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简答:兴观群怨得内涵就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1)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得关于文学作品得社会作用得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就是“引譬连类”,意思就是通过诗歌得想象引发人得思想情感。

“观”就是指诗歌得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得意思就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得盛衰得失与诗人得主观方面。

“群”就是指文学作品得团结、协调作用。

孔安国说就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与谐,加强团结得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得作用。

孔安国说就是“怨刺上政”、朱熹说就是“怨而不怒”。

(3)孔子得“兴观群怨”说就是现实主义得文学批评理论得源头,对后来得现实主义得文学批评理论与现实主义得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得影响。

二、简答“兴观群怨”就是孔门诗学对《诗》得社会功能得概括。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孔安国认为就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

”即说“兴”就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得手法。

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就是“感发志意”,就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与审美感受。

“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得品行志向。

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瞧到了《诗》得对国家社会得反映功能。

“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

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得作用。

“兴、观、群、怨”说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得关于文学作品得社会作用得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得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得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得享受;观,就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得得失与风俗得盛衰;群,则就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得作用;怨;就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得作用。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古代文论(名词解释)1、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羊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喻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怨。

2、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

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

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3、尽善尽美——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辞达——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是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追求文饰,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5、思无邪——(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2)孔子论诗和乐时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5、思无邪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

他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

他认为音乐歌舞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文气”说:是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出的“文以气为主”的著名论断,气是指作家在禀性气度感情等方面的特点所构成的一种特殊精神状态在文章中的体现。

所谓“文气”既是描写作家的气质、个性,又是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体现。

创作主体即作家的气质、个性不同,决定了文学作品风格各异。

“文气”说强调创作主体心理结构的先天性、稳定性和个性差异,大大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作家论”的美学涵义,开启了以“气”论作家作品的理论传统。

“风骨”说:陈子昂在《修竹篇序》中提出“文章道蔽,五百年矣,汉魏风骨,晋宋莫传”。

“风骨”的实质是要求诗歌有高尚充沛的思想感情,有刚健充实的现实内容。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诗言志”说:出自《尚书》中的《尧典》,是说“诗是言诗人之志的”,这个“志”的含义侧重指思想、抱负、情感等。

“诗言志”说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资料,价值表现在两方面:其一,说明古人对诗作为艺术的本质特征已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诗言志”应当是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其二,说明古人已经认识到诗的感染、教育作用。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关于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的说法。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兴观群怨”说对文学的审美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的作用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以意逆志”说:出自孟子的《孟子·万章上》,“意”指读者之意,既不断章取义,也不牵强附会。

所谓“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以意逆志”说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这种方法解说《诗》,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实在客观的批评原则。

“大美”“天籁”“天乐”说:出自庄子的《庄子·知北游》、《庄子·齐物论》、《庄子·天道》,“大美”就是最全最完整最高境界之美;“天籁”指没有任何外在条件下,天所发出的“自鸣”之音;“与天和者”即天乐,是档次最高的文艺。

这种说法听起来过于玄虚,实际上包含的美学理论非常深刻,它明显是从老子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理论命题引发出来,但作了精彩的发挥,从而形成为道家文论的核心思想。

“虚静”说:由庄子提出,其本意主要不在文学或文艺,而是讲哲学的认识论,是说人作为认识的主体,在体认和把握认识的对象特别是玄妙的“道”时,极不容易,必须排除一切外来干扰,诸如功名、情爱等世俗观念,即精神上要彻底解放,心灵世界应做到极度虚无空明,一尘不染。

古代文论期末重点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期末重点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期末重点名词解释赋诗言志:是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对诗歌社会作用的普遍认识。

其中“志”是指合乎礼教的思想感情和不受礼教束缚的情性。

“诗言志”被朱自清认为是文学理论的“开山的纲领”。

出处:《尚书•尧典》原文为: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赋诗言志”也是春秋外交仪式上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

春秋时代诸侯士大夫常在各种社交场合朗诵《诗经》,借以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和感情,这就是“赋诗”。

