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窗理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启示

合集下载

破窗效应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破窗效应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破窗效应在工作生活中的应用
破窗效应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以下应用:
1. 维护环境整洁:根据破窗效应的理论,如果一个地方存在一个或多个破窗,那么其他人更容易对环境进行破坏。

因此,在工作场所和生活环境中,保持整洁和维护设施的良好条件非常重要。

及时修复或更换破损的窗户、家具或设备,可以帮助促进整个环境的整洁和维护。

2. 打破恶性循环:破窗效应也可以解释一种恶性循环。

在工作环境中,如果一个团队或一个员工表现出不负责任的行为,其他人也可能跟随其步伐,导致整个团队或组织沦陷。

因此,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非常重要,通过树立榜样,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和激励机制,促使员工产生积极的行为。

3. 注意小细节: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忽视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会产生累积效应,最终导致整个环境或团队的质量下降。

因此,要重视并及时处理这些小细节,以防止他们成为破窗效应的源泉。

4. 培养积极的文化:如同破窗效应所描述的,环境的状态和行为模式会相互影响。

因此,在工作和生活中,培养积极向上的文化和价值观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正面激励、积极的沟通和团队合作,可以有效地减少负面和破坏性行为的发生。

总之,破窗效应的理论提示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要积极地处理
和修复破窗,及时解决问题,并建立积极的文化和环境,以防止负面行为和破坏性影响的扩散。

破窗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是必须要知道的30个经典定律之一,其内容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的出现,助长了人们的几种心理:颓丧心理。

坏了的东西没人修,公家的东西没人管,很多人对社会的信任度就会随之而降低。

弃旧心理。

既然已破废,既然没人管,那就随它去吧。

从众心理。

法是大家的法,律是大家的律。

别人能够走,我就可以走;别人能够拿,我就可以拿。

投机心理。

投机是人的劣根性之一,尤其是看到有机可乘或者投机者占到便宜的时候。

破窗理论最开始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然而现在适用于各个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那就是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在现实中最常见的破窗理论的例子有很多,比如在优雅洁净的场所,我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相反,如果环境脏乱不堪,那么四处可见的往往就是打闹、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就不会有人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

与此相反,如果车辆尚未停稳,着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

在公共场合,如果每个人都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而如果因为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而形成破窗效应,就会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

因此可见,环境好,不文明的举止就会有所收敛;环境不好,则文明的举动也会受到影响。

这些都是破窗现象的具体表现。

要杜绝破窗效应,关键是我们如何把握环境的这种暗示和诱导的作用。

我们平时要做到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这不是一个空洞的口号,它决定了我们自身的一言一行将对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因此,对于影响深远的小过错进行小题大做的处理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防止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及时修好第一个被打碎玻璃的窗户的明智举措。

从“破窗理论”引发出的管理思考

从“破窗理论”引发出的管理思考

破窗理论的基本原理
破窗理论的基本原理是:当一个建筑物或空间的窗户被打破,而没有人修理时, 这个信号会传达出该空间无人关心或管理的信息。 很快,更多的窗户会被打破,最终导致整个建筑或空间的破坏和衰落。
该理论主张及时修复损坏的窗户,以防止进一步的破坏和衰落。
02
破窗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及时修复小问题,防止其恶化
基于破窗理论的未来发展趋势与展望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破窗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将不断 扩大,可以应用于更多的领域 和场景。
在未来,破窗理论可以与人工 智能、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相结 合,实现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的应用。
未来,破窗理论还可以与更多 的管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形 成更加完善和系统的管理理论 和方法。
员工参与决策
破窗理论鼓励员工参与决策过程 ,提高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促进员工与组织的目标一致性。
公平公正
破窗理论强调对员工的尊重和平等 对待,管理者需要建立公平公正的 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避免员工产 生不满和消极情绪。
预防性管理理念
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
破窗理论提醒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并修复问题,防止问题扩大和恶 化,从而避免更大的损失。
提高员工对问题的认识和警觉性
提高员工对问题的认识
破窗理论强调对于小问题的修复,这可以促使员工更加关注身边的问题。通过提高员工对问题的认识,可以增 强他们的责任感和工作动力。
培养员工的警觉性
当员工意识到问题的存在并积极寻找解决方案时,他们就会变得更加警觉。这种警觉性可以促使员工更好地发 现和解决问题,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从“破窗理论”引发出的管 理思考
2023-11-05
目录
• 破窗理论简介 • 破窗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 • 基于破窗理论的挑战与对策 • 破窗理论与现代管理理念 • 基于破窗理论的实践案例分析 • 总结与展望

破窗效应的理解

破窗效应的理解

破窗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描述的是环境中的微小破坏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破坏。

