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制定的说明
附录4关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制定的说明为便于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执行,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现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制定中的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1. 博士研究生的分类根据入学前是否已取得硕士学位,将博士研究生(以下简称博士生)分为硕士起点博士生和本科起点博士生。
凡在入学前已取得硕士学位或具有同等学力身份的博士生,称为硕士起点博士生。
否则,不论是直博生,还是硕博连读或提前攻博的博士生,都属于本科起点博士生。
2.博士生培养方案博士生培养方案是培养单位对博士生进行培养的主要依据,博士生的培养计划必须满足所在学科培养方案的要求。
博士生培养方案的调整、修改必须按学校规定的程序进行,经批准之后方可执行。
各培养单位应根据博士生入校时的学位起点,执行相应的博士生培养方案。
直博生、硕博连读生入学后按本科起点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提前攻博学生在取得博士学籍之后按本科起点博士生培养方案培养。
3.课程与学分要求制定博士生培养计划或对博士生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改时,在课程和学分设置方面必须满足学校规定的最低要求。
3.1 公共课公共课中的政治理论课和外语(一外)课,是博士生必修的学位课。
其中:政治理论课:所有博士生必修“科学技术与社会”,2学分;本科起点博士生还要求必修“科学技术哲学”,2学分。
外语(一外):“外语Ⅱ”为所有博士生必修的学位课,2学分;“外语Ⅰ”为本科起点博士生必修的学位课,2学分。
外语(二外):第一外语为非英语的博士生必须选修英语为第二外语(2学分),但不能作为学位课。
3.2 专业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包括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含数学类课程)。
硕士起点博士生必须修完4门以上的专业学位课,总计10学分以上。
本科起点博士生必须修完8门以上的专业学位课,总计22学分以上,其中博士层次的专业学位课4门以上,总计10学分以上。
3.3 选修课与跨学科课程硕士起点博士生,由学科和指导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在培养方案和培养计划中提出要求。
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参考模板)为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遵照《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本所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研究所致力于××的学科研究,为××行业或学科领域培养创新人才(简要说明所的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定位)。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博士研究生在××(此处写与专业相关的个性化内容)专业领域内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具有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在科学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的成果。
3.博士研究生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一般为英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用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养类型及学习年限1.培养类型博士研究生按照招考方式可分为公开招考和硕博连读两种类型。
2.学习年限博士研究生培养实行基本学制基础上的弹性学制。
公开招考博士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X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6年;硕博连读研究生,第×学期(此处写具体学期或时间)经转博考核通过后,录取为博士研究生,进入博士学习、培养阶段。
硕博连读研究生基本学习年限一般为X年,最长修读年限(含休学)不得超过8年。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本所在××、××、××等学科专业培养博士研究生,各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设置如下:四、培养方式博士研究生培养以科学研究工作为主,结合科研工作进行课程学习,包括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以提高理论水平和实验研究能力。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学科代码:0812,申请工学博士学位适用)一、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高级专门人才,具体要求为: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品行端正,诚实守信,学风严谨,团结协作,具有良好的科研道德和敬业精神。
2.具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以及系统、深入的专业知识。
3,可胜任本学科领域高层次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工作与科技管理工作,能在本学科或专门技术上做出创新性成果。
4.掌握两门外国语,能熟练阅读本专业外文资料,能熟练使用一种外语撰写学术论文,并具有良好的外语听说能力以及进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
5.具有健康的体质与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研究方向1.智能信息处理2.计算生物信息学3.并行分布式计算4.可信软件理论与技术5.图像处理与理解6.数字传播工程7.计算机网络与信息安全三、学制及学习年限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学位研究生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一般为4-5年,全日制最长不超过7年,非全日制最长不超过9年。
休学创业的研究生,最长学习年限为10年。
四、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1.学分要求总学分数为力6学分,其中课程学习学分为之12学分,必修环节学分为4学分。
所修课程由公共学位课、专业学位课和选修课三部分组成,其中公共学位课为学分,专业学位课为学分,选修课必学分。
必修环节包括:实践环节2学分、学术活动1学分、选题报告及中期考核1学分。
五、必修环节1.实践环节的基本类型(1)社会实践研究生可以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调查、支教、扶贫及其他志愿者服务等方式进行实践活动,提倡以小组或团队形式开展,累计不少于15个工作日。
研究生完成“社会实践''活动后,需撰写不少于3000字的社会实践总结报告,内容包括实践过程概述及体会、感想等,并附必要的佐证材料。
社会实践服务对象(单位或个人)应在报告上填写评语。
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培养方案
信息工程大学博士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和任务信息工程大学博士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水平信息工程领域的学术、技术和创新领军人才。
