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
季羡林的介绍
(1911.8.6—2021.7.11),字希逋,又字齐奘,山东临清人。
中国着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对印度语文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教授、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1]。
季羡林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我不知道我能不能捉住这个梦。
”(《留德十年》)。
季羡林
经典语录
• 一个人活在世界上,必须处理好三个关系:第一,人 与大自然的关系;第二,人与人的关系,包括家庭关系 在内;第三,个人心中思想与感情矛盾与平衡的关系。 这三个关系,如果能处理很好,生活就能愉快;否则, 生活就有苦恼。 • 富者有礼高质,贫者有礼免辱,父子有礼慈孝,兄 弟有礼和睦,夫妻有礼情长,朋友有礼义笃,社会有礼 祥和。 •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只有知不足的人才能为 人类文化做出贡献[12]。 • 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 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曰真,二曰忍。真者,以真情实 意相待,不允许弄虚作假;对待坏人,则另当别论。忍 者,相互容忍也。 •
二辞“学界泰斗”
• “这样的人,滔滔者天下皆是也。但是,现在却偏 偏把我‘打’成泰斗.我这个泰斗又从哪里讲起 呢?”先要弄清楚什么叫“泰斗”。泰者,泰山 也;斗者,北斗也。两者都被认为是至高无上的 东西。 • 光谈教育界。我一生做教书匠,爬格子。在 国外教书10年,在国内57年。人们常说:“没有 功劳,也有苦劳。”特别是在过去几十年中,天 天运动,花样翻新,总的目的就是让你不得安闲, 神经时时刻刻都处在万分紧张的情况中。在这样 的情况下,我一直担任行政工作,想要做出什么 成绩,岂不戛戛乎难矣哉!我这个“泰斗”从哪 里讲起呢?
• 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他们的结合是父母之 命,媒妁之言。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 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上对 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 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季老的婚 姻可谓中国封建婚姻包办的悲剧,但是他后来的独居也使 得他内心平静安心的专研在他的学术研究中,正如梅兰芳 的寂寞成就了他一样。 • 1933年季羡林有了女儿,取名季婉如,后毕业天津大 学,成为核工业部的高级工程师,已病故。季宛如有一子, 是季羡林的外孙-何巍 • 1935年,季羡林又有了儿子延宗,即是季承。但作为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儿子,季承自小却很少得到父亲的 教诲,父子关系一向冷淡,并曾被父亲“赶出家门”。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
季羡林的简介和作品一、简介季羡林(1911年-2009年),字仲寅,江苏无锡人,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思想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中国现代文化研究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当代最重要的知识分子之一。
季羡林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自小就接受了严格的教育。
他先后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和北京大学,并在国内外多所高校任教。
他曾任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北京大学文史研究所所长等职务。
此外,他还担任过许多国内外重要学术机构的顾问或主席。
季羡林是一位博学多才的学者,涉及领域广泛,包括文化、历史、哲学、宗教等。
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到的见解,并致力于推动中西方文化交流与对话。
他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认为要超越传统知识界限,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精华,才能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季羡林还是一位热心社会公益事业的活动家。
他积极参与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关教育改革和教育思想的建议,并亲自捐资助学。
此外,他还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积极参与扶贫、环保等公益事业。
季羡林以其卓越的学术成就和杰出的社会贡献获得了许多荣誉和奖项,包括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人民教育家称号等。
他是中国知识界的重要代表之一,为中国现代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主要作品季羡林以其丰富而深入的学术研究而闻名于世。
以下是他部分重要作品的简介:1.《中国哲学史》这是季羡林最重要也是最具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各个时期的思想流派和代表性人物,并对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解读。