这个概念源于一个比喻:一栋建筑如果有几扇破窗,可能会吸引人们去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甚至可能破坏整个建筑。

这个理论可以应用于许多场合,包括城市规划、企业管理、个人行为等。

在城市规划中,破窗效应提醒我们注意维护公共设施。

如果街道上的垃圾桶破损,这可能会让人们觉得这个地方不受重视,进而导致更多的破坏行为。

因此,及时修复公共设施,可以防止小问题引发大问题。

在企业管理中,破窗效应提醒我们注意细节。

如果企业对于一些小问题视而不见,比如员工迟到、浪费资源等,这些小问题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影响整个企业的运营。

因此,企业需要建立良好的管理制度,及时纠正小问题,以防止它们变成大问题。

在个人行为中,破窗效应也很有启发。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小缺点或者小错误不以为意,任其发展,这些小问题可能会逐渐恶化,最终影响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纠正自己的小问题,以保持良好的个人形象和信誉。

总之,破窗效应是一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现象,它提醒我们注意细节和初始阶段的微小问题。

如果我们能够及时修复“破窗”,就可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和破坏。

破窗效应的启示

破窗效应的启示

破窗效应的启示破窗效应是一个有趣的概念,它源于一系列研究,揭示了环境的质量和维护的关系。

它首先由犯罪学家Philip Zimbardo在1969年提出,他观察到一系列破窗、涂鸦和其他破坏行为,加剧了一个社区中的不良行为和犯罪。

这个概念非常重要,因为它告诉我们维护环境的重要性,我们如何看待细节以及他们如何影响我们的行为。

破窗效应的概念是这样的:一个破窗如果不被及时修复,那么会给人们传达一种信息,即这个地区的管理者或居民对这个社区的状况并不关心。

这会导致其他人更容易采取类似的破坏行为,从而在整个社区中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换句话说,一个被忽视的小问题很容易演变成一个大问题。

这个概念可以应用到不同的领域,不仅仅局限于犯罪学。

在商业环境中,破窗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企业如果在我们的眼中显得不注意细节、不充满活力,我们可能会对他们的产品和服务失去信心。

这就是为什么品牌形象和体验非常重要的原因。

如果一个公司的网站或营业场所表现出破窗效应,我们就可能认为他们对维护高质量的环境、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所不足。

另外一个领域是教育。

在教室中,一个不修复的破窗可能让学生产生不重视学习、不遵守规则的印象。

这可能导致班级氛围的恶化,学生们更有可能从事一些不良的行为。

而相反,一个干净整洁的教室可以给学生们传达秩序、规则和价值观的重要性。

它可以激发他们更好的参与学习,并培养出好的行为习惯。

相对来说,我们可能觉得只是一个掉了渣的墙角或者一个杂乱的办公桌并不重要。

但是当我们开始意识到这些细节影响到我们的行为和看待事物的方式时,我们就会明白破窗效应的启示。

我们应该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避免掉入这种漫无目的的破坏行为中,而是要努力维护我们周围的环境,并提供一个积极的榜样。

破窗效应的启示还可以应用到社会层面。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和公共场所看起来破破烂烂、肮脏不堪,那么人们对这个城市的印象也会随之变差。

这会影响到城市的吸引力,对经济和旅游业产生负面影响。

破窗效应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效应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效应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破窗效应(Broken Window Theory)最初是由犯罪学家威尔逊和凯林在1982年提出的,指的是窗户被打破后未被及时修缮,周围的环境会变得越来越脏乱,从而引发更多的犯罪行为。

这个理论后被广泛应用在城市治理和社会学研究领域,而在安全管理中,同样也可以通过破窗效应理论来保障人员和财产的安全,让各个部门和个人能够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本文将从定义、原理和实际应用三个方面来讲解破窗效应在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定义破窗效应指的是一种互相影响的现象,当环境中存在一些明显的损坏和破坏时,人们的行为也会受到影响,从而引发更多的破坏和犯罪行为。

这个理论基于一种心理学原理:存在一定的压抑阈值,当周围环境已经昭示出一定的混乱和破坏时,人们就会失去原有的自控能力,从而逐步滑向更加混乱的状态。

在安全管理中,破窗效应理论指的是在管理过程中要保持对于问题的警惕和及时的处理,避免出现一些小问题和破窗现象,从而防止事态扩大和进一步升级。

这种理论要求管理者要对周围环境进行及时的巡查和维修,保持整个环境的安全和整洁,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

原理破窗效应理论起源于美国纽约市的地铁安全管理,当时地铁市场的犯罪率非常高,威尔逊和凯林则通过对地铁环境的分析发现,地铁车站周围经常会出现一些小问题和破窗情况,例如墙壁上的涂鸦或者垃圾桶里面的杂物等,这些问题一旦被忽视或者延迟处理,就会逐渐加剧,从而吸引更多的犯罪分子前来作案。

