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作业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1篇《小石潭记》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1篇《小石潭记》作业(含答案)

第11篇小石潭记一、[2021亳州市利辛县三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小石潭记(节选)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琅琊溪①欧阳修空山雪消溪水涨,游客渡溪横古槎②。

不知溪源来远近,但见流出山中花。

【注】①此诗写于作者被贬滁州期间。

琅琊溪位于滁州琅琊山。

②槎(chá):这里指拼扎而成的简易木桥。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潭中鱼可.百许头可:(2)佁然..不动佁然:(3)悄怆幽邃.邃:(4)但.见流出山中花但: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3.《小石潭记》(节选)写景动静结合,其中写动景的句子是“, ”;《琅琊溪》写景虚实结合,其中(虚/实)写花随流水流出的景象, (虚/实)写山中的春意。

(4分)4. 《小石潭记》(节选)和《琅琊溪》都是作者被贬期间所作,表达的主旨有什么不同?(4分)二、[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5分)【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

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1《劝学》作业检测(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作业检测(含答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劝学》作业检测(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10.1《劝学》作业检测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劝学《荀子》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

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B.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君子: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这里指有学问有修养的人。

B.绳:墨线,是木匠做工时用来取直的工具。

C.跬步:古代称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D.驾:马拉车一天所走的路程,这里指乘车而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门见山提出“学不可以已"的观点,接着从学习的意义、作用、方法和态度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B.第三段着眼“登高而招”等日常生活现象,指明了学习中常用的借地势、借风力、借车马、借舟楫的方法。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

五年级语文部编版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宋昭公出亡,至于鄙①,喟然叹曰:“吾知所以亡矣。

吾朝臣千人,发政举事②,无不曰:‘吾君圣者!’侍御③数百人,被服以立,无不曰:‘吾君丽者!’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由宋君观之,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④者众也。

故宋昭公亡而能悟,卒得反国。

(选自《新序》)(注解)①鄙,边境。

②发政举事:施政办事。

③侍御:侍从妃子。

④谄谀:奉承拍马。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宋昭公出亡(_____)(2)吾知所以亡矣(_____)(3)被服以立(_____)(4)卒得反国(_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内外不闻吾过,是以至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人君之所以离国家失社稷者,谄谀者众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宋昭公不得不“出亡”的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梁国杨氏子九岁,。

孔君平,父不在,乃。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曰:“此是。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补充原文。

[2]判断下面的说法,对的打“√”,错的打“×”。

(1)“君”与“夫子”都是对人的尊称。

(____)(2)句中的“家禽”和现在的“家禽”意思一样。

(____)[3]文章的第一句话点明了人物及其特点,起到_____的作用。

[4]《杨氏之子》中哪一句可以看出孔君平与杨氏子很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杨氏之子的回答妙在哪里?()A.孔君平的话刚说完,杨氏之子马上就做出了回答,说明小孩子的反应速度快。

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

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

(4)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寒假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或日:“将谓桓公仁义乎?杀兄而立,非仁义也。

将谓桓公恭俭乎?与妇人同舆驰于邑中,非恭俭也。

将谓桓公清洁乎?闺门之内,无可嫁者,非清洁也。

此三者,亡国失君之行也,然而桓公兼有之,以得管仲.隰朋,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毕朝周室,为五霸长,以其得贤佐也。

失管仲.隰朋,任竖刁.易牙,身死不葬,虫流出户。

一人之身,荣辱俱施者何者?其所任异也。

由此观之,则亡佐急矣。

”伯牙子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而志在太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复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之,必有其间。

夫士存则君尊,士亡则君卑。

”周威公曰:“士壹至如此乎!”对曰:“君不闻夫楚乎?王有士曰楚候胥,丘负客,王将杀之,出亡之晋,晋人用之,是为城濮之战;又有士曰苗贫皇,王将杀之,出亡走晋,晋人用之,是为鄢陵之战;亡;子胥怒而亡之,申包胥怒而存之,士胡可无贵乎?”(节选自《说苑・尊贤》)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B.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阊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C.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D.又有士曰伍子胥/王杀其父兄/出亡走吴/阖闾用之/于是兴师而袭郢/故楚之大得/罪于梁郑宋卫之君/犹未遽至于此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而桓公兼有之”与“二者不可得兼”(《鱼我所欲也》)两句中的“兼”字含义相同。

B.“伯牙子鼓琴”与“虎鼓瑟兮鸾回车”(《梦游天姥吟留别》)两句中的“鼓”字含义相同。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

