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鲁迅《铸剑》中的两个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鲁迅《铸剑》中的两个人物

[摘要]:《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唯一的一篇“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历史小说。本文通过对小说中眉间尺和黑色人两个前赴后继的复仇者复仇性格的深度剖析,旨在体会鲁迅复仇精神的坚韧性和战斗性。

[关键词]:鲁迅,铸剑,复仇,眉间尺,黑色人

《铸剑》是鲁迅创作的历史小说之一,于一九三六年一月与其它七篇历史小说结集为《故事新编》出版。鲁迅曾评道:“《故事新编》真是‘塞责’的东西,除《铸剑》外,都不免油滑……”可见,《铸剑》是鲁迅的得意作品之一。

鲁迅在致徐懋庸的信中说过:“《铸剑》的出典,现在完全忘记了,只记得原文大约二三百字,我只是给铺排,没有改动的”。《铸剑》所讲述的故事在《吴越春秋》、《列异传》、《搜神记》中皆有记载,叙述则详略不一。当然,《铸剑》作为《故事新编》中唯一的“博考文献,言必有据”的作品,不光是依鲁迅所言只是简单的铺排,更有想象和虚构的艺术加工,融合了鲁迅一定的主观思想。简而言之,《铸剑》讲述了一个名叫眉间尺的少年得黑色人相助为父报仇的故事。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故事,却针砭时事,借古喻今,意寓深厚,不愧为“确是写得较为认真”的作品。

《铸剑》塑造了两个坚忍的复仇者——眉间尺和黑色人。他们前赴后继,始终执着地、坚定地、果断地复仇,使得小说宛如一首被压迫者复仇的颂歌,振奋精神,鼓舞人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外形特征通过名字便可反映出来,前者眉间一尺、眉眼开阔,后者黑而瘦,且瘦得如铁。我们必须透过文字来解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复仇性格,不能光从表面文字简单草率地对之下定论,否则必定是不真实,不到位的。

眉间尺在《铸剑》中率先出场。序幕通过他在对一匹老鼠“杀与救”的矛盾中表现他少年的优柔。国王是统治阶级强横、骄悍的领导者,眉间尺的身上却有着被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善良品质,在对老鼠“杀与救”的反复折腾中,不难体会出在黑暗社会中挣扎求生的他对老鼠的临死挣扎有着一种情感的共鸣。怜悯之心应运而生,正是这一点,才促成了他对老鼠“杀与救”的犹豫不决。然而,优柔并不是他的本质性格,他只是对那只老鼠投入了太多的感情,所以暂时阻碍了他理智的抉择。当然,在关键时刻,理智还是战胜了情感,他果断杀死了老鼠。他对老鼠死去后而产生的难受、后悔、同情更多体现了一种动人的劳动人民的美好品性——毕竟他是善良淳朴的。眉间尺在备受压迫的生活下,早已埋下了复仇反抗的种子。因此,当母亲含泪告诉眉间尺尚有父仇未报时,眉间尺立刻产生了强烈的反应,也激起了他的复仇之心。出发前一晚,眉间尺思绪万千,辗转反侧,正因为他的成熟和懂事才使他有勇气和决心义无反顾地担起复仇重任。相比于黑色人而言,眉间尺的复仇经验不足,但他的复仇之举绝不是幼稚的。虽然第一次莽撞的复仇——在国王过街时行刺之,以失败告终,但这种对君主的复仇方式是古人常用的方法之一,成功几率虽微乎其微,但对复仇心切、不畏艰险又缺乏复仇经验的眉间尺来说,确是一个办法。况且,这次复仇的失败是“因为有人突然捏住了他的一只脚”。这个“有人”不管是义民也好,官兵也罢,皆为愚昧的群众。原本可能成功的复仇在愚昧群众的作用下变成了不可能,更要命的是还让眉间尺陷入了一场荒唐、无聊的纠纷中,即便眉间尺怎么焦躁发火,也无法将自己从诸多看客的包围嘲解中解救自己。黑色人就在这时登场。他凭着他的经验帮眉间尺解了围,看客们扫兴而散。眉间尺从第一次复仇的失败中积累了一些经验,故转而去地广人稀的南门外等候,准备在国王的归途中实施复仇计划。然而,第二次复仇又随着天色的渐暗和“国王的不归”化为泡影。就在眉间尺不安之时,黑色人又出现了,他告知眉间尺国王已得到有客行刺的密报转而从东门回宫,并下令捉拿刺客。就在眉间尺伤心欲绝之时,黑色人提出要帮他复仇。成熟理智的眉间尺在情感极度

