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学中的诗词引入
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创新新课程NEW CURRICULUM诗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裴怀强(甘肃省榆中县第四中学)我国是诗的国度,拥有的诗词博大精深。
我国的诗词就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不断发光,熠熠生辉。
诗词见证了每一代历史的昌盛落败,是历史的缩影。
透过诗词能够透析历史人物的心理变动,反映出对当时社会的感慨。
诗词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历史材料。
历史课上,运用诗词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说服力特别强。
在历史课程学习中,学生能开辟出更为广阔的天地。
因此,古诗词中有巨大的教学价值。
历史课程教学进程中,不仅能帮助学生多角度认知和了解历史,还能充分明确历史演进,让学生感受到文学历史渊源流长,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一、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课程导入是历史学科学习最为重要的环节,我国古代诗词旋律优美,特别容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兴趣。
教师开展“唐朝衰落”教学时,引入杜甫《忆昔》这首诗歌,诗歌从回忆的视角上,回忆起当年发展繁荣的元盛世时期,全国繁荣和谐的画面涌现。
作者希望这样的繁荣一直延续下去,希望盛世能再次出现。
《忆昔》以诗歌的形式展现出唐朝的辉煌,从辉煌慢慢堕落到战乱的历史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唐玄宗开元盛世境况,学生归纳出唐玄宗在后期宠爱杨贵妃,慌乱朝政。
每天迷于花天酒色中,这是唐朝政治腐败重要原因之一。
让学生思考唐朝落败的原因,激发学生历史探索热情。
诗歌引入历史教学,有利于教师组织课堂,实现教学目的。
诗词其实是在再现历史,教师能灵活地引用,会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活跃课程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
二、再现历史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巩固知识大量的诗词有对重大历史进行概括和评价,例如“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指的是在西周奴隶时期,国家强盛,周龙子王权高度集中,权威至高无上。
杜甫诗词《石壕吏》,用独特的视角向人们描述安史之乱带给人们的无限痛苦,引起无限伤痛。
诗歌再现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人们对和谐生活的渴望。
谈诗词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利用 诗词 《 春愁》 来表达 台湾人 民在得 知台湾被 割让 后的悲愤之 情 , 使 学生深刻 感受到当时中国处境之维艰 , 从 而产生努力学 习 、 报效祖 国的豪情壮志 。 中国古代史的 内容 由于 距离 现在较 远 , 学生在 学 习时很难 产生 共鸣 , 因此
中恰 当地运用诗词 , 激发学生的情感 , 使学 生“ 走进” 历史, 带 着感情地去 了解历 史人 物 , 感知 历 史现 象 , 从 而 加深 学 生 对 历 史 的 理解 和 记忆 , 提 高学 生学 习
效率 。
三、 运 用 诗 词 开 阔 学 生 视 野
随着 时代 的进 步 以 及 素 质 教 育 的 推 行 , 历 史教 师要 树立大 文科 的教育 观 ,
考 查学 生 的地 理 知 识 。
综上所述 , 只要 教师恰 当运用 诗词 , 巧妙 设 问, 就能 启迪学 生思 维 , 培养学
生综合能力 。
来兴趣盎然 ; 在讲解“ 唐朝” 的相关 知识 时 , 我引用 了诗词《 忆昔 》 , 这首诗描述 了
盛唐 的恢宏景象 : 小县 城都 有上 万户 人家 , 农 业 连年 获得 丰 收 , 粮食 填 满 了仓 库,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这 些 诗 词 生 动 形 象 地 描 绘 出 了 一 幅 幅 历 史 画 面 。 教 师 要 在 历 史 课 堂 教 学
在课 堂教学中综合运 用历 史 、 政治、 地理 等学科 知 识 , 培 养学 生 的文科 综 合能
力。在历 史教学中引用 诗词不仅体现了“ 文史不分家 ” 的理 念 , 有利 于开阔学生 的视野 , 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 而且 是适 应文科 综合 能力 测试 和培养 学生文 科综
合理恰当运用古诗词,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
合理恰当运用古诗词,提升历史课堂教学质量古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所描绘的内容,包括社会生活、文化、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与历史之间的联系也比较紧密。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一、在历史新课中导入古诗词,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是传授知识,它必须由传授者与接受者双边配合才能完成。
对预定的教学内容来说,教学效果的好坏完全取决于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影响这个质量水平的一条无形却又有力的杠杆就是情感因素。
历史教师不仅要科学准确地传授历史知识,而且要用充分的情感创设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气氛。
首先,要对学生抱有爱心。
马克思说过:“只能用爱来交换爱,只能用信任来交换信任。
”在此前提下教育学生,学生才乐意接受,教育方能获得成功。
其次,要尊重学生。
著名教育家爱默生曾指出:“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
”这种尊重就在于把学生看成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
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质量效果。
七年级的历史教学内容,大多是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人与事,教材的语言相对比较乏味、枯燥,所涉及历史事件的性质、影响、意义等内容比较模糊,学生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我国古诗词中,有许多是取材于历史,形象生动,且意境优美。
学生通过语文课程的学习,会积累一定的诗词知识,有一定的理解、鉴赏能力。
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运用相关的古诗词,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沉闷的课堂气氛更为活跃,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在新课中导入相关的古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七年级历史教材上册中的“三国鼎立”这一历史事件,教师可将曹操的《步出夏门行·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一部分导入课堂教学内容中,通过设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相关历史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最新 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精品
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运用一、唐诗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运用的可行性和必要性1.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热情俗语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习历史最大的乐趣就是探索历史的真实性。