五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外阅读。

齐宣王使人①吹竽,必②三百人。

南郭处士③请④为王吹竽。

宣王悦之,廪食⑤以⑥数百人。

宣王死,闵王立。

好⑦一一听之,处士逃。

[注释]①使人:叫人。

②必:总是。

③处士:没有官职的普通知识分子。

④请:要求。

⑤廪食:公家供给粮食。

⑥以:跟别人相同。

⑦好:喜欢。

[1]联系注释与上下文解释句子。

(1)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廪食以数百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南郭先生逃跑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什么启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阅读回答问题。

疑邻窃斧人有亡斧者,意其邻之子。

视其行步,窃斧也;颜色,窃斧也;言语,窃斧也;动作态度,无为而不窃斧也。

俄而,掘于谷而得其斧。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其邻之子非变也,已则变矣;变也者无他,有所尤也。

——战国·郑·列御寇《列子·说符》[1]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1)视其行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掘于谷而得其斧_______[2]翻译下面的句子。

他日,复见其邻人之子,动作态度,无似窃斧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读了这个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外阅读。

别董大 [唐]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这首诗中描写的景物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中写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抒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用自己的话说说“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秋季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理解。

杨氏之子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1]《杨氏之子》选自南朝刘义庆的《_______》。

[2]给带点的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惠:①受到的好处。

②智慧。

③敬词。

甚聪惠(________)[3]读下面的句子,停顿划分恰当的一项是()A.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B.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4]“为设果,果有杨梅。

”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他为孩子带来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B.孩子给孔君平摆上了水果,其中有杨梅。

2. 课内阅读。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 ),薰以桂椒,( )以珠玉,饰以玫瑰,( )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1.这则寓言的题目是“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恰当的字。

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薰以桂椒薰:____________________饰以玫瑰玫瑰:____________________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椟:____________________4.这则寓言故事带给我们什么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课内阅读。

梁国杨氏(sìshì)之子九岁,甚(shèn shèng)聪惠。

孔君平诣(zhǐyì)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

为(wéi wèi)设果,果有杨梅。

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

”儿应(yīng yìng)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qín qíng)。

”⑴给加点字选择正确读音。

⑵给下列句子中的“闻”字选择正确解释:A.听见;B.听见的事情、消息;C.有名望的;D.用鼻子嗅;E.姓。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部编版

五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部编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文言文阅读。

古人谈读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论语》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宋)朱熹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敢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清)曾国藩[1]加点字注音。

不耻下问(____)诲人不倦(____)岂(_____)默而识之(_____)[2]解释下列字词意思。

士人:______________ 下流:______________ 厌:______________耻:______________ 知:______________ 识:_______________[3]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谈谈你对读书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古文阅读。

短文(一)晏子使楚晏子将①使楚。

楚王闻②之,谓左右③曰:“晏婴,齐之习辞者④也。

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⑤?”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⑥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

’王曰:‘何坐⑦?’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⑧晏子酒。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语文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语文版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语文版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狐假虎威虎求百兽而食①之,得狐。

狐曰:“子②无敢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④百兽,今子食我,是逆⑤天帝命也。

子以我为⑥不信⑦,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⑧乎?”虎以为然,故遂⑨与之行。

兽见之皆走。

虎不知兽畏己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注释)①食:吃。

②子:你。

③无敢:不该。

④长(zhǎng):为首领,执掌。

⑤逆:违背。

⑥以……为:认为是……⑦信:诚实。

⑧走:逃跑。

⑨遂:于是。

[1]联系上下文,给下面句子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A.要求,请求B.寻求,寻找C.帮助(2)虎以为然(____)A.正确,对 B.这样 C.然而[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之”字正确的解释。

A.它们,指代百兽B.它,指代老虎C.它,指代狐狸 D.它们,指代老虎和狐狸(1)虎求百兽而食之(____)(2)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____)(3)兽见之皆走(____)[3]下面对句子“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看看百兽见到我的表现敢不走开吗?B.看看百兽和我不离开吗?C.看看百兽看见我敢不逃跑吗?D.看看百兽见到我是不是离开?[4]这则寓言讽刺了_______的人。

2. 文言文阅读。

执①竿入城有执长竿入城门者,初竖执之不可入,横执之,亦不可入,计无所出。

俄②有老父至曰:“吾非圣人,但见事多矣,何不以锯中截而入③?”遂④依而截之,乃入城.注释:①执:握。

②俄:一会儿。

③何不以锯中截而人:为什么不用锯子从中间截断再入城呢?④遂:于是。

[1]开始的时候这个鲁国人是怎样进城门的?(用文中原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最后鲁国人怎样进了城门?(用自己的话写一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说法不符合小古文内容的一项是()A.执竿者不会随机应变,遇事不知变通。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

