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教案教学设计
临床用药中潜在风险点识别
01
02
03
04
药物相互作用
多种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产生相 互作用,导致药效增强或减弱
,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药物过敏
部分患者对某些药物成分过敏 ,用药后可能出现皮疹、呼吸
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
药物剂量不当
药物剂量过大或过小都可能影 响治疗效果,甚至引发中毒或
治疗失败。
药物使用时机不当
感谢您的观看
其他特殊毒性评价方法
根据中药特点和研究需求,探讨其他特殊毒 性评价方法,如致癌性、致敏性等。
04 中药安全性评价与风险管 理
中药安全性评价原则及方法论述
评价原则
遵循整体观念、辨证论治、个体化治疗等中医药基本原则,结合现代毒理学理 论和方法,科学、客观、全面地评价中药的安全性。
评价方法
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致癌试验 、局部刺激性试验、过敏性试验等,以及基于临床用药经验的上市后安全性再 评价。
患者因长期过量服用含有强心苷的中药导 致中毒,表现为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症 状。经停药、抗心律失常等治疗后好转。
蓖麻毒蛋白中毒案例
砒霜中毒案例
患者因误食含有蓖麻毒蛋白的中药导致中 毒,表现为呕吐、腹泻、脱水等症状。经 洗胃、补液等治疗后好转。
患者因误服含有砒霜的中药导致中毒,表现 为恶心、呕吐、腹痛等症状。经催吐、洗胃 等治疗后好转。
器官。
各类毒性成分作用机制剖析
生物碱类
通过抑制酶活性、干扰细胞代谢等途径产生毒性,如乌头 碱可抑制胆碱酯酶活性,导致乙酰胆碱堆积,引起神经肌 肉接头处传导阻滞。
苷类
通过影响细胞膜的通透性、抑制酶活性等方式产生毒性, 如强心苷可抑制Na+/K+-ATP酶活性,导致细胞内钾离 子浓度降低,进而影响心肌细胞收缩力。
中药毒理学研究1
皮肤吸收定量试验
脱毛并罩上玻璃钟罩——加入定量药物——药 物与皮肤接触2~6小时——观察 脱毛:化学法和机械法
二、局部刺激性试验
血管
肌肉
红肿、充血、渗出、变性或坏死
皮肤
粘膜
注意:不宜进行局部刺激性试验的情况
pH≤ 2
pH≥ 11.2
血管刺激性试验
家兔——耳背血管注射药物——观察局部血管 及周围组织反应(48-96小时) 肉眼观察、显微镜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
急性毒性试验 长期毒性试验 局部毒性试验
致畸试验 致癌试验 致突变试验 药物依赖试验
研究方法
体内试验——利用整体动物进行的试验。
体外试验——利用离体脏器、培养细胞
进行的试验。
中
中药毒理学 药政管理学 中药药动学 分子生物学
药 安 全
细胞生物学
性
统计学
评
价
药理学 生理学 病理学 遗传学 动物学 组胚学 临床医学
定义
溶血性试验:考察中药注射剂是否具有溶血和 红细胞凝聚等反应。
分类
免疫性溶血——免疫反应——抗体——溶血 非免疫性溶血——药物诱导——溶血
必要性
中药 1、含有溶血成分 2、含有杂质成分 3、免疫性溶血
常见方法
一、常规体外试管法(肉眼观察法) 红细胞悬液——加入受试物——温育——观察 溶血或凝集反应情况。
急性毒性试验
概念
急性毒性试验:中药一次或24小时内多次给予 试验动物,观察在短时间内对动物所引起的快 速而剧烈的中毒效应的试验方法。
意义
1.了解中药急性毒性的强弱 2.为长期毒性试验及特殊毒性试验选择
剂量提供依据 3.获取毒性反应信息
实验设计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
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药理作用与毒理学研究中药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核心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临床应用。
中药的药理作用是指中药在人体内产生的生物学效应,而中药的毒理学研究则是关于中药对人体的不良反应和毒性效应的研究。
在中药药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药理学研究:药理学是研究药物的活性成分及其在生物体内的药理效应的学科。
中药的药理学研究主要包括中药对人体各个系统的作用机制和药效学研究。
通过研究中药的药理作用,可以揭示中药的治疗机制,从而进一步指导临床使用。
2. 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可能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
研究中药与现代药物的相互作用有利于指导中西药物的联用,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疗效。
3. 毒理学研究:中药毒性的研究对中药的合理使用和安全性评价非常重要。
毒理学研究从中药对人体的致死剂量、急性和亚急性毒性、慢性毒性等方面进行评价,揭示中药对人体的毒性机制,并提供中药的毒性评价和风险控制依据。
在中药毒理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 急性毒性研究:通过急性毒性研究可以评估中药对人体的直接毒性效应。
主要包括给动物进行急性毒性实验,观察中药对动物的死亡率、体重变化、行为异常等指标的影响,以此来评估中药的急性毒性。
2. 慢性毒理学研究:慢性毒理学研究是评价中药对人体长期使用可能产生的毒性效应的研究方法。
通过对动物进行长期观察和检测,评估中药对动物器官、组织和生理功能的慢性毒性效应。
3. 细胞毒性研究:中药对细胞的毒性作用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实验研究中药的细胞毒性作用机制,可以揭示中药的毒性机制,为中药的合理应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
4. 安全性评价研究:通过对中药的毒性评价,可以指导中药的合理使用和药物安全性评价。
安全性评价研究主要包括急性毒性评价、亚急性毒性评价、慢性毒性评价、生殖毒性评价、致突变性评价等。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8页
• 种植药材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9页
采收与贮藏
