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课件8
合集下载
人教版(部编)初中语文八上第三单元第12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28张)
本诗以叙事、绘景、抒情三个环节认识 和理解。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九、作业
1、思考与练习
<<渡荆门送别>>的哪一联最能呼应题目中的 “送别”二字?
诗中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最能呼 应题目中的“送别”二字。这一联写悠悠 故乡水,不辞万里送别诗人,暗含了送别 之意。
2、问题探究
对诗中的“送别”情绪应如何理解?
李白<<渡荆门送别>>与作者的其他送别诗不同,并非为 朋友送行,而是告别故乡。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 20多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 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情,江水流过的蜀地 是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 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 路送己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对方写来,越发显 示自己的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之结尾,言尽而情 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
•
17、一个人即使已登上顶峰,也仍要 自强不 息。2021/8/52021/8/52021/8/52021/8/5
谢谢观赏
You made my day!
我们,还在路上……
Hale Waihona Puke (俯视) (仰视)绘景(3-6句)
尾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由景及情,留恋故乡) 抒情
•
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 的方法 。2021/8/52021/8/5T hursday, August 05, 2021
•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1/8/52021/8/52021/8/58/5/2021 2:38:52 AM
3,<<渡荆门送别>>的体裁是五言律诗,题中 “送别”其实自别(告别故乡)之意,这在 诗“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中表现得极 为明显。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首联:交代旅程
颔联:山、水(远景)
颈联:月、云尽,江入大荒流。”在这一联,短短十个字,作者描绘了四 种景象:起伏的山岭,平坦的原野,奔流的长江,辽远的荒原。每一种 景象都是那样的阔大,让人穷尽目光,思接千里。这句的意思是山随着 低平的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描写了 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用流动的视角写景物的变化,船由蜀地 到荆门两岸的地势由山脉过度到平原,山峦从视线中一点点地消失,江 水冲下山峦向着广阔的原野奔腾而去,画出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 图,写的是远景。其中“随”字将群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 真切地表现出来,写活了,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如何把四种景象融合在同一个画面中呢?作者用一个“随”字 把“山”与“野”联结在一起,用“入”字把“江”与“荒” 联结在一起。“随”字描绘出山脉的走向与趋势,富有流动感 和空间感,仿佛一幅图画在你面前徐徐展开。随着山脉的走向 越来越低,最终没入大地,平原也愈加广阔,诗人的视野也更 加开阔,而“尽”字则道出了山脉消失,平原呈现时,诗人眼 前豁然开朗的喜悦感觉。 “入”字则带着强烈的楔入感,描绘 出了长江冲击荒原的力量,也激发着作者的豪情。作者内心的 激昂奋进,也随着水流奔向遥远的天际。王湾的《次北固山下》 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中的“入”字有同样的意蕴。
诗人顺着长江远渡荆门,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 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 舍呢?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 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万里送行舟,从对 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诗以浓重的怀念惜别 之情结尾,言有尽而情无穷。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 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诗中并无送别朋友的离情别绪。 清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二字可删”(《唐诗别 裁》),这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0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重点研讨 7.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 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怜
重点研讨 8.具体分析颈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衬托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 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
课堂小结
李白的《渡荆门送别》历来为诗坛所注目,这不仅是因为第二联 写得气势非凡,大气包举,更是因为全诗充满了一种无人可及的浪漫 情调。开头写荆门一带的江山形势,尤其着力描写了长江出三峡、入 平原的浩荡之势。全诗以“渡远”始,以“送行”结,从开篇到结尾 一气呵成,给人以回肠荡气的美感享受,丝毫没有送别诗所惯有的感 伤与悲凉,是千古奇诗。
当堂检测 主观题 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 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 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 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 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 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 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 《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基础夯实——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 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 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辞亲远游,出蜀 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 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 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重点研讨 5.体会尾联中的妙处。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3张PPT)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背景知识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 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 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 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出蜀东下,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 现自己的理想抱负。此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巫 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船过荆门一带,视域顿然开阔,别是一番景 色。眼界大开,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首广为传诵的 五言律诗。