四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磨针溪,在象耳山下。

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

问之,曰:“欲作针。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过是溪(____)A.这B.正确C.名字叫“是”(2)太白感其意(____)A.被她的意志感动B.明白了她的意思C.感谢她的语意(3)还卒业(____)A.还是结束了学习B.回去完成了学业C.还是完成了学业[2]用原文填空回答问题。

(1)李太白刚开始在磨针溪读书状况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太白“过是溪”看到的事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太白还卒业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小古文阅读。

智子疑邻宋①有富人,天雨墙坏②。

其子曰:“不筑③,必将有盗④。

”其邻人之父亦云⑤。

暮⑥而果大亡其财,其家⑦甚智⑧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注释)①宋:宋国。

②坏:毁坏,损坏。

③筑:修补。

④盗:小偷。

⑤亦云:也这样说。

⑥暮:晚上。

⑦家:指这家人。

⑧智:认为……聪明。

[1](朗读停顿)下面这句话的朗读停顿划分正确的是()A.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B.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2](翻译句子)下面的句子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翻译:宋国有个富人,天下大雨毁坏了墙壁。

B.暮而果大亡其财。

翻译:晚上果然丢失了大量钱财。

C.不筑,必将有盗。

翻译:不把它修好,一定会有小偷进来。

D.其家甚智其子。

翻译:他家的儿子十分聪明。

[3](整体感知)富人家被盗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

面对相同的看法,富人认为孩子聪明却怀疑邻居的原因是(______)(填序号)。

A.孩子先说的“必将有盗”,邻居是跟着孩子说的B.孩子和邻居与富人的亲疏关系不同[4](品读感悟)这个故事主要是想告诉我们()A.出现问题要及时补救。

(4)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

(4)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

(4)文言文阅读——2022-2023学年高一语文人教统编版寒假作业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楚灵王即位,欲为霸,会诸侯,使椒举如晋求诸侯。

晋君欲勿许。

司马侯曰:“不可。

楚王方侈,天其或者欲盈其心,以厚其毒而降之罚,未可知也。

其使能终,亦未可知也。

唯天所相,不可与争,君其许之,修德以待其归!若归于德,吾犹将事之,况诸侯乎?若适淫虐,楚将弃之,吾谁与争?”公曰:“晋有三不殆,其何敌之能济?纣作淫虐,文王惠和,殷是以陨,周是以兴,夫岂争诸侯哉?君其许之。

”乃许楚灵王,遂为申之会,与诸侯伐吴,起章华之台,为干溪之役,百姓罢劳怨怼于下,群臣倍畔于上,公子弃疾作乱,灵王亡逃,卒死于野。

故曰:“晋不顿一戟,而楚人自亡。

”司马侯之谋也。

楚平王杀伍子胥之父,子胥出亡,挟弓而干阖闾,为是而欲兴师伐楚。

子胥谏曰:“不可,臣闻之,君子不为匹夫兴师,且事君犹事父也,亏君之义,复父之雠,臣不为也。

”于是止。

蔡昭公朝于楚,有美裘,楚令尹囊瓦求之,昭公不予,于是拘道也,君若有忧中国之心,则若此时可矣。

”于是兴兵伐楚,遂败楚人于柏举而成霸道,子胥之谋也。

故春秋美而褒之。

(节选自《新序•善谋》)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B.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C.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D.齐有仲孙之难而获/桓公至今赖之/晋有里克之难而获/文公是以为盟主/卫/邢无难/狄亦丧之/故人之难/不可虞也/2.下列对文中加粗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灵王,是楚国国君熊围的谥号,从这个谥号可以看出后人对他的同情。

B.其,表祈使语气,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吾其还也”的“其”含义相同。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08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解析版)

2023-2024学年统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试题(共20小题)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小题。

穿井得一人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A.及其家穿.井穿:挖掘,开凿B.闻.之于宋君闻:知道,听说C.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于:向,对D.不若无闻.也闻:知道,听说(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A.宋之.丁氏/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B.及其.家穿井/其.人舍然大喜C.有闻而.传之者/学而.不思则罔D.闻之于.宋君/其一犬坐于.前(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BA.家无井而出溉汲。

