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富血供良性鉴别诊断

合集下载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

方法选取该院收治的65例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肝血管瘤和肝囊肿的ADC明显高于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良性肿瘤的ADC值明显高于恶性肿瘤。

根据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可将其分为富血供病灶和乏血供病灶。

结论根据不同肝脏肿瘤磁共弥散成像ADC值的可以明确鉴别肝脏肿瘤病变的良恶性,同时可以根据动态增强扫描肝脏恶性肿瘤病灶的动脉期表现观察病灶的血供情况。

标签:磁共振;弥散成像;肝脏肿瘤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可以无创性地检查活体组织的功能状态,观察组织水分子的微观扩散状态,提供组织的结构信息[1]。

其是利用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运动特性进行成像,其图像的信号强度可以随着组织的病理变化而发生改变。

近年来临床逐渐开始将DWI技术用于检查腹部实质性脏器情况[2]。

为研究DWI 诊断肝脏肿瘤的诊断和鉴别价值,选取该院2010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65例常见肝脏肿瘤患者,均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取该院收治的65例常见肝脏肿瘤患者,其中41例经手术或者穿刺病理证实确诊,24例经CT、MRI动态增强扫描以及DSA 等影像学检查确诊。

其中男46例,女19例,年龄36~78岁,平均年龄(59.8±2.7)岁,其中23例原发性肝癌,21例肝血管瘤,15例肝转移瘤,6例肝囊肿,其中原发性肝癌和肝转移瘤为恶性肿瘤,肝血管瘤和肝囊肿为良性肿瘤。

1.2 检查方法MR检查使用GE公司生产的Intera 1.5T超导型磁共振扫描仪以及体部表面相控阵线圈,首先进行常规磁共振全肝扫描,扫描序列包括T1WI以及T2WI等,扫描层厚均为5 mm.对于发现肝内有占位病灶的患者进行弥散加权成像扫描,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成像序列,TR=3 600 ms,TE随b值调整,层厚5~6 mm,FOV:380 mm×400 mm,矩阵256×256,选择3个扩散敏感度b值,分别为50 s/mm~、100 s/mm~以及500 s/mm~,吸气后屏气进行扫描,可一次性获得多层图像。

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修改后

肝脏腺瘤的影像学表现-修改后
平扫超过30%的病人瘤周出现较完整的低密度“透明环” 常为特征性表现,其病理基础为瘤周被挤压的肝细胞脂肪 变性。部分学者认为多数肝细胞腺瘤没有包膜,但可压迫 邻近肝组织形成一较薄层、不完整的假包膜。
平扫见中心钙化
肝腺瘤CT平扫密度 可呈不均匀改变
病灶内脂肪成分显示多发低密度
低密度病灶内见高密度出血灶
临床表现
肿瘤小时无任何症状,肿瘤大时,出现腹部肿 块、腹胀及钝痛。合并出血则可产生出血性休
病理及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认为与有关的血管扩张相关,此外口 服避孕药及合成的类固醇密度或等密度肿块,大部分边界清,无分叶 ,(小腺瘤80%)密度均匀,边缘光滑;出血、囊变、钙 化、脂肪变在大腺瘤内常见。合并近期或陈旧出血含铁血 黄素沉积为不规则高密度较有特征性;内含脂肪或肿瘤坏 死也可为低密度区。5%的病人可显示粗点钙化。
肝脏富血供与乏血供病变
动脉期,富血供的肿瘤经肝动脉增强,而正常肝实质 因对比剂还没有进入门静脉系统不出现强化。富血供 肿瘤,表现为在一个相对低密度肝脏中出现高密度病 灶。但是当周围肝实质在门静脉期开始强化时,富血
肝细胞腺瘤(HA)
(liver cell adenoma)
肝腺瘤又名肝细胞腺瘤,少见的肝脏良性肿瘤。 肝细胞腺瘤发现时一般较大,常为单个,典型腺瘤有
纤维板层HCC:所有病灶不均匀强化,腹腔淋巴结大 (65%)、血管及胆管侵犯等。
鉴别诊断
纤维板样HCC: 边界清楚的高密度灶,中心低 密度瘢痕,灶内见星芒状钙 化;心膈旁见肿大淋巴结。
肾癌肝转移
肝腺瘤MRI表现
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 号。病灶内可有脂肪、出血和钙化而导致信号
肝细胞腺瘤(HA)的影像学 表现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本文结合技术原理和病例分析方法,详细阐述了良恶性肝脏肿瘤的影像学表现及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的应用。

通过临床效果分析,发现该技术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具有高度准确性和敏感性。

结论部分总结了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对良恶性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并提出了进一步研究和临床应用的展望和建议。

通过本研究,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和及时的诊断信息,从而提高肝脏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

【关键词】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肝脏肿瘤、良恶性肿瘤鉴别诊断、临床效果分析、影像学表现、技术原理、病例分析方法、价值、展望和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肝脏肿瘤是常见的消化系统肿瘤之一,根据肿瘤的恶性程度不同,治疗方案也有所区别。

在临床实践中,准确地鉴别良恶性肝脏肿瘤是十分关键的,而影像学检查在此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作用。

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是一种高分辨率的影像学技术,通过对水分子的扩散运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对肝脏肿瘤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意义。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影像学设备的不断更新,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技术在肝脏肿瘤的鉴别诊断中展现出了广阔的前景。

