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导学案
蜀相 导学案 生
《蜀相》导学案编制人:明确目标1、知识和能力: 背诵全诗。
2、过程和方法: 运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赏析诗歌,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学习理解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沉郁顿挫的风格特点一、预习(一)走进作者杜甫(712~770)字子美,因曾住长安城南少陵附近,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生于河南巩县,天宝中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
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后弃官西行,入蜀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拾遗、杜工部、杜少陵之称。
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三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他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他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杜甫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著名的有"三吏""三别”《兵车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丽人行》《春望》等杜甫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大李杜”。
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看来,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二)了解背景:《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的春天。
759年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
蜀相导学案及
一、教课目的:知识和能力:①经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感情。
②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怀、反衬等表达感情的手法。
③教给学生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3、诗题为“蜀相”,应重在写人,为何用一半笔墨写祠堂及其四周的风景?光景有什么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品尝语言,掌握诗歌的感情。
特色?此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何?感情态度与价值观:①感觉诗歌意蕴美。
②理解杜甫对“蜀相”的敬慕和痛惜之情,了解杜甫伤时感事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教课重、难点:领会诗人感情,学会“炼”字三、课前预习五、知识拓展1、作家及作品介绍(知人):炼字题的种类杜甫( 712-770),字____,自号____,世称____、____等,河南 1. 炼动词。
一首诗,是由一些意象依据必定的艺术构想组合而成的,而真实能组成鲜亮的巩义人,唐朝伟大的____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____”,其诗被称为“___化美为媚的意象的词,主假如动词。
由于名词在诗句中常常不过一个被陈说的对象,它本_”。
杜甫与李白合称“____”,为了跟此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身没有表述性,而能给名词以生动形态的,经常是动词,这样,动词的提炼,就成了中国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____”。
古典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
杜甫伤时感事,人品崇高,约 1400 余首诗被保存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例:陶潜“采菊东篱下,悠闲见南山”。
“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
“望”是存心识的,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尊崇,影响深远。
759-766 年间曾居成都,后代有杜甫草堂纪而见是无心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
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赏识与被赏识的关念。
系,人忧如在自然以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
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赏识2、写作背景(论世):与被赏识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闲,料南山见我亦这样。
假如杜甫虽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宦途崎岖,志向没法发挥。
蜀相 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杜甫【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3、了解杜甫不能建功立业之恨的情怀4、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重点】通过联系诗歌创作背景,把握关键词语,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自主赏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对诗歌进行多元化的富有创意的解读。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链接】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巩县(今河南巩义)人。
盛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500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后世诗人有“最尚杜工部之系心国民”之语(《载敬堂集》)。