培养任务包括培养博士研究生具备较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学科研究中所必需的科研方法和技能,具备原始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具备良好的学术道德和规范的科研素质,能够胜任信息工程领域高层次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结合我国信息工程领域发展需求,深化自己的研究领域,拓宽国际视野,培养掌握国内外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具有较强的跨学科研究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
二、培养要求1、具有较扎实的信息工程基础,熟练掌握信息工程专业相关的理论和基本技能,理论扎实,基础牢固;2、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有一定的科研发现能力和探索未知领域的能力;3、具有较强的自主学习和自主研究的动力和能力,并能够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学术研究和专业实践;4、具有良好的学术和科研素养,具备较强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有良好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具有较强的表达和交流能力,能够用英语进行较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并具备较强的国际合作和跨学科研究的能力。
三、培养方式和课程设置信息工程大学的博士培养方式主要包括导师指导+学科学术训练+学术期刊发表和国际会议交流;课程设置主要包括专业课程、研究生日常学术讨论、研究生学术论文和学术综述写作、研究生科学研究伦理规范等;具体课程设置如下:1、专业课程包括信息工程领域的前沿技术课程、学术研究方法和技能课程、信息工程领域的专业课程等;2、研究生日常学术讨论包括学术前沿领域的学术讨论、研究生学术成果汇报及学术报告;3、研究生学术论文和学术综述写作包括撰写研究生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研究生学术成果综述发表等;4、研究生科学研究伦理规范包括学术研究的道德要求和规范要求,研究生科研成果的科研伦理管理和学术文明化规范。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2篇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精选2篇(一)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机构为从事科学研究和教学工作的人才进行系统培养的一项学术计划。
其目标是通过系统的学习、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使学生在某一研究领域或学科专业中获得广泛的知识、深入的理论基础和独立的科研能力,最终取得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通常包括以下方面内容:1. 培养计划的制定: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学科要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包括学习课程、研究工作、学术交流等。
2. 学术课程教育:让学生系统学习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与理论,提高学术素养和科研能力。
3. 科研课题研究:指导学生进行独立的科研课题研究,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4. 专业实践:参与学术会议、写作学术论文、参与学科竞赛等,提高学生的学术交流和实践能力。
5. 学术交流与合作:鼓励学生参加学术交流活动,与国内外同行进行学术合作,扩大学术视野和国际影响力。
6. 学位论文答辩:学生完成研究工作后,进行学位论文的撰写和答辩,最终获得博士学位。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的目标是培养具备独立科研能力、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为国家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贡献。
对于学生来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不仅是获取学位的过程,更是全面提升自己的学术能力和学术造诣的重要阶段。
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 (2)精选2篇(二)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是高等教育机构为博士生制定的培养方案,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个专业领域具备研究、创新和独立思考能力的高级人才。
一般来说,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需要修满一定的学分,学习相关的专业课程,这些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学术视野和专业知识。
2. 科研训练:博士研究生需要参与科研项目,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
这个过程包括问题定义、文献综述、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呈现等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学术交流:博士研究生需要参加学术会议、学术讲座等活动,与同行学者交流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扩展人际关系和学术网络。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课程要求: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首先需要明确课程要求。
在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应该提供一系列有针对性的课程,包括专业课程和公共课程。
专业课程需要根据学生的研究领域设置,使学生能够深入理解自己感兴趣和正在研究的学科领域。
公共课程则涵盖了跨学科的知识,可以拓宽学生的学术视野。
2.研究生导师: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中,选择适当的研究生导师非常重要。
导师应具备扎实的学术背景和丰富的研究经验,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支持。
导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沟通也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导师可以为学生提供研究项目的指引、建议和反馈,并帮助学生克服遇到的困难。
3.研究项目:培养博士研究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进行研究项目。
学校应鼓励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选择研究课题,并提供适当的资源和支持。
学生在研究过程中需要提出具体的研究问题,进行实验设计、数据收集和分析,并撰写学术论文和报告。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术研讨会、讲座和学术交流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研究成果的机会。
4.学术交流: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学校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
学生可以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研讨会和研究生论坛,主动与其他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