这个理论的实际应用中,涉及到人们的态度和行为习惯。

当一个小问题被忽视时,就容易形成习惯,人们会认为无所谓,导致更多的问题逐渐累积。

而反过来,如果管理者及时的处理问题,并保持环境整洁,那么就会产生积极的反作用力,让人们营造出一种安全、干净和有序的环境。

实际应用在实际应用中,破窗效应理论可以为安全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下面列举一些具体的操作建议:1. 建立积极的监督机制在管理过程中,可以建立一定的监督机制,对整个环境进行日常的监察和维护,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问题逐渐加剧。

破窗效应在管理中的启示

破窗效应在管理中的启示

破窗效应在管理中的启示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摸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幢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效应的表现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有这样的体会: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公司程序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

等等。

一间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他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上如果出现涂鸦没有清洗掉,很快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

而在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会很不好意思扔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人们就会毫不犹豫地乱扔垃圾,丝毫不觉得羞愧。

这就是“破窗效应”的表现。

制度化建设在企业管理中已经是老生常谈了。

但是,实际的情况往往是制度多,有效的执行少。

长此以往,企业的发展会很尴尬。

对公司员工中发生的“小奸小恶”行为,管理者要引起充分的重视,适当的时候要小题大做,这样才能防止有人效仿,积重难返。

美国有一家公司,规模虽然不大,但以极少炒员工鱿鱼而著称。

有一天,资深车工杰瑞在切割台上工作了一会儿,就把切割刀前的防护板卸下放在一旁。

破窗理论读后感

破窗理论读后感

破窗理论读后感破窗理论读后感中国有一句传统名言: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说的是衣服有了一个小洞不及时补好,过不了多久就会烂成一个大洞,喻指人们对小的危害不重视,就会酿成大的危害。

古训说的很形象,很精辟。

无独有偶,最近在网上看到,西方管理学中也有个类似的理论,叫破窗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

多年前,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詹巴斗教授曾做过这样一项实验:他找了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一辆摆在一个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摆在相对杂乱的一个社区。

他把后一辆车的车牌摘掉,并且把顶棚打开。

结果不到一天,这辆车就被人偷走了。

而前一辆车摆了一个星期也安然无事。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原本完好无损的车的玻璃上砸了一个洞,只一天工夫,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内部的东西也全部丢失,从一辆完好无损的车到车上所有的窗户都被打破,乃至车内的东西全部丢失,仅仅源于窗户上的一个小洞!这就是事实。

以这项试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理论”:没修复的破窗,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

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上的一块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的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结果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繁荣。

“破窗理论”体现的是环境和细节会对人们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以及细节会对事件结果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

破窗理论所描述的现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随处可见,例如:桌上的财物,敞开的大门,可能使本无贪念的人心生贪念;对于违反单位规程或廉政规定的行为,有关组织没有进行严肃处理,没有引起员工的重视,从而使类似行为再次甚至多次重复发生;对于工作不讲求成本效益的行为,有关领导不以为然,使下属员工的浪费行为得不到纠正,反而日趋严重;在公交车站,如果大家都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又有多少人会不顾众人的文明举动和鄙夷眼光而贸然插队?与这相反,车辆尚未停稳,猴急的人们你推我拥,争先恐后,后来的人如果想排队上车,恐怕也没有耐心了;在优雅洁净的场所,人们一般都会保持安静,不会大声喧哗,也没人随便吐痰;相反的,在脏乱不堪的环境中,倒是时常可以看见吐痰、便溺、打闹、互骂等不文明的举止;在公共场合,我们提倡每个人都要举止优雅、谈吐文明、遵守公德,这样往往能够营造出文明而富有教养的氛围,而个人的粗鲁、野蛮和低俗行为一旦形成“破窗效应”,会给公共场所带来无序和失去规范的感觉;等等。

破窗效应对管理者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管理者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管理者的启示2012年09月26日13:24 来源:《社科纵横》2011年11期作者:周东明石文楚维字号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2 【内容提要】本文通过对“破窗效应”的解读,提出了它对管理者的启示,具体表现为抓住细节,防微杜渐;落实检查,果断处理;以身作则,树好风气;总结经验,重在预防。

对管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关键词】破窗效应管理细节预防一、什么是“破窗效应”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桅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

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

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这辆车的玻璃就出现了好多洞,不久它就不见了。

这个实验被称为“破窗实验”。

该实验揭示了人们的一种惯性思维:对于已经坏了的东西,留着也没有用,让它更坏一些也无妨。

对于完美的东西,人们都会自觉地去爱护它,舍不得去破坏它。

对这个实验的解读被心理学家称为“破窗理论”。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犯罪学家凯琳曾发现有一座非常漂亮的大楼,有一扇窗户的玻璃被打破了,那扇破窗户与整座整洁美丽的大楼极不协调。

