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侗语与汉语关系研究概况 - 中国民族语文翻译中心

合集下载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语言学家简介

中国著名的语言学家简介岑麒祥主要研究方向为普通语言学和语言学史《语言学史概要》是其最重要、影响最大的一部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史著作陈望道中国著名教育家、修辞学家、语言学家,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修辞学发凡》第一部有系统的兼顾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著作丁声树中国杰出的语言学家,词典编纂专家编写《现代汉语词典》,《现代汉语语法讲话》符淮青汉语词汇学、语义学、词典学研究《现代汉语词汇学》高名凯著名语言学家与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观点平妥,简明通俗,至今仍被许多高等学院用为教材。

桂诗春著名语言学家和外语教育家,心理语言学、应用语言学、语言测试、统计语言学等郭锡良主要著作有:《古代汉语》(三种)、《汉字古音手册》、《汉字知识》等著作10种。

音韵方面也第一次提出了殷商音系的设想,为汉语语音史填补了一项空白。

何九盈中国古汉语、汉语音韵学专家《中国现代语言学史》胡明扬胡明扬的学术活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对现代汉语语法、汉语方言并结合汉语实际对语言理论的研究;一是向国内介绍国外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北京话初探》、《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胡裕树汉语语法理论、现代汉语教学、语言文字辞书编纂《现代汉语》、《今日汉语》、《汉语语法研究》胡壮麟国外语言学、功能语言学、语用学、语篇分析、英语教学法、符号学、认知与隐喻《语言学教程》黄伯荣现代汉语和汉语方言的研究,现代汉语的语音、文字、词汇、语法及汉语方言等方面《汉语方言语法类编》蒋礼鸿著名语言学家、敦煌学家、辞书学家《敦煌变文字义通释》、《义府续貂》金兆梓著名语言学家、文史学家《国文法之研究》黎锦熙《新著国语文法》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揭示了我国白话文内在的语言规律,是我国第一部完整的、具有自己独特体系的、将传统语法体系应用于现代汉语的专门著作。

李方桂李方桂的学术成就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印第安语言的研究、侗台(壮侗)语族语言的研究、汉语和藏语的研究参与翻译《中国音韵学硏究》(ps:《中国音韵学研究》是高本汉构拟中古音的代表作,陆续发表于1915-1926间,中译本是由赵元任、李方桂、罗常培共同翻译的,在翻译中三位学者加了注释和补订。

壮语基础(Sawcuengh)

壮语基础(Sawcuengh)

壮语基础(Sawcuengh)一,壮族语文概说及学习壮语文的意义 (Genjgangj Vahcuengh Sawcuengh Caeuq Gij Yiyi De) 壮语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人民(近1800万)的母语,分为北南两大方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与国内布依,傣,侗,水,黎,毛南,仫佬等兄弟民族,以及东南亚的泰语,老挝语,越南的岱族,侬族语等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其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湖南,四川以及越南北部均有分布。

使用人口近2000万。

1957年11月29日,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的政务院(即今国务院)第63次会议通过并批准了《壮文方案》,在壮族地区推行使用。

从此壮族人民结束了本民族没有统一民族文字的历史。

(民间使用一种类似汉字方块字的土俗字(古壮字, Sawndip), 有近千年历史,但由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未能形成壮民族统一的文字,不过却有极深刻的研究价值) 壮文是一种科学的拼音文字,以词为书写单位,它采用拉丁字母为字母形式,以壮语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壮语武鸣音为标准音。

壮文共有26个字母,其中5个用作声调符号(即z、j、x、q、h),一个为兼类字母(既做声母又做调号,即―h‖)。

壮文有22个声母,108个韵母,6个舒声调(第一调不用标调号,2-—6调符号依次如上),2个塞声调(塞声调音节中的韵母都以闭塞的辅音作韵尾,其声调已反映在收声的韵尾上,因此不用再标调)。

壮文是壮族人民法定的,本民族统一的民族文字,受到国家《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的保护,她不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其他壮族自治地方享有官方语文的地位,而且得到国家的尊重和重视。

人民币上标有壮文;国家中央民族翻译局7个语文室中设有壮文室,为每届全国人大,政协及党代会提供壮语同声传译及重要文件壮文译本;办有广西壮文学校,壮文杂志《三月三》和壮文报纸《广西民族报》;广西境内党政机关的牌匾及公章须标记壮文;广西电视台及广西人民广播电台均办有壮语节目(但均不足以满足壮族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也未恢复这个人口大民族的壮语广播节目)。

壮、汉语动词附加成分的比较

壮、汉语动词附加成分的比较

壮、汉语动词附加成分的比较张晓勤;闫松【摘要】壮语和汉语是同属于汉藏语系的两种亲属语言,二者的语言要素之间有同有异,我们把动词附加成分比较作为关注点,通过比较,发现壮、汉语的动词附加成分在形态特征、表义特征、语用功能上都表现出较大的相似性,部分呈现出规则对应关系.【期刊名称】《梧州学院学报》【年(卷),期】2010(020)004【总页数】10页(P36-44,108)【关键词】壮语动词;汉语动词;附加成分;比较【作者】张晓勤;闫松【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南宁,530006;广西武警消防总队,广西,南宁,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18.4本文“动词附加成分”是指依附于动词的表示语法意义或者附加性词汇意义的成分,包括词缀、词尾和一些体标记、貌标记等。

壮语和汉语很多动词都可通过附加成分表达不同语法意义或附加性词汇意义。

从动词性质看,能带附加成分的动词以动作动词居多,又以自主动词为主。

从音节数目看,主要是单音和双音动词。

为行文方便,本文用X代表动词基式,a代表第一个附加成分,b代表第二个附加成分,c代表第三个附加成分,aa和bb代表叠音附加成分,ab代表非叠音附加成分,下标小数字表示附加成分内部有差别,依此类推。