翻译:家里没有井,要到外面去打水浇田。

B.国人道之。

翻译:国都中的人在道路边谈论这件事。

C.吾穿井得一人。

翻译:我家挖井得到了一个人。

D.得一人之使。

翻译:得到了一个人的劳力。

(4)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CA.本文选自《吕氏春秋》。

《吕氏春秋》又名《吕览》,是战国末期秦国丞相吕不韦集合门客共同编写而成,共26卷,160 篇。

B.本文中多次用到“闻”“传”“道”这几个词语,让读者能充分想象到世人口口相传“丁氏穿井得一人”的热闹情境、惊奇神态和信以为真的心理。

C.本文是一则寓言故事。

寓言的主人公必须是人,且常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字数不多,言简意赅。

D.本文告诉我们:对于传闻,要以审慎的态度进行分析、甄别,不要轻易相信传闻,也不要轻易传播未经证实的传闻。

【考点】文言实词;一词多义;文言翻译;内容理解;寓言神话;中国古代作家作品.【答案】(1)B(2)A(3)B(4)C【分析】译文:宋国的一户姓丁的人家,家里没有水井,需要出门打水浇田,派家里的一个人去打水,常常有一个人停留在外面。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14篇《马说》作业(含答案)

第14篇马说一、[原创新题]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马说韩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诗二十三首(其四)李贺此马非凡马,房星【注】本是星。

向前敲瘦骨,犹自带铜声。

【注】房星:星宿名,这里指马。

《晋书·天文志》载,“房四星,亦曰天驷,为天马,主车驾。

房星明,则王者明”。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4分)(1)才美不外见.见:(2)策.之不以其道策:(3)执策而临.之临:(4)犹.自带铜声犹: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马说》中,千里马“才美不外见”的根本原因是“”;《马诗二十三首》(其四)中,瘦马“犹自带铜声”的根本原因是“”。

(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4.《马说》和《马诗二十三首》(其四)分别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各自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二、[2021合肥包河区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韩愈《马说》)【乙】齐桓深知宁戚①,将任之以政,群臣争谗之,曰:“宁戚卫人,去齐不远,君可使人问之。

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寒假作业: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文言文阅读—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寒假巧练习阅读下面诗文,完成下题。

材料一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材料二尘劳①迥脱②事非常,紧把③绳头做一场。

不经一番寒彻骨,那得梅花扑鼻香。

(选自《上堂开示颂》)材料三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④而正⑤焉,可谓好学也已。

”(选自《论语·学而》)【注】①尘劳:世俗事务的烦恼。

②脱:脱离,超脱。

③把:握,持。

④有道:有德的人。

⑤正:正,端正。

1.解释下面加粗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行拂乱其所为拂:__________人恒过过:__________2.把材料一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老师在讲解材料一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开篇为什么连举六例,而不是只举一两个事例呢?爱思考的你知道为什么吗?4.同学们阅读完三则材料之后展开了讨论。

请你结合材料内容,完成探究活动。

小金材料二中的“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可以概括材料一开篇列举的六位历史名人的坎坷经历。

小语这个发现很独特。

我也发现了一点,无论是材料一中所讲的“治国”,还是材料三中所讲的“治学”,都强调了很重要的一点:②_______________。

小金你可以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具体说说吗?小语对“治国”来说,③_______________;对“治学”来说,不贪求安逸,勤敏做事,谨慎说话,向有德的人学习,时时端正自己,方能使自己进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题。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8篇《富贵不能淫》作业(含答案)

中考语文第一部分古诗文阅读专题一文言文阅读第8篇《富贵不能淫》作业(含答案)

第8篇富贵不能淫一、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富贵不能淫《孟子》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石灰吟于谦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5分)(1)往之女.家女:(2)以顺为正.者正:(3)与民由.之由:(4)独行其道.道:(5)烈火焚烧若.等闲若: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1)丈夫之冠也,父命之。

(2)此之谓大丈夫。

3.恰当的写作手法有助于诗文的表情达意。

《富贵不能淫》中的“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运用了和的修辞手法;《石灰吟》则运用了的表现手法。

(3分)4.请根据你对《富贵不能淫》中“大丈夫”的理解,简要分析《石灰吟》的作者能否称得上“大丈夫”。

(4分)二、[2021合肥庐阳区二模]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16分)【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富贵不能淫》) 【乙】赵广,合肥人,本李伯时①家小史②。