不久,她又惊奇地发现:大楼上的那扇破窗户不但没有得到及时修缮,还多了几个带破玻璃的窗户。

这一发现,使她忽然有所悟: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得不到及时修缮,那别人就可能受到某些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破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户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就会滋生犯罪。

这就是凯琳著名的“破窗理论”。

二、“破窗效应”揭示的规律“破窗效应”更多的是从犯罪的心理去思考问题,但不管把“破窗效应”用在什么领域,角度不同,道理却相似: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破窗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职场经验)

破窗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职场经验)

破窗理论对企业管理的启示(职场经验)如果一栋大楼的玻璃窗有一块玻璃被人打坏了, 又没有得到及时的修复, 别人就可能受到某种暗示性的纵容, 去打碎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 这栋大楼的玻璃窗会被打得一片狼藉, 在这种麻木的氛围中, 犯罪就会滋生和蔓延。

这就是美国的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的“破窗效应”。

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家菲利普·辛巴杜1969年做过一项实验, 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 把车牌摘掉, 把顶棚打开, 一辆停在加州的中产阶级社区, 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结果后者当天就被人偷走了, 而放在加州的那辆无人理睬。

后来, 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砸了个大洞, 结果, 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偷车实验”和“破窗效应”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环境具有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人是环境的产物。

粗鲁的人去了西餐厅也会有所收敛, 文明的人去地下游戏厅, 也会粗鲁。

如果大家都讲文明, 你不讲, 你好意思吗?如果你去了农村的田野, 你会随地吐痰吗?如果大家都不排队, 请问你还排吗?为什么英国人在新加坡的机场排队, 而到了白云机场就拼力气挤呢?环境的暗示。

人们都会爱护美好的事物, 但却不自觉的希望差的更差。

在干净的街道, 人们不会扔垃圾;在安静的图书馆, 人们不会大声喧哗;洁白的墙壁, 人们不会去涂鸦;修剪整齐的草坪, 人们不会随意踩上去;进别人一尘不染的客厅, 你会自动套上鞋套或脱下鞋子。

但是, 如果干净的街道出现了第一片垃圾而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洁, 很快地上将布满垃圾;如果图书馆的第一次喧哗没有得到及时制止, 整个图书馆将很快变得闹哄哄;如果墙上出现一个办假证的电话号码, 没有得到及时的清洗, 很快就会写满各种“书法”作品;如果有人踏进草坪没人管, 一定就会有第二个、第三个人踏进去;如果你在你家客厅的地上扔一个烟头, 你的客人就会把烟头扔在地上。

这就是环境对人的暗示和诱导作用的结果。

管理学 破窗效应

管理学 破窗效应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破窗效应:一扇窗户被打破,如果没有修复,将会导致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甚至整栋楼被拆毁。

破窗效应带给我们的启示:从小事抓起,只有全部小事都不出乱子,必须高度警觉那些看起来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过错”,如果对这种行为不闻不问、熟视无睹、反应迟钝或纠正不力,就会纵容更多的人“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就极有可能演变成“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恶果。

在企业中,更是要注重细节。

10国贸1班滕健敏104172635如何利用非正式组织加强农民工管理非正式组织无名称、无明确边界、无正式任命,但是有情感、有目标、有兴趣或利益、有规则。

非正式组织的特征:1.心理情感性,以情感为纽带,满足成员多样化的心理需要;2.人际互动性,调动组织内成员的人际互动、沟通协调,增强彼此之间的信任水平和友好程度;3.自发凝聚性,由人们自发凝聚形成的人群结合体。

4.动态多样性,人员构成会动态调整,组织类型多种多样,包括兴趣型、社交型等。

5.潜在契约性,没有明确的成文的制度规定,却有自己行为处事的潜规则。

6.领导核心性,具有核心领导人物,集中体现组织共有的价值观和志趣。

从组织层面来看1.有利于提高组织生产力。

组内成员齐心协力、情感浓深。

群体压力的存在会有效的制止工作中的搭便车行为。

同时,大家在工作中有困难就会相互帮助。

2.有利于强化组织凝聚力。

非正式组织具有潜在契约性,它对成员的行为有着不成文的判断准则,大家对于自己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都心知肚明。

3.有利于减少员工的流水率。

非正式组织的存在让农民工能够很快适应工作并顺利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同时他们的业余生活提供多种多样的满足方式,使之既能顺心工作又能舒心生活。

破窗理论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破窗理论在物业管理中的应用

浅谈物业管理“破窗理论”之应用破窗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破了一个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得到及时修理,别人就会去打烂更多的窗户玻璃。

