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缪:把哲学变成美学

合集下载

加缪的人生哲学

加缪的人生哲学

加缪立足此岸,没有对 彼岸的憧憬与幻想,也放弃 了传统的终极追求,确认人 应当面对自己的当前所有, 在具体行为过程中竭尽此生 ,重获人生意义。
(返回)
四、加缪作品赏析
(一)《局外人》 (二)《西西弗的神话》 (三)《误会》 (四)《瘟疫》
(一)局外人
1、《局外人》简介 主人公默尔索 2、解读 《局外人》描述了主人公默尔索在荒缪的世 界中经历的种种荒缪的事,以及自身的荒诞体验。 从参加母亲的葬礼到偶然成了杀人犯,再到被判 处死刑,默尔索似乎对一切都无动于衷,他像一 个象征性的符号,代表了一种普遍的存在,又像 是一个血红色的灯塔,具有高度的警示性。


他被称为“年轻一代的良心”,他大海一样 的心胸善于吸纳一切美好,这个“完人”的 身上,我们看到了他思想的真正魅力——以 积极的姿态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以适当的行 动方式来抗拒荒谬。 1960年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逝,年仅47岁。
主要内容
一、人物生平 二、思想关键:“荒谬” 三、以荒谬为出发点 四、加缪作品赏析 五、总结
(二)人我之间的误会
我常以为别人了解我,而事实上别人所了 解的只是他所了解的我,而不是真正的我。换言 之,人与人之间无法完全了解。
“自古多情空余恨,多情总被无情伤”
我们之间有太多的误会,爱不能再沉睡,是可悲 是摧毁。 多情的人总因为无情伤心,又何苦执着谁对谁最 真心。
(三)我与自己之间的隔阂

要了解自己也是很不容 易的,所以希腊戴尔菲 神殿上第一句话就刻着 “认识你自己”。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 志,不失其所者久,死 而不亡者寿。(《道德 经》)
(返回)
三、以荒谬为出发点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

存在主义美学存在主义哲学和存在主义美学是本世纪中叶产生的重要且强大的哲学和美学思潮。

它的代表人物是舍勒尔、海德格尔、雅思贝尔斯、萨特和加缪。

这中间除舍勒尔之外,其他四人都对艺术和美学问题有过专门的论述。

而且萨特和加缪又是存在主义艺术思潮的主将。

当海德格尔出《存在与时间》于1927年发表之后,西方哲学界曾发出过这样的狂欢:“哲学终于从天国回到了地面。

”正是在这种狂欢中显示了由海德格尔开启而由存在主义哲学完成的一个巨大的转变:哲学研究的重点从对抽象的本质(理性)转向了“实存”,从物(客体)转向了人(主体),即从“理性人”转向了实存的人。

因此,存在主义美学的主要特征,是把美学与存在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中问他们考虑的美学问题,是美的本源问题。

而美的本源在存在主义者看来,只能从对存在的追问中获得。

由于对存在本身的追问紧紧地与人关联,存在主义美学便始终围绕着人这个主体旋转。

整个存在主义美学都表达了这样一个由海德格尔表述的信念:美或者艺术开启了存在者的存在,艺术和美由此而获得了本体论意义上的根源。

也正因为如此,艺术和美成了达成人的本真存在的见证,从而完成着拯救的使命。

正是这一点使我们想起了尼采的这样一个信念:没有审美的人生如何可能。

因此,美国存在主义哲学家W.考夫曼注意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所有存在主义哲学家在追问存在的问题时,最后都自觉不自觉地转向了艺术,转向了美学。

这是不是因为美或者艺术是开启存在者的存在的最根本途径呢?这里我们必须强调说明的是,虽然存在主义美学仍是围绕着人来旋转的,但这种美与人的相关,却不再是从表现的意义上与人相关,也不再是从符号创造的意义上与人相关。

如果说表现主义美学的表现是建基于人作为主体的生命力、情感等之上的话,那么在存在主义美学这里,人作为实存,是不具有什么先在的诸如表现主义所谓的生命力、情感等的,因为作为实存,他的本质尚处于缺席状态。

而美只发生于这个其本质尚付阙如的“此在”或实在向其真正的存在谋划的过程中,只有当那个尚付阙如的真正存在向其显现、敞开时,美才诞生。

荒诞哲学第一人:阿尔贝·加缪的经典语录28句

荒诞哲学第一人:阿尔贝·加缪的经典语录28句

荒诞哲学第一人:阿尔贝·加缪的经典语录28句阿尔贝·加缪是荒诞哲学的代表,将"荒诞"提升到哲学高度的第一人。

小说《局外人》、剧本《卡利古拉》、哲理散文《西西弗神话》堪称加缪"荒诞三部曲"。

加缪对荒诞感的描述多基于直接的生活经验,是人在生存经验中的苦闷、空虚,甚至绝望之后所产生的情绪。

表面看来荒诞带给人们的是悲观,是苦难,而事实上加缪的荒诞哲学的深刻之处就在于进一步地挖掘了"荒诞"的内核和意义。

1. 不要走在我后面,因为我可能不会引路;不要走在我前面,因为我可能不会跟随;请走在我的身边,做我的朋友。

2. 一切伟大的行动和思想,都有一个微不足道的开始。

3. 我们很少信任比我们好的人,宁肯避免与他们来往。

相反,我们常对与我们相似、和我们有着共同弱点的人吐露心迹。

我们并不希望改掉弱点,只希望受到怜悯与鼓励。

4. 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

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

5. 当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

6. 一个人只要学会了回忆,就再不会孤独,哪怕只在世上生活一日,你也能毫无困难地凭回忆在囚牢中独处百年。

7. 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

8. 当我听某个人说话听烦了,想要摆脱他时,就装出欣然同意的样子。

9. 对未来的真正慷慨,是把一切都献给现在。

10.真正的救赎,并不是厮杀后的胜利,而是能在苦难之中找到生的力量和心的安宁。

11. 在隆冬,我终于知道,我身上有一个不可战胜的夏天。

12. 我已经没有时间去对我不感兴趣的事情再产生兴趣。

13. 没有对生活绝望,就不会爱生活。

14. 如果你继续去寻找幸福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你永远不会找到幸福。

如果你一直在找人生的意义,你永远不会生活。

15.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16.人世间的罪恶几乎总是由愚昧无知造成,如果缺乏理解,好心能造成和恶意同样大的危害。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启迪人生