初读感知 jīng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lián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要求: 1.读准字音 2īng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lián
再读理解
通读诗歌,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歌的意思。
远道而来渡过荆门之外,来到楚地 游览。山随着低平原野的出现而逐渐消 失。江水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中奔流。月 亮在水中的倒影好像天上飞下来的一面 天镜,云彩升起,变幻无穷,结成了海 市蜃楼。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 里送我行舟远行。
品读探究
1.《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2.颔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 3.颔联中“随” “入”二字历来为人所称道,说说妙在何处。 4.颈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 什么作用?这两句的描写角度有何不同? 5.尾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拓展阅读
阅读杜甫的《旅夜书怀》,从中找出 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有异曲 同工之妙的诗句。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6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乘船。
【品析】首联点题,交代了作者乘船出游的目的,以及此行游历的地点,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往。
首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荒原。
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江入大荒流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也突出了楚地地势平坦的特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移步换景。作者选了山、平野、江、大荒四个景物描绘了一幅雄浑万里长江图,蕴含着诗人初次出蜀入楚的喜悦心情和蓬勃的朝气,广阔的胸襟。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
抒情:怜水送行舟
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乘船。
【品析】首联点题,交代了作者乘船出游的目的,以及此行游历的地点,为下文写景和抒情做了铺垫。
楚地。这里指今湖北一带。
诗意:(我乘船)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地漫游。
往。
首联: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平原。
辽远无际的荒原。
飞天镜:(如同)飞下的天镜。
结:形成。
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多变形成的美丽景象。
诗意:山峦随着平原的出现而渐渐消失,长江奔入广阔的原野后,依旧滔滔东流。月亮倒映在水中,犹如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彩云变幻,形成了如海市蜃楼的景象。
山随平野尽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位置的逐渐变换、推移,生动再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
江入大荒流
“入”字写出远处水天相接,江水流入原野,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渲染了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也突出了楚地地势平坦的特征。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颔联从不同角度描绘长江的近景与远景,移步换景。作者选了山、平野、江、大荒四个景物描绘了一幅雄浑万里长江图,蕴含着诗人初次出蜀入楚的喜悦心情和蓬勃的朝气,广阔的胸襟。
《渡荆门送别》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渡荆门送别
叙事:远渡地点,出蜀目的
绘景
抒情:怜水送行舟
远景——平野 江流近景——江月 云生
雄浑壮阔意境高远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象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试通过想象,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课件(27张)-新教材29页PPT
▪
பைடு நூலகம்
30、意志是一个强壮的盲人,倚靠在明眼的跛子肩上。——叔本华
谢谢!
29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 ppt课件(27张)-新教材
21、没有人陪你走一辈子,所以你要 适应孤 独,没 有人会 帮你一 辈子, 所以你 要奋斗 一生。 22、当眼泪流尽的时候,留下的应该 是坚强 。 23、要改变命运,首先改变自己。
24、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 首,因 为这种 德性保 证了所 有其余 的德性 。--温 斯顿. 丘吉尔 。 25、梯子的梯阶从来不是用来搁脚的 ,它只 是让人 们的脚 放上一 段时间 ,以便 让别一 只脚能 够再往 上登。
▪
26、要使整个人生都过得舒适、愉快,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人类必须具备一种能应付逆境的态度。——卢梭
▪
27、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罗曼·罗兰
▪
2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
29、勇猛、大胆和坚定的决心能够抵得上武器的精良。——达·芬奇
第13课《黄鹤楼》《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1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一种相思 两处离愁
——《黄鹤楼》《渡荆门送别》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目标预设 1.朗读,体会音韵之美。 2. 想象,描绘画面之美。 3.探讨,品读语言之美。 4.拓展,感悟情感之美。
创境启思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黄鹤楼》为第一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问题导思
朗读——体会音韵之美
迁移拓思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法上与以上两首诗有何异同? 2.思考本诗感情基调与以上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世界。日升日落,月圆月缺,花 开花谢,草荣草枯,鱼跃鸢飞,蝉鸣蛙鼓,平野白雪,高峰 红树……自荒古以迄今,无不与人类的情感一呼一应,养成 人类的美德。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两首诗词感情基调有何不同之处?