我们试图从附加形态、表义特征、语音特征、语用功能四个方面,对壮语和汉语动词的附加成分进行平面比较,并对其中的某些语言现象作出解释和说明。

(一)壮语动词附加成分形态特征壮语动词附加形态较为丰富,主要分为前冠型和后附型,后附型又包括基本型和扩展型。

1.前冠型:主要是aX型,包括a1X1、a1X2、a2X、a3X四式。

X为单音动词,双音动词一般不能前冠附加成分。

a1X1式。

a1为前附成分dox-,加在一般单音动词基式X1前。

如“daq骂——doxdaq互骂,dwk打——doxdwk打架”等。

a1X2式。

a1为前附成分dox-,加在单音趋向动词基式X2前。

如“bae去——doxbae向前(进),ma来——doxma往回(来),hwnj上——doxhwnj向上(去),roengz下——doxroengz往下(去)”等。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壮语对广西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广西境内的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六大汉语方言中受壮语影响最多的是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

本文主要分析壮语对这四种汉语方言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影响。

声母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古心母字读?,以及广西白话、北部壮语区官话的声母呈现出壮语中具备的某些特点,韵母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元音a在复元音韵母、鼻元音韵母、塞音尾韵母中的长短对立,声调方面的影响表现在白话调类的繁多以及入声调的分化。

标签:壮语广西汉语方言语音语言接触理论表明,世界上孤立生存的族群是十分罕见的,由于族群之间的相互交往必然要通过语言进行沟通,于是就会发生语言接触[1]。

一般说来,语言之间的相互影响是由于不同语言长期接触而产生的。

在广西境内,作为弱势语言的壮语,由于长期的语言接触,对强势语言的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都有影响。

总体而言,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湘语、闽语六大汉语方言中,受壮语影响最多的是白话、平话、官话、客家话四种。

下文从声母、韵母、声调三方面分别说明壮语对这四种汉语方言语音的影响。

语音、词汇和语法是语言的三大要素,三者之中,尽管语音的稳固性较强,但当一种语言因外来因素而受到另一语言的强烈渗透时,也会产生一些背离该语音发展规律而发生变异的现象。

作为长期处于壮族地区且与壮语长久共存的广西汉语诸方言,因受壮语的冲击,在声韵调中留下了壮语语音的若干烙印。

一、声母的影响壮语对汉语各方言声母的影响上最明显的一点在于古心母字读?。

《广西通志·汉语方言志》在总述白话特点时,有一条提到:“大部分地区有边擦音?,来自古心母字及生母少数字。

”[2]古心母字读?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广西境内的白话、平话、官话甚至客家话和闽语中。

在谈到粤语中上述现象时,戴庆厦(1992)认为,“西路粤语(包括广东西部和广西东南部)古心母字演化成边擦音?(广州仍读s),……这种特性不是古漢语语音的继承,而是古壮侗语影响的遗迹”[3],这个观点也适用于古心母字读?的其他汉语方言。

壮、傣语亲属称谓词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研究

壮、傣语亲属称谓词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研究

壮、傣语亲属称谓词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研究蓝媛媛【摘要】壮语和傣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由于壮、傣两族分离年代久远,在不同地理环境、民族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壮、傣语亲属称谓又有所不同.以广西柳江县、大新县壮语及云南西双版纳傣语为语料,对其亲属称谓词进行调查比较,分析称谓词的异同点并探讨语言发展背后的文化内涵.%The two languages of Zhuang and Dai belong to Zhuang-Dai language branches in Zhuang-Dong Group in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Due to the long time of separation between the Zhuang and Dai,and under the influence of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national cultural factors,the family appellations of Zhuang and Dai are also different. This paper takes Zhuang language of Liujiang, Daxin county and Dai language in Xishuangbanna as corpus,comparing Zhuang and Dai Kinship to explore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language branches and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language development.【期刊名称】《柳州师专学报》【年(卷),期】2015(030)005【总页数】5页(P47-51)【关键词】壮语;傣语;亲属称谓词;文化内涵【作者】蓝媛媛【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云南昆明 6505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36壮、傣语同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又称台语支)[1]3如下:在国内,壮语主要分布在壮族聚居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的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广东省怀集县、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贵州省的望谟、罗甸县等,湖南省的江华县等。

壮语发展史

壮语发展史

壮语发展史概述壮语是中国壮族人民使用的语言,属于壮侗语系,是中国独有的一种语言。

壮语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是壮族文化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不同历史时期、壮语的特点、使用地区以及保护措施等方面探讨壮语的发展历程。

壮语的起源和发展1.壮语的起源–壮语起源于古代壮族祖先的语言,主要发展在南方地区。

–壮语在与汉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独特的语言体系。

2.壮语的发展历程–古代壮语:古代壮语是壮族历史的初期阶段,受到南方古代文明的影响较大。

–中古壮语:中古壮语时期,壮族起义军的兴起加速了壮语的发展,并形成了一些壮族诗歌、传说和神话。

–近代壮语:近代壮语主要是指19世纪以后的壮语,受到汉语和外来文化的影响,逐渐演变为现代壮语。

壮语的特点与影响因素1.壮语的语音特点–壮语有六个声调,发音较为复杂。

–壮语中的辅音较多,音节结构复杂。

2.壮语的词汇特点–壮语词汇丰富多样,反映了壮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壮语的词汇中有很多表达动物、植物和自然环境的词汇。

3.壮语的语法特点–壮语的语法结构与汉语有所不同,具有独特的句法规则。

–壮语中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有不同的变化形式。

4.文化因素对壮语的影响–壮族人民的文化传统对壮语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壮族的民族乐器、舞蹈、绘画等艺术形式都与壮语密切相关。