二十位哲学大师的100句箴言,启迪人生

NO.01苏格拉底S o c r a t e s古希腊哲学创始人,西方哲学奠基者苏格拉底,和学生柏拉图及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古希腊三贤」。

作为第一个把哲学从天上拉回人间者,苏格拉底并未留下著作,其思想通过后世柏拉图等人的著作而闻名于世,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1. 真正高明的人,就是能够借助别人的智慧,来使自己不受蒙蔽。

2. 最简单而高贵的方式,不是压榨别人,而是提高自己。

3. 改变的秘诀,是集中你的所有能力,不是摧毁旧的,而是建造新的。

4. 逆境是人类获得知识的最高学府,难题则是取得智慧之门。

5. 世间最珍贵的不是「得不到」和「已失去」,而是此刻把握的幸福。

NO.02柏拉图P l a t o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亚里士多德的老师。

三者被共同公认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一生论著颇丰。

创造并发展的概念包括:柏拉图思想、柏拉图主义、柏拉图爱情等。

柏拉图创办了著名的柏拉图学院,成为西方文明最早的有完整组织的高等学府之一。

6. 你既可以用爱得到全世界,也可以用恨失去全世界。

7. 世间所有的胜利,与征服自己的胜利比起来,都是微不足道的。

8. 在这个纷绕复杂的世俗世界里,能够学会用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周围的一切,也是一种境界。

9. 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放弃了不该放弃的,坚持了不该坚持的。

10. 孩子害怕黑暗情有可原,生命中真正的悲剧,是成人害怕光明。

NO.03亚里士多德Ar i s t ot l e西方哲学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

作为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是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

作为一位百科全书式的科学家,亚里士多德几乎对每个学科都做出过贡献。

其著作构建了西方哲学的第一个广泛系统,包含道德、美学、逻辑和科学、政治和形而上学等。

11. 人生最终的价值,在于觉醒和思考的能力,而不止在于生存。

12. 勇敢是自信与害怕间的桥梁。

13. 那些每天反复做的事情造就了我们。

法国哲学家加缪45句名言,一颗不停探求和思索的灵魂

法国哲学家加缪45句名言,一颗不停探求和思索的灵魂

法国哲学家加缪45句名言,一颗不停探求和思索的灵魂加缪(Albert Camus,1913—1960年),法国声名卓著的小说家、散文家和剧作家,存在主义文学大师,“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诺贝尔文学奖,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诺贝尔奖获奖作家之一。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1、在他们的脸上,使我大为惊奇的一个特点是:不见眼睛,但见一大堆皱纹之中有那么一点昏浊的亮光嘴唇陷在没有牙齿的口腔里,叫我搞不清他们是在跟我打招呼,还是脸上抽搐了一下——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2、意识形态渗入了法律领域,决定了司法人员的态度与立场,从而控制了法律机器的运作。

——阿尔贝·加缪《局外人》3、这个没有爱情的世界真好比死人的世界,总有一天人们会厌倦监狱、工作和勇气,去找回可人的面庞和柔情似水的心曲。

——阿尔贝·加缪《鼠疫》4、我们听说过的责任只有一个,那就是爱。

——加缪《秋是第二个春》5、当人迷途时,充满活力也是浪费自己的时间。

那些要背离世界的人,随他们去吧。

我不抱怨,因为我看着我诞生。

——阿贝尔·加缪《置身于苦难与阳光之间》6、在我所度过的整个那荒诞生活期间,一种阴暗的气息从我未来前途的深处向我扑面而来,它穿越了尚未来到的岁月,所到之处,使人们曾经向我建议的所有一切彼此之间不再有高下优劣的差别了,未来的生活也并不比我以往的生活更真切实在。

——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7、奴隶开始要求正义,但最终则要求王国——加缪8、不再理会艺术与形式。

重新找回直接的接触,无需中介,因而也就是无辜。

忘却艺术,在这里就是忘却自我。

不是以道德的名义放弃自我,正相反,是接受地狱。

——阿尔贝·加缪《加缪全集》9、他说他一直在研究我的灵魂,结果发现其中空虚无物。

郑婧文 素材整理——加缪

郑婧文 素材整理——加缪

阿尔贝·加缪概述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作家、哲学家,存在主义文学、“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有《局外人》、《鼠疫》等。

加缪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他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尽管他自己多次否认。

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之后,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

加缪在他的小说、戏剧、随笔和论著中,深刻地揭示出人在异己的世界中的孤独、个人与自身的日益异化,以及罪恶和死亡的不可避免。

但他在揭示出世界的荒诞的同时却并不绝望和颓丧,他主张要在荒诞中奋起反抗,在绝望中坚持真理和正义,他为世人指出了一条基督教和马克思主义以外的自由人道主义道路。

他直面惨淡人生的勇气,他“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使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仅在法国,而且在欧洲并最终在全世界,成为他那一代人的代言人和下一代人的精神导师。

阿尔贝·加缪并不是一个纯思辨型的哲学家,他从来都没有像萨特那样写过砖头一样厚的哲学著作。

他是以自身经历、以文学创作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的行为,来推导出时代的哲学命题的带有哲学思想的小说家。

“荒诞感”是加缪所有著作的起点,从起点出发,他在前期和中期的作品里探索两个关键的问题:可不可以自杀,以及可不可以杀人——前者是《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的主题,后者是《瘟疫》和《反抗者》的主题。