此外,学校还可以组织学术讲座和导师学生座谈,为学生提供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和学科发展趋势的机会。
5.科研道德:培养博士研究生还应注重科研道德的培养。
学校可以设置科研道德课程,教授学生科研诚信和学术规范。
此外,学校还应建立完善的科研诚信监管机制,及时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并为学生提供举报渠道和保护机制。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数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引言:
一、培养目标:
1.学术深造:培养学生在数学领域的学术能力和研究能力,使其成为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学术领军人物;
2.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具备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解决现实问题和推动学科发展;
3.跨学科合作:培养学生具备与其他学科合作的能力,能够在跨学科研究中发挥引领作用。
二、课程设置:
1.学术基础课程:包括数学分析、代数学、几何学、概率论、数论等基础课程,旨在夯实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
2.专业核心课程:包括现代数学、高等数学方法等核心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数学领域前沿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学科专业方向课程: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意愿,设置相关学科专业方向的课程,提供有针对性的培养;
4.创新研究课程: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创新研究,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学术交流课程:培养学生在学术论文撰写、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组织方面的能力。
三、科研要求:
1.科研项目:学生需选择参与数学研究项目,与导师合作完成一定的研究工作,提高研究能力;。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第1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方案旨在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理论基础、独立科研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博士研究生。
通过严格的专业课程学习、科研项目训练及学术交流,使研究生在所学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一流水平。
二、培养要求1. 掌握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2. 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创新性解决学术和实际问题;3. 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团队合作精神和国际交流能力;4. 在本学科领域取得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科研成果。
三、课程设置1. 公共课程:政治理论、英语、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程;2. 专业课程:涵盖本学科领域的核心知识、研究方法及前沿动态;3. 选修课程:跨学科课程、实验方法、学术研讨等,拓宽学术视野。
四、科研训练1. 参与导师科研项目,开展课题研究;2. 定期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进行学术交流;3. 申请并承担校级、省级、国家级科研项目;4. 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达到高水平学术论文标准。
五、培养过程1. 第一阶段(第一年):基础课程学习、确定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2. 第二阶段(第二年):专业课程学习、参与科研项目、进行学术交流;3. 第三阶段(第三年):深化课题研究、撰写博士学位论文、申请科研项目;4. 第四阶段(第四年):完成博士学位论文、进行论文答辩、总结学术成果。
六、考核评价1. 课程考核:采用考试、论文、报告等形式,评估研究生课程学习成果;2. 中期考核:对研究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学术道德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3. 博士学位论文预答辩和正式答辩:评估研究生学位论文质量;4. 毕业评价:对研究生培养全过程进行综合评价,确保培养质量。
七、保障措施1. 建立健全导师责任制,强化导师在研究生培养中的指导作用;2. 完善科研条件,为研究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科研资源;3. 加强学术交流,促进研究生与国际一流学术水平接轨;4. 注重研究生心理健康,提供心理辅导和支持;5. 完善研究生奖助体系,激励研究生学术创新。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1.培养目标: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研究生培养目标是以系统、深入、全面的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理论、基础知识和高级技能为依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高级理论和技术研究与解决问题能力、系统分析和综合设计能力、科研组织和管理能力,可以在高校、科研单位、企事业单位等多种领域从事教学、科研和开发的高水平专门人才。
2.培养方式:(1)完善的课程体系:博士研究生需要修读一定的学术课程,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
理论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理论》、《软件工程理论》等,实践课程主要包括《计算机软件设计》、《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图形学》等。
在修读课程的同时,还需要进行相关的研究工作,并完成相应的研究论文。
(2)导师制度:每位博士研究生都会被分配一个导师,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导师将帮助学生确定研究方向,并提供必要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
同时,导师还将定期与学生开展个人指导和讨论,督促学生完成学术研究工作。
(3)研究生交流学习:博士研究生还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参加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学术讲座等。
这些活动将为学生提供与其他研究生和学者交流、合作的机会,拓宽视野、增强能力。
(4)科研实践:博士研究生还需要参与科研项目的实践工作,积累科研经验。
学院将鼓励学生与导师共同申请科研项目,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并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设施支持。
3.培养周期与课程设置:(1)学术研究课程:包括《计算机体系结构》、《算法理论》、《软件工程理论》、《计算机网络技术》等。
这些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扎实的理论基础,提高学术研究能力。
(2)实践课程:包括《计算机软件设计》、《计算机图形学》、《人机交互技术》等。