从启蒙时候起,学生无时无刻都在接触着历史,听着长辈讲着以前的传说和故事,或从电视里看着各类各样的历史题材的影视,而对于历史课堂教学来说,加入学生熟悉的诗词能够更快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例如高适的“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反映出唐代边关战事的频繁和残酷,岑参的“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描写了边塞景物的雄奇壮观和军旅生活的英武豪放;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王维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富于诗情画意,反映了当时田园诗歌的兴盛等。
这些唐诗和历史的学习紧密联系起来,学生见到熟悉的诗词也能调动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2.有利于强化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唐诗本身产生于唐代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段,是当时环境、经济发展状况以及繁荣的产物,其诗本身具备丰富的历史信息。
例如杜牧所作的: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反映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佛教在中国繁荣发展的情况;白居易有诗: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来赞美长安城布局整齐,街道宽阔,城市繁华。
还有杜甫的“三吏”“三别”用叙事的手法直接描述安史之乱时各地动乱的现象,揭露了战地附近难民的痛苦生活,批判了统治阶级严酷的兵役措施。
这些极具时代特点的诗句,能够帮助强化初中生对于这段历史的理解,对于重要事件的记忆更加有逻辑性,掌握基础知识的能力更高。
3.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在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中适当的引进诗词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从杜甫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可以提取出开元年间农业发展,社会安定的现象。
再比如郑畋《马嵬坡》中的“玄宗回马杨妃死,云雨难忘日月新。
终是圣明天子事,景阳宫井又何人”,虽然表面知识描写唐玄宗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来平复军心之事,但是由于郑畋身居宰相之位,更多的是对玄宗颇有同情体谅之意,并未单一地对玄宗荒淫误国的事实作出批评。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引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引用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而历史诗词正是其中最生动、最有力的载体之一。
在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入历史诗词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本文将探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恰当地引用历史诗词,从而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一、选择适合的历史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诗词时,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的历史诗词。
例如,在讲述古代中国的文化时,可以选择《诗经》、《楚辞》等经典作品中的诗句;在讲述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时,可以选择《史记》等史书中的经典段落;在讲述近代中国的革命历程时,可以选择毛泽东诗词等经典作品。
同时,教师应注重诗词的代表性、教育性和艺术性,确保所选诗词能够生动地展现历史事件和人物,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
二、合理安排引用时机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诗词的时机非常重要。
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安排引用时机,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通过引用诗词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述某个历史事件时,可以通过引用相关诗词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事件;在总结课时,可以通过引用诗词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和理解。
同时,教师应注重诗词的衔接性和连贯性,确保引用诗词能够与教学内容和目标紧密结合,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引导学生分析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也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诗词中挖掘历史信息,加深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
例如,在引用《诗经》中的诗句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诗句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在引用毛泽东诗词时,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该诗词所反映的历史背景和革命精神。
同时,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分析诗词,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多面性。
四、结合其他教学方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引用历史诗词并不是唯一的教学方法。
初中历史教学中诗词在历史讲解中的作用
初中历史教学中诗词在历史讲解中的作用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化精粹,包含了丰富的历史、人文、道德等内涵,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诗词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还能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历史学科对于初中生来说可能比较枯燥,大量的时间和事件容易让学生感到厌倦。
而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具有生动、形象、韵律感强等特点,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引入诗词,可以通过吟诵、赏析等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历史文化的魅力,从而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加深历史理解诗词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通常是以简练、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情感。
通过吟诵诗词,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历史事件的背景、经过和影响,更好地把握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历史发展的脉络。
同时,诗词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制度、礼仪等方面的知识,从而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三、拓展历史知识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不仅包含了丰富的历史内涵,还涉及了文学、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在教学中引入诗词,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