在探索过程中,他对自己的要求是:不可以用没有确切根据的信仰、意识形态,或形而上学的假设当逃脱荒诞感的出口,也不可以用超乎人类掌握之外的信仰、希望、想象,或幻觉当做逃脱荒诞感的出口,以免活在自欺的人生里。

人生经历1913年11月7日,阿尔贝·加缪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

加缪父亲在1914年大战时阵亡后,他随母亲移居阿尔及尔贫民区外祖母家,生活极为艰难。

阿尔贝由做佣人的母亲抚养长大,从小就在阿尔及利亚的贝尔库的平民区尝尽了生活艰辛。

论加缪的思想与创作

论加缪的思想与创作

加缪的荒谬哲学思想在文学、艺术、社会学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他的观 点启发了无数的艺术家和作家,激发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探索和反思。同时,加 缪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社会学领域,为人们理解社会现象提供了新的视角。
四、加缪的荒谬哲学对后世的影 响
加缪的荒谬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观点启发了后来的哲学 家,如萨特、波伏娃等,进一步发展了存在主义哲学。同时,加缪的思想也深刻 地影响了后来的文学家和艺术家,激发了他们对人类存在的探索和反思。
二、加缪的荒谬哲学内涵
加缪的荒谬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著作《局外人》和《西西弗斯神话》中。 他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谬的,因为人生活在一个毫无意义的世界中,而人的生命 本身也没有固定的意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消极面对生活。相反,我 们应该积极地去探索、去寻找生命的意义。
三、加缪的荒谬哲学应用
三、结语
加缪的“荒诞哲学”及其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独特的思考视角,让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人类存在的状态。他的作品不仅揭示了人类在 荒诞世界中的孤独和无助,也展现了人类面对荒诞性时的选择与行动。他的思想 与作品充满了哲学深度和艺术魅力,为我们的思想世界带来了新的启示。
感谢观看
加缪的创作风格也是其独特的部分。他坚持传统的优雅笔调和纯正风格,他 的作品充满了诗意和韵味。在描写人物和事件时,他善于运用富有张力的语言和 细致入微的描绘,使他的作品既具有生动的艺术性,又具有强烈的思想性。
在其短暂的创作生涯中,加缪赢得了远远超过前辈的荣誉。他的文学作品对 后期的荒诞派戏剧和新小说影响很大。评论家认为,加缪的作品体现了适应工业 时代要求的新人道主义精神。他在一个把现实主义当作金牛膜拜的时代里,肯定 了精神世界的存在。
在加缪的笔下,戏剧和小说成为了他传达哲学思想、社会见解的工具。他以 独特的叙事手法和人物塑造,呈现出了一个个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和情节,让 读者在欣赏其文学作品的同时,能够深刻地感受到其哲学思想的内涵。

加缪实在太迷人了!

加缪实在太迷人了!

加缪实在太迷人了!加缪实在太迷人了!我们为什么喜欢加缪作者 | 亚当·贡尼克《纽约客》专栏作家译者 |吴万伟加缪发誓放弃抽象论述和极端主义,找到了一种用清醒、崇高和稍微有些哀伤的风格撰写政治文章的方法。

法国小说家和哲学家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当然是令众多女性着迷的英俊男生,就像美国热播剧《广告狂人》的主角唐·德雷柏(the Don Draper)一样令她们倾倒。

这或许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但有个事实是认识加缪的人在谈到他是谁的时候首先谈及的就是这个话题。

伊丽莎白·豪斯(Elizabeth Hawes)2009年的书《加缪:一个浪漫传奇》基本上是大学女生为之痴迷倾倒的哀怨故事,当她询问曾见到1946年纽约之旅的加缪的《党派评论》读者群的幸存者,加缪是什么样时,他们说,加缪让人想起了电影明星博加特(Bogart在影片中扮演刚强、沉默寡言却是热心肠的英雄人物,如《卡萨布兰卡》(1942年)和《非洲女王号》(1951年)。

该期刊的编辑威廉·菲利普斯(William Phillips)说,“我能够告诉你的是,加缪是我见到过的最有魅力的人”。

说话尖刻的莱昂纳尔·阿贝尔(Lionel Abel)不仅将其比作博加特而且不断告诉豪斯,加缪的核心特征是他的“优雅”。

(需要像列布林(A. J.Liebling)那样更敏锐和更具法国味道的眼光才能注意到,从巴黎的风格来看,加缪在纽约时穿的西装至少过时20年了。

)加缪喜欢读者的如此喜爱,他甚至在给法国出版商写文章时谈及此事。

“你知道,无论何时我都能签订拍电影的合同,”他开玩笑说,但不仅仅是开玩笑而已。

看看40年代时卡蒂埃-布列松(Cartier-Bresson)拍摄的加缪照片——竖起的风衣领子、梳到后面的头发、嘴中叼着香烟、棱角分明的面庞和活泼热情的眼睛,活脱脱就是明星范儿。

难怪人们认为他是电影明星而不仅仅是个圣人了,难怪他也很清楚自己拥有的迷人魅力。

加缪的简介

加缪的简介
阿尔贝·加缪编辑词条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荒诞哲学”的代表。加缪1913年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被成为“年轻一代的良心”,其成名作《局外人》也一再重版,印数突破千万册。他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1960年不幸遭遇车祸英年早逝,年仅47岁。 基本信息 姓名 阿尔贝·加缪 外文名 Albert Camus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阿尔及利亚蒙多维城 出生日期 1913年11月7日 逝世日期 1960年1月4日 职业 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 主要领域 伦理学、政治学 目录 1 人物简介 2 生平经历 3 主要作品 4 作品风格 5 人物思想 6 友谊论战 7 作品年表 8 经典语录 9 媒体评价 展开 1 人物简介 2 生平经历 3 主要作品 4 作品风格 5 人物思想 5.1 人道主义思想 5.2 二元对立 5.3 存在主义 6 友谊论战 7 作品年表 8 经典语录 9,1913-1960)法国作家。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幼年丧父,靠奖学金读完中学,在亲友的资助和半工半读中念完大学并取得哲学学士学位。希特勒上台后,加缪参加反法西斯的抵抗运动,并一度加入法共,后退党。1944年法国解放,加缪出任<战斗报>主编,写了不少著名的论文。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 <戒严> (1948)和<正义>(1949)等。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 ,在欧美产生巨大影