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是高等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为有志于在学术界或产业界深造的研究生提供系统化的培养,提升其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培养其成为有独立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道德素养的专业人才。
该方案涵盖了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培养内容、培养体系和培养评价等内容。
一、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掌握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该全面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包括文献阅读、实验设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2. 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博士研究生应该培养自主思考和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能够设计和完成一项独立科学研究课题,并取得具有学术价值的创新成果。
3. 具备学术沟通和合作能力:博士研究生应该培养与同行进行学术讨论、合作研究的能力,并能够在学术会议和期刊上展示、推广自己的研究成果。
4. 具备关注学术道德和科学伦理的素养:博士研究生应该具备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能够遵守科研规范和伦理要求,做到诚实守信、严谨求实。
二、培养内容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 学科基础知识和研究方法的学习: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该全面学习和掌握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研究方法,构建自己的学术体系。
2. 科研能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应该参与科学研究项目,通过亲身实践培养自己的科研能力,包括课题设计、实验操作、数据处理与分析等。
3.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能力的培养:博士研究生应该培养学术论文写作和发表的能力,包括撰写学术论文的思路、结构和表达方式,学习学术会议和期刊的写作规范和评审流程。
4. 学术讨论与交流的能力培养:博士研究生应该参加学术讨论和交流活动,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提高自己的学术沟通和合作能力。
三、培养体系博士研究生的培养体系包括导师制度、研究生导师团队和学术资源的利用等方面:1. 导师制度: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由一位有经验、有资质的导师指导,并与导师保持密切的讨论和交流,指导研究生的学习、科研和职业发展。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研究⽣培养⽅案博⼠研究⽣培养⽅案⼀、学科概况“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级学科所属的⼆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泛;另⼀⽅⾯,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两门主⼲三级学科也不断产⽣新的分⽀学科,如社会⾏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政策与卫⽣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管理致⼒于揭⽰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化因素与⼈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化发展⽔平的社会卫⽣措施。
本学科培养的⼈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作外,⼤多在卫⽣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作,将所学应⽤于实践,以提⾼⼈群的健康⽔平。
中南⼤学社会医学与卫⽣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个博⼠学位授予点之⼀。
该学科的社会⾏为与健康研究⽅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的重要组成部分。
⼆、培养⽬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知识⾯较⼴、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较强的⾼级专门⼈才。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引言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高层次科研人才的关键环节。
本文将针对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进行综合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进一步提高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学家和学术研究者。
一、培养目标和要求博士研究生是高水平科研人才的主要来源,其培养目标主要包括:1. 具备深厚的学科基础知识和理论素养;2. 具备独立开展科学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3. 具备创新思维和科学精神,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和技巧;4. 具备良好的科研道德和学术规范意识。
为了实现培养目标,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应该具备以下一些要求:1. 系统而完备的学术课程安排,包括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学术活动等;2. 扎实的科研能力培养,包括科研训练、科研项目参与和学术论文发表等;3. 导师团队的组建和指导机制,保证博士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术指导和支持;4. 国际化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培养学生的全球视野和国际合作意识。
二、培养计划和周期博士研究生培养计划应该根据学科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合理的安排。
一般而言,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周期为3-4年。
具体培养计划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课程:博士生在培养期间应完成一定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学术课程的安排应该具备系统性和渐进性,以满足学生不同阶段的学术需求。
2. 科研训练: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应深入参与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和实践,培养科研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应鼓励学生进行学术论文发表,提高科研水平。
3. 学术交流:博士生应积极参与学术交流和学术活动,包括学术报告、学术会议和学术研讨等,增强学生的学术氛围和研究动力。
4. 导师指导:导师对博士生的指导和支持至关重要,应制定明确的导师指导制度,确保学生能够得到充分的学术指导和支持。
三、培养评估和质量保障博士研究生的培养评估是保障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