中药品质 与采收季节亲密相关。 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或全株 生长和成熟期各不相同,中药材采收 时节也随入药部位不一样而异。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0页
“当季是药 过季是草” 三月茵陈四月蒿 五月砍来当柴烧
水飞雄黄可除去很大一个别有剧毒三氧化二 砷。
砂炒马钱子使其所含士宁和马钱子碱降低。
(2)增强疗效
延胡索醋炮制 水煎液生物碱溶出量增加 近一倍。
苦杏仁炮制后,抑制酶活性,苷分解降 低。煎出率提升1.73倍。
(3)加强或突出某 一作用
生大黄炮制后,游离型蒽苷含量增加,故 制大黄则抗菌作用强。
何首乌炮制后结合型蒽醌衍生物水解,故 补益作用增强。
即使,中药组方合煎并非都有新成份产生,大个别研 究结果也显示各中药分煎制成颗粒后组方应用与整方 合煎作用无显著差异,但确有个别研究结果显示,分 煎后组方应用制剂与整方合煎制剂疗效不一样。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7页
中药饮片颗粒剂 分煎 疗效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28页
(5)一些作用双向调整性
同一中药,既可使机能亢进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又 可使低下机能状态向正常状态转化,即调整截然相反两种 病理状态,称为双向调整作用。
中药药效毒理学总论
第10页
养心氏片
处方: 党参、黄芪、灵芝、淫羊藿、当归、葛根、丹 参、山楂、延胡素、地黄、黄连、珍珠、人参、甘草。
功效: 扶正固本,益气活血,行脉止痛。 主治:用于气嘘血淤性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塞及合
并高血脂、高血糖等症见有上述症候者。 (胸闷胸痛,心慌心悸,头晕目眩憋气,气短乏力 等)
中药毒理学与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主要研究药物 毒性及其作用机制,而中 药药理学主要研究药物的
药效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都是研究中药与机体相互 作用的科学,但侧重点不
同。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在研究方法上存在一定的 交叉和互补,例如动物实
验、细胞实验等。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 的研究结果为临床用药提 供依据,有助于提高药物
中药药理学的特点 :整体观念、辨证 论治、多靶点作用
中药药理学的未来 :与现代医学相结 合,推动中药现代 化发展
中药药理学的应用范围
中药药理学在中 药研究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药 物开发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疾 病治疗中的应用
中药药理学在健 康保健中的应用
中药毒理学与中 药药理学的关系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的联系
研究内容:包括药物毒性、 药效、药物药毒理学的起源:古代 中医对药物毒性的认识
中药毒理学的发展:现代 医学对中药毒性的研究
中药毒理学的现状:国内 外对中药毒性的研究进展
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 趋势和挑战
中药毒理学的应用范围
药物毒性研究:研究中药的毒 性作用,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 供依据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XX
研究领域的拓展: 从传统中药扩展 到现代中药,从 单一药物扩展到 复方药物
研究深度的挖掘: 从药效学研究深 入到毒理学研究, 从细胞水平深入 到分子水平
研究合作的加强: 加强国内外合作, 共享研究成果, 推动中药毒理学 与药理学的发展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药理学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挑战:中药毒 理学与药理学 研究方法需要 不断创新和完
体外实验法
细胞培养:将中药成 分添加到细胞培养液
中,观察细胞反应
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是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残 存的药物效应 洋金花等可致次日口干、视物模糊
(5)特异质反应 是指少数人应用某些中药后,所产生作用性质与常 人不同的损害性反应 蚕豆引起溶血性黄疸,因红细胞膜内缺乏葡萄糖 -6-磷酸脱氢酶
(6)依赖性 是指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洋金花所含莨菪碱、东莨菪碱
阻断M受体,有抑制或麻痹迷走神经等副交感神经作用
2.苷类 ----强心苷、皂苷、氰苷和黄酮苷等 ★洋地黄、万年青、八角枫、蟾酥、夹竹桃等含强
心苷,较大剂量或长时间应 用可致心脏中毒
第六章 中药毒理学
§1 概 述
中药毒理学(Toxicology of TCM): 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
价与危险度评定的科学
中药“毒” 含义: (1)“毒”就是药
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如《周礼·天官家宰》“医师掌医之政令,聚 毒药以供医事”
(2)“毒”指中药的偏性
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五脏病气法时》中说:药以治病,以毒为能。 所谓毒者,因气味之偏也,盖气味之偏,药饵之属也,所以祛人之邪气
5.重金属:砷、汞、铅
★砒石成分为三氧化二砷,雄黄含硫化砷 急性中毒者有口腔、胃肠道黏膜水肿、出血、坏死、 血压降低、肝脏萎缩、中枢神经损害以及心肾的严重损害
★水银、轻粉、朱砂等含汞类中药,具刺激和腐蚀作用,并能 抑制多种酶的活性
二、毒性表现多样
1.心血管系统
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律失常、 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 含强心苷的药物如万年青、夹竹桃、蟾酥抑制Na+,K+-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思路一、本文概述中药毒理学,作为中医药学与现代毒理学交叉融合的新兴学科,旨在深入探索和研究中药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产生的毒性作用及其机制。