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字里行间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怀,叹惜诸葛亮壮志未酬身先死的结局,引得千载英雄事业未竟者的共鸣。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看对联,猜名人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蜀相》导学案[修改版]
第一篇:《蜀相》导学案《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学习诗歌通过意象、意境来表现情感的写法。
2、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把握诗歌内涵。
【教学重点】:1、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
2、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领会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难点】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诗歌的尾联一、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见《学海导航》)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这年是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郁郁不得志的诗人怀着崇敬的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而写下了《蜀相》等诗歌。
2、诗歌题材:怀古诗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1、结合上节课的“读”、“译”、“思”,整体感知全文2、诵读指导七律句式的节拍有两种划分形式:二二二一、二二一二。
诵读时每个节拍的后一字遇平声可适当延长,遇仄声宜作停顿,诵读起来才会有抑扬顿挫的韵律。
三、结合方法,合作探究1、诗中杜甫对诸葛亮有着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2、杜甫写这样一首诗仅仅是为了表达这种敬仰、惋惜之情吗?3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人?四、总结怀古诗五、学以致用(一)请结合我们所学鉴赏诗歌的方法和怀古诗的知识鉴赏下面的诗歌。
台城(韦庄)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836—910),晚唐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
(1)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
诗人韦庄为什么说“台城柳”“无情”?(2)有人说作者(韦庄)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对时事浓重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08江苏卷)(选做题)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
(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蜀相》参考答案三、1、(三顾茅庐、定天下计、开创蜀汉、济助后主、六出祁、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给大家参考的诸葛亮的功绩)敬仰、惋惜的感情。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教师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现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出之作,由著名作家巴金创作,曾多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并广受欢迎。
作品以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主角,描写了诸葛亮的一生和政治生涯,展现了他作为一个智者的家国情怀和为人民谋利的精神。
本篇导学案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这部文学作品,认识历史、了解人物,提升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
以下是本篇导学案的实施细节和步骤。
1.导入在课堂上通过讲述三国历史和蜀汉政治背景来引入本篇作品,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增强学生的兴趣和专注度,同时启发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热情和向往。
2.阅读指导为保证学生对本文的深入理解,以普通话朗读和发音指导为并关注一些词语和细节,提醒学生应该特别留意的地方,帮助学生理解蜀相诸葛亮的心路历程和人物性格变化,加深读者对小说人物及历史背景的感性认识。
3.个别交流与讨论在进行完观念的讲解和阅读指导后,教师可以根据学习情况,安排1-2次小组交流讨论,引导学生展开对本篇文学作品的深入思考,了解问题的本质,加深对诸葛亮个人、历史背景和人性思考的认识,加强学习效果。
4.网上人文素养项目本篇导学案还设计了一些网上人文素养项目,包括人文音乐、人文电影等。
通过这些项目,帮助学生深化对本篇文学作品的理解,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思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阅读能力。
5.简单评估教师可通过几个问题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和主题理解的深度,以及个别学生的阅读领悟能力、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等。
总之,《蜀相》导学案是一篇基于人教版高中选修课程的文学作品分析,面向学生,带有示范性、跟踪性和启发性,旨在提高学习的效果、拓展学生的视野和思路,以及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对历史及文化的热爱和理解通过对《蜀相》的导学案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该导学案的设计非常有针对性、全面且深入。
它不仅关注学生对文学作品的表面理解,更加注重学生对历史和文化的认知和理解,以及个体人性的思考。
《蜀相》导学案
《蜀相》“问题化生态课堂”导学案-------龙小燕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设计步骤:一、读通:诵读感知,觅得诗心读准字音、节奏读出感情、韵味。