通过吟诵和分析诗词,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点、社会风貌和人物形象,从而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四、培养审美能力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一种形式,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在教学中引入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让他们在欣赏诗词的过程中感受美的力量和艺术的魅力。
通过吟诵和分析诗词,学生可以领略到语言的美、意境的美和情感的美,从而增强他们的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综上所述,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为了更好地发挥诗词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诗词:教师在选择诗词时,应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选择适合的诗词作品。
既要考虑诗词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又要考虑其与历史知识的关联性。
古诗词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整合
古诗词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的有效整合
古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同时也是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如何在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有效整合古诗词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文化素养,是每位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首先,教师可以在历史教学中引入有关古代文化的古诗词,让学生通过朗读、欣赏和解读,了解史实情境和人文背景。
例如,在讲述唐朝盛世的时候,可以选用王勃的《滕王阁序》、杜甫的《登高》等诗歌进行解读,让学生体会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发达。
其次,教师可以从地理和文化角度出发,与学生一起欣赏具有地域、人文特色的古诗词,让学生在欣赏作品的同时,了解与历史相关的地理和文化信息。
例如,在教授南北朝历史时,可以选用梁代和宋代的江南诗歌,让学生感受到南方文化的魅力,了解南北朝时期南北文化差异带来的影响。
最后,教师还可以通过古诗词朗读比赛、古诗词背诵、古诗词配画等形式,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理解。
在历史考察中,也可以适当加入与古诗词相关的题目,考察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综上所述,古诗词与七年级历史与社会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历史文化素养,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和审美能力,让他们真正明白历史文化背后的内涵和意义。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分析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分析历史和诗词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诗词是历史与诗词的完美结合,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诗词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通过历史诗词的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本文将对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进行分析,探讨其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历史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历史诗词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和独特的艺术价值,通过学习历史诗词,可以增强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和兴趣。
学生可以通过诗词中的故事、人物、事件等,了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
同时,历史诗词的优美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历史诗词不仅具有深刻的历史内涵,还具有优美的语言和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学习历史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诗词中的语言、修辞、意境等,领略到古人的智慧和才情,感受到诗词的美妙和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3.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历史诗词是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历史诗词,可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学生可以通过诗词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知识,从而更好地掌握历史知识,提高自己的历史文化素养。
二、历史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1.精选历史诗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精选历史诗词,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要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的历史诗词,既要注重历史内涵,又要注重艺术价值,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要具有一定的挑战性。
同时,还要合理安排历史诗词的教学时间,既要保证教学的效果,又要避免影响其他教学内容的学习。
2.深入挖掘历史诗词中的历史内涵历史诗词是历史的产物,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历史内涵。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历史诗词中的历史内涵,引导学生通过诗词了解历史事件、人物、文化等方面的知识。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
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历史课堂教学是学生认识国家历史文化、增强国家认同感和文化自信的重要途径。
而在初中阶段,问答式教学和硬性知识是主流教学方法,无疑会导致学生的过度压力和学习兴趣下降。
为了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让老师更好地教授历史,我们可以尝试用诗词来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情绪和热情。
一、为什么选择诗词中国传统文化深厚,其中尤以诗词为代表。
诗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情感,时代背景、政治经济、文化底蕴等都可以在诗词中找到痕迹。
同时,诗词的优美语言和节奏感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领悟和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文化。
因此,用诗词来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情绪和热情是一种很好的尝试。
二、如何用诗词点燃初中历史课堂教学1.引导学生朗读诗词教师可以选择与当天的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文,或在教学中引用相关的诗词。
并引导学生集体朗读,让学生感受到诗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文化内涵。