本文将从中药毒理学的研究背景、目的、意义、方法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全面概述,以期为中药的安全使用和深入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本文将回顾中药毒理学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挑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明确中药毒理学的研究目的,即通过对中药毒性作用的深入研究,揭示中药毒性产生的机理,为中药的安全使用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阐述中药毒理学研究的意义。
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日益受到关注。
中药毒理学的研究不仅有助于保障中药的安全使用,提高中药的疗效,还能推动中医药学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
接着,本文将介绍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技术手段。
包括中药毒性成分的分析、毒性作用机制的研究、毒性评价体系的建立等方面。
这些方法和技术手段的运用将为中药毒理学研究提供有力支持。
本文将展望中药毒理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中医药学的深入发展,中药毒理学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文将提出中药毒理学未来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研究领域,以期为中药毒理学的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二、中药毒理学的基本概念中药毒理学,作为一门专门研究中药对人体产生有害影响的科学,其基本概念涵盖了中药的毒性、中药毒性的形成、中药毒性的评价以及中药毒性的预防与控制等多个方面。
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这些反应可能源于中药本身所含有的有毒成分,也可能由于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配伍等过程中产生的变化。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性,我们必须有清晰的认识,以便在使用中药时能够避免或减轻其毒性作用。
中药毒性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药材的品种、产地、采收季节、炮制方法、配伍方式、用药剂量、用药时间等。
中药毒理学试题及答案高中
中药毒理学试题及答案高中中药毒理学是研究中药中可能存在的毒性成分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安全使用中药的一门学科。
以下是一份针对高中学生的中药毒理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中药中的毒性成分主要来源于以下哪个方面?A. 土壤污染B. 农药残留C. 中药本身的生物活性成分D. 加工过程中的污染答案:C2. 中药毒理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什么?A. 提高中药的治疗效果B. 降低中药的副作用C. 确保中药的安全性D. 以上都是答案:C3.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内容?A. 毒性成分的鉴定B. 毒性成分的剂量效应关系C. 中药的临床应用D. 毒性成分的代谢途径答案:C4. 中药中毒的常见症状包括以下哪项?A. 头痛B. 恶心呕吐C. 皮肤瘙痒D. 以上都是答案:D5. 以下哪项不是中药中毒的预防措施?A. 严格控制用药剂量B. 避免长期大量使用C. 随意更换中药品种D. 定期进行健康检查答案:C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6. 中药的“四气”是指____、____、寒、温。
答案:寒、热7. 中药的“五味”包括酸、苦、甘、辛、____。
答案:咸8. 中药中毒的急救措施包括立即停止使用、____、送医治疗等。
答案:洗胃9. 中药的炮制过程可以____毒性成分,降低毒性。
答案:减少或消除10. 中药的配伍禁忌是指某些中药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可能导致____或降低药效。
答案:增强毒性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中药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
答案:中药中毒的一般处理原则包括立即停止使用中毒中药,根据中毒症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如洗胃、导泻等;同时,应尽快送医治疗,由专业医生根据中毒情况制定详细的治疗方案。
12. 列举三种常见的中药中毒类型及其预防措施。
答案:常见的中药中毒类型包括重金属中毒、生物碱中毒和皂苷中毒。
预防措施包括: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长期大量使用;选择正规渠道购买中药,确保药材质量;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的中毒问题。
中药毒理学研究特点带来的启示
中药毒理学研究特点带来的启示中药毒理学研究是中药安全性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特点给我们带来诸多启示。
本文将主要从以下八个方面进行阐述:1.个体差异中药毒理学研究中的个体差异是指不同个体对中药的耐受性和反应性存在差异。
这种差异可能受到年龄、性别、生理状态、遗传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在进行中药安全性评价时,应充分考虑个体差异,以便对不同人群进行更为精准的安全性评估。
2.剂量效应剂量是影响中药毒性的重要因素。
在中药毒理学研究中,剂量效应关系是评价中药安全性的关键指标之一。