1)感情基调?伤感、叹惋——要读得稍慢,读得深沉,读出点感伤。
2)如果要你将全诗表达的情感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诗中哪个字?悲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读懂:(小组合作与探究)、翻译并赏析诗歌试问:诗人于武侯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武侯祠,有何深意?首联: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翻译: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
赏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丞相——不称“蜀相”,亲切•寻——有目的的专程来访,对诸葛亮的强烈景仰和缅怀、显访庙吊古心思的急切。
•柏森森——自问自答,记祠堂之外景,渲染安谧、肃穆的气氛。
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翻译:碧草照映台阶呈现自然的春色,树上的黄鹂隔枝空对婉啭鸣唱赏析: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一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而用“自”、“空”这二字修饰,所含之情就大有转折:阶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绿,年年如此,可他为谁而绿呢?隔叶的黄鹂叫得那么好听,可有谁听呢?由此自然而使人生出凄清之感,英雄寂寞之意。
(乐景写哀情)颈联:三顾频繁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翻译:定夺天下先主曾三顾茅庐拜访,辅佐两朝开国与继业忠诚满腔。
三件大事三顾:指刘备三顾茅庐开:指帮助刘备开国济:辅佐刘禅继位天下计:雄才大略老臣心:忠心报国尾联: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含答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人物形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讲授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学习重点难点:1、把握重点词语。
诗歌颔联所表现的意境,“空”、“自”两字的作用2、诗中有关蜀相的典故。
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学习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
学习设想:以读为主。
读中有品,以品带读,品读结合一、知识链接“知人论世”是鉴赏诗歌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我们在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
根据你所认识的杜甫来填空:杜甫,字_________,自号“_________”。
是我国古代最负盛名的_________主义诗人。
他的诗集众家之长,兼古今之体,又在许多方面有所创新,显得沉厚雄浑,博大精深。
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镜子,被公认为“_________”,明清文人推崇他为“_________”。
他的政治理想是“_________,_________”。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
2、查资料明确本诗的写作背景。
二、从题目入手,鉴赏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1、从诗的题材(内容)上说,我们学过的诗有离别诗、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咏物诗、咏史诗(怀古诗)等等,那杜甫的《蜀相》是什么诗?2、结合我们学过的类似诗歌谈谈这种诗歌有什么特点3、本诗借哪位古人抒发自己的怀抱?4、作者用哪些诗句以凝练的笔墨勾画了一个有为的政治家形象?5、“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雄指什么样的人?是否也包括杜甫在内?。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锤炼字句,提高诗歌欣赏能力。
2、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体会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感情,学习咏史诗借古伤今的写法。
自主学习:(一)熟人见面打招呼大诗人杜甫是我们的老熟人了,关于他的文学常识,聪明的你,一定还记得吧。
请写出与之相关的关键词,至少6个,多写更好。
(二)学习诗歌先要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亲爱的同学,你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语文学习,尤其是在诗歌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1、首先,你要读准字音。
你能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吗?柏森森黄鹂空好音频烦2、其次,你要读准节拍。
(参考课后练习一)3、最后,你要声音洪亮,读出一定的情感。
试一试吧,老师相信你能读得很好。
(三)放慢速度品字词同学,请放慢阅读速度,细究字词句,试试你能否从诗中的某个字词或句子中发现文字背后的情感秘密亦或是技法手段,你能否读出诗中的景物形象和人物形象。
为了帮助你们品评诗的语言,老师对原诗做一些改动,你认为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请你将你的发现批注出来与大家交流。
诸葛祠蜀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树森森。
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合作交流:(四)交流碰撞收获多请将你品词句时的收获与小组同学交流,获得共识后,小组可派一成员上黑板批注,并准备和全班同学交流。
(五)知人论世诗心悟思考下列问题,探究此诗的主旨。
1、诗文中作者对诸葛亮做出了高度的评价,你看出杜甫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些方面了吗?为什么是这些方面?2、尾联中的“英雄”指什么人?3、请你写出此诗的主旨。
助读材料1、河南南阳市的卧龙岗有一副对联这样评价诸葛亮:“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2、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