本研究旨在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良恶性肝脏肿瘤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效果,并对其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的诊断依据,为患者提供更及时有效的治疗方案。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肝脏肿瘤的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1.5T磁共振DWI序列扫描在鉴别诊断良恶性肝脏肿瘤中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其价值和应用前景。

通过系统的病例分析和临床经验总结,为临床医生提供更准确、快速和非创伤性的辅助诊断方法,提高对肝脏肿瘤的早期筛查和诊断准确性。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和特征

肝脏肿瘤的影像学检查和特征

环影(假包膜) 肝脏病变中出现环影的有腺瘤、肝癌和囊腺瘤或囊腺 癌,肝癌最常见。环影在动脉期,甚至门静脉期都不 强化,表现为低密度,因为纤维组织强化很慢。环影 通常是在延迟期表现为相对高密度而易于观察。
肝癌包膜在平扫和动脉期显示为低密度
在下列情况下使用动脉期成像: 起因不明的肝脏肿瘤的特征。 对高甲胎蛋白患者的肝癌检测。 对肝硬化患者的肝癌筛选。 检测富血管肿瘤患者的肝转移。
二.肝肿瘤的特征
从实用角度出发,探讨一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CT特征 从实用角度出发,探讨一个肝脏局灶性病变的CT特征 首先从检测它的密度开始。如果病变接近水的密度,均 匀、具有清晰的边缘,并且没有强化,这是一个囊肿。 如果病灶强化,下一步判定病灶是否是血管瘤,这是最 常见的肝脏肿瘤。强化表现为边缘和结节状增强,各期 强化密度与血池相同。 如果既不是囊肿也不是血管瘤,就需要对病变进一步研 究。根据增强的不同表现,将肿瘤分为富血供和少血供 两类。通常增强方式和病理特性相关,如脂肪、出血、 钙化、囊变以及纤维成分等成分,并与临床病史相结合 进行鉴别诊断(图)。
富血管病变 动脉期增强病变大多数是良性病变,包括像FNH 动脉期增强病变大多数是良性病变,包括像FNH 和腺瘤的原发性肝肿瘤,以及快速充满对比剂的 小血管瘤。这些良性肿瘤需要与常见的富血供恶 性肝肿瘤鉴别,包括原发性肝癌以及像黑色素瘤、 肾细胞癌、乳腺癌、肉瘤和神经内分泌肿瘤(胰 岛细胞瘤,类癌,嗜铬细胞瘤)等富血供转移瘤。
门脉晚期检测恶性转移低密度肿块。注意 肿块边缘一些增强。
平衡期 平衡期时对比剂从肝脏退出,肝脏密度开始降低。 该期开始于注射造影剂后3 该期开始于注射造影剂后3-4分钟,扫描最佳时 间在在注射造影剂后10分钟。此期的价值在于发 间在在注射造影剂后10分钟。此期的价值在于发 现如肝癌对比剂快速退出的低密度以及如在血湖 中仍存有造影剂的肝血管瘤,或者强化的环状纤 维组织(肝癌)或疤痕组织(FNH,胆管癌)。 维组织(肝癌)或疤痕组织(FNH,胆管癌)。

肝脏富血供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定稿)

肝脏富血供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定稿)
起源于内胚层者又分为实质性错构瘤(以肝 细胞增生为主体)和胆管错构瘤(以胆管和 纤维胶原基质的增生为主体);
起源于中胚层者又分为间质性错构瘤(以间 质性组织的增生为主体)和血管性错构瘤 (以血管和纤维组织的增生为主体)。
肿瘤常发生于肝包膜下,多为单发,偶为多 发性。肿瘤质地坚硬似橡皮,表面凹凸不平 呈结节状,切面呈棕灰色。显微镜下可见大 量结缔组织呈中心性星状排列,肝细胞排列 不规则,不形成肝小叶,胆管上皮及血管多 数已纤维化。肿瘤与正常肝细胞间的界线较 清楚,一般无真正的包膜,但可形成假膜。 肿瘤内多有囊肿存在。
肿瘤多位于肝脏的周边区域,肝脏包膜无膨 隆。CT平扫为低密度影,病灶中心更低密度, 约20%病灶可有钙化,增强后动脉期主要表 现为周边强化为主,延迟后肿瘤实质内造影 剂进入,而中央低密度区无强化。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平扫 门脉期
动脉期 延时期
肝脏上皮样血管内皮瘤
EHE与肝母细胞瘤的鉴别
巨块型:癌组织向周围呈浸润性生长,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 不规则,形成巨大肿块。其内常有坏死,周围可有小子结节。 常形成门脉内肿瘤栓塞。
弥漫型:肿瘤呈5~10mm直径大小之无数散在性小癌结节,不 相互融合,分布于全肝,结节大小比较一致。常于门脉、肝静 脉内形成瘤栓。
与影像诊断有关的病理组织学特征:
5.胆管癌(末梢型)
胆管癌以50岁以上男性多见,可分为肝内型(即肝内 胆管细胞癌)和肝外型(包括肝门部胆管癌及肝外远 侧段胆管癌)。 肝内胆管细胞癌富于纤维间质。根据 其发生部位又可分为末梢型胆管细胞癌及肝门部胆管 细胞癌。
末梢型胆管细胞癌大体病理与腺癌形态大致相同, 与腺癌之肝转移癌很类似,不易鉴别。肿瘤边缘部存 活癌细胞多而稍隆起,与肝组织之界线呈波状。肿瘤 中心富于纤维组织而坚硬。