研究发现,中药的毒性往往与其剂量有关,呈现出一定的剂量依赖性。
因此,在中药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应关注药物剂量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联,为临床用药提供指导。
3.长期毒性长期毒性试验是中药毒理学研究中评价药物长期使用对人体产生危害的重要方法。
对于某些中药,长期使用可能会在体内积累并产生不良反应。
因此,长期毒性研究对于评估中药的远期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可为药品监管部门制定相关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4.联合用药中药联合用药在临床治疗中具有协同作用,但也可能增加药物的毒副作用。
因此,中药联合用药的安全性评价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联合用药的毒性可能受到不同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如药效增强或毒性叠加等。
开展联合用药安全性研究有助于了解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5.中药注射剂中药注射剂作为一种新型的中药制剂,具有生物利用度高、作用迅速等特点,在临床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然而,由于中药注射剂成分复杂,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较高。
因此,中药注射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是中药毒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
应关注注射剂中各成分的作用机制、不良反应及相互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
6.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中药毒性的影响越来越受到关注。
研究发现,不同个体对中药的代谢和敏感性存在差异,部分原因归结于遗传基因的差异。
因此,在中药安全性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基因多态性等因素对中药毒性的影响,为个体化用药提供理论支持。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中草药在传统医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具有广泛的应用。
然而,正因为中草药以及中药复方中含有众多化学成分,其中可能存在一些有毒物质,因此中草药的毒理学就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领域。
一、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意义中草药的毒理学研究对于中草药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能够帮助我们评估其安全性,避免在应用过程中产生不良反应。
其次,了解中草药的毒理学特性可以为中草药的质量控制提供依据,确保其有效成分达到临床需要。
最后,中草药毒理学的研究也为药物设计和开发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发现新的药物。
二、中草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的毒性特点,可以将中草药的毒性分为急性毒性、亚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毒性主要指中草药在短时间内引起的明显中毒反应,如恶心、呕吐、腹泻等。
亚急性毒性是指中草药在较长时间内引起的中毒反应,如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等。
慢性毒性则指长期使用中草药导致的潜在毒副作用,如导致肝肾损伤、免疫功能紊乱等。
三、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方法中草药的毒理学评价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
常见的评价方法包括动物实验、细胞实验、化学分析等。
动物实验主要是通过给小鼠或大鼠灌胃或注射中药提取物,观察其对动物的影响,以评估其急性毒性或亚急性毒性。
细胞实验是通过将中药提取物加入特定的细胞培养基中,观察细胞的生长、旺盛程度以及是否产生毒副作用。
化学分析则是通过对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进而推测其毒性。
四、中草药的毒性规避策略为了降低中草药的毒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规避策略。
首先,通过中药的炮制和加工,去除其中的有毒物质或降低毒性物质的含量。
其次,对中药进行合理的配伍,以减少不良反应。
此外,临床应用中草药时,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体质等进行合理的调配,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五、中草药毒理学的发展趋势中草药毒理学是个相对较新的学科,其发展仍然面临一些挑战。
未来,中草药毒理学的研究应加强中草药和中药复方中有毒成分的筛查和鉴定,探索中草药毒性的作用机制以及其对人体的影响。
中药药理学 中药毒理学
中药毒理学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对人体可能发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
机制毒理学•主要是研究中药经皮肤、粘膜和各种生物膜进入靶部位,在体内分布,经生物转化成活性物质,与体内靶分子发生反应而引起生物体危害的过程。
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或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
大毒有毒小毒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出现快,反应程度严重的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等。