该书以其独到的见解和全面的考察,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的经典之作。
2.《中国文化通论》这是季羡林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发展关系的重要著作。
他在书中提出了“开放式知识体系”的观点,强调要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同时也要吸收其他民族和国际文化的优秀成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创新与进步。
3.《季羡林自传》这是季羡林回顾自己一生经历和心路历程的自传。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
作者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原名季羡阜,是中国著名的文学家、历史学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是中华民族传承文化的巨擘,其学识渊博,广博丰富,对于中国文化传统的学习与研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季羡林终身追寻中华文化的卓越之美,对于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着不可估量和卓越的影响。
季羡林于1918年12月31日生于江苏徐州的一个古书香气十足的世家,父亲是记得有渊博学识的学者,家里的图书馆里藏书甚是丰富。
季羡林从小便受到钜子父辈的熏陶,培养起了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浓郁兴趣。
季羡林在小学毕业后进入了镇江中学读书,在这里他的学习成绩总是突出的出类拔萃。
1932年季羡林考入南京国立中央大学文学系,专业方向是古代汉语文学。
期间他结交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包括陈寅恪等思想家。
1937年抗战爆发后,他回到家乡组织地下革命队伍,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1945年结束抗战后,季羡林回到了中央大学重拾学业,开始东南文化研究。
他开始研究中国文学历史,潜心挖掘中国古典文学的精髓。
此外,季羡林还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学、科学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研究。
20世纪50年代初,他与陈寅恪、钱穆等人一起,成为了国内著名的新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季羡林的研究领域覆盖了中国古代文学、史学、哲学、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他的著作广泛、深刻,并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在文学领域,季羡林发表了很多学术论文和著作,如《诗品》、《唐代诗歌》、《宋词文选》、《鲁迅与西方文化》等,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在历史领域,季羡林主要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文化、思想和教育演变,以及中华文化的影响范围。
如《中国哲学史》、《中国文明史》、《中国科技史》等,通过他的研究,打破了“先圣后师”的思想禁锢,大力宣扬了中国古代文明所传达的思想道理。
在人文、哲学、科学等领域,季羡林所作的著作,对于现代的中国思想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除了著作以外,季羡林在教育界也创造了卓越的业绩。
他曾先后担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山大学的教授职务,对于教学、科研有着独到见解,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
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资料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
他的学识广博,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多个领域,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泰斗”,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出生于1901年,是安徽省桐城人。
他自小聪慧过人,读书学习非常刻苦,17岁时就考入了北京大学。
毕业后,他前往英国留学,先后在剑桥大学、伦敦大学等知名学府学习哲学和文学。
1927年,他回到中国,开始在北京大学和南开大学任教,并成为了中国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季羡林的学术成就非常丰富。
他的研究领域包括中国古代文化、文学、哲学、历史、艺术等多个方面。
他曾经主持编写了《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等多部著作,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对西方文化和哲学有着深入的研究,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的教育理念也非常先进。
他认为,教育应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单纯的灌输知识。
他主张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向和兴趣,而不是被迫接受传统的教育方式。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
除了学术和教育方面的成就,季羡林还是一位文化名人。