其实道理很简单,相信大家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但能熟练与实际相结合应用,可能大部分人都不太明白。

作为初涉物业的我,或许专业的物业管理知识相对缺乏,但物业管理其实也是服务业的一种,对于服务业的认识,笔者还是有一定的经验。

在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小区的垃圾桶内空空,而四周却脏乱不堪;草地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有了路;小区内有人破坏公物,更多的公物就会被破坏,若我们听之任之,其他人很可能就互相效仿。

久而久之,公共区域的设施接二连三地被破坏;草地上的路渐渐清晰。

破窗理论说的其实就是要“防患于未然”。

笔者认为要想从根本上,做好物业管理:一、要事前预防,做到未雨绸缪。

我们做物业管理,不能等到物业区域中的破窗现象发生了去解决问题,而要从源头消除它,防患于未然,注重细节管理。

二、始终要有忧患意识。

目前,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如果企业没有忧患意识,对环境的变化没有及时的反应,最终就会被淘汰。

物业管理中的破窗现象,其实是对物业管理服务质量的反馈。

如果不能及时洞察或置之不理,时间长了,业主的抱怨会越来越多,收费会越来越困难,企业的生存就会岌岌可危。

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加强制度执行力,提高服务质量。

优质的服务离不开制度的完善与执行。

目前,我们公司已通过了ISO9000等质量体系认证,我们只有按照认证体系的要求,去不断的完善制度,确保执行,才能不断的提高服务质量,从而使企业健康快速的发展。

物业管理作为服务业的一种,关系到大众民生,是大量琐碎、繁杂、细小事务的重复与叠加,所以更应该注重破窗现象。

去年笔者曾看一篇报道,某一物业管理企业清洁人员在水洗楼梯时,忘了提供警示,结果导致幼儿和老人摔伤,伤者家属把物业管理企业告上法庭,物业管理企业败诉,不仅赔偿了大笔的钱,而且失去了良好的口碑和业绩。

再比如物业管理企业平时不注重消防通道的管理,导致消防通道长期积累物品,留下火灾隐患,一旦出现险情,后果十分严重。

破窗效应议论文

破窗效应议论文

破窗效应议论文引言破窗效应是一种犯罪学理论,最早由美国犯罪学家Philip Zimbardo和James Wilson在1982年提出。

破窗效应认为,如果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城市存在着一扇破窗玻璃,而人们对这个破窗不予修补,那么其他人就会认为这个社区或城市并不安全,从而更容易出现更多的犯罪行为。

本文将探讨破窗效应对社会和城市治理的影响,并结合现实案例进行分析。

主体1. 破窗效应的理论框架根据破窗效应的理论,社会的环境对于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如果一个社区或城市存在着不良的环境因素,比如破窗玻璃、涂鸦等,人们会认为这个社区或城市并不安全,从而不愿意在这个环境中花费精力和资源进行修补。

这种被忽视的环境问题会传达一种无秩序和无人管理的信号,从而鼓励更多的犯罪行为的发生。

2. 社区治理中的破窗效应在社区治理中,破窗效应的理论可以为我们提供一种思路来解决社区问题。

如果一个社区存在着明显的问题,比如垃圾堆积、涂鸦等,那么应该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防止破窗效应的发生。

通过及时修补破窗,清理垃圾,改善社区环境,可以有效地减少社区犯罪率,提高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城市治理中的破窗效应破窗效应不仅出现在社区中,也存在于城市治理中。

如果一个城市的公共设施状况较差,道路损坏、广告横幅遍布等问题不予以解决,人们会认为这个城市管理不善,不安全,从而对这个城市失去信心。

这种情况下,城市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将大大降低,甚至可能引发人口大量外流的问题。

4. 破窗效应案例分析(1)纽约地铁案例纽约地铁曾经是美国最臭名昭著的地铁之一。

1980年代,地铁列车频繁被破坏,车站充斥着涂鸦和垃圾。

然而,纽约市政府决心改善地铁的形象,通过清洁、维修和加强安全措施,成功地扭转了这一局面。

经过一系列的改革,纽约地铁的犯罪率大幅下降,成为全球范围内公认的环境治理典范。

(2)中国城市治理案例在中国,破窗效应的案例也不在少数。

许多城市经历了快速发展的阶段,但城市规划和环境治理滞后,导致大量的破窗现象出现。

破窗效应对管理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管理的启示

所” , 针 对 纽 约 的地 铁 犯 罪率 的飙 升 , 布 拉
顿 采 取 的 措 施是 号 召 所 有 的 交 警 认 真 推
进 有关“ 生活质量 ” 的法 律 , 他以“ 破 窗 理
论” 为师 , 虽然 地铁 站 的重 大刑事 案 不断增
加, 他 却全 力打 击逃 票。结 果 发现 , 每七 名
夜垮掉 , 因为细节决定成败。
中国 早期 破 产倒 闭 的企 业 , 很 多就 是