使用剂量较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出现较快,反应程度较严重的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南星等。
使用剂量大、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积蓄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副作用是指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
后遗效应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仍残存的药物效应。
依赖性反复或长期应用某些中药,使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性依赖,一旦停药,就会出现如兴奋、失眠、出汗、呕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戒断症状,若给予适量该药物,症状又会立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依赖性。
如罂粟壳、麻黄等可能会出现生理性依赖。
1)品种:如四川南川产的乌头的毒性是北京西郊的2倍,甘肃的3.2倍。
2)产地:3)炮制:如乌头碱为剧毒成分的双酯性生物碱,经过蒸煮炮制后,可改变毒性成分的结构,水解成为单酯性生物碱或无酯键的乌头原碱,使毒性大大降低。
4)制剂:如细辛的毒性成分主要为黄樟醚,易挥发;经煎煮30分钟后,黄樟醚仅有原药材含量的2%,此浓度已不足以产生毒性。
因此细辛的散剂毒性较大,而煎剂较为安全。
中药毒理学
11
该研究缺乏大规模临床观察之 病历统计及直接的动物实验证据。 中国、台湾学者直接的人体、动物 实验证实黄连对新生儿无毒,但又 指不出确切剂量。 尽管新国中医药界强烈抗议,但 至今还是个法令。
12
5. 香港的中成药重金属超标风波
1996年,香港有因服“牛黄解毒片”后腹痛入院的病 例。事后有七种品牌的中成药因重金属超标被当局下 令收回。 2010年发现因服灵芝粉后口唇发绀,经验证为汞含量 过高。当时又随机抽查了八种热门中成药,又发现三 种中成药重金属(砷、汞、铅等)不同程度超标。其中 以名牌北京同仁堂之“牛黄解毒片”最甚,砷含量超 标八倍,被港报指责为“愈解毒愈中毒”的“毒王”。 因重金属超标而遭非难在海外已非首次,95年新加坡 一次查禁了十二种(其中包括了在澳有售的兰州品牌), 加拿大也因重金属超标禁过“牛黄清心丸”。 重金属主要查砷、汞、铅,中药入药部分常为植物根、 茎、叶,是杀虫剂问题还是炮制问题,尚无定论。
中药的安全性问题成为医、患及社会甚至国际医 学界普遍共同关注的焦点
4
全球中药ADR的几大事件
1、美国FDA已批准麻黄、麻黄硷及其盐类做为非处方药用于感冒、哮喘及
呼吸道过敏的治疗。但后来发现其有较多的副作用。如升高血压(重者可 诱发中风) 、失眠、肝炎(升高转氨酶)、腹泻、皮炎、疲劳等。1995年 底在华盛顿举行专家听证会,对麻黄使用提出了三项建议:A、标签警
20
现代定义
现代中药的毒性是指中药对机体的损害性, 即毒副作用。与现代药理学的不良反应相对应, 具体表现在: (1)、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2)、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3)、对循环系统的影响 (4)、对造血系统的影响 (5)、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6)、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中药药效毒理学
中药药效毒理学中药药效毒理学是对中药药物在人体内的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以及其毒理学特性进行科学研究的学科,它不仅涉及到中草药的成分与药性,还包括其内部致病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
下面将从中药的药效和毒理两个方面来介绍中药药效毒理学的相关知识。
一、中药药效中草药是指用于治疗疾病的植物、动物和矿物物质。
中药的药效是指其能够对于人体产生的生物学反应。
中草药中含有复杂的化学成分,其有效成分组合成为一种综合效应,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影响生理、生化和药理过程。
1. 中药药效的分类中药药效根据其影响机制和作用对象分为以下几种:(1)镇静类。
如黄连、黄柏等,具有镇静、抗惊厥、助眠等功效。
(2)健脾益气类。
如人参、黄芪等,具有益气、健脾、除疲劳等功效。
(3)清热解毒类。
如野菊花、板蓝根等,具有清热解毒、退热解毒等功效。
(4)散结消肿类。
如丹参、络石藤等,具有活血化瘀、散结消肿等功效。
2. 中药药效的研究方法目前,常用的中药药效研究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1)体外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检测来确定其化学成分以及化学成分对人体生理功能的影响。
(2)体内研究。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等来确定中草药的药理效应。
(3)计算机模拟方法。
这种研究方法通过对中草药的分子结构和化学成分进行计算机模拟,来确定它们对于人体生理和药理的影响。
二、中药毒理中药作为一种天然物质,具有化学成分复杂、结构多样和药效多样等特点。
而且,中药也具有一定的毒性和副作用,同时也受到环境、季节、生长过程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对于中药的毒理学研究以及毒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1. 中药的毒性分类根据中草药对人体造成的影响和损害程度不同,可以将其毒性分为以下几类:(1)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中草药在一定时间内对人体造成的严重损害,通常是由于对心血管、呼吸、神经等系统的影响而引起的。
(2)亚急性毒性。
这种毒性是指长期接触或使用一些中草药将对人体造成某种程度的损害,但其毒性较轻,没有急性毒性那么严重。
中药的毒理学
中药的毒理学中药作为我国悠久历史和文化传统的一部分,对人类的健康起着重要作用。
然而,随着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和应用,中药的毒理学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中药的毒理学是研究中药在人体内引起的毒理反应、毒性作用以及毒性机制的一门学科。