他曾经担任过中国文化研究会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对于中国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也是一位文学家,曾经创作了多部小说和散文,被誉为“学者中的文学家”。
季羡林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
他在中国近代史的重要时期成长和发展,见证了中国的变革和发展。
他坚定地维护了自己的学术独立性和思想自由,对于中国学术界的发展和中国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总之,季羡林是一位伟大的学者、教育家和文化名人,他的学术成就、教育理念和文化贡献都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学术界和文化界的典范,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
我们应该学习他的精神和思想,继承他的学术传统和文化遗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季羡林
季羡林: (1911.8—2009.7), 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山东临清县人。
1930年毕业于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时年19岁。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1935年留学德国,1946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曾任北大副校长、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梵文、巴利文专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
主要译著有《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印度简史》、中印文化关系文集》、《印度古代语言论集》等,翻译了《沙恭达罗》、《优哩婆湿》等,散文集有《赋得永久的悔》。
主编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
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季老在黑暗残酷、泯灭人性的“文革”时代,从拥护、迷惑到醒悟,从旁观逍遥到挨批斗,遭毒打,接受血的洗礼,内心充满复杂的矛盾与痛苦,最终被戴上“反革命”的帽子关进“牛棚”。
他感到“被开除了‘人籍’”,“自我感觉是:非人非鬼,亦人亦鬼”。
他不堪忍受那残暴的批斗与羞辱,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决意自杀。
他反复思索种种自杀方式,最终选定吃安眠药死。
正当他要实施自杀时,突然被揪去批斗,狠打暴踢,鲜血流淌。
他的思想却发生了变化:“不想自杀了”,“还是活下去吧”。
他决意忍辱偷生,坚持自己的信念。
于是,为着适应不断的批斗,他竟然想出每天站在自家阳台上进行“批斗锻炼”:“低头弯腰,手不扶膝盖,完全自觉自愿地坐喷气式”,“还在心里数着数,来计算时间,必至眼花流泪为止”。
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
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他的书,不仅是老先生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
季羡林先生备受关注的《病榻杂记》近日公开发行。
在书中,季羡林先生用通达的文字,第一次廓清了他是如何看待这些年外界“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项桂冠的,他表示:“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
季羡林的资料简介基本背景内容季羡林(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临清市)康庄镇官庄一个农民家庭,六岁以前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
1917年,离家去济南投奔叔父,进私塾读书,学习了《百家姓》、《千字文》、《四书》等。
1926年初中毕业,在正谊中学读过半年高中后,转入新成立的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在此期间,开始学习德语。
1929年,转入新成立的山东省立济南高中。
1930年,开始翻译屠格涅夫的散文《老妇》、《世界的末日》、《老人》及《玫瑰是多么美丽,多么新鲜啊!》等,先后在山东《国民新闻》趵突周刊和天津《益世报》上发表。
高中毕业后考取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
后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修方向是德文。
在清华大学四年中发表散文十余篇,译文多篇。
1934年,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毕业。
应母校山东省立济南高中校长宋还吾先生的邀请,回母校任国文教员。
1935年,清华大学与德国签订了交换研究生的协定,报名应考被录取。
同年9月赴德国入哥廷根(Goettingen)大学,主修印度学。
先后师从瓦尔德史米特(Waldschmidt)教授、西克(Sieg)教授,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及俄文、南斯拉夫文、阿拉伯文等。
1937年,兼任哥廷根大学汉学系讲师。
1956年2月,被任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1954年、1959年、1964年当选为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
并以中国文化使者的身份先后出访印度、缅甸、东德、前苏联、伊拉克、埃及、叙利亚等国家。
"文革"中受到"四人帮"及其北大爪牙的残酷迫害。