卡夫卡作品的现实意义

卡夫卡作品的现实意义

谈当代学者对卡夫卡作品现实意义的研究摘要在外国文学中,卡夫卡始终是一个我们绕不开的话题,特别是研究文学作品中的存在主义时,可以说没有卡夫卡,研究就会缺乏说服力。

我们并不是在刻意抬高卡夫卡在文学与哲学中的地位,而是因为在文学创作与哲学思考中,实在没有几个人能像卡夫卡那样用生命进行探寻。

在现实社会中,有很多与卡夫卡命运相似的普通人,但他们却因找不到精神寄托而身陷痛苦。

在这里,我们从中国学者对卡夫卡的研究成果出发,讨论如何挖掘卡夫卡作品中的人文关怀与现实意义,使卡夫卡为大众熟知,将形而上的存在主义转化为形而下的现实救助。

关键字:卡夫卡人文关怀现实意义存在主义中国最早谈到卡夫卡的是1930年赵景深的《最近的德国文坛》,在那时,中国学者便意识到卡夫卡写作的态度是写实的,但意义却是象征的(赵景深,1930)。

1936年第一部《卡夫卡文集》出版,这是卡夫卡首次以较全面的形象出现在中国大众面前。

但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中国文坛对卡夫卡的研究是比较浅层次的,例如萧乾在《创作四试前记》中将卡夫卡归为象征主义作家,卞之琳将詹姆士的小说与卡夫卡的寓言故事相比较等等,这些都是不成熟的,他们并没有深刻意识到卡夫卡的存在主义中蕴含的现实主义。

而到了新中国成立时,英雄主义在文学中占了上风,并且文学长期被政治捆绑,所以突显普通个人心理世界的卡夫卡自然受到了冷落。

正如叶廷芳所说的,“直到九十年代后期,我国的卡夫卡研究才步入比较宽松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对于西方现代哲学,包括存在主义的研究也已取得了初步成果。

”【1】卡夫卡首先展现给我们的价值判断便是对于生命的态度,我们是该放任自流,还是活出个性,这是当代社会,尤其是对于青年群体,是一个极为深刻的命题。

胡志明的《卡夫卡现象学》详细阐述了卡夫卡作品中蕴含的存在主义,对卡夫卡的精神层面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从精神、生活、社会政治、艺术构思和文化价值等方面全方位地展现了卡夫卡的内心世界。

卡夫卡的存在观与海德格尔不同,他更多是在强调无言与沉默,就好像一个虚无的人存在于这个虚无的世界。

哲学家加缪的简介

哲学家加缪的简介

哲学家加缪的简介阿尔贝加缪是一位极其有天分的文学家,作为“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阿尔贝加缪用热情而又冷静的观点,质问了当代人的良知,曾得到了诺贝尔奖的亲睐。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哲学家加缪的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哲学家加缪的简介阿尔贝&middot;加缪(Albert Camus,1913年11月7日-1960年1月4日),法国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出生于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

曾于1957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年少时是阿尔及利亚竞技大学队的门将,可惜18岁那年因为肺病终结了足球生涯。

加缪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只有通过足球,我才能了解人及人的灵魂”。

加缪高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使他被称为“年轻一代的良心”,如今,半个多世纪后,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加缪著作及其思想的重要性,其成名作《局外人》也一再重版,印数突破千万册。

加缪在50年代以前,一直被看作是存在主义者,1951年加缪发表了哲学论文《反抗者》,引起一场与萨特等人长达一年之久的论战,最后与萨特决裂,这时人们才发现,加缪是荒诞哲学及其文学的代表人物。

加缪的哲学思想在研究加缪文学思想时,加缪存在主义被认为是加缪文学思想的一大特色。

从哲学范畴来看,加缪并不是一个典型的哲学家。

后人在加缪文学作品中发现的加缪存在主义,也只是从他文学作品中总结而来的。

因为加缪从来没有像萨特那样写过一些关于研究思想的哲学著作。

后人之所以能判断出加缪文学作品中富含加缪存在主义,这是因为加缪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物行为,都带有哲学思想的影子。

上世纪50年代以前,很多思想家和文学家都认为加缪是一位存在主义者。

关于这一说法,尽管加缪多次否认,但是世人依然能从加缪文学作品中,看出加缪存在主义的影子。

《鼠疫》是加缪代表小说作品,也被世人认为是加缪最为杰出的一部作品。

在这篇小说中,可以清晰的看见加缪存在主义。

加缪通过这部作品,旨在向世人传递着,世间的一切混乱和荒谬都是必然发生的。

阿尔贝·加缪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均衡特征

阿尔贝·加缪哲学与美学思想的均衡特征
阿尔贝·加缪(Albert Camus)是20世纪法国哲学家和作家,他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都具有均衡和平衡的特征。
在哲学上,加缪主张寻求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同时他的代表作《悲剧的知识》中讲述了人类在寻求幸福和真理之间的抉择。
在美学上,加缪主张寻求美的平衡。他认为美是一种和谐,它来自对世界的整体感知和理解。他的作品《爱的艺术》中讲述了爱情和美的平衡。
总的来说,加缪的哲学和美学思想都强调寻求平衡和和谐。他认为人类需要在追求幸福和真理、美和道德之间取得平衡,来获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加缪的生平和创作

加缪的生平和创作

加缪的生平和创作阿尔贝·加缪,法国作家,1913年11月7日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夕的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法属阿尔吉利亚,父亲是欧洲人,母亲是西班牙血统,自己却在北非的贫民窟长大。

父亲作为一战的士兵战死疆场,加缪直接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抵抗运动。

从少年时代起,贫穷与死亡的阴影就与加缪长相伴,这使加缪更能深切地体会人生的荒谬与荒诞,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

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

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

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

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

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加缪在荒诞的车祸中丧身,实属辛辣的哲学讽刺。

因为他思想的中心是如何对人类处境做出一个思想深刻的正确回答……人们毫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时代接受了加缪的观点。

如何看待未明子对加缪的评价?