培养评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学术成绩评估:对博士研究生的学术成绩进行评估,包括学术课程成绩和学术论文发表等。
理论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理论经济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学术研究方向:致力于深入研究理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和发展趋势,具备解决复杂经济问题的能力。
2.学科技能:掌握经济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与知识,有统计学、经济计量学等技能。
3.能力素质:具有创新思维和独立人格,能够独立开展经济学研究,具备一定的学术交流和国际视野。
二、培养规模每年接收理论经济学博士研究生100名左右。
三、培养周期培养周期为3年,最长不超过5年。
四、培养课程设置1.经济学基础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经济学思想史等。
2.专业课程:高级经济学理论、经济计量学、数理经济学、应用经济学等。
3.选修课程:学生根据自身研究方向和兴趣选择相关选修课程,如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经济学等。
4.专业实践实习:博士研究生在培养过程中需要参与专业实践实习,如参与学术研讨、开展科研项目等。
五、研究生导师制度建立研究生导师制度,每名博士研究生配备1名主导师和1名辅导师。
导师要具备一定的学术地位和经济学研究能力,能够引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发展方向。
学生和导师要定期进行学术交流和指导,确保学生的研究工作能够顺利进行。
六、研究生学业考核进行研究生学业考核,主要包括平时成绩、考试成绩、综合考核和论文答辩等。
学业考核的合格标准由学院制定,并进行公示。
七、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研究生完成培养计划的全部课程和学位论文后,进行学位申请和论文答辩。
论文答辩由专家组组成,对研究生的论文进行评审和辩论,并根据答辩结果决定是否授予博士学位。
八、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鼓励博士研究生参与学术交流和科研项目。
学院会组织学术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和专题讲座,培养学生的学术交流能力和国际视野。
同时,学院也会为学生提供科研项目申请的支持和指导,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提高研究能力。
九、培养质量保障学院建立健全的培养质量监控和评估体系,定期对培养方案进行评估和修订,确保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学院还会引进国内外知名教授和学者担任客座教授和讲座教授,提供更广阔的学习交流平台和资源,提高培养质量。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了确保博士研究生科学研究能力的提高,我院制定了以下的科学学位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1.培养学术才能:通过系统学习、实验训练、学术交流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学术基础知识,培养学术研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2.增强学科交叉能力:注重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学科交叉能力的培养和发展,使学生具备跨学科研究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
3.提高实践能力:通过实验室实践、科研项目参与以及教学实习等方式,培养学生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培养体系1.专业课程学习:学生需修读包括核心课程和选修课程在内的学位课程。
核心课程包括必修课程和基础课程,以确保学生获得该领域的扎实知识基础。
选修课程则根据学生的研究方向和个人兴趣进行选择。
2.学术论文写作:博士研究生的核心任务是承担科研项目和学术论文的撰写。
学生需进行独立或合作的科研项目,并撰写学术论文。
导师将定期对学生的研究进展进行指导和评估。
3.科研训练和实践:学生需参与科研训练和实践,如实验室实践、科研项目参与、科研成果发表等,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
4.学术交流:学生需要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报告、学术交流会等活动,以提高学术交流能力和学术合作能力。
三、培养流程1.入学阶段:学生进入学院后,将进行入学教育和培训,包括学院规章制度的学习、教学计划的了解以及学术道德和规范的培养。
2.学术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在前两年的学习阶段将主要进行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研究方法的掌握,同时选择研究方向和导师。
3.学术研究阶段:学生从三年级开始将进入学术研究阶段,开始进行独立的科研项目,并撰写学术论文。
此外,学生还需参加学术交流与合作,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能力。
4.毕业论文阶段:学生在培养期满后,需要撰写博士学位论文并进行答辩。
学生需通过学院评审,评估其培养成果。
四、培养保障1.导师制度:每个学生都会分配一位负责指导学生的导师。
导师将负责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学术交流以及论文撰写等事务。
中国社科院博士培养方案
中国社科院博士培养方案
中国社科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是该院根据国家有关硕士、博士学位授予的法规和中国社科院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与培养的实际情况制定的,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培养目标: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
的学术理论功底和创新思维能力、具有较高独立科研能力和学风修养的高级专门人才。
2. 培养模式: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相结
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周期一般为3-5年。
3. 培养内容: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培养内容包括学位课程学习、研究生学术活动、科研论文撰写与发表以及学位论文撰写等。
4. 学科专业: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学科专业涵盖社会学、政
治学、经济学、考古学、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法学、哲学、文学、艺术学、科学技术哲学与社会发展等多个领域。
5. 培养要求:
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包括必
修课程的学习与考核、学科前沿研究讨论、境内外学术会议和
学术交流活动参与、科研论文发表、学位论文答辩等。
以上是中国社科院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一些基本内容,具体的方案细节还需参考该院相关规定。
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培养方案
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培养方案
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培养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入学要求:申请者需要具有硕士学位或者同等学历,并且在相关领域有较高的研究能力和潜力。