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诗词中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背景,并和课堂上所学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进行比较和探讨。
2.鼓励学生创作诗歌为了更好地吸引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性,可以鼓励学生创作与历史相关的诗歌。
例如,让学生为某个历史人物或事件创作诗歌,或者为表达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敬意和思考创作诗歌。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对历史的认识深度和广度,还可以促进他们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3.探索诗歌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通过具体诗歌分析,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
例如,在学习太湖诗派时,学生可以通过太湖诗人的诗歌了解当时江南地区的文化氛围和多元文化交流。
又如,在学习唐诗时,学生可以通过古诗文了解唐朝盛极一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这些具体的历史事件和文化内涵让学生对历史的认知更加具体和深刻。
4.用诗词调整课堂气氛诗词有着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感,而这种感觉也能够传达给学生。
在紧张的课堂氛围中,教师可以选择某些诗歌来调整课堂氛围,以达到放松的效果。
或许,教室中会因此传来悠扬的读诗声,让学生们感受到历史中的文化美和人生情感,进而投入到对历史的思考和探究中。
历史教学中的诗词引入
历史教学中的诗词引入昔阳中学xx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若引入其中的诗词,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引导学生通过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地理解相关历史内容,因此要挖掘诗词中的史实,发挥其艺术感染力,宣扬其正确思想观点并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在具体运用中,则要把握四个适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适度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量诗词,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放射着不朽的光芒。
有不少诗词,脍炙人口,流传深广,在今天仍然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和美感。
特别是如今的中学生,从小学开始,每册语文课本都选有古典诗词,大抵到高三最后一册,共选有一百余首诗词。
其中无一不是诗词中的精华。
在历史教学中,若引入其中的诗词,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引导学生通过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地理解相关历史内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有较完整、准确的把握,并比较出诗词在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中的侧重点,从而能够拾遗补缺,相得益彰,丰富历史教学方法,达到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一、注意挖掘古代诗词中的xx。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的现实反映。
古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词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
因此诗词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情诗意具有“一叶知秋”的功能。
如“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陆游、辛弃疾的词也反映了南宋的现实;就是李煜的词,不也是南唐被灭前后的真实写照吗?甚至毛主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也对解放战争后期具有很形象的点睛作用。
可以说,古代诗词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
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这座宝库,利用诗词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
大史家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
谈历史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
谈历史教学中古诗词的运用在古代,诗歌有着特殊的地位。
春秋时期,诸侯贵族在会盟、聘问等外交活动及祭祀宴飨等国事活动中都把“赋诗”作为重要的政治手段,而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家,更把“诗教”作为重要的政治活动之一。
例如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之中的《颂》就通过歌颂周氏祖先的功德,在客观上生动地记载了周部族的历史。
而其中的《风》更是体现了“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写实倾向,描绘了一幅先秦社会生活的历史画卷。
到了魏晋时代,诗歌则被称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诗人们把目光都对准了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这些史实说明,古代的诗歌词曲反映甚至记载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直接或间接地描绘出历史的面貌。
到了唐宋以来,作诗咏史更是蔚然成风。
所以古诗词对历史教学有着巨大的价值,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引用古诗词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能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积极地参与历史教学活动工整富有乐感的格律,是中国古代诗歌形式上的重要特征。
而说起来朗朗上口、有节奏、有乐感又是青少年所钟爱的。
优美的语句,情景交融的意境,更能打动学生的心灵,会使学生沉浸在美的氛围之中。
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便不启而发,使其能够积极地参与到历史教学活动中来。
从而更容易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比如在讲述先秦文学时,引用一首短小易懂的《硕鼠》诗,它诙谐的语言,流畅的格律,引人入胜,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课下再趁热打铁,组织一次《诗经》朗诵会。
这样,通过开掘和展示古诗歌的内容美和形式美,开展融合美和寓教于乐的活动,使美与科学一体,美与人文同在,认知与审美并进,既调动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能够启发学生对历史的联想,加深学生对历史的理解,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有利于学生学习历史上一些忧国忧民的诗人,他们或亲历目睹世乱变故,身受世变之苦;或身处盛世,享受盛世太平。
对盛世的繁荣兴盛,他们兴奋地记载,如杜甫的《忆昔》诗;基于对人民的同情之心和对乱世的痛恨之情,他们更是以诗言志,如杜甫描绘安史之乱后社会惨象的《无家别》,描写东汉末年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的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文姬的《悲愤诗》、白居易的痛恨唐玄宗荒淫的《长恨歌》。
例谈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重 庆 市 大 足 中学 段 敏