壮语的使用地区1.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是壮语使用最为广泛的地区,壮语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官方语言之一。

2.邻近地区–壮语在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和海南等地也有一定的使用群体。

–随着中国各民族地区的交流和发展,壮语也逐渐扩大了使用范围。

壮语的保护与传承1.教育体系中的壮语教学–针对壮族地区的学校,加强壮语的教学和研究,培养更多的壮语专家和教师。

2.壮语文化的传承–通过举办壮语歌曲、诗歌等比赛活动,推动壮语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3.壮语的数字化保存–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将壮语进行记录和保存,以防止语言的消失。

侗语

侗语
③南、北方言常用词的差异很小,相同的词达70%左右。北部方言的汉语借词比较多。
④有些词语侗语固有词和汉语借词并存并用,新老借词也有并存并用的现象。
读法
汉字
侗文
汉字
侗语(song⁷ jinm⁶),一种8种声调组成的语言,在西方被称为多声部自然和声的民间语言,历史上分布 在整个侗族南部方言区,我们都有学习过汉语,汉语中有4种声调,分别是平、上、去、入4种声,主侗语中有8 个声调,分别用1.2.3.4.5.6.7.8代表声调,有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短声、轻声、长声、重声8种声调,所 以侗族大歌被西方标准译名为Kam Grand Choirs,Grand Choeur des Kam,是在中国侗族地区由民间歌队演唱 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大自然音乐。在侗语中有8个声调分别代表:1代表平声, 2代表上声,3代表去声,4代表入声,5代表短声,6代表轻声,7代表长声,8代表重声。
侗文
song⁷ jinm⁶(侗语),jian² xi⁷ jai⁶ li⁶ yi⁷ hang² ⁸ hang² sen¹ dao⁷ byin⁴ li⁶,geh⁴ geh⁵ wai⁷ gueh² xi⁶ gang¹ xia² bying⁴ li⁶ song⁷,wang⁵ guang³ xi⁶ xi³ wang⁴ nan² li⁶,liu⁴ li¹ xio² song⁴ jia⁶,song⁴ jia⁶ meh² ⁴ hang² sen¹ dao⁷,xi⁵ xi³ bing²、jia⁶、bai⁸、lao¹ ⁴ hang² sen¹ dao⁷,song⁷ jinm⁶ huan³ nai³ meh² ⁸ hang²,xi⁵ xi³ yong³ 1.2.3.4.5.6.g⁴ li⁶,meh² bing²、jia⁶、 bai⁸、lao¹、din¹、jia¹、hai⁸、jing⁶ ⁸ hang² sen¹ dao⁷,geh⁴ geh⁶ wai⁴ gueh² xi⁶ gang¹ "Kam Grand Choirs, Grand Choeur des Kam" liu⁸ geh⁶中国 li⁶ jyinm⁶ xi⁶ gang¹ yen² jiong² li⁶、meh¹ s³ wi¹ li⁶、meh¹ yan³ li⁶、xia² bying⁴ li⁶,li¹ ga⁷ jia⁶. song⁷ jinm⁶ meh² ⁸ hang² sen¹ dao⁷:¹ xi³ bing²,² xi³ jia⁶,³ xi³ bai⁸,⁴ xi³ lao¹,⁵ xi³ din¹,⁶ xi³ jia jia¹,⁷ xi³ hai⁸,⁸ xi³ jing⁶。

汉藏语系语言

汉藏语系语言

汉藏语系语言一概说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早期曾称为“印支语系”(Indo—Chinese Family),也有的称为“藏汉语系”(Tibeto-Chinese Family),现在通称为汉藏语系。

这是由于这个语系中的汉语和藏语的历史文献最丰富,使用人口较多,因而用这两种语言的名称来概括与其有亲属关系的语言群。

汉藏语系一般认为包括汉语和藏缅、壮侗、苗瑶三个语族。

壮侗语族在国外有的称为侗台语族或台语族。

最早提出这一分类法的是李方桂先生。

他在《中国的语言与方言》(1937)一文中就提出汉藏语系分汉语、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的论点。

1954年罗常培、傅懋勣先生在《国内少数民族语言文字的概况》一文中提出的汉藏语系分类表与李方挂先生的分类法大致相同。

汉藏语系语言主要分布在中国、泰国、老挝、缅甸、不丹、锡金、尼泊尔、印度、孟加拉、越南、柬埔寨等亚洲各地,此外,在世界各地还有不少使用汉藏语系语言的人。

中国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集结点,据孙宏开、胡增益、黄行编的《中国的语言》,已确定的语言有120多种。

国外学者有的并不清语言和方言的区别,以族称或地理分布为依据,把方言也认作语言,认为中国的语言总数有三、四百种之多。

这个结论不可靠。

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各民族杂居的较多。

汉藏语系各语族、语支的语言,形成许多语言交错的地区。

汉语分北方、吴、湘、赣、客家、粤、闽等方言,分布几乎遍及全国各地。

藏缅语族分布在西南、西北和中南地,即西藏自治区、青海、甘肃、四川、云南、贵州、湖南、湖北、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外分布在缅甸、印度、锡金、不丹、尼泊、泰国。

苗瑶语族分布在中南、西南和东南地区,即贵州、湖南、云南、广西壮族自治区、四川、重庆、湖北、江西、广东、海南;国外分布在越南、老挝、泰国,1975年越南战争后,有一部分难民移居美国、法国、澳大利亚、德国等西方国家。

壮侗族语分布在中南、西南地区,即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贵州、湖南、广东、海南、四川;国外分布在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印度。