伯时作画,每使侍左右。

久之遂善画,尤工作马,几能乱真。

建炎③中陷贼④。

贼闻其善画,使图所掳妇人。

广毅然辞以实不能画。

胁以白刃,不从,遂断右手拇指遣。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专题七 文言文阅读作业
(节选自《左传》) 【注释】①佚之狐:郑国大夫。②郑伯:郑文公。 ③烛之武:郑国大夫。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师·必退 师:__军__队________________ ②许之 许:__答__应________________ ·
(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了隆冬,只有一件短袄(可以穿)。 ②已足,不须复裈也。
(这)已经够了,不需要夹裤了。
(4)母亲认为韩康伯将来一定是国家的栋梁之材的依据是 什么? 示例:韩康伯(体贴、懂事)年纪轻轻就善于思考,反 应机敏,显示出他具有非凡的天资。
返回
4. [中考·安徽]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 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 月。
(4)【甲】【乙】两个文段都描写了三峡的山,画线句子分 别突出了山怎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甲】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绵延的特点,从文中 所描写的两岸群山连绵数百里、没有缺口可以看出。 【乙】文画线句子突出了山高峻的特点,从文中 所描写的两岸悬崖峭壁耸入云霄可以看出。
返回
返回
3. [西安高陵区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韩康伯①数岁,家酷贫,至大寒,止得襦②,母殷夫 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谓康伯曰:“且著襦,寻作 复裈③。”儿云:“已足,不须复裈也。”母问其故, 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热,今既著襦,下④亦当暖, 故不须耳。”母甚异之,知为国器⑤。
(选自《世说新语·夙惠》,有改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如果不是在正午或半夜,就看不到太阳或月亮。 ②人大呼于旁则泉出,屡呼则屡出。
有人在圣姥泉旁大声喊叫,就会有泉水流出,(人 们)多次喊叫,(泉水)就会多次流出。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

六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阅读理解假期作业练习专项题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1.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推敲岛初赴举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始欲着“推”宇,又欲着“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时时引手作推敲之势。

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岛不觉冲至第三节,左右拥至尹前。

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韩立马良久,谓岛曰:作“‘敲’字佳矣。

”遂与并辔而归,流连论诗,与为布衣之交。

[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A.岛/初赴举/京师B.时/韩愈/吏部权京兆尹C.岛/俱对/所得诗句/云云D.遂/与/并普而归[2]下面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炼之未定B.伯牙鼓琴,锤子期听之C.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D.杨氏之子[3]文中的“岛”指的是__________。

这篇短文意在赞扬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人也。

父池,天章阁待制。

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

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

自是书不释手,至不知饥渴寒暑。

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

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迸,儿得活。

[1]给下面画线的字注音。

足跌没水中(________)众皆弃去(_______)[2]解释下列加点字。

退为家人讲(_______)群儿戏于庭(_______)众皆弃去(______)[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这个故事概括司马光的特点,并说说你从他身上学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顾荣居洛阳,尝应人请,觉行炙人①有欲炙之色,因②辍已③施焉。

同坐嗤之。

曰:其仆也,焉施之。

荣曰:“(1)岂有终日执之而不知其味者乎?”后遭乱渡江,每经危急,常有一人左右④相助。

【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新高考-暑假作业2】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含答案)

【暑假作业2】文言文阅读+古诗词阅读一、文言文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陈蕃,字仲举,汝南平舆人也。