如何看待未明子对加缪的评价?

在文学界,阿尔贝·加缪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的作品一方面被认为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他的哲学观点也引起了不少争议。

其中,他的《局外人》更是成为了西方文学的经典之一。

对于加缪的评价,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

其中,未明子对加缪的评价更是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未明子对加缪的评价呢?我们需要了解一下未明子对加缪的评价。

未明子是日本文学评论家,他在《加缪与日本人》一书中对加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对加缪的作品进行了评价。

他认为,加缪的作品充满了“无意义感”,“无目的感”,并且“没有情感”。

他认为,加缪的作品是一种“冷漠的美学”,是对生命的否定和痛苦的肯定。

他认为,加缪的作品反映了人类的绝望和孤独,是一种“绝望美学”。

对于未明子的评价,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思考。

从加缪的作品本身来看,未明子的评价确实有一定道理。

加缪的作品中,常常出现一些冷漠、无情的人物形象,他们似乎对周围的一切都毫不在意,甚至对自己的生命也漠不关心。

例如,《局外人》中的梅尔索,就是一个典型的冷漠人物。

他杀死了一个人,却似乎并没有因此感到内疚或恐惧,而是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待这件事情。

这种冷漠、无情的人物形象,确实给人一种“无目的感”、“无意义感”的印象,也让人感到一种绝望和孤独。

从未明子的评价本身来看,我们也可以发现一些问题。

未明子的评价似乎过于片面,他只看到了加缪作品中的冷漠、无情和绝望,却忽略了其中的一些其他因素。

例如,加缪的作品中也有一些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例如,《鼠疫》中就反映了人类面对瘟疫时的恐惧和无助感,也探究了人性中的善良和勇气。

未明子的评价可能过于片面,不能完全反映加缪作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未明子对加缪的评价呢?我们需要承认加缪作品中确实存在一些冷漠、无情和绝望的因素,这也是他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们也需要看到加缪作品中的其他因素,例如对人性的探究和对社会问题的批判。

现代的西绪弗斯论加缪作品的美学思想

现代的西绪弗斯论加缪作品的美学思想

现代的西绪弗斯论加缪作品的美学思想作为现代主义美学的代表人物之一,西绪弗斯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独特的写作风格,成为了一名备受赞誉的文学大师。

他的作品主题涉及很多领域,包括政治、哲学、宗教、人性等多个方面,而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就是《局外人》。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着重探讨西绪弗斯作品中所蕴含的美学思想,以及它的创新和突破性质,并举五个例子来说明这种思想的具体体现。

一、反叛与自由的个人主义精神西绪弗斯的作品中,经常表达着反叛的心态。

他反对传统的思想、规范和现实的种种束缚,坚信自由的意志和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在《局外人》中,主人公梅尔索一直表现出自己的孤注一掷和自由放达的个性,而这种自由不仅仅代表了他的一种态度,也代表了一种美学价值的思想。

在小说的最后,梅尔索选择接受死刑,并对此感到平静和释然。

他被自己的个性和信仰所唯独所吸引,这种反叛与自由的精神已经从内心深处产生。

二、诗意的现实主义西绪弗斯笔下的现实往往是极为残酷和无情的,但他却有着超越这种现实的获得力。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感受到一种诗意化的气氛,这些笔下的人物和场景极具现实主义艺术的特点,但是却充满了诗意和特殊的意义。

比如,在小说《在这里最后一次相遇》中,西绪弗斯讲述了一个与生命和死亡相关的故事。

而其中的诗意,细微之处,或是死亡,或是爱情,或是无尽的思索,都是充满了生命的本质。

三、理性和心灵的融合在西绪弗斯的作品中,理性和心灵不是矛盾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的结构。

他以独特的方式,将理性和心灵相互融合,并通过其作品体现出人类内在的深度探究。

这种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直觉、感性的重视,更意味着对生我塑造的深刻洞悉。

在小说《堕落天使》中,西绪弗斯表达出对无神论者的批判,他认为理性和心灵都有其不可分割的价值,人们需要在它们之间找到一种平衡,通过理性和心灵的融合,人类才能更好的认识自己和世界。

四、幻觉所蕴含的深度和多层次西绪弗斯的作品一贯复杂和多层次,在他笔下,在独立于现实,得到一种脱俗的角度,通过幻觉来探求凌驾于表面之上的内在本质。

阿尔贝·加缪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分为哪几个部分

阿尔贝·加缪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分为哪几个部分

阿尔贝·加缪的主要思想是什么?分为哪几个部分本文导读:加缪的思想,其核心就是人道主义,人的尊严问题,一直是缠绕着他的创作、生活和政治斗争的根本问题。

《西西弗的神话》和《局外人》构成了加缪文学创作的母题,包含着加缪未来作品的核心问题。

书中,西西弗的幸福假设的提出,其本质动机,不在荒诞,荒诞既不能告诉我们幸福,也不能告诉我们不幸。

之所以加缪假设西西弗是幸福的,是因为他认为只有幸福的生活才符合人的尊严,被责为永罚,却幸福,这是一种反抗,也是在这种条件下唯一可能的反抗形式,而反抗才能体现尊严。