个 微 小 的 管理 环 节 出 现 问题 而 导 致 了
顿 就解 决 了地 铁治 安 的 问题 。
从“ 破 窗效 应 ” 中, 我们 可 以得 到 这样

企 业 的倒 闭 , 南 京 冠 生 园食 品 厂就 是 没 有 严 格把 控 采购 关 , 结 果 月饼 中有 ~ 些原 料 是 陈年 旧馅 而导致 了企 业 的关 门。海 尔早 期 的 OE C 管 理 就 是 基 于 破 窗 理 论 的 理 念。“ 日清 日毕 ” 就 是让 员工 必须 当天 处理 好 当 天 的事 物 , 并 且 把 没 处理 好 的 事情 公 布 出来 , 以警 示 员工 下 不 为 例 , 不 让 一 扇
这 种 公众 麻 木不 仁 的 氛 围中 , 犯罪 就 会 滋
生、 繁荣。
在 一 个组 织 中 , 如 果对பைடு நூலகம்于违 反 公 司 制 度 的一 些 小 的行 为 视 而 不见 , 没 有进 行 及 时纠正, 就 会使 员工 类似 的行 为 再 次甚 至
多 次 重复 发 生 , 久 而 久 之就 会 导 致 制度 化 建 设在 企 业 管理 中的 弱化 , 员工 就 会对 于
个道 理 : 任何 一种 不 良现 象的存 在 , 都在

“ 破窗理论” 在管理中如何应用?

“ 破窗理论” 在管理中如何应用?

“破窗理论” 在管理中如何应用?
“破窗理论”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公共行为失范乃至犯罪,与无序的环境有某种联系。

如果一个公共建筑物的一扇窗户损坏了而没能及时修理,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损坏,因为坏了的窗户没有及时修理,暗示这里缺少监管,破坏行为也不会受到惩罚。

如果一项工作计划或安排没有人去跟踪落实,没有人去走出第一步,一开始就给人一种“跟形势、走过场”,“说说而已”的感觉,形成“雷声大雨点小”的印象,那就会让很多制度、规范和计划、安排落空。

事实上,在作风不实的单位和个人身上,有许多工作有布置无落实。

一方面是因为工作不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不具体,另一方面是布置之后,没有抓好开头,或因问题复杂,或因易得罪人,或因无能力完成而让下级畏缩不前,等待观望,一旦没有人跟踪,此事即告流产。

因此,抓好开头就显得尤为重要。

抓好开头不仅会有明显的导向性和示范性,也是工作落实的关键环节。

按照“破窗”理论的启示,当公共建筑物第一扇“破窗”得以及时修理时,人们就会对其有一个完好无损的印象,就会感受到这座建筑有一个良好的管控体系,从而不再去破坏它,甚至会自觉维护它。

同样,在管理工作中,某些失范行为的无序状态只有及时治理,才能让其他人感觉到“约束”的存在。

制度定了,任务布置了,如果开了好头,就会让人感觉到有人在抓,有人在管,有人在查。

现在很多公司已经意识到工作落实的重要性,也设立了“考核办”、“督查组”等,目的还是要产生“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实效,从而把工作干好、干实。

但更多公司还是停留在以个人拉动团队的范畴,实际上这只能是一种短期行为。

破窗效应对管理方面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管理方面的启示

破窗效应对管理方面的启示
破窗效应指的是,有的社区的犯罪率在科学实验中被再次证实会在有某处破坏事件发生后上升——这些事件包括破坏车辆、房屋或其他公共设施。

因此,破坏可以成为社会不安全的源头。

管理者应该借鉴破窗效应,努力预防犯罪发生而不是仅仅针对案件发生后的后果采取行动。

管理者应该理解周围环境、社区文化和公共场所设施等各种社会因素可能影响犯罪率,例如公共安全配置以及拥有良好的社区福利项目。

为了缓解犯罪的蔓延,管理者也应该重视在公共场所加大巡视力度、实施安全设施和加强社会监管。

此外,社区情况不定,制定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也很有必要,例如建立公众举报系统、积极推行依法劝阻和宣传反犯罪。

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

二、破窗理论
破窗理论: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地被人打破;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个很干净的地方,人们不好意思丢垃圾,但是一旦地上有垃圾出现之后,人就会毫不犹疑地抛,丝毫不觉羞愧。

“破窗理论”指出环境可以对一个人产生强烈的暗示性和诱导性,为我们的经营管理带来这样一个启示:工作中责任心的缺失往往就在一些细小的方面,如果这些缺失得不到及时的补救,那么整个企业就会产生缺乏责任心的氛围,而危机和失败往往就会在这种氛围中滋生和蔓延。