根据这首诗的内容来表明自己的志向,启发众人,既为赋诗言志。

“心斋”、“坐忘”。

庄子文论的哲学基础是“道”。

所谓“道”是指一种超越时空而存在的绝对理念,它主宰和支配着主体的精神意志,含有强烈的人格化的力量和因素。

“道”的地位至尊,但又具有不可知性和不确证性“心斋”、“坐忘”是文艺创作主体实现和完成“道”的两种方式。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由耳—心—气—虚的经验观照就是“心斋”。

文艺创作主体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摆脱身心的欲求就是“坐忘”。

“心斋”、“坐忘”名虽为二,实则为一,其根本所在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发愤著书”。

此说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提出的。

作者的崇高志向与抱负不能实之于事业,没有在实际上实现,这才借叙述往事、思来者的著作作为寄托;作者的志向就是总结历史和现实的经验,提出自己的系统理论观点写成一部“成一家之言”的著作。

诗经六艺:最早出现在《周礼官太师》“命太师掌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

”《毛诗序》将“六诗”称为“六艺”。

风:阅卷风土男女情思之言。

雅:宴飨朝会公卿聊大夫之作。

颂:宗庙祭祀鬼神歌舞之乐。

赋:敷陈其事而知言之。

比:以彼物以此物。

兴:先言他物引起所用之物,两种物体没有意义的关联。

主文谲谏:谲谏:以旁敲侧击的方式对君主尊长进行劝谏.谲:欺诈谏:对君主、尊长的言行提出批评或劝告《毛诗序》:“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故曰风。

古代文论_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_名词解释

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二、名词解释1、“诗言志”《尚书&S226;尧典》:“诗言志,歌永言。

”指诗乃是人的思想、意愿、情感的表现,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呈现。

先秦时期所谓“志”,主要指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虽最早见于《尚书尧典》,但最早提出“诗言志”理论的当为《左传》所记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赋诗言志”。

“诗言志”说最早源于歌舞乐一体的文艺形态,因此,“诗言志”最早只是一种文艺观而非文学观。

2、“思无邪”。

原出《诗经&S226;鲁颂&S226;駉》,指牧马人放牧时专心致志的神态。

孔子借它来概括全部《诗经》的特征。

“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意。

“无邪”就是“雅正”。

“思无邪”意在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3、“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S226;阳货》中提出。

朱熹解释为:兴,指诗歌生动具体的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从吟诵、鉴赏诗歌中获得一种美的享受;观,比较侧重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倾向与情感心态。

群,指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诗歌)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讽谏作用。