加缪在假设西西弗幸福的时候,充分运用了想象和独断,其潜台词,却是人类尊严的需要。

由荒诞的出发点,萨特走向焦虑和不安,而加缪走向幸福,萨特是思辨后的结论,加缪却是激情洋溢的独断。

二元对立加缪的创作存在大量的二元对立的主题,其中有一些直接作为书名如反与正,流放和王国等,荒诞和理性,生与死,堕落和拯救,阳光和阴影,有罪和无辜。

这些二元对立的主题经常成对出现,而且互不取消,甚至有相反相成的意思,这是他的一大特点和魅力之所在。

加缪在他的随笔中数次使用这样的修辞方式:用一片黑暗来形容明亮的阳光。

随笔中也许不过是一种修辞,但这种修辞代表的思维方式却贯穿了加缪几乎全部的创作,成为他的重要特色。

无论是他的小说还是戏剧,或是哲理随笔,都看不到逻辑的一贯性,到处都隐含着矛盾,这在别的作家那里,这可能是个致命的弱点,可从加缪的作品中体现的却是复杂的深刻。

丹麦物理学家玻尔说过:"和小真理相对的当然是谬误,可是和伟大的真理相对的仍然是伟大的真理。

"正是在这样对矛盾的正视当中反映了人类思维的局限及其与世界的断裂。

二元对立的两极互相为对方的存在而存在,形成强大的张力,悖论和歧义性、多义性在此从生,这也成为加缪难以被定义的地方,其间人道主义一以贯之,然而人道主义本来就是意义含混的词。

二元对立其实是西方的传统思维习惯,传统的二元对立主要是主客关系,善与恶,美与丑等一系列概念,但在加缪那儿,这些传统的理念被抛弃了,善恶美丑问题被诸如流放和王国,阳光和阴影这样的形象所取代。

【加缪怎么读】加缪与政治哲学

【加缪怎么读】加缪与政治哲学

【加缪怎么读】加缪与政治哲学阿尔贝加缪AlbertCamus,这位从不自认是存在主义者的存在主义者,和萨特同为二战后一代法国青年的精神导师。

他因为透彻而认真地阐述了当代人的良心问题,而被授予一九五七年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作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的声名,掩盖了他首先是一个哲学家的事实,尽管他更多地是用艺术的体裁而不是严肃抽象的论证来探讨哲学。

加缪的作品揭示了现代人无法挣脱的巨大的荒谬感。

荒谬是世界的不合理和人生的无意义,人对永生的渴求和对世界统一的怀念,永远都被生存的有限和现实的无理性阻断,因而成为徒劳。

人不仅仅是在遭逢离乱和不幸时,甚至是在习已为常但又枯燥无味的日常琐事中,都会感受到世界的密闭无隙和陌生,仿佛自己是被流放到茫然无路径的生活当中。

这种人与他的生活之间的分离,演员与舞台之间的分离,真正构成荒谬感。

在加缪的笔下,无论是默而索在海滨沉闷而炽热的气息中用枪声叩开的苦难之门《局外人》,一九四二,还是里厄医生对鼠疫会在未知的他日卷土重来的深深隐忧《鼠疫》,一九四七,或者是克莱芒斯因为自责见死不救的往事而终生逃脱不了的无影的笑声《堕落》,一九五六,都以惊心动魄的力量再现了人生的苦难与悖谬。

加缪哲学的主旨即是要为现代人在荒谬的困境中创建一种新的道德,重新肯定人类生命的价值。

他在《西西弗神话》起首就说道: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自杀。

判断生活本身是否值得经历,这本身就是在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承认生活的荒谬,似乎必然要导致自杀的逻辑结果。

加缪告诉我们说不是,自杀只是回避而消除不了荒谬,唯有直面荒谬世界的反叛,才能使生命真实。

加缪后期的哲学随笔,就题名为《反叛者》一九五一。

反叛既是对自己生命价值的维护,也是对他人生命价值的尊重,换言之,反叛者是对一切人共有的尊严的捍卫。

反叛在原则上限于拒绝受辱,而不为他人去求屈辱。

正是在这一点上,加缪与以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者产生了分歧,他也因此而坚决否认自己是存在主义者。

加缪

加缪

加缪百科名片中文名:阿尔贝·加缪外文名:Albert Camus 国籍:法国出生地:阿尔及利亚的蒙多维城出生日期:1913年11月7日逝世日期:1960年1月4日职业:小说家,哲学家,戏剧家主要成就:1957年诺贝尔文学奖代表作品:《误会》、《卡利古拉》目录的一生中,无论是他的作品还是他的现实人生,他都在与荒诞作斗争。

处在思潮动荡的时代,加缪一直纠缠在艺术家和政治家之间。

1942年,加缪离开阿尔及利亚前往巴黎,他开始秘密地活跃于抵抗运动中,主编地下刊物《战斗报》。

在这个时期,加缪不躲避任何战斗,他反对歧视北非穆斯林,也援助西班牙流放者,又同情斯大林的受害者……他的许多重要作品如小说《局外人》、《鼠疫》,哲学随笔《西西弗神话》和长篇论著《反抗者》都在这个时期出世。

1957年,他因为“作为一个艺术家和道德家,通过一个存在主义者对世界荒诞性的透视,形象地体现了现代人的道德良知,戏剧性地表现了自由、正义和死亡等有关人类存在的最基本的问题”,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

加缪1935年开始从事戏剧活动,曾创办过剧团,写过剧本,当过演员。

戏剧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主要剧本有《误会》(1944)、《卡利古拉》(1945)、《戒严》(1948)和《正义》(1949)等。

除了剧本,加缪还写了许多著名的小说。

中篇小说《局外人》不仅是他的成名作,也是荒诞小说的代表作。

该作与同年发表的哲学论文集《西西弗的神话》,在欧美产生巨大影响。

长篇小说《鼠疫》(1947)曾获法国批评奖,它进一步确立了作家在西方当代文学中的重要地位,“因为他的重要文学创作以明彻的认真态度阐明了我们这个时代人类良知的问题”,1957年加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960年,在一次车祸中不幸身亡。