本文将从中药毒性的概念、分类和影响因素、毒性作用机制、毒性评价和安全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中药毒性的概念中药毒性是指中药对人体或动物造成损害的能力。
中药毒性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急性中毒、慢性中毒、过敏反应等。
有些中药具有明显的毒性,如雄黄、砒霜等,属于剧毒药物;而有些中药在一定剂量范围内能够发挥治疗作用,但在超过剂量或长期使用时可能出现毒性反应。
因此,正确评估中药毒性,对于中医药的安全应用至关重要。
二、中药毒性的分类和影响因素根据中药的毒性程度和表现形式,可以将中药毒性分为急性毒性和慢性毒性。
急性中毒主要表现为中毒反应发生迅速,症状明显,如头晕、恶心、呕吐、呼吸困难等;而慢性中毒则是长期接触某些中药后,患者逐渐出现慢性中毒症状,如贫血、营养不良、内脏器官损伤等。
中药毒性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药物的种类、剂量、用药途径、药物配伍等。
三、中药毒性作用机制中药的毒性作用机制是中药毒性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不同种类的中药对人体的毒性作用机制各不相同,主要包括对细胞、脏器和基因的损伤等。
例如,一些中药中含有的有毒成分能够引起细胞内酶的变性,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导致细胞死亡;另外,一些中药中的毒性成分还可能对DNA产生损害,引发遗传性疾病。
了解中药毒性的作用机制,有助于评估中药的安全性,合理应用中药。
四、中药毒性评价中药毒性评价是确保中药安全应用的重要环节。
中药毒性评价主要包括急性毒性、慢性毒性、致癌性、致畸性等多个方面的评估。
通过实验方法、临床研究和流行病学调查等手段,对中药的毒性进行系统评估,制订出安全使用中药的指导意见,对于提高中药的临床疗效和减少副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中药毒理学重点
总论1、中药毒理学中药药理学的分支学科,属是研究中药对生物体有害效应、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度评价的科学。
简言之,中药毒理学是研究有毒中药与有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2、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
3、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描述毒理学(主要是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浓度)、接触时间、接触途径等,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规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 ②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③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
)4、中药毒理学有三个方面的基本特点:①毒性成分复杂②毒性表现多样③毒性可以控制5、中药毒性分级:根据中毒剂量、中毒时间、中毒反应程度和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的范围大小,分为大毒、有毒、小毒等。
6、大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小,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小,中毒时间短,中毒反应程度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川乌、草乌、马钱子、天仙子、巴豆、闹羊花、红粉、斑蝥、信士等。
7、有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较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较大,中毒时间较短,中毒反应程度较严重的有毒中药。
如附子、白附子、天南星、半夏、甘遂、芫花、京大戟、洋金华、常山、商陆、干漆、土荆皮、蜈蚣、全蝎、蕲蛇、蟾酥、朱砂、硫磺、雄黄、轻粉、罂粟壳等。
8、小毒中药:是指使用剂量大,有效剂量与中毒剂量之间范围大,且蓄积到一定程度才引起中毒的有毒中药。
如丁公藤、土鳖子、川楝子、小叶莲、艾叶、吴茱萸、苦杏仁、草乌叶、重楼、蛇床子、绵马贯众、大皂角、翼首草等。
9、中药毒性类型有:a.毒性反应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机体形态结构、生理机能、生化代谢的病理变化。
中药毒理学
---根据个体的遗传性状制定药物治疗方案
3、管理毒理学
• 根据描述和机制毒理学的研究资料进行科学决策, 协助政府部门制定相关法规条例和管理措施并付 诸实施.以确保中药及其制剂等进入市场足够安 全,达到保护人体健康的目的。
例如:决定一种药品或其他化学物是否许可按规定 的使用目的生产上市,以及生产销售后是否存在 一定的危险性 药品、食品和化妆品法,农药杀虫剂、杀真菌 剂和灭鼠剂法,有害物质控制法和环境资源保护 法等 大气、职业环境和饮用水中化学物的卫生标准
易感性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bility):是关于
个体对中药及其成分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映 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接触中药及其成分产 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反
应
正常人群
率
剂量 图2-4 高危人群和一般人群对有毒中药的剂量-反应关系
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 目的: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 生物学标志:是指中药及其成分通过生物 学屏障并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中药或 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 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