FNH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学知识讲解讲义

FNH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医学知识讲解讲义

FNH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3min
延迟5min
延迟10min
延迟12min
肝实质期
FNH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3min
延迟6min
延迟15min
肝实质期
FHCC
平扫
门脉期
动脉期 肝实质期
THAT’S ALL THANKS
FHCC - 动脉期病灶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 门静脉期及延 迟期造影剂廓清呈低信号(快进快出) - 肝细胞特异期由于大多数HCC 不能选择性地摄取吸 收Gd-EOB-DTPA,病灶呈明显低信号,中央瘢痕持 续低信号
FNH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迟3min
延迟5min
延迟8min
延迟10min
肝实质期
MRI > CT > 超声
典型FNH的CT表现
平扫呈等密度或轻微低密度 动脉期除瘢痕组织外,肿块的实质部分均匀强化
病灶边界清楚,但不锐利(略显毛糙)且有分叶 门静脉期和平衡期,肿块常与周围肝组织呈等密度
(或轻微略低/轻微略高密度) 50-60%显示中央瘢痕,瘢痕组织在平扫时密度低于
实性部分,动脉期常无明显强化,门静脉期或平衡期 延时强化
毛细血管扩张型 在病灶中心有多发扩张的血窦腔,类似海绵状 血管瘤,病灶中心的供血动脉多而细
分型(临床亚型)
孤立性FNH,常为实质型 多发性FNH综合症,是指FNH至少2病灶,
同时合并有下列病变中的至少一项 -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 动脉结构缺损 -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畸形 - 脑膜瘤或星形细胞瘤 多发性FNH综合症的FNH可以是实质型或 毛细血管扩张型,也可同一病例有两种类 型的病灶

肝脏少见富血供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思路

肝脏少见富血供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诊断思路
无中央瘢痕:HCC? 腺瘤? 转移瘤?
4. DWI: 扩散受限
反映细胞的密度,恶性肿块常为高信号
良性病变常为等或略低信号, 注意有例外及ADC值可重复性差
FNH
炎性假瘤
HCC
DWI
FNH
DWI
20min
20min
5. 有无包膜?
假包膜:肝实质受压,反应性纤维组织增生
➢ 肝细胞癌最常见,占80%,仅平衡期显示包膜
FNH:不典型征象
缺乏中央瘢痕,出现假包膜 合并出血、坏死及含脂质----与肝腺瘤难以鉴别 动脉期轻度强化,静脉期和延迟期渐进性持续性强化 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莫迪司或普美显)检查
➢ 22y/F ➢ CT考虑肝腺瘤
可能;缺乏中 央瘢痕 ➢ 分析:强化明 显(190HU), 无包膜,供血 动脉和引流静 脉) ➢ MRI必要 ➢ 结果:FNH
肝脏少见富血供良性肿瘤及肿瘤样病 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Zzzzzd
肝脏少见富血供占位病变诊断思路
1. 多血供?富/乏血供?--动脉期净强化CT值超过肝 实质,即可认为富血供
① 富血供: ✓ HCC: 肝癌:富血供多,快进快出; 可快进慢出或
乏血供 ✓ FNH+腺瘤: 多为快进但不出 ✓ 血管瘤、AML、少数转移瘤
③ 不典型HCA:肿瘤无基因突变或炎细胞浸润 ④ 异型细胞型: β - 连环蛋白突变型, ( beta-
➢ 脂肪组织:AML、脂肪瘤、畸胎瘤 ✓ 脂肪组织的CT值 - 40— -120HU ✓ 脂肪变性的CT值 - 30— -25HU 技术:同反相位和化学位移成像
3. 是否有中央瘢痕
有中央瘢痕:
① FNH:但50%无瘢痕 ✓ 纤维板层HCC:T2WI低信号;瘢痕较大;延迟强化出现

肝脏富血供肿瘤的影像诊断

肝脏富血供肿瘤的影像诊断

(1)具有肝硬化以及HBV和/或HCV感染(HBV和/或HCV
①肝脏占位直径≥2cm,CT和MRI两项检查中有一项显 示上述肝癌典型特征,即可诊断HCC; ②肝脏占位直径为1-2cm,需CT和MRI两项检查均显示
上述肝癌典型特征,可诊断HCC,以加强诊断的特异性。
(3)血清AFP≥400μ g/L持续1个月或≥200μ g/L持续
男,46岁, 高热3天,伴尿频、尿痛,伴高血压、糖尿病史
IN-PHASE
OUT-PHASE
T2WI
T2WI-SPIR
DWI
普美显三期增强
延迟40min
FLC AFP 141IU/ml
女性,37岁, 乙肝病史,右腰部涨疼1个月
T2WI
DWI
IN-PHASE
OUT-PHASE
平扫及普美显三期增强
男,46岁,查体发现肝脏占位性病变,乙肝肝硬化
2017.04.18 IN/OUT PHASE
普美显平扫及三期增强
普美显平扫及三期增强
普美显延迟20min 50min
高分化肝细胞癌
普美显三期增强及延迟30min
女性,56岁,查体发现肝占位1年
Dixon
高分化肝细胞癌
普美显三期增强及延迟20min
FLC AFP 23978IU/ml
延迟30-45min肝细胞期
FLC
A 15-year-old female. Heterogeneous hypervascularity during the arterial phase (a) and a central scar with calcifications. FLC remains heterogeneous on the portal venous phase, with attenuation similar to liver parenchyma (b). In the chest, mediastinal and lung metastases are evident (c). (d–f) Axial MR demonstrate a right hepatic FLC with heterogeneous signal predominantly similar to liver parenchyma on T1uences. The central scar is heterogeneously hypointense on T1 and T2 weighted 10 images, with lack of enhancement on contrast-enhanced images (f).