《蜀相》导学案有解析版《蜀相》导学案新授课2课时班级姓名编写:审核:【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准确把握“蜀相”形象,全面解读诗人情感。
2.能力目标:(1)学会围绕诗中关键句把握诗歌内容主旨的方法。
(2)学会通过分析诗中“人物形象”以把握诗人情感内蕴的方法,提高“怀人伤己”类“怀古诗”的鉴赏能力。
(3)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3.情感目标:体悟杜甫对“蜀相”的仰慕和惋惜之情及其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第一课时【预习案】1.走近作者杜甫,字,世称、,自号“”,他的一生正好赶上了之乱,备尝了人生坎坷的艰辛。
这也使他形成了的思想,并且在他得作品中得到体现。
可以说他把自己的生活状态都写进了诗歌,所以他的诗历来被称为“”,而他则被称为“”。
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蜀相》是安史之乱期间作者在成都时所写。
2.知识积累杜甫,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他的诗真实的反映了广阔的社会生活,如“三吏”“三别”,他的诗被誉为“”。
他的诗风。
他的创作态度非常严谨:“为人性僻耽佳句,。
”他创作成就辉煌:“李杜文章在,。
”他被誉为“”。
3.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七五九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
第二年(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七六零年)的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
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
4.诵读感知,觅得诗心(划分朗读节奏)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导学案
导学案《蜀相》【学习目标】1、学习《蜀相》,掌握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
2、初步掌握咏史怀古诗的艺术手法。
3、学习迅速把握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学习重点】鉴赏咏史怀古诗的方法【学习难点】探究迅速把握咏史怀古诗思想情感的方法。
【学习方法】以旧带新、合作探究课前案一. 背景回放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生活上的艰难困苦自不必说,政治上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彻底落空。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755——763)仍未平息,生民涂炭,田园荒芜,生产遭到大破坏,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所以当他来到诸葛祠时,缅怀诸葛亮的为人,特别是他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他和刘备君臣二人之间那种鱼水相得的关系,不禁百感交集,心潮翻滚,以至泪流满襟,因而写下了这首诗。
二.朗读全诗,理解字词含义,疏通语句。
课堂案一、预习检测1、你认为本诗首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哪个字?为什么?诗句中对翠柏的描写有什么作用?2、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为什么?3、颈联为什么要写刘备三顾茅庐?这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二.合作探究1..诸葛亮和杜甫有哪些相同点?说说诗中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2.这首诗歌主要运用的手法有哪两种?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三、总结归纳:联系本诗以及学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嵬》等咏史怀古诗, 分析此类诗歌的一般结构特点和鉴赏的基本步骤.四、【迁移训练】:长沙过贾谊宅刘长卿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
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
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释]①贾谊宅:贾谊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1《蜀相》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选修)《蜀相》是唐代著名诗人王之涣所作,描写的是蜀汉时期名相诸葛亮的生平及其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壮举。
本篇文章旨在通过分析诗歌中所涉及到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主题思想等方面,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篇诗歌作品。
一、历史背景《蜀相》所描写的历史背景是中国古代三国时期(公元220年-280年),即魏、蜀、吴三国鼎立的时代。
诗歌中所提及的蜀汉时期,是指蜀汉政权在西南地区的建立和发展时期,也是乱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诸葛亮是蜀汉时期的重要人物之一,他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
在蜀汉时期,诸葛亮先后担任丞相、军师等重要职务,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推动了蜀汉政权的发展和繁荣。
他还以“卧龙凤雏”之称,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谋略家和智囊。
二、文化内涵《蜀相》是一首以“蜀相”为主题的叙事诗,通过对诸葛亮生平事迹的描写,展示了他的高尚品德和杰出才干,体现了中国古代儒家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高尚品德诸葛亮作为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其高尚的品德一直是人们称颂的。
诗歌中多次提到诸葛亮“忠谠”,即他始终坚持忠于汉室,忠于天下百姓。
他不为私利所动,始终以国家利益和民众幸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这种高尚的品德,既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儒家文化中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核心价值观。