《黄鹤楼》因吊古而触发情感,全诗围绕“愁”来叙事,借 烟波浩渺的江水,更增添了浓浓的萦萦不尽的乡愁,除此还 抒发了世事苍茫,年华易逝的感慨。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正是 意气风发之时,除了抒发对故乡的依恋还借一路以来的壮阔 江水表现奋发向上,开阔的胸襟。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同为思乡感情基调有何不同之处?
崔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
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却 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一直外 任做官,颇有天涯游子之意,人 生失意之愁。
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时的青年 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 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 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 化,别是一番景色,写下了这首 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再读体悟一种相思 两处离愁
——《黄鹤楼》《渡荆门送别》
部编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目标预设 1.朗读,体会音韵之美。 2. 想象,描绘画面之美。 3.探讨,品读语言之美。 4.拓展,感悟情感之美。
创境启思
“唐人七言律诗,当以《黄鹤楼》为第一 ”
“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问题导思
朗读——体会音韵之美
迁移拓思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1.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法上与以上两首诗有何异同? 2.思考本诗感情基调与以上两首诗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一片风景是一个心灵世界。日升日落,月圆月缺,花 开花谢,草荣草枯,鱼跃鸢飞,蝉鸣蛙鼓,平野白雪,高峰 红树……自荒古以迄今,无不与人类的情感一呼一应,养成 人类的美德。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两首诗词感情基调有何不同之处?
《黄鹤楼》因吊古而触发情感,全诗围绕“愁”来叙事,借 烟波浩渺的江水,更增添了浓浓的萦萦不尽的乡愁,除此还 抒发了世事苍茫,年华易逝的感慨。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青年“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正是 意气风发之时,除了抒发对故乡的依恋还借一路以来的壮阔 江水表现奋发向上,开阔的胸襟。
结合写作背景,思考同为思乡感情基调有何不同之处?
崔颢:还不到二十岁就中了进
士,本以为是前程锦绣了,但却 是宦海浮沉,终不得志,一直外 任做官,颇有天涯游子之意,人 生失意之愁。
李白:出蜀时所作。这时的青年 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 纵情观赏巫山西岸高耸云霄的峻 岭,一路看来,眼前景色逐渐变 化,别是一番景色,写下了这首 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再读体悟一种相思 两处离愁
第13课《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1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安史入幕
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李白 与妻子宗氏一道南奔避难。秋,闻玄宗奔蜀,遂沿长 江西上,入庐山屏风叠隐居。
至德二年(757年),,李白五十七岁。李白在浔阳 入狱。被宋若思、崔涣营救。成为宋若思的幕僚后, 为宋写过一些文表,并跟随他到了武昌。李白在宋若 思幕下很受重视,并以宋的名义再次向朝廷推荐,希 望再度能得到朝廷的任用。终以参加永王东巡而被判 罪长流夜郎(今贵州桐梓)。
赏名句
❖ 1、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 流。” ——“随”字化静为动,将群 山与原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 的表现出来,把山写活了,给人以空间 感和流动感。 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 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 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 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 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 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1)平野:平坦广阔的原野。
(2)江:长江。大荒:广阔无际的田野。
(3)月下飞天镜:明月映入江水,如同飞下的天镜。 下:移下。
(4)海楼:海市蜃楼,这里形容江上云霞的美丽景 象。
(5)仍:依然。怜:怜爱。一本作“连”。
(6)万里:喻行程之远。
《渡荆门送别》是李白25岁第一次 出蜀时在荆门的长江舟中所作。这次 出蜀,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 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 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此 时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观赏 巫山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船过荆门 一带,视野顿然开阔,诗人眼界大开, 心旷神怡,不由得即景抒情,写下了这 首广为传诵的五言律诗。