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原名季燕,号清野,字羡林,又称“燕青”、“小燕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诗人、作家,文学理论家,共产主义思想家。
1902年生于湖南省衡阳市,1925年参加共产党,1927年进入北大,毕业成为中国第一批文学学士,1932年3月,他在上海出版了自己的《春雪》,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新诗运动的开山之作”,之后他创作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歌,使他成为当时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
季羡林的知名度不仅仅体现在诗歌方面,更重要的是他在文学理论上的贡献。
他的文学理论的特点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态度,他认为文学应该与社会发展相结合,应当以赞美社会主义为主旋律。
他也将自己的文学理论应用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他的诗歌更多的是带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赞美共产主义社会,赞美社会主义现实。
季羡林的诗歌不仅带有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更重要的是,他能够把握诗歌的审美标准,使其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语言表现力。
他的诗歌没有严格的格律,而是打破了传统的五言八句的格式,以一种宽松的语言表现出诗歌的意象和内容,使诗歌更加动人心弦。
季羡林的诗歌充满了激情和感慨,他把自己的精神与意识结合在一起,给读者以精神上的感动,使诗歌更加有深度和力量。
他通过自己的诗歌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让读者也能理解他的情感和思想,获得精神上的触动。
季羡林不仅在文学方面有贡献还在共产主义思想方面有贡献。
他是中国共产党的一员,他的思想在共产主义斗争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他曾在抗日战争期间发表了被誉为“斗争思想的经典”的《红色诗篇》,为抗日战争火热的斗争气氛增添了不少的活力和力量。
季羡林的思想和作品都受到了国内外读者的广泛赞誉,他不仅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一位非常伟大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许多文学流派的先驱和奠基者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季羡林,山东聊城人,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除了学者身份外,先生还有一个著名的“业余爱好”——写散文。
前后八十余年的创作历程,积累了数以百万计的文字,留下了《我的童年》《赋得永久的悔》《夹竹桃》《成功》等名篇,多篇作品被选入教科书和中高考试卷。
国学大师季羡林资料
国学大师季羡林资料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他,就是一代国学大师季羡林。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国学大师季羡林资料,欢迎阅读国学大师季羡林简历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他精通12国语言。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
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北京大学教授,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作家。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
叔季嗣诚。
幼时随马景恭识字。
国学大师季羡林的经历6岁,到济南,投奔叔父季嗣诚。
入私塾读书。
7岁后,在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附设新育小学读书。
10岁,开始学英文。
12岁,考入正谊中学,半年后转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
在高中开始学德文,并对外国文学发生兴趣。
18岁,转入省立济南高中,国文老师是董秋芳,他又是翻译家。
"我之所以五六十年来舞笔弄墨不辍,至今将过耄耋之年,仍然不能放下笔,全出于董老师之赐,我毕生难忘。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
从师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
与同学吴组缃、林庚、李长之结为好友,称为"四剑客”。
同学中还有胡乔木。
喜欢"纯诗",如法国魏尔兰、马拉梅。
比利时维尔哈伦,以及六朝骈文,李义山、姜白石的作品。
曾翻译德莱塞、屠格涅夫的作品。
大学期间,以成绩优异,获得家乡清平县政府所颁奖学金。
1935年9月,根据清华大学文学院与德国交换研究生协定,清华招收赴德研究生,为期3年。
季羡林被录取,随即到德国。
在柏林和美国与乔冠华同游。
10月,抵达哥廷根,结识留学生章用、田德望等。
入哥廷根大学,"我梦想,我在哥廷根,……我能读一点书,读点古代有过光荣而这光荣将永远不会消灭的文字。
季羡林生平简介
生平简介:(1911—2009),字希逋(bū),又字齐奘(zàng)。
山东省临清市人。
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个人成就:他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文化书院院务委员会主席,中科院院士。
1946年,他由德国留学回国,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