2.杰出才干诸葛亮作为一个政治家、军事家和文化名人,他的杰出才干也是人们所称颂的。
诗歌中描写了他“谋略”高超,智谋过人,能够制定一系列重大的政策,指挥大军打胜仗。
他还是一位文化名人,善于诗词书画,对文化教育有着独特见解和贡献。
这种杰出才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博学多才”、“能文能武”的重要特征。
三、主题思想《蜀相》的主题思想是“忠诚报国,智谋安邦”。
诗歌通过对诸葛亮的描写,强调了忠诚和智谋对于中国古代政治和军事的作用,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课前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蜀相》课前导学案一、课前导入:诸葛亮《出师表》《出师表》诸葛亮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二、作者-杜甫⏹杜甫(712 —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祖籍襄阳(今属湖北),自其曾祖时迁居巩县(今河南巩义西南)。
《蜀相》导学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掌握古诗的诵读。
2、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过程与方法:1、反复吟诵,细细品味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诗歌的声韵美。
2、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采用讲析和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3、点拨法。
对于诗歌,点拨最能体现意境的语句或诗歌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层意蕴。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2、把握文中对比和“比兴”手法的运用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他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诗人,一位用他的诗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灵的诗中圣哲。
他是仁爱传统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辉煌唐诗队伍的领军人物,他是目光敏锐烛照黑暗的孤独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壮志难酬的执著的斗士。
他是谁?今天,让我们再一次走近他。
二、知人论世:(学生展示课前预习, 教师适时补充强调。
)作者简介杜甫,字,诗中常自称,晚年曾做过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部,所以后人又称他为。
其作品完整地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而被称为。
他本人也被称为。
他的诗成为我国古代诗歌的高峰,他写过两组著名的诗歌:《三吏》、《三别》(具体篇名)李白,是唐代伟大的诗人,字,号居士,其诗风豪放飘逸,清新自然,素有之称,杜甫称赞李白:“,诗成泣鬼神。
”李白杜甫合称“李杜”。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
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
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
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
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
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
导学案 蜀相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朗读成诵。
1、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2、掌握诗歌鉴赏题的炼字答题方法。
学习重点1、学会从炼字角度分析鉴赏诗歌。
课前预习1、字音栢()好()2、作者及背景(知人论世)3、对这副对联的理解诸葛亮(孔明)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三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第一课时1、朗读诗歌。
2、找诗中关键字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所找词的妙处。
3、寻与有4、尽皆“空”和“自”两个字的巧妙运用,使这一联的含义更加丰富。
这两句是“景语含情,情语寓景”,有情中景,景中情。
“自”“空”两个虚字是此联之眼,其作用有二:一是感叹碧草娇莺无人赏玩,显出英雄长逝,遗迹荒落;二是惋惜连与英灵作伴的草木禽鸟不解人事代谢,不会凭吊那位伟大的古人。
“自春色”“空好音”的叹息,流露出对诸葛亮的深沉悲痛。
以此景中含情的描写,过渡到后半篇作者自己站出来对诸葛亮进行评论与哀悼,便显得前后紧密呼应,感情十分真挚强烈。
5、草自春色,鸟空好音,此写祠庙荒凉,而感物思人之意,即在言外。
《杜诗详注》【清·仇兆鳌】周汝昌题曰“蜀相”,而不曰“诸葛祠”,可知老杜此诗意在人而不在祠。
然而诗又分明自祠写起。
何也?盖人物千古,莫可亲承;庙貌数楹,临风结想。
因武侯祠庙而思蜀相,亦理之必然。
但在学诗者,虚实宾主之间,诗笔文情之妙,人则祠乎?祠岂人耶?看他如何着墨,于此玩索,宜有会心。
开头一句,以问引起。
祠堂何处?锦官城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葱葱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
这首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下去,杜甫便写到映阶草碧,隔叶禽鸣。
有人说,那首联是起,此颔联是承,章法井然。
不错。
又有人说,从城外森森,到阶前碧色,迤迤逦逦,自远望而及近观,由寻途遂至入庙,笔路最清。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教学目标1、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的朗读诗歌,朗读成诵。
2、学会从炼字的角度把握诗歌内容,品味语言。
预习1文学常识杜甫(712-770),字,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
(朝代)伟大的诗人。
他忧国忧民,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备受推崇。
被世人尊为,其诗被称为。
杜甫与李白合称。