那一望无际的原野。万里长江向着广阔无际 的原野奔腾而去。 ❖ 江面平静时,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月光倒 映在水中,就如同一面明镜。 ❖ 仰望天空,云霞灿烂,形成了海市蜃楼 的奇观,令人如痴如醉!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渡荆门送别》PPT优质课件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赏析: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我远别故乡,表达出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
深入理解,感悟情怀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 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 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小结作业
同学们,学习古诗就是一段寻找和感受美 的路程。跟随着李白的这堂巴楚游,我们感受 到了音韵美,画面美,语言美和李白寄寓其中 的情感美。在李白55岁的时候,被流放到偏远 之地,但在流放的路上得知自己被赦免获得自 由的好消息,于是他坐船往东而下,路过荆门 留下了《荆门浮舟望蜀江》。请同学们课后也 尝试用我们这节课感受美的角度去读一读,品 一品这首诗歌。下课。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大川,诗出写人生了李不白少一巴歌生渝颂足地祖迹区国几壮乎(丽踏四河遍川山了省的祖)名国诗的佳名篇山。 这首诗五是岁诗人于开开始元读十书三年 辞亲远游,出蜀至 荆门十时五赠别岁友人诗而赋作多。篇诗人,在获二推十崇五与岁奖之前赏一 直住十在八四川岁,这大次匡是山诗读人第书一,次增离长开阅故历乡开见始识
天边云霞图
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 如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颔联和颈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凤 舞灵动、景色优美,也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 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精 读 品 味
精读品味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赏析: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和目的。
“游”字写出诗人跋 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楚 国壮游的豪情逸致。
赏析:用拟人的手法,借 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 我远别故乡,表达出诗人 对故乡的依依不舍,思念 故乡的感情。
深入理解,感悟情怀
本诗通过对出蜀途中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 雄浑壮阔、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无限 依恋之情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
小结作业
同学们,学习古诗就是一段寻找和感受美 的路程。跟随着李白的这堂巴楚游,我们感受 到了音韵美,画面美,语言美和李白寄寓其中 的情感美。在李白55岁的时候,被流放到偏远 之地,但在流放的路上得知自己被赦免获得自 由的好消息,于是他坐船往东而下,路过荆门 留下了《荆门浮舟望蜀江》。请同学们课后也 尝试用我们这节课感受美的角度去读一读,品 一品这首诗歌。下课。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知人论世,了解作者
大川,诗出写人生了李不白少一巴歌生渝颂足地祖迹区国几壮乎(丽踏四河遍川山了省的祖)名国诗的佳名篇山。 这首诗五是岁诗人于开开始元读十书三年 辞亲远游,出蜀至 荆门十时五赠别岁友人诗而赋作多。篇诗人,在获二推十崇五与岁奖之前赏一 直住十在八四川岁,这大次匡是山诗读人第书一,次增离长开阅故历乡开见始识
天边云霞图
写黄昏的风景,云霞飘飞 如海市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颔联和颈联所写景物,或天高地远、气象阔大,或凤 舞灵动、景色优美,也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 见到广大平原时的新鲜感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
精 读 品 味
精读品味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赏析:首联交代了远渡的 地点和目的。
“游”字写出诗人跋 山涉水,不远万里来到楚 国壮游的豪情逸致。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19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断肠人在天涯。
四、课后整理
• 将下面两题写进作业本中: • 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一联,
历来被人们称道,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 赏析。 • 2、请对“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作简要赏析。
祝早结硕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一、激趣导读
李
白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
代伟大诗人,人称“▁诗▁仙▁”。
少有逸才,志气宏放,好剑术。
其诗多惊世之语,想象奇特,风
格雄奇豪放,是浪▁漫▁主▁义▁诗▁人▁的
代表。留诗上千首,有《李太白
全集》传世。
•这首诗是诗人二十五时第一 次离开故乡所作,此时他开
始游学全国,准备实现自己 的理想抱负。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2、颈联描绘的是怎样的意境?