1936年到1946年季老在德国留学十年其著作已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对印度语文文学历史的研究建树颇多。
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yǎn)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
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获奖人物之一。
所写的著作都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曾荣获很多奖项。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资料
季羡林,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受到广泛尊敬和赞誉。
他不仅在学术领域有着
丰硕的成果,还在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季羡林的生平、学术成就、思想观点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生平
季羡林生于1911年,出生在一个学术世家。
自幼酷爱读书,深受父亲的启发
和影响。
后来考入北京大学,拜李约瑟为师学习。
在当时动荡的历史背景下,季羡林始终坚守理想信念,努力钻研学问。
二、学术成就
季羡林在中国文化研究领域有着卓越的成就,主要研究方向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哲学、宗教等诸多领域。
他深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提出了许多有深远影响力的见解和理论。
其著作被认为是中国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思想观点
季羡林在学术研究中提倡保持谦逊态度,尊重历史事实,注重客观真实。
他认为,要想深入了解一个文化,就必须以包容开放的心态去接纳它,不能带有偏见和成见。
季羡林的思想观点在当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总结
综上所述,季羡林作为一位杰出的文化学者,其学术成就和思想观点都为后人
树立了榜样。
我们应当向他学习,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为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希望通过本文的简要介绍,读者能对季羡林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在今后的学习
和研究中能够更好地借鉴他的学术精神和思想观点。
季羡林的资料
一.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与饶宗颐并称为“南饶北季”。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009年7月11日11时10分,季羡林逝世,享年98岁。
季羡林的故事:
1946年,臧克家到南京国立编译馆去看望老同学李长之,恰好季羡林在,在这里臧克家第一次见到季羡林。
1949年春,臧克家从香港来到北平,和季羡林重又相见。
20世纪50年代初,臧克家支持季羡林入党。
1978年前后,臧克家见到季羡林,见季羡林头发半白;1980年再次会面,已满头白雪。
于是臧克家顿生感慨,随即赋诗一首,赠给季羡林:年年各自奔长途,把手欣逢惊与呼!朴素衣裳常在眼,遍寻黑发一根无。
季羡林季羡林
基本信息季羡林季羡林(1911年8月2日(农历一九一一年六月初八)-2009年7月11日),字希逋,又字齐奘,生于山东省临清市,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西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梵文、巴利文专家。
北京大学教授、辅仁大学教授。
季羡林通晓梵语、巴利语、吐火罗语等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几位从事吐火罗语研究的学者之一。
洋文学系,研习莎士比亚、歌德、塞万提斯等西洋文学名家。
翌年赴德国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
本科生经历1946年,季羡林经当时在英国医治眼睛的老师陈寅恪介绍,从德国回中国出任北京大学文学院东方语言文学系教授兼主任。
这个东方语言文季羡林学系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成立的(抗日战争前的北大有一个东方文学系,只有日本语专业,周作人做主任,卢沟桥事变以后停办)。
创系师资是季羡林(梵语、巴利语,兼主任)、金克木(梵语、巴利语)、马坚(阿拉伯语)、马学良(彝语)、于道泉(满文、蒙古语)、王森(藏语)。
最早的上级领导是文学院院长汤用彤、代理校长傅斯年(1946年到1947年)和校长胡适(1947年到1948年5月左右)。
1952年院系调整,设蒙古语、朝鲜语、日本语、泰语、印尼语、缅甸语、印地语、阿拉伯语9个专业。
1960年开设梵语、巴利语专业,招收第1批17本科生赵国华、蒋忠新、黄宝生、郭良鋆、马鹏云、韩霆杰、张保胜、张敏秋、梁化仁、许顺庆、周玉华、赵炳双、马青川、陈贞辉、莫泽香、黄恒斌、钟芳云,在季羡林和金克木指导下系统学习梵语、巴利语。
1984年梵语、巴利语专业第2次招生,有钱文忠、陆扬、周春 (梵语)、刘孟、梁立军、张守川、肖威、王旬7位入读,由蒋忠新和郭良鋆这2位季羡林和金克木的学生主持教学,1位被选送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学习,4位被选送到德国汉堡大学学习。
季羡林做东语系主任超过30年(1946年到1966年20年,改革开放后又再任),任期内东语系本科各语种专业的在读生和毕业生在义理上都是他的学生。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
作家季羡林的简介季羡林,1918年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是中国著名的文化学者、历史学家、翻译家、教育家和作家。