• 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 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中药成分、其代 谢物或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 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接触中药的信息。包括 内剂量和生物效应剂量
1、机体对中药的负荷增加(量及分布量) 2、意义不明的生理、生化改变 3、亚临床改变 4、临床中毒 损害作用(毒效应) 5、甚至死亡 (三致)
三、中药毒性作用分类
1、速发或迟发性作用 immediate toxic effect:一次接触后短时间内
第6中药药理中药毒理学
4.合理配伍
附子配甘草、附子配干姜、附子配人参: --能减少酯性生物碱,降低毒性,增加疗效
5.掌握煎服方法
生附子 、白附片、黑顺片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 --与酯性生物碱和总碱的含量成正相关
§3
一、毒理学实验
中药毒理学研究方法
1.急性毒性实验
1次或24h内多次给予动物受试药物后,短期(最长到14天) 内观察受试药物所产生的毒性反应及动物死亡状况 目的:√初步估计毒性大小 √提供可能的毒性靶器官及可能死亡原因的信息 √提示在后续试验中需要重点观察的指标信息 √为长期毒性试验剂量设计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为临床用药的安全及监测提供依据 √减少试验中的风险 方法:LD50法、最大耐受量法和最大给药量
常用动物: 大鼠、犬、家兔和豚鼠,特别需要也可用猴
组别: 至少应设3个剂量组和溶媒或赋形剂对照组 必要时还需设立空白对照组和/或阳性对照组 给药途径: 一般要求与临床拟用途径一致 剂量设计: 高剂量:使动物出现明显毒性或严重的毒性反应或 个别动物出现死亡 中剂量:使动物出现轻微的或中等程度的毒性反应 且其剂量在高、低剂量之间并与二者成倍 数关系 低剂量:应高于药效学试验的最佳有效剂量且动物 不出现毒性反应的原则
一、毒性成分复杂 1.生物碱类 ★含乌头碱的中药有川乌、草乌、附子、天雄等 乌头碱内服0.2mg即可中毒,2~5mg即可致死 原因:√使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先兴奋后抑制
√直接作用于心脏,导致心律失常、室颤
★含雷公藤碱的中药有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等
√视丘、中脑、延脑、脊髓的病理改变 √肝脏、肾脏、心脏可发生出血与坏死
黄樟醚、马兜铃酸、斑蝥素等过量长期应用,
可增加致癌率
√雷公藤、石菖蒲、洋金花、马兜铃酸等有致突
实用中药毒理学复习资料
实用中药毒理学中药“毒”的三种含义:①“毒”就是药,凡治病之药皆为毒药②“毒”指中药的偏性③“毒”是指中药的毒副作用1.马兜铃酸事件-肾脏损伤含马兜铃酸的中草药:关木通,广防己,马兜铃,青木香,天仙藤,木防己,细辛,寻骨风,威灵仙等2.亮菌甲素注射液事件-二甘醇体内氧化成草酸引起肾损害将工业原料二甘醇冒充药用辅料丙二醇3.鱼腥草注射剂事件-不良反应附:毒性药品中的28种中药品种砒石,砒霜,水银,生马钱子,生川乌,生草乌,生白附子,生附子,生半夏,生南星,生巴豆,班螯,轻粉,青娘虫,红娘虫,生甘遂,生狼毒,生藤黄,生千金子,生天仙子,闹羊花,雄黄,雪上一只蒿,红升丹,白降丹,蟾酥,洋金花,红粉主要把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使用不当致人中毒或死亡的有毒中药作为毒性药品。
常见肝毒性中药成分和毒理分析:生物碱类:乌头碱(CNS和周围神经先(+)后(-),并能直接作用于心脏,产生异常兴奋)川乌,草乌,附子,天雄,雪上一支蒿雷公藤碱(主要作用于CNS,可导致实质脏器的变性坏死)雷公藤,昆明山海棠甘类:黄药子强心昔类:心律失常和神经系统症状(洋地黄,夹竹桃,蟾酥)氟苷类:水解后可析出氢氰酸作用于细胞内酶系统,引起组织缺氧,并损害CNS (苦杏仁,瓜蒂,狗爪豆)菇与内酯类:川楝子(川楝素)局部有强烈刺激性,并对CNS有抑制作用,还可引起肝细胞损害(艾叶挥发油,马桑)毒蛋白类:苍耳对胃肠粘膜具有强烈刺激和腐蚀作用,引起广泛性内脏出血(巴豆,苍耳子,蓖麻子)鞣质类:五倍子,石榴皮,河子重金属类:(朱砂,雄黄,铅粉)汞类:原浆毒,对人体具有强烈的刺激性和腐蚀作用,并能抑制多种酶活性,引起CNS和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肾衰。
(水银,轻粉,朱砂,红升丹,白降丹)铅类,砷类复习题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内容。
描述毒理学(主要研究有毒中药对人体可能产生危害的剂量,接触时间,接触途径;以及危害的程度,就是研究有毒中药的毒性结果,为安全性评价和管理法则制定提供毒理学信息,包括有毒中药的急性毒性,遗传毒性,生殖毒性,致癌性等)机制毒理学(研究有毒中药对生物体毒作用的细胞,分子及生化机制)管理毒理学(主要是依据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提供的资料和临床应用的经验,研究有毒中药组成的药品,按规定使用,是否具有足够低的危险性,为临床应用合理用药提供依据)中药毒性分级基本原则?根据已知的定量毒理学研究数据大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g/kg有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5-15g/kg小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介于16-50g/kg无毒:口服生药煎剂LD50>50g/kg据物质的半致死剂量LD50值,美国科学院把毒性物质危险划分为五个等级①“0":无毒性,LD50>15 g/kg;②“1”:实际无毒性,5 g/kg<LD50<15 g/kg;③“2”:轻度毒性,0.5 g/kg<LD50<5 g/kg;④“3”:中度毒性,50 mg/kg<LD50<500 mg/kg;⑤“4”:毒性,LD50<50 mg/kg何谓 LD50、ED50 ?LD50 (median lethal dose, LD50)半数致死剂量,指使实验动物一次染毒后,在14天内有半数实验动物死亡所使用的毒物剂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神经系统:唇舌和肢体发麻、眩晕、头痛、烦躁不 安、牙关紧闭、抽搐、惊厥、意识模糊、昏迷、瞳孔缩 小或散大,甚至死亡等。