二、品读——意境美
1、颔联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颈联描绘的是怎样的意境? 3、颔联和颈联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读一读尾联,想一想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 情。
山随平野尽
山随着平旷的原野(的出现)渐渐消失了
次北固山下
王湾(唐)
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泊船瓜洲
王安石(宋)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元代)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春风又绿江南岸, 古道西风瘦马。 明月何时照我还? 夕阳西下,
谁散1家入、玉 春笛风暗满颔飞洛声城联,. 写了哪些景物?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颔联和颈联中蕴涵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颈联描绘的是怎样的意境?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渡荆门送别》 示范教学课件
这四句写景层次分明,且景中寓情,反映出年轻的李白离开蜀地追求理想的喜悦与热情。结尾两 句,诗人发出心声:这长江是故乡的水啊,所以它才不远万里为我送行,抒发了诗人爱自然、爱故乡 的深挚感情。诗中写的长江之水,是来自故乡的水,它在蜀楚交界的荆门山送别诗人,把诗人送入了 更加广阔的天地之中。这一描写,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依恋和思念。
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 远 荆 门 外 , 来 从 楚 国 游 。 首联:交待游踪,点明游兴。 山 随 平 野 尽 , 江 入 大 荒 流 。 颔联:远眺近观,描山绘水。 月 下 飞 天 镜 , 云 生 结 海 楼 。 颈联:绘月写云,俯仰视角。 仍 怜 故 乡 水 , 万 里 送 行 舟 。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
古人送别的方式有: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之 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送别诗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之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首联:叙事
渡
渡荆门
颔联
激动
写景
荆
颈联
喜悦
门
送
别
思乡
送别 尾联
惜别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二 十 五 岁 离 开 故 乡 , 漫 游 全 国
十 八 岁 大 匡 山 读 书 , 增 长 阅 历 见 识
十 五 岁 诗 赋 多 篇 , 获 推 崇 与 奖 赏
朗读诗歌,疏通诗意 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
渡 远 荆 门 外 , 来 从 楚 国 游 。 首联:交待游踪,点明游兴。 山 随 平 野 尽 , 江 入 大 荒 流 。 颔联:远眺近观,描山绘水。 月 下 飞 天 镜 , 云 生 结 海 楼 。 颈联:绘月写云,俯仰视角。 仍 怜 故 乡 水 , 万 里 送 行 舟 。 尾联:呼应标题,点明主旨。
古人送别的方式有: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之 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送别诗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题为“渡荆门送别”,可清人沈德潜说:“诗中无送别之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 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
首联:叙事
渡
渡荆门
颔联
激动
写景
荆
颈联
喜悦
门
送
别
思乡
送别 尾联
惜别
渡荆门送别
作者:李白
二 十 五 岁 离 开 故 乡 , 漫 游 全 国
十 八 岁 大 匡 山 读 书 , 增 长 阅 历 见 识
十 五 岁 诗 赋 多 篇 , 获 推 崇 与 奖 赏
第13课《唐诗五首——渡荆门送别》课件(共21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 万里/送行舟。
乘船远行
来到
楚地。现在ຫໍສະໝຸດ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湖 安徽南一、带湖北、
消失 长江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广阔无际
指水中所
云彩兴起
的原野
见一轮明 月之影
后句著一“入”字,写出 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 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 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 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 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 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长江流过荆门以下,河道迂 曲,流速减缓。晚上,江面 平静时,俯视月亮在水中的 倒影,好象天上飞来一面明 镜似的;日间,仰望天空, 云彩兴起,变幻无穷,结成 了海市蜃楼般的奇景。这正 是从荆门一带广阔平原的高 空中和平静的江面上所观赏 到的奇妙美景。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海市蜃楼。
这里形容
还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江的上美云丽霞景
爱
象
我从蜀地远渡出游,来到荆门这个地 方。
两岸的山峦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 无际的广阔的原野。江水冲着广阔原 野奔腾而去。
夜晚明月映入水中,如同飞下的天 镜,黄昏时,云霞飘飞,如同海市 蜃楼一般变幻多姿。
还是故乡的水好啊,把我的船送 到万里之外,还不忍分别。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 时所见景色,请简要分析"随"字 好在哪里?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练习
4、渡远荆门外,
。
5、
,云生结海楼。
6、仍怜故乡水,
。
7、山随平野尽,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语文 优秀课件 13.渡荆门送别优秀课件(共16张PPT)
送别诗中常见的意象:
柳树:“柳”者,“留”也,二者 谐音,因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惯。
流水:水的悠悠流淌、一去不复返、清 寒冰冷,象征着离情的缠绵不绝、行人 的渐行渐远、离别的凄凉悲苦。
船只:古人出行,常走水路,船只是主 要的交通工具,津口渡头,常常成为友 人劳劳相望各依依的场所。
月亮:月亮的阴晴圆缺与人间的悲欢离合极其相似; 月光普照大地,天涯海角无处不在,是离人们异地 同心的见证,是人们遥寄情怀的信使。
•