4、“尽善尽美”说这是孔子在评述“韶乐”与“武乐”时对韶乐所做的评价。

他认为舜时的韶乐,“《韶》,尽美矣,又尽善也。

”原因是舜具备了圣德而受禅让,故尽善。

由此也可以看到孔子在审美判断中融入道德批判的因素。

5、知言养气“知言养气”说,出自《孟子&S226;公孙丑上》。

孟子认为,必须首先使作者具有内在的精神品格之美,养成“浩然之气”,才能写出美而正的言辞。

这里的“养气”当是指培养自己的高尚思想情操和道德品格。

“养气”了,才能“知言”,即知道如何写出好作品。

这种思想影响到文学创作,就特别强调一个作家要从人格修养入手,培养自己崇高的道德品格,然后才能写出好的文学作品。

“知言养气”说形成了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对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及填空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及填空
钟嵘 《诗品》 第一部诗歌批评专著,是一部评论五言诗的专著 “思深而意远”
三玄 《周易》、《老子》即逍遥经、《庄子》即南华经
皎然:取境 刘禹锡 境出于象外 荀子:化性起伪
司马迁 发愤著书 ;金圣叹 《六子才书》一庄二骚三史四杜五水浒六西厢
术语解释:
文质彬彬:仁义道德修养与礼仪文化修养兼备。孔子文质并重,要求的是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是孔子对诗的功能和系统总结。孔子特别重视诗的效果,即社会作用。
“兴”:诗用比兴的方法抒发感情,使读者感情激动,对读者有启发和感染作用,从而影响读者的意志。
“观”:诗歌是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因为通过诗歌可以帮助读者认识风俗的盛衰和政治和得失,也就是说诗能起到帮助读者认识社会现实生活的作用。
心性说:(1)诚:一种特殊的人能够自觉到的先验道德理性(2)心:思考、辨别、反省的先验能力(3)性:人的共同本性
以意逆志:是指解说作品时,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夸张修饰作机械理解,而应当着眼于作品的实际,把握作品的全篇内容,加上自己切身的体会,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倾向,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接受)
“诗缘情”:陆机《文赋》中的文体特征,强调了诗歌抒发情感的特征,肯定了诗歌抒情化的发展方向,是对先秦以来传统诗言志理论的重大发展。
“神思”:身在此而意在彼,不受身观局限的艺术思维活动,即艺术创作中的想象和构思。
妙悟说:是严羽提出的学诗的重要方法。妙悟原为佛语,指佛理高深莫测,不可言传,因而认识佛理不能靠逻辑推理或语言文字的解说,只有心领神会的方式才能进行。严羽认为学诗与学佛相似,诗歌意境空灵虚幻,变化无方,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对诗境的把握同样只有通过“悟”才能实现。
取境:皎然在《诗式》中提出的观点,诗人通过构思活动,使形象化的艺术境界在自己的心中呈现出来。即一种诗歌意境的创造。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题1.(孔子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辞达”说与“文质”说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当是说,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

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文饰,孔子还说过“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论语•雍也》记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主张文采和内容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完整版)中国古代文论名词解释一、先秦部分1 .《论语》的“兴、观、群、怨”说《论语?阳货》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提出了“兴、观、群、怨”说。

用现代的话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2 .《论语》的“思无邪”说《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提出了“思无邪”说。

“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

《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

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3 .《论语》“诗可以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提出了“诗可以怨”。

“诗可以怨”是说诗可以“怨刺上政”(《论语集解》引孔安国语),实际上就是说诗歌可以对现实中的不良政治和社会现象进行讽刺和批判。

《诗经》中许多民歌和一些文人作品就是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讽刺和批判揭露,如著名的民歌《魏风》中的《硕鼠》、《伐檀》等,以及《小雅》中的《正月》、《十月之交》,《大雅》中《桑柔》、《民劳》等,都是“怨刺上政”的作品。

“诗可以怨”对我国后世的文学创作,特别是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为我国古典诗歌的批判现实的优良传统。

古代乃至现代的许多诗人的作品都有批评和揭露黑暗现实的内容,例如屈原、杜甫、白居易、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的批判黑暗政治的诗歌都可以说是受到了“诗可以怨”的影响。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简答

、简答:兴观群怨得内涵就是什么?或名解:兴观群怨(1)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中提出得关于文学作品得社会作用得说法。

(2)所谓“兴”,宋代朱熹解释为“感发志意”,孔安国说就是“引譬连类”,意思就是通过诗歌得想象引发人得思想情感。

“观”就是指诗歌得认识作用,汉代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总得意思就是通过诗歌可以见出社会得盛衰得失与诗人得主观方面。

“群”就是指文学作品得团结、协调作用。

孔安国说就是“群居相切磋”,即通过文学活动达到使人际关系与谐,加强团结得作用。

“怨”就是文学作品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得作用。

孔安国说就是“怨刺上政”、朱熹说就是“怨而不怒”。

(3)孔子得“兴观群怨”说就是现实主义得文学批评理论得源头,对后来得现实主义得文学批评理论与现实主义得文学创作产生非常积极得影响。

二、简答“兴观群怨”就是孔门诗学对《诗》得社会功能得概括。

《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兴”,孔安国认为就是“引譬连类”,《明诗》:“子夏监绚素之章,子贡悟琢磨之句。

”即说“兴”就是一种《诗》中体现出来得手法。

朱熹则从审美角度认为“兴”就是“感发志意”,就是从欣赏诗歌中获得一种感染与审美感受。

“观”,指通过所吟之诗观个人得品行志向。

孔子认为从《诗》可以“观风俗之盛衰”,朱熹则认为可以“考见得失”,都瞧到了《诗》得对国家社会得反映功能。

“群”,指《诗》可以使人统一思想,交流感情,加强团结。

“怨”,指《诗》有抒写不满,泻导人情之功用。

孔子用“怨”肯定了诗有批判现实得作用。

“兴、观、群、怨”说这就是孔子在《论语·阳货》篇里提出来得关于文学作品得社会作用得说法。

《阳货》篇记载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兴,指诗歌具体安排得艺术形象可以激发人得精神之兴愤,可以使人从诗歌鉴赏中获得一种美得享受;观,就是指诗歌真实地反映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因而能让人从中观察出政治得得失与风俗得盛衰;群,则就是人为诗歌可以有使人互相交流感情,加强团结得作用;怨;就是指文学作品有干预现实、批评社会得作用。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名词解释