入学时通常需要提交申请材料,包括个人简历、研究计划、推荐信等。
2. 课程学习:博士研究生在培养期间需要完成一定的课程学习,主要包括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
专业课程主要涵盖自动化领域的基础理论和方法,选修课程则根据个人研究方向和兴趣进行选择。
3. 科研工作:博士研究生需要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科研工作。
这包括研究课题的选择、研究方法的确定、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研究成果通常需要发表在相关领域的国际期刊上,并且需要通过学术论文答辩来获得博士学位。
4. 学术交流和参与:博士研究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交流活动,包括学术会议、研讨会和讲座等。
此外,一些博士研究生还会参与国际合作项目或者实验室的科研工作,与国内外的研究人员进行合作。
5. 学位论文:博士研究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撰写博士学位论文。
论文需要经过导师和学术委员会的审阅和评审,通过后才可以进行学位论文答辩。
总的来说,中科院自动化所博士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
和创新能力,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学生在完成学业后,将具备在自动化领域进行独立科研工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怎么写
工程硕博士培养方案怎么写一、培养目标工程领域硕士和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的目标是培养具有较高工程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专门人才,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促进学生科技创新和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层次的工程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管理和教学人才。
二、培养要求(一)硕士研究生1. 具有扎实的数理基础和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具备研究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2. 具有一定的外语水平,能够阅读相关外文资料,并进行技术交流;3. 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独立科研能力,能够开展科学研究和工程设计,并解决实际工程问题;4. 具备较强的文献检索和科研论文撰写能力,能够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5. 具有良好的科研和工作实践能力,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
(二)博士研究生1. 具有较强的工程专业理论和基础知识,具备对工程问题进行系统分析和解决的能力;2. 具有扎实的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能够开展创新型研究工作;3. 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和科研团队协作能力;4. 具备在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具备学术交流和国际合作的能力;5. 具有对国家和社会发展中重大工程问题进行研究的能力,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三、培养方案(一)研究生入学:1. 研究生入学前,需要通过考核和面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确定入学资格;2. 对于博士研究生,一般要求具有硕士学位,对有实际工程经验的本科生给予特殊考察。
(二)学位课程学习:1. 研究生阶段学习分为硕士阶段和博士阶段,分别设置学位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学术研究方法、专业课程等;2. 要求学生在学位课程学习期间,积极参加学术研讨会、学术活动,并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
(三)导师指导和科研实践:1. 在学期间,学生需要选择适合的导师进行指导,并积极参与导师的科研项目;2. 学生要求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选择合适的研究方向,并开展科研实践。
(四)学术交流和发表论文:1. 学生需要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学术会议,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2. 鼓励学生从事国际合作项目,并加强国际学术交流。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土木工程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1.培养目标:通过博士研究生的学习和研究,培养具有较高的科研水平和创新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广泛的专业知识、良好的科学研究道德和科研素质,具备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和高级工程技术开发的能力。
2.培养内容:培养博士研究生系统学习土木工程学的核心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外土木工程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和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掌握国内外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实践,熟悉大型工程的设计和施工,以及相关的工程经济、工程管理等交叉学科知识。
二、培养模式1.学制:博士研究生学制为三到五年。
2.课程教学:博士研究生需完成一定的学分要求,其中包括学科必修课、学科选修课和学术交流课。
3.学术导师:每位博士研究生将被指定一位学术导师,负责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和论文写作。
学术导师应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和丰富的科研经验,能够指导学生完成科研项目并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4.研究生交流:鼓励博士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研讨会、国际学术会议等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拓宽学术视野,增加学术合作和交流机会。
三、培养计划1.基础阶段(1年):在基础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将学习土木工程学的基本理论和专业知识,包括土木工程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和地基基础工程等。
此外,学生还将接受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论文写作等学术培训。
2.专业课程阶段(1年):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学生将学习土木工程学的高级理论和专业课程,包括结构工程、岩土工程、桥梁工程、公路与铁路工程等。
此外,学生还将深入学习相关的交叉学科课程,如工程经济学、工程管理学等。
3.科研论文阶段(2年):学生将在导师指导下,选择合适的科研方向,并开始进行科研项目,撰写博士论文。
期间,学生需要积极参与科研工作,包括实验研究、数据分析和学术讨论等。
4.学位论文答辩:学生须完成学位论文,并通过学位论文答辩。
学位论文答辩由一定专家组成,对学生的学术研究成果和论文质量进行评审和评价。