我们学过的他的作品有。
2.写作背景第一课时1、找出诗中关键字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所找词的妙处。
首联:何处去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它就在那成都城外柏树茂密的地方。
颔联:台阶旁的绿草在明媚的春光中独自葱翠,叶下的黄鹂在徒然婉转啼鸣,却无人倾听。
颈联:三顾茅庐多次讨论天下计策,辅佐两代君主忠心耿耿。
尾联:可惜出师伐魏未捷而病亡军中,长使历代英雄们对此涕泪满裳!2.丞相祠堂何处寻?把‚寻‛改成‚有‛好不好?3如果我们把《蜀相》的颔联‚独‛和‚空‛改成‚尽‛‚皆‛好不好?为什么?①不好。
②自的意思是独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
③台阶旁的绿草在明媚的春光中独自葱翠,叶下的黄鹂在徒然婉转啼鸣,却无人倾听。
④这是一幅冷寂、凄凉的春日图。
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写美景无人欣赏来表现心中的感伤,为下文感叹诸葛亮的壮志未酬作铺垫。
⑤如果用‚尽春色‛‚皆好音‛则写出了一副令人赏心悦目的春天的景像,表达出欣喜愉悦的情感,与作者此时的情感不相符。
4.诗歌中所要表达什么感情?知人论世5.1、安史之乱未平息,唐王朝风雨飘摇6.2、杜甫经仕途打击,理想彻底被破灭7.3、暂时安定不忘民,空怀一腔报国情5.主旨诗人通过写武侯祠中的所见所闻,歌颂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和丰功伟绩,惋惜诸葛亮的壮志未酬,抒发了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深沉感慨。
拓展延伸,直击高考1.何为炼字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谴词时进行精细的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或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
选修《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学习目标】1、运用“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的方法鉴赏诗歌的主旨。
2、把握诗歌的写作特色。
3、熟读成诵【学法指导】:反复诵读,知人论世,以意逆志【知识链接】1、诸葛亮生平及功绩:(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
三顾茅庐,定天下计,东和孙权,北拒曹操,西取四川,开创蜀汉,济助君主,平定叛乱,六出祁山,九伐中原,出师未捷,身死五丈原。
诸葛亮为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
公元234年,他统率大军,占据了五丈原,与司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
八月,因积劳成疾,病死军中,葬于定军山。
公元221年,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刘备在四川成都立国称帝,历史上称为蜀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所以杜甫称之为“蜀相”。
2、杜甫:(712—770)字子美,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附近,故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少陵。
又因官至工部员外郎,故后世又称他为杜工部。
他的诗深刻地反映了唐朝由兴盛走向衰亡时期的社会面貌,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鲜明的时代色彩和强烈的政治倾向。
他的诗激荡着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炽烈情感和不惜自我牺牲的崇高精神,因此被后人公认为“诗史”,诗人被尊称为“诗圣”。
诗歌的风格:沉郁顿挫。
杜甫的生活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九至五十八岁)《蜀相》就是杜甫西南漂泊时期的晚年之作,是他初到成都时访诸葛亮祠堂时所作。
3、写作背景: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蜀相导学案
《蜀相》导学案(人教版高二选修)【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3、在理解体会的基础上,熟读成诵,并能背诵下来。
【导学过程】一、知识链接诗人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
这时的情况,从杜甫个人的处境来看,政治上很不得志。
“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生活上的艰难困苦,更不必说。
从当时社会现实来看,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史思明再次攻陷了东都洛阳,自立为大燕皇帝,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人民大量死亡,生产遭到大破坏;尤其严重的是唐肃宗的昏庸,信任宦官,猜忌功臣。
在这种情况下,杜甫的心情自然是很苦闷的。
二、预学内容1、纠正字音。
2、读准节奏。
3、解释词义。
4、把握诗歌情感基调:悲凉、伤感。
5. 掌握写作内容(知事儿)。
(1)叙事:点明祠堂所在地;(2)写景:描写祠堂的景物;(3)议论:写人评价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4)抒情:对他的死表示无限的哀思。
三、自主学习1、这是一首近体诗,共几句?分为几联?2、首联用了什么修辞手法?3、颔联能否改成“映阶碧草尽春色,隔叶黄鹂皆好音”?4、颈联上下句的关键词分别是什么?为什么用这些词概括字诸葛亮的功绩?5、尾联“英雄”具体指哪些人?为什么诸葛亮的结局“长使英雄泪满襟”?四、合作探究艺术风格:沉郁顿挫,“沉郁”指诗歌的情思特点:“沉”,深沉,沉厚。
“郁”,郁陶,即许多的情感、忧愤蓄积于胸中。
“顿挫”即抑扬,这里指语言声调的停顿、转折、轻重、徐急。
五、当堂检测比较阅读《蜀相》与《八阵图》,这两首诗的共同点是什么?八阵图(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注释】①八阵图:由八种阵势组成的图形,用来操练军队或作战。
八阵:天、地、风、云、龙、虎、鸟、蛇。
图:法度,规模。
八阵图:聚细石成堆,各高五尺,纵横棋布。
夏时为水隐没,冬时水退仍然出现。
蜀相导学案 -完整获奖版
《蜀相》导学案宜章一中李玉英【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学习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鉴赏咏史诗。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诗歌、品味语言、把握主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诸葛亮的仰慕、叹惋和钦敬之情,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功业未就的苦痛。