诗言志:“诗言志”的初始意义就是说诗要表现人的内心思想感情活动。

把人“藏在心里”的志意、意念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的本质特征:诗是表达的、抒情的。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所表现的感情快乐而不放荡,忧愁而不悲伤。

文质彬彬: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内容服务,文质并重,内容和形式完美统一。

兴观群怨:兴,感发,感触。

指诗歌启发鼓舞读者的感染作用。

观,观风,观志,通过诗歌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

群,人与人之间的和同、团结,指通过诗歌互相交流感情,进面达到互相感化,增进团结教育作用。

怨,指抒发怨情,评批不良政治的讽刺作用。

三表:有所根据,有所考察,有所应用。

主张从关心人民生活出发,考察社会现实。

以意逆志:读者之意和作品全篇的立意应该是相通的,它们通过读者的能动作用而得到统一。

认为以己(读者)之意推求诗人(作者)之志。

就是说读者要根据自己的历练、思想意志,去体验、理解作者的作品,不要死扣字眼,也不要受拘束于词句,曲解甚至歪曲全篇的主旨。

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事物最精微的“道”,这是难以用语言直接表达的。

德意忘言:庄子对言义关系的看法,在庄子看来,言是不能完全表达意思的,即言不尽意。

庄子强调语言文字的局限性,指出它不可能把人复杂的思维内容充分地表达出来,这种表认识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人的认识实践的实际情况,但也明显局限性。

因此通过“忘言”的方式,捕捉言外之意,才能真得意。

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歌体裁,赋、比、兴是诗的三种表现手法。

比兴:比,比喻。

兴,起的意思。

主文而谲(jué)谏: 主文:用譬喻来规劝;谲谏:委婉讽刺。

通过诗歌的形式,用譬喻的手法进行讽谏。

发乎情,止乎礼义:诗歌抒情言志,但要符合封建思想、礼教,使之不能违背统治阶级的意志和政治需要。

发愤著书:司马迁对社会现实和历史的认识和反思,从自己写作《史记》的切身体验和历史上许多重要作家的痛苦遭遇认识到一切伟大的著作是作家在“意有所结,不得其通”的情况下为“抒其愤”、“遂其志”,才得以产生的。

古代文论

古代文论

三、名词解释:(出处、原文、含义、意义)1、诗格:最早出自《颜氏家训·文章》,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某一类书的总称,包括“诗格”、“诗式”、“诗法”。

“诗格”就是作诗的法式、标准,发展出“文格”、“赋格”、“四六格”,它是唐朝特有的诗论样式。

2、诗赋欲丽:出自曹丕的《典论·论文》:“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铭诔尚实。

诗赋欲丽。

”诗赋指纯文学的诗、歌、赋,用“丽”来概括诗赋的风格特征,表现了建安诗人对语言文字美的自觉和对人的创造性和主体精神的肯定。

3、诗大序:诗大序是两汉时期诗学的重要文献,是对于儒家“诗言志”学说的较为系统的阐发和总结。

4、兴观群怨:出自《论语·阳货》:“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

孔子的“兴、观、群、怨”说比较全面地总结了文学艺术的社会功能,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后世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常常用它作为反对文学脱离社会现实或缺乏积极的社会内容的武器。

5、诗有六义:“六义”原名“六诗”,最早见于《周礼·春官》,《毛诗序》对诗经的体制进行了概括,提出了“诗有六义”说,“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把“风雅颂”归纳为诗歌的体裁,把“赋比兴”归纳为诗歌的表现手法。

6、佛学方术化:是佛教在东汉流传的特点,佛教的方术灵神化主要是说佛教对中土黄老神仙方术的依附和对灵魂不死、鬼神崇拜等宗教观念和迷信思想的融合吸收,从而在信仰和行政的层面上为佛教在中土的传播开拓了道路。