加缪在荒诞的车祸中丧身,实属辛辣的哲学讽刺。

因为他思想的中心是如何对人类处境做出一个思想深刻的正确回答……人们毫不感到意外,我们的时代接受了加缪的观点。

血腥的再次世界大战,可怕的氢弹威胁,这一切使现代社会能够接受加缪严肃的哲学,并使之长存于人们的心中。

生命美学作为未来哲学

生命美学作为未来哲学

却并非美学自身逻辑的必然。在我看来,生命美学
“判断力”在构建哲学时的关键作用,在哲学的反思
所亟待走向的,无疑并不是这些,也就是说,它亟
活动中开启了审美现代性的大门。从此,审美问题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46
南方文坛
2021.5
生命美学已经成年!
说:“诗和哲学应该统一起来。”③尤其是哲学家,对
这并非生命美学的结束,而仅仅只是开始。人
此无疑有着清醒的认知。例如,鲍桑葵就发现,西
们经常说,笑到最后,才笑得最好,也经常说“大
方近代哲学的崛起有两个原因,其中第一个,就是
器晚成”,还经常说:最高的天才是早熟而晚成。就
德国古典哲学对于美学问题的高度重视④。显然,他
为文学的,而且,就这一问题的内涵来说,一切的
种认识方式,而是转而成为一种生存方式、超越方
文学,在某种程度上说,又都是哲学的。”
式,已经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而是成为生命存
不过,这当然远远不够。相对于哲学的美学
在中最为重要的东西。审美活动成为生命的根本需
化,美学的哲学化既缺乏深度开掘,也缺乏广度拓
以,即使哲学、历史都不会存在了,诗也会独与所
维、生活之维、身体之维……当然都很重要,我也
有余下的科学和艺术存在下去。” ⑥ 再如康德,因为
并不反对,因为艺术、文化、生态、身体……毕竟
意识到了理性的局限、宗教的局限,他在哲学思考
都是美学的一个维度,也都值得认真研究,但是,
中把审美活动的独特性独立凸显出来,注意到了
地向下走,走向生命美学的艺术之维、文化之维、
哲学为我们树立的,应该是哲学如何关注美学的
生态之维、生活之维、身体之维……而且,几乎完

加缪说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如何理解这句话?

加缪说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如何理解这句话?

加缪说的“真正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就是自杀”,如何理解这句话?加缪的作品是二十几年前读的了,印象最深有《局外人》《鼠疫》,以及漓江出版社的诺奖作家集《西西弗斯神话》以及一本薄薄的加缪文集《置身于阳光与苦难之中》,出版社忘了,好象是杜小真译的。

九十年代中之后,除了海德格尔,没有再进入当年被称为存在主义的思想世界里了。

凭残留的记忆和感受说几句吧。

加缪谈哲学,是很零碎的,他不是体系性思想家,他的思考和表述方式极具个人色彩,与尼采、克尔凯郭尔属同一类型的进路。

加缪作品中最显著的信息,是生存的荒谬性,活着是荒谬的,不间断的没完没了的无所不在的荒谬感,面对荒谬是我们对生存唯一做的事情。

荒谬,表现在一切都是平庸的、偶然的、不透明的,周遭一切都外在于自己,又在强行地干预自己,自己还毫无办法。

为什会这样,本身就是个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讲,都涉及哲学。

因此,加缪在《局外人》中借主人翁的口说:活着是不值得的,毫无意义,什么时候死都可以(大意)。

西方哲学的内在主线其实是一种带“特质”的生存哲学,宇宙论、本体论、知识论和众多的学科,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在回应生命状态和生命意义真相何在的问题。

只不过,西方的模式理相与中国传统东方智慧不是同一类型就是了。

加缪在西方思想阵营中属于非理性派,他看到了理性方式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的人为性,人为就意味偶然,意味着不真、虚伪,而虚伪的东西硬是要装一副崇高美好的样子出来,这就更是无比丑陋了。

从而,整个世界在其崇高理性塑造的高耸入云的文明大厦里,只要你往深层观察感受,就会发现它的根基是惊人的虚空,无根的。

荒谬吧。

那么,在这样一个不能改变的荒谬世界里,你为什么还要活着,就要给个理由了。

加缪认为,荒谬的世界里不是完全没有真的、透明的、爱的东西,有,例如我们在回忆中会感受到他人的爱,会依恋他人,回忆是确立真实可信意义的唯一场所。

而在反抗荒谬的行动中,你显示了你自身,显示了对真和美的知晓与渴望。

但是,你可以保留这些吗?可以让更多人与你一样认知和珍惜吗?不能,做不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加缪:把哲学变成美学
存在主义哲学和美学是现代主义思潮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若从它的创始人克尔凯郭尔算起,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

从它的一些代表人物看,它包括了尼采、胡塞尔、海德格尔、萨特、加缪和波伏娃这样一些杰出的思想家。

随着波伏娃的离世,这个流派的人物全都已经作古。

但他们的精神遗产在人类思想史上流下一道不灭的强光,它照耀着文学,也温暖着我们的生命。

西方现代文学一个显著的特点,是哲学与文学的联姻。

在这一过程中,存在主义扮演了最活跃的角色。

无论是基督教存在主义者克尔凯郭尔,还是无神论存在主义者萨特以及尼采、海德格尔、加缪等,都兼有文学家的特色。

他们的某些作品,将哲学、文学、美学熔于一炉,像《诱惑者的日记》,像《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像《恶心》、《禁闭》,像《鼠疫》等等。

难怪昆德拉说:“尼采使哲学与文学接近,穆齐尔则使小说与哲学接近。

”而在哲学与文学的这一双向追求中,本质上更属于文学的加缪就曾这样说:“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哲学家。

”存在主义者的这一观点,给现代作家和批评家提示了一个重要的价值尺度,即:不管
你采用什么形式或风格进行创作,作品的水平高低,最终要看你的作品的哲理含量。

由于存在主义者的这种双重身份,使他们具有了一种慧眼,就是能从20世纪文学众多的风格、流派中,识别出自己的血亲。

就像海德格尔首先发现了荷尔德林和里尔克作品中存在主义的精神血液那样,萨特和加缪最早看出了卡夫卡作品中属于本族的基因,那就是对世界的荒诞感、陌生感或异化感、孤独感和危机感。