子日: “ 诗 ,可 以兴 ,可 以观 ,可 以群 ,可 以怨 ,迩 之事 父 。远 之事君 ,多识 于鸟 、兽 、草 、木 之名” 。诗如 此 ,词 又何 尝不是 历史的真实 反映呢 ?我们 若能在历史教 学中 ,适 当地援引 诗词 ,将诗情 、 诗 景 ,诗事 ,诗 史一一还原 ,勾勒出历史 的本来 面 目 ,那么 ,对于 学生感悟历史 将大有裨益 。下面我 就以 “ 北宋 中期 的社会危 机和 改革” 一课 为例 ,淡 淡诗词 在 “ 王 安石 变法” 中的运用。 在 中国封建社会史上 , 宋朝 是相对较弱 的朝代 。按说 不应该 这样 。 因为宋 太祖 赵 匡胤 本人就是职业 军人 出身 ,靠 军功起家。 《 宋史 》上说 他武艺 高强 ,骑马射箭均 属一流 ,宋人 称其为 “ 岂 祖” 。做 了皇帝以后 , 赵 匡胤也始终将 军事建设放在 重要位 置, “ 幸造船务 、观制造 战舰 、观水桤 、阅炮车 、视察练 习水 战 、亲 授医官 黜其 艺之不精 者 ,前后不绝” 。可纵 使这样 ,北宋在对辽 与西 夏 的战 争中 ,却从 未取 得过 实质 性 的胜 利 。数次 的军 事败 绩 ,让 宋朝皇帝 日 渐 倾向 于和谈 。公 元 1 0 0 4 年 ,北宋 第三个 皇帝 宋真 宗 赵恒 在澶 州与辽 达成 和议 ,史 称 “ 澶 渊 之盟 ” 。盟约 规 定 ,北 宋每 年向辽 输银 十 万两绢 二 十万 匹 ,谓 之 “ 岁币 ” 。兹 后 ,宋辽不加兵者 一百二 十年 。北宋 以 “ 岁 币”购得 了和 平 ,但 也 因此开 了 “ 岁币”之滥 觞。公 元 1 0 4 4 年 ,宋 夏和议 ,夏 国主名 义上 以臣事宋 。宋则每年 “ 赐”夏绢银茶 叶共计2 5 . 5 万两。从此 , “ 岁 币”成为加诸 在北宋 身上 一道永不 弥合 的伤 1 : 3 。随着 时间的 推移 ,国库 日 渐入不敷出,形成 “ 积贫”局面。 这 里必须作 说 明的是 , “ 岁币”并非是造成北 宋 “ 积贫” 的 唯一 因素 。从 兵制 上讲 ,北宋 是一个募 兵制 国家 ,且没有 退役一 说。一个士 兵募了来 ,国家一直要养他 到六十岁 ,其 间只有二十 岁到三 十岁 这十年 可用 。这样的军 队,有名无 实 ,于是 只有再招 新的 。年复 一年 ,兵愈养 愈多 。据史料 记载 ,宋仁宗 时期军 队数 量 已达一 百 二十万 。而 在宋 辽 、宋夏 和议之 后 ,边 境 已无仗可 打 ,士 兵们 无所事 事 ,反而容易滋生 事端 ,故北宋政 府又不得不 时时加 以优 抚 。由冗 兵产生的冗 费,相 对于 “ 岁 币”来讲 ,更是 数 目之 大宗 。北宋 负担一年重 于一年 ,弱 了转贫 ,贫 了更转 弱 , 至死也没能拗过这个 弯来 。 王安石 变法便 是出现在北宋 “ 积 贫” “ 积弱” 的背景 之下。 公元 1 0 6 7 年 ,宋神宗 赵顼 即位 。当时他 年方十八 岁 ,颇有少 年天 子革 旧布新之 志。听 闻欧 阳修 荐举 ,便将王安 石从 “ 判江 宁府” 任上 调为翰林学 士 。初到御前 ,君臣之间就有 一次推心置 腹的谈 话 。两人皆 以为 “ 当今理 财最 为急务 ,备边府 库不可不 丰” ,即 以经济力量来 充实军备 和防务。因为两 人都有富 国强 兵的想法 , 因之一见如 故 。公元 1 0 6 9 年 ,宋 神宗擢升王 安石为参 知政 事 ,地 位相 当于副 相 ,专务 “ 经画邦计” 。而此 时距离王安 石上调京师 任翰 林学士 ,不过 只有一 年的时 间。擢升速 度之快 ,足见宋神宗 求治 之切,对 王安石倚重之深。 王安石亦不负 君之所托。在他 的主持下 ,新法陆续推 出。概 而言之 , 一 曰富 国之法 ,一 日强兵 之法 ,一 日取士 之法 。我们 中 学教 材在讲 到 “ 王 安石变法 ”时 , 是 将变法措施一 一罗列 ,学生 读来 ,未免 觉得理 论性太强 ,乏 味可陈 。这时 , 我们 不妨 引用一 首王安石的诗歌 《 河北 民》: “ 河北 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家 家养子学耕织 ,输 与官家事 夷狄 。今年大旱千 里赤 ,州县仍 催给河役 。老 小相依来就 南 ,南 人 丰年 自无食 。悲愁天地百 日昏,路旁过者无 颜色。 汝生不及贞 观 中 ,斗粟数钱无兵戎”。 这 首诗 写于宋仁宗庆 历六年 ( 1 0 4 6 年 ),是王安 石有感于时 事 而作 。诗 的开篇 ,即点 明此 诗的写作对 象是河北 民。他们毗邻 辽夏 而居 ,饱受 边 患之 苦 。接 下 来 ,王安石 选取 了一 组典 型材 料 ,来说 明河北 民的 “ 长苦辛” :首先 是赋税之苦 , “ 家家养子 学耕 织 ,输 与官家事夷狄 。”这句诗 暗含了王安石对 北宋王 朝苟
高中历史学科教学中诗词的融合运用分析
·188·在历史学科教学的过程中,引入一些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比如诗词运用,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的历史文化知识,还能够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最重要的是,在历史教学的过程中,灵活合理的运用古诗词可以加强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的记忆,还能提升学习历史的效果,由此可见,探讨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1.诗词和高中历史教学的联系诗词和高中历史教学可称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主要表现为:(1)诗词和中国历史记述的语言形式上同宗同源,都有言简意赅的古文,所以将诗词内容嵌入历史教学中,自然而相得益彰;(2)诗词是历史信息的载体之一,例如高中语文必修四中宋代词人柳永的作品《望海潮·东南形胜》主要描写杭州的富庶与美丽,反映了北宋江南经济发展成为国家经济重心的重要史实。
更直观地展示了高中历史必修里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相关内容。
所以把诗词嵌入历史教学中可以起到引入、解释历史知识的作用;(3)诗词是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者,例如唐诗、宋词驰名中外,俨然已经成为了唐、宋两个朝代的典型符号,从唐诗宋词的发展过程中便可一窥两朝历史;(4)诗词发展史也是历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在讲我国的文学成就时,唐诗宋词自然就成为了历史教学内容。
2.诗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践策略2.1创设古诗词教学情境,运用古诗词分析与记忆历史知识点在以往高中历史教学中,很多教师仍然受到传统应试教学思维的影响,直接将课程知识灌输于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事件,这不利于学生领会历史事件的发展背景,同时也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为了转变传统的教学思维理念,教师可以从古诗词教学角度,以古诗来带领学生分析与记忆历史知识点,从而加深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认知。
其中,教师可以结合多媒体教学技术,为引入的古诗词内容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跟随着情境一步步理解诗词中渗透的历史背景,从而利用古诗词来展现历史人物、社会现实。
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
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在七年级的历史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古诗词可以为教学增添丰富的色彩和深度。
古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
通过将古诗词融入历史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人物和社会背景,提高历史素养。
一、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1、增强历史的生动性历史往往给人以遥远和抽象的感觉,而古诗词则能够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历史的画面。
例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这句词,生动地展现了战争时期战士们的紧张与豪情,让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古代战争的氛围。
2、反映社会背景许多古诗词都创作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
如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深刻地揭示了唐朝安史之乱后的社会贫富悬殊和人民的苦难,有助于学生理解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背景。