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

古代文论 名词解释

8.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庄子.外物》篇云:“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意言。”这就是所谓“得意忘言“。那么,作为文学作品就要求含蓄蕴藉,有回味,特别是诗歌创作,就要以少总多,追求“味之外旨”、“言外之意“。“得意忘言”对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它在魏晋以后被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注重文学作品“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2.“自然英旨”说(“直寻”)说:钟嵘在《诗品》中的根本主张是提倡自然英旨强调感情真挚,主要是反对掉书袋(用典故)派和声律派,诗歌以抒情为主一切防碍抒情的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钟嵘都表示异议,他说观古抒情,他希望改变“雕缋满眼”的不良诗风,崇尚清新自然”。
名词解释
1.“思无邪”说:孔子在《论语·为正》中提出,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是孔子确立的文学批评标准,从艺术方面看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中和:中正和平),对文学作品而言,要求从思想内容到文学语言,都不能过于激烈,要委婉曲折,不要过于直露。
2.兴观群怨说: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发人精神之兴奋。“观”:指诗歌所反映的社会政治与道德风尚状况以及作者的思想与感情心态,“群”:是就文学作品的团结作用而言的,孔子认为文学作品可以使人们交流思想感情,达到和谐,加强团结。“怨”:是就文学作品的干预现实,批评社会的作用而言的。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

源流正变名词解释古代文论摘要:一、古代文论的概念与意义1.古代文论的定义2.古代文论的研究意义二、源流与正变的含义1.源流2.正变三、古代文论的主要内容1.言志说2.兴观群怨说3.思无邪说4.温柔敦厚说四、古代文论的价值与影响1.古代文论的文学价值2.古代文论的社会价值3.古代文论对后世的影响正文:古代文论是指我国古代对于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文学理论的研究和探讨。

它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文化价值,对于我们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文学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文学批评的方法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文论中,源流与正变是两个重要的概念。

源流指的是文学的起源和演变过程,它反映了文学发展的内在规律;正变则是指文学在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正常变化和异常变化,它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外部规律。

通过对源流与正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学的发展历程和演变趋势。

古代文论的主要内容包括言志说、兴观群怨说、思无邪说和温柔敦厚说。

言志说是古代文论的核心观念之一,它认为文学作品是作者表达思想、抒发情感的工具;兴观群怨说则强调文学作品的感染力、教育作用和社会功能;思无邪说则主张文学作品应当遵循道德伦理,传递正能量;温柔敦厚说则强调文学作品应当以温柔、敦厚为主旨,以真、善、美为追求目标。

古代文论不仅具有丰富的文学价值,还具有深刻的社会价值。

它对于我们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文化、道德等方面的状况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古代文论还对后世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后世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示。

总之,古代文论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瑰宝,它为我们的文学研究和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文论(名词解释)
1、兴观群怨——(1)此说是在《论语羊货》中提出的。

主要是针对文学的社会功能而说的。

(2)这种说法是通过诗歌来表达情志以发挥其社会作用的概括论述,这也体现了他对诗歌艺术特征的认识。

(3)“兴”从作者而言,是指受外物触动而引发内在之情和创作之念;就读者而言,是指诗歌具有艺术感染力。

“观”从作者来说,就是要反映现实的真实;从读者来说,是要通过作品来认识社会的真实风貌。

“群”指诗歌具有团结群众的作用。

“怨”既指怨刺上政,也包含一般的哀怨和讽喻以及男女之间的情怨。

2、文质彬彬——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说的是君子的个人修养。

孔子一方面强调“质”的重要,同时他意识到“质”不能脱离“文”而独立存在。

因此主张文质兼备,即内容和形式和谐统一。

3、尽善尽美——按照孔子的看法,诗和艺术之所以之所以产生如此重要的社会作用,其根本原因在于诗和艺术作品达到了美与善的统一。

艺术作品的善与美的关系,一定意义上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4、辞达——孔子说的“辞达而已矣”从字面上说是写文章只要文辞能表达清楚意思就行了,不要片面地离开内容去追求形式的华丽,但并不是说文学作品不要追求文饰,孔子还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可以说明孔子认为一定的文饰还是必要的,其目的还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内容,并使它起到更大的作用。