5.学术交流和合作:学生将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和合作活动,增加与国内外学者的交流机会,扩展自己的学术影响力。
北师大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北师大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北师大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深入探讨北京师范大学,作为中国著名的高等教育机构,一直以来在博士研究生培养方面具有优秀传统和丰富经验。
以下将为您详细介绍北师大博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这所名校的研究生教育模式。
一、培养目标北师大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扎实专业知识、创新能力及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博士生应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原创性研究,为我国的教育、科研及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二、课程设置1.公共课程:包括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外语等,旨在提高博士生的政治素质和外语水平。
2.专业课程:根据博士生的研究方向,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旨在加深博士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学术研讨:定期举办学术讲座、研讨会,鼓励博士生参与国内外学术交流,拓宽视野。
三、学术导师制度北师大实行学术导师制度,每位博士生在入学后选定一位学术导师,导师负责指导博士生的学术研究、课程学习及个人发展。
导师与博士生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指导关系,以确保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四、研究能力培养1.博士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开展课题研究,进行文献综述、数据收集与分析、论文撰写等工作。
2.鼓励博士生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提高其科研实践能力。
3.博士生需参加至少两次校级以上的学术交流活动,提升学术交流能力。
五、学位论文博士生需在导师指导下,完成一篇具有创新性和较高学术价值的学位论文。
论文应体现博士生在研究领域的独立思考、创新能力和学术贡献。
六、毕业要求1.完成规定的课程学习,成绩合格。
2.通过博士学位论文答辩。
3.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
4.符合学校规定的其他毕业要求。
总结:北师大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注重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国际视野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严谨的课程设置、学术导师制度、研究能力培养等多方面的措施,为博士生提供良好的学术环境和成长空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一、学科概况“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按国务院学位办确定的学科分类,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所属的二级学科。
我国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近30年的发展,目前可谓枝繁叶茂、欣欣向荣。
一方面,不断有新的交叉学科如卫生经济学(Health economics)、卫生法学(Health and law)、医疗保险学(Medical insurance)等加盟,使得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特别是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学科的联系更加紧密和广泛;另一方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两门主干三级学科也不断产生新的分支学科,如社会行为与健康(Social behavior and health)、医院管理(Hospital management)、医学教育管理(Medical education management)、卫生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health care)、卫生政策与卫生体系科学(Health policy and system sciences)等,大大推动了本学科的深入发展。
社会医学与卫生管理致力于揭示健康与疾病的社会属性,分析社会、经济和文化因素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双向影响,概括和总结卫生事业的发展规律;通过实证研究,为各级政府部门的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和建议;通过社区实践,发展符合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社会卫生措施。
本学科培养的人才除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外,大多在卫生事业管理、疾病预防与控制和健康管理与促进等岗位上工作,将所学应用于实践,以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
中南大学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始建于1985年,目前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博士学位授予点之一。
该学科的社会行为与健康研究方向是国家重点学科“精神病与精神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培养目标本学科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社会医学和卫生事业管理领域具有综合素质较高、知识面较广、科研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较强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博士学位申请者的背景、课程学习情况和毕业研究论文领域,按国家规定可授予医学博士或管理学博士学位。
本学科要求学生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祖国,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具有献身科学的强烈事业心和创新精神,具有严谨的科研作风,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较强的交流能力;具有坚实、宽广的知识面,掌握本学科的基础理论、专门知识和数据分析技术,能够深入农村与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卫生和卫生事业管理实践工作;具有本学科领域独立从事创造性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观点、新的理论和新的方法,以分析和解决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领域中存在的理论和实际问题。
要求博士学位论文具有突出的创新性,获得创造性的研究成果;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语言能力,能够熟练地阅读本专业领域的英语文献,并能够使用英语进行国际学术交流。
三、学科专业主要研究方向四、学习年限、课程学习时间与培养要求1. 本学科全日制博士科学学位研究生学制为3-6年实行弹性学制。
综合素质优秀者可以申请提前半年毕业,具体标准参见公共卫生学院相关文件。