初仕郡,举孝廉..,除郎中。

遭母忧弃官行丧服阕刺史周景辟别驾从事以谏争不合投传而去太尉李固表荐征拜议郎再迁为乐安太守。

时李膺为青州刺史..,名有威政,属城闻风,皆自引去,蕃独以清绩留。

郡人周璆,高洁之士。

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

字而不名,特为置一榻,去则县之。

大将军梁冀威震天下,时遣书诣蕃,有所请托,不得通,使者诈求谒,蕃怒,笞杀之,坐左转修武令。

稍迁,拜尚书。

性方峻,不接宾客,士民亦畏其高。

征为尚书令,送者不出郭门。

延熹六年,车驾幸广成校猎。

蕃上疏谏曰:“夫安平之时,尚宜有节,况当今之世,加兵戎未戢,四方离散,是陛下焦心毁颜,坐以待旦之时也。

又秋前多雨,民始种麦。

今失其劝种之时,而令给驱禽除路之役,非贤圣恤民之意也。

”书奏不纳。

自蕃为光禄勋,与五官中郎将黄琬共典选举,不偏权富,而为势家郎所谮诉,坐免归。

顷之,征为尚书仆射。

八年,代杨秉为太尉。

蕃让曰:“齐七政..,训五典,臣不如议郎王畅。

聪明亮达,文武兼姿,臣不如刑徒李膺。

”帝不许。

中常侍苏康、管霸等复被任用,遂排陷忠良,共相阿媚。

大司农刘祐、河南尹李膺,皆以忤旨,为之抵罪。

蕃因朝会,固理膺等,请加原宥,升之爵任。

言及反复,诚辞恳切。

帝不听,因流涕而起。

窦后临朝,蕃与后父大将军窦武同心尽力,征用名贤,共参政事,天下之士莫不延颈想望太平。

而帝乳母赵娆,旦夕在太后侧,中常侍曹节、王甫等与共交构,谄事太后。

蕃常疾之,志诛中官,会窦武亦有谋,蕃因与窦武谋之。

及事泄,曹节等矫诏诛武等。

蕃时年七十余,闻难作,将官属诸生八十余人,并拔刃突入承明门,王甫遂令收蕃,即日害之。

论.曰:桓、灵之世,若陈蕃之徒,咸能树立风声,抗论惛俗。

而驱驰险厄之中,与刑人腐夫同朝争衡,终取灭亡之祸者,彼非不能洁情志。

愍夫世士以离俗为高,而人伦莫相恤也。

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主题阅读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主题阅读作业

画军门都尉和郅恽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形象。
D.甲文汉文帝最终“改容式车”,乙文光武帝“赐恽
布百匹”,分别表现了两位帝王对周亚夫和郅恽言
行的肯定。 【答案】C
【点拨】甲文讲述守门官不放行帝王车队的故事,是为了从侧
面表现周亚夫治军严谨、刚正不阿的形象。选项应改为“是为
了刻画周亚夫和郅恽恪尽职守、刚正不阿的形象”。
返回
4. 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了著名的“光武中兴”。从 乙文中能看出光武帝的哪些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
知人善任,赏罚分明,勤俭节约,善于纳 谏,知错能改。
返回
人教河南 八年级上
文言文主题阅读 古人的品格与志趣
习题链接
提示:点击 进入习题
1B
2 见习题 3 C
答案显示
4 见习题
文言文主题阅读
请同学们看《点拨训练》第101页第1-4题。 1.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已而之细柳军 帝以是赏之


B.持节诏将军

手不持珠玉

C.请以• 军礼见
诏以剑赐骑士•来自D.天子为动 为武都郡丞


【点拨】A.之:动词,到、 往 / 代 词 , 他 ; B. 持 : 动 词 , 拿 / 动 词 , 拿 ; C. 以 : 介 词 , 用 / 介 词 , 把 ; D. 为:介词,被/动词,担
任。
返回
2.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 于是文帝就控制住车马,缓缓前行。
返回
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中,汉文帝到霸上和棘门军慰问畅通无阻, 而到细柳军却没能顺利进入,通过对比写出周亚 夫治军严明。 B.乙文中天下未定时,居县者数月内就积累丰厚财 富,孔奋在职四年无资财,通过对比显示出孔奋 重视操守。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主题阅读 山水游记作业

八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主题阅读 山水游记作业
明月时至,清风自来,行无所牵,止无所柅③,耳目肺 肠,悉为己有。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 以代此也。因合而命之曰子独 取足于己,不以及人,其可乎?”迂叟谢曰:“叟愚,何得 比君子?自乐恐不足,安能及人?况叟之所乐者薄陋鄙野, 皆世之所弃也,虽推以与人,人且不取,岂得强之乎?”
【丙】堂北为沼,中央有岛,岛上植竹,圆若玉玦,围三 丈,揽结其杪①,如渔人之庐,命之曰钓鱼庵。沼东治地为 百有二十畦,杂莳②草药,辨其名物而揭之。畦北植竹,方 若棋局,径一丈,屈其杪,交相掩以为屋。植竹于其前,夹 道如步廊,皆以蔓药覆之,四周植木药为藩援,命之曰采药 圃。圃南为六栏,芍药、牡丹、杂花各居其二每种止植两本 识其名状而已不求多也。栏北为亭,命之曰浇花亭。
图景,为下文抒情做了铺垫。 ⁠
123
小文:【丙】文的题目是《独乐园记》,你能找到表现作 者“独乐”情 趣的句子吗? 小语:可以,句子是:(3) “明月时至,……悉为己

有。”(或“踽踽焉,洋洋焉,不知天壤之间复有何乐可以

代此也。”) ⁠
123
人教 八年级上册
第三单元 文言文主题阅读 山水游记
文言文主题阅读
[2024·金华金东区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题目。 【甲】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洛城东。总是当时 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 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欧阳修《浪淘沙》) 【乙】见课文《记承天寺夜游》。

小文:【乙】文篇幅虽然短小,但是景色写得优美,我 们可以通过赏析修辞手法来感受。
123
小语:是的,【乙】文(2)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月 ⁠
光比作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交横的藻、荇,生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情表》课后练习一、“历史”遗留问题。