5、思无邪——(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以评价《诗经》的特色,并赋予它政治与伦理的含义。

无邪即雅正的意思。

但孔子的无邪包容了《诗经》广泛的内容。

后世反而在理解时经常局限了孔子的本意。

(2)孔子论诗和乐时是从文艺的社会功能出发,把“思无邪”作为评价文学艺术的标准的。

5、思无邪是墨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鲜明地反映了其政治思想与文学思想。

他从民众的物质利益出发,强烈地谴责统治者奢侈的音乐歌舞活动。

他认为音乐歌舞这些活动劳民伤财,令统治者荒废政事,故而有害无益。

他的结论是音乐歌舞等活动必须摒绝。

三表法:
1、三表法是在《墨子非命上》中提出的。

2、三表法原意是说“言有三表”,即,“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以为刑政其中国家人民百姓之利”。

3.、三表法是指立言辩说,应有一定的客观依据和标准,即过去的经验、目前的现实和将其运用于实际事物的实践价值。

4、此说既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带有功利主义的特点与历史局限。

1、解衣般礴:这是庄子在《田子方》篇中提出的,是其崇尚自然、朴素的审美风格的佐证。

这个寓言旨在说明,艺术家用率真自然的创作方式才能表现出真正的艺术。

换言之,艺术家要按照自己的“惰性”去进行艺术创造,才能达到真正艺术的效果。

这是他自由人格的标举。

2、心斋、坐忘:是关于对“道”的体悟与把握,庄子提出的。

所谓“心斋、坐忘”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消除身心的欲求,去除一切的尘思俗虑,以无所滞碍、朗彻透明的心境融入宇宙自然,从而与“道”相默契。

“心斋、“坐忘”其根本就是要求文艺创作主体通过直观经验去领悟、体验、把握事物的本质,从而超越现实获得“道”的精神自由境界。

即文艺创作主体的审美态度必须达到物我两忘、虚静空灵的精神境界。

3、言不尽意、得意忘言:
(1)庄子认为,言与意之间有差异,各有其认识事物的内容和层次,可以言论者为粗,可以意致者为精,而道“不期精粗”,是言论和意致均难以认识的,所以要从“言”外、“意”外去体悟“道”的形象性。

“言”既然不能尽“意”中之“道”,则“言”其实也难以尽“意”。

(2)在“言不尽意”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得意忘言”的观点。

庄子认为:“言”是“意”的基础,“意”是“言”的指向,领悟到意就超越于“言”。

(3)由言意问题可以引申到文艺创作的形神问题,“得意”与“忘言”是艺术形象审美特性的两个质的规定,它要求艺术形象必须是具象与抽象、确证性与模糊性的统一。

1、知言、养气——言辞是人品的表现,因而通过分析言辞,也就可以了解其人的品质。

孟子自称能“知言”,即对片面的、过分的、歪曲的和闪烁的言辞都能知道它们的蒙蔽、沉溺、叛离、辞屈理穷的实质所在。

孟子又自云:“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他所说的“养气”,就是对自己本性中的善端,循乎自然地加以扩充,不断地进行道义的积累。

这样就可以成为思想清明、品格伟大的人,善于分析与运用言辞的人。

2、以意逆志: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上》中提出的批评方法,即分析、理解诗义的方法论。

(2)孟子认为,解说诗不应抓住其中的片言只语而望文生义,也不应对某些艺术性夸张修饰作机械的理解,必须领会全篇的精神实质,加上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探寻作者的志趣倾向。

(3)此说与文学创作中的比兴手法相对应的批评方法,长期为后世批评家所尊用,并在鉴赏学中得以拓展其理论内涵。

(4)此说也往往被误解,导致主观武断的批评。

3、知人论世:
(1)此说是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的,也是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

(2)孟子的原意是从欲与古人为友,须读懂他的作品,而欲理解作品,必须了解其作者,又必须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来立论。

(3)文学作品的思想感情内涵、形式风貌与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感情、艺术素养以及时代精神、社会风气是息息相关的,这是文学批评要进行知人论世的理论基础。

(4)此说与“以意逆志”是相辅相成的,对后世文学批评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