壮语翻译大全

壮语翻译大全

壮语翻译大全介绍壮语,又称壮文,是中国壮族人使用的语言文字。

壮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等地。

壮语是壮族人民的母语,也是他们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壮语的基本特点、壮语的翻译方法以及常用的壮语翻译词汇,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壮语。

壮语的基本特点壮语属于壮侗语系,是一种声调语言。

它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音节结构复杂:壮语的音节结构由声母、韵母和声调组成,其中韵母比较丰富,有20个左右的元音。

壮语的声调也是非常重要的,不同的声调会改变词义。

2.词汇丰富:壮语词汇丰富多样,有大约10万个词汇。

这些词汇包括人名、地名、动物植物名称等各个方面。

3.语法灵活:壮语的语法比较灵活,没有严格的词序要求。

壮语的句子结构通常是主谓宾的形式,但可以根据需要灵活变换。

壮语的翻译方法壮语的翻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需要翻译者具备深厚的壮语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壮语翻译方法:1.直译法:直译法是指将源语言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常见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保持原文的风格和特点。

2.意译法:意译法是指根据上下文和语境,灵活地将源语言的意思翻译成目标语言。

这种方法适用于一些特定的壮语词汇和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3.文化适应法:文化适应法是指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惯,对源语言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变。

这种方法可以使翻译更符合目标语言的习惯和口音。

常用的壮语翻译词汇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壮语翻译词汇,供大家参考:1.你好 - Nangzhi2.谢谢 - Vatlungv3.早上好 - Bungzhangzhi4.晚上好 - Bungshizhi5.再见 - Nangliuzhi6.我爱你 - Nangzhi wuzhu7.朋友 - Lulam8.家庭 - Mipzang9.美丽 - Yungli10.成功 - Buzhuan结语本文介绍了壮语的基本特点、翻译方法以及常用的壮语翻译词汇。

侗族语言调查研究报告

侗族语言调查研究报告

目录一、引言 (3)二、资料与方法 (5)三、结果与分析 (7)(一)现状 (7)(1)侗语的概述 (7)(2)侗语的传承出现代际中断现象 (7)(3)影响侗语发展因素的现状分析 (9)(二)原因 (12)(1)外部原因 (12)1、经济发展的“督促”,迫使侗语让位于普通话..(12)2、“外来文化”的诱惑,侗族人尚进求变的思想.(13)3、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法律的不健全 (14)4、现代教育体制和艰难的双语教学 (14)(2)内部原因 (16)1、侗语缺乏书面传承 (16)2、侗语观念淡薄 (16)3、本民族外出务工导致传承人减少 (18)(三)对策 (18)(1)本民族重视是根本 (18)(2)经济的发展是关键 (20)(3)政策的倾斜是手段 (23)(4)教育的投入是源泉 (24)四、小结与讨论 (25)五、参考文献 (26)六、附录资料 (26)附录一:调查问卷 (26)附录二:访谈提纲 (31)附录三:录音资料节选 (35)(1)录音材料之吴歌师 (35)(2)录音材料之钟教授 (38)(3)录音材料之老歌师 (40)(4)录音材料之甘村长 (45)附录四:侗族文字及相关图片 (52)二〇一三年三月摘要:本文采用社会学调查的方法,以贵州省黎平县侗族人民集聚地区为对象进行实地调查。

通过对当地一些居民、村干部、教师、以及相关的侗学研究者面对面的访谈,分析侗语流失的现状,追溯导致侗语流失的原因,并综合整理了解决问题的措施。

本文的主要结构在于:调查侗族人民侗语的使用情况,分析侗族语言继承与发展的现状,研究导致侗语流失的原因(内因与外因结合),并从侗民族、经济、政策教育等方面提出解决对策。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传承侗族语言双语教学保护对策一、引言当前,在民族之间和各国之间的文化往来日益密切和频繁的形势下,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特别是少数民族语言处于激速变化之中,有的甚至趋于萎缩和衰亡。

20年来汉藏语系的语言类型学研究

20年来汉藏语系的语言类型学研究

20年来汉藏语系的语言类型学研究戴庆厦;朱艳华【摘要】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比较、不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比较是汉藏语类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20年来汉藏语系语言类型学研究的经验主要是:必须区分亲属型语言比较和非亲属型语言比较;亲属语言的类型学比较必须区分语言现象的同源关系和非同源关系;必须重视系统参照;必须谨慎判定语言接触现象.语言类型学研究存在对汉藏语系语言事实重视不够的弱点,导致所提取的有些类型学规则不能概括汉藏语的语言事实.汉藏语系语言中的量词问题、韵律问题、声调问题、语音和谐问题、多义分合问题等,都是未被认识、有待开垦的领域,汉藏语的类型学研究大有可为.【期刊名称】《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1(028)005【总页数】7页(P131-137)【关键词】汉藏语系;语言类型学;研究经验;新动态【作者】戴庆厦;朱艳华【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北京100081;北京语言大学汉语学院,北京10008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11语言类型学(linguistic typology),又称类型语言学(typological linguistics),是通过比较不同语言相同、相异的特点,从复杂的、无限的语言现象中,归纳出少量的、有限的类型,寻找人类语言的普遍现象(即共性),以深化对语言本质、语言特点的认识。

现代语言类型学始于上世纪60年代,是20世纪现代语言学理论发展的热点之一。

中国是一个多语种国家,有极为丰富的语言资源,语言类型学理论与方法传入中国后很快就被一些语言学家所接受,用来研究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推动了中国语言的研究。