结草:秋七月,秦桓公伐晋,次于辅氏。

壬午,晋侯治兵于稷以略狄土,立黎侯而还。

及洛,魏颗败秦师于辅氏。

获杜回,秦之力人也。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

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

”疾病,则曰:“必以为殉。

”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

”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

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

尔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左传·宣公十五年》)参考译文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

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

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

”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

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智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智清醒时的吩咐。

”后世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衔环:宝年九岁时,至华阴山北,见一黄雀为鸱枭所搏,坠于树下,为蝼蚁所困。

宝取之以归,置巾箱中,唯食黄花,百余日毛羽成,乃飞去。

其夜有黄衣童子向宝再拜曰:‘我西王母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

’以白环四枚与宝:‘令君子孙洁白,位登三事,当如此环矣。

参考译文杨宝是汉代弘农郡人,九岁时,杨宝在华阴山北边,看见一只黄雀被鸱枭击伤后坠落在树下,一群蚂蚁将受伤的黄雀围困起来。

杨宝怜悯黄雀,就把它带回家,放置在一个小木箱里,每天用菊花来喂养它。

过了一百多天,黄雀的伤养好了,羽毛也长全了,它每天早上飞出去,晚上又飞回来。

有一天晚上,夜过三更,杨宝还在读书尚未睡觉。

忽然,一个穿着黄衣服的少年来向杨宝再三拜礼,他对杨宝说:“我是西天王母娘娘的使者,奉命到蓬莱仙山出使,不小心被鸱枭击伤。

承蒙您怜爱救助,非常感谢您的大恩大德。

”说完,黄衣少年送给杨宝四枚白玉环,并说:“让您的子孙像这白玉一样品行高洁,位居三公。

”结草衔环: 比喻感恩戴德,至死不忘。

后世用结草衔环代指报恩。

二、文言文阅读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也。

少为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深器之。

齐王(司马)冏辅政,晞参冏军事,拜尚书右丞,转左丞,廉察诸曹,八坐以下皆侧目惮之。

及冏诛,晞亦坐免。

惠帝征成都王颖,以为北军中候。

及帝还洛阳,行兖州刺史。

汲桑之破邺也,东海王越出次官渡以讨之,命晞为前锋。

陷其九垒,遂定邺而还。

后讨吕朗,破汲桑故将公师藩,败石勒于河北,威名甚盛,时人拟之韩白。

封东平郡侯,邑万户。

晞练于官事,文簿盈积,断决如流,人不敢欺。

其从母依之,奉养甚厚。

从母子求为将,距之曰:“吾不以王法贷人,将无后悔邪?”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

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

既而素服哭之,流涕曰:“杀卿者兖州刺史,哭弟者苟道将。

”其杖法如此。

晞见朝政日乱,惧祸及己,而多所交结,每得珍物,即贻都下亲贵。

兖州去洛五百里,恐不鲜美,募得千里牛,每遣信,旦发暮还。

初,东海王越以晞复其仇耻,甚德之,引升堂,结为兄弟。

越司马潘滔等说曰:“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

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越以为然,乃迁晞青州刺史。

越疑晞与怀帝有谋,使游骑于成皋间,获晞使,果得诏令,遂大构疑隙。

永嘉五年,怀帝恶越专权,复密诏晞讨越。

越与徐州刺史裴盾共讨晞。

晞使骑收河南尹潘滔,滔夜遁,及执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斩之。

会越薨,盾败。

诏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六州诸军事,增邑二万户。

(选自《晋书•苟晞传》,有删改)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 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B. 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C. 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D. 兖州要冲/魏武以之辅相汉室/晞有大志/久令处之/则患生心腹矣/若迁青州/厚其名号/晞必悦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拜尚书右丞,转左丞”中“拜”指授予官职,“转”指平调官职,“行兖州刺史”中“行”指代理官职或兼职。

B. 文中“河北”指黄河以北,与《鸿门宴》中的“将军战河北”中的“河北”所指范围基本相同,与现在行政区域“河北”不同。

C. “会越薨”中“薨”指王侯司马越的死。

“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曰不禄,士曰死。

”可谓“死”之等级森严。

D. “邑万户”指食邑万户。

邑万户之人被称“万户侯”,泛指高官贵爵,作为封建社会一个特殊阶层,拥有很高社会地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苟晞治理政事有才华。

他年轻时就被人赏识,先后担任过司隶部从事、尚书右丞、北军中候、兖州刺史、东平郡侯等官职。

B. 苟晞带兵打仗有谋略。

东海王司马越以苟晞为前锋征讨并平定汲桑,后讨吕朗,破公师藩,败石勒,时人把他比作韩信、白起。

C. 苟晞治人执法很严明。

其弟做督护时被砍头,之后他穿丧服去哭丧,吊祭时称杀弟弟的是我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将。