他是中国现代学术界的泰斗之一,被誉为“中国学术界的国宝级人物”。
季羡林的家庭背景非常优越,他的父亲季振堂是当时著名的教育家和文化名人,母亲则是清朝的宫廷歌妓。
季羡林从小受到了优良的家庭教育,父亲对他的教育非常注重,不仅让他学习古典文化,还让他接触了西方文化,并鼓励他学习外语。
季羡林在年轻时就展现了出色的学术才华。
他于1935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学,主修哲学,次修历史。
在大学期间,他接触了马列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共产主义者。
1941年,他毕业后留校任教,但在不久后就因为参加了反对国民党政府的抗日救亡运动而被逮捕,被判处死刑,后来改为无期徒刑。
在狱中,季羡林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他通过狱中的图书馆,继续学习外语和文化知识,并且开始进行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很多西方的文化经典,如《圣经》、《唐吉坷德》等,成为了中国翻译界的佼佼者。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季羡林被释放,回到南京大学任教。
此后,他先后担任了北京大学、复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并且创建了自己的研究机构——季氏文化研究所。
季羡林的学术研究领域非常广泛,他涉及文化、历史、哲学、宗教、语言等多个领域。
他的学术成就非常显著,他在研究中国文化史、汉字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基督教文化等方面都有很深入的研究,是中国学术界的权威人物之一。
除了学术研究,季羡林还担任了很多重要的职务。
他曾担任过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香港中文大学校长等职务,还曾获得过很多荣誉和奖项,如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香港特别行政区金紫荆星章等。
季羡林的著作也非常丰富,他出版了很多重要的学术著作和文学作品。
其中,最有名的作品包括《中国文化史》、《汉字的故事》、《佛教文化史》、《道教文化史》等。
他的作品风格简练、深入浅出,对中国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季羡林
季羡林。
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
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东方语文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季羡林1956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1978年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北京大学合办的南亚研究所所长。
Ji xian lin, an ideologist, translator, expert in ancient writing, history, Sanskrit, Pali, and Buddhism, who specializes at 12 languages, is always called "maestro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by media. Ji was admitted to Tsinghua University in 1930, majored in Sanskrit and Pali in Gottingen University as an exchange student 5 years later, receiving his PHD after 10 years. In 1946 he became a professor at Peking University ( has taught 63 years there) and soon founded the department of Eastern languages in the university. Not only because his academic research, but also his unassuming personality, humility, persistence impressed us. Twenty years ago, a freshman, busily going through enrollment procedures on his first day at Peking University, ran into an old man on campus. In a frantic rush, he asked his senior to look after his luggage. When he remembered his luggage hours later he rushed back and found the old man sitting by his bags in the searing sun and reading a book. The old man was the vice-president of Peking University. "For a new student to Beijing, the luggage was his most precious belonging. I must treat his trust seriously," Ji recalled the story to his friend. Besides, he repeatedly asked the media to stop calling him a "maestro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 dean in academic ”, and“national treasure”. In addition, several years before his death, though tortured by illness and pain, he never gave up writing. For all these reasons, he was consider as “Touching China 2006”. To evaluate his work, Ji maintained that "Cultural exchange is the main drive for humankind's progress. Only by learning from each other's strong points to make up for shortcomings can people constantly progress, the ultimate target of which is to achieve a kind of Great Harmony.”。