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古诗词中蕴含着诗人的情感和价值观,能够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体现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二、古诗词在七年级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导入新课在课堂的开始,引用一首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古诗词能够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比如,在讲解唐朝的繁荣时,可以引用“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让学生对唐朝的鼎盛时期产生好奇和向往。
2、讲解历史事件在讲述历史事件时,通过古诗词来补充细节和情感。
例如,在讲述楚汉相争时,可以引用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让学生更深刻地感受到项羽在失败时的悲壮和无奈。
3、分析历史人物古诗词也是分析历史人物性格和品质的重要依据。
例如,通过苏轼的“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可以展现出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4、总结历史规律在课程结束时,引用古诗词来总结历史规律,能够加深学生的印象。
浅谈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三、 揭 示 哲 理— — 辨 真 相
情实感 而发所作 , 具有时代 印记 。有些诗 词作品是一个 时代 的缩影 , 在记 录作者个 人情感 的同时 , 也 记录 了一个 时代 、 一段 历史 ,加之 作品本身具 有朗 朗上 口的特 点, 较之枯燥的历史 知识点 , 更 易识记 。 因 此, 在历史教学 中引用诗词作品 , 可以帮助
具有艺术创作成分 , 加入 了作者 的主观意
识, 不能完全当作历史事实来教学 。这样 引导 , 既透彻 、 简洁 , 哲理清 晰 , 又 能使学
生 容 易理 解 。
另一种是概括引用法 。 这种方法要求 诗词本身建立在史实 的基础上 , 加之诗词 语 言所具有 的高度概括性 , 在教学 中引用 这种诗词创设情境 , 实质上是对知识点的
有艺术创作 的夸 张成分 , 我们不能单纯地 将诗词 直接作为历史来记忆 , 而是需要用
辩证 的 、 唯 物 的 眼 光 进行 分 析 , 然后 记忆 。 比如 , 教学七年级“ 唐 史 由盛 转 衰 ” 的 内容
历史 教学 的 目的是使 学生 “ 鉴 于往 事, 有资于治道” , 而诗词教学 的目的是培
里长河一旦 开 , 亡 隋 波 浪 九 天来 ” 这 样 的
课 堂教 学平 添了情趣 , 而且有利于激发学
生 自主探 究 的动 力 。 在 历史 教 学 中创 设 诗
词情境 的方 法有许 多 ,具体使用 什么方 法, 应视教学 内容而定 。 其 中, 应用较为广
泛、 较奏 效的方法 有两种 : 一 种 是 设 置 悬 念 法 。 比如 , 教学 人 教 版 历 史 七 年 级 下 册
历史教学不仅仅是传播知识 , 更重要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诗词与历史结合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诗词与历史结合诗词作为我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诗词也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诗词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因此,将诗词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一、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1.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内容较为枯燥,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兴趣。
而通过诗词的引入,可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唐朝历史时,可以引入李白的《将进酒》等诗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唐朝的繁荣与文化。
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诗词往往具有一定的故事性,通过诗词可以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
例如,在讲解三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引入《赤壁赋》等诗词,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三国时期的战争与文化。
二、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具体应用1.结合诗词进行课堂导入课堂导入是初中历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有效的课堂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解唐朝历史时,可以先引入李白的《将进酒》等诗词,让学生感受唐朝的文化氛围,进而引出唐朝的历史知识点。
2.结合诗词进行知识点讲解初中历史教学中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和掌握。
而通过诗词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历史知识点。
例如,在讲解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时,可以引入《诗经》中的相关篇章,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春秋战国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
3.结合诗词进行课堂小结课堂小结是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环节之一,通过课堂小结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
在课堂小结中,可以结合诗词进行总结和归纳,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三、诗词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注意事项1.注重诗词的选择和引用在将诗词与初中历史教学相结合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选择合适的诗词。
所选诗词应该具有代表性、故事性和艺术性,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理解历史。
诗词在中国史教学中的运用
《 史 课 程标 准 》 规 定 :历 史 教 师要 树 立 以学 生 为 主体 的 历 “ 教 学 观 念 . 造 性 地 探 索 新 的教 学 途 径 , 进 教 学 方 法 和 教 学 创 改 手 段 。 织 丰 富 多 彩 的 教 学 实 践 活 动 . 发 学 生 学 习 历 史 的 兴 组 激 趣 , 高 历 史课 堂 教 学 效果 。 ” 么 , 何 改 进 课 堂 教学 方 法 提 提 那 如 高 历史 教 学 效果 呢 ?根 据 多 年 的教 学 实 践 , 认 为 在 中 国史 教 我 学 过程 中引进 诗 词 辅助 教 学 是一 种 不错 的 尝 试 。 国历 史 上 留 我 下 了大 量 的 “ 诗 ” 史 词 ” 这 些 诗 词 形 象 地 反 映 了历 史 , 着 史 “ . 有 很 高 的史 学 价值 , 为历 史 课 堂 提供 了丰 富 的 教 学 资料 。在 中 国 史教 学 过 程 中有 意 识 地 引用 一 些 历 史 诗词 进 行 教 学 . 利 于 调 有 动 学生 的想 象 力 , 强学 生对 历 史 知识 的 理 解 , 而 取 得 良好 增 从 的教 学 效果 。 运 用诗 词激 发 学 生 的 学 习 兴趣 。 动 学 生 积 极 参 与 历 调 史 课堂 教 学 活 动 托 尔 斯 泰 曾 说 :成 功 的 教 学 , 需 的不 是 强 制 , 是 激 发 “ 所 而 学 生 的学 习 兴趣 。 由此 可 见 , 趣 是 最 好 的老 师 , 学 习 的 内 ” 兴 是 驱力 , 是学 好 功 课 的重 要 前 提 。 因此 , 习 兴 趣 的 培 养 就 显 得 学 非 常 重 要 。 平 时学 生 总觉 得 历 史 课 枯燥 无 味 , 乏 吸 引力 , 缺 要
古典诗词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8 10 ) 3 10
关键词 : 词 诗
兴趣 培 养
历 史教 学