富血供与乏血供的判断标准

富血供与乏血供的判断标准

富血供与乏血供的判断标准《富血供与乏血供的判断标准》前言嘿,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富血供和乏血供这个事儿。

你知道吗,在医学啊,还有一些相关的检测领域,经常会碰到这两个概念。

就像是你去看一个东西有没有足够的“能量补给”一样。

了解富血供和乏血供的判断标准可是很有用的哦,它能帮助医生判断身体里的组织或者器官是不是健康,也能在很多科学研究中发挥大作用呢。

那咱们就赶紧来深入了解一下这个有趣又重要的话题吧。

适用范围这个判断标准适用的场景可不少呢。

首先,在医学影像诊断方面,比如说CT(计算机断层扫描)、MRI(磁共振成像)等检查中,医生经常需要判断某个器官或者组织是富血供还是乏血供。

举个例子,当怀疑肝脏上有个小肿块的时候,判断这个肿块是富血供还是乏血供就非常关键。

如果是富血供的,可能是某种良性的肿瘤,像肝血管瘤,或者是恶性程度比较高的肝癌;要是乏血供的呢,那可能是肝囊肿之类的。

在病理学研究中也离不开这个标准。

当医生拿到一块组织样本,想要了解这个组织的血液供应情况时,就会用到富血供和乏血供的判断标准。

这就好比你要知道一片土地是肥沃(富血供)还是贫瘠(乏血供),才能更好地判断这块土地上能长什么东西,或者这块土地是不是生病了一样。

另外,在一些药物研发的动物实验中,研究人员也要观察实验动物体内组织的血供情况,这时候这个标准也派上用场了。

术语定义咱们先来简单说说什么是血供。

血供呢,就是血液供应的简称。

你可以想象一下,我们的身体就像一个大工厂,每个器官和组织都是这个工厂里的小车间。

血液就像是给这些小车间运输原料和带走废物的小货车。

血液里带着氧气、营养物质等,源源不断地送到各个器官和组织那里,这就是血供。

那富血供和乏血供就好理解啦。

富血供就是说某个器官或者组织有比较充足的血液供应。

就像那些繁华的商业区,车水马龙(血液就像车一样多),物资(氧气和营养物质)能很快地运进来,废物也能很快地运出去。

而乏血供呢,就是这个器官或者组织的血液供应比较少,就像偏远的小山村,车(血液)很少,物资的运输和废物的运出都比较困难。

肝脏富血供良性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

肝脏富血供良性占位的诊断与鉴别诊断讲解

血管瘤

典型表面 早期边缘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


早期中心强化,逐渐向周围扩展
延迟期基本充填,中心低密度无充填 充填时间不少于3分钟
不典型表现
早期均匀强化,但持续时间长 早期无强化,完全周边强化,5-10分钟充填 早期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密度 病灶始终无强化(纤维性血管瘤)
T1WI:无特征性 T2WI:略高信号或等信号,信号均匀,疤痕为高信号 动态增强:同CT



少见的良性肿瘤


起源于肝细胞
有完整的包膜
和服避孕药有关
CT表现

动脉期强化,均匀或不均匀 门脉期呈等高密度或略低密度


延迟期为略低密度或等密度
各期可现实包膜 出血、囊边多见
MR表现

T1WI:低信号或略高信号
含有脂肪或伴有出血为高信号
坏死和钙化为低信号 包膜显示

T2WI: 呈略高信号或等信号,出血后呈低信号
动态增强


动脉期:强化多不均匀
门脉期: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延迟期:等信号或略低信号
AML

厚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组成,各种成 分比例各不相同 好发于干有野,单发 女性多见 一般无包膜
君有疾在肝脏
肝脏富血供 良性占位
血管瘤
局灶性结节 增生(FNH)
血管平滑肌 脂肪瘤 (AML)
腺瘤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组织异常增生,肝小叶的排列紊乱 含肝细胞、枯佛氏细胞、胆管、血管

区成更低密度 增强:动脉期
显著强化
除瘢痕以外强化均匀一致

肝脏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初稿子

肝脏良性肿瘤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初稿子

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断与治疗专家共识(2015版)执笔:周伟平刘连新温浩郑树国随着现代影像学技术的发展,肝脏良性肿瘤的检出率也大大提高在肝脏良性肿瘤的诊治存在着诊疗意见不统一,诊疗手段不规范的现象,甚至见于同一单位的不同科室之间。

在肝脏一些良性肿瘤中存在过度治疗的现象。

目前还缺乏有关肝脏良性肿瘤诊治的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同时未制定相关的诊治指南,因此有必要制定相应的诊治指南以规范治疗。

1肝脏良性肿瘤的分类1.1按肿瘤起源分类世界卫生组织对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进行了4次修订(1978、1994、2000、2010),反映了对消化系统肿瘤包括肝肿瘤认识的提高。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0)消化系统肿瘤组织学分类,源自上皮的肝良性肿瘤有:肝细胞腺瘤,肝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胆管腺瘤,胆管微囊腺瘤,胆管腺纤维瘤。