崩溃的情况下也没有轻信黑色人的片面之词,而是经过层层诘问后才认同了黑色人——这个用仇恨武装自己的强大的复仇者。眉间尺“削头托剑”之举也象征了他的转变——成了勇敢、成熟的复仇者。到此,眉间尺、黑色人合二为一,黑色人身上又多了一份复仇的仇恨和使命。

黑色人是善于复仇的强大的复仇者,有着丰富的复仇经验。“你的就是我的,他也就是我”,他帮眉间尺复仇,也是帮他自己复仇,他仿佛就是为复仇而生。“我的灵魂上是有这么多的,人我所加的伤,我已经憎恶了自己”。可见,一个复仇者在复仇路上一路走来,不管在身体或心灵上都遭到许多伤,成了一个他自己都不是想要成为的自己,最终连他自己都憎恶了自己,他不得不用仇恨武装自己,不得不扭曲自己的灵魂,再也不是原来的他了。黑色人要帮眉间尺复仇,但他又否认自己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义士”,他反而说义士是“受了侮辱的名称”。的确,义士都是有来历的,黑色人却仿佛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义士们不过是为一些权势者所笼络的刺客,而黑色人却毫不贪名嗜利,只是为了正义、为了社会进行复仇,毫无私心。小说的高潮在第三部分。黑色人凭着他敏锐的洞察力和深远的见识,采用进宫献艺的策略进行复仇。黑色人在向国王介绍自己时,说道:“臣名叫宴之敖者;生长汶汶乡。少无职业,晚遇明师……”也许后几句是胡诌的,但从前两句看,黑色人极有可能是鲁迅自指。“宴之敖者”是鲁迅的笔名,汶汶乡即指鲁迅的故乡——绍兴。何况,黑色人那瘦得如铁的形象、那严冷的思维和语言、那受伤的灵魂、那对复仇的渴望、那极冷而极热的个性、那勇敢决绝去和黑暗斗争的精神,不都是鲁迅的影子吗?当然,把黑色人塑造成一个孤军奋战的复仇者,这受到了鲁迅前期常常感到自己是在孤军奋战的思想的局限。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黑色人对复仇对象有着深切的认识。他抓住国王血腥、残暴的品性投其所好,表演“金鼎头颅舞”的把戏,后引诱国王到金鼎前面观赏顶底“最神奇的团圆舞”并趁机砍下国王的头颅。复仇到此理应结束,但小说并未戛然而止。面对王头的狡猾和凶残,眉间尺的头在一时疏忽下占了下风,就在进退两难之时,黑色人果断砍下自己的头,于是,便有了金鼎内三头相搏的情景。复仇是要本钱的,待到王头确实断了气,眉间尺和黑色人的头也沉了下去。

鲁迅对小说复仇主题的开掘是在复仇完成后的第四部分。通过描写大臣、王妃、百姓对“国王之死”的反应来剖析和抨击他们的精神丑态。复仇在“捞头”、“辨头”、“出殡”、“葬头”中反而演变成了一场闹剧。“三头出殡”更像是狂欢节,复仇者、被复仇者连同复仇本身都同时被遗忘,复仇本身的崇高、神圣与庄严也消解于无。尽管鲁迅思想上倾向于复仇,但他仍以犀利的眼光指出:复仇面对愚昧的群众必然是失败的、无效的。因此,《铸剑》中看似成功的复仇也成了失败的了。

[参考文献]:

[1]孟广来,韩日新.《故事新编》研究资料[M].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984:546-594.

[2]李桑牧.《故事新编》的论辩和研究[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4:216-24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