季羡林100字简介
季羡林简介季羡林100字简介引导语:季羡林是我国著名的大家,也是国宝之一。
说起季羡林,他的成就以及生平可以写一部书了。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季羡林100字简介,欢迎大家参考。
1、季羡林生平简介100字季羡林(1911.8.6~2009.7.11),山东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惟一的终身教授。
通英文、德文、梵文、巴利文,能阅俄文、法文,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吐火罗文的几位学者之一。
“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
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2、季羡林生平简介100字季羡林,文学家、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翻译家,散文家,精通12国语言.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2009年7月11日,季羡林在北京病逝,享年98岁.代表作品:《中印文化关系史论集》;《印度简史》;《佛教与中印文化交流》3、季羡林生平简介100字季羡林是中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东方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佛学家、作家。
季羡林,字希逋,又字齐奘,1911年8月6日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康庄镇。
1930年他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5年考取清华大学与德国的交换研究生,赴德国入哥廷根大学学习梵文、巴利文和吐火罗文等。
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他在德国期间发表的论文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奠定了其在国际东方学和印度学界的地位。
1946年季羡林回国,后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东方语文系并任首任系主任。
这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东方语文系,培养了大量东方学专业人才,为国家的经济建设、对外宣传、外交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在学术上取得了丰硕成果。
季羡林人生格言1) 在品行的好坏方面,我有自己的看法。
什么叫好?什么又叫坏?我不通伦理学,没有深邃的理论,我只能讲几句大白话。
季羡林的一生是怎样
季羡林的一生是怎样季羡林是中国语言及文学方面的行家,季羡林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在了文学研究上。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季羡林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的一生简介季羡林生于1911年,卒于2009年。
季羡林从小出生在山东省聊城市一个十分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父亲没有很好的承担起家庭的重任,全凭母亲一人,因为家里穷买不起课外书,因此季羡林在启蒙教育阶段几乎就只能学到老师所传授的知识。
在季羡林刚成年后便被家里要求娶了一位知识水平低的传统妇女,尽管交流有障碍,但他们也十分和谐的度过了彼此的一生。
在六岁的时候被叔叔接到济南读小学,初高中,虽然当时季羡林成绩一般,但他在文学及语言方面的天赋已经显露出来,在高考中成功考取清华大学,专修小语种德语,在这期间季羡林对语言学十分感兴趣,他十分用功的学习换来的是知识的硕果,在此时期季羡林已经有机会发表各种论文,之后去了德国读研究生博士,在顺利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回到北京大学教书,职位是节节攀升,因为能力高,从主任升到了副校长的职位,最后进入科学院。
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着政协委员一职。
因为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季羡林还学习了梵文等因此对佛学及历史也有着一番造诣。
所以季羡林有能力担任中国语言学会长一职位。
季羡林婚姻怎么样季羡林从小生活在叔叔家,然后再十八岁的时候就和彭德华结婚了。
季羡林婚姻是典型的旧式婚姻,父母之命,但是彭德华只有小学文化,其实说起来和季羡林并没有什么共同语言。
在生下儿子之后,季羡林觉得自己的婚姻太过窒息于是离开。
之后的十年时间季羡林都在德国留学,还结识了一位德国的女人。
这个德国女人和季羡林非常的默契,并且还帮助季羡林打印论文,他们走过了哥廷根的每一个角落,季羡林虽然对自己的婚姻有些失望,对这位德国小姐也有些喜欢,但是季羡林身上的责任感让他停止了这份感情,并且回到了中国老家。
季羡林婚姻中,其实双方都是不幸福的,就连他的儿子季承也认为彭德华是孤独的过了一生,她没有享受到来自丈夫的关爱,在季羡林出国那么长的时间内,彭德华在老家照顾长辈,抚养孩子,为这个家付出了一生,但是她和季羡林婚姻却是冰冷孤寂的。