源自上皮的癌前病变有:异形增生结节,胆管内乳头状瘤,胆管黏液囊性瘤。

源自间叶的良性肿瘤有: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海绵状血管瘤,婴儿型血管瘤,炎性假瘤,淋巴管瘤,淋巴管瘤病,间叶错构瘤,孤立性纤维肿瘤。

源自生殖细胞的良性肿瘤有:畸胎瘤,卵黄囊瘤(内胚窦瘤)[1]。

1.2按真性、假性肿瘤分类丛文铭按真性、假性肿瘤将肝脏良性占位性病变分为真性肿瘤和瘤样病变。

真性肿瘤有:肝细胞性肿瘤(肝细胞腺瘤、肝腺瘤病),肝内胆管上皮性肿瘤(胆管腺瘤、胆管囊腺瘤、胆管乳头状瘤病、胆管腺纤维瘤),肝脏血管、淋巴管性肿瘤(海绵状血管瘤、婴儿血管内皮瘤、淋巴管瘤和淋巴管瘤病),肝脏肌、纤维、脂肪性肿瘤(平滑肌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肝脏神经源性肿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肝脏内分泌肿瘤(嗜铬细胞瘤、肾上腺残余瘤、胃泌素瘤、血管活性肠肽瘤),肝脏杂类肿瘤(良性混合瘤、畸胎瘤、间皮瘤、髓外浆细胞瘤、滤泡性树突细胞瘤、黏液瘤、软骨瘤)。

瘤样病变有:肝细胞瘤样病变(局灶性结节性增生、结节型再生性增生、部分结节性转化、大再生结节、代偿性肝叶或段增生、局灶性脂肪变),胆管性瘤样病变(胆管错构瘤、单纯性肝囊肿、多囊性肝病、Caroli病、胆汁瘤等),肝脏杂类瘤样病变(间叶性错构瘤、炎性假瘤、假性淋巴瘤、假性脂肪瘤、孤立性坏死结节、肝紫癜、囊型包虫病、肝脓肿等)[2]。

肝脏转移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转移癌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一、常见征象
CT表现
数目:多发 形态:圆形、类圆形、巨块形、不规则形 大小:不等 边界:清楚或不清楚,大部分清楚 分布:散在或弥漫,肝脏任何部位
平扫密度:均匀或不均匀,中心易坏死呈更低 密度,也可有囊变、钙化、出血 CT增强:表现多样,边缘性强化具有特征性, 根据病灶血供特点可分为三型: (1)富血供型:环状、结节状、斑片状强化,部 分可表现为“速升速降”
谢谢!
发生率较低 原发肿瘤以大肠癌最多见,其次生殖系统肿瘤 钙化形成的机制:由于肿瘤中的坏死和(或)出 血致营养障碍而产生钙化
钙化的形态及与瘤灶的关系:结节斑块状钙化大 多位于瘤灶中心,少部分位于边缘或整个肿瘤中 ;蛋壳状钙化较典型,呈沿瘤周厚环状分布,可 连续或不连续;沙粒样钙化较少见 特点:同一病例的不同瘤灶钙化形态相仿 CT表现:境界不清的低或等密度,增强可有不同 程度强化,也可无强化,中心坏死少见
(2)少血供型(多见):门脉期强化较动脉期明 显,典型者表现为“瞳孔”征、“牛眼”征、“ 圈饼”征等
(3)无血供型:无明显强化
门脉期肝实质增强达到峰值,病灶密度已开始下降, 这时两者差别最大,对发现平扫呈等密度的小转移 灶非常重要,故应强调门脉期的扫描
边缘强化的病理基础:与瘤周的纤维基质有关,即 肿瘤周边存在促结缔组织生成反应、炎症反应、血 管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以及周围肝实质受压、肝索 萎缩。与组织病理学对照, 肿瘤周边强化的肝实质 的厚度较组织学上的肿瘤边缘的厚度更厚一些
section 2
section 3
肿瘤细胞离 开原发部 位进入血 液循环
到达一定部 位后附着 血管壁
突破血管, 生长繁殖 并形成新 的肿瘤
双重 血供
三、肝易发生转移 解剖学基础

医学影像-肝脏富血供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定稿)

医学影像-肝脏富血供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最后定稿)
易并发出血及囊变。
w CT诊断要点:平扫呈边界清楚的低密度灶。 w 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 w 门脉期高或者等密度,延时期为低密度。 w 少部分病例始终不强化,表现为低密度灶。
肝腺瘤1
平扫
动脉期
门脉期
延时期
肝腺瘤2
4.FNH
w 临床表现:多见于30-60岁女性。与肝腺瘤的区别 在于肝腺瘤无胆管存在,巨噬细胞少见。FNH无出 血倾向。常无症状。
患者可以腹部肿块,贫血、腹水等症状,并可出现 黄疸。
病理特点:单个或多个瘤块结构,边界清晰,可有 包膜。大体病理分为:块状型、多结节型、弥漫型。
CT特点:
(1)肿块单发或多发,多为圆形或类圆形,平 扫呈低密度灶,边界清晰。
(2)钙化多见。
(3)增强扫描呈轻度到明显强化,密度可高于 周围肝组织,亦可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扫 描病灶呈等密度或低密度。
CT表现特点:病灶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清 楚但无假包膜。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 早期病灶边缘呈明显的不连续的结节状强化, 强化区域进行性向中心扩展。延迟扫描病灶呈 高密度充填。较大的病灶中心可见始终不充 填。
w 血管瘤与其他富血供肿瘤的鉴别:①血管瘤 的强化与血管相当。②血管瘤在延迟影像上 呈持续强化。③血管瘤有周围结节样强化, 其环内缘呈波浪状,而肝转移瘤其强化环内 缘凹凸不平。④血管瘤增强后呈进行性持续 性、向心性强化,无“周围洗脱”现象。
w 病理特点:良性占位,常为单发,20%为多发。它 是由结构紊乱的正常肝细胞、肝巨噬细胞、血管和 胆管等构成。边界清晰,无包膜。主要是由中央纤 维疤痕和周围增生的肝细胞结节与胆小管组成。缺 乏正常的中央静脉和脉管结构,但穿行于纤维疤痕 内的血管丰富。
w CT诊断要点:

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讲课文档

肝脏实性占位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讲课文档

三、肝转移癌( liver metastases)
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以门脉转移者多见,消 化道转移癌占首位,其次为肺、乳腺癌
临床表现:早期多无症状,或被原发肿瘤症 状掩盖。出现症状时,病灶常较多且较大, 表现与原发肝癌相仿,乏力、呐差、腹胀, 恶心,腹部包块等AFBiblioteka 多为阴性,消化道转移者,CEA可升高
HCC有肝炎肝硬化史,AFP常阳性;HCC 增强后,常有强化表现,强化往往不均匀
FNH为肝内少见良性病变,血供丰富,强 化方式与腺瘤相同,但无包膜;中心性瘢痕 为FNH特征性表现,呈条状放射状
大的血管瘤一般以病灶边缘开始强化,逐渐 向中心扩展,易于与其区别,腺瘤一般为均 匀强化。
现在五十五页,总共六十六页。
现在四十七页,总共六十六页。
肝血管瘤
现在四十八页,总共六十六页。
肝血管瘤
现在四十九页,总共六十六页。
鉴别诊断(与HCC鉴别)
血管瘤与HCC增强方式不同
➢ HCC表现为整个病灶的均匀或不均匀强化,门脉期 信号下降,为低信号或等信号,极少数为高信号(门脉 参与部分供血造成)
➢ 血管瘤往征从周边开始强化,呈点状,结节状 或环状,强化信号(密度)高于HCC,与主动脉 信号一致,门脉期延迟期始终保持强化,且强化区 域扩大,大部分或全部填充
现在十六页,总共六十六页。
HCC CT灌注。a示HCC, b示肝动脉灌流量,C示肝 动脉血容积,d示肝动脉血通过时间
现在十七页,总共六十六页。
肝癌动脉期(MIP/VR)
现在十八页,总共六十六页。
肝癌门脉期(MIP/VR)
现在十九页,总共六十六页。
巨块肝癌
现在二十页,总共六十六页。
结节型肝癌

肝脏乏血供病变的Gd-EOB-DTPA MRI表现

肝脏乏血供病变的Gd-EOB-DTPA MRI表现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InternationalJournalofMedicalRadiology2019Sep 鸦42穴5雪:561-564肝脏乏血供病变的Gd-EOB-DTPA MRI 表现李晓明刘晨王健蔡萍*【摘要】由于肝脏乏血供病变的常规影像表现相似,故术前对病变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有一定困难。

MRI 是肝脏病变诊断最有价值的成像方法,利用非特异性细胞外对比剂钆塞酸二钠(Gd-EOB-DTPA )在肝胆期可以被肝细胞特异性摄取的特点,能够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

就多种肝脏乏血供良恶性病变的病生理特点及Gd-EOB-DTPA 的MR 影像征象予以综述。

【关键词】肝脏病变;乏血供;钆塞酸二钠;磁共振成像中图分类号:R575;R445.2文献标志码:AThe imaging feature of liver hypovascular lesions based on Gd -EOB -DTPA MRI LI Xiaoming,LIU Chen,WANG Jian,CAI Ping.Department of Radiology,The First Hospital Affiliated to Army Medical University (SouthwestHospital ),Chongqing 400038,China【Abstract 】The findings of hepatic hypovascular lesions are similar on conventional imaging.It ’s difficult indifferential diagnosing between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is the most valuable imaging method to diagnose liver disease.We can take advantage of the nonspecific extracellular contrast agent gadolinium ethoxybenzyl diethylenetriamine pentaacetic acid (Gd-EOB-DTPA)which can be uptaked by hepatic cell.It improves the detection of liver lesions and diagnostic accuracy.We reviewed the patho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manifestions of hepatic benign and malignant hypovascular lesions based on Gd-EOB-DTPA MRI.【Keywords 】Liver lesion;Hypovascular;Gd-EOB-DTPA;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IntJMedRadiol,2019,42(5):561-564作者单位: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放射科,重庆400038通信作者:蔡萍,E-mail :530305942@ *审校者基金项目:重庆市社会民生科技创新专项基金(cstc2016shmszx 130019)DOI:10.19300/j.2019.Z6781综述腹部放射学肝脏是肿瘤的好发部位之一,超声造影、CT 及普通细胞外对比增强MRI 扫描等常规影像检查方法对肝脏病灶检出的敏感性和诊断准确性较低,而钆塞酸二钠(Gd-EOB-DTPA )作为一种肝细胞特异性对比剂,除可以用于同反相位、T 1WI 、T 2WI 、扩散加权成像(DWI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 )等常规序列和动态增强扫描序列检查外,新增加的肝胆期成像还能反映肝细胞功能和病变的信息,明显提高肝脏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1]。