如何运用语言类型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国的语言,近期已经取得了一些经验。

汉藏语系语言(以下简称“汉藏语”)的类型学研究存在两类不同的对象:一类是汉藏语内部语言的比较;另一类是汉藏语和其他语系语言的比较。

两类对象性质不同,其方法也不同。

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

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

汉藏语系属研究概况汉藏语系的研究汉藏语系的研究概况概况⼀李⽅桂的李⽅桂的传统传统传统划分划分19世纪末,孔好古(Conrady)明确提出了汉藏语系的分类(Conrady,August,1896.Eine indochinesische causativ-denominati-Bildung und ihr Zusammemhang mit den Tonaccenten. Leipzeig ), 其分类为:20世纪后,⼈们对汉藏语的认识进⼀步深化。

1909年挪威学者科诺(Konow )在格⾥森(Grierson )主编的《印度语⾔调查》第三卷中以《藏缅语族》为论题界定了汉藏语的概念及范围,他对汉藏语的分类⼰很接近现在的分类。

差不多同时的法国学者马伯乐(Maspero )也有类似主张。

但仅是泛泛的看法,并未证明。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 1.汉台语 A 汉语汉语,,B 台语台语;; 2.藏缅语李⽅桂是汉藏语⾔研究的⼤师。

1937年,他在《中国的语⾔和⽅⾔》中将汉藏语系分为汉台语和藏缅语两⼤类,汉台语⼜包括汉语、台语和苗瑶语三族。

1973年李⽅桂在美国出版的《中国语⾔学报》⼜发表了该⽂的缩写修订稿。

修订稿对汉藏语的分类坚持了36年前的看法 ,只是调整为四个语族并列 ,即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藏缅语族。

汉藏语系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族汉语族、、侗台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苗瑶语族、、藏缅语族。

李⽅桂对汉藏语分类的影响是深远的,整整影响了⼏代学⼈。

特别是在中国,通过罗常培、傅惫勣1954年《国内少数民族语⾔⽂字概况》的介述 ,该分类成为中国学者的共识 , 甚⾄在学科研究配置和⼤学课程中都依此设置机构和编纂教材。

李⽅桂将侗台语族归⼊汉藏语系,主要的理由是这个语族具有汉藏语系的共同特征:(1)单⾳节趋势,⼀个单独的⾳节是⼀个重要的语⾳单位,并且往往是⼀个词素的单位,⽤来作为构成词、词组和句⼦的基础。

汉语偏正结构的壮译问题

汉语偏正结构的壮译问题

汉语偏正结构的壮译问题黄泉熙【摘要】壮汉语在语法结构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主要就是汉语的修饰语或限定成分要放在被修饰语或被限定成分前面,称为偏正或定中结构;壮语则是修饰语或限定成分放在被修饰语或被限定成分后面,称为正偏或中定结构。

这就是常说的汉语表达式和壮语表达式的主要区别,也是判定译文表达形式或表达结构归属汉式翻译或者壮式翻译的重要依据。

壮文翻译采用合乎壮语语法的表达形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但在壮文翻译实践中,存在着大量的、需要按照汉语语法规则来翻译才能更好地表达原文思想内容的句子。

其中,汉语偏正结构壮译时存在这方面的问题最为突出。

在壮语书面语言尚未成熟、规范工作滞后的情况下,壮文翻译存在这一问题难以避免。

对于汉语定中短语的翻译,本文着重探讨了几点翻译方法。

【期刊名称】《民族翻译》【年(卷),期】2009(000)002【总页数】5页(P25-29)【关键词】汉语定中短语;壮语中定短语;壮译翻译【作者】黄泉熙【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民语委;【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218.59一、壮语和汉语在表达结构上的主要区别壮语和汉语同属汉藏语系,两种语言都是有声调语言,语法关系主要由词序决定,主要语法结构都是“主—谓—宾”,这是壮汉两种语言在类型上的重要共同之处。

但壮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上也存在明显的差异,主要就是汉语的修饰语或限定成分要放在被修饰语或被限定成分前面,称为偏正或定中结构;壮语的情况正好相反,其修饰语或限定成分要放在被修饰语或被限定成分后面,称为正偏或中定结构。

这方面的差别,就是人们常说的汉语表达式和壮语表达式的主要区别,也是判定译文表达形式或表达结构归属汉式翻译或者壮式翻译的重要依据。

在壮文翻译活动中,采用合乎壮语语法的表达形式或表达结构来翻译的,我们叫做壮式翻译;采用合乎汉语语法的表达形式或表达结构来翻译的,我们则叫做汉式翻译。

下面从词汇、词组或短语、句子等方面分析壮汉语在表达结构上的差别。

侗族与汉语文化的联系

侗族与汉语文化的联系

侗族与汉语文化的联系
侗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侗族与汉语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

首先,侗族的语言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是一种汉语方言。

侗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使用侗语进行交流,同时也会使用汉语作为官方语言和学校教育的主要语言。

由于长期和汉族人民的交往,侗族人民的汉语水平较高,双语能力较强。

其次,侗族人民的文化传统与汉文化有着较深的渊源。

在历史上,侗族人民接受了汉族的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与汉族相似的生活方式、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等。