季羡林个人生活资料
季羡林个人生活资料季羡林个人生活资料导语: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季羡林个人生活资料。
【简要介绍】季羡林(1911.8.6~2009.7.11):中国山东省聊城市临清人,字希逋,又字齐奘。
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语言学家、文学家、国学家、佛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历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聊城大学名誉校长、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所长,是北京大学的终身教授。
早年留学国外,通英、德、梵、巴利文,能阅俄、法文,尤精于吐火罗文(当代世界上分布区域最广的语系印欧语系中的一种独立语言),是世界上仅有的精于此语言的'几位学者之一。
为“梵学、佛学、吐火罗文研究并举,中国文学、比较文学、文艺理论研究齐飞”,其著作汇编成《季羡林文集》,共24卷。
生前曾撰文三辞桂冠: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季羡林在大陆被许多人尊重,并被一些人奉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
但他他待人十分谦和。
【个人生活】家庭情况长辈:季羡林祖父季老苔,父季嗣廉,母赵氏,农民,叔季嗣诚。
1929年,季羡林在经济濒于破产时获得一个到德国去留学的机会。
他离开的十一年当中,季羡林的婶母苦苦挣扎,摆过小摊,卖过破烂,勉强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
季羡林他婶母出身中医世家,从小学会了一套治病的手段。
因自幼丧母,没人替她操心,耽误了出嫁的黄金时刻,成了“老姑娘”。
年近四十才嫁给季羡林的叔父做续弦。
妻子:1929年,季羡林与彭德华结为夫妻。
彭德华她自幼丧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是一个真正善良的人,一生没有跟任何人发过脾气。
上对公婆,她真正尽了孝道。
下对子女,她真正做到了慈母。
中对丈夫,她绝对忠诚,绝对服从,绝对爱护。
她是一个极为难得的孝顺媳妇、贤妻良母。
儿子:1994年,季羡林的妻子彭德华因病去世,在4万元丧葬费用中,季羡林要求作为儿子的季承出2万,一个要求出,一个不愿出,结果父子交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
季羡林的一生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只有多了解季羡林的资料后世的读书人才能更好的学习其中的精华。
季羡林是一个成功的文学家,他学识渊博,拥有很高的文化。
但是这样一个博学的伟大的人,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季羡林的个人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季羡林在跟随叔叔去读书的时候,有机会读到各种优秀历史书籍,像儒家经典。
在小学中学这个阶段,季羡林不仅学习国学,还在放学的空闲时间,学习英语。
在上了高中后,恰逢遇到了日本侵略,因此在这一年都没有机会读书,可是这时季羡林已经对文学研究颇有造诣了,季羡林已经有能力在杂志上发表自己的内容,此时季羡林也对英语已经掌握了不少,他已经有能力翻译一些外国的著名文学作品。
通过季羡林的不懈努力,在高考后进入了中国首府大学清华大学,季羡林的专业主攻语言学,在大学的这个阶段,季羡林不仅熟练的掌握了英文,还学习了其他小语种,像德语。
在清华大学,季羡林得到了更多学习的机会,参加学校交换生的选拔,季羡林成功入选,于是季羡林便去德国继续深造了,在德国,季羡林不仅进一步学习德语,还学习了梵文,俄文,阿拉伯语等。
季羡林此时已经掌握了多国的语言,这为他日后的外国文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时的季羡林已经在一所著名的大学教书了。
在德国的这所大学,季羡林完成硕士与博士的学业,并且得到了相应的文凭。
这时的季羡林凭借他对多国语言的精通,已经很出名了。
在完成学业后,季羡林又回到了祖国,进入北京大学担任职务。
以上便是一部分季羡林的资料。
季羡林的品格季承对于自己的父亲始终是无法理解和释怀的,在他小的时候,父亲出国留学,回来后又对他的母亲冷漠,这是季承心病的主要根源。
但是在德国期间,季羡林曾经和一位德国女人有过感情,但是他知道自己是有家庭子女的,为了身上的责任他毅然回国。
这样的人其实非常有责任感的,难道这还不能说明季羡林人品吗?他明明可以放弃,可是却毅然承担,只能说明季羡林人品非常的出众,他是一个自制力和责任感都非常强的一个人。
除此之外,其实季羡林人品在其他问题上也可以看的出来。
在学术研讨和工作中,季羡林总是耐心的倾听每一个后辈的观点和言论,细心的指导和用心的发表自己的看法,季羡林还在一切可能的机会和场所提拔这些年轻有为的后辈。
而且在和自己同时代的人们身上,季羡林也愿意谦虚的学习,季羡林人品定然是好的,是让人无话可说的。
在生活中,季羡林同样是一个自强自立的人,虽然有保姆在,他也愿意自己清洗床单被罩,自己能做的,绝不愿意麻烦别人。
而在其他事情上,季羡林也是非常出色的,他愿意自己设立奖学金制度,鼓励每一个出色的学生。
季羡林墓在什么地方季羡林是一个丰富而伟大的学者,他一生取得的巨大成就让人们敬佩不已。
季羡林的逝世让许多人扼腕叹息,在
2010年,在一个细雨纷纷的清明节,季羡林的骨灰终于回到了老家,在老家和他的亲人安葬在一起。
其实季羡林的骨灰是分别安放在三个地方,分别是北京京、河北和老家山东。
所以这三个地方都分别建造了季羡林墓。
在季羡林去世时,季承带着父亲的骨灰回到了老家,季羡林墓也被称为是季羡林憩园,在季羡林墓的旁边是荷花区。
广场区和绿化区,在季羡林当年亲手栽种的梧桐树下,季羡林的半身雕像也矗立在一旁,静静的看着季羡林墓。
季羡林曾经说过要回到母亲的怀抱,如今他终于实现了这个理想,静静的和亲人长眠在一起。
除了北京万安公墓外的季羡林墓之外,河北易县的华龙皇家陵园内季羡林墓也早已经落成,这已经是季羡林的第三个墓地了,当时季羡林亲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