此后在萨特提及的所有世界作家中,卡夫卡的名字出现的频率最高。

加缪,大家知道他的成名作《局外人》发表于1942年。

须知,他在评论方面的成名作也诞生于这一年。

而这篇著作就是评论卡夫卡的,题目是《卡夫卡作品中的希望与荒诞》。

加缪把希腊神话中西绪弗斯被动受难的形象改造成为主动抗争的悲剧英雄,从而创造性地传承了尼采的悲剧美学。

这赋予了卡夫卡的作品以积极的意义。

存在主义对文学的贡献之一是把哲学变成了美学,也就是把某些哲学范畴或哲学概念变成了艺术手段。

例如“荒诞”,这本来是个存在哲学的范畴,但它在萨特的《禁闭》、加缪的《西绪弗斯神话》或卡夫卡、贝克特等人的笔下却成为
艺术方法。

而荒诞的感受往往也是通过一个哲学术语即悖谬得到表现的。

悖谬就是一件事情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或行为上的互相抵消,从而令人啼笑皆非,或莫名其妙,它往往能构成“黑色幽默”的悲喜剧情趣。

加缪在评论卡夫卡的上述文章中就运用了这一术语。

他的下面这段话就被人广为引用:“这种基本的双重意义就是卡夫卡的秘密所在。

自然性与非常性之间、个性与普遍性之间、悲剧性与日常性之间、荒诞性与逻辑性之间的这种持续不断的抵消作用,贯穿着他的全部作品。

要想理解荒诞作品,必须清点一下这些悖谬手法,必须使这些矛盾粗略化。

”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随着马克斯·勃罗德编纂的《卡夫卡文集》六卷集的出版,卡夫卡的创作虽然已经引起国际文坛少数人的注意,但使他的影响迅速越出国界的,可以说主要是萨特和加缪。

因为他们用存在哲学的观点去解读和评论卡夫卡的作品,更能切中肯綮,可谓惺惺惜惺惺。

说来有点巧:在我比较熟悉的两位德语作家中,即卡夫卡和迪伦马特,都与加缪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加缪在比他大一辈的卡夫卡的作品中发现了西绪弗斯的现代原型,那么比他小半辈的迪伦马特则是受了他的理论的影响,在戏剧和小说中创造了一系列西绪弗斯式的悲剧英雄。

这些人物,明知他们的对手,
不管看得见的,还是看不见的,是不可战胜的,但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宁可失败,也不愿投降,有一股子海明威式的“硬汉子精神”。

用迪伦马特的话说,这叫“顶住现实的英雄”。

加缪所倡导的这种悲剧美学,显然是有积极意义和启示价值的。

尤其是在一个腐败成风的社会里,个别人想要抵制社会歪风的努力是不会有成效的。

但是每个个人都能做到不与社会歪风同流合污,那么歪风就不会蔓延,而且渐渐失去土壤。

所以迪伦马特说:整体世界固然是你不能驾驭的,但个人世界每个人都是可以把握的。

前面提及存在主义思想之光给我们以温暖,指的是,萨特曾经给存在主义的价值作了这样的定义:“存在主义是人道主义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的补充”。

后一个说法我讲不了。

但前一个说法我似乎还有一点领会。

存在主义剥去了人的所谓“阶级性”或“社会性”,也撇开各种社会规范,他研究人的具体的生存处境,特别是人在某种特殊情况下他会如何行动,像萨特的《禁闭》、《死无葬身之地》,加缪的《鼠疫》等。

警察与小偷,一个拼命的跑,一个使劲的追;被追到的惊恐万状,追到的兴奋异常。

这在存在主义者看来非常荒诞滑稽:两个个体生命都是自由的,平等的。

为什么会有这种现象?人的生存的这种“粘兹”现象,
是令人“恶心”的。

所以存在主义者特别关注“危机中的个人”。

前东德社科院文学所所长Neumann访问我所。

我问他:您对现代主义文学怎么评价?他说:“现代主义文学能唤起人们对于危机中的个人的关注。

”我一听,他指的主要是存在主义文学。

那么,什么叫危机中的个人?我首先想到了过去被我们批判过的日本影片《啊,海军!》中的山本五十六,他正面临着死亡与服从的两难选择。

他最后选择死亡。

对这个人物的选择的态度,我想文学与历史学是有区别的。

因为历史学关注的是事件的结果,你选择了不义的战争,把你定性为战犯,这是天经地义的。

但文学家关注的是事件的过程。

描写你此时此刻的内心矛盾是他的职责,甚至同情你此时此刻的痛苦也是他的本色。

不然,什么叫“文学是人学”?唐玄宗与杨贵妃的关系也是这样。

在国难当头的时候,作为国君你还沉湎于儿女情,这是有罪的。

但皇帝也是人,他也有爱的权利,因此也是文学家应该关注的一面。

人的许多困境都是在身不由己的情况下造成的。

中国和意大利拍的两部《末代皇帝》可作比较。

我们的导演是按编年史的方式叙述历史故事,题材成了影片本身,手法老套。

而意大利导演是按荒诞的美学原理拍摄的,题材作为媒介,手法新颖,因而更具艺术价值,所以获得奥斯卡大奖。

如果我们过去就懂得关注危机中的个
人,则我们的人性就会比现在更丰富一些,就不会劝阻别人不要去对具体的穷人施“小恩小惠”,就不会把人整错了还要求他“正确对待”;亲人被整了,不是更多的体贴,还要和他“划清界线”甚至离婚。

最后我还想说:存在主义者愿意把自己的学说看作对马克思主义的补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尊重。

马克思主义一再宣称她是要发展的。

难道存在主义的学说真的没有一点值得马克思主义吸取的地方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