【学习重、难点】把握关键词语及诗句的内涵,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联系诗歌创作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诗歌。
【学习方法】1、"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2、了解背景反复吟,联想想象创意境。
【学习课时】1课时【学习过程】【导入】一个的杜甫。
(从身世遭遇、思想、成就等方面概括。
)一、自主学习:自学诗歌,熟读成诵,并初步把握诗歌内容。
【知识链接】1、诗人生平简介杜甫: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出身于富有文化教养的家庭,祖父杜审言是著名诗人。
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有《杜工部集》。
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游历过南起吴、越,北至齐、赵等地。
35岁到长安求官,过了10年穷困落拓的生活,最后才得到一个八品小官。
安史之乱爆发,长安沦陷,杜甫曾陷贼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
49岁时,弃官携家入川,在成都郊外建草堂定居,由好友严武保荐任过一段检校工部员外郎(因此常被称为杜工部)。
流落四川八年,57岁时出川,辗转流徙于湖北、湖南各地,58岁时在岳阳附近病死于一只小船上。
2、写作背景: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辅助大臣稷和契。
安史之乱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就被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
因此,入蜀后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怀抱。
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大约是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作者初到成都时。
【自学检测】(1)文学常识填空杜甫,字子美,是我国唐代伟大的_现实主义_ 诗人,与李白并称为“李杜”。
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__沉郁顿挫__” 他的诗被誉为“__诗史__”, 后人尊称他为“__诗圣___”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蜀相》
杜甫
人生只有走出来的美丽,没有等出来的辉煌。
一、学习目标
1、通过知人论世的方法,理解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掌握诗歌借景抒情、反衬等表达情感的手法。
3、掌握高考“炼字”题的答题方法。
二、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杜甫(712年-770年),字,自号,河南巩县。
与合称“李杜”。
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他的诗被称为" "。
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创作了《春望》、《北征》、《三吏》,分别是:,,、《三别》分别是:,,等名作。
诗歌风格,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躲避了战乱,生活相对安定,但仍然心系苍生,胸怀国事。
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下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
2、背景知识:此诗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
杜甫避乱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乱仍未平息,唐王朝仍处于风雨飘摇之中;唐肃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这样真正忧国忧民的文人。
杜甫经历了一系列仕途打击,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彻底落空。
诗人流落蜀地,寄人篱下,困厄穷途,家事、国事均忧心忡忡,苦闷彷徨。
目睹国势艰危,生民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诗人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
这段时间,他创作了一系列赞扬诸葛亮的诗篇,《蜀相》为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3、文学知识:三顾——诸葛亮在南阳隐居时,刘备三次登门拜访。
频繁——多次。
天下计——诸葛亮精辟地分析了天下形势,提出了统一天下应走鼎足三分,联吴抗曹的道路,也称“隆中对策”。
两朝——蜀先主刘备和后主刘禅两代。
开济——帮助刘备开创基业/辅佐刘禅匡济艰危。
三、导学指导与检测
1.对这首诗中词句的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锦官城”是成都的别称。
“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的地方。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频烦”即频繁,连续。
“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
“两朝”指东汉和蜀汉。
“开”指开创基业,“济”是渡过难关。
D.“出师”指诸葛亮出兵伐魏。
“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以设问引起,开门见山。
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颔联由远及近,以草绿莺啼的美景衬托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
“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身先死”显报国忠诚。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
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心忧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日积月累成大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