侗族人民也积极融入汉族的文化活动中,如庆祝汉族的传统节日,参与汉族的舞蹈、音乐和戏剧等艺术表演。

此外,侗族人民与汉族人民之间也存在着经济上的联系。

侗族地区大多是农业区,种植水稻、玉米、蔬菜等农作物,而这些农产品多以汉语的市场交易为主。

同时,侗族地区也会与周边地区进行商贸往来,其中包括与汉族地区的贸易合作。

这使得侗族人民更加了解和接触到汉语文化的商业活动和思维方式。

总的来说,侗族与汉语文化的联系体现在语言、文化传统和经济交流上。

侗族人民通过使用汉语、接受汉族文化影响和参与汉族文化活动,与汉族人民间建立了密切的交流与互动。

侗台语系属研究综述

侗台语系属研究综述

2 l 年 第 3期 0 1 ( 第 17戴 ) 总 2
贵州 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J t nl o ih u Unv r i 0 t n l is f h ls p y a d S c a S i n e ol z fGu z o ie st f rNai ai e i o h n o il ce c r l y o t P o 1
语分 化后 , 这些 “ 底层 ” 发 展 成 为今 天 的 台语 诸 语
邢 公 畹先生 几乎 用其 毕生 精力 致力 于汉 语和
侗台语的亲缘关系研究。他从 具体问题人手 , 对
壮侗语 和 汉语 的词序 、 声母 、 调系 统 、 母 、 声 韵 韵尾 的对应 、 史演 变 以及助 词 、 词法 等进 行 了深入 历 构
细致 的探 讨 。
邢 先 生在 《中 国语 文 参 考 资 料 选 辑 》 书 以 一
及《 现代汉语和台语里的“ “ 等助词》 《 了” 着” 、 汉 语遇蟹止效流摄 的一些字在侗 台语里 的对应》 等 文章 中就汉语和侗 台语群各语 言的亲缘关系 , 原
始侗 台语 的存 在进 行 论 证 , 明确 了汉 台语 的概 并
形 成是语 言 影响 的结果 。和戴先 生理 论有着 异 曲 同工之 处 的是罗美 珍先 生 的观点 。罗 先生 亦承认 汉 台语存 有 亲属 关 系 , 语 言 的影 响导 致 了侗 台 是
语 的产 生 。但在追 溯早 期侗 台先 民所使 用 的语 言 上, 二人 存 在分歧 。戴 先生 认为 , 早期侗 台先 民使 用 的是 和 印尼语 有 关 的南 岛语 系 语 言 , 受 到 汉 后 语 的影 响 而形成 今天 的侗 台语 。罗先 生认 为早 期 侗 台先 民使 用 的是 马 来 语 , 受 到汉 藏 语 的 同 化 后 而放 弃马来 语 , 转用 汉藏语 , 始马来 语作 为残 存 原 或 “ 层 ” 言保 存在 地 区性 的汉 藏母 语 中 , 藏 底 语 汉

壮语

壮语
及其以北地区和云南省的邱北、师宗、富宁、广南(北部)等地。广东连山、怀集等地壮语也属北部方言。பைடு நூலகம்用人口约占壮族人口的70%以上。一般有30个声母左右,大都有r声类。除连山土语外,一般没有送气的清塞音声母。韵母多在 70~80个之间。一般有6个舒声调和两个促声调,很少有调类分化。方言内部一致性大,各土语的语法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民族固有词汇相同率在85%左右。语音稍有差别,但对应整齐。 北部方言分7个土语区: 桂北土语区——广西龙胜、三江、融安、永福、融水、罗城、环江、河池、南丹、天峨、东兰、巴马。 柳江土语区——广西来宾、柳江、宜山、柳城、忻城(北部)。 红水河土语区——广西贺县、阳朔、荔浦、鹿寨、桂平、贵港、武宣、象州、来宾(河南)、 第三套人民币 (1962-1987)上的壮文
壮语求助编辑百科名片壮语主要有三种解释,其一为豪壮的言语。其二为侈谈,大言。其三为我国壮族的语言。壮语是中国的大语言之一,使用人口大约2000万以上(包括布依语、岱-侬语)。壮语属于台-加岱语系侗台语族(壮侗语族)台语支(壮傣语支),与泰国语、老挝语、傣族语、掸族语等语言有着十分密切的亲缘关系,国外有学者将壮语称为“北泰”语。
由于历史的原因,这种文字没有得到规范和统一,至今亦只在民间的一定范围里应用。现经初步搜集整理,已将流传的土俗字集注成《古壮字字典》出版。"古壮字"这一概念的确认,既反映了其作为一种民族文字的历史存在及作用,又能把传统壮字与今新创的拼音壮文区别开来。它表明壮族的文字历史悠久,并随着时代的前进又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拼音壮文是在本世纪50年代创造的。建国后,人民政府为了提高壮族人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帮助壮族人民创造了拼音壮文。这套拼音壮文以拉丁字母为字母,以壮族北部方言为基础方言,以武鸣县的壮语语音为标准音。1957年11月29日,国务院通过了壮

汉语吸收壮侗语的例子

汉语吸收壮侗语的例子

汉语吸收壮侗语的例子
汉语吸收壮侗语有很多例子,例如汉语中的“喇叭”、“板凳”、“老公”、“老婆”、“头”等词语,这些词语的发音和意思都与壮侗语相似或相同。

壮侗语族是汉藏语系中的一个语族,包括壮语、布依语、傣语、侗语、水语、仫佬语、毛南语、拉珈语、仡佬语等多种语言。

由于壮侗语族和汉语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汉语中有很多词语来自壮侗语族。

除了直接借用壮侗语的词语外,汉语还通过音译、意译等方式吸收壮侗语的词汇。

例如,汉语中的“糯米”(粘稻米)一词,就是通过音译的方式从壮侗语中借用的。

总之,汉语吸收壮侗语的例子很多,这些词语的借用丰富了汉语的词汇,也反映了汉文化和壮侗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壮侗语与汉语关系研究概况齐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系,北京 100081)﹌﹌﹌﹌﹌﹌﹌﹌﹌﹌﹌﹌﹌﹌﹌﹌﹌﹌﹌﹌﹌﹌﹌﹌﹌﹌﹌﹌﹌﹌﹌﹌﹌﹌﹌﹌﹌﹌﹌﹌[摘 要]壮侗语与汉语的关系问题,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焦点。