3.抒情往 往不会 单独出 现在文 中,它 常与记 叙、描 写、议 论等结 合在一 起。一 般来说 ,直接 抒情一 般要与 议论结 合在一 起,而 间接抒 情一般 与叙述 、描写 结合在 一起。
•
4.借景抒 情又称 寓情于 景,是 指作者 带着强 烈的主 观情感 去描写 客观景 物,通 过景物 来抒情 。
•
5.融情于 事,指 通过叙 述事件 来抒发 感情, 让感情 从具体 事件的 叙述中 自然地 流露出 来,感 染读者 。这种 渗透着 感情的 叙述, 读者品 味起来 就更觉 得真诚 可亲。
•
6.通过对 客观事 物的描 写或刻 画,间 接表现 出作者 的志向 、意愿 。采用 托物言 志,关 键是志 与物要 有某种 相同点 或相似 点,使 物能达 意而志 为物核 。托物 言志常 借用比 拟、象 征等手 法。
•
2.所以如果你有愿望,如果你真的还 有力量 去实行 它,我 觉得我 一定要 即刻就 出发, 去完成 自己的 愿望, 让自己 更少的 遗憾。 人生是 一个漫 长的过 程,年 轻是多 么的好 ,但是 请你们 记得, 记得有 很多的 东西, 当你不 懂的时 候,你 年轻, 当你懂 得了以 后,你 已年老 。
杜鹃(子规):杜鹃鸟被文人墨客定为一种悲鸟,是悲愁的象征物, 多用作离愁的寄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朗读诗歌
里镜平渡 送云野远 行生尽荆
渡 荆
舟结江门 海入外
门
楼大来
送
仍荒从 怜流楚
别
故月国
乡下游
李
水飞山
白
万天随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读完这首诗后,你知道了——
这是一首
也是一首
押韵
初读感知
你理解诗歌的意思了吗?
我远渡到荆门山之外,来到古老的楚国漫游;
山随着平野的展开逐渐消失了,长江涌入广阔 无际的原野奔流而去;
皎洁的明月像飞下空中的明镜。浮云在江面上空 凝聚,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然喜爱故乡的山水,把我的船送到万里之外。
精读理解
1、首联叙事,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 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作品 很多都脍炙人口,我们知道的有 哪些?
写作背景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 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 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 门时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 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 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直向荆门山之 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的楚国故地游览. 这时的青年诗人,兴致勃勃,坐在船上沿途纵情观赏 巫山两岸高耸云霄的峻岭,一路看来,景色逐渐变化, 船过荆门一带,视野顿然开阔,眼前别是一番景色. 于是写下此诗。
2、颔联写景,描绘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 的?
•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 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的万 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
3、颈联写景,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 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俯视, “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仰视。
4、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 么样的景象?运用什么修辞手法?
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对 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反 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豪情万丈、奋 发进取的精神。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1、“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 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 “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 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 2、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方法,抒发了作 者初出荆门时的喜悦、激动的心情,反 映了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感悟主旨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通过对长江两岸 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 诗人开阔的胸怀和奋发进 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 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 思念之情。
知识迁移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是一首什么诗? 表达了什么感情?
渡荆门送别
李白
学习目标:
1、了解有关李白的文学常识;把握诗歌主旨 和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情感。(重点) 2、反复诵读诗歌,体会本诗的意境美、语言 美,提高诗歌欣赏水平。(难点) 3、感悟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留恋故乡的思想感 情。
从题目上看,这是一首什么诗?
题目什么意思?
作者渡至荆门与
送别
走近作者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 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 陇西成纪。人称“诗仙”。
描绘明月映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对偶,比喻。
4、尾联抒情,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 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 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 故乡。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
限眷恋、思念之情。
题目什么意思?
作者渡至荆门与 故乡的水 送别
品读感悟
国学大师王国维说过“一切景语皆情语”。 文中作者通过写景,除表达思乡、依恋之 情外,还蕴含了什么感情?小组讨论,说 出你的感怀。源自比一比,看谁背得快,写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