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新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新探
发表时间:2012-07-05T14:10:55.16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7月总第89期供稿作者:石立雪[导读]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教师应随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对解答结果进行反思。石立雪河北省邱县陈村中心校057450
教师的适时点拨、适时引导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我们也应当把握好引导的“度”,因为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如果引导“过度”,便会偏离这个目的。因此,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自主权,必须尊重他们的意愿,科学地引导他们自觉地完成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其次,教师应该加强对他们的学习方法的指导和研究方法的指导,进行宏观调控。可以进行集体指导,也可进行个别指导,针对各个学生课题小组出现的问题进行逐个指导。再次,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还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独立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反思总结、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在学生解决问题的整个过程,教师应随时给予恰当的评价,促进学生的反思,对解题方法进行反思,对解答结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并在总结过程中得以提升,使学生在反思、调整、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思考能力,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获得更丰富的新经验。例如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学生在课堂上自发地探索出了“凑十法、点数法、算减想加”等,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总结,帮助学生梳理“凑十法”,并用图式的方法展示“凑十”的过程,使学生对凑十法印象深刻。这对于刚刚接触进位加法的孩子来说,无疑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情境教学是利用情境的创设来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和求知需要。这种情境可以是教师精心设计呈现在课堂上,也可以是学生在课堂之外的亲身体验和实践。新课标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有利于经过学习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和受到更有价值的教育。因此教师在新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应研究学习情境创设的策略,把学生要学习的内容转化为问题情境,引发学生主动参与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创造性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若善于结合实际出发,巧妙地设置富有“弹性”的活动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就可以使学生产生好奇心,吸引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经历知识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学生只有作为主体参与到教学中来,发挥了主动性、积极性,自觉吸收和同化教育信息,教学才能取得真正的效果。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教师充当唯一的主体,学生则被当作单纯的客体,教师操纵一切、主宰一切,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启而不发,惑而不化,甚至产生了厌烦、反感、抵触情绪,使教学目标难以实现。所以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助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学习只有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才可能是有效的,而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是一个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通过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让学生充分地经历探索事物的数量关系、变化规律的过程。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设计了操作活动启发学生思考:“能不能试着自己动手剪一剪、拼一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一个你学过的图形?”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把学生推到了活动的主体地位上,他们纷纷投入到“如何转化”的学习活动中,热烈地讨论,大胆地尝试,独立地操作,积极地思考……结果,不少学生找到了不同于教材上的转化方法,表现出了学生良好的思维独创性。学生在和谐的气氛中相互合作交流,共同探索,通过交流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发展问题,同时通过交流去学习数学,使他们在数学活动的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形成技能、发展自身良好的数学素质并获得了美好的情感体验。
四、鼓励参与研究,引导发现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让学生先发现问题,然后带着问题深入到课本、课外读物中去研究探索。作为小学生来讲,他们年龄较小,经验储备、知识基础和思维、研究能力相对较弱,认知能力、感悟能力毕竟有限,思维空间狭小,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提出问题、研究问题的过程中要加强调控、加强引导,以防学生的思维偏离学习的轨道。尤其在研究的初步阶段,决定研究方向、收集处理信息、组织合作探究、交流汇报等诸多环节,均需要教师悉心指导。因此教师不仅要精研教材,而且要在“导”字上下功夫。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主动加入学生的研讨、实践活动,及时掌握信息和反馈意见,适时调整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和频率。
我们广大小学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要勇于思考、敢于创新、大胆实践,把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后用心总结修改,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以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教学发展的要求,为学生精心打造一把打开知识之门的“金钥匙”。
新课程实施的主阵地在课堂,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实施者、引导者,教师只有拥有了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了有效教学的策略并将理念与课堂教学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新课程改革必然是教学理念的改革与教学策略的革新,即教师要讲究教学策略,学生要讲究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教学效果。