文章从两者关系研究的缘起、主要观点以及理论方法三方面,回顾了这一研究概况。

了解这一过程有助于后来学者的进一步研究。

[关键词]壮侗语;汉语;关系[中图分类号] H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280X(2011)04-0056-04壮侗语族又称黔台语族、侗傣语族或侗台语族,其中壮傣语支被称为台语支,包括壮语、傣语、布依语等;侗水语支有侗语、水语、毛南语等;黎语支有黎语;仡央语支包括仡佬语、布央语等。

传统观点认为壮侗语和汉语都属于汉藏语系,两种语言有发生学关系。

但随着研究不断深入,这种观点逐渐受到质疑,于是一些新的论说相继出现。

壮侗语与汉语的关系到底如何:仅仅是发生学上简单的关系,还是与其他语系的语言存在更为复杂的关系?这个问题一直是学术界论争的焦点,目前尚无一致的看法。

本文主要回顾几十年来壮侗语与汉语关系的研究概况,试析这方面的各种观点、研究方法及其不足之处,供学界参考。

一、缘 起壮侗语与汉语关系的研究缘起于汉藏语言系属分类的研究。

汉藏语言系属分类的研究发轫于19世纪初。

当时,研究者称之为“印度支那语系”。

最早的论著应该是莱顿1808年在《亚洲研究》第十卷上发表的《论印度支那诸民族的语言和文字》。

[1](P2)此后,有关这方面的论文时有出现。

下面我们看看国内外一些学者对于汉藏语系语言的具体分类。

19世纪学者关于汉藏语系的分类:印度支那语系包括汉语、台语、克伦语、藏缅语、苗瑶语、孟高棉语。

孔好古的分类:印度支那语系包括汉语、台语、藏缅语。

[1](P6)格里森和科诺的分类:汉藏语系包括汉台语(汉语、台语)、藏缅语。

[1](P9)戴维斯的分类:汉藏语系包括孟高棉语族、台语族、汉语族、藏缅语族。

[1](P13)在此值得一提的是李方桂先生,他是汉藏语研究的大师,早年他对汉藏语的分类为:汉藏语系包括汉台语(汉语、台语、苗瑶语)、藏缅语。

多年后他对此前的分类做了修改,认为汉藏语系包括汉语族、侗台语族、苗瑶语族和藏缅语族。

从上述分类我们可以看出研究者们的共同之处,即不管是什么语系,其所属的下位语族都有汉语和台语(壮侗语族)。

同时,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手头占有调查资料的丰富,汉藏语系的分类更趋细致。

其中李方桂的后一种分类影响很大,成为汉藏语分类的传统观点,而且普遍为中国学者所接受。

“侗台语族”这个名称是李方桂首先提出来的,此后被广泛运用。

此外,我们还要看看美国学者白保罗对汉藏语系的分类。

他在《台语、卡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一个新发现的东南亚语言联盟》一书中,将汉藏语系分为:汉语、藏缅语、克伦语。

我们可以明显看到白保罗与之前一些学者在分类上的区别,即将台语和苗瑶语排除在汉藏语系之外,而将其归入他所谓的“原始南方语(南岛语+南亚语)”的大语系之下(注:苗瑶语的归属以及与汉语的关系问题本文不做讨论)。

对于白保罗关于汉藏语系分类和台语与苗瑶语归属问题的表述正确与否我们暂且不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分类的新观点已在汉藏语分类研究的领域“激起了千层浪”,使学术界更加关注此问题,同时也使学者们重新开始思考台语与汉藏语、台语与南岛语以及台语与南亚语的关系到底如何,与哪个存在发生学的关系,与哪个存在类型上的关系,与哪个是相互接触的结果,以及台语的最终归属到底如何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回答也就形成了台语归属上的不同观点。

二、主要观点侗台语是否归属于汉藏语系,汉语和侗台语之间的关系如何,国内外学者们各持己见,莫衷一是,分歧很大。

其主要观点有[2](P8-9):1.侗台语是汉藏语系的一个语族,汉语和侗台语同源(李方桂1937,罗常培、傅懋绩1954)。

2.侗台语不属于汉藏语系,侗台语与南岛语同源(白保罗 1944)。

3.汉语和侗台语是亲缘关系,而非同源关系。

侗台语是南岛语长期受汉语影响而发生质变的结果(罗美珍 1983,戴庆厦 1992)。

4.汉语与南岛语有发生学关系(沙加尔 1990)。

5.汉语、侗台语、南岛语同源于原始汉藏泰澳语系(邢公畹 1991)。

6.从发生角度看,侗台语和印尼语有亲属关系;从类型角度看,侗台语属汉藏语系(倪大白 1995)。

7.汉语和侗台语异源,由于长期的深刻接触而结为语言联盟(陈保亚 1995)。

8.侗台语与汉语的关系为:“同源—分化—接触”的关系(曾晓渝 2003)。

早在18世纪后期国外有些学者就认为侗台语属汉藏语,但那时他们并没有进行具体论证。

中国学者李方桂不仅提出汉藏语系的分类,认为侗台语属于汉藏语系,而且还把汉语上古音和台语拟音进行比较,列出汉藏、台语同源词140多个,进一步论证了汉台语同源关系。

李方桂的这一观点至今得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支持。

1944年美国学者白保罗《台语、卡岱语和印度尼西亚语——一个新发现东南亚语言联盟》一书的出版是对侗台语归属传统观点的冲击,标志着侗台语的归属不再单一地属于藏缅语,同时,有关侗台语归属问题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其中,白保罗认为台语和卡岱语、印度尼西亚语有真正的发生学关系,而不是和藏缅语、汉语有这种关系。