中 国是 诗 词 的 国度 。几 千 年 的历 史 长 河 给我 们 留下 了 大 量 的诗 词 , 回顾 中 国 五 千 年 的 文 明 史 , 们 不 难 发 现诗 词 和 历 我 史 之 间 的必 然 联 系 。 子 日 : 知 之 者 不 如好 之 者 , 之 者 不 如 孔 “ 好 乐 之 者 。” 充 分 表 明了 兴 趣 在 教 学 中 的重 要 地 位 。兴 趣 是 最 这 好 的老 师 , 而学 习兴 趣 又 是 推 动 学 生 学 习 的 内在 动力 。 质 教 素 育 对 学 生 提 出乐 学 、 学 、 会 的 要 求 , 是 现 行 中 学 历 史 教 会 学 可 材 叙 史 简 单 , 历史 人 物 和 事 件 介 绍 精 练 , 果教 学 中 只 是 囿 对 如 于 教 材 , 铺 直叙 , 学 生 听起 来 难 免觉 得枯 燥 乏 味 。 适 当 穿 平 则 插 一 些 诗 词 能 为 课 堂 注 入 清 新 气 息 。诗 歌 可 作 为 史 料 运 用 到 中学历史教学 中, 为背景 铺垫 、 境创设 、 作 情 问题 启 发 的有 效 载 体 。 此诗 歌是 历 史 教 学 中 的主 要 内容 之 一 . 历 史 教 学 中 因 在 有 着 不 可 低 估 的作 用 。 运 用 诗 词 。 以启 发 学 生 的 联 想 可 借 助 诗 歌 , 以 帮 助 学 生 正 确 理 解 教 材 . 析 历 史 现 象 背 可 分 后 的 因果 关 系 , 深 对历 史 事 件 或 历 史 现 象 的认 识 和 理解 。 加 例 如 在 讲 到 唐 玄 宗 时期 的 强 盛 时 期— — 开 元 盛 世 时 ,如 何 更 加 形 象 地 描 述 出盛 世 局 面 呢 ? 照 课 本 上 的 内容 直 接 告诉 学 生 . 按 无 法引起学生 的共鸣 , 如果 引 用 杜 甫 的 《 昔 》 首 诗 :忆 昔 忆 这 “ 开 元 盛 世 日 , 邑 犹 藏 万 家 宝 。稻 米 流 脂 粟 米 白 , 私 仓 廪 俱 小 公 丰实。” 生则可以直观 、 学 形象 地感 受 到 开 元 盛 世 的 繁 荣 与 富 庶 。再 如唐 玄 宗 后 期 由 于迷 恋 杨 贵 妃 , 淫 享 乐 , 荒 昏庸 无 度 最 终 导致 了唐 朝 的衰 败 , 了帮 助 学 生 更 好 地 理 解 . 用 自居 易 为 引 《 恨 歌 》 汉 皇重 色 思 倾 国 , 家 有 女 初 长 成 , 生 丽 质 难 自 长 “ 杨 天 弃 , 朝 选 在 君 王 侧 。 宵 苦 短 日高 起 , 此 君 王 不 早 朝 ” 一 春 从 的诗 句和李牧 “ 骑红尘妃 子笑 . 人知是荔 枝来 ” 诗句 便可 以 一 无 的 使 学 生更 好 地 体 会 到 王 朝 衰 败 的原 因。 甫 的 《 望 》 国破 山 杜 春 “ 河 在 , 春 早 木 深 。感 时花 贱 泪 , 别 鸟惊 心 。” 城 恨 的诗 句 描 写 的 是 唐朝 当年 繁荣 的 盛 况 ,经 过 战 争 的 破 坏 后 , 已经 是 一 片 焦 土 。通 过 杜 甫对 唐 朝 由 盛 转 衰 的 深 切 体 会 , 生会 辛 酸 、 惜 学 惋 地 感 叹 玄宗 晚年 统 治 的没 落 、 衰败 。 二 、 用 诗 句 对 比 。 以培 养 学 生 的 思 维 能 力 运 可 在 历 史 教 学 中 如 果 能 恰 当 引 用 诗 歌 , 能 发 散 学 生 的 思 则 维 . 发 学 生 更 好 地 感 悟 历 史 . 养 学 生 全 面 认 识 分 析 历 史 启 培 问 题 的思 维 能 力 。 例 如 在 讲 隋 朝 历 史 时 , 于 如 何 评 价 大 运 对 河 的 问题 , 同 的 人 往 往 给 出 不 尽 相 同 的 看 法 。这 时 就 可 引 不 用 这 样 几 首 诗 词 : 曾 《 水 》 “ 里 长 河 一 旦 开 , 隋 波 浪 胡 汴 :千 亡 九 天 来 。 帆 未 落 干 戈 起 , 怅 龙 舟更 不 回 。” 敬 方 《 锦 惆 李 汴河 直 进 船 》 “ 水 通 淮 利 最 多 , 生 人 为 害 亦 相 和 。东 南 四 十 三 州 :汴 地 , 尽 膏 脂 是 此 河 。 ” 日休 《 河 怀 古 》 “ 道 隋 亡 为 此 取 皮 汴 :尽 河, 至今 千 里 赖 通 波 。 无 水 殿 龙 舟 事 , 禹论 功 不 较 多 。 历 若 共 ” 史 上 多 把 隋 灭 亡 的 原 因 之 一 归 于 统 治 者 滥 用 民 力 , 开 凿 运 河 , 致 激 化 社 会 矛 盾 , 曾 的诗 就 是 这 个 观 点 的 代 表 , 判 导 胡 批 了 运 河 的开 凿 。 但 运 河 沟 通 了黄 河 、 河 、 江 、 塘 江 四 大 淮 长 钱 水 系 , 为 南 北 交 通 的 大 动 脉 , 民 从 此 受 益 , 此 对 运 河 的 成 人 因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引用与讲解
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历史诗词引用与讲解一、引言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诗词的引用与讲解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
历史诗词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而且具有艺术审美价值,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历史素养。
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合理引用历史诗词,以及如何深入讲解这些诗词所蕴含的历史信息,以期为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二、历史诗词的引用1.针对教学内容的引用在初中历史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可以选择相应历史诗词进行引用。
例如,在讲述古代战争史时,可以引用“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等诗句,让学生了解古代战争的残酷和英勇牺牲的精神;在讲述古代文化史时,可以引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诗句,让学生了解古代文人的高尚情操和民族气节。
2.针对教学目标的引用历史诗词的引用应与教学目标紧密结合,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选择相应的历史诗词。
例如,在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可以引用“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等诗句,让学生了解古人对国家统一的渴望和追求,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历史诗词的讲解1.诗词背景的讲解在讲解历史诗词时,应首先向学生介绍诗词的背景。
例如,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政治环境、文化氛围等。
通过这些背景知识的介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所表达的历史内涵。
2.诗词内涵的讲解在讲解历史诗词时,应深入挖掘诗词所蕴含的历史信息。
例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句诗表达了古代文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献身精神,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讲解这些历史信息,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3.诗词艺术的讲解历史诗词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而且具有艺术审美价值。
在讲解历史诗词时,应注重诗词的艺术特点,如韵律、修辞、意境等。
通过分析诗词的艺术特点,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方法与策略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可以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诗词所描述的历史场景和人物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教学中的诗词引入
昔阳中学闫喜林
摘要:在历史教学中,若引入其中的诗词,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引导学生通过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地理解相关历史内容,因此要挖掘诗词中的史实,发挥其艺术感染力,宣扬其正确思想观点并最终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在具体运用中,则要把握四个适度,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诗词历史教学适度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大量诗词,已经成为我们民族的文化遗产,放射着不朽的光芒。