马钱子、乌头、川乌、草乌、附子、丹参、天仙子、厚朴、 天南星、火麻仁等,常见中成药有龙虎丹、强力补。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食饮不振、腹胀、腹痛、腹泻、 便秘、消化道出血、黄疸、肝肿大、肝功能损害,中毒 性肝炎,甚至死亡。
由于机体受到某些中药或中成药成分刺激后,体内产 生了抗体,当该药再次进入机体时,发生抗原抗体的结 合反应,造成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紊乱。
过敏反应机理:变态反应:全抗原、半抗原。
4. 后遗效应(或称后作用)
定义: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有效浓度以下时, 残存的药物效应。如服用洋金花、天仙子等可致次日 口干、视物模糊。
《名医别录》记载:葶苈、射干、芫花“久服令人虚”、淫 羊藿“久服令人无子”。
如黄花夹竹桃--强心甙类---洋地黄毒样心脏中毒;云南白 药--血小板减少,皮肤斑瘀点、牙龈出血;一新生儿因患“鹅 口疮”涂敷冰硼散,每日2次,7天后消化道和皮肤出血,最 终因循环衰竭而死亡。
(3)中药的特殊毒性反应
依赖性:由于反复用药,长期用药,患者产生心理或生理 依赖性,一旦停药出现戒断症状(兴奋、失眠、出汗、呕 吐、震颤,甚至虚脱、意识丧失等),若给予适量药物, 症状立即消失,称为依赖性。
2、有毒中药开发的方向
(1)针对有毒中药中毒机制的开发研究 (2)有毒中药炮制品的开发研究 (3)有毒中药配伍的开发研究
第二节 中药毒理学与中药配伍禁忌
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 2、妊娠禁忌 3、服药禁忌
瓜蒂、苦杏仁、川乌、草乌、附子、蜈蚣粉、雷公藤、广豆 根、北豆根、艾叶、斑蝥、木通、益母草、沉香粉、山慈姑;中 成药有复方宣乌片、安络丸、签正散等。
泌尿系统:腰痛、浮肿、尿频、尿少甚至尿闭,尿 毒症、急性肾功衰竭甚至死亡。
斑蝥、木通、雷公藤、蜈蚣粉、甘草、千年健、鱼胆、 苦楝皮等;中成药有速效伤风胶囊、复方斑蝥散、中华跌打 丸、云南白药等。
5. 特异质反应
指少数人应用某药后,产生作用性质与常人不同的 损害性反应。大多数是由于个体缺陷所致,且多与遗 传有关。蚕豆---溶血(红细胞膜内葡萄糖-6-磷酸脱氢 酶不足)
中药常见的各系统不良反应:
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消 化系统、泌尿系统、造血系统。
心血管系统:心悸、胸闷,发绀,心动过速或过缓,心
B型药物不良反应:与患者的个体差异有关,与药物的固有作 用、用药剂量、用药时间无关,是药物不可预测的不良反应, 占20%-30%。由于常规的毒理学筛选不能发现,因此发生率 低而死亡率高。
四、有毒中药的开发利用
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接近或相当,安全系数小,毒 性药品管理品种范围28种,药典记载有毒性70余种。 1、有毒中药的开发 (1)有毒中药的化学成分研究 (2)有毒中药的药理与临床研究
造血系统: 白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溶血性 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紫癜,甚至死亡。
洋金花、芫花、斑蝥、不良反应的分类
A型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知的药物不良反应,是药物已知 药理、毒理导致的临床反应和表现,是由于药物本身的固有 成分或代谢产物所致,占所有不良反应的70%-80%,常是药 物固有作用增强或持续发展的结果。不良反应的程度呈剂量 依赖性,多能预知,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
祖 国 医 学 对 中 药 毒 性 的 认 识
二、中药不良反应类型***
类型:副作用,毒性反应,过敏反应,后遗效应 (后作用),特异质反应,特殊毒性反应(依赖性, 致癌、致畸、致突变)。
1. 副作用(Side reaction)
在治疗剂量下所出现的与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对 机体危害性不大的不良反应。
定义:指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所引起的 机体生理生化机能和结构的病理变化。
(1)急性毒性反应
中药的急性毒性,古人已有所认识,《本草经》记载有 些中药多服伤人,即认识到用药剂量过大或误用等均可引 起中毒,如“莨菪多服令人狂走”,现代临床观察,因各 种原因引起中药急性中毒的发生率日益增多,致死病例也 不鲜见。
番泻叶--开水泡服达11年之久,停药后出现戒断症状, 表现为焦虑不安、失眠、瞳孔散大、厌食、体温升高、呼 吸加快、血压升高、体重减轻等,症状类似吗啡依赖性的 前驱症状,但程度较轻。
致癌、致畸、致突变
百合、防己、苦参、杏仁、雷公藤、细辛、半夏、板 蓝根、槟榔、款冬花、紫草、黄芩、大黄。
3. 中药的过敏反应
中药毒理学
“凡药皆有毒”?
导言
导言
可以看出:中药用之不当即可发生不 良反应,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必须加 强中药毒理学的研究工作,研究中药 产生毒性作用的物质基础,中毒机理 以及防治措施等。
第一节 主要内容
一、祖国医学对中药毒性的认识 二、中药不良反应的概念与类型 三、常见中药不良反应的分类 四、有毒中药的开发利用
律失常,传导阻滞,血压升高或下降,循环衰竭、死亡等。
川乌、草乌、附子、乌头、雪上一枝蒿、万年青、夹竹桃、北 五加皮、罗布麻叶、洋金花、莨菪、华山参、垂盆草、黄丹、铝 粉、山豆根、蟾酥、麻黄等
呼吸系统:气紧、咳嗽咯血、哮喘、呼吸困难、急性 肺水肿、呼吸肌麻痹或呼吸衰竭等。
苦杏仁、桃仁、白果、川芎、草乌、肉桂、商陆、雄黄、 全蝎等,中成药有柴胡汤、复方甘草片、消咳喘。
急毒:大量毒物短时间内进入机体,很快出现中毒症 状甚至死亡。1次或1个工作日内接触大量毒物而发病。 砒石、士的宁(5-10,30mg)
斑蝥、藜芦、常山、瓜蒂、全蝎、蜈蚣、洋金花、 白果、苦杏仁、附子、半夏。
(2)慢性毒性反应
中药或中成药经长期服用或重复多次用药所出现的不良反 应,称为慢性毒性或长期毒性。
当归--活血养血(润肠)---轻泻或使慢性腹泻者症 状加重。
常山--截疟(涌吐痰饮)---疟疾时,涌吐
中药的副作用可表现在多个方面,这是由于其成 分复杂,药理作用多样,因此其副作用是存在的,尤 其是单味药的应用更为突出,而中药通过组方后,副 作用可明显减轻。
2. 中药的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