总结
1. 请幼儿分享他们的画,然后让他们自由地表达有关他们的画的感受。

2. 让幼儿解释他们画的内容,并询问他们为什么用这样的方式描绘内容。

教学评价:
通过本次教学,大班幼儿们能够清晰地了解“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的含义,并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增强他们的观察力和判断力。

此外,通
过画画和自由的表达,幼儿们发挥了他们的绘画和语言表达能力。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学设计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学设计吴王欲伐荆,告其左右曰:“敢有谏者死!”舍人有少孺子者欲谏不敢。

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

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旁也;黄雀延颈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务欲得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

”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吴王阖闾准备进攻楚国,告诫他身边的大臣说:“胆敢向我进谏的人就处死。

”他的侍从官中有个年轻人,想向吴王阖闾进谏,劝阻他不要进攻楚国,但是又不敢,就藏着子弹拿着弹弓来到吴王阖闾的后园走来走去,露水浸湿了他的衣服,像这样经过了三个早晨。

译文:吴王阖闾说:“你来,为什么要自找苦吃,把衣服沾湿到这个地步!”那年轻的侍从官说:“园子里有棵树,树上有知了,知了在高处鸣叫,它吸着露水,却不知道螳螂在它后面;螳螂弯着身子,屈着前肢,想要逮住蝉,却不知道有一只黄雀在他的旁边;黄雀伸长了头颈,想要啄螳螂,却不知道拿着弹弓和子弹的人在它的下面。

知了、螳螂、黄雀都一心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却不顾它们身后的祸患。

”吴王阖闾听了说:“对啊!”于是停止了用兵。

【注释】[1]蝉:知了。

[2]吴王欲伐荆:吴王,指吴王阖闾;荆,楚国。

[3]舍人有少孺子:舍人,国王的侍从官;少孺子,年轻人。

[4]怀丸操弹:藏着子弹拿着弹弓。

[5]旦:早晨。

[6]子:你。

[7]委身曲附:弯曲着身体,屈着前肢。

“附”同“跗”,脚背骨。

[8]延颈:伸长头颈。

[9]务欲:一心想要。

[10]前利:眼前的利益。

教学目标:1、熟读课文,并了解文章的大意。

2、说说本文的寓意。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在语文书中已经学习了《螳螂捕蝉》这篇课文,谁能说说课文讲了什么内容”指名说(这是篇寓言故事。

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螳螂捕蝉》公开课资料

《螳螂捕蝉》公开课资料

《螳螂捕蝉》说课稿一、教材简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春秋时期,吴王不听劝阻,执意要出兵攻打楚国,一位少年便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一心想得到眼前利益、不顾身后隐患是危险的,从而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这篇课文的故事性很强,故事中套着故事,是一篇学生爱读并能从中受到启发的好文章。

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这么一篇通俗易懂的课文通过自读并从中明理并不难,但学生对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形势缺乏了解,所以借“螳螂捕蝉”的故事使学生与课文中的吴王一起恍然大悟,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语文课程标准对高年级学生提出的有关要求,我制订如下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5个生字,两条绿线中的“禀”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课文的语言环境和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自由自在”、“恍然大悟”的意思,并用这两个词语造句。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能复述课文。

4、能凭借课文的语言文字,感悟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而忽视身后隐患的道理。

其中目标1、2是教学的重点,目标3、4既是教学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

二、教学设计为抓住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通过两课时完成教学目标,并准备了春秋诸侯争霸图、螳螂捕蝉的画面以及文中的有关语段,制作成多媒体课件,目的是优化本课教学。

板书课题后,我先引导学生谈谈对螳螂、蝉的了解,并相机出示图片,随后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

接着,我放手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读准读通的基础上想想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一个故事。

随后我组织学生交流课文内容,相机指导学生进一步读好有关段落随机板书:准备攻楚不听劝阻讲述故事劝说吴王恍然大悟打消念头通过这一环节,不仅使学生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同时帮助学生有效地梳理了课文层次。

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再次对课文质疑,激起学生进一步探究课文的兴趣,并从中遴选出直指课文重点的问题,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教案
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全文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文章寓言,明白不能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全文意思和文章寓意。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1.同学们,喜欢看寓言故事吗?你都看过哪些?
2.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不过呢,这个故事肯定跟大家以
往看到的是不一样的,想不想看呀?(出示课文)大家看看是不是不一样的?它是文言形式的,我们可以叫它小古文。