我们应该怎么做?
1.自觉遵守公司规章制度,按程序办事,不做违反程序的事。

因为工作程序一般都是对员工的约束机制,违反程序,其结果往往是造成无序,破坏约束机制,增加成本,不仅对企业有害,而且也会损害个人的利益。

2.养成遵守工作程序的习惯,提高个人的道德水平。

同时,不以“别人不按程序,我为什么要遵守”为理由放纵自己,而是坚定立场,反对违反企业规定、浪费企业资源、浪费社会资源的行为。

3.要鼓励、奖励“补窗”行为。

不以“破窗”为理由而同流合污,而是以“补窗”为美德而亡羊补牢,这体现了员工高度的责任心和主人翁精神。

企业要提倡这种善举,通过表扬、奖励措施使之发扬光大。

“破窗”理论与社会管理

“破窗”理论与社会管理

“破窗”理论与社会管理作者:赵晓雷来源:《决策探索·下旬刊》 2012年第10期◎文/赵晓雷在社会转型中,公共道德的培养既是一个教化的课题,也是一个管理的课题。

公民个体的价值取向和利益偏好固然有独立性、差异性、选择性,但在公共生活层面,却必须有基本原则或底线来规范公民的个体行为,这就是法治。

所谓“破窗”理论,由美国学者威尔逊和凯琳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

这一理论认为,人的公共行为失范乃至犯罪,与无序的环境有某种联系。

如果一个公共建筑物的一扇窗户损坏了而没能及时修理,很快其他窗户也会被损坏——因为坏了的窗户没及时修理,暗示这里缺少监管,破坏行为也不会受到惩罚。

这一理论后来被美国等引用到社会管理、社会治安和犯罪防控领域。

从社会管理角度考察,如果一些较小的公共行为失范和无序得不到及时治理,确实会导致社会控制力的连锁性削弱,从而引发更严重的无序甚至犯罪。

在经济学中也有与“破窗”理论相对应的理论,即劣币驱逐良币的“逆选择”理论:在信息不对称及缺乏有效监管的市场环境中,劣质品将充斥市场;在一个无序的商业环境中,诚信将被坑蒙拐骗驱逐。

用这些理论对照着看今年中秋国庆长假期间发生的一些公共行为失范和社会管理失效现象,有相当的启发意义。

公共道德的培养既是一个教化的课题,也是一个管理的课题据报载,中秋国庆长假期间有7.4亿人次出行,由此造成交通拥堵、景区爆棚,车流人潮过后,高速公路和名山大川一片狼藉。

比如10月1日早晨,从海南三亚大东海景区3公里长的海滩上清理出50吨生活垃圾;北京天安门广场一天清理出近8吨垃圾,北京11家公园7天清扫了630吨垃圾;而各地不少高速公路变成了停车场+垃圾场+公厕,如此等等。

“高速免费”被一些人当作一个诱因,但它并不能掩盖不文明行为发生的基本原因。

稍微发散一下,平时公共生活中的行为失范和不文明更比比皆是,从不遵守交通规则、不遵守城市管理条例、乱设摊、禁烟场所吸烟、乱扔垃圾,到在民航飞机上打架、散布虚假恐怖信息,凡此种种,反映了两方面的严重问题:一是部分国民公共道德素养低下,二是一些地方的社会管理不规范、低效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破窗理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启示
2013年11月12日14:10 来源:西安日报作者:许刚字号
打印纠错分享推荐浏览量 106
美国心理学家詹巴斗做过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一辆停在比较杂乱的街区,一辆停在中产阶级社区。

他把停在杂乱街区的那辆车牌摘掉、顶棚打开,结果一天之内就被偷走了;而停在中产阶级社区的那辆车过了一个星期仍安然无恙。

后来,詹巴斗用锤子把这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仅仅过了几个小时,车就不见了。

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依托这项实验提出了“破窗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有人打坏了一个建筑物的窗户玻璃,而这扇窗户又未能得到及时维修,别人就可能受到暗示性的纵容去打烂更多的玻璃。

久而久之,这些破窗就给人造成一种无序的感觉。

那么在这种公众麻木不仁的氛围中,犯罪就会滋生蔓延。

“破窗理论”从心理学、犯罪学等角度揭示了环境对人的暗示性和诱导性。

该理论在现实生活中具有普遍适用性。

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一扇“破窗”看似微不足道,但是每天发生的小事,比如随地扔垃圾、践踏草坪等,就像一扇完整的窗户被无端打破,给社会留下一个小小的伤口。