有不少诗词,脍炙人口,流传深广,在今天仍然起着表情达意的作用,容易引起普遍的共鸣和美感。
特别是如今的中学生,从小学开始,每册语文课本都选有古典诗词,大抵到高三最后一册,共选有一百余首诗词。
其中无一不是诗词中的精华。
在历史教学中,若引入其中的诗词,极易调动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可引导学生通过迅速回忆、联想,能更快地理解相关历史内容,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这就要求教师不但具有一定的文学素养,对中国古典诗词有一定的了解,而且还要对中学语文课本有较完整、准确的把握,并比较出诗词在语文教学和历史教学中的侧重点,从而能够拾遗补缺,相得益彰,丰富历史教学方法,达到诗词在历史教学中
的作用。
一、注意挖掘古代诗词中的史实。
“文史相通”一直是人们的共识,诗词作为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时的现实反映。
古人用诗词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用诗词吟咏王朝兴替、世事变迁。
因此诗词与历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诗情诗意具有“一叶知秋”的功能。
如“诗圣”杜甫的诗因准确生动地刻画了当时社会,被称为“史诗”;陆游、辛弃疾的词也反映了南宋的现实;就是李煜的词,不也是南唐被灭前后的真实写照吗?甚至毛主席的“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也对解放战争后期具有很形象的点睛作用。
可以说,古代诗词中蕴藏着一座历史资料的宝库。
史学研究者首先注意到了这座宝库,利用诗词反映历史的特点,以诗文证史,开辟了史学研究的新途径、新空间。
大史家陈寅恪的《元白诗笺证稿》便是倡导诗文证史的力作。
这给我们丰富和改进教学手段以有力的启示。
所以,我们历史教师,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不但要多读些古代诗词,而且要比一般人多留心,把其中涉及的史实或者具有的背景挖掘出来,予以准确把握,深刻理解,正确评价。
之后,作为诗词历史教学素材,归入相关历史阶段甚至课文中的具体章节,到用时,即可随手掂来。
例如,一次有学生问我三国诸葛亮借东风是否真有其事,我没有直接回
答,而是借用唐朝杜牧的“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来展开解答。
虽然当时看不出什么效果,可后来发现,这位同学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明显浓厚了。
二、要用诗词的艺术魅力感染学生。
中国古代诗词句子整齐,结构匀称,讲求押韵,注重格律,适合歌咏,情感表达充沛、强烈……,有着其他文体难以具备的艺术魅力。
特别是其中的名篇佳句,往往能激发人的美好情感以及活跃人的思维。
中学生的志趣、审美情趣正在形成中,古代诗词的艺术魅力将会给他们很好的感染、陶冶和引导,无形中巩固着中学历史教学的美育阵地。
同时,也能帮助他们对历史内容的记忆,加深其对历史演变规律的领悟。
例如,我在讲到三国时蜀吴两国的夷陵之战时,就用了杜甫的诗:“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这时,同学们都静静地听着,沉浸在一种历史的感喟中,就连决定转读理科的两位同学也不由的凝神。
可见,历史教学中,结合好的、广为流传的名诗妙词来讲解,对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深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具有良好的效果。
三、善用诗词中的正确观点教育学生。
我国古代的诗词,不少充满了辨证唯物主义观、爱国主义思想以及反剥削、反压迫、反封建的人文主义光芒。
这笔
宝贵的遗产,尽可以作为我们在历史学科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有力素材。
所以这方面的教学极有潜力可挖,作用也比较明显。
例如,“不嫁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貊兮……”,连用反问,回旋重叠,反复吟咏,怎能不激起学生对剥削阶级不劳而获的强烈憎恶和愤怒
呢?“待到秋来九月八,残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以激越热烈的笔触讴歌了农民起义战士昂扬的斗争风貌和扭转乾坤的气概,是对学生进行反封建思想教育的生动素材。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又能很形象地把辨证观传导给学生。
至于“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的佳作。
“一将功成万骨枯”,在帮助学生认识非正义战争方面,也很有说服力。
这样的例子还有佷多,我们只要有意地穿插在历史教学过程中,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健康向上的思想引导,无疑能强化历史学科的思想教育功效。
四、巧用诗词的特性培养学生能力
现在,能力的培养是中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中学历史学科的能力主要包括观察能力、记忆能力、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等。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如今教学改革的着力
点。
古典诗词引入教学对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古典诗词表达了最深刻的思想或最强烈的情感,并且具有鲜明的语言和修辞风格,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起学生浓厚的求知欲望。
例如,在一次课堂上,我截取并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了电视剧《射雕英雄传》的一段吟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当下,就有学生小声嘀咕:“这不是元曲山坡羊.潼关怀古吗?”我会意一笑,就给大家布置了课后思考作业:谈谈你对朝代兴亡更替对人民影响的看法。
没想到,这下引起了同学们的争鸣,并形成了比较典型的三种代表性观点:一是“兴亡百姓皆苦”;二是“兴亡是历史前进的必然,也是人民创造历史的集中体现”;三是“兴亡之苦对人民而言是暂时的,是人民社会生活追求的必要过程”。
通过对古典诗词的这种设问,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了一次次的“历史思索”,提高学生自己的思维能力。
历史教学中引用诗词对巩固学生记忆、提升学生兴趣、培养学生能力,引导学生思想,无疑是具有独特作用的。
但是,如果方法不当,也会效果不佳甚至适得其反。
就我的经验,认为在历史教学中引入诗词要作到四个“适度”,具体是:
一、引用要适度,主要是指诗词的内容要有针对性,能比较紧密地和我们的教材联系在一起,对一些知识点的记忆
和背景的理解具有较为形象的作用。
如杜甫“国破山河在”对理解安史之乱、“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对了解南朝皇帝“佞佛”的辅助作用。
特别注意的是,不可滥用诗词,更不可错用诗词,否则,历史课岂不变成了语文课或者文学讲座,更不要说误导学生了。
二、详略要适度。
在历史课中引用诗词,应该让其点睛,而不可使之画龙。
要作到这点,所用诗词的详略把握就显得重要了,有时候,讲课当中偶尔穿插一句诗词,往往极具震撼力,不乏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对那些钻研比较深入的学生,绝对有启发,对于那些仅仅限于一般掌握的学生,也不至于造成负担。
也有的时候,需要对诗词进行必要的讲解,但一定要扣住历史课的目的,达到效果即可,切忌长篇大论。
三、把握要适度。
就是说对诗词意蕴、思想和所表达的史实要把握准确,对那些有歧义、尚无定论的诗词尽量不要用来辅助历史教学。
也就是说引入诗词要顾及到中学生的知识积累、能力结构,尽量选择那些通俗易懂,富有艺术魅力的,那些古奥、艰深的,即使内容再好,尽量不要采用。
比如唐朝李商隐的那些无题诗,我就没有引入过。
五、取舍要适度。
对于那些短小精悍的诗词,即使全文引
用,也似乎可以接受,但是有时候,较长的诗词篇章里,有我们所需时,就要适当裁剪,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比
如,讲述安史之乱时,我就用白居易《长恨歌》中的一句“崔嵬坡前马上死”来交代杨贵妃的死。
对贫富差别,我也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概括,这就是只取诗词中的只言片句,并且不需作过多的铺陈,效果反而更好。
总之,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只要教师不断探索,充分利用古代诗词素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巧妙适当引入和利用,就可以大大提高历史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