肝脏含脂肪病变的鉴别诊断

肝脏含脂肪病变的鉴别诊断

整理课件
35
给出一个病例 原发腹膜后畸胎瘤浸入肝脏 增强ct显示囊性含脂肿块,有壁,肿瘤内有钙 化。
整理课件
36
整理课件
37
病理显示成熟的脂肪组织以及血 管
整理课件
38
(9)肾上腺剩余组织瘤,是肾上 腺皮质细胞异位到肾上腺外组织
可以是无症状,也可以分泌激素。 组织学上,hepatic Adrenal Rest Tumor(HATT), 有低柱状上皮细胞和立方上皮细胞构成,非常类 似于肾上腺皮质肿瘤。 内部有脂肪成分是它的一个特征。 影像学上,常有包膜,显示大体可见的脂肪成分, 以及富血供。 与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或者HCC有时难以鉴别。
CT上脂肪成分的CT值为-10~-100HU。 MR,脂肪在T1WI上为高信号。脂肪抑制序列
(细胞外脂肪),以及化学移位成像的反相位 GRE 序列是低信号(细胞内脂肪)。
整理课件
8
CT
整理课件
9
MRI
整理课件
10
整理课件
11
良性病变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肝脏脂肪变性(steatosis)
典型表现是韧带周围或者门脉系统周围-- 脂肪变性。 通过病变的位置分布以及 从其内部穿过的, 不变行的血管,可以很好的诊断。 当然,多发结节性的脂肪变性可以类似转移 瘤。
整理课件
41
(11)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的 黄色瘤
肝脏受累少见,通常见于广泛的LCH。 通常病变特异性的位于门脉周围,分成四种不同的组织学 分期:
增生; 肉芽肿; 黄色瘤; 纤维化。 超声上,均匀的高回声。 CT及MR上可见脂肪信号。
整理课件
42
恶性病变:1、HCC
HCC 小于1.5cm的高分化HCC常有弥漫性的脂肪变。 小HCC中35%内有脂肪成分。 不同于肝细胞腺瘤的均匀分布的脂肪成分, HCC的脂肪常是散在分布的

肝脏肿块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肝脏肿块影像诊断与鉴别诊断

医 院
任何一期与血池强化不匹配,可以否定血管瘤诊断。
小结:肝脏CT扫描技术
✓取决于CT机型、对比剂流率
✓动脉期:单层螺旋CT:动脉晚期时间为35秒,若全肝扫描

时间为20秒,则扫描启动时间为25秒,结束时间为45秒,
庆 医
否则会影响富血供病变显示。
科 ✓64层螺旋CT:全肝扫描时间为4秒,则启动扫描时间为33秒。

瘤、肾细胞癌、黑色素瘤等。




✓富血供病变动脉晚期检出,其它期相区分其强化形态,另

外要结合临床特征和大体病理进行诊断。
庆 医 ✓富血供转移:有原发肿瘤病史
科 大
✓HCC:有肝硬化基础
学 ✓FNH:多见于年轻女性 附
属 ✓肝腺瘤:口服避孕药、促同化激素类药或有肝糖原贮积病。










肝硬化、肝癌 有中央瘢痕的FNH 腺瘤


动脉晚期




血管瘤
2、乏血供病变:
重 ✓肝乏血供肿瘤较富血供肿瘤更常见 庆 医 ✓肝乏血供肿瘤以恶性和转移性肿瘤常见 科 大 ✓大部分肝原发肿瘤是富血供的,但约10%HCC为乏血供,胆 学 管细胞癌为乏血供肿瘤,但延迟显示强化。 附 属 第 一 医 院
4)钙化
钙化CT呈高密度,MRI T1WI和T2WI呈低信号。
重 庆 病灶中心钙化见于:
医 科
✓转移性肿瘤(特别是结肠肿瘤)
大 学
✓纤维板层肝癌( Fibrolamellar carcinoma (FLC)):中心

瘢痕内钙化多见。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

简述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鉴别要点1.引言1.1 概述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是两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其影像学鉴别是诊断和治疗的关键。

在肝血管瘤中,血管瘤是最常见类型,占所有肝血管瘤的大部分,而肝细胞肝癌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肝癌。

虽然它们在影像学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一些显著的差异。

肝血管瘤往往是良性病变,主要由扩张的血管组成。

它们通常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清晰的边界,可以单个或多个。

在血供方面,肝血管瘤常常呈一种动脉和门静脉双供血的模式,而门静脉成分可能更具有支配性。

在增强扫描中,肝血管瘤往往显示早期均匀强化,且延迟期仍保持明显强化。

此外,肝血管瘤还可以表现为多发性或巨大血管瘤,这些特点在影像学上有助于与肝细胞肝癌相鉴别。

与此相反,肝细胞肝癌是一种恶性病变,即癌细胞来源于肝细胞。

在影像学上,肝细胞肝癌常常呈现为不规则的结节性病灶,边界模糊,形状多样。

血供方面,肝细胞肝癌主要通过肝动脉供应血液。

在增强扫描中,肝细胞肝癌通常呈动脉早期强化,但延迟期常表现为强化减退。

此外,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可表现为肿块内坏死、出血、包膜侵犯等特点。

为了准确鉴别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我们需要综合分析影像学表现。

除了形态学特征外,我们还需注意其病灶血供情况、强化模式和延迟期的变化。

此外,结合患者的临床病史、肝功能等方面的信息,可以提高鉴别的准确性。

总之,了解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对于正确诊断和治疗非常重要。

进一步研究这两种疾病的影像学鉴别要点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肝脏疾病患者。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的设计是为了确保文章有条理、易读和易理解。

