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代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代词

【概念点】文言代词

【定义】代词是代替词、词组和句子的词。它能避免相同词语重复,使文章简洁。代词可以充当句子的主要成分,故现代语法书划入实词类。但是,它和开放性词类(名词、动词、形容词)相比,是一个封闭性词类,数量很少,可以枚举,而且词义较虚灵。所以,讲文言虚词的著作,都把它列入虚词中讲述。

【类型】

1.人称代词

2.指示代词

3.疑问代词

【概念点】人称代词

【类型】1.第一人称:又叫自称代词,是指说话人称呼自己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一人称常用的是“我、吾、余、予”四个,另外还有“朕、卬(áng)、台(yí)”、。它们都是相当于“我”或“我的”,有时也可表示“我们”或“我们的”。“朕”,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秦始皇以后专门用于帝王君主的自我称谓了。

【类型】2.第二人称:又叫对称代词,是称呼听话者的代词。古汉语中,第二人称代词主要有“女、汝、尔、而、乃、若”六个。“汝”、“女”是同一个词的不同写法。它们的意思相当于“你”、“你们”。

【类型】3.第三人称:又叫做他称代词。常用的有“之、其、彼、厥”,它们相当于现在的“他(她)”、“他们”。

【概念点】指示代词

【定义】是用来区别人或事、物的代词。

【类型】1.近指代词:常用的有“此”、“是”、“斯”、“之”、“兹”、“然”、“时”等。译成“这”、“这个”、“这里”、“这样”。

【实例】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然:这样)

【类型】2.远指代词:最常用的有“夫”、“彼”、“其”,另外还有“匪”、“厥”。译成“那”、“那个”。

【实例】彼童子之师。(彼:那些)

【类型】3.旁指代词:就是指代其他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常用的有“他”、“它”、“异”等,相当于“别的”、“另外的”、“其他的”。

【实例】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其他的)

【类型】4.虚指代词:是指不必说出、不愿说出或不能说出的人或事物的代词。多用“某”、“或”、“有”等字。

【实例】或师焉,或不焉。(或:有的人)

【类型】5.无指代词:是表示否定的指示代词。指代人,表示“没有谁”;指代事物,表示“没有……事物(地方)”等。常用的有“莫”、“无(毋)”、“靡”、“末”等。

【实例】寂寥而莫我知也。(莫:没有谁,指代人)

【概念点】疑问代词

【定义】是用来提出问题的代词。

【类型】1.指人:如“谁”、“孰”。“孰”经常用于选择问句,表示比较和选择,而“谁”则很少有这种功能。

【实例】

(1)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2)吾与徐公孰美?

【类型】2.指事物:如“何”、“曷”、“奚”、“胡”,可译为“什么”、“怎么”。

【实例】而又何羡乎!(何:什么)(《赤壁赋》)

【类型】3.指处所:“恶wū”、“焉”、“安”,可译为“哪里”。

【实例】沛公安在?(安:哪里)

【概念点】文言代词的特性

【类型】1.文言文人称代词无单复数的不同表示法,翻译时必须根据上下文仔细推敲以确定译为单数或复数。文言人称代词作复数时,有时加上“辈”、“等”、“侪”、“属”、”曹“、”徒“、”伦“等字。

【实例】

(1)十年春,齐师伐我.。(《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十年春天,齐国的军队攻打我们。]

例(1)中的“我”代表鲁国,故应译为“我们”或“我国”。

(2)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史记·平原君列传》)

[译文:您这些人平庸无能,是大家所说的靠别人办事的人啊。]

【辨析】表复数的这些字和“们”不同,还在于它们都是一些能独立使用的名词。“们”这种复数形式,最初出现在宋代的古白话著作中,或写作“每”。

(1)晋郑同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译文:晋国和郑国是同辈。]

【类型】2.文言文指示代词,也没有明确的单复数之分,常用单数形式表示复数内涵。

【类型】3.文言文人称代词中的他称代词具有不成熟性。

【重要特征】(1)“彼”、“其”、“之”三个字都有局限性,“其”一般只作定语,“之”只作宾语,“彼”才能作主语。

【实例】

(1)彼.竭我盈,故克之。(《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他们士气衰竭,我们士气充沛,所以战胜了他们。]

(2)吾视其.辄乱,望其.旗靡,故逐之。(《左传·庄公十年》)

[译文:我看见他们的车轮印迹错乱了,望见他们的战旗倒下了,所以追赶他们。]

【重要特征】(2)“彼”、“其”、“之”三字指人与指物往往相通,无严格界限,要依据上下文才能判定他们是指示代词还是人称代词。

【实例】

(1)彼.一时也,此一时也。(《孟子·公孙丑下》)

[译文:那是

..一个时候,这是一个时候。(指示代词)]

(2)彼.丈夫也,我丈夫也……(《孟子·滕文公上》)

[译文:他是

..一个大丈夫,我也是一个大丈夫。(人称代词)]

【重要特征】(3)“其”、“之”作为人称代词具有不稳定性,可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

【实例】

(1)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

[译文:每天都跟我.的朋友们爬高山,钻密林,走尽曲折的溪流。]

(2)君将哀而生之.乎?(柳宗元《捕蛇者说》)

[译文:您将哀怜并救活我.吗?]

【重要特征】(4)“他”在古代汉语中主要作旁指代词,不可误用为人称代词。“他”字用作第三人称代词大概起源于汉末六朝时期。

【实例】

(1)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译文:别处山上坚硬的石头,可以用来琢磨美玉。]

【重要特征】(5)文言中的第二人称代词也具有不稳定性。“若”字,有时表示二人称,有时也可表示三人称。

【实例】

(1)孔子生,不知其父,若.母匿之。(《论衡·实知》)

[译文:孔子生下来,不知道他父亲是谁,他.母亲隐瞒了。]

【类型】4. 文言文中的虚指代词“或”与无指代词“莫”,是文言文特有的指示代词。

【重要特征】(1)虚指代词“或”,又称“泛指代词”、“无定代词”,它经常用作主语,可以指人,也可以指物;作状语时,则指时间。应译为“有的”,不可译为连词“或者”。

【实例】

(1)或命巾车,或棹孤舟。(陶潜《归去来辞》)

[译文:有时驾着篷车,有时划着一只小船。]

(2)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姚鼐《登泰山记》)

[译文:回头看日观峰以西的山峰,有的得到阳光照耀,有的没有。]

【重要特征】(2)无指代词“莫”,充当主语,可以代人,也可以代事物。代人时译为“没有什么人”、“没有谁”;代事物时译为“没有什么”、“没有什么东西”。“莫”后来逐渐虚化为否定副词,在句中不再充当主语而充当状语。

【重要特征】(3)“靡”、“无”在文言文中充当主语时,也往往作无指代词,相当于“莫”,不可误译为动词“没有”。

【实例】

(1)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荡》)

[译文:做事,没有谁没个好的开头,但很少人能够有个好的结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