在学的最长年限为6年,其中课程学习时间为1学年。
2. 培养方式(1)实行导师负责的指导小组培养工作制,导师个别指导与指导小组集体指导相结合的培养方式。
指导小组成员一般由本学科及相邻学科的教授、副教授组成,负责协助导师把好培养环节的质量关;对编制在行政岗位上的指导教师,将在学校聘请相关学科的副导师,协助指导研究生。
(2)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选学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参加学术交流、参加教学和社区实践、确定研究课题,完成毕业论文。
博士生在入学半个月内在导师指导下制定培养计划。
培养计划一式三份,经导师签字、系主任审查、主管院长批准后,分别存学院、研究生院和研究生本人。
执行过程中如需更改,应在有关项目执行前一个月内按院批准程序办理更改手续,并报研究生院备案。
(3)导师应全面关心和培养研究生的思想、业务和健康素质,教育研究生严格遵守纪律和道德规范,包括学术道德规范,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
(4)研究生根据个人培养计划按学期选修课程,课程学习时间一般为20周,要求在资格考试之前完成。
五、学分要求与课程设置学分要求课程设置课程说明六、临床能力训练、社会实践、实践教学1. 博士生应在导师指导下完成至少60个学时的实践教学工作;其内容可为课堂教学、协助指导硕士研究生或协助完成本科生实习带教任务;2. 博士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时间不得少于两个月;3. 博士生的实践教学和社会实践工作由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进行安排、考核和记录。
七、学年总结与筛选考核研究生中期筛选对具有正式学籍的全日制研究生在课程学习基本结束后,进入学位论文之初进行的一次综合考核与评定。
本学科研究生在第三学期10月中旬进入中期筛选考核。
考核内容包括思想政治表现、课程学习成绩、科研综合能力、身心状况四部分。
考核结果设优秀、合格、不合格三个等级。
考核结果为优秀、合格的研究生,可按照培养计划进入学位论文工作,继续攻读学位。
对考核结果不合格的研究生,三个月内进行一次补考核,补考核通过者,继续攻读相应学位;考核不合格者,按中南大学研究生学籍管理有关规定给予退学处理。
考核结果将作为研究生评优、评奖的重要依据。
“中期筛选考核表”将存入研究生业务档案。
八、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资格考试博士研究生在课程学习达到要求后,必须参加资格考试,通过后才能取得进入博士学位论文工作的资格。
资格考试采用笔试(闭卷或开卷)、口试相结合的方式。
包括下述内容①政治思想品德、行为道德和科研态度;②个人培养计划的执行情况和课程学习成绩;③基础理论、专业知识、现代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④对所在本学科和所从事研究领域的国内外最新研究动态与进展、前沿课题、主要研究方法和手段等方面的了解情况;⑤所具备的科研素质、创新精神及发展潜力等。
资格考试安排在第三学期初进行,一般提前两个月通知研究生。
第一次资格考试不合格者可以申请第二次资格考试,第二次资格考试仍然不合格者将被予以退学。
九、学位论文选题报告1. 博士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应在第一个学期内确定学位论文研究方向。
2. 博士生在查阅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做公开的选题报告。
查阅文献数量原则上应超过120篇,并有三分之一以上为外文文献资料。
选题报告由公共卫生学院组织,在全院范围内公开进行;时间应在第三学期。
确有困难者,经导师批准,可以推迟一个学期进行;3. 选题报告由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系组织专门考评小组进行。
考评小组一般应由5名以上在本学科领域和相关学科领域具有相当水平的专家组成,其中至少要有3名具有指导博士生经验的专家参加;4. 研究生应在“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系统”上填写网络版《中南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报告》,选题报告评审通过后,由学院存档管理并记载成绩。
5. 选题报告未通过者,可补做一次。
仍未通过者,不得继续进行学位论文工作,应终止其学籍。
6. 留学生发表论文要求条件之一:在国外专业期刊、SCI、EI、ISTP、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检索系统检索刊物源上发表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含获得相当的科研成果或专利),其中1篇为SCI收录期刊论文。
十、学位论文工作检查与考核学位论文工作检查由系组成检查小组对博士生的论文工作进度、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存在的问题、与预期目标的差距等进行检查考核,切实解决研究生论文工作中遇到的困难。
对综合能力较差、论文工作进展缓慢、投入时间和精力不足的研究生提出警告,或按学籍管理规定进行处理。
检查与考核工作安排在每年10月中旬。
十一、发表学术论文按照《中南大学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规定》(2009年1月5日校学位评定委员会会议通过)的要求,对本学科博士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做出如下规定:1. 申请管理学博士学位者至少须在本学科领域的SCI, EI, SSCI, A&HCI检索期刊及国内核心期刊(CSCD或CSSCI核心库期刊)发表论文3篇,或者被SCI, EI, SSCI, A&HCI检索且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0.5的国外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对于被《新华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的论文等同在国内核心期刊(CSCD或CSSCI核心库期刊)上发表论文1篇。
同一篇论文被多次转载只计入1篇。
2. 申请医学博士学位者至少须在本学科领域的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篇,其中1篇被SCI 检索,其余两篇为CSCD核心库期刊论文;或发表1篇影响因子大于或等于2.0,并被SCI检索的论文。
3.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必须与学位论文紧密相关,并且应以中南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为第一署名单位,研究生为第一作者或其导师为第一作者、研究生为第二作者。
4.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确认以在期刊(不包括增刊)正式发表的论文为准,允许1篇论文以录用通知书为准(但必须正式发表后方能获得学位)。
5. 各检索源期刊以研究生入学(或注册)当年公布的收录期刊目录为准,学习期间如遇期刊调整,被调入和调出的期刊均有效。
影响因子按研究生在学期间的最高值计算。
6.留学生发表论文要求条件之一:在1、2所述的期刊上发表与本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2篇以上(含获得相当的科研成果或专利),其中申请医学博士学位者要1篇为SCI检索的论文。
十二、学位论文答辩1. 博士生完成培养计划,修满规定学分,通过资格考试,学位论文经导师审核认定后,提交3份学位论文进行院内评审,通过者可向研究生院申请博士学位论文答辩;2. 研究生学位论文应按学校统一格式要求用中文撰写,在导师指导下由研究生本人独立完成。
实验数据和资料的整理要求导师严格把关,实行导师负责制。
学位论文必须观点正确、条理清楚、论据可靠、论证充分、推理严谨、逻辑性强、文字通顺,应表明研究生达到培养目标的要求;3. 根据学校有关规定,经研究生院学位办审查可以答辩者,由公共卫生学院组织论文预答辩;4. 预答辩通过后,按学校有关规定由公共卫生学院组织答辩委员会进行答辩;5. 答辩通过后按学校有关规定申请博士学位;答辩未通过者,允许一年后再答辩一次,其申请程序与第一次相同。
十三、主要参加专家肖水源教授孙振球教授徐慧兰教授谭红专教授杨土保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