D. 苟晞为人处事较圆滑。

在朝廷政事混乱时,他担心遭到祸患,广泛结交朋友,每次得到珍贵物品,都快速运送,拿去巴结京城权贵。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固欲之,晞乃以为督护。

坐法,晞杖节斩之,从母叩头请救,不听。

(5分)(2)公自牧兖州,经纬诸夏,藩卫本朝,此所谓谋之于未有,为之于未乱也。

(5分)参考答案:1.D。

2.C(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3.A(担任的官职并不是全在年轻时;“东平郡侯”不是官职,是爵位)。

4.(10分)(1)他坚决要做将领,苟晞就把他任命为督护。

犯了法,苟晞依仗法令把他斩首。

姨母叩头请求饶恕,苟晞没有听从。

(“固欲之”1分,“以为”1分,“坐法”1分,“杖节”1分,大意1分)(2)您亲自掌管兖州,经营中原各地事务,像屏障一样护卫本朝,这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之前谋划,在动乱发生之前做准备。

(“牧”1分,“经纬”1分,“藩”1分,“此所谓”1分,大意1分)【译文】苟晞,字道将,河内山阳人。

年轻时担任司隶部从事,校尉石鉴十分器重他。

齐王司马冏辅佐朝政时,苟晞在司马冏幕中担任参军,被授予尚书右丞,转调尚书左丞,查访巡察各官署工作,尚书省的高级官员以下对他都感到害怕。

等到司马冏被诛杀,苟晞也获罪免官。

晋惠领兵征讨成都王司马颖,任命苟晞为北军中候。

等到惠帝返回洛阳,任用苟晞兼摄兖州刺史。

汲桑攻破邺城时,东海王司马越出京驻在官渡以征讨汲桑,任命苟晞为先锋。

苟晞攻克了汲桑的九个堡垒,就平定了邺城,然后返回。

后讨伐吕朗,攻破汲桑原来的部下将领公师藩,在黄河以北打败了石勒,威名大振,当时有人把他比为古代名将韩信、白起。

被封东平侯,食邑一万户。

苟晞对公事很熟悉,公文簿册堆满几案,裁决像流水一样迅速,别人不敢欺骗他。

他的姨母依靠他过活,苟晞对她的赡养非常丰厚。

姨母的儿子请求做将领,苟晞拒绝说:“我从不用王法宽恕人,你不会后悔吗?”他坚决要做将领,苟晞就把他任命为督护。

犯了法,苟晞依仗法令把他斩首。

姨母叩头请求饶恕,苟晞没有听从。

斩首以后苟晞穿上白色丧服去哭丧,流着眼泪说:“杀你的是我兖州刺史,哭弟弟的是我苟道将。

”他执法严明就像这样。

苟晞见到朝廷政事一天比一天乱,害怕祸患会涉及自己,因而广泛结交权贵,每次得到珍贵的物品,就送给京城里的皇亲贵族。

充州离都城洛阳五百里,食品一类东西送到恐怕不能保持鲜美,就购求到日行千里的牛,每次派遣信使,早晨出发晚上就回来。

以前,东海王司马越因为苟晞为自己报仇雪耻,非常感激他,把他拉到堂上,结为兄弟。

司马越府中的司马潘滔等劝告说:“兖州是重要地方,魏武帝曹操据有此地辅助汉室。

苟晞胸有大志,长久地让他处在兖州刺史的位置上,那就是祸患生于心腹之中了。

如果把他调任青州刺史,多给他加一点虚衔封号,苟晞一定高兴。

您亲自掌管兖州,经营中原各地事务,像屏障一样护卫本朝,这就是说在事情发生之前谋划,在动乱发生之前做准备。

”司马越认为说得对,就改授苟晞为青州刺史。

游击骑兵在成皋一带巡查,抓住了苟晞的信使,果然查获了朝廷给苟晞的诏令,于是造成很深的疑虑怨恨。

永嘉五年,晋怀帝痛恨司马越大权独揽,又秘密诏令苟晞讨伐东海王司马越。

司马越同徐州刺史裴盾共同讨伐苟晞。

苟晞派骑兵捉拿河南尹潘滔,潘滔在夜里潜逃,等到抓获了尚书刘会、侍中程延,把他们斩首。

正好赶上司马越死去,裴盾兵败。

诏命苟晞为大将军、大都督,督管六州诸军事,食邑增加到二万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