他当时提出的这种观点非常新颖,而且资料也比较充分,看似无可辩驳,因此后来得到很多学者(包括一些中国学者)的支持。

传统同源说是囿于亲属语言的定义去理解汉台语的亲缘关系,他们认为汉语和侗台语都是从一个有血缘关系的原始母语中分化出来的,早期侗台语应归属汉藏语系,它的形成是汉藏母语分化的结果。

[3](P155-161)然而,罗美珍和戴庆厦则提出了一种新的见解:汉台语的亲属关系不是先天性的,而是后天性的,即早期侗台语的系属与南岛语系语言有关,侗台语的形成是语言影响所致。

这个观点既没有简单否定李方桂的看法,也没有完全赞同白保罗的论点,而是更为细致地、具体地分析侗台语和汉语、台语和南岛语的关系问题。

邢公畹先生是汉台语同源论的坚定支持者,他几十年来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研究,发表了不少论著来阐述这一观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汉语、侗台语、南岛语同源于原始汉藏泰澳语系”的看法。

郑张尚芳和潘悟云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华澳语系”。

不管是邢公畹提出的“原始汉藏泰澳语系”,还是郑张尚芳和潘悟云提出的“华澳语系”,似乎都有将有争议的汉语、侗台语归属问题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问题避难就易之嫌,而且也无助于问题的真正解决。

因此,游汝杰对此提出质疑:“华澳语系在更大的范围内将各种语言联系在一起,似乎可以调和各家的矛盾,但是当深入到下位分类问题时,矛盾仍然是不可避免的,即仍然要解决各种语言的亲疏关系和低一层次的系属关系问题。

例如华澳语系包括汉藏语族、南岛语族和南亚语族,那么人们仍然要问,传统的壮侗语族和南岛语族的系属关系如何?”[4](P67-75)对于白保罗提出的汉台语非同源说,国内学者由于受到传统观点的束缚,都对其大加反驳,赞同者也没有什么可信的资料来支持。

直到倪大白调查了三亚的回语,才给了白保罗观点有力的支持。

倪大白的调查结果表明:侗台语的确与印度尼西亚语有亲缘关系。

但他并没有把侗台语简单地归入南岛语。

在《论语言接触与语言联盟》[5](P242)一书中,陈保亚对傣语的使用者做了跟踪调查,运用斯瓦迪士的100和200核心词表,提出语言的有阶无界说,即语言接触的影响可以深入到语言的多种层面,包括所谓核心的基本词汇在内。

但是接触后语言的改变又是有阶段性的,结构因素形成不同的区别特征,这些特征使得改变的速度和顺序可以分成不同的阶段。

并且认为如果核心关系词数量第一阶高于第二阶则两种语言为同源关系;如果核心关系词数量第一阶低于第二阶则两种语言为接触关系。

通过这样的分析比较,他得出汉语与侗台语之间的关系是接触关系,而非同源关系。

曾晓渝认为汉语和侗台语的关系之所以一直在争论,原因在于学者们受传统惯性思维的束缚,即汉语和侗台语之间不是同源关系就是接触关系,同源与接触相对立,二者必居其一。

因此在此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她提出汉语和侗台语的关系经历了同源—分化—接触的过程,显然曾晓渝也是支持汉台语同源说的。

以上我们对汉语和侗台语关系几十年来的各种观点做了简单地介绍和论述。

对于各家观点的来源、发展,我们也有了大概了解。

由于汉语和侗台语处在东南亚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范围内,并且这个范围内语言的数量非常之多,它们之间的影响也很复杂,因此对于汉语和侗台语之间的关系以及侗台语的归属等问题基于材料的不同,看问题角度及运用理论方法的差异都会产生各种不同的看法。

三、理论方法要确定一种语言的系属,必然要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方法的不同就会导致所运用理论的不同。

几十年来,对于汉藏语系的分类,侗台语的归属等问题,学者们一般都会对比其中的几种语言来确定它们所拥有的同源词,然后得出结论。

可以说直到现在,这种方法还是语言系属讨论中最敏感和最容易引起争议的问题。

之所以会产生争议,原因在于不同语言间不仅存在同源词,而且由于相互接触也会产生大量的借词。

而这些同源词和借词相互叠加,层层相混,不易区分。

因此,能否正确区分同源词和借词对解决语言系属问题至关重要。

围绕此问题学者们做了很多尝试,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理论方法。

(一)同族词论[1](P74)20世纪70年代,学者严学窘发表了一篇文章《谈汉藏语系同源词和借词》。

文章提出挖掘同源词时鉴别同源词的三条准则:语音相似、词义相通、形态相符。

对于借词,文章分析了借用的四种方式,根据借用方式规律则有可能排除借词。

虽然严文承认区分同源词和借词的确很困难,但他提出的词族分析法对后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一个核心词根通过各种构形或构词手段形成许多其他词,相互之间组成一个词族(word family),这是汉语的主要特征之一。

词语之间的借用比较容易,但是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的整个词族都借过来,就比较困难。

所以两个语言间,如果发现有好多个词族都有语音上的对应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存在同源关系的可能性就很大。

[6](P4-50)通过这种方法基本上能将同源词和借词区分开,更有利于汉藏语的系属研究。

(二)深层对应说[7](P154)这一理论是由邢公畹提出的。

深层对应说又称为语义学比较法,具体表述如下:“台语的一个‘字’(语言上的‘字’)和汉语的一个‘字’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在音韵形式上可以对应,我们说其中有同源关系的可能性;若是台语有一组意义各不相同的‘同音字’,也能各自和汉语的一组‘字’在意义上和音韵形式上相对应,我们就管它叫‘深层对应’,其中的同源关系大体可以肯定。

”同时,邢公畹论证了19个深层对应的例证,力求说明汉台语之间具有的同源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