谁能来准确地读一读题目?正音之前学?
3.齐读课题,
4 (作者和作品不用介绍了)
二、初读课文
1.这篇小古文到底在说些什么呢?教师范读课文,(速度稍慢)请学
生认真听,听清楚字的读音和朗读的停顿,尤其是容易读错的字,可以在字下做个记号。

2.你能像老师一样正确、流利地来读一读吗?我给大家3分钟准备
时间。

同学们,在刚刚朗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字的读音要注意的?(如:曲、傍、弹)
出示相关的词语,正音。

3、刚才你读了几遍?(挑选几个读得遍数最多的学生分句朗读,根据朗读情况正音)
4、这里有个句子特别难读,谁会读?
(指名3个学生读,可能停顿处理会不同)三位同学停顿的地方都不一样,那么谁是正确的呢?老师教给大家一个办法,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停顿的时候,可以根据句子的意思来进行停顿。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你怎么知道的?(出示意思和最后一句,讨论停顿,答案可以不同,只要有道理就可以)
5.指名读课文:这句难读的句子已经会了,有哪个能干的同学愿意连起来朗读一下整篇古文?师相机指导。

我们像他一样一起来读一读。

下面我们玩个小游戏。

请同学们看视频读句子,怎么读呢?请同学们看着视频,从文中找找对应的是哪句话,看谁能又快又准确地找到句子并正确地读出。

三、再读课文,加深理解
1、同学们的眼睛真亮!我还想考考大家,故事中出现了哪几种小动物?
2、细心的小朋友有没有发现,在这篇文章中,有个字出现的频率很高,是哪个字啊?对,其。

(快速找找圈出来,数数有几个)请同学们读读这些句子,和同桌讨论一下都是什么意思呢?
师小结:“其”在古文中是最常见的虚词之一,这篇文章中的其虽
然出现了6次,但都是用来表示指代,其实其的用法还有许多,在王安石的佳作名篇《游褒禅山记》一文中,(出示这篇文章。

“其”
标出)“其”字就出现了20多次,较全面地体现了虚词“其”的用法。

2、再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当时,这三种小动物在树上的位置是怎样的?(板书:蝉——螳螂——黄雀)(出示插图,这就是当时的情景)
2、那么它们各自又是如何表现的呢?你能找一找它们的动作吗?请用波浪线划出来。

交流:(说一个动作,指导一句朗读)
A“悲鸣饮露”什么意思?(解释古今“悲”的不同)。

假如你是蝉的话,你一边放声歌唱一边喝露水,心情怎样?你能不能把这种愉悦的心情读出来?(出示这个句子)
B什么叫“委身曲附”?你能学一学吗?
假如你是这只螳螂,你趴在树上瞅着前方的美味,你心里是怎么想的?谁能把这种窃喜的滋味读出来。

(出示这个句子)
C什么叫延颈?
伸长脖子的黄雀,你又有什么感受呢?(直接走到学生面前采访)请你也把这种感受念出来。

(出示这个句子)
3、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来读读这几个句子。

4、蝉、螳螂、黄雀的眼前利益是什么?身后又隐藏着什么忧患?请同学们帮它们分析一下吧。

同桌合作,完成填表。

5.同学们,你们知道吗,这个寓言故事后还藏着一个小故事呢,我们来看视频。

这就是当时的地形图,假如你是吴王的话,你听了这位年轻人的话,你会怎么想?
文中的三个小动物分别指代哪几个国家啊?(板书这几个国家,写在这三种动物下)
是的,吴王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取消了计划。

6、从这个寓言故事中,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发表
课文有一句话进行了概括,你知道是哪一句吗?请用横线划出来,出示最后一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4.这个故事寓言故事的题目比较特别,它还是一个八字成语呢,你
还知道哪些八字成语?
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

(齐读)
这几个成语中,还有几个成语的意思跟“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意思是差不多的,你能找出来吗?(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鹬蚌相争渔翁得利、)你能正确使用它们吗?
出示三句句子,填空
8.小结:同学们,中华文化历史悠远,有很多成语故事都是有典故的,同学们有兴趣的话课后可以去查查这些成语的典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