如果这些现象得不到及时制止,最终就会像毒瘤一样危害整个城市。

例如在环境优美的场所就没有人随地吐痰,大声喧哗;而在脏乱的地方,即使竖起“禁止喧哗”、“严禁吸烟”的牌子也难于奏效。

在公园里,假如第一个人摘取花坛里的鲜花后,其他人则纷纷效仿,那么鲜花将被一摘而净。

由此可见,城市管理的效能与环境管理、环境维护息息相关,“破窗理论”与城市管理之间有许多结合点,对城市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破窗理论”告诉我们:无序的管理必然导致管理的无序,而管理的无序又滋长了混乱。

良好的秩序需要有人不断地维护,管理者必须及时纠正和修缮每一次被打破的“窗户玻璃”。

如果城市管理者能够精于谋划、精细管理,营造良好的管理环境和舆论环境,避免城市管理中的第一扇“窗户”被打破,或者打破后及时修补、精心维护,那么城市管理成本会大大降低,管理效能则会大大提高。

“破窗理论”对城市管理工作的启示一:提高管理人性化水平,预防“破窗”出现。

“破窗理论”中提到的从轻微不良行为到恶意行为猖獗的演变,并不是因为玻璃本身的完美或残缺,而是透过破了的玻璃引起人们心理的变化。

要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必须变被动防守为主动出击,化善后为预防,化危机为契机,不是等待城市管理中的“破窗现象”发生,而是要从源头杜绝。

要用“大管理”的理念统筹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用市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和内心感受考量城市建设管理的措施和效用,实现建设管理从“物”到“人”的转变,真正使城市的功能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公用设施更加方便实用。

要讲究城市管理执法方式,坚持以人为本、文明执法,摒弃“一赶、二扣、三处罚”的执法方式。

对违法占道经营必须绝对禁止,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同时要采取包容的姿态,注重情、理、法的合理运用,例如在瓜果入市、摊贩易聚集时段、地段,给予有限开禁,合理疏导,从而在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有效化解管理矛盾。

启示二:提升管理精细化水平,及时修复“破窗”。

如果第一扇窗口被打破后,没有得到及时修复,就会给人以错误的暗示,进而出现更多的破窗。

因此,要在第一时间修补“破窗”,拒绝纵容违法的暗示,把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要厘清城市管理职责,采用属事和属地相结合的方式,明确职能部门行业监管职能,街办和社区属地管理职责,条块结合、部门联动,实现精细化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

要提升城市管理标准化水平,完善城市管理服务标准体系,对行政执法、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事项进行规范。

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实施量化考核,定期通报排名,落实奖惩措施,强化责任追究,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要改进城市管理方式,实行网格化管理。

将全市划分成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都安排对应的信息采集员、城管队员和环卫工人,形成责任到网格、处置到网格、监管到网格、奖罚到网格的城市管理机制。

要改进城市管理手段,整合城建、市容、政务、交通、公安、城管等现有管理平台,构建统一的信息编码、指挥调度、
便捷使用的工作系统,形成城市管理网格化信息化平台体系,实现城市管理的统筹协调、统一指挥和高效运行,确保一旦出现问题,能迅速确定位置和责任人,及时处置,防止大面积违章行为发生。

启示三:强化制度刚性约束,提高“破窗”成本。

“破窗理论”强调,在存在破窗的可能下,首先要在大环境中建立一种行为规范;其次明示违法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最后在窗户被打破的第一时间进行修补,拒绝纵容违法的暗示,追究违法行为并予以惩戒。

要按照现代城市管理规律,从体制机制建设入手,立足长效,防止反复,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法律手段,着力构建长效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和规范。

要全面梳理,整合现有城管执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选择执法效力最高的一种固定为对某一违法事实的唯一处罚依据,提高执法的严肃性和有效性。

要遵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强调对微小破坏行为的零容忍态度,提高违反规定的经济成本。

启示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变“破窗”为“护窗”。

反用“破窗理论”,优美的环境、良好的氛围可以帮助培养良好的习惯和品质,从人文角度达到环境的“教化效应”,变“破窗”为“护窗”。

城市是所有市民的生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城市的有效运行,不仅是地方政府负责、城管部门执行、其他部门配合。

由单纯政府职能进一步回归于政府和社会的共同责任,充分发挥每一个组织、每一位市民的作用,让广大市民参与城市管理,成为城市政府的伙伴和助手,使加强城市管理、维护整洁有序的环境由城市管理者的单方面追求转变成全体市民的自觉行动。

要教育引导广大市民,及时纠正“弃旧心理”、“从众心理”和“投机心理”,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处在有序管理之中,自觉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不做“破窗”第一人。

对模范遵守行为准则的人和事予以褒奖肯定,强化示范带动作用,使广大市民养成维护环境的自觉习惯,推动良好城市运行秩序的形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