本文主要介绍了肝血管瘤与肝细胞肝癌在影像学上的鉴别要点。

为了更好地呈现这些内容,本文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首先对文章的主题进行了概述,简要介绍了肝血管瘤和肝细胞肝癌的概念和重要性。

同时,文章还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并说明了各个部分的内容和目的。

正文部分是整篇文章的核心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肝血管瘤的影像学特点和肝细胞肝癌的影像学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1WI:无特征性 T2WI:略高信号或等信号,信号均匀 疤痕为高信号 动态增强:同CT
Mn-DPDP
Mn-DPDP
Gd-BOPTA:双功能造影剂 显示血供=Gd-DTPA 肝细胞特异期=Mn-DPDP
延迟 60分
RESOVIST
before
after


少见的良性肿瘤 起源于肝细胞 有完整的包膜 和服避孕药有关
CT表现
动脉期强化,均匀或不均匀
门脉期为等高密度或略低密度
延迟期为略低密度或等密度
各期可显示包膜
出血、囊变多见
MR表现
T1WI:低信号或略高信号
含有脂肪或伴有出血为高信号
坏死和钙化为低信号
包膜显示
T2WI:为略高或等信号,出血后呈低信号
所有序列上和正常肝实质信号一致
动态增强
动脉期:强化多不均匀
肝脏富血供良性占位 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放射科 上海市影像医学研究所 严福华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腺瘤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ML) 血管瘤 鉴别要点
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肝组织异常增生,肝小叶的排列紊乱
含肝细胞、枯佛氏细胞、胆管、血管
中心瘢痕
CT表现
MR表现
SE序列
T1WI:低信号,边界清楚 T2WI:高信号,“亮灯征”(?) 出血或血栓-高信号 纤维疤痕-低信号
囊变-信号比瘤体更高
增强表现:同CT

未显示中心瘢痕:16-40% 假包膜样强化: 病灶生长缓慢 中心瘢痕无强化:胶原性的,缺乏血管
MR表现
Mattison的标准: T1WI、T2WI肿瘤呈等信号 除中心疤痕外,肿瘤信号均匀 中心疤痕在T2WI上为高信号
符合率〈50%
MR表现和场强强度、序列和扫描参数有关系
门脉期:等信号或略高信号 延迟期:等信号或略低信号 MR特异性对比剂
Mn-DPDP
血管平滑肌脂肪瘤

厚壁血管、平滑肌细胞和成熟的脂肪细胞 组成,各种成分比例各不相同 好发于肝右叶,单发 女性多见 一般无包膜

CT表现

脂肪密度
强化特征
动脉期:实质部分不均匀强化
显示病灶中心血管影
不典型表现
Mortelé 报道:

年龄:80%-95%的FNH发生于30-40岁的妇女 儿童期(0-16岁)仅占肝脏肿瘤的2% 肿瘤大小:85%的FNH直径<5 cm ,12%在5-10 cm 之间,而3%的FNH病灶的直径>10 cm



病灶多发:
病灶内出血、坏死和脂肪堆积:极为少见
不典型表现
增强表现:同CT
MR显示脂肪成分和血管比CT敏感
严福华。肝脏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及MR征象分析。中华放射学 杂志,2001,35:821-824
平扫 SET1WI
平扫 SET2WI
平扫 SET2WI
Mn SE T1W
Gd 动脉期
Mn
Gd 门脉期
Mn SPGR T1W
Gd 门脉期
RESOVIST
平扫:低密度或等密度,瘢痕区呈更低密度
增强: 动脉期: *显著强化
除瘢痕以外强化均匀一致
瘢痕区早期无强化或轻度强化
显示血管(瘢痕内或周边)
显示病灶的范围和边界
门脉期:表现多样---高、等或略低密度
边界不清
瘢痕区延迟强化
严福华。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螺旋CT多期扫描中 的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9;18:468

Yan Fuhua. Role and pitfalls of hepatic helical multi-phase CT scanning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SHHE and SHCC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1998; 4: 343-347
门脉期:延迟强化,边界不清
Yan Fuhua.Hepatic Angiomyolipoma: Variable appearances on Two-phase contrast Scanning of Spiral CT。EJR, 2002, 41: 12-18
MRI表现
SE序列:
T1WI--低、高或混杂信号 T2WI--不同程度的高信号 脂肪(T1WI、T2WI高信号,抑脂后信号下降) 血管(流空信号,高信号)
血管瘤CT表现
典型表现 早期边缘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 早期中心强化,逐渐向周围扩展 延迟期基本充填,中心低密度无充填 充填时间不少于3分钟
不典型表现
早期均匀强化,但持续时间长
早期无强化,晚期周边强化,5-10’充填
▲早期均匀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 ▲病灶